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_1978_2008
激荡·1978-2008纪录片观后感
激荡·1978-2008纪录片观后感《激荡·1978-2008》是一部由曾捷导演,邓小平、李光耀和张艺谋等主演的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08年,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01看三公子的文章时,多次看到她推荐《激荡三十年》,由此心里便埋下了好奇心,打算抽时间来读一读。
国庆假期的时候看别的视频时刚好看到了这个记录片,一口气两天时间便看完了。
知道了很多故事,长了见识,更加懂得了邓爷爷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看到了改革开放重要但是艰难的路程,一点点,一滴滴,从刚开始的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可能倒回去,直到发展到不可逆的地步,中国实现崛起。
现在看到的很多公司企业就在这三十年的某一个时间创立,发展,艰难走到现在,变得更大更强。
也有不少企业曾经辉煌一时,行差踏错,走向灭亡。
在这中间看到人性的复杂多变,有些人坚持不懈,低调努力,有些人得意忘形,一发不可收拾,连累到公司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发展。
温州炒房团早在2003年已经出现,炒房的现象现在依然不断。
彩电早就火遍中国了,而我小时候看的还是黑白电视,家乡确实比较落后。
91年郑州亚细亚商场使用的促销手段,营销方式,有奖销售,价格战,现在看来依然时商场常用的手段。
如今很多人向往的银行系统,2006年的时候还等待着中央的救援。
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发展就伴随着,现在也是。
这三十年里,有大半部分的时间,也是我成长的时间,回看视频,才知道很多事情我从未了解过,不知道,不清楚,现在接触到一些的事情和现象,会惊讶,殊不知,类似的事情早就发生过。
02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期待到改革开放40年的202X年将会是惊喜不断的一年。
改革开放,从小平爷爷的理论摸着石头过河,到实践中,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兴亡盛衰你可以去跟成功的人士交流,寻求他们的成功经验,但更多的时候,失败的同仁才最有启发。
成功往往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巧遇,而失败却是因为基本元素的必然。
对中国三大里程碑的理解
对中国三大里程碑的理解一、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决定进行改革开放,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深刻转折,也是对世界的一场重大革命。
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大门,同时也使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受益匪浅,世界也因此了解了一个真正发展中的中国。
近四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把一个极度贫困的国家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的十三五规划聚焦创新发展,目标之一是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
未来五年的变革,拥有革命性的科技、工程和管理方面的成就,是现代化的催化剂。
中国政府倡导创新思维和大众创新,这将会在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打了一次强心针。
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使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此次奥运会通过多年的精心筹备和为期17天的激烈竞技,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
中国的奥运运动历程也是一个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形象、记住中国形象的过程。
中国的奥运人物、奥体建设、奥运研究素材,是重要的新媒体热点、文化产业盛宴、国际政治发展趋势……三、中国梦中国梦是一种有利于国家和全球的平衡发展的理念。
它提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更加民主、开放的目标,以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概念。
其中,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展望是重要的。
这种思想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基石,是我们天然的优势和必要的战略。
中国梦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显着的好处,但它是中国特色的根本元素,是全球瞩目的未来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三大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中国与世界分不开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发展以及未来的美好。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广播传媒经营管理演变的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广播传媒经营管理演变的研究综述作者:肖艳来源:《商情》2010年第23期【摘要】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广播传媒发生惊人改变的30年,对此期间广播传媒经营管理的得失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专著、学术期刊、会议报告等资料,对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关于我国广播媒介1978至2008年间经营管理历程演变的总结和整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望能引起更多学术界人士参与讨论,从历史的追寻中得到启示,从而总结更多的经验与教训,为广播传媒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改革开放广播传媒经营管理研究综述在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处于“弱势地位”的广播媒体逐渐成为学术界冷淡的一个角落。
自从电视兴起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大多都很难让广播和电视“分家” ,把广播作为传媒市场单独列出来研究的为数不多,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有些滞后。
因此,要把广播媒介的发展轨迹更清晰地整理出来,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播传媒经营管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其间充满了坎坷曲折,对此历程的研究也是梳理我国广播媒体发展史首先面对的问题。
追述目前学术界关于1978至2008年间我国广播传媒经营管理演变历程的研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广播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的概况我国广播事业起步较晚,理论界对其特色、规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
最早关于经营管理的研究多以媒介管理学为主,然后介入对广播经营和管理的关注。
国外专门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多嫁接自企业管理的经验,而美国的商业化电视台发展模式,也使得这种研究更具契合性和指导性。
由于我国存在广播电视的“双重”特殊属性以及管制松紧的多变状况,理论研究就显得不能从容深入,也未能置我国广播媒体管理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考察。
因此,国内的研究呈现缓慢渐进的过程。
目前的研究或为经验总结式,或单纯移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或者是重史轻今、宏观大略。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西方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媒业在坚持党管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和渐进式改革的原则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也面临着改革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业政策、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新闻传播体系。
我们必须针对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新闻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
关键词:新闻传媒改革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发展新规律所做出的科学论断。
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必然带来的传媒全球化,也使新闻传媒业必须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
