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6课 新中国的外交 课后训练测试题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A.基层民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2.“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这一评价适用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内蒙古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4.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中,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A.不结盟政策B.对外开放C.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这一框架下的制度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如图所示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④②③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历史: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测试1(岳麓版必修1)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选择题:1.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你知道这是哪一次会议吗?()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2.1971年10月25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在APEC会议上取得外交胜利3.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查到了中美建交全程的几个重要时间,他们想引用其中一个时间来界定中美正式建交。
你认为他们选哪一时间是最恰当的?()A.1971年 B.1972 C.1978 D.1979年4.2006年12月18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为促成六方会谈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体现了()A.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D.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5.2003年8月6日开始,某一国际组织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边境的乌恰拉尔市首次举行的名为“联合—2003”多边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一国际组织是()A.上海合作组织 B.独立国家联合体C.东南亚国家联盟 D.美苏结盟并且主宰世界6.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
”这个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旧金山会议D.26届联大7.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总部从美国搬走,上述材料说明()①美国决定退出联合国②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③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④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跟踪检测(含解析)岳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卷)1984年10月,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X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某某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A对:材料中指出的“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X围”方式,都是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大国外交,都容易导致国际局势紧X,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被认为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错: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开始于1949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
C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但是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
D错:某某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2.(2018·新课标Ⅰ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A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A对:题干反映了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国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可以积极争取又不急于争取承认;也可以等一等,说明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错:“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当时新中国还未成立,美国还未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
D错: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新中国的外交(练习)1.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不结盟”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D.求同存异2.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奉行【】A.“一边倒”政策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3.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这五项原则出自【】A.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C.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建交过程之中D.万隆会议上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丽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B.香港、澳门回归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5.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
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6. 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7.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8.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
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跟踪训练题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1.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中生活。
”尼克松所说的中国境况得以改变始于(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日邦交正常化C.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2.有学者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两个国家都陷入了不安全的困境中,都无法独自应对同一个庞大的敌人,于是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这反映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略安全利益需要B.中美已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C.中国多边外交活动初见成效D.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需要3.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
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没有认清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4.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
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C.“一边倒”、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5.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6.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
”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7.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8.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重点中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6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26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1.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 )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中“1956年元旦”这一关键点分析,然后结合备选答案作答。
①发生在1953年,②发生在1954年,③发生在1955年,④发生在1971年,很明显④排除在外。
2.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君子和而不同”的含义,再联系新中国外交史实可判断出灵活的外交方式。
三个内容均符合题意。
3.如右图所示: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是( )A.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B.中美的矛盾消失C.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D.中美关系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解析:选D。
中美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20多年的对抗和关系紧张局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解析:选D。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测试
评测练习1.读图1《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理解错误的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C.西方国家放弃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D.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201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它值得纪念的意义表现为(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通过分析下表《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正确的说法是()年份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国家数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1949年至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迂回,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
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
但不能不看到,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
请回答:(1)建国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状况如何?造成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简要指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第七单元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针对26届结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言论认为,这是美国自结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沉重的失败。
这是因为该事件〔〕A.说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抗 B.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C.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2.中国军事战略重点的北移,显然是对苏联庞大军事机器的一种牵制,这无疑会使美国决策者更真切地认识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分量。
这反映中苏矛盾晋级〔〕A. 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B.进步了中国的综合国力C.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D.是中美两国结合的前奏3.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指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指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
这些外交行动〔〕A.说明中国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B.有助于我国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C.说明多边外交获得了重大的成果D.说明中国放弃了不结盟政策4.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成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假如承受上述原那么并按照这些原那么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亲密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5.“它获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创始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A.“一边倒〞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C.“求同存异〞方针D.不结盟政策6.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说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会谈解决的。
〞可以表达这一精神的是〔〕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C.不结盟原那么 D.国家主权理论7.“去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剩余权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A.“另起炉灶〞B.“清扫于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会谈,也准备同蒋介石会谈,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测试doc 含答案 精品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测试)1.下列图片反映的史实,属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选C。
抓住时间“新中国建立初期”,而③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B.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C.1955年万隆会议D.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最早提出来的。
A、C、D不符合。
3.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联合国大会C.万隆会议D.不结盟会议【解析】选A。
注意“首次”,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而B、C、D不符合要求,故选A。
4.右图所示的中国外交新形势实质上反映出( )A.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B.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C.大国结盟成为国际交往的发展趋势D.外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解析】选B。
该图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实质上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A与C说法不符合史实,D的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环境,故排除。
5.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为此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B.一边倒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解析】选D。
结合材料中“求同而不是来立异”信息,可知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
6.)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
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解析】选C。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步练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建国初,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建国初,我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C.社会主义的力量在不断壮大D.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已被冲破【答案】A2.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采取的外交孤立政策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不承认②经济上封锁禁运③军事上包围威胁④制造两个中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分析】此题属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根本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也就谈不上制造两个中国。
将带④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A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6题。
3.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答案】C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能够体现这一方针的外交行动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抗美援朝C.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D.参加万隆会议【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明确“一边倒”的确切含义。
“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的一边,本题的四个选项中,与社会主义有关的只有B项,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B5.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共有A.14个B.15个C.16个D.17个【答案】D6.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务实的外交策略【答案】A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本国政府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2014-2015高中历史-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习题-岳麓版必修1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选择题1.建国前夕,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可以体现此理念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 )A.不结盟B.“一边倒”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解析:由材料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可知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2.1950年除夕,XX《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注意时间限制“1950年除夕”。
