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研究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NMCH)是指个体和社群以及其所属文化群体口头传统和实践艺术形式的储存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宽泛概念,它不仅涉及文化事物的抽象性和物质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和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景观,历史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熔炉和多元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热点,不少国家及企业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英语的翻译也成为各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策略,以期深入了解英语翻译的运作机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按照文化部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多种形式的实践艺术形式,包括社会传统的技艺和口头传统,以及社会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典,生活方式、惯例和习俗,以及技艺,如建筑、乐器、装饰、艺术、服饰、裁制、绘画、雕刻、民间科学、民间医学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形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构造体系,包括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语言、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容,以及文化遗产关联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三类:精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英译策略研究英译策略是指根据译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高品质的翻译质量。

因此,研究英译策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英译策略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熟悉专业领域的术语和专业术语,以便能够准确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意。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团扇介绍文本英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团扇介绍文本英译策略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28期总第676期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团扇介绍文本英译策略研究摘 要: 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团扇过程中,译者发现桂林团扇文本的特点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要以译入语文本为导向,使译入语读者读完译本后能够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的反应。

在翻译桂林团扇外宣材料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可以使译文表达更加地道,使更多人在读完译本后了解桂林团扇这一非遗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层面分析桂林团扇外宣材料的文体特点,基于此特点,译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来翻译桂林团扇的外宣材料,同时提出了运用归化策略翻译时可用的方法。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桂林团扇;异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者简介:丁美育,刘永丽,陈飘,沈玉莹,谭梦秋,范永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团扇是当地匠人精湛制作工艺的代表,蕴涵了桂林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因此桂林团扇介绍文本的英译在对外宣传其艺术价值、促进其创新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现有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英译研究较少,且大多依托生态翻译学、传播学、顺应论等视角探索非遗外宣。

在新媒体时代下,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桂林团扇介绍文本的英译策略与方法,以期促进桂林团扇的对外宣传,让其更好地走出去,也促使桂林团扇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翻译时应追求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应,要以读者的感受为基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译本的意思,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读后反应。

”奈达认为,在翻译时应优先考虑翻译材料内容的意义,且为保留源语的意义,可以适当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译入语译本为基准,将译入语读者在读后的反应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

文化预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研究

文化预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研究

文化预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探究关键词:文化预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翻译;英译;文化差异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越来越感爱好和关注。

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受到重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也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本身就受到文化预设的影响,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中,文化预设也务必被充分思量。

本论文起首从文化预设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文化预设的观点、影响因素和作用,并强调了文化预设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随后,本论文重点探讨了文化预设在文本翻译中的影响。

在文化预设的影响下,文本翻译者屡屡会出现词义理解的偏差、误解对方文化及语境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文本翻译时,应该要加强对文化预设的熟识和理解,以便缩减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干扰。

随后,本论文重点探讨了文化预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系。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主要依靠口头传承的方式,因此在文本中,往往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差异。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时,务必要特殊注意文化差异问题,以便防止翻译出现错误或不当的状况。

在详尽探讨了文化预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之间的干系后,本论文基于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英译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总结了翻译中的短语翻译、文化故事诠释和思维方式翻译等多个方面需要思量的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论文从文化预设的视角,从多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英译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探究。

通过探讨文化预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干系,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案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有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卫、传承和普及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贡献。

在探究过程中,本论文还发现,除了文化预设之外,语言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进行文本翻译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干系也需要特殊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作文加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作文加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作文加解释英文回答: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defined by UNESCO, refers to the practices, expressions,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communities, groups, or individuals recognize as part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It includes traditional music, dance, theater, rituals, oral traditions, handicrafts, and culinary practic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cultural diversity, fostering social cohesion,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provides a senseo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for communities, while also contributing to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To protect and safegua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has established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convention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assistance in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ome key exampl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clude: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Includes folk songs, traditional danc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Theater and rituals: Includes puppetry, storytelling, and religious ceremonies.Oral traditions: Includes epic poems, myths, legends, and proverbs.Handicrafts: Includes pottery, weaving, and woodworking.Culinary practices: Includes traditional dishes, food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culinary traditions.Protecting and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requires the collaboration of communities,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t involves documenting and recording cultural practices, providing training and support to传承人, and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回答: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北京地区的十项遗产为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北京地区的十项遗产为例

文化研究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8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以北京地区的十项遗产为例王婧雯张艳(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10019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瑰宝中更珍贵更亟待抢救的民族文化精髓。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翻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京西太平鼓、智化寺京音乐、天桥中幡、庙会、京剧、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评书、象牙雕刻、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十项北京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本翻译为基础,研究文化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探寻如何更好地用外国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传承。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文化传播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产物,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老文化技艺濒临灭绝,保护非遗、拯救非遗成为我国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意味着技艺的延续,传承精神首先需刻入中国人的血脉里,非遗文化活跃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作为外在表现的技艺才可以灵动地“存活于世”。

除此之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展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技艺与精神的传承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保存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工作对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民族性、文化性较强,在翻译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便成了翻译中的难点以及每位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立足于北京地区的十项非遗翻译实践,提出非遗翻译中适用的翻译方法,为非遗翻译提供策略借鉴。

二、非遗英译目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宝,在世界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更多的国家魅力,其中一个魅力表现便是文化。

英语是近60个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研究背景:民俗类非遗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民俗类非遗项目在进行英译时常常面临语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以提高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准确度和可理解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深入分析。

选取几个典型的民俗类非遗项目,对其英译进行系统性的调研和分析。

然后,通过与专家学者和母语为英语的受访者进行讨论和访谈,获取他们对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认知和理解。

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

研究结果: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民俗类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发现了以下几个语用标准。

要确保英译的准确性,即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词汇和句法的翻译。

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即在英译中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要考虑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即采用目标语言中易于理解和亲近的表达方式。

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即在英译中注意诗意和文学性的表达。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民俗类非遗项目在国际传播中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供英译者在进行民俗类非遗项目翻译时的参考,帮助他们在语用上更加准确和地道。

它可以提供给国内非遗保护机构和相关部门,以指导他们在进行英文介绍时的表达方式。

它有助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研究展望:尽管本研究在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研究范围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和深入研究。

