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泡沫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体中货币供应相对稀缺,导致货币购买力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价格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下面将详细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以及通货紧缩的特征。
通货紧缩是一种由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现象,即货币供应量减少或需求量增加的比例失衡。
这种比例失衡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导致物价下降的趋势。
通货紧缩通常意味着经济不景气和企业利润下滑,进而引发更多的经济问题。
通货紧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价格下降。
当货币供应减少而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时候,人们对商品的购买力增强,压低了市场价格。
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他们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和服务,但对企业来说却带来了压力,推动了进一步的经济放缓。
通货紧缩还伴随着消费减少和投资降低的现象。
当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将会减少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
企业也会减少投资,因为他们预见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产品销售额下滑。
这种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景气。
失业率上升也是通货紧缩的另一个特征。
当企业面临利润下降和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时,他们很可能会降低生产,甚至进行裁员。
此时,失业率上升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失业率的上升加剧了经济的衰退,因为失业者无法消费,造成了需求进一步下降。
为了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逆转这种现象。
其中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以提振经济。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
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总之,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相对稀缺,导致购买力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包括价格下降、消费减少、投资降低和失业率上升。
政府和央行通过采取逆周期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浅谈虚拟经济泡沫破碎后的通货紧缩趋势
目前 , 已经进入国际金融的集成化阶段。 其运行 系统具有复杂性 , 强 的 供 给 。我 们 认 为 ,这 些积 极 的 供给 冲 击 可 能 会 导 致 2 0 年 09
介 稳 性 ,高 风 险 性 ,寄 生 性 和 周 期 性 。 当 代 中国 在 改 革 开 放 后 , 3 年来 形 成 的 出 口型 经济 主 要 依 靠 劳 动 力 成 本 , 体 钉 住 美 元 的 0 大 上 半 年 出现 通 货 紧缩 。 作 为 原 材料 消 费大 国和 净 进 口国 ,中 国的 国 内生 产 者 价 格往
一
步探 讨 今 年 有 可 能 出现 的 通 缩 的 成 因 。
考虑 到 目前 的 趋 势 ,如 果 粮 食 价 格 没 有 大 幅 度提 高 ,我们 预计 明
第一 ,社 会 总需 求 落 后 于社 会 总供 给 是 通 缩 的 主 要 成 因 。主 年第 一 季 度 食 品 价 格 的通 胀 率将 转 为 负值 。 但 是 , 食价 格 难 以 粮 要 表 现 在 一 下 几个 方 面 ,收 入 增 长 低 于 经 济 的增 长 ,由于 法 制 化 在短 期 内大 幅 上 升 。 因为 ,国 际粮 食价 格 在 显 著 下 降 ,而 中国 在
的影 响 必 将 是直 接 而 深 远 的 。根 据 成 思 危 教 授 的观 点 ,虚拟 经济 2 0 年 9 以 来 全 球 金 融 的 去 杠 杆 化 加 剧 了 国 际 商 品 价格 泡沫 的 08 月
如石油 、铁矿石 、有色金属等 ) 系统 的内在特性和来 自外界 的扰动是形成 金融危机是 的基 本成 破灭 ,这使得 中国进 口原 材料 ( 因 。所谓 虚 拟 经 济 是 指 与 虚拟 资 本 以金 融 系 统 为 主要 依 托 的循 环 价 格 急 剧 下 降 , 对 中 国 而 言 ,这 意 味 着 贸 易 条 件 得 到 积 极 改 善 。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它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价格指数出现负值;二是负值状态持续半年以上。
自 1997 年 10 月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一路下跌, 1998 年 4 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负增长, 1998 年全年,这两个物价总水平都出现了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
进入 1999 年市场物价继续走低,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 3 、 2%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 1 、 8% ,可见,我国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
一、形成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国目前 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
实际上这种制度转化也是很不彻底的,表现在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上: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的国家,授权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代理经营企业资产,这种承包经营是为了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产权的国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企业内部人,剩余索取权却归属于国家,这种典型的产权残缺使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破坏。
通货紧缩案例
通货紧缩案例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价值上升,物价水平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往往会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通货紧缩案例,大萧条。
在1929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
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通货紧缩,当时美国央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骤减,进而引发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难以融资,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急剧下降,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另一个案例是日本的失去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紧缩,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激增,企业陷入困境。
日本政府采取了严格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剧。
通货紧缩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日本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期。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当前的案例,欧洲债务危机。