A项是在1949年;C项是在1950年10月;D项是在1953年,故只有B项符合题中要求,为正确答案。
答案:B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解析:根据所学,1953 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XX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解析:1954年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周恩来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达成了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答案:B5.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训练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被外国记者问起该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时说:“国民党这个家当的不怎么样,烧的饭人民群众不爱吃呀!我们得另起炉灶。”毛泽东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B.拒绝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断绝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2.“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A.放弃“一边倒”政策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5.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C.第三世界的合作原则D.“求同存异”的方针6.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7.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要力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文章所评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有重要意义B.日内瓦会议——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决议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D.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8.“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 ) A.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美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9.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方面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说明( )A.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B.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C.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D.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10.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说:“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尼克松所说的“共同利益”最主要是指( )A.共同反对霸权主义B.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D.提高乒乓球技战术水平11.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大事记材料三 1994年9月江泽民与叶利钦总统举行会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决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还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和科技关系、军事关系等方面详细地规定了中俄两国应当积极采取的措施及步骤。这种关系既不是结盟,也不针对第三国。——《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落实到周边地区的中国外交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产生时的国际形势。(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对中国内政外交的积极影响。(3)材料三中的中俄“伙伴关系”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有什么不同?(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指出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1.答案:D 从题干信息可知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2.答案:D “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3.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我们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其中B项最能反映这一点。4.答案:C 日内瓦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一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了此次会议,故C项正确。5.答案:D 根据题干可判断此次会议应为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A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结盟、“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等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一边倒”),A项正确。7.答案:B 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亚洲的力量,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并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显示了中国的力量,也显示了亚洲的力量。A出现在1950年;C出现在1953年;D出现在1955年。8.答案:B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2月,时间不符,A项错误。美国总统即将访华表明美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对于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起了重大推动作用,B项正确。美国承认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D项没有涉及美国,故不能体现题意。9.答案:A 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在当今时代,故B项错误。日本并没有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深刻反省和道歉,如一部分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华战争,故C项错误。由于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矛盾仍然存在,所以D 项错误。10.答案:B 国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都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的。美国二战后一直未放弃霸权主义,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需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而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也需要重新考虑对中关系,以制衡苏联,B项正确。C项是仅仅对中国单方面来说,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1.答案:B 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1971年11月8日。A项是在1954年,C 项是在1972年,D项是在1971年3月,故选B项。12.答案:(1)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中国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推动国家统一、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3)新中国成立初中苏是结盟关系,新时期明确宣布不结盟。(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第26课_新中国的外交_课后训练测试题_word版有答案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训练1.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3.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4.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A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6. 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新教材课后检测】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巩固】1.(2019·常州高一调研)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2.纪念邮票是为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大多以纪念事件和人物为主图,有时还印有纪念邮票的名称。
下面邮票纪念的事件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协商会议召开B.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C.封建土地制度的摧毁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3.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建国初,新政权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
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
”人民政府与投机商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战役,打击了投资商。
该战役是()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稳定物价之战5.“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6.《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
高中历史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同步练习2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同步练习2一.选择题1.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这里的公告是指A1971年宣布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B1972年签订的《中美联合公报》C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公告D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公报 B2.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签订时,日本首相是A田中角荣B大平正芳C田中义一D中曾根康弘 A3.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害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A4.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A 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 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 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 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C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79年1月1日发表的《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
同年4月,美国又颁布了《与台湾关系法》。
该法案规定:“(美国)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大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使美国保持能力,以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它强制形式。
”材料二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波澜曲折的过程,美国不断在贸易不平衡、人权、最惠国待遇、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
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会谈时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各项原则及有关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
”——引自《中美关系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台湾问题的由来。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台湾关系法》对中、美关系及两岸关系有何影响?(3)“中、美关系波澜曲折”及“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5.(1)1950年美国借朝鲜战争爆发,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制造了台湾问题。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后练习--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B.民主党派已成为执政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D.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实证明:“我国的选举是在没有压力、没有政治集团可以威胁或压迫选民的完全自由的环境之下进行的,通过选举,全国各民主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职业均有代表被选入人民代表大会。
”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使人民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B.兼顾人民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C.使各民主党派获得同等选举权D.保障各利益阶层代表数量平均4.在下图反映的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虽然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
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B.是一种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C.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6.新中国成立后,“对……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
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7.“作为新中国一项重要的外交原则,它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单元检测题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单元检测题1.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
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
这反映了A.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C.国民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启动2."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
材料中的"它"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3.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将中国外交方针概括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外交原则与方针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A.采取“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交B.新中国的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王人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诞生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调和。
他意在强调《共同纲领》A.是各股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B.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C.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局限性D.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5.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这表明我国外交坚持的原则是A.和平共处B.改革开放C.独立自主D.睦邻友好6.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
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训练
1.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3.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4.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5.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6. 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7.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8.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9.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0.中俄“海上联合—2012”“海上联合—2013”和“海上联合—2014”三次军演获得成功。
其中在“海上联合—2014”的演习中,中俄双方的融合程度更深,实战味道更浓,新型装备更多。
这主要体现了
A.大国军事合作国际化B.中俄两国实现军事联盟
C.国家利益推动区域合作D.中俄结伴不结盟的关系
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
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
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10分)
(2)依据材料二请结合历史背景,任选一个视角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10分)【答案】
(1)变化: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
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 4分)(2)示例:一、从护照上的文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或二、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或三、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
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回答第一小问时要结合材料“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归纳概括护照使用的权利;结合材料“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1914年英
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归纳概括护照形式的变化。
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政治民主发展的需要角度思考解答。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中国护照发展沿革的分析与认识。
回答时要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从护照义字上或护照签发数量或护照技术使用上,按照年代:5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护照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