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和意义;2. 掌握诗词的字词意义、句式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启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4.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文本;2. 课件、图片、展示材料等;3. 学生自备的课堂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景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创设夜晚、月光、自然景物等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 导入诗词在学生的课堂笔记本上,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标题,引导学生思考:“据你观察和想象,明月几时有?它各有什么时候出现呢?”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引导进一步思考、联想,善于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导读诗词教师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的注释和涵义,向学生解释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明月和思念之情达到对美的赞美、对时光流逝之感的刻画等内容。

4. 诗词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句子结构、词汇运用等,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特色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词之美的感悟。

5. 情感体验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动态画面等,创设月光下的美丽场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验明月带来的美好情感。

6. 背诵诗词带领学生逐句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会诗人的心情和情感。

7. 诗词朗诵激发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词朗诵表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声音语音的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表演艺术水平。

8.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根据诗词内容进行续写、改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自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和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使学生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欣赏《水调歌头》的优美词句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与热身(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宋代文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课文阅读与分析(25分钟)1. 教师播放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音频,学生跟读。

2. 教师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及其背景。

3. 学生分组阅读词文,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意境和感染力的词句,并解读其内涵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Step 3 词曲对比与鉴赏(20分钟)1. 教师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曲调和传统演唱方式。

2. 学生观赏由专业演唱家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音频或视频,感受其音乐表现力。

3. 学生分析词曲结合的效果,并对比原文的韵律和意境。

Step 4 作品欣赏与创作(2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宋代词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2. 学生欣赏这些作品,并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朗读或自由创作一首相关的词。

3. 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回顾重点词句和表达。

2. 教师提出相关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资源准备1.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音频或视频2. 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词人的词作音频或视频3. 课件及笔记五、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六、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宋代词作品,背诵并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析学生自主学习《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意象和表达手法等。

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2.2 诗歌鉴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水调歌头》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水调歌头》,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并分析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水调歌头》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诗句的翻译、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调歌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4 巩固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对《水调歌头》的记忆。

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等。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4.2 诗歌鉴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进行评价,包括对诗歌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人教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人教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一个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表达方式和意境;3.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表述方式和意境;3.进行诗歌鉴赏,理解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PPT向学生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节,解释语言和词意;2.听力训练法:演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读和音乐演奏,让学生聆听与欣赏;3.朗诵法:教师或学生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和表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

四、课堂过程1. 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文学成就在人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赋予了人类文学注目的意义和价值。

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 课文学习1.互动问答: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加简单的生词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节,让学生了解全篇的基本情况,并展开互动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朗诵教学: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诵与读音演奏融为一体,把情境和情感通过朗诵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作品。

3.内容分析:通过分析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就其讨论分析,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后作业1.整理语言,写一份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读书笔记,并理解、分析诗歌中的语言技巧、表述方式和意境;2.练习朗诵,尝试自己创作朗诵的版本,音乐或者朗诵均可。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1.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被有效的实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能力训练(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7、学生总结(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三、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感悟。

(3)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问:“水调歌头”和“明月几时有”分别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受和体会。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一、赏月导入: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1.听读——听配乐朗诵要求: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3.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4.点读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活动一: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通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例如:“通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通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1设想: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一、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二、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四、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以故事形式叙述苏轼生平,引出词作《水调歌头》。

(说明:故事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让远古的伟大词人生活化,也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与“无眠”的细读;③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④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说明: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

让《水调歌头》在诵读中流淌,在对话中显旨。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诵读课型问题,这是对诗词做为一种完形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三、品析词格,感受词美人大写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中秋词作更是俯拾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6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6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6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1、知识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一课时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表达方式;2.学会解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3.能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古诗词的解读和欣赏;2.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本: 教材中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2.PPT: 展示古诗词的相关图片和解读内容;3.板书:关键词语、诗句、解读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2.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询问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步骤二:解读古诗词(20分钟)1.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全文,并解读关键词语、诗句的意思;2.分析古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如明月的美丽和寓意;4.分组讨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三: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技巧(30分钟)1.分析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方式;2.分组讨论学生已学过的古诗词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3.引导学生尝试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自己尝试写一首古诗词。

步骤四:欣赏古诗词翻译和改编作品(20分钟)1.展示有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翻译版本,并解读其中不同的解读;2.欣赏改编的古诗词作品,了解古诗词在现代的应用和传承。

步骤五:个人创作展示和分享(15分钟)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古诗词,提供互相欣赏和点评的机会;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肯定其优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文言文古诗词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写作和改编古诗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不熟悉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解释和引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10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词,现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学语文课程中必学的古诗文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和形式特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修养。

本教案针对初中语文课程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熟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及作者苏轼的创作背景。

2.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和主题,并深入挖掘其中的诗意。

3.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了解唐诗的基本形式特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本课的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形式展示唐代城市文化的历史背景、皇帝的生活方式和权力运作等,帮助学生进入唐代诗人的艺术世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诗人生活背景、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2 学习环节3.2.1 阅读原文教师要求学生听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边听边阅读,帮助学生认真品味词人所带来的诗意、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唐诗的基本了解。

在学生熟悉词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词的主旨和意义。

3.2.2 分析词句在学生对词作的主旨和意义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诗意,在分析词句、探讨语言运用的同时,启发学生对该词的美感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诗歌欣赏能力。

