对联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对联基础

对联基础

春晚 迎春
春不晚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岁寒 守岁
岁无寒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主谓结构
4、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 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 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 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
世诗人用韵的标准。
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 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 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 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 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 《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之前公布 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 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 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于2010年公布。
• 韵书从出现到定型几经变迁,隋代陆法言所著的 《切韵》收录了1.15万字,并将其划为分属平、 上、去、入四声的193个韵部,在唐代被列为官韵, 可以说是唐诗用韵的标准,可惜已经失传,它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却是后世大部分韵书分类的依据。 北宋陈彭年等修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则极大地 继承了《切韵》的理论,并更加详细地划分为206 个韵部。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 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庭松 不改 青葱 色;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盆菊 仍霏 清静 香。
偏正结构
并列结构
山东官建国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春 联应对的一副佳作: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如下:
一、比喻
比喻是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在对联中,常用来创作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联句。

例如:上联:心如明月清如水
下联:思似流云静似禅
这一对联中,“心如明月清如水”和“思似流云静似禅”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心境比作明亮的月亮和清澈的水,将思绪比作流动的云朵和宁静的禅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拟人
拟人是指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有趣。

例如:
上联:风送清香花解语
下联:月传深意鸟知音
这一对联中,“花解语”和“鸟知音”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朵和鸟儿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对偶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其美感来源之一。

例如:
上联:青山不老蓝天留
下联:绿水永恒白云游
这一对联中,“青山”与“绿水”,“不老”与“永恒”,“蓝天”与“白云”,“留”与“游”都形成了对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作者:杨春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第03期对联的基本格式是对偶,间套活用其它修辞格也极其常见,且往往能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表现出很高的汉字使用技巧,趣味横生,妙语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喻——上联是说这老寿星的“福气”正如那东海流水一样万古悠长而不枯,下联言寿星年寿似那南山苍翠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真乃既贴切又吉祥。

路旁麻叶伸出青手要什,园中花椒瞪着黑眼瞧谁。

拟人——上联把长在路边的青麻上的绿叶向外展之状拟人化,说成是向过路行人讨要东西;下联把园中花椒成熟后裂开缝露出里面黑色种子的情态,说成是向园外肆目张望。

传神之态,犹在眼前。

橹速(鲁肃)哪比帆快(樊哙),笛清(狄青)不如箫和(萧何)。

双关——字面义为摇橹使船前进的速度哪里能比得上疾风吹帆使船行进的快;单一的笛声比不上箫笙的合奏。

其实“橹速”谐音三国时吴国谋臣“鲁肃”,“帆快”谐音汉朝大将“樊哙”,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下联“笛清”谐音宋朝名将“狄青”,“箫和”谐音汉丞相“肖何”,与上联针尖对麦芒,说武将哪如文臣。

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

析字——上联“此木”二字合而成“柴”字,“山山”二字合而成“出”字;下联“白水”合而成“泉”字,“日日”合而为“昌”字。

充分体现了汉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桔子洲,洲上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顶真——上联内分别含“洲”“舟”两个顶真格,下联内分别蕴“阁”“鸽”两个顶真格,对仗工整,而且写景之中均融动静,二者互衬,情趣盎然。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甘罗十二当宰相,小?不小!设问——上联以姜太公八十岁方遇文王被重用设问,下联以甘罗十二岁就做了宰相设问,共同说明创业成功不在年龄大小老少,恰切而有说服力。

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引用——上联明引了岳飞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暗引了其罪名“莫须有”;下联引用了他的《满江红》词牌和其中语句“仰天长啸”。

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题:对联

八年级语文暑假专题:对联

一. 教学内容:暑假专题:对联二.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特点。

2、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对联专题一、什么是对联?对联,又称对子。

它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按照字音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句构成,表达相反、相关或相近的意思。

它分上联和下联。

它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联里有思想、有情趣、有艺术。

欣赏对联有益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对联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

这是对联的萌芽。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五代时,《茅亭客话》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据说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就是对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春联之设始自明太祖朱元璋,《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予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结构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南怀瑾先生更是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

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修辞手法
拟中最常见,富有情趣,多出佳句。如赵朴 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 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下联是比喻。

