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外渗与渗出(1)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 冷敷热敷各有选择
冷敷 药物:其他化疗药物。 方法:注射部位间断冰敷 24 小时,渗出后立即冷敷 30 ~ 60 分钟,接着在 24 小时内每小时冷敷 15 分钟(记住:这里只有 奥沙利铂、长春新碱和鬼臼类是热敷,其他的是冰敷。) 冷敷须在 6 小时内进行,24 小时后热敷。 原理: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 可以使药 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减少,以达到减小渗漏范围的 目的。


提醒:冰敷、热敷后,局部用 50% 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外涂及 微波治疗,也可局部黏贴水胶体敷料。 对外渗部位应持续观察,按药物外渗护理单内容及时做好记录。 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请外科或伤口小组会诊, 做清创处理。 外渗原因多 预防在先不可忘




1. 发疱性: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药物:蒽环类 (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 D、 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生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 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2. 刺激性: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组织坏死。 药物: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 等。 3. 非发疱性: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 药物:环磷 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 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注:静脉部位的疼痛或灼伤、 红肿、不能回血、输液的性质改变,在不能肯定是其他原因所致 时,任何一个这样的主诉或体征都应考虑为外渗的症状。
如何局部封闭?
方法 1:输液外渗时的封闭,只需把麻药注射到皮下及筋膜。
方法 2: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上肢大范围液体外渗。 方法 3:用 12 号注射针刺破皮肤及筋膜,打若干个孔,利于液 体外渗,无菌敷料包扎防止感染。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用药过程中时应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渗出时应立即停止,尽可能回抽皮下药液。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按照渗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制定治疗方案,遵医嘱执行。

4、对于少量非刺激性药液渗出,应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评估,渗出部位可采用湿热敷,不必用药。

渗出量较多,症状严重者应遵医嘱局部用药或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局部冰敷制动。

5、发疱剂及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6、持续性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7、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流程
发现药物外渗/渗出一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一执行治疗方案一持续观察一做好记录一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编写《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2009版。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主要内容: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2、药物外渗的常见成因及临床表现3、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5、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一、概念药物外渗: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 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1、生理解剖因素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剌激作用增强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2.疾病因素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②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术后3.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的药物影响血管内膜通透性■药物渗透压■药物浓度(稀释程度)■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低滲溶液:<240m0sm/L如0.45%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240-340m0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高渗溶液:>340m0sm/L如10%葡萄糖20%甘露醇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内膜刺激越大高度危险>600m0sm/L中度危险400-600m0sm/L低度危险<400m0sm/L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0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药物名称渗透压mosm/L阿霉素 2805-Fu 650长春新碱 610TPN 140020%甘露醇 10985%碳酸氢钠 119050%葡萄糖 25264.护力人员因素①专业知识缺乏,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②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③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④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⑤责任心欠缺,巡視不到位⑥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四、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高渗性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

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1. 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的概念在医疗保健领域,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是两个常见的术语。

药物渗出指的是药物从容器或制剂中通过渗透、扩散或溶解等方式逸出的现象。

而药物外渗则是指药物从目标部位或靶组织中通过渗出的方式外泄。

2. 药物渗出的原因药物渗出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容器材料的特性、药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外部环境等。

药物容器材料的渗透性能会直接影响药物渗出的程度,容器内的药物分子也可能通过扩散或溶解等方式逸出。

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也会对药物渗出产生一定影响。

3. 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目标部位或靶组织中渗出,这可能会降低治疗效果或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处理药物外渗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个处理原则:3.1 调整给药途径当药物外渗严重影响疗效时,可以考虑调整给药途径。

将口服药物改为静脉注射或其他适合的给药方式,以减少或避免药物外渗对疗效的影响。

3.2 考虑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药物外渗程度与剂量和给药频率密切相关。

在处理药物外渗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以确保药物在有效浓度内维持在目标部位或靶组织。

3.3 使用控释技术控释技术可以帮助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药物外渗。

使用缓释剂型的药物,可以使药物缓慢释放,从而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3.4 增加封闭性和防护性在药物制剂或容器设计中增加封闭性和防护性是减少药物外渗的有效方法。