本研究只关注了英语的语用标准,而其他语种的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以完善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知识文库 第23期2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李 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向全世界介绍和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如今翻译的一个难题,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文化产生碰撞,并使我国非遗保持活力。

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难点较多,因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本文就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策略选择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保证中国非遗英译的简洁、逻辑性和客观性。

非遗的英译直接关系着申报工作的成功与否,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研究非遗英译工作的学者较少,从而导致了还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非遗的英译工作中。

1、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异化策略选择美国译学理论家韦努蒂在其研究著作中阐述了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要求译文更能够显示出异域特色,对原汁原味的文化和内容尽可能多地进行保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过程中对其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众多,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从读者对象和非遗英译目的这两方面对异化策略选择的意义进行说明。

1.1 非遗英译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条件让不同民族之间进行对话与互动,顺应现如今文化大融合的趋势,让不同群体对不同文化能够不尊重与鉴赏,让文化多样性得到丰富与保护。

1.2 非遗的读者对象关于谁是读者这一问题翻译人员在翻译之前一定要进行思考,因为翻译作品最后的评判者和接受者就是读者。

没有接受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对其一无所知的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读者,这一点在《公约》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并且要求英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评审委员了解。

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将描写与阐释适时、适当的加入,让西方读者能够切实地了解中国的非遗。

2、非遗英译的具体方法 2.1 直译直译的基础就是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事物属性,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方式符号化的不同语言的时候。

直译想要做大形神兼备,对于语句的异域风采和形式特征要予以保留,在对原文思想内容保留的基础上直接对译字面意义。

介绍非遗英语作文带翻译

介绍非遗英语作文带翻译

介绍非遗英语作文带翻译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ten referred to as "ICH," is a concept that has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including oral traditions, performing arts, 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festive ev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craftsmanship of traditional craf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ital part of ou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the collective heritage of humanity,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enriching our lives and fostering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Oral Traditions and ExpressionsOral traditions are the most ancient forms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y include myths, legends, stories, proverbs, riddles, and songs that are transmitted orall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These tradition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a community's cultural identity and help to preserve its history and values.Performing ArtsPerforming arts such as music, dance, and theater areintegral to many cultures. They serve not only as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s a means of expressing emotions, ideas, and belief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se arts isessential to maintain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a community's cultural identity. They reflect the community's values, beliefs, and traditions. These practice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life events such as birth, marriage, and death, as well as seasonal changes and religious observances.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resources. This knowledge is oft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is reflected in practices such as agriculture, fishing, and medicine.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s a testament to the skill and creativity of artisans. It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activities such as pottery, weaving, woodcarving, and metalwork. These crafts are not only functional but alsoserve as a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ationPreser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essential for several reasons. It helps to maintain cultural diversity, fosters a sense of identity, promotes creativity, and contribut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orts to preserve ICH include documentation,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practices.Conclus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treasure trove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safeguard andpromote this heritage for the benefit of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简称为“非遗”,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概念。

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英译研究

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英译研究

进。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名 称是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的缩 影 , 它为读 者起 着 广告 与导视 的作 用 , 其 英译
研 究具有 重要 意 义 。在 对 商洛 市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名称 英译 时 , 为 了最 大限度保 持 源语 文化 与
地 方特 色 , 促 进 世界 不 同文化 间的 交流 , 译者 应 采取 以异 化 为主 , 以 归化 为辅 的 翻译 策略 , 应 灵 活使 用音译 、 直译 、 意译 等翻 译 方法 。
s t u d y a bo ut i t h a s mu c h s i g n i ic f a n c e .W he n t r a n s l a t i n g n a me s o f S h a n g l u o S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it r a g e .
第2 9卷 第 1 期
2 0 1 5年 2月
商洛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l u o Un i v e r s i t y
V 0 l பைடு நூலகம் 2 9 N o . 1
F e b. 2 01 5
d o i : 1 0 . 1 3 4 4 %: s l x y . 1 6 7 4 - 0 0 3 3 . 2 0 1 5 . 0 1 . 0 0 6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i r t a g e s .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C -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S h a n g l u o " s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i r t a g e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英译探讨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英译探讨

2019年第2期总第75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inan Radio&TV University2019No.2General Serial No.75海南族杨质夂化遗产介腐女凉英肆探讨贾绍东(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介绍文本有必要译成英文以便有效地推广海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中含有大量文化专有项,是翻译中必须解决的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的英译应采用异化策略,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元素和特质,以便帮助译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

关键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43(2019)02-0023-06 DOI:10.13803/ki.issnl009-9743.2019.02.005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比较丰富,经多年努力挖掘与整理,已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不可缺少的文化旅游产品。

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在省内外、国内外进行卓有成效的宣传,使其成为海南文化独特的旅游品牌,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海南的非遗产品介绍给世界,并使其在海外逐步推广或传播,翻译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文化遗存,非遗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非遗介绍文本中含有丰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概念,绝大多数属于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

在译文中是否保留源语文本原汁原味的文化,翻译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和方法处理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所谓文化专有项,如:名称、物品名、艺术名、朝代、民俗、典籍、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等,常常是翻译工作者遇到的难题,也是译界经常讨论的话题。

文章以海南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部分产品的介绍文本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就如何英译海南非遗介绍文本中的文化专有项提出了具体对策。

介绍一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介绍一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作文