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传媒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及国际比较1、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2001年,全国报纸种数为2111种,总印数为938.9亿印张,千人报纸拥有量为142份,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图书总数为154526种,图书总印张数为406.1亿印张,千人图书拥有量为4944册,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杂志总数为8889种,总印张数为100.9亿印张,千人杂志拥有量为162册,分别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电台总数为301座,发射总功率为4961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电视台总数为357座,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300台,分别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
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
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传媒经济的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在这一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经济连续27年高速发展。
同中国的发展相适应,作为文化产业重要内容的传媒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从实践方面、从理论方面和政策方面三个角度来介绍。
在实践方面,中国的传媒经济发展,是从广告经营开始的。
第一、报刊经营的收入,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天津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以后的首个报纸广告。
从那个时候起,报刊开始有了自己的经营收入,到2005年中国大陆的报刊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469.36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6.59%。
第二、广播电视的经营收入。
1999年1月28号,上海电视台率先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
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从零开始,到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广告的收入已经达到了458.63亿元。
其中广告的收入34亿元,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总收入达到了888.76亿元。
第三、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2005年中国大陆的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了47.7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8.4%,其中网络广告收入是4年前的7.6倍,达到了37.3亿元。
第四、手机短信经营收入。
2005年中国大陆的手机短信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了304亿元。
比2004年的数字超过40%。
这是实践方面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从理论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理论研究的发展同传媒广告的经营是同步进行的。
第一、中国报业经济概念的提出。
1979年随着报业广告经营活动的开展,中国的报人好象有了新的发现,好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理论界为了解决报界经济短缺的问题,提出了“报业经济”的概念。
揭示了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序幕。
随着报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许多高等院校都有了研究机构。
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历程及未来诉求
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历程及未来诉求作者:陈共德来源:《声屏世界》2008年第09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处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广播电视系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好广电传媒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同时,按照中央的有关部署,大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我国广播电视的改革历程我国广播影视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
随着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领域也逐步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体制转型。
改革的初期:1978~1991年1978年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曾经被视作政治工具的广播电视领域也逐步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广播影视事业出现了复苏与初步繁荣的局面。
第一,变“二级办”为“四级办”,“一体多元体制”形成。
尽管广播电视由党和政府主办这一根本立场没有变,但却将广播电视的开办权下放到了县级,从而调整了我国广播电视机构的整体布局。
从1984年起,我国实施“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政策。
新设立的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地市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成长更加快速。
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制。
根据调查,各地广播电视体制分成九种:(1)局台合一制;(2)局台分设制;(3)电视台相对独立制;(4)局台同级制;(5)台为局级制;(6)市委直属单位制;(7)两台合一制;(8)广播电视一体制;(9)局属科室制。
第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引进经营理念。
改革开放后,我国广播电视机构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型管理”,获准从事广告经营活动。
“事业单位企业型管理”的广播、电视媒介,以实行“财务承包”为由,从“事业型管理”向“企业型管理”过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营利活动,以补充国家预算的削减部分。
中国传媒三十年的变化发展
第二方面是用于教学领域,这是目前国内刚开始起步的领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学校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的讲述清楚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的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学, 自考等。
电襆
䊒佑出玐时也有亸斩言YPERLINK "htpP:+/.#./Efdebprise/Negppapab/ " Ht "_blalK" 抡縸会消丠,乆数十屰迅区了缌
对报纸并没有产生侈大的儂凹$ው而唨䅱同繁荣和发展着。正如有了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商业形态而大商场不会消失一样,有了新媒体,传统媒体也并不会消失。传统媒体如果充分利用支撑新媒体背后的技术,反而会如虎添翼。因此新媒体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掘墓人,传统媒也不是新媒体的对抗者,完全可以通过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达到共生共融的效果。
中国传媒三十年的变化发展
摘要
本文以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的历程为例,解析三十年来中国传媒的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实现传媒的现代化,以及三十年后中国传媒业再度变革的历史方位在哪里!粗线树立和粗线思考三十年来中国传媒变化以及不变! 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传媒在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扮演着怎样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形象的表现传媒在当今时代所代表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᪒䭓的增臏发展为主要特征ﴌ