选择合适的材料,调整容器结构,使用密封盖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程度。

4. 个人观点和理解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合理的处理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药物外渗对治疗效果的不良影响,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与此良好的药物设计和制剂技术也是解决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问题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深入研究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的机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回顾:药物渗出和药物外渗是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处理(1)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处理(1)
(3)局部湿敷香丹(复方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 液由丹参和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 局部淤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 镇静、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香丹注射 液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
钙剂-2
(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 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 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 消炎去肿的功效。
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 差异有关。
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 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 疱形成 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 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输入甘露醇时应先评估血管,尽量选择使用少、 弹性好且较粗的静脉。输液时间已超过24 h的 静脉通路,在输入甘露醇时要慎重,尽量避免 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甘露醇。研究表明, 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后即可引起明显的静脉损 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血管内 瘀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 变。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热敷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
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 草酸铂等药物外渗后。局部温热敷可以引 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四)
理疗
远红外线 275W 15-30分钟/次 , 2次/天 超短波 30 分钟/次 1次/天, Ⅱ Ⅲ期伤口换药
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h更换1次。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六)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1. 药液渗出和外渗的概述说到药液渗出和外渗,很多人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鬼?”其实简单来说,药液渗出就是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不小心跑到血管外的情况。

外渗就更简单了,就是药物意外“走了岔路”,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患者不仅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影响疗效,搞得医生和护士也要忙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些麻烦时,该怎么处理。

1.1 及时发现问题首先,发现问题是关键。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如果病人感觉到注射部位不对劲,像是疼痛、肿胀,甚至是皮肤发红,那就得马上留意了。

这时,护士可不能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转,而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检查一下。

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不至于让情况恶化。

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早发现,越能减少后续的麻烦。

1.2 处理步骤一旦确认了渗出或外渗的发生,接下来就得动手处理了。

这可不是随便抓抓就行的事,得有一套流程。

首先,应该停止药物的注射,千万别继续加剧“伤情”。

然后,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看看肿胀程度如何,疼痛感有没有加重。

这里有个小窍门,如果用手轻轻按压,看看有没有水肿,能帮你判断情况严重与否。

2. 具体处理措施2.1 评估情况这时候,评估情况可不能马虎。

根据渗出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得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轻微的肿胀,通常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

这就像小时候摔了跤,冰敷一下,立马舒服多了。

不过,冷敷的时间也别太久,一般15到20分钟就差不多了,别让皮肤受冻了。

2.2 药物处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就得考虑使用药物来消炎了。

比如,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生素或者消炎药。

这里得注意,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那可是“自作自受”。

这时候,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能给出最靠谱的方案。

3. 预防措施3.1 技术要到位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那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技术要到位,注射时要仔细,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性蜂窝组织。 三.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药物毒性作用过强或致局部血管严重收缩均可造成局部组织糜烂坏
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主要内容
一、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及分级 二、临床致渗漏性外渗损伤的药物种类 三、药物外渗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
马铃薯片外敷方法,材料易得,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家属依从性高, 预后良好。
造影剂外渗处理--24h绝对不能热敷
立即将留置针拔出。考虑到高压注射器流速较快,药物会渗入局 部组织,尽可能用注射器回抽渗出的药液,并用棉球紧压穿刺点, 防止药物外流加重肿胀。
评估外渗程度,实施对症处理。目前临床常采用外敷、药物封闭 等方法处理外渗,同时配合患肢抬高;24h后停止外敷等处理后, 可以予肿胀部位湿热敷,减轻水肿、压力,减轻疼痛。
1、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垂体后叶素、等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高渗造影剂等 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等 5. 其它药物:胺碘酮
其它-----需要重视
灭菌
复方
注射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药物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多巴 胺外 渗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卡氮芥、氮烯、环磷酰胺、氟尿嘧 啶、顺铂等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烧伤样改变)黑红、紫黑、黑痂或继发感染。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药物外渗与渗出

药物外渗与渗出

药物外渗与渗出1.概念(1)药物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2)药物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2.危险因素(1)患者因素。

①血管条件:患者长期输液、反复采集血标本对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若伴有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可利用的静脉血管减少,容易造成药物渗出。