在过去的十年里,欧洲多个国家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通货紧缩。
欧洲央行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政策,导致了部分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失业率飙升。
通货紧缩使得这些国家难以偿还债务,陷入了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它会导致经济活动减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政府和央行应该谨慎对待通货紧缩,避免过度收紧货币政策,以免对经济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同时,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关系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关系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持续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经济现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衰退,它指的是经济活动的持续低迷,生产和就业水平下降的状态。
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关联,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两个现象之间的关系。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衰退的影响1.1 商品需求下降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消费者普遍预期物价会进一步下跌,这就抑制了消费需求。
对于某些大宗商品,如房地产和汽车等的需求往往具有较强的价格弹性,物价下降使得人们推迟消费需求,进而导致相关产业的衰退。
1.2 投资下降通货紧缩还可能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和个人借款成本增加。
在此背景下,企业减少投资以减轻债务压力,导致投资水平的下降。
此外,通货紧缩还可能降低企业盈利预期,进一步冲击投资意愿。
1.3 货币收缩与债务压力通货紧缩意味着货币供应减少,导致货币紧缩和信贷收缩。
企业和个人面临更高的还款压力,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的实体。
债务压力的加大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个人破产和失业率上升,对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影响。
二、经济衰退对通货紧缩的影响2.1 通货紧缩的加剧经济衰退会导致需求下降,生产受阻,因此通货紧缩可能进一步加剧。
需求低迷和生产下降使得企业利润降低,难以维持生产和雇佣规模,于是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和投资需求。
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通货紧缩的进一步恶化。
2.2 通货紧缩的延长经济衰退会导致通货紧缩的时间周期延长。
低利率和通胀水平下降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但在经济衰退期间,央行往往无法进一步降低利率,通胀率也较低,这使得通货紧缩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
三、应对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政策3.1 财政政策的灵活运用政府可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少税收等方式,提高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缓解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压力。
此外,特定的财政措施,如减税政策、贷款担保等也可以帮助企业减轻债务压力。
3.2 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来缓解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通货紧缩指的是货币总量减少,通货价值上涨,物价下跌的一种现象。
通货紧缩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一个通胀的经济环境中,消费者会认为钱越用越不值钱,更愿意购买消费品。
然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钱变得越来越值钱,消费品购买力下降,会导致物价下跌和企业利润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讨论通货紧缩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通货紧缩的原因通货紧缩通常由于货币政策紧缩、经济衰退、信贷紧缩、金融危机等因素引起。
货币政策紧缩是通货紧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政策,通常会提高利率和缩小货币供给,这会导致资本投资的减缓,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下降,从而引起物价下降。
同时,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者的需求严重下降,企业的投资下降,工作岗位减少,这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并减少货币流通。
信贷紧缩是另一个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
如果银行开始停止借贷,企业无法获得融资,无法进行投资,这将导致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减缓。
在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信用风险非常高,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也不愿意借钱,这也将导致经济的萎缩和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带来的问题通货紧缩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
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好,但实际上,这越来越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品质下降、产品的筹资问题以及潜在的供给短缺。
其次,通货紧缩会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
如果价格下跌,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将减少,这将导致企业缩小规模、减少员工数量和市场份额,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关闭。
第三,通货紧缩也可能会引发债务崩盘。
因为债务水平不容易降低,并且没有稳定的货币增长,债务占比将变得更高,这将导致个人和企业无法偿还债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三、解决通货紧缩的方法1、央行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减轻通货紧缩压力。
2、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促进投资和消费。
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促进消费,帮助企业推销其产品和服务。
如何应对通货紧缩的挑战
如何应对通货紧缩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通货紧缩已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严重挑战。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普遍下跌、货币购买力增强的现象,虽然对于一时之间来说可能给人以好处,但长期来看,它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就如何应对通货紧缩的挑战进行讨论。
一、调整货币政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流通货币量减少,因此,首要的对策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基准利率、购买政府债券等方式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提振物价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采取负利率政策,使得金融机构倾向于借出资金,从而促进经济活动。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
