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赵星涵学号:201222030207 商学院财务管理1202班浅谈地震灾害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和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
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关键字:地震环境灾害危害预防正文:一、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2013年4月22日20时30分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5800余人受伤,累计造成152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2036次。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
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二、地震的介绍2.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活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其独特的地质、气象、水文和人类经济、社会等因素交织而成。
它对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地质原因、灾害影响、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起的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地表变形、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
三、地质原因
1. 构造活动:地震、变形等;
2. 水文作用:河流冲击侵蚀、雨水浸润等;
3. 人类活动:采矿、建筑、挖掘等。
四、灾害影响
1. 人员伤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因素,导致数十甚至数百人死亡;
2. 经济损失:灾害严重,造成成百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受损: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五、防治措施
1. 监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2. 预防:在选址、地下工程建设等环节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点;
3. 救援: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灭火、抢险救援。
综上,地质灾害具有严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遏制,以期使之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河南抗洪议论文
河南抗洪议论文摘要今年夏季,河南遭遇了罕见的强降雨,导致多地发生洪涝灾害。
本文将探讨河南抗洪行动的重要性,分析抗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改善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
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而洪灾作为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之一,然而,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等制约,河南也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因此,加强河南省的抗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抗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河南抗洪行动中,各级政府和抗洪救灾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通过准确的气象预警和调整排水设施,成功降低了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其次,各级救援队伍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及时疏散了受灾群众,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
此外,灾后重建工作也得到了高效的推进,受灾地区得到了快速恢复。
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河南省在抗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预警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强降雨天气的预测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其次,排水设施不够完备,部分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仍然面临较大的排水困难。
另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抗洪意识和应急能力。
改善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的建议为了改善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气象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确保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洪涝灾害的风险。
2.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更多的雨水收集池和排水沟渠,以应对强降雨的挑战。
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民的防洪意识和应急能力,组织定期的演练和培训活动。
4.建立完善的抗洪指挥系统,健全灾情报告和协调机制,确保各级救援力量的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进防洪工程,形成合力应对洪涝灾害。
结论综上所述,河南省抗洪任务艰巨,但通过加强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我们有信心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的一篇论文的示例:标题: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论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首先,本论文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定量分析。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的灾害模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地貌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土壤保持、植被恢复和补给水资源等。
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建筑物损毁、基础设施瘫痪和生产力损失等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如风险投保、抗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维护等。
最后,本论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等社会问题。
我们分析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如灾害救援、安置重建和心理疏导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论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
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
(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与地质环境利用相互结合,综合考虑,方可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的。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初步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环境利用评估体系,为未来该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灾害,大部分是由于两者综合作用导致的,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部分岩土层出现移动。
地质灾害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性。
不仅仅是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如何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同时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了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相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
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
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一)、调查区划体系调查区划体系的建设是简历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对不同的地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灾害的大小进行定点确定,进而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地质环境利用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帮助。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
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而且更关系到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国家安全素质
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将是国家安全素质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安全防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深远。
在当前时期,地质灾害防治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准确的防治方案,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应急和救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论文《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近几年就我国来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例子依然历历在目。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将地震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人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本文就《灾害学》课程浅谈了地震带来的危害、成因,并辅以丰富的震害资料进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虽然人类不可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无情的自然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研究历史地震,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地震灾害的危害1.1地震的概念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地震现象;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
中国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其发展过程,预防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
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
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高东低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从空间上来说: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看,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
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
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看,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
它们的相间地带,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
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引言。
秦岭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秦岭地区常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1. 地震。
秦岭地区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会给周围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秦岭地区的地震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2. 泥石流。
由于秦岭地区多山,降雨量大,山体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山体的松散岩土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当地的交通、农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山体滑坡。