②活动: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进食、大小便.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针头易于滑出血管外,引起渗出;或者患者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肢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引起药物渗出。

③年龄:老年人的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老年人的生理性退化——反应退钝,痛阈降低,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也增加渗出的可能。

④沟通障碍:如气管切开的患者、听力障碍的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感觉,药物渗出后不能及时发现。

(2)药物因素。

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从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容易岀现外渗或渗出。

(3)医务人员因素。

①护I:未做到定时巡视,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

②静脉穿剌技术水平差,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药物经破口和针尖斜面漏至皮下组织。

③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靠,随肢体的活动.针尖滑出血管外。

④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⑤选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时.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渗出的观察。

⑥选择肘窝、手腕等关节处穿刺,这些部位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容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出现肌腱挛缩。

⑦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药物沿穿刺部位渗出。

3.危害药物外渗或渗出可导致局部肿胀或疼痛,基至发生溃烂,进而引起皮肤及组织坏死。

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概念

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概念

药物渗出与外渗的概念
药物渗出与外渗,这可不是个陌生的概念呀!咱就说,就好像水管漏水一样,药物在进入我们身体的过程中,没按照既定路线走,跑错地方啦!药物渗出呢,就是说药物进入了周围的组织,但还算比较温和的情况。

可外渗就不一样啦,那简直就是药物撒欢儿似的跑到了不该去的地儿,而且情况可能会更严重呢!
你想想看呀,我们本来是希望药物乖乖地去到它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去打败病魔,让我们恢复健康。

但要是发生了渗出或外渗,那不就像是一场计划好的战斗出了岔子嘛!这能不让人担心吗?这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重要的地方,结果迷路了,那得多着急呀!
在临床上,医护人员可得时刻保持警惕呢!他们得像侦探一样,密切观察着药物的走向,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得赶紧采取措施呀!不然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呢。

那些渗出或外渗的药物,可能会让我们的皮肤变色、肿胀、疼痛,甚至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问题,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
那怎么才能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操作啦!他们得准确地选择注射部位,熟练地掌握注射技巧,就像武林高手一样,精准地出招。

而且在用药过程中,要不停地观察、观察、再观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呀!
我们自己也得有点意识呀!用药的时候多留个心眼,要是感觉哪里不舒服,赶紧告诉医护人员,可别不当回事儿。

毕竟这是关乎我们自己身体健康的大事呀!难道我们不应该重视起来吗?
药物渗出与外渗,看似只是个小问题,但真的不能小瞧它呀!它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大麻烦呢!所以呀,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我们自己,都得对它高度重视,不能让它在我们身体里兴风作浪呀!这就是我的观点,大家说对不对呢?。

药物渗出与外渗分级标准

药物渗出与外渗分级标准

药物渗出与外渗分级标准
咱今儿就来说说药物渗出与外渗分级标准这事儿。

你想想啊,这药物就好比是我们派出去打仗的小兵,要是它们跑偏了,那可不得了!
这药物渗出呢,就像是小兵没走对路,在半道上溜达开了。

而外渗呢,那就是直接跑到别的地儿撒欢去啦!那怎么来给它们的这种“跑偏”情况分个级呢?
咱先来说说一级。

这就好比是小兵只是稍微溜达了一下,造成了一点点小影响,皮肤有点发红啦,或者有点肿啦,但没啥大不了的,咱稍微注意一下就能搞定。

二级呢,就像是小兵溜达得有点远了,这影响就稍微大了点,皮肤不仅发红发肿,可能还会有点疼呢。

这时候咱就得重视起来啦,可不能让小兵继续瞎跑啦!
三级呢,哎呀呀,这就比较严重咯!小兵简直是在外面撒野啦,皮肤不但又红又肿又疼,可能还会出现水疱啥的呢,这可真让人头疼呀!
四级那可就更糟糕啦!这就好比小兵在外面惹出了大祸,皮肤都破溃啦,甚至可能影响到深层组织啦,那可真是让人愁得慌!
咱可得把这些分级标准牢记在心呀,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应对。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知道了哪条路好走,哪条路不好走,才能走得稳稳当当的,对吧?
你说要是我们不重视这些分级标准,那会怎么样呢?那岂不是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啦!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呀!咱可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对吧?
所以呀,大家一定要重视药物渗出与外渗分级标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呢!咱要好好对待这些小兵,让它们在该去的地方发挥作用,而不是到处乱跑惹麻烦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健康,让我们的身体棒棒哒!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哦!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简述输液外渗及输液渗出的定义