例如,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投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减少税收负担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增加政府对经济的支出,从而促进需求增长,有助于提振物价。
三、提高生产率通货紧缩时期,企业和个人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和收入下降的风险,因此,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成为应对通货紧缩的重要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个人则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来提高个人竞争力,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四、促进贸易和国际合作通货紧缩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贸易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过加强贸易往来,扩大市场开放,可以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从而缓解物价下跌的压力。
同时,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也能够减少竞争性的贬值行为,降低全球通胀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五、保护弱势群体通货紧缩给社会最脆弱的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困扰,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这些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例如,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员的培训和再就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的成因1、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如果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就会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出现"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从而引起政策紧缩性的通货紧缩。
2、经济周期的变化当经济到达繁荣的高峰阶段,会由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的持续下降,引发周期性的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当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时,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4、新技术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出现成本压低性的通货紧缩。
5、金融体系效率的降低如果在经济过热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造成大量坏账,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自然会"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不良预期形成的不想贷、不愿贷行为,必然导致信贷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6、体制和制度因素体制变化( 企业体制,保障体制等)一般会打乱人们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将来收入会减少,支出将增加,那么人们就会"少花钱,多储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降,从而出现体制变化性的通货紧缩。
7、汇率制度的缺陷如果一国实行钉住强币的联系汇率制度,本国货币又被高估,那么,会导致出口下降,国内商品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需求减少,则物价就会持续下跌,从而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中国经济走向通货紧缩?(修正稿)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2%,创29个月来的新低。
2012年上半年,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3.3%。
同样比政府所规划的上涨4%要好。
也就是说,国内的CPI在2011年7月出现高点,已经近一年出现回落的态势。
加上全国生产品价格指数(PPI)负增长2.1%。
目前市场担心的是国内经济是否会步入通货紧缩之路。
当前国内CPI逐渐回落,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以食品为主导的CPI体系有关。
在这种CPI 统计体系下,只要食品价格处于高位,或上行态势下,那么CPI会随之上涨。
当CPI逐渐回落时,国内物价水平全面回落也就必然。
还有,当前国内CPI的全面回落与一年来国内房价逐渐下行有关。
应该看到,去年CPI 上涨不仅因为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也与国内房价处于高位有关。
2011年上半年,泛滥的货币导致国内房地产泡沫不仅没有挤出,反之仍然处于上涨的态势中。
另外,PPI连续多个月出现负增长,很大程度上与房价下行有关。
而房价的下行不仅会影响到相关几十个产业工业品价格下行,也可以通过这些工业品价格下行影响到居住类消费增长幅度放缓,导致CPI的下行。
影响当前CPI下行的因素还包括货币条件的变化。
从今年上半年信贷增长情况来看,出现某种程度上信贷需求疲软,信贷增长速度放缓。
更为重要的,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改变,流入中国的外部资金越来越少,外汇占款对冲的基础货币也随之减少。
市场流动性不足是今年金融市场的一种新现象。
现在市场关心的是CPI持续回落会不会引起国内经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政府是否早就有化解之预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案例:通货紧缩困扰日本
通货紧缩困扰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征象。
对此,日本政府虽也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直到2001年年3月16日讨论2001年3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前森喜朗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
以往物价下跌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而目前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现下跌态势,如在1999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个和0.1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个和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
如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日本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年呈下跌态势。
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999和2000年也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
进入2001年,日本物价总水平的下降趋势更加强烈,前6个月无论是批发物价还是消费者物价,月月都是负增长,其中消费者物价在5月份还创了单月下跌的最高纪录。
当前日本通货紧缩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是在日本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等正常情况下不应同时出现的现象目前却纠缠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连续推出了力度强大、规模空前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一方面,从1992年8月起连续10次推出以减税和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