The Splendor of Chinese Shadow Puppetry: A Vibrant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In the vast tapestry of Chinese culture, shadow puppetry stands as a unique and vibrant thread, reflecting the deep-rooted traditions and infinite creativ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is ancient art form, known as "影子戏" in Chinese, i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heritag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expression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The essence of shadow puppetry lies in the manipulation of flat cutouts, known as "shadows," behind a translucent screen. These shadows, often made of paper or leather, are illuminated by a bright light, creating the illus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igures that come to life through the skilled movements of the puppeteer. The art form originate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has since evolved, becoming a popular form of entertainment during festivals and special occasions.The beauty of shadow puppetry lies not only in its technical skill but also in its narrative capabilities. Puppeteers weave intricate stories, often based onhistorical events or traditional tales, through their puppets. These stories are not just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way to preserve and transmit cultural values andhistorical knowledge. The dialogues and narratives are often sung in a rhythmic cadence, accompanied by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creating a harmonious symphony of sound and vision.The craftsmanship behind shadow puppets is also remarkable. Each puppet is carefully crafted, often with intricate details and vibrant colors. They range from human figures to animals, gods, and mythical creatures, each representing a specific role in the story. The puppeteer's skill in manipulating these puppets with precision and agility is what brings them to life, creating a magical world that captivates the audience.Th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hadow puppetry are crucial in safeguarding thi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document and teach this art form to younger generations, ensuring its continued existence. Festivals and workshops are organized to introduce shadow puppetry to the wider public, and puppeteers oftencollaborate with other artists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to create new works that resonate with modern audiences.The vibrancy and adaptability of shadow puppetry are what make it a thriving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oday. Itis not just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but a powerful mediumfor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connected, shadow puppetrystands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s rich past and its dynamic present, offering a window into the soul of this ancient civilization.**中国影子戏的辉煌:一项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的广阔织锦中,影子戏作为一种独特而充满活力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传统和无限的创造力。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研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研究