: 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
•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 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
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
而降!
2.重字
一个或几个字重复出现,上下联同位对应,用 以加强语气,有时还产生一种巧趣。如胡静怡颂焦 裕禄联:
只装他人,不装个人,耿耿丹心昭日月; 梧桐凤引,泡桐焦引,滔滔绿意满乾坤。
南京秦淮河风月亭联
• 扁担挑笋父担子
• 和杆缚秧母抱孙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乾隆南巡,见含苞欲放的荷花伸出水面。 纪见岸上一片麻林,绿叶在风中摇曳,对曰。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 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 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
• 牛头喜得生牛角
• 于谦立对:
• 狗嘴何曾吐象牙 • 无奈梳三叉,兰戏:
• 三角如架鼓
• 于谦对:
• 一秃似擂槌
乾隆设宴,席间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当即出一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 冯诚修: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君王昨夜降金龙,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二、对联常识(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孕育于先唐,产生于唐至五代,然后受各种姊妹艺术的影响与促进,发展于宋元,到明清达于鼎盛。

1.孕育对联的修辞手法(1)对偶对联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偶。

对偶,指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是一种反映汉语特点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发展·对偶这种修辞方式很早就存在于古代的散文和诗歌中。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等:·西汉时期的赋体作品中,对偶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作品趋向骈体化,追求形式的齐整,通篇由对偶句组成,并开始讲究平仄。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宋元思书》)·赋和骈体文对后世文体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骈体讲宄平仄和对偶的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

2.产生对联的载体条件古人认为桃木和桃木制品可以驱邪辟鬼,在大门上挂上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称为“桃符”。

后来就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再后来又发展为书写联语。

这就是春联乃至所有对联的起源。

传统的说法认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chäng)写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3.促进完善对联的姊妹艺术(1)对联与赋和骈体文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注重文采和用典等,与赋和骈体文都有相似之处;它的讲究平仄,不讲押韵,则更像骈体文。

(2)对联与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将对联与它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对联不像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以外,其余在平仄、对仗方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大体与律诗相同,但又不像律诗那么严格。

律诗对仗不允许同字相对,对联则可以这样。

这些特点,与词相似。

(4)对联与曲元曲的体式与词接近,但比词更为通俗和口语化:也比诗词有更多的复字、叠字等。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仗、对调、反衬等手法,运用工整的字词、巧妙的结构,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寓意。

下面将介绍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1.谐音技巧谐音是对对联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运用拼音、音韵、声调等语音特点,使对联的上下联字词在发音上达到一定的谐趣。

例如,“苹果多吃,医药钱省”中的“苹”与“药”、“果”与“钱”谐音呼应,增强了对联的趣味性。

2.对仗技巧对仗是对对联中最基本的技巧,它包括平仗和仄仗两种形式。

平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词在声调上保持一致,例如“风华正茂,养生有道”;仄仗是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词在声调上相间变化,例如“抱书山,迎字泉”。

3.映衬技巧映衬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安排上下联的字词,使其相互呼应,从而增强对联的表现力。

例如“宛若云飞,疾若雷霆”中,“云飞”与“雷霆”相呼应,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快速的意境。

4.互文技巧互文是对对联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在对联的上下联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结构,使其相互呼应,增强对对的统一感。

例如“宾至如归,客来久留”中,“宾”与“客”相呼应,增强了对联的连贯性。

5.借代技巧借代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使对对联中的字词更具表现力和鲜明的形象。

例如“日月之光,照亮人生”中,“日月之光”借代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喻指生命的光辉。

6.用典技巧用典是对对联中运用典故、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文化资源,增强对对联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

例如“山高水长,诸葛亮心”中,“山高水长”是对壮丽景色的描绘,“诸葛亮心”则运用了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名字,突显了智慧和胆识。

7.画意技巧画意是对对联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字词的排列和安排,使对对联的整体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封家书润万缘”中,“春色满园”和“一封家书”以及“关不住”和“润万缘”形成了两组鲜明的画面。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种汉语修辞手法,常见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对联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二句对仗:对联由两句对仗的词或句子组成,上下联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对仗关系,通常包括音、韵、字义等方面的对应。

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也是对联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春水初生花初鲜秋风渐至叶渐黄上下联的词句中,“初生”与“渐至”对仗,“花初鲜”与“叶渐黄”对仗,“春水”与“秋风”对仗,形成了一种齐整的对称结构。

2.对称平衡:对联以平衡、对称作为首要原则,上下联的词数要相等,字数要相近,并且在形式结构上力求对称。

对联的形式结构通常分为平行式、对偶式和交叉式。

平行式:风花雪月画地为牢春水秋山笑声沉浮对偶式:采菊东篱下举杯问青天暮山亭下停车笑谈城南旧事交叉式:法喜来时花自开绵绵春雨倒无妨马蹄声声谢平安夜夜春风助快乐例如:水金山色云外清琴一曲丝偏多秋月江烟雨间香火驿寒灯两重这两幅对联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思索,情感在意境中间接流露。