其后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财政危机空前恶化。
到1999年度,其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37.5万亿日元,比1989年度增加了4.7倍,其中赤字国债也增至24.3万亿日元,比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2.4倍;其国债依存率(国债发行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更高达42.1%,比战后至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出7.4个百分点;其国债余额按2001年度预算将增至388.7亿日元,相当于1990年度的2.3倍,若加上地方政府债务,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将达666万亿日元,相当于其全年GDP的1.3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
解释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解释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周期性波动。
在经济周期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两种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解释这两种现象的含义和影响。
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相对减少,导致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常是由于经济活动减弱、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紧缩等原因引起的。
1.经济活动减弱经济活动减弱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时,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企业投资减少,进而导致需求减少,物价下降。
这种经济活动的减弱会导致通货紧缩。
2.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的紧缩也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
央行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收紧货币政策,使得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货币供应减少,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下降,形成通货紧缩。
3.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的紧缩也会引发通货紧缩。
当政府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导致市场上的总供给减少,物价下降,形成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物价下降,消费者可能会推迟消费,希望在物价进一步下跌时购买,导致经济活动降低。
其次,企业利润减少,投资减少,导致产出下降、就业减少。
此外,通货紧缩还可能导致债务违约、财务危机等风险。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相对增加,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经济活动增强、货币政策宽松、财政政策扩张等原因引起的。
1.经济活动增强经济活动增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增长强劲,需求旺盛时,企业利润增加,投资增加,导致需求上升,物价上涨。
这种经济活动的增强会导致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的宽松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央行通过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宽松货币政策,使得银行借款更加便利,货币供应增加,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3.财政政策扩张财政政策的扩张也会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经济史
通货紧缩经济史通货紧缩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
对这个现象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从表象上了解通货紧缩的一般特征,并结合实际去探讨它的成因和效应,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理和防范效果。
下面我们从经济史的角度对几次比较典型的通货紧缩现象实行研究探讨。
一、英国经济史上的两次通货紧缩(一)《1844年银行法》与英国19世纪中叶的通货紧缩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史称《1844年银行法》。
它试图将银行业理应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施。
该法案为了防止纸币的过度发行造成经济波动,规定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足额的黄金准备,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能够称为银行券100%的准备金计划。
这样银行券的流通完全是作为代表黄金的价值符号的流通。
围绕这个法案,当时英国的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100%的准备金计划是否合理,实质在于是完全依靠黄金的自动调节机制来稳定货币供应还是主动根据经济需要依靠信用来增发银行券以满足经济需要。
结果《皮尔法案》在遭到下院否决而上院一致通过的情况下经英王裁决颁布。
条例主要包括:(1)发行银行券需有十足的准备;(2)银行券的发行集中到英格兰银行;(3)把英格兰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保证银行券发行不致过度。
《皮尔法案》的通过导致英国二级银行体制的形成,银行券的发行完全以黄金为准备,使其完全成为一种黄金代用品。
因为人们把货币供应完全束缚在黄金上,黄金的产量代替了货币供应量。
黄金产量的增加受技术条件与资源条件的限制非常大,产量相对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是很难相适合的,随着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供应的僵化逐步显得不适合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多的商品追逐有限的货币,通货紧缩随之产生。
并在1847年和1857年的经济危机中达到高峰。
物价的普遍下降和经济衰退,对英国经济造成极大打击。
由此能够看出,将银行券的发行完全束缚在黄金产量上,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和信用快速发展的需要的。
浅谈当前通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浅谈当前通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百日之内,亚洲各央行接连降息,引发了市场对于经济陷入通缩的担忧。
事实上“通缩”并不是一个新鲜词。
从2015年2月算起,中国的PPI已经连续36个月为负值,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是否走向通缩并同步于世界经济周期变化?与欧洲和日本相比,中国又有哪些方法应对通缩?标签:通货紧缩;成因;现状;治理措施一、通缩的成因1998年~2002年的通货紧缩是由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2009年的通货紧缩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但2012年3月至今面临的通缩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国际需求下降和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需求不足和产能严重过剩。
度量通货紧缩的指标主要有CPI和PPI,与PPI相比CPI与居民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因此通常选择CPI同比涨幅作为通货紧缩的度量指标。