第24卷 第1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24 N o .12024年01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J a n .2024收稿日期:2023-09-05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农科建设视阈下翻译专业本科生职业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220900630054210)㊂作者简介:吕雯霞(1983-),女,河南沁阳人,硕士,外国语学院讲师㊂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㊂文章编号:2095-2708(2024)01-0099-08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2708.2024.01.099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研究吕雯霞(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3)关键词:非遗英译;方法;生态翻译学;原则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是 一带一路 倡议㊁中国文化 走出去 等重大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以‘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试行)“收录的河南非遗英译名录为研究对象,分析采用的翻译方法和实现的翻译效果㊂认为音译加直译㊁直译㊁直译加注㊁音译加注和音译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旨在保留非遗文化的异质性,为非遗名称英译统一术语㊁争取非遗名录英译规范化奠定了基础㊂最后,基于‘试行“的翻译经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提出非遗名录英译应遵循的三原则: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㊁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平衡以及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㊂中图分类号:G 420 文献标识码:A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简称非遗名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对于珍贵㊁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遗发挥着有效的保护作用㊂因此,非遗名录的英译对于推动河南省文化建设,推动 一带一路 倡议㊁中国文化 走出去 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㊁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㊂2019年,‘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发布, 标志着我省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规范建设正式启动,也说明我省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规范建设正式进入了科学有序的新时期 [1]㊂本文以‘试行“收录的河南非遗英译名录为研究对象,概括总结采用的翻译方法和实现的翻译效果,并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尝试提出适应非遗名称的翻译原则,以期为河南非遗名录的英译提供借鉴,更好地服务于河南省优秀传统文化译介㊂一、河南省非遗概述及研究动态非遗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㊂河南非遗资源丰富㊁品类繁多㊂首先,河南非遗名录囊括了包括民间文学㊁美术㊁音乐㊁舞蹈㊁戏曲㊁曲艺㊁体育竞技㊁杂技㊁手艺㊁节令㊁信仰㊁习俗乃至民间知识14个种类共277项㊂此外还有分散在各地或尚未整理入卷的非物质文化民俗不计其数㊂其中民间文学类别中的神话传说,留传久远,带有华夏民族早期文化特征,具有见证中原文明发展的独特价值;而各种传统技艺体现了匠人高超的技艺水平,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㊂其次,各种非遗扎根于不同地区,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㊂最后,部分非遗拥有显著影响力㊂例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㊁老子生日祭典㊁太昊伏羲祭典等传统节会规模盛大,受到全国人民关注㊂另外, 河南省每年出国(境)文化交流项目1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非遗项目㊂太极拳㊁少林功夫㊁豫剧㊁汝瓷㊁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㊂[2]这些博大而厚重的民俗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财富, 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㊁道德资源和文化资源 [3],因此,非遗文本翻译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㊂以 非遗 翻译 为主题词,以C N K 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共获得2009-2023年间相关文献233篇㊂通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当前研究论述的主题词主要集中在 外宣翻译 译文 和 音译 上,研究焦点主要分布在非遗文本的外宣翻译㊁译文质量和翻译策略等宏观层面,也有研究涉及翻译过程中的微观因素,例如文化的多样性㊁术语的名与实等㊂关于河南非遗文本翻译的文献仅得7篇,多采用个案研究的路径,考察开封㊁洛阳㊁许昌等地非遗文本的翻译现象,探讨翻译规律㊂例如,贺剑瑜针对河南非遗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准则及策略[4];蒋丽平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总结非遗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翻译方法[5]㊂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河南非遗名称英译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突出,但完整度不高,系统性不够㊂二、河南非遗名录英译的策略选择本文从‘试行“收录的各类型河南非遗英文名录中选取101项,通过数据统计得知,非遗名称英译采用的方法包括音译㊁音译加直译㊁音译加注㊁直译和直译加注㊂由图1可见,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分别为音译加直译(55%)和直译(25%),其次为直译加注(10%)㊁音译加注(6%)和音译(4%),说明‘试行“收录的河南非遗名录英译主要采用宏观的㊁整体的异化文化翻译策略,旨在准确传递源文本信息和文化内涵,保证译介活动的交际目的,实现译本和译境的和谐统一㊂(一)音译音译缘起佛经翻译家玄奘的 五不翻 译论,旨在过滤难以传递到目的语的异域文化和思想观念, 消解可译性限度 [6],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性㊂五图1‘试行“河南非遗名录英译策略选择不翻 译论距今已有千余年,但其基本原则和总体精神经过不断挖掘和阐释,对现代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语义空白项依然具有指导意义㊂由图1㊁表1可见,音译案例仅占4%,包括 河南坠子 少林功夫 太极拳 和 周易 ㊂ 少林功夫 和 太极拳 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运动,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少林功夫 拳禅合一㊁ 太极拳 养生与技击并重的技术特色以及二者蕴含的和谐文化内涵,阐释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㊂ 周易 被誉为 大道之源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㊁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㊂ 河南坠子 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曲艺形式,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㊂此类非遗体现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性,具有最大程度的异质性㊂ 少林功夫 太极拳 和 周易 已经在国际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采用音译的方法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异质性,不伤害其译介效果,同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遗公约“ 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保护并丰富文化多样性,使不同文化群体能相互鉴赏与尊重 的宗旨不谋而合㊂反观 河南坠子 直接英译为 H e n a nZ h u i z i ,河南作为地名本身不具备太多文化内涵, 坠子 不存在于西方经验和文化认知中,因此英语读者很难从 H e n a nZ h u i z i 中获取有效信息,甚至损害了 河南坠子 本身的文化异质性,故音译加注不失为必要手段㊂ 河南坠子 作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曲艺形式,不如借鉴 大调曲子 (D a d i a o T u n e)的翻译,译为 H e n a n Z h u i z i(T u n e) 以突出其本质㊂00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表1 音译的应用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1河南坠子H e n a nZ h u i z i2少林功夫S h a o l i nK u n gf u 3太极拳T a i -c h i /T a i j i qu a n 4周易Z h o u y i /Y i j i n g(二)音译加直译由图1可见,音译加直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方法(55%),共56例,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人名㊁地名㊁姓氏音译加直译,术语(名称)音译加直译和灵活音译㊂此类翻译实例中,译者不加注解,统一术语,简洁直接,实现了非遗名录英译的规范化㊂例如, 传说 规范译为 L e ge n d ,工艺㊁技艺规范译为 T e c h n i q u e , 歌 规范译为 S o n g,传统戏剧规范译为 O pe r a 等㊂1.人名㊁地名㊁姓氏音译加直译‘试行“收录的非遗中存在大量人名㊁地名和姓氏,但因为人名㊁地名和姓氏属于非象征意义符号,因而多数采用音译,统一使用拼音;人名英译遵从汉语命名的表达方式,采用名前姓后的形式;人名㊁地名㊁姓氏音译统一不加注解㊂由表2可见,人名㊁地名和姓氏音译加直译所占比例最大,共46例,占比83.9%㊂然而,‘试行“中也存在非遗名称英译不到位之处,如 开封第一楼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 中华老字号 , 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 译为 K a i f e n g N o .1S t e a m e dS o u p D u m p l i n g s , 开封第一楼 的品牌内涵未得到充分阐释㊂表2 人名㊁地名㊁姓氏音译加直译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1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L e g e n do fL i a n g Sh a n b o a n dZ h uY i n gt a i 2盘古神话M y t h o l o g y of P a nG u 3赵氏孤儿传说L eg e n do f th eZ h a o 'sO r p h a n 4帝舜传说L e g e n do fE m p e r o r S h u n 5黄帝传说L e g e n do fY e l l o wE m pe r o r 6洛神的传说L e ge n do fL u oG o d d e s s 7张清丰孝道故事S t o r y of t h eD u t i f u l S o n ,Z h a ng Q i n g f e n g 8中州筝派H e n a nZ h e n g Ge n r e s Z h o n g z h o uZ h e n g G e n r e s 9超化吹歌C h a o h u aB l o w i n g S o n g10开封盘鼓K a i f e n g D r u m 11信阳民歌X i n y a n g F o l kS o n g 12黄河号子Y e l l o w R i v e rW o r kS o n g 13中州大鼓Z h o n gz h o uD r u m 14大相国寺梵乐B u d d h i s tM u s i c i nD a x i a n g g u oT e m p l e 15桐柏山歌T o n g b a iM o u n t a i nF o l kS o n g16贾湖骨笛J i a h uC r a n eB o n eF l u t e s17苏家作龙凤舞D r a go na n dP h o e n i xD a n c e o f S u j i a z u oV i l l a ge 18回民秧歌Y a n g g eD a n c e o fH u i E t h n i cG r o u p19豫剧H e n a nO pe r a 20洛腔L u o y a n g O p e r a 21宛梆N a n y a n g O p e r a 22河洛大鼓H e l u oD r u m 23朱仙镇木版年画N e w -Y e a rW o o d c u