秦岭地区山体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山体的松软岩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滑动,给周围地区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田、交通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生命安全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三、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 地震预防。
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
2. 泥石流预防。
加强山体的植被恢复,加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救能力。
3. 山体滑坡预防。
加强山体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山体的加固工程,提高当地居民的山体滑坡防范意识。
四、结论。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汶川大地震历史论文
汶川大地震历史论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城以西19公里处。
这场地震造成了近7.7万人丧生,其中包括数千名儿童,另有数十万人受伤。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之一,也是自唐山大地震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场地震的规模为里氏8.0级,其造成的震后灾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大批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被摧毁,导致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和物资匮乏。
此外,地震还引发了多次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援助。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并派遣了医疗队和搜救队前往灾区。
中国政府也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投入了巨额资金和物资。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对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加强了地震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
此外,全国范围内还开展了地震知识教育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自救能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汶川大地震灾区已经完成了重建工作,废墟上重新崛起了新的城镇和村庄。
大批受灾群众也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更加注重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轻。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科研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抗震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质量,促进地震灾害的减轻和防范,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和反思将对中国乃至全球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产生深远意义。
地震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加强对地震规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以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监测能力。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也将成为重要任务,及时准确地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疏散和自救。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设计和建筑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
对于旧城区和农村地区的建筑,也需要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地震灾害论文
浅析城市避灾空间汶川地震,印尼地震,日本地震……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的发生我们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却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
例如避灾空间的设置,它可以在灾害发生时,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避灾空间,保障人们的自身安全。
地震的避灾空间主要是指广场,绿地,公园,学校等面积比较大,能够容纳一定数量居民的空间,它应满足交通、避难、指挥、医疗、外援中转、消防治安等一系列功能需求。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必需构建符合国情、市情的完善城市避灾公共空间体系,我国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共空间规划指标仅够满足避灾公共空间的最低要求,很多城市还远未达标,如果加强城市开敞空间和防灾功能的结合,城市人均避灾公共空间面积将严重不足。
由于地震受灾地区多半集中于市郊,缓和了受灾程度及救灾避难的急迫性;但如果发生在都市区,由于其人口密度高、日夜间人口差异大、土地复合使用情形严重、维生管线密布,除了造成建筑物倒塌外,还可能引发都市火灾、土石流等二次灾害,救灾避难缓冲空间的不足会加重受害程度,减缓救灾时效。
因此“9.21”震灾的防救经验与都市空间防灾应变情形有很大的差异,提出都市区在拟订空间架构之外,更应重视开放空间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避灾空间都存在不足,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满足防灾避灾的功能要求。
城市公共空间的滞后削弱了其应急避难功能:由于市场的驱动,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布局不均衡,旧城区公共空间严重不足,新建公共空间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背道而驰,不利于形成有效的防灾公共空间系统,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
城市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法规体系尚不完备:空间规划法规体系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制度的核心,为空间规划行政的运作体系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和建设的要求着重在景观和生态方面,忽略了城市避难的重要性,因而即使进行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的城市基本上也未进行专项的城市避灾绿地规划。
地质灾害论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地质灾害论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摘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等问题一直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各有优劣。
采取什么评价方法,怎样进行快速评价和制图,在减灾防灾中,特别是应急救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进行风险评价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县市地质灾害进行的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快速评价和制图,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重建规划、特别是场地选址、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急需的次生灾害方面的基础资料,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区发生不同强度地质灾害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反映评价区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与地区差异,为指导国土资源开发、保护环境、规划与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危险性分析———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对地质灾害各种活动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确定地质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规模)、发生概率(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区的位置、范围。
二是易损性分析———通过对风险区内各类受灾体数量、价值以及对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承灾区易损性,确定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人口、工程、财产以及国土资源的数量(或密度)及其破坏损失率。
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通过这两方面分析,确定风险区位置、范围以及地质灾害活动的分布密度与时间概率,进而确定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人口、工程、财产以及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与破坏损失率。
这二方面分析相互联系,形成具有层次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势变化,全球范围内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气象灾害发生得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也越来越大,平均每年约700亿美元,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更是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现在每年受各种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死亡3000多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3%。
因此,全面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任务。
如何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究,掌握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特点及其发生的规律,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更是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1灾害性天气种类由于青岛地区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端和黄海冷高压气团所控制,属北温带太陆性季风气候,却明显的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多呈现海洋性气候特点。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特点,导致青岛地区能够享受优越的气候资源,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较低,但并不等于说经受的气象灾害种类就少。
恰恰相反,除了大风、旱涝、冰雹和雷击等与内陆地区相同气象灾害,还会有台风、海雾、潮灾、海冰等海洋气象灾害。
当然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热带气旋、大风、干旱等为带来损失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
常见灾害性天气则多为以下几种:1.1 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低纬度海洋上的低压或扰动,包括中心最大平均风力6~7级(22 ~23 nm/h)的热带低气压、最大平均风力8 ~9级(34 ~47nm/h)的热带风暴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48 ~63 nm/h)的强热带风暴和最大平均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64 nm/h或以上)的台风4个等级,虽然其在向北方较高纬度地区移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向东北方向移向日本列岛等对青岛影响不大,或能量逐渐耗尽而变成温带气旋或消亡,但平均每年仍有1.3个热带气旋会对青岛地区产生较大影响,且一般多出现在7~8月份,尤以8月份最为集中,这也是夏秋季节对青岛地区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
近几日,台风、地震、雷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频刷屏,尤其这两日关于日本台风海贝思的消息,更是引起日本公众恐慌,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今年8月份的台风王利奇马,当时也给全国人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台风登陆之地,变成了水城,大部分地区断水、断电、无信号,回到了原始社会的节奏,即便台风过后,被风刮倒的广告牌、积水的路面、成片倒的大树,让人惊叹台风的威力的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
为什么近几年自然灾害频频,这是否是大自然发怒的前兆?