媒佃的攴体实力还不够强大。放眼世界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的境地,西方传媒掌握了90%仡上的新闳信息发布。要打砰西方丩䯼菜语世甌的局面,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国传媒㚄实力 所以,纀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传媒鋆团,弢成✈竞ຉ力和话训权的传媒“航母”,是䘭噽由传媒大噽成长为传媒强国昄必由䩋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只有墜强中囼
中国新媒体1997年到2000年特点案例分析
中国新媒体1997年到2000年特点案例分析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新媒体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1]。
从1986年中国第一篇介绍新媒体的文章算起,中国的新媒体研究已经走过了22年的历程。
回顾与反思中国前22年的新媒体研究之路成为了当下的应有之义。
有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前22年的新媒体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三个阶段的论断,并对中国新媒体研究前22年的整体特征进行总结。
一、中国新媒体研究的三个阶段按照新媒体研究的内容和数量,整体说来,中国前22年的新媒体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9年,新媒体研究的初始期;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的成长期;第三阶段:从2006年至2008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凸现期。
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9年):新媒体研究的初始期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初始期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①研究数量较少,新媒体关注程度不高1986年,《外语电化教学》发表的冈村二郎先生《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一文是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序幕。
在此之后的14年,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
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从1986年至1999年的14年间,共发表新媒体研究的文章45篇,平均每年大约发表3篇。
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对新媒体这个新生事物关注相对较少,其中,1989年、1990年、1992年和1994年没有一篇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文章。
②异域来风,中国新媒体的研究始于对国外新媒体的引介在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初始阶段,对国外新媒体的相关引介文章相对较多。
其中,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方晓虹对日本作者冈村二郎《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一文的翻译。
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又发表了方晓虹翻译的日本学者伊佐治大陆《新媒体时代的学校》一文。
林青华1991年在《南风窗》发表了《日美新媒体争夺战》一文,对日本和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媒体的竞争进行了分析。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近代中国传媒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传媒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在近代中国,传媒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无论是报纸、电台、电视还是互联网,传媒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信息的传播、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近代中国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
传媒作为信息的中介,能够将各种信息快速、大量地传达给大众。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媒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种信息的传播促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思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其次,传媒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响了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传媒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通过媒体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可以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传媒在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传媒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理论和舆论基础。
然而,传媒在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时也需谨慎,应注重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避免过度渲染或曲解事实,以免产生误导和不良后果。
此外,传媒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互动和交流的新模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让信息传播不再只是一种单向的传递,而是变成了多方互动的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形成了新的社交网络。
传媒的这一变革,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直观,让人们更容易获取到个性化、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和辩论。
这种互动模式的形成,推动了社会交流的多样化和广泛化。
传媒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传媒在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还涉及到对社会问题的曝光、监督与批评。
传媒的报道和舆论监督,可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政府的改革和进步。
同时,传媒也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传媒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支持,推广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创新。
传媒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比如宣传推广新产品、服务,促进消费等。
中国传媒改革实践经验综述
中国传媒改革实践经验综述作者:王鲁美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34期内容摘要: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大讨论,为中国传媒改革提供了实践标准。
本文梳理了传媒改革三十多年取得的巨大变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中国传媒改革的实践标准,以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综述。
关键词:实践真理传媒改革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这是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引起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也为中国传媒改革提供了实践标准。
中国传媒改革的历程回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的传媒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78年我国的报纸,大概只有186家;电视台就只有一省一个频道,除了西藏之外,大概只有28家;当时的广播电台地市级比较发达的也有一些,全国大概就有300家左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现在我国的报纸大概是1960家,电视台2200套左右的节目,电台大概是1980多套节目;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人民网和新华网已经成为全球100强的网站;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发展了手机报和手机电视业务。