t P a i n t i n g of Z h u x i a nZ h e nT o w n 24黄河澄泥砚H u a n gh eM u d I n k s t o n e 25汴京灯笼张Z h a n g sL a n t e r n s i nK a i f e n g 26柘城李秀山泥塑L iX i u s h a nC l a y S c u l p t u r e i n Z h e c h e n g C o u n t y 27秦氏绢艺Q i n sS i l kC r a f t s28汴绣K a i f e n g E m b r o i d e r y29洛阳宫灯L u o y a n g Pa l a c eL a n t e r n s 30东岸核桃雕花工艺D o n g a nH a n d i c r a f t s o fW a l n u tC a r v i n g 31镇平玉雕J a d eC a r v i n g s i nZ h e n p i n g C o u n t y32方城石猴S t o n eM o n k e y i nF a n g c h e n g C o u n t y33刘井薛氏石刻X u e sS t o n eC a r v i n g i nL i u j i n g V i l l a ge 34苏奇灯笼画S u q i L a n t e r nP a i n t i n gs 35清丰彩灯Q i n g f e n g C o l o rL a n t e r n s 36聂氏麦秆画N i e sW h e a t S t r a wP a i n t i n g s 37顺店刺绣S h u n d i a nE m b r o i d e r y38淮阳泥泥狗H u a i y a n g C l a y D o g s 39汝瓷烧制工艺R u z h o uP o r c e l a i n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40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X i n y a n g M a o ji a nT e aP r o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41长垣烹饪技艺C h a n g y u a nC o o k i n g T e c h n i qu e 42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K a i f e n g N o .1S t e a m e d S o u p D u m p l i n g s 43老子生日祭典L a oZ i sB i r t h d a y M e m o r i a l C e r e m o n y 44太昊伏羲祭典M e m o r i a l C e r e m o n y o f F u x i 45中岳古庙会Z h o n g y u eT e m pl eF a i r 46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X i n z h e n g Y e l l o wE m p e r o r W o r s h i p C e r e m o n y 47洛阳牡丹花会L u o y a n g P e o n y Fl o w e rF a i r 101 第1期吕雯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研究2.术语(名称)音译加直译民间音乐㊁传统戏剧和曲艺是‘试行“收录的三大非遗类别㊂此类非遗名录多采用音译+类别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文化异质性的同时凸显其本质,便于英语读者获得较为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如表3所示:表3术语(名称)音译加直译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1板头曲B a n t o u M u s i c5越调Y u eO p e r a2四平调S i p i n g T u n e6大调曲子D a d i a oT u n e3大弦戏D a x i a n(B i g S t r i n g)O p e r a7钧瓷烧制技艺J u nP o r c e l a i n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4通背拳(通臂拳)T o n g b e i(T o n g b i)B o x i n g8河图洛书传说T h eL e g e n do fH e t ua n dL u o s h u板头曲 类属于民间音乐,是大调曲子开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乐曲,所以被称为 板头曲 ,故翻译为 B a n t o u M u s i c ; 大调曲子 类属曲艺,原称 鼓子曲 ,融合了小曲㊁戏曲声腔和民歌小调,表演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译为 D a d i a o T u n e ; 越调 大弦戏 类属于传统戏剧,因此分别译为 Y u e O p e r a D a x i a n(B i g S t r i n g)O p e r a ㊂然 四平调 同属地方传统戏剧,却被翻译为 S i p i n g T u n e ,伤害了‘试行“翻译标准的连贯性㊂作为传统体育的 通背拳(通臂拳) 译为 T o n g b e i(T o n g b i)B o x i n g ㊂粗略地看,译文似乎合乎情理,但 b o x i n g 指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竞技运动项目,而 通背拳 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两者不能等同㊂译文适应了英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却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㊂ 太极拳 (T a i-c h i/ T a i j i q u a n)同样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从中国走向全世界,其外文名也为外国读者所接受㊂鉴于此,不妨将 通背拳 译为 T o n g b e i q u a n/T o n g b i q u a n ㊂在此类别中 河图洛书传说 的翻译同样值得商榷㊂ 河图 与 洛书 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㊂因此, 河图 与 洛书 作为带着千百年来民众生产生活印记的文化术语,音译为 H e t ua n dL u-o s h u ,非中国文化读者难以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㊂3.灵活音译值得一提的是类属民间美术的 泥咕咕 英译㊂ 泥咕咕 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的物化形态,是农业文明与民俗文化的衍生品㊂ 泥咕咕 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 咕咕 的声音而得名㊂ c u c k-o o 指布谷鸟,生活在北极圈范围以外的欧洲㊁亚洲㊁非洲,鸣声响亮,二声一度,反复不已, 布谷 之名因其叫声而得㊂ 泥咕咕 翻译为 M u dC u c k o o ,其中 M u d 改译为 C l a y 则更佳,因为 m u d 多指 泥浆 ,而 C l a y 多指用来制作工艺品的 粘土,陶土 ㊂因此,基于英㊁汉语文化读者共有的认知经验,利用直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 C l a y C u c k o o 更有效保留该工艺品的形和质,实现音美㊁形美和意美的和谐统一㊂(三)音译加注如表4所示,非遗中的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文化概念,如果仅采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可能无法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故辅以注释可廓清概念,有效传递信息㊂例如, 猴加官 翻译为 H o u j i a g u a n(L u c k y C a r e e r s)H a n d i c r a f t ㊂ 猴加官 以泥土为主要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是集传统美术㊁脸谱㊁泥塑及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㊂在汉语中, 猴 与 侯 发音相同,因此 猴加官 暗喻加官进爵㊁官上加官,表达了美好的祝福㊂译者通过添加注释 L u c k y C a r e e r s 来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此外,译者还添加了 H a n d i c r a f t 一词让读者更快地通过译文得知该非遗的所属类别㊂再如, 筹音乐 翻译为 H e n a nF l u t e(C h o u) ㊂ 筹音乐 是中原地区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所用的 筹 是一种罕见的乐器,形似竹笛,采用独特的斜吹法,吹奏出的声音别有风情韵味㊂由于外国读者不认识这种乐器,若直译为 C h o u M u s i c ,则会造成信息传递失败,因此译者选用了能体现乐器特点20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且为外国读者所了解的 f l u t e,并且加上 H e n a n以突出乐器的地方特色㊂此外,译者还添加了 筹 的音译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㊂这个例子完美体现了适应与选择的翻译过程㊂表4 音译加注的应用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1先蚕氏嫘祖的传说L e ge n do fL e i z u t h eS i l k w o r m G o d d e s s 2筹音乐H e n a nF l u t e (C h o u)3猴加官H o u j i a g u a n (L u c k y Ca r e e r s )H a n d i c r a f t 4两仪拳L i a n g y i (Y i n -Y a n g )B o x i n g5唢呐S u o n aH o r n6王屋琴书Q i n s h uS t o r y t e l l i n g o fW a n gw u (四)直译由图1可见,直译共25例,使用频率位居第二(26%)㊂ 不同语言的符号化方式不同,但认识事物属性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便是直译的基础 [7],共同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验保证了直译的接受性㊂由表5可见,‘试行“译者在对非遗名称直译时,往往直接选取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但在句法结构层面依据英文的表达习惯灵活转化,在保留源语文化特质的基础上,保证目的语读者领会源语传达的信息㊂表5 直译的应用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1啸乐(口哨音乐)W h i s t l eM u s i c2火龙舞F i e r y D r a go nD a n c e 3豫西狮舞L i o nD a n c e i n W e s t e r nH e n a n 4双人旱船舞D o u b l eL a n d b o a tD a n c e5莲花灯舞L o t u sL a n t e r nD a n c e6庆丰花鼓舞F l o w e r -D r u m D a n c e f o rC e l e b r a t i n g th e B u m pe rH a r v e s t 7扑蝶舞B u t t e rf l y -C h a s i ng D a n c e 8狮龙斗珠舞 L i o na n dD r a g o nC o m pe t ef o r P e a r l s D a n c e9五彩纸龙C o l o r f u l P a p e rD r a g o n 10皮影戏S h a d o wP u p p e t r y11花鼓戏D r u m O p e r a 12灶书K i t c h e nS t o r y t e l l i n g13民间剪纸F o l kP a p e rC u t t i n g s 14杂技A c r o b a t i c s 15梅花拳P l u m -f l o w e rB o x i n g 16香包S a c h e t 17面塑D o u g hS c u l p t u r e 18牡丹画P e o n y P a i n t i n gs 19北宋官瓷烧制技艺O f f i c i a l 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P o r c e l a i n i n 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20毛笔制作技艺W r i t i n g B r u s h M a k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21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S e s a m eP l a n t i n g an dT r a d i t i o n a l O i l -g r i n d i n g T e c h n i qu e s 22重阳节民俗D o u b l eN i n t hF e s t i v a l F o l kC u s t o m 23打铁花I r o n -F o r g i n g Fi r e w o r k s 24火神祭祀T h eS a c r i f i c eE v e n t f o r t h eG o do fF i r e25锣鼓十八番E i g h t e e n -S t y l e dP l a y i n g o fG o n gs a n dD r u m s (五)直译加注直译加注的使用频率为10%,共10例㊂由表6可见,使用直译加注的非遗主要类属民间文学和民俗㊂因为英汉文化的不对等性,许多文化概念无法完全依靠直译实现信息交流㊂非遗中的人名大多只是简单传递信息的语言符号,但出现在民间文学这一类别时,往往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故需添加注解进行阐释,以保证译文的清晰度㊂例如,‘试行“非遗英译名称交代了崔莺莺和张生为‘西厢记“中的人物,对愚公㊁杞人和夸父分别进行了注解,更加准确地廓清了人物形象㊂ 大铜器 