简述输液外渗及输液渗出的定义

简述输液外渗及输液渗出的定义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管道外部出现液体渗漏的现象,输液渗出则是指输液液体从管道内渗出的现象。

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发生在输液管道插入点的周围组织中,也可能发生在输液管道连接处或输液袋的漏气孔。

输液外渗一般是由于输液插管不牢固、管道破损或质量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输液外渗会导致输液液体流失,可能会引起补液不足和药物浓度不均衡的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组织损伤和感染。

输液渗出是指输液液体从输液管道内渗透到周围组织中的现象。

输液渗出可能是由于管道连接失效、管道破损、高渗透溶液或输液速度过快等原因导致的。

输液渗出也可能引起组织损伤和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局部水肿、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对于输液外渗和输液渗出的发生,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检查输液管道插入点、连接处和输液袋等,确保插管稳固、管道完整,并注意监测输液过程中的渗出情况,避免出现并发症。

同时,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管道的保护,避免因受力过大或破损导致渗出的发生。

NICU药物渗出与外渗处理流程图

NICU药物渗出与外渗处理流程图

使用冷敷或热敷(冷水袋间断冷敷外渗出处皮肤24-48h, 热敷温度40-50°,4-6次/天,15min/次,可持续24h)
外渗部位涂抹喜辽妥软膏(开放性伤口和破损处禁用) 记录:时间液体和 药物的种类,渗出 范围和部位
评估:静脉损 伤部位
告知家属
注意事项
一般药物急性期冷敷(氨茶碱、钙盐、>10%的葡 萄糖、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碱性药物:热敷(甘露醇不可立即热敷,以免皮下 出血) 特殊药物:应在外渗后一小时内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封闭期间不可湿热敷,以免软化坏死
药物渗出及外渗处理流程
洗手、建议戴无菌手套,立即停止输液,尽量从留 置针内回抽血液、药物(减少局部组设药物残留)
将干棉球或纱布盖在针眼处,拔除针头或静脉导管,轻按止血。
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水疱,小的尽量不要刺破,大的碘 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最低位抽去渗出液,再用碘

1_药物的外渗与渗出(1)

1_药物的外渗与渗出(1)
•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刺穿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血管硬化
2021/10/10
8
•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竭、全身静脉 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操作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
位置不清楚。(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
2021/10/10
30
药物外渗/渗出的常规处理
• 小水泡的处理
• 心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 避免摩擦和热敷
•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
• 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 大水泡的处理(直径1cm以上)
• 伤口消毒
•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 性是否增加有关。
2021/10/10
6
•患者因素
新生儿:仅能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血管少,穿 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造成外渗。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输液过程
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发生外渗,发生外渗又 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 IV级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
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 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2021/10/10
12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I期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期 早期局部肿胀 红斑、持续刺痛。

渗出与外渗的分级标准

渗出与外渗的分级标准

药物外渗也叫药物渗出,药物渗出是指临床上应用静脉点滴、静脉注射治疗疾病时,治疗药物或者液体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以外的周围组织的过程。

根据INS 的标准,临床上将药物渗出分为5个级别。

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皮肤水肿,最大直径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发紧,有渗出,可见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或者重度疼痛。

药物渗出是严格按照药物渗出分级执行的。

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组织坏死,一般是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药液渗漏进入皮肤软组织内,可以引起皮肤软组织坏死。

坏死之前,有多种临床上的表现,最开始时的现象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白、皮肤紧张感等。

时间延续,疼痛感可减轻,皮肤颜色由苍白转为暗紫色,水肿加剧。

继续发展,皮肤软组织发黑,局部干燥形成痂皮,出现感染时皮肤溶解破溃。

所以在静脉输入药液时需要严密观察,同一条血管不得反复穿刺,不宜在同一位置长期滴注,如果患者的静脉滴注时间在12小时以上,即便整个滴液过程无异常发生,局部无外渗,护士也应为患者更换输注位置,避免药物外渗情况发生。

