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教案第二课时
《论语》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论语》第二课时的核心思想与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1.《论语》第二课时的重点语句理解。
2.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对《论语》深层次思想的解读。
2.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基本概念和第一课时的主要思想。
2.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论语》的第一课时,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论语》?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文本解读1.阅读《论语》第二课时文本,让学生自行阅读,标注生词和难句。
2.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具体教学内容:1.《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教师解释“为政以德”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学生举例说明“为政以德”在生活中的体现。
2.《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教师讲解“八佾”和“八音”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礼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维护社会秩序。
3.《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教师解释“里仁为美”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生活环境。
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生活环境的标准和经验。
4.《公冶长》篇“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教师讲解公冶长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宽容和公正的重要性。
学生讨论如何面对他人的错误,以及如何做到宽容和公正。
三、案例分析1.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提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十、《〈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执教者: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积累文学常识1、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政治上:主张仁义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论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深入了解《论语》的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1.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为我用。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二、新课学习探究学习后五则。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见贤思齐。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问:以上两则向我们讲述怎样正确的学习态度呢?教师讲解:6、7则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论语十则》2、自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
(2)翻译理解全文。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二、重点、难点(1)翻译理解全文。
(2)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三、自学提纲1、熟读并背诵全文,合作测评第一课时中“课堂测评”部分。
2、翻译理解前五则,并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
3、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
A、B、C、D、E、F、G、四、自学测评1、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
解决办法:教师巡视指引,或作讲解。
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
并共同整理出后五则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拓展点:拓展延伸活动四、探究发现:再次品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2.《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1.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2.《论语》在文学上颇有影响。
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
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本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人是由社会来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往,那么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无好友亲朋,与他们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我们要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
《论语》第2课时教案
《论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学而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学而篇》中精选的文句,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并能做到熟读成诵。
2、了解六则语录中对“忠、孝、信”的论述以及对君子的要求。
3、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关于人生和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并能正确、流利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的句子,配乐朗读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2500多年前,在我国山东省,诞生了一位最伟大的教师。
这位教师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
这位伟大的教师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像)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
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将他和弟子们的言行整理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板书:《论语》,提醒注意“论”的读音)。
2、对《论语》作简介:(多媒体出示)《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十则的背景及重要性;2.深入理解《论语》十则的教育意义;3.学习《论语》十则的内容以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论语》十则的教育意义。
难点:学生对《论语》十则的内容理解以及其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仁:孔子强调人类有着固有的仁性,仁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精神,是一种素质的提升,从而能够与人心灵相通。
仁的核心在于以善待人,以人为重。
二、修身:孔子认为人的修身过程是一个过程,一个人通过实践修炼,然后最终能够达到圣贤的境界,学习的关键在于坚定自己的信仰信念,修炼的方向在于知行合一,带着目的去行动。
三、诚:孔子认为人的诚心真实,是一个人心灵根本上的表现。
诚信的作用在于,通过真实的感情与态度去影响其它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四、孝: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之于人,就像根之于树,是天经地义的。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孝顺的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温顺恭敬之心,是普及人类道德伦理的基础。
五、忠:孔子认为忠诚是一种道德品质。
忠诚人是一种品质兼备并能够忠诚于事业和人的人,忠诚不仅表现在指导性的保持,而且表现在情感沟通的融洽度等方面。
六、恕:孔子认为恕是一种道德调节器及匹配器。
恕的核心在于以恩爱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秉承道义正直,感情温暖丰富,考虑细致周到的心态,推动人类道德成长和整体进步。
七、礼:孔子认为礼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因为像防必循址类似,礼让是一种社会上善意与道义的传达,而且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合理化、合法化貢献力量。
八、义:义是一种表现人类公平正义的力量,是人类道德的象征之一,《论语》中将此品质视为不能缺少的人类道德。
孔子认为只有行为符合公正原则,才能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义也可以引导着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二单元第10课课题名《论语》十则课时第二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论语》知识,明确其历史价值。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用法。
3.熟练背诵和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课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并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积累实虚词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以致用。
教具多媒体时间安排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2 探究学习课文后五则(20分钟)3.拓展延伸(10分钟)4.总结归纳(5分钟)课后小结1.将传统的逐字逐句析文讲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之间多层次的对话。
2.注重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掌握《(论语)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理解,张扬自我,濡染传统文化气息,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备注时间灵活分配一.拓展延伸说一说孔子印象: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你所了解的信息,说一说“我眼中的孔子”生自由发言明确:(媒体展示)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治学的基础,即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学问提升。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
提升的方法就是通过“友”“朋”的讲谈,研讨,论辩,互相启发,促进,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则讲做人要有安贫乐道的品质。
第四则是孔子对待贫富的态度,不太看重物质,而更珍视内心的自在充实。
第五则是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第六则是孔子看到河流日夜奔流而发出的时光易逝的感慨。
第七则是孔子对人的志向的认识。
第八则是孔子主张“成人之美”。
第九则是孔子强调对人要宽恕并能推己及人。
(四)、教师小结: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让我们向古仁人学习,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语文版上册九年级语文第七单元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2016年9月20日总15课
课题
《<论语>十则》
教时
第二课时
时间
9月21日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精髓内容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精髓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教学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1.试背课文。
2.评讲课后作业
(二)、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质疑交流:就课文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提问,重点词教师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归纳学习文言知识,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是文言翻译能力;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出事的思想修养。
3.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
情。
2.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朗读教学法·探究法·归纳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教学流程】
一、理解与感悟
1.学生自主理解第5、6、7则。
重点掌握以下词语:诲女知齐择从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三则在内容上的共同点。
此三则都是讲学习方面的事情,重在讲求知态度。
孔子希望弟子要谦虚,善于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3.学生自主理解第8、9、10则。
重点掌握以下词语:弘毅以为已凋恕欲施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三则在内容上的共同点。
此三则都是讲修身做人的事情。
宣扬了儒家“仁”的思想,鼓励人们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希望人们用“恕”的准则来约束自我。
二、质疑与总结
1.学生自由散读,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质疑。
教师应事先做好以下几个问题的预案:
(1)关于“子曰”。
为什么有“子曰”呢?
引导学生结合书上注释明确: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
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先生您”。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所以《论语》中的“子曰”都是孔子说的话。
(2)关于每则后面的篇章名。
了解《论语》篇名的由来。
《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
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
《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关于“三”的理解。
“三省吾身”“三人行”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吗?
引导学生结合书上注释明确: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
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第二则内容恰巧举了三个例子只是一种巧合。
不是真的就反省了这三个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
学生设计板书式读书笔记。
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谈了两大问题:求学和做人。
求学的内容里又包含三方面:态度·方法和修身。
请你据此设计一个板书式的读书笔记,把十则的内容涵盖进去。
(1)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合作探究
1、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你结合课文认为作为“君
子”应具有哪些风范?
2、“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践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3、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4、为什么说学习与思考对于我们都很重要?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事的道理,请你结合实践谈谈为什
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反思与拓展
1.学习反思: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对照自己的学习生活,想一想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2.延伸拓展(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论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篇什,请你试着填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
子曰:“工欲善其事,。
”
子曰:“,夕死可矣。
”
子曰:“知(智)者乐水,。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子曰:“,不相为谋。
”
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
”
子曰:“人无远虑,。
”
子曰:“父母在,,游必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