类属民间音乐,属于英语文化体系中的空白项㊂将 大铜器 翻译为B i g Br o n z e I n s t r u m e n t ,通过增添 I n s t r u m e n t 一词将 大铜器 的材质和功能清楚地传递出来,保留文化异质性的同时,实现了有效交际㊂301 第1期吕雯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研究表6直译加注的应用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序号汉语名称英文名称1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T h eS t o r y o f Z h a n g S h e n g a n dC u iY i n g y i n g(T h eR o m a n c e o ft h eW e s t e r nC h a m b e r)2愚公移山传说L e g e n do f t h eO l dF o o l, W h oR e m o v e d t h eM o u n t a i n s3杞人忧天传说L e g e n do f t h eM a no fQ iW h oF e a r e d t h a t t h eS k y M i g h tF a l l4夸父神话L e g e n do fK u a f uC h a s i n g t h eS u n 5大铜器B i g B r o n z e I n s t r u m e n t6唐三彩T r i-C o l o r e dG l a z e dP o t t e r y 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7百泉药会B a i q u a nF a i r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8浚县民间社火X u n x i a nF e s t i v i t y f o r t h eG o do fF i r e a n d t h eG o do fL a n d 9马街书会M a j i eF o l kA r t sF a i r10高跷S t i l t-W a l k i n g D a n c e三、河南非遗名录的英译原则(一)选词精准㊁术语统一,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审视,非遗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译活动需顺应自然生态环境规律,对生态系统及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和阐释,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㊂中英文语言系统处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译者的翻译活动绝非字对字的简单对照㊂这就要求译者根据自身所处的译文生态环境作出适应性选择,精准选词,统一术语,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㊂例如,例1: 汝瓷烧制工艺 R u z h o uP o r c e l a i n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例2: 东岸核桃雕花工艺 D o n g'a n H a n d i c r a f t s o fW a l n u tC a r v i n g此2例的焦点均为 工艺 ,但译者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译为 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另一译为 H a n d i c r a f t s ㊂深究背后的原因,例1的 工艺 指烧制瓷器时运用的独特技术,而例2的 核桃雕花工艺 指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术在桃核上进行细致的雕刻,是一种手艺,与烧制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㊂在翻译前,译者要适应原文本的生态环境,细细斟酌每个词的深层含义,进行精准选词㊂纳入‘试行“的河南传统技艺包括汝瓷烧制工艺㊁钧瓷烧制技艺㊁北宋官瓷烧制技艺㊁毛笔制作技艺㊁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㊁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㊁长垣烹饪技艺共7项,是河南非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㊂对于 技艺 ,‘试行“从非遗的生态背景出发,适应性地选择 T e c h n i q u e ,准确传达了其内隐的文化内涵,同时将该术语统一应用于相似文化生态背景下的此7类传统技艺非遗名称英译中,保护了生态环境系统与子系统的完整性㊂对于类属民间文学的10项非遗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 等,‘试行“将 传说 统一英译为 L e g e n d ;属于民间舞蹈的9项非遗 火龙舞 等, 舞 译为 D a n c e ; 歌 规范译为 S o n g ,传统戏剧规范译为 O p e r a 等,在此不一一例举㊂但‘试行“中有2译例值得关注,例3: 钧瓷烧制技艺 J u n P o r c e l a i n 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例4: 北宋官瓷烧制技艺O f f i c i a l F i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o fP o r c e l a i n i nt h e N o r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可以看到,同样都是 烧制技艺 ,在翻译时一个使用的是单数,而另一个是复数,这可能会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疑惑,质疑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㊂大量非遗名称在表达上具有相似性,在英译时应注意术语表达的统一㊂(二)静态描述㊁动态适应相结合,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平衡部分非遗的文化内涵并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其名称英译则须准确传达其文化内涵,即静态描述㊂然而,非遗既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又是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㊂非遗的原始文化基因会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获取资源㊁应对挑战,进而生成现实的文化形态㊂故非遗名称的英译本质就是保护非遗文化的生命活力,保护文化的现实性和成长性,确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以新的形态存在[4],翻译其名称时既要传承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要与时俱进,即动态适应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不同实际做出适应性选40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择㊂以‘试行“中的 杞人忧天传说 浚县民间社火 洛阳牡丹花会 为例,分别加以说明㊂例5: 杞人忧天传说L e g e n do f t h eM a no fQ iW h oF e a r e d t h a t t h e S k y M i g h tF a l l杞人忧天传说 的英译即是典型的静态描写㊂ 杞人忧天传说 类属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民族民间,历经时间向度的延绵变化,发展成为特定的集体记忆原型,用于嘲讽那些为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的人,蕴含着亘古不变的寓意,故译者基于英汉读者共同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验,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准确传达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有效传达了信息,实现了交际功能㊂浚县民间社火 类属于民俗,其英译则是动态适应的典范㊂例6: 浚县民间社火X u n x i a nF e s t i v i t y f o r t h eG o do fF i r e a n d t h e G o do fL a n d浚县民间社火 来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 为土地之神,而 火 指传说中的火神,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成分,成为规模盛大㊁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娱乐活动㊂此译例中,译者对源语进行文化背景阐释,虽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但译者未能结合 浚县民间社火 这一民俗在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生成的现实文化形态,未能实现译介的动态适应㊂(三)体现本质㊁突出特点,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非遗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人相随㊁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文化传承,其本质是在不同地域㊁不同人群㊁不同社会经验中产生的文化差异,极具民族性,而每个民族的非遗对其他民族来说都有异质性㊂[8]同时,河南非遗也是世界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存样态,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遗名录翻译既要努力传递,保留其民族性和文化异质性,也要尽量适应异域文化生态系统的译境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够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化,体现本质,突出特点,以实现交际目的㊂例如,例7: 五彩纸龙 C o l o r f u l P a p e rD r a g o n五彩纸龙 是清丰县的地方民俗舞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㊂纸龙的骨架由竹枇做成,外糊棉纸,用笔绘上红㊁黄㊁绿㊁蓝㊁青五色㊂晚上表演时,在龙腹内点燃蜡烛,不管如何舞动,蜡烛不倒,纸片也不会燃着,让人称奇㊂译者直译为 C o l o r f u lP a p e r D r a g o n ,可能会让译语受众误认为这是一种剪纸或者手工艺品,不能正确认识这一非遗文化的本质,无法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㊂可以在原译文后面加上 d a n c e ,体现其本质,读者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非遗的所属类别㊂四、结论非遗既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也是活态的文化基因,不仅具有抽象的特征编码,还有具体空间的存在形态和时间向度上的绵延变化,非遗名录的英译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因此在非遗名录的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的异质性,保证译介的效果,是翻译实践活动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㊂‘试行“采用的非遗名录英译方法,重在保留非遗文化的异质性,并努力实现非遗名称英译术语的统一和非遗名录英译的规范化㊂借鉴‘试行“经验,研究认为非遗名录英译应遵循三大原则,即选词精准㊁术语统一,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静态描述㊁动态适应相结合,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平衡;体现本质㊁突出特点,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㊂本研究对河南非遗名称英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㊂参考文献:[1]‘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正式发布[E B/O L].(2019-5-9)[2023-6-9].h t t p s://w w w.h t u.e d u.c n/f l/2019/0509/c3408a144164/p a g e.h t m.[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及国家级㊁省级传承人和项目公示[E B/O L].(2020-3-10)[2023-5-8].h t t p://w w w.x u c h a n g.g o v.c n/o p e n D e t a i l D y n a m i c.h t m l?i n f o i d=36764f88-e d89-4809-939a-a55a c53168f d.[3]非遗概述[E B/O L].[2023-5-6].h t t p://w w w.h e n a n f e i y i.c o m/f e i y i g a i s h u/.[4]贺剑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河南非遗外宣翻译[J].文化产业,2022(13):140-142.[5]蒋丽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2):118-124.[6]刘祥清.音译与可译性限度的消解[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8-41.[7]万华.语义透明与汉语熟语的直译趋近[J].上海翻译,2014501第1期吕雯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译研究。