4.简练精炼:对联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简洁明快的艺术效果。

通过有限的词汇和合理的构架,对联能够生动地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意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对联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辽阔,在字面上所不言而喻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5.象征隐喻:对联常常采用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寓意隐喻来表达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使作品更加深邃和丰富。

例如:红叶舞秋沙碧水泛春苔生命鸟飞翔灵魂花灿烂这两幅对联利用象征隐喻,表达了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蜕变。

谈谈对偶修辞

谈谈对偶修辞

谈谈对偶修辞谈谈对偶修辞概念介绍对偶也叫做“对仗”,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俗称“对子”。

对联用的就是对偶修辞方法,对联的源头是门神,后来演变成桃符,王安石有《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于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例如有一副写屈原的对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基本特点对偶的作用使用对偶这种修辞方法,至少给句子带来四个方面的效果。

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③才饮长江水,叉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①。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来说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③。

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舍。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偶与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从形式上说是对偶,从内容上看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在形式上,对偶的句子成对,且只有一对,要求语句的字数相等;排比的句子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在字数要求上不严格。

2在内容上,对偶要求上下旬意思可以相同、相近或相反,可以有假设、因果、递进关系;排比在意思上多是递进或并列关系。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修辞手法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

那么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联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足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子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无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用较为广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用更为广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行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都会对仗句,所以二者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又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一)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一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方面,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广泛运用,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几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而”,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心”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山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二)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儿说的对仗其实就是广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仗是什么修辞手法 1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仗,在诗、歌、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形式上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如: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坟对联)……----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甚至句子对。

两对句子称为偶语句对。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赋》----六国结束,四海统一。

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

(“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在一个句子中,同一个句子中的上下两个词是对立的。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内容上1.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厦门彭浪屿鱼腹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 海南望海国际大酒店联:
水连天,天连水;
楼望海,海望楼。
清代北京,有一个名叫“天然居”的酒楼,乾隆题: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 纪晓岚:
• •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相传,明朝时有位翰林到嵩山少林寺游玩,见一副泼墨荷花画得颇有功夫,荷叶上露 珠欲滴,荷叶出污泥而不染,有种挺拔峻峭的气势,很喜欢,问得知是本寺一和尚所 画。翰林索要,和尚,和尚让其对联方送:。
被誉为“诗中之诗”。 •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 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 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它文学
样式所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有,有的还较常
见。
• 先秦两汉时的声调还没有完全形成。
• 南北朝时才形成的声调,产生了新的文学形式-----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纵观全联,对仗工整,就事写实,毫无曲笔,有妙然天 成之趣,很快就传诵开来。后来,艾自修把这下联写了下来, 连同张居正的袍角呈交神宗皇帝。
老农与唐伯虎田埂相遇

• 一担重泥拦子路; • 两岸纤夫笑颜回。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推崇和御书题赠分不开的。

如:康熙特赐御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陈廷敬联:
春归乔木浓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
• 对联在清乾隆盛世肘期,也盛极一时,达到
了一个新的顶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对联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把抽象的、深奥的、 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化为具体的、浅显的、 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
•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于谦,明永乐进士,幼时读书勤奋,过目成诵,小时梳双发髻上学,僧人兰古 春戏他:
• 牛头喜得生牛角
• 于谦立对:
• 狗嘴何曾吐象牙 • 无奈梳三叉,兰戏: • 三角如架鼓
• 于谦对:
• 一秃似擂槌
乾隆设宴,席间电闪雷呜,大雨倾盆,当即出一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 五)复叠
复叠可分三种情况:
1.叠字 杭州九溪十八洞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汤某与友上街游玩,见酒店吊着一盏方灯,四面都写着酒字,出对曰:
•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时夜已深,报更者出,友曰,我对矣:
• 三更鼓,两面锣,汤汤汤汤。
• 有一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第一次到杭州, 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 借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 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 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 扁担挑笋父担子
• 和杆缚秧母抱孙 • •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乾隆南巡,见含苞欲放的荷花伸出水面。 纪见岸上一片麻林,绿叶在风中摇曳,对曰。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 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 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 下联人联想起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不能,回。在家那起毛笔准备临帖练字时,忽然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

(七)联珠
联珠,一作连珠,又名顶真(顶针)、蝉
联,是前一语言单位尾字与后一语言单位首 字相同,上递下接,前后相连,用以突出事 物的衔接和因果关系。联珠的语句连接紧凑, 生动明快,富有情趣。
• 传说祝允明和唐寅对句:
(二)拟人 将物当作人来写,移情于物。拟人在比 拟中最常见,富有情趣,多出佳句。如赵朴 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
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下联是比喻。