一般认为CPI同比涨幅低于1%,且持续6个月以上,就认为是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指通过货币表现出的经济衰退,以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
由于通胀一直困扰着各国经济,经济学家的目光也就都盯在通膨上,通缩的问题很少被关注,所以对于引起通缩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议与分歧。
从历史来看,原因不外乎三点:(1)基础货币供应量不足。
由于经济增长过快,流通领域中货币总量出现短缺,导致货币供应开始相对收缩。
(2)金融体系失灵引致通货紧缩,如在经济过热时,银行盲目扩张信贷,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转向“惜贷”和“慎贷”,加上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前景的不良预期,从而不想贷、不愿贷,将产生信用创造萎缩,同样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3)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导致的通缩。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改变人们预期,把经济从通货膨胀推向通货紧缩。
二、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1.1%。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关系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的关系经济衰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活动减缓、生产下降甚至停滞,并伴随着高失业率、消费减少和生活水平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而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
这两个经济现象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通货紧缩会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
当物价下降时,人们倾向于减少消费支出,因为他们觉得等待物价再次下降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商品。
这种心理影响会导致整体消费水平下降,从而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
其次,通货紧缩会增加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
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货币价值上升,债务的实际价值也随之增加。
企业和个人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偿债能力,就可能面临破产和拖欠债务的风险。
这种恶性循环会让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导致经济更加低迷。
此外,通货紧缩也会导致投资的减少,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的风险。
通货紧缩时,企业的利润下降,投资意愿减弱,人们往往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是进行投资。
这种情况下,企业减少了投资,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通货紧缩还可能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
债务过高而无法偿还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会试图通过削减支出来减轻财政压力,进而导致整体经济活动受到进一步抑制。
此时,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衰退会更加严重,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然而,通货紧缩并非经济衰退的唯一原因。
其他因素,如供需关系、资源价格波动、政府政策等也会对经济衰退产生影响。
因此,在探讨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关系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对经济衰退的影响,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通货紧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增加债务负担,抑制经济增长。
通货紧缩的表现
通货紧缩的表现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普遍物价下降并且货币购买力增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减少,货币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导致货币价值的上升。
这种现象通常与经济衰退和增长缓慢相关,其对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产生许多影响。
通货紧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物价下降、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资产价格下跌和失业率上升等方面。
首先,物价下降是通货紧缩的明显表现。
由于货币供应减少和购买力增强,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少,导致商家降低价格来促销和吸引消费者。
这种情况下,物价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而增强了货币购买力。
其次,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也是通货紧缩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企业的销售额减少,投资减少,进而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企业的销售额减少,进而导致了企业投资的减少,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资产价格下跌是通货紧缩的另一种表现。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币价值上升,导致实物资产的价格下跌。
例如,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会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不稳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和损失。
最后,通货紧缩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由于企业销售额和投资的减少,企业需要削减成本,包括减少员工数量。
这导致了大量的裁员和失业。
失业率的上升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市场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通货紧缩在经济中的表现主要包括物价下降、GDP下降、资产价格下跌和失业率上升。
这种现象对经济和个人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来说,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通货紧缩带来的风险和不稳定性。
经济学如何解释通货紧缩
经济学如何解释通货紧缩在经济的舞台上,通货紧缩是一个引人关注且颇具影响力的现象。
要理解通货紧缩,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通货紧缩。
简单来说,通货紧缩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定义,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机制和因素。
从需求方面来看,消费需求的不足是导致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或者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失业风险增加等因素,他们会倾向于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这种消费的萎缩会导致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企业的销售额减少,为了维持生存,企业不得不降低价格,从而引发物价的普遍下降。