1996年1月,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南方日报集团、羊城晚报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报业集团先后成立,中国的传媒业开始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等多种方式整合内部资源、面向市场实行统一的市场化管理运作,在经营模式上不断探索,逐渐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被命名的改革_2008年以来广电制播分离的政策与政治
被命名的改革:2008年以来广电制播分离的政策与政治*李兆丰内容摘要! 距离2008年广电制播分离改革启动已有两年。
作为改革的副产品,未来国有广电行业(第一行动集团)将诞生一批上市公司。
国有广电媒体改革实践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改革方案的参与者,从政策出发点及利益相关者角度重新还原和解读2008年启动的制播分离改革,可以更好地理解国有广电媒体的转企改制何以被命名为∀制播分离#。
这也将提升我们对于国有媒体后续改革举措的认知。
关键词! 制播分离;改革;政策;政治制播分离改革是个具备高度复杂性的命题,体现了中国转型期改革的渐进性特点。
改革目标多元,既要实现转企改制,又要确保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在设计思路上煞费苦心,显示出了其中的复杂性。
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才能去理解,文化体制改革在广播电视领域为何命名为∀制播分离#,以及是何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机械地理解和实施制播分离,显然是违反媒体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
一、政策背景:从105号文到114号文由于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十六大报告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
中共十七大报告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与WTO承诺开放文化产业关系密切。
文化体制改革也就成为2002年以来两届政府任期内的重要任务。
这两个文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推动力。
根据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引,在中央领导的推动下,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涉及鼓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其中,以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即105号文件,是最重要的改革配套政策,影响也最大。
最新-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 精品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摘要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西方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媒业在坚持党管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和渐进式改革的原则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也面临着改革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业政策、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新闻传播体系。
我们必须针对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新闻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
关键词新闻传媒改革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世界发展新规律所做出的科学论断。
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必然带来的传媒全球化,也使新闻传媒业必须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
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传媒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及国际比较1、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2001年,全国报纸种数为2111种,总印数为9389亿印张,千人报纸拥有量为142份,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图书总数为154526种,图书总印张数为4061亿印张,千人图书拥有量为4944册,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杂志总数为8889种,总印张数为1009亿印张,千人杂志拥有量为162册,分别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电台总数为301座,发射总功率为4961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电视台总数为357座,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300台,分别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及对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这通常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
然而,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传媒的使用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
纵观当代中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传媒的发展历程,至1958年电视开播,完成了今天被视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历程。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该公司的第一部个人电脑ibm 5150后,个人电脑为各行各业包括传媒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如果可以称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话,那么进入这一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就是个人电脑在中国的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更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又一新阶段,其标志就是中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
但“新媒体”有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数字化媒体。
因此“新媒体时代”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
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
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
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李慧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事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它从创办《新闻联播》到置办起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各种新闻栏目,从直播重大事件到紧抓收视率对央视新闻的促进作用,从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发展到专业的新闻频道、英语新闻频道,不断深化新闻事业的体制改革,让央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荼。
而近年来,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和传统媒体形成了共生、融合、竞争的局面。
作为传统电视权威传播平台的中央电视台,面对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做出怎样的变革?关键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栏目、新闻频道、直播、收视率、英语新闻频道、央视新闻、新媒体战略、新媒体平台。
正文1978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将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英文简称CCTV。