药物渗出或外渗的处理原则

药物渗出或外渗的处理原则

药物渗出或外渗的处理原则药物渗出(infiltration of drug)药物渗出是指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皮下组织,可引起组织的肿胀不适,但通常不会引起组织出现坏死等严重问题。

药物外渗(extravasation of drug)药物外渗是指腐蚀性药液进人静脉管腔以外的皮下组织,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出现水疱、溃疡、坏死。

严重者需进行外科清创、植皮,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包括部分化疗药物和血管活性药,例如长春新碱、阿霉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药物渗出/外渗程度的分级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渗出分级标准进行判定,静脉输液外渗程度分为: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偶尔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偶尔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中度疼痛,伴有麻木感。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有渗出,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呈凹陷性水肿,中重度疼痛。

药物渗出/外渗的处理原则1、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2、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并记录。

处理要点说明:1、当发生药物外渗时,用原针连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拔除PVC,不宜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标记外渗面积,拍照留存图片,根据药物种类性质给予冷(热)敷或采用合适的拮抗药等。

2、如出现水疱,尽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直径大于2cm 的水疱,消毒后予针头从水疱边缘抽吸,避免表皮破损;不要在外渗部位的下方再次静脉穿刺。

3、做好相关记录,包括药物名称、发生时间、部位、导管类型、患者体征以及处理措施等。

4、当发生药物渗出时,观察肿胀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药物渗出/外渗预防五步骤与药物渗出/外渗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因素、疾病因素、血管因素、技术因素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 性是否增加有关。
•患者因素
新生儿:仅能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血管少,穿 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造成外渗。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输液过程 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发生外渗,发生外渗又 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I期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期 早期局部肿胀 红斑、持续刺痛。 •II期静脉炎症反应期 渗漏后2~3天沿静 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 大、疼痛,可出现发热。 •III期组织坏死期 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 成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常见临床表现
• 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 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 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 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 尖滑脱血管等。
药物的外渗与渗出
• 定义 •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 药物外渗的分期 • 临床表现 • 药物外渗的分类 •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定义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 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 组织。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 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 外渗的发生率为0.1腐蚀性药 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 的周围组织。
常见临床表现
•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 可出现疱疹、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 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常见临床表现
• 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 痂外周红斑肿胀
常见临床表现
• 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 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
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
•解剖位置
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 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易外渗。
药物外渗的分期
•I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II期:静脉炎性反应期 •III期:组织坏死期
药物渗出的分期
• 0级 没有症状 • I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小于一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
药物外渗/渗出预防
•提高穿制成功率
血管的选择
掌握药物的性能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加强责任心、名巡视
做好患者的宣教
正确拔针及按压方法
药物外渗/渗出的常规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 血管外,须立即停止输注药液,利用 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 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 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
•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刺穿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血管硬化
•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竭、全身静脉 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操作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 位置不清楚。(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 道。(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 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使用钢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 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 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 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 深层组织。
如何判断药物发生外渗/ 渗出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渗出
•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 注射部位有肿胀 •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有疼痛。 • II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在1~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 III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
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 IV级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
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 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常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 渗漏性损伤,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解刨部位 •操作因素 •疾病因素 •药物因素 •患者因素
药物渗出的原因
•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 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 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 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药物外渗/渗出的常规处理
•常规用NS20m1+地塞米松10mg+2%利 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 进行局部封闭。有特效解毒剂、拮抗 剂的应用解毒剂、拮抗剂进行封闭。
•根据药物的特性给予冷敷、热敷、药 物湿敷、土豆片外敷、中药外敷、物 理治疗等处理。
药物外渗/渗出的常规处理
冷敷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动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 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 增加外渗的可能。
无法沟通的患者:由于烦躁、知觉障碍,易发生外渗重症 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微循环受损,血管 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 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 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 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 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渗出
•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注射部位有 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 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 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
药物外渗/渗出分类
•小范围外渗/渗出 •大范围外渗/渗出 •化疗药物外渗/渗出 •药物外渗/渗出引起局部水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