非遗的介绍英语作文

非遗的介绍英语作文

非遗的介绍英语作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refers to the practices, representations, expressions, knowledge, skills, and craftsmanship that communities recogniz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区认为是其文化遗产一部分的惯例、表达、知识、技能和工艺。

These cultural elements a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thin communities and are a source of ident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这些文化元素在社区内代代相传,是身份认同和文化遗产的源泉。

ICH includes traditions or living expressions inherited from our ancestors and passed on to our descendants.非遗包括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并传承给后代的传统或继续存在的表达形式。

It includes oral traditions, performing arts, social practices, rituals, festive events,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nature and the universe.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工艺、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以及实践。

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creativity, reflect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介绍非遗英语作文带翻译

介绍非遗英语作文带翻译

介绍非遗英语作文带翻译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known a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refers to the practices, representations, expressions, knowledge, skills – as well as the instruments, objects, artifacts and cultural spaces associated therewith – that communities, groups and, in some cases, individuals recognize as par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constantly recreated by communities and groups in response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and their history, and provides them with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thus promoting respect fo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uman creativity.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区、团体甚至个人认为是其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实践、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物品、文物和文化空间。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不断地由社区和团体在与环境、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历史的交融中重新创造,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感和延续性,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风铃遗产》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风铃遗产》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风铃遗产》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分享一次英汉翻译实践的案例——《风铃遗产》。

该翻译项目涉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内容包括对风铃的介绍、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类文本的翻译。

二、项目背景《风铃遗产》是一部关于风铃文化与历史的文献资料。

该文献旨在向读者介绍风铃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英汉翻译工作,以便让更多人了解风铃文化的魅力。

三、翻译过程1. 前期准备:在开始翻译前,我们首先对原文进行了仔细阅读,了解了风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文本结构。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2. 翻译实施: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固定表达,我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以保留原文的准确性。

对于一些文化特色和情感色彩较强的内容,我们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

3. 校对与审稿:翻译完成后,我们对译文进行了多次校对与审稿。

首先,我们对译文进行了语法和拼写检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对译文进行了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审查,以确保译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同时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翻译难点与重点1. 翻译难点: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难点。

首先,由于风铃文化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我们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来理解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其次,原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意译。

此外,在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时,我们也需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2. 翻译重点:在本次翻译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注重传达原文的准确性,尽量保留原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其次,我们注重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风铃文化的魅力。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民俗类非遗项目获得了广泛关注。