3.2.3 探讨艺术手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和形式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深入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唐诗的基本形式特点和艺术手法,完成有关唐诗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

3.3 总结环节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输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笔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水调歌头苏轼教案

水调歌头苏轼教案

水调歌头苏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高中一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宋词精选》,详细内容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以及词的内容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特点的理解,如句式、韵律等。

2. 教学重点:词的内容、情感以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画像,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词牌:分析《水调歌头》的词牌特点,如句式、韵律等。

4. 分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词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情感。

绘的意境。

6. 例题讲解: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例,分析词句中的修辞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描绘月夜的词句,并进行交流分享。

8.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板书内容:词牌:水调歌头作者:苏轼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感: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素材,写一篇描绘中秋月夜的作文。

2. 答案: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后给出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宋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牌特点的理解,如句式、韵律等。

绘的意境。

3. 例题讲解: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例,分析词句中的修辞手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调歌头》的背景知识,如作者苏轼、创作年代等。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

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水调歌头》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节奏等。

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内容解读逐句解读《水调歌头》,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介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水调歌头》。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2 创意表达邀请学生以绘画、表演或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5.2 诗歌理解和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词语解释、句子理解等。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和创意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推荐推荐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如《静夜思》、《望月怀远》等。

鼓励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加深对月亮主题的理解。

6.2 文化背景探索介绍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讨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诗歌中的表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及词的相关文学常识;(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作品价值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情感的揣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词作风格;(2)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2)深入剖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明月几时有”这一问题的思考;(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3)启发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释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2.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月,阙也。

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意象常常成为一种永恒的主题。

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那轮明月总会勾起我们无尽的思绪。

明月曾见证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失意与豁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月为主题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作家、作品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晚年又被流放至海南岛。

他的诗、散文、书、画等作品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以豪放著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这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中秋之夜,他边赏月边饮酒,直到夜深,兴奋之余,做下了这首名篇。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1.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词人为何而醉?他在酒中醉了什么?5.学生回答问题。

6.听课文录音,思考:词人由望月而产生了怎样的思绪?最能体现词人情感变化的词句是什么?圈划出来加以体会。

7.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关键词:(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8.词人为何而醉?他在酒中醉了什么?9.词人由望月而产生了怎样的思绪?最能体现词人情感变化的词句是什么?圈划出来加以体会。

10.你如何理解词人对弟弟苏辙(子由)的祝愿?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举例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把握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僻字词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描绘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感悟的短文。

8. 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在鉴赏诗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词风和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会默写并背诵这首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中的意境与哲理;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词作中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字词、句法和修辞手法;深入解析词中的意境与哲理;学会欣赏苏轼的词风和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词中某些字词的古今异义和用法;对词中抽象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月亮相关的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简介苏轼及其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词中的意境与哲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独特之处。

3.4 讲解与示范:对词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法进行讲解;通过示范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5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书写和默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背诵和默写检测。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字词掌握和理解能力。

4.2 练习与默写评价:对学生的书写、默写和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诗词推荐:推荐苏轼的其他词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怀古》等;推荐其他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宋词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弘扬传统美德。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宋词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作品主旨的领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解诗文背景。

(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准备课文解析和作业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提前学习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水调歌头》,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轼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3)讲解宋词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历程。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感悟作品内涵。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

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读——品——背——用”
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2、名句背诵,品析词情;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准备: MP3范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出,技压群芳,独领风骚。

宋代词评家评价这首词:“中秋词一出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水调歌》,去领略这首中秋绝唱的独特魅力。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名片: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作品有《东坡乐府》等。

作品风格:豪放。

2.背景(生平经历):诗人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作的,当时与弟弟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

三、初读全诗,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
注音:
宫阙(què)琼(qióng)楼玉宇绮(qǐ)户
朱阁(gé)婵娟(chán)(juān )不胜( shēng)寒
2. 借助课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

有疑问的地方请求同学和老师帮助。

译文参考: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MP3范读,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明月/几时
../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浩月当空。

望着圆圆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分离人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然后一饮而尽。

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

重音放在“几时”、“问”上。

“几时”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

“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

四、品味诗词,体会情感
1.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词分析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1)“中秋”,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已暗含相思之意。

(2)“醉”,苏轼因何而醉?
(3)“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一个方面。

2.这首词中,苏轼以月为媒抒发了哪些情感呢?这是我们解读这首词的核心问题。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及词中具体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这个问题。

(1)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2)把“朝廷”代进上阕,谁能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话表达出苏轼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苏轼的矛盾心情:想回到朝廷去,但又怕政治斗争激烈难以容身。

(4)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情感有何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上片:因政治上的失意及与弟弟苏辙的别离抑郁惆怅;下片由赏月思亲而得到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

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胸襟旷达、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心态的人。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词人怎样的政治理想?
明确: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6)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无法克服的遗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五、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1)上阕写什么?写了哪些景?下阕写什么?抒了什么情?二者如何联系的?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作者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
六、品味佳句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七、对话诗人,情感升华
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八、作业:略
小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旷达乐观的思想排除忧愁,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词牌名
苏轼北宋文学家
小序:背景缘由
上阕:望月问天(写景)
下阕:对月怀人(抒情)
情感:旷达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