1992年6月1日,该频道定位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频道名称确定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改革开放以来,它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它是通过怎样的改革,才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呢?而未来又将怎样发展呢?从《新闻联播》到各类新闻栏目1978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创办,坚持“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栏目宗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逐渐成长为央视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
试办初期,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报道面较窄,不包括国际新闻,大部分新闻节奏缓慢、冗长拖沓,为此北京电视台新闻部于1977年特意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全国电视台开始定时转播北京电视台每日19时播出的新闻节目。
1982年9月1日起,党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短短四年间就获得了对上的独家授权,对下的绝对支配地位。
我国传媒业的转企改制
2.深入阶段(1992—1998 年),以将传媒行 业定义为第三产业为主要标志,明确其产业 属性 。
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
政府对传统媒体规制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媒介管理规范 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以中国的广播电视系统为例, 我国广播电视业“依法 行政”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广播电视部成立以后, 1986 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 现广电总局) 设立立法机 构、制定立法计划、着手法制建设。截止到1997年国 务院通过《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我国已制订了电视 类法规80 余件, 地方性法规16 件。
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 国传媒业 结构的基本框架
二级电视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 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电总台),除了 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 其余的都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麾下,成为其 子公司。
三级报纸是指报纸只在中央、省市、地市兴办, 县市级基本不再独立办报。
频道高度同质化 名称相同,内容相仿,大同小异。
专业频道纷纷回归大众化 小众化节目收视率低导致专业频道无法生存
过渡竞争导致成本高涨 为避免节目同质化,制作商提高制作成本。盗 版现象严重。
如何既能保证新闻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 又能够形态特性 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传播我 国各领域最新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传媒管理控制领域问题
政府对新兴媒体的规制滞后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电子 商务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由于网上交易 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的缺失, 信用问题成为制 约网上购物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1978 2008熊澄宇 吕宇翔 张 铮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新的媒体技术和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媒改革的步伐:使大众参与到社会制度的建构当中,促进了媒介制度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微观型态、产业结构、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推动了传媒产业快速发展;重塑了个体意识,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进程,从而影响着社会形态的整体变化;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进一步释放了文化活力。
总体而言,新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生产力,还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关系不断出现适应 不适应 再适应的交替,而在一个层面推动了国家的技术、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前进;传媒改革的实质便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关键词:新媒体; 传媒改革; 文化生产力作者简介:熊澄宇,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吕宇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铮,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北京100084)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诸多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与我国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产生了变奏和共鸣。
在此期间,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形态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
新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不断改变着我国的媒体生态,驱使传媒业做出相应的改革;同时,传媒业的改革是对传媒属性的再认识,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变化都可以在传媒领域中清晰的折射出来。
一、新媒体发展促进制度建设从某个侧面来说,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新媒体的发展同样如此。
1.新的媒体技术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以广播电视为例,中国采用卫星广播的计划始于1980年。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被送上地球同步轨道,并在10月1日转播了国庆35周年阅兵;1985年,开始长期租用国际通信卫星转发器,并于8月开始卫星传送电视节目;1986年2月1日,发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1986年7月1日,教育电视台试播,10月1日,正式播出;1988年3月7日,中国发射第三颗通信卫星;1990年,中央电视台第一、二、三套全部由国内卫星传送,教育电视台第一、二套租用国际卫星传送;1990年4月,中国为亚洲通信卫星公司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先后采用卫星传送节目,使电视信号覆盖了偏远地区。
但是,在卫星电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接收亚洲一号!卫星的地面接收设施也可以接收海外节目,如何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在当时的思想条件下,广电部、公安部、安全部、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外国卫星传送的节目管理办法#,1991年又发出∀关于加强亚洲一号卫星接收设施管理工作的通知#,1993年,国务院出台∀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
规范了卫星接收设备的生产、销售、使用、转∃127∃2010年第1期(第25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12010(V o.l25)发等行为,并规定个人不准安装卫星接收设备。
其中一些制度目前仍在执行。
%随着直播卫星等更新一代卫星技术的发展,更小的接收装置与更多接收资源的出现以及社会开放思潮的推动,致使现有制度又有些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新的管理思路与新制度的出现,来适应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化。
同样,在有线电视、电子出版、互联网、手机等领域也一样存在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建设的案例。
2.制度规范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完善的制度也是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有利保障,并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及应用问题的管理上,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便为互联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力的支持。