投资需求的不足也是通货紧缩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预期不佳,或者面临着过高的投资风险、融资成本等问题,他们就会减少投资。
投资的减少意味着生产能力扩张的减缓,进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和收入的降低,这又会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推动通货紧缩的加剧。
从供给方面来看,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
当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时,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增加,但如果需求没有相应地增长,价格就会下降。
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如果工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工资增长速度跟不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下降,这也可能导致物价的普遍降低。
货币因素在通货紧缩的形成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相对不足,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上升,物价下降。
信贷的紧缩也是一个重要的货币因素。
当银行等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政策,提高贷款门槛,企业和个人获得信贷的难度加大,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经济的活跃度,导致物价下跌。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负面的。
首先,物价的持续下降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
这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裁员,从而增加失业,进一步降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通货紧缩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通货紧缩形成原因分析论文通货紧缩往往表现为一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经济增长率下降并长期低于潜在产出,失业率上升。
宏观经济的这种不利波动如果持续时间不长,负面影响将有限,但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则会严重影响一国经济运行,阻碍经济长期增长。
我国经济自1997年以来已逐步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并且呈现出持续状态,短期内难以走出这一困境(见图1)。
2002年以来,投资、出口及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并不表明经济已经走出通货紧缩。
主要理由:一是价格下降还在持续。
二是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低于潜在产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不足。
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我国这一水平为9-10%。
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加速,不是市场机制本身调节的结果。
袁钢明(2002)认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及工业生产的增长加速,不是被市场需求及市场价格所激励拉动起来的,目前投资加速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
王小广(2002)也认为:当前经济回升主要是受短期利好因素的刺激,真正反映内在增长的因素如消费、物价则呈现相反的走势,表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
通货紧缩是一种内在的长期性趋势,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矛盾的综合体现。
刘国光、刘迎秋(2002)则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指出:自2001年9月份以来通货紧缩趋势重新抬头,在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情况下,以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依据”,即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利于充分运用我国富余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银行存差过大且多投向不能直接推动实质经济增长的领域,如用于持有国债、中央银行准备金等金融资产而不是直接贷款。
三是失业率没有出现减少趋势。
“九五”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呈不断减少趋势,而农村非农就业总规模则出现了绝对减少,就业不足和收入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整理提供差距增大必然带来需求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泡沫到通货紧缩
作者:陈虹宫照华
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1期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国为何要追加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项政策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又会给全球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一、美国第二轮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源于英文“quantitative easing”的汉译。
在货币政策中先于美国使用的是日本,2001年至2006年日本中央银行采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对金融市场进行紧急救援,各国中央银行先后采用了非传统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降低政策性利率,二是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三是支援企业融资。
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指央行通过大量提供货币供给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紧急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2008年底开始到2009年3月结束,其中买进资产信用证券的宽松措施更是执行到2010年3月才结束。
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美联储为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共购入资产1.7万亿美元,在危机爆发的最初时段,这对抵御交易对手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9月全美经济研究所(NBER)公布:2009年6月是这次危机导致衰退的谷底。
2009年秋季后,美联储各项宽松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退出战略”。
但2010年8月以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核心CPI跌幅加剧。
美联储经过数月酝酿,决定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加大货币供给,方式是追加买进长期国债,实际操作此业务的是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根据该银行测算,预计到2011年6月需要购买8500亿~9000亿美元国债,其中2500亿~3000亿美元国债可用已偿还的MBS的本金购买,其余的还需追加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
由于零利率政策的实施,美国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的空间几乎丧失殆尽,所以选择增加国债的买进作为追加的宽松货币政策。
二、美国为何对通货紧缩风险如此恐惧?