对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语用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应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民俗类非遗项目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译者在进行英译时应注重对原文的理解,确保翻译出的语句准确反映原文的内涵。

译者还应注意在翻译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直译,而是要根据英语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方法,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应注重语言风格的选择。

不同民俗类非遗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对应的翻译语言风格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庙会、舞龙舞狮等具有喜庆气氛的非遗项目,英译应选用更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以传递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而对于一些祭祀仪式、祈福活动等庄重、严肃的非遗项目,英译则应注重选择更正式、庄重的语言风格,以凸显其仪式感和庄严感。

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应照顾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受众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独有的宝贵财富,其英译应尽量避免国家、地域、民族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于更多的国际读者理解和接受。

译者还应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受众群体的特点,对翻译文本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注解,以确保英译的语用效果更佳。

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应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非遗项目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翻译,更是对文化、历史、习俗等的传递和展示。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注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便于更好地传达和展示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

可以使用故事、图画、音乐等多种形式来呈现非遗项目,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语用标准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选择适合的语言风格,照顾文化背景和受众群体,并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展示民俗类非遗项目的魅力和价值。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摘要:民俗类非遗项目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英译是非遗项目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旨在为非遗项目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语用;国际传播一、引言民俗类非遗项目是指源自中华传统习俗、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民俗类非遗项目的国际传播变得愈发重要,而英译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其语用标准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民俗类非遗项目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英译研究首先应该对其文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民俗类非遗项目所反映的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这样的文化特征需要在英译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英译时需要通过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传递来准确表达出原文的内涵。

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语言特点也应该引起重视。

这些项目往往使用古老的词汇、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这些都需要在英译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转换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英语国家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1、传达文化内涵在英译民俗类非遗项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传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内涵,并通过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对于特定的传统戏曲或舞蹈,需要译者对其起源、发展历程、文化意义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将这些信息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

2、体现语言风格民俗类非遗项目往往使用古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种语言风格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得到恰当的处理。

译者需要根据译文的目标读者群体,灵活运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分析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分析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分析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翻译,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简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不但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感染力与民族间认知度的有效提升,还对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沟通、互动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也是功不可没的。

本文将以译介学的视角,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不但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感染力与民族间认知度的有效提升, 还对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沟通、互动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也是功不可没的。

本文将以译介学的视角, 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翻译;Translation Study Perspectiv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eralded Translation Studies WEI Hong SHAN Xiao-yan Tangsha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ppeal and inter-ethnic recognition in China,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cultural exchange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ethnic groups.And the preservation of world cultural diversity is also important.This paper will briefly analyze and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Keyword: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一、关于译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外宣翻译的基本含义 1. 译介学。

介绍非遗文化英语作文

介绍非遗文化英语作文

介绍非遗文化英语作文(中英文版)Introduc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Blend of Tradition and Timelessness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永恒的融合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 invaluable asset to our nation, encompasses a myriad of artistic expressions, oral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From the elegant Peking Opera to the intricate art of paper-cutting, these cultural gems embody the rich and diverse tapest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包括无数的艺术表达、口头传统和文化实践,这些都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从优雅的京剧到精致的剪纸艺术,这些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preserving the pas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erves as a bridge, connecting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its historical roots.Each element of this heritage tells a unique story, offering a glimpse into the lives, beliefs, and values of our ancestors.强调保护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现代社会与其历史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 n a Ba k e r ’ S f r a me t h e o r y t o a na l y z e t h e na r r a t i v e f r a me s b e t we e n s o u r c e t e x t s a n d t a r g e t t e x t s,t r a ns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a nd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e x t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h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 I C H)a n d i t s r e l a t e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h i s p a p e r s t a r t s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受和 传 播 。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介 绍性文本 ; 框架理论 ; 蒙娜 ・ 贝克 ; 翻译策 略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6 4 1 4 《 2 0 1 7 ) 0 2 - 0 1 1 7 0 - 5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v a l u e ,t h i n k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p o w e r d i s c o u r s e b e h i n d t h e f r a me .T h e a n ly a s i s s h o w s t h a t ma i n s t r e a m d i s c o u r s e ,
v a l ue 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i t s a g e n t a n d t h e i nt e n t i o n o f t h e t r an s l a t o r a f f e c t t h e e s t a bl i s h me n t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e n a r r a t i v e f r a me wo r k o f I CH p r o d uc t s .I t a l s o po i n t s o ut t h a t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d s o u r c e t e x t f o r m a c o n t e x t o f mu t u l a
Ke y wo r d s : i n t ng a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r i t a g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e x t ;f r a me t h e o r y;Mo n a B a k e r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主要 以贝克 的叙事 学框 架理论为视 角, 通过分析非物质 文化遗产 产 品源 文本和译 文 的叙 事框架 、 翻译策 略 以及框 架所 涉及 的价值观念 、 思维体系及话语权力 , 指出官方 的主流话语 、 译者及 其机 构的价值 取 向、 译者 的立场意 图等 影响着非遗产 品叙事框 架的建 立与重构; 译文和源文本 由此也 形成互 为阐释 的空 间, 客观上促 进 了非遗 文本 的接
2 0 1 7年 4月 第3 3卷 第 2期
外 国 语 文( 双月刊)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b i mo n t h l y )
A p r ., 2 0 l a t i o ns o f I n t r o d uc t i v e Te x t s o f I n t a ng i bl e Cu l t ur a l He r i t a g e
LU Zhi gu o t
Ab s t r a c t :T h e e r r o r s o r n o n — e o  ̄e s p o n d e n e e c a n n o t b e s i mp l y a t t r i b u t e d t o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q u li a t y b e t w e e n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i n a n o b j e c t i v e w a y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a c c e p t a n c e a n d d i s s e mi n a t i o n o f I C H t e x t s .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介 绍性 文本 的英译 研 究
陆 志 国
( 河 南 大 学 外 国语 言 文 学 博 士 后 流 动 站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1 ; 洛 阳 师 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河南 洛阳 4 71 0 0 0)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介绍与译文之 间存在 不对应现 象 , 但 不 能将 之简 单地 归为 翻译 质量 问题。本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