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大约是1994年左右,此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国内迅速展开:1994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协议开通两条64K专线;1995年5月,开始筹建中国公用互联网!全国骨干网,1996年1月建成;1994年10月,中国教育网和科研网!开始建设,1995年7月连入美国的128K专线开通;1995年4月,中科院系统中国科技网!开始建设,1995年12月建成;1994年6月,金桥工程全面展开,1996年8月正式立项,1996年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连接美国256K专线开通;此外,还有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等工程开始启动。
&然而,诸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与交叉,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如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后来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等。
∋这些制度规范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相互服务与结算以及域名、I P地址,网络使用中的著作权、新闻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推动我国的信息网络化建设与规范网络上的信息传播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良性空间。
3.新媒体使大众参与到制度建构过程之中新媒体使大众能够参与到制度的建构中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事新媒体信息服务的组织、机构通常会以一些自律!、公约!的形式对正式制度未明确规范的行为进行统筹,或作为自身行为的承诺;另一方面,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被动的受众!也可以参与到社会制度的建构过程之中。
仍以互联网为例,1999年4月15日,国内23家有影响的网络媒体通过∀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2001年11月8日,北京地区39家获得电子公告服务的网站发表∀北京地区互联网站电子公告服务倡议书#;2002年3月2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制订∀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3年12月8日,人民网、新华网等30多家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签署∀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2004年9月,新浪、搜狐、网易等正式成立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2005年9月,中国互联网协会版权联盟发布∀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等等。
(这些自律!、公约!、承诺!,虽然成文,但并未有明确的惩罚措施与执行者,应当归属为非正式制度。
从受众角度出发,互联网社区、论坛的版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它完全由受众自发规定,起初可能是一些技术精英创建社区时的理念支配,后来即发展为参与社区活动的所有人的共同约定。
新媒体给大众带来的新体验,还不仅仅是对网络非正式制度的建构,也有大众参与社会制度建构的方面。
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后以网民为主的受众群体对捐赠款物使用方向的监督,就极有可能推动国家在这方面制订信息公开的相关正式制度。
∃12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参见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5 296页。
参见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 21页。
参见钟瑛、刘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0 13页。
参见CNN IC:∀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ht m l/D ir/2003/09/22/0358.ht m。
新媒体为受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大众参与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的建构过程。
当然,这里也并不都是良性的例子。
例如,在非正式制度层面,互联网的公众性让正义!、公平!等普世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而在缺乏正式制度的时候,非正式制度也往往会无意识地、或者失控地伤害到他人。
例如奥运火炬美国传递时的王千源事件!,其对当事人信息的批露即有侵犯隐私权的嫌疑。
二、新媒体推动产业发展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成就,便是实现了国家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中新媒体产业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1.新媒体改变了传媒产业的微观形态对于很多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出现已经彻底重塑了许多为我们熟悉的传统媒介产业的微观形态。
报业是我国的传统媒介行业。
在改革开放30年间,报业成为传媒改革的排头兵,同时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也最大。
在报业内部,30年间出现的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报业的运作方式,如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版技术、高速轮转印刷技术等;互联网出现后的新闻网站以及新近出现的手机报等形式;在报业外部,报纸也受到电视、期刊以及新的广告形式的冲击。
有学者预言报业将在2044年消亡,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报业的微观形态必然会出现多种趋势,报业也正积极寻求自身发展的新空间。
%2.新媒体改变了传媒产业的产业结构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历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传媒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等媒介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取决于与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休息的联系!。
∋新媒体技术促使媒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内容的创意与生产逐渐突显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例如,2005年我国的手机用户达到3.93亿,同年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务全年收入累计达到2616.4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移动增值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除了S M S(短信息)之外, MM S(多媒体短信息)、CRBT(个性化回铃音)、I V R(互动式语音应答)、WAP(手机上网)等业务发展迅速,音乐、游戏等应用业务快速成长。
200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将近2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5%,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18.3%;此外还有许多新兴的增值业务不断出现,如手机钱包、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定位等。
2005年我国仅彩铃这一项业务的收入就达到25亿到30亿元,实现营业税7500万元至9000万元。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为广大用户接受之后,除了基本的通话功能之外,它逐渐成为消费者满足生活、娱乐、商务、资讯需求的终端,这时针对手机的内容生产就成为重要的产业。
新媒体促使媒介产业将重心向内容的创意与生产转化,转换原有的产业结构,这一变化已经在电视的制播分离、网游的开发与运营、动漫节目制做等领域明显显现出来,并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领域。
另一方面,广告行业这一与媒体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分众传媒!的出现,分众传媒于2003年首次推出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确立了明确的受众定位和传播效果。
之后,通过收购聚众传媒及框架媒介不断扩大其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进入了社区平面媒体;此外,还进入了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