美国之所以再度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为避免成为第二个日本。
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泥潭长达20年之久,迄今仍未走出“景气持续低迷和物价持续下跌”的困境。
因此,美国政府非常担心本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
美国媒体也频繁质疑美国经济已经日本化(Japanization),原因是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已一年有余,但核心CPI却在持续下跌。
2010年10月14日,美国旧金山联邦银行在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警告,美国通胀率曲线几乎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通缩率曲线相重合,美国出现通缩的风险很大(见图表)。
何谓通货紧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关于世界经济预测报告,其定义为“物价的持续下跌”。
一般认为,当物价持续下跌两年以上,可认定为发生了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①所得从债务者向债权者转移。
增加了债务者实际偿债负担,导致债务违约率上升,不能偿还债务的人增加,最终使金融机构经营恶化。
②名义工资不能下降,从而使企业成本上升。
③当物价持续下跌时,企业或家庭就会推迟现实的购买,导致需求减退。
④通缩恶性循环。
⑤零利率制约。
通缩条件下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物价上升率)始终高企,因此利率政策的效果会被大幅削弱。
美日经济的确出现了共同点,美国至少在开始重复从泡沫开始走向通缩的道路。
主要特征是泡沫崩溃之后经济马上陷入衰退,由此形成了严重的产出缺口。
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成为阻碍经济复苏的巨大压力。
1.泡沫经济崩溃以及严重的经济衰退
美、日经济的共同点首先就是泡沫的崩溃。
日本股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暴涨,1989年末达到峰值后急剧下跌,此后长期低迷。
不动产价格更具典型性,在19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后持续下跌了近20年。
美国21世纪初IT泡沫崩溃引起经济衰退,美联储迅速降低政策性利率,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负利率,这一举措成功地刺激了经济复苏。
但另一方面也孕育了引发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的住宅市场的大泡沫。
美国低利率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极大地活跃了证券化金融商品交易,美国住宅价格从2000年开始大幅上升,2006年中期住宅市场价格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是以住宅价格不断上升为前提的次贷债券的破产,由于证券化金融商品价格的暴跌,导致了2008年次贷危机。
危机后,在美国景气衰退过程中,美国国内服务品价格也开始大幅下跌,加剧了美国政府对当前通缩的担心,因为美国的CPI中服务品价格占比高达60%,而其中房租又占服务品价格比重的30%。
因此,住宅市场价格的长期低迷,拉低了服务品价格。
全美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这次危机无论是时间之长,还是影响之深,确实是
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产出缺口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
预计美国景气复苏将很缓慢,产出缺口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
2.失衡的美国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
随着住宅价格不断下跌,美国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受到了巨大损失。
从2007年开始的两年之间,美国家庭部门的住宅资产贬值了6万亿美元,如果加上其他金融资产的损失,美国家庭部门的损失高达14万亿美元。
危机之后美国家庭部门急剧压缩贷款,被迫进行严格的调整。
目前,由于住宅价格一路下跌,导致美国住宅贷款资产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了负资产,也就是说,这些住宅的市场价值已低于贷款余额。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危机早期的效果最为明显。
原因是当银行间资金市场瞬间瘫痪时,当以信用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面临全面毁灭时,由中央银行承担了交易对手风险和信用风险,替代金融媒介机构发挥金融中介的职能作用。
为避免经济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美国政府希望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通货膨胀预期,通过股价上升增加家庭财富以刺激消费增长。
但由于巨大的产出缺口和家庭部门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压力,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很难奏效的。
日本的经验就是直到家庭和企业失衡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完毕之前,经济不可能出现真正复苏。
三、泡沫与通缩共存: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冰火两重天
美国经济两年来经历了从泡沫到通缩的巨变,在同一个时点上发生的另一现象就是:发达国家的通缩与新兴市场国家的泡沫同在,这给全球经济造成新的冲击。
1.过剩流动性刺激新兴市场国家资产泡沫
世界美元(World Dollar)是测量全球美元流量的一个指标,2010年10月底美元流量已高达4.5万亿,是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前的2.3倍。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年新兴市场国家资金流入净额为8250亿,比2009年增加了40%。
流动资金投资占比最大的是债券,其次是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
新兴市场国家泡沫风险日益明显,表现是:①债券价格暴涨,新兴市场国家债券指数价格屡创新高,价格降
低。
②不动产价格上升。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制的住宅价格指数排行榜显示,处于世界排名最前列的国家和地区是新加坡、香港、中国内地。
③消费者物价上升。
2.如何继承金融危机的遗产?
首先,即使处于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时期,也不能陷入过度自信。
其次,对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
第三,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定位在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上,如果以汇率或经常收支为政策目标,必将损害国内经济的稳定性。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东京都核心区域的地价足可买下整个美国,导致日本人的自信过剩。
美国截至2006年持续上涨的不动产价格,也推高了住宅抵押证券等金融证券化商品交易,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对比美日经验,中国对于建立在房地产开发热潮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国应大力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基础建设,坚持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并举。
还要在国内经济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汇率弹性放开资本交易,逐步完善经济结构改革,降低对外需的依赖性。
作者:陈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宫照华为山东威海市乳山怡园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