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

• •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 有时重字和叠字相混,加以同形而不同义,别有
趣味。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朝”读zhāo,或借为“潮”,意为涨潮。“长”读zhāng,或 同“常”。此联有多种读法,一种读法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
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
而降!
2.重字
一个或几个字重复出现,上下联同位对应,用 以加强语气,有时还产生一种巧趣。如胡静怡颂焦 裕禄联:
只装他人,不装个人,耿耿丹心昭日月; 梧桐凤引,泡桐焦引,滔滔绿意满乾坤。
南京秦淮河风月亭联
• • •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弥勒佛殿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如戏剧大师梅兰芳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语意逐句推进,逐步深化。上联先是说别人看我非我,因为我已进 入角色,所以“我看我,我也非我”。下联是别人说我梅兰芳装谁像谁, 其实,只要是严肃认真的演员,“谁装谁,谁就像谁”。此联道出了表 演艺术的真话,又反映出梅兰芳认真不苟和谦逊的态度、作风。
如理发店联: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宰相合肥天下瘦(宰相是李鸿章所任官职,李是合肥人) 司农常熟世间荒(司农是翁同龢所任官职,翁是常熟人)

主考官见考生与自己名字相同,不悦:
•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 魏无忌,长孙无忌,你无忌,我也无忌。
•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臣,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上联中 “相如”是谐音双关。一是指其名“相如”,一是指“相同、 相似”的意思。魏无忌是战国时魏贵族“信陵君”,长孙无 忌是唐初大臣。下联中“无忌”也是谐音双关,一是指其名 “无忌”,一是指双方“不要忌讳”的意思。谐音妙用,双 关两意,别有一番幽默情趣。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不能,回。在家那起毛笔准备临帖练字时,忽然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书临汉帖翰林书 。

2.局部回环 在联中只有部分词语回环。如西泠印社 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3.上下联回环
一个句子既作出句,其回文句又作对句,或一
个分句既作出句,又作对句。如1946年昆明学界挽

(三)对比
• 栖霞岭岳坟有这样一副对联:
• 正邪自古同冰炭;
• 毁誉于今判伪真。
• 岳王庙殿门两侧的另一副对联是:
• 青山有幸埋忠骨; • 白铁无辜铸佞臣。
( 四)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同音和多义性, 有意使联语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表面说一件事,暗中指另一件事,从而增强 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趣味性。
• 冯诚修: •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 • 君王昨夜降金龙, 化作嫦娥下九重;


自是人间留不住,
飞身跳入水晶宫。
• 一天,苏小妹正和苏东坡吟诗作对,不料,佛印走了进来,她急忙躲藏 帐中。佛印见此情形,即口占一联:
• •
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 小妹想:这和尚真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起兴,被你冲散,你还吟诗 戏我。好,待我回一联骂你一句。于是,念道:
骈文(四、六文)。
• 骈文来自于最早的诗歌《诗经》(四言)、楚辞
(六言),汉朝是有五言诗,后来发展有七言诗,
唐朝时诗歌发展水平最高,形成了律诗。
• 律诗是八句,中间四句是两幅对联。
• 骈文和律诗浓缩就是对联,,就抽出来就是对联。
到了宋代,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春联
传播很慢。民间还不是很普及,农村仍以桃符为主。
• 贾岛醉来非假倒。 • 刘伶饮尽不留零。
• 贾岛是唐代晚期诗人,以苦吟闻名,上联用他的 姓名谐音为“假倒”。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 之一,以嗜酒著称,下联也用他的姓名谐音为 “留零”。读这幅对联,眼前仿佛出现诗人豪饮 大醉的场面。
• 又如1940年,大汉奸汪精卫就任南京伪政府主席,有人送联:
昔具盖世之德;
△△
今有罕见之才。
△△
汪逆看了,洋洋自得。后来听人又念,方知上当。该死,汉奸

塔中点灯,层层孔明诸个(葛)亮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 张居正和艾自修是在明世宗时同科中举的。在科举时代参加 殿试取为状元、榜眼、探花者均列为“龙虎榜”,艾自修名 列最后,与“龙虎榜”无缘,俗话称之为背虎榜。张居正春 风得意,碰到艾自修,顺口占出一句上联:
二、对联的渊源
• 鬼画桃符:春秋中期,人们就有在门前挂“桃
符”的习俗。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
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 。
• 第一个把画桃符变成对联的人,就是五代后蜀
皇帝孟昶 :
•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 对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篇幅虽小,但
其中能蕴含的丰富的语言内涵、修辞魅力令人称奇,因此
象。
• 唐伯虎为商人作的对联: • 门前生意恰似夏夜蚊虫输进输出 • 柜里铜钱好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 朱元璋路遇一卖藕农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