我们取材于大自然,砍伐树木造纸、造家具、建房子,除了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诸如石油、地下水、森林资源、绿地等,我们的各种行径仿佛成了卑劣的“夺取者”。
我们把绿地变成了一排排气派的别墅群,汽车开的尾气占据了大气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绿地沙漠化,生活垃圾、污水随着台风、洪涝的形式又重新被冲回人类居住区,只剩下积水的房屋与狼狈的人们两两相对。
我们不仅过度开发地球资源,还让无数的生灵失去了家园,还制造了很多不可分解的塑料垃圾让海洋生物痛苦的生活。
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或许现状还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被动和恐慌,但是真正等到冰川消融成水灾、绿地大部分沙漠化、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漫天沙尘的那天,我们恐怕后悔不已。
虽然目前人们已开始醒悟,减少乱砍乱伐、多植树造林,用新能源代替汽油排放,用环保袋减少塑料的使用,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些生态问题,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地球的生灵和平、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共享蓝天白云|。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预防、提高应对能力,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林尧鑫
中国的各大区域都有各种不同的灾害,例如自然灾害或是人文灾害,都会危害我们,是我们的敌人.自然灾害有很多,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多样是个海岸大国.同时,我国跨经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又很多不同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会危害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是地道的闽侯人,我生在闽侯,长在闽侯.我们闽侯位于福建省.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建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丘陵,也有部分如闽江这样的河流.闽侯就位于这样的一个地方,闽侯县靠海较近,每年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台风,闽侯位于这样一个沿海地带,每年78月份都有生成与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台灯或者强台风,台风会摧毁树木等.严重时候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夏天额暴雨灾害会造成洪涝灾害.台风也会引起暴雨与洪涝灾害.就比如2005年的”龙王”台风.中信封里达到十二级以上,就造成了闽侯人民的伤亡与财产损失.闽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也会有台湾地震硬气的震感与震幅较小的地震
为了防止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当在台风等灾害来领时,管好门窗,应避免出门,应当有防范一直,多多做好防灾演练,尽量减少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沙尘暴及其与人们的关系摘要:沙尘暴天气是一种极具危害的灾害性天气。
它的形成与发展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
近些年来,沙尘暴发生范围和发展强度不断地增大,发生频率也不断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创造有利于沙尘暴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所导致的。
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对全球气候或局地气候的影响等。
本文主要探讨了沙尘暴的形成机制,尤其是人类活动在沙尘暴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以便通过认识沙尘暴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沙尘暴的危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关键词:沙尘暴;形成机制;人类活动;相互关系1中国的沙尘暴及现状1.1沙尘暴概述近些年来,每到每年春季的时候,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很频繁地报道一种能够降低空气能见度,造成空气污染,导致人们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提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性天气。
这就是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沙尘暴天气。
所谓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扬起大量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灾害天气。
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面气层所形成的携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和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其次是在夏季,秋季最少。
在一年中一般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最少。
但不同地区沙尘暴易发的时间也有差异,如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以5月最多,其次是4、6月,青藏高原以南部分地区以1、2月最多,3、4月份相对减少。
而在一天中,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午后到傍晚的时段内。
其发生的频率为65.4%,即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沙尘暴的次数约占沙尘暴发生总数的65.4%。
清晨到中午时段仅占34.6%。
(数据源于对1994年4月我国西北沙尘暴发生频率日变化的研究结果。
)1.2沙尘暴活动的现状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冷空气和气旋活动频繁,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以及荒漠化的加剧等原因,我国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发生区域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也不断增加,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沙尘暴天气频频发生,而且呈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沙尘暴频数呈波动上升趋势,80~90年代波动减少,90年代末期以后沙尘暴频数有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并且可能会在今后很长时期内愈演愈烈。
另据研究,我国强沙尘暴天气(见下表:沙尘暴的等级划分)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发生的次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至2002年近30次,尤其是90年代后期到2002年共发生了近20次。
据统计,90年代后期到2002年共发生了近20次,据统计,2000年3月至5月两个多月时间内,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14次较大范围的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6次强度较大,影响范围广,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特强沙尘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001年1月一些地区出现了沙尘天气,表:沙尘暴的等级划分强度瞬间极大风速(m/s)最小能见度(m)特强≥25 <50强≥20 <200中≥17 200~500弱≥10 500~1000图1.1进入春季后沙尘天气更加频繁,3月~5月中旬又先后出现了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7次强度较大,影响范围广,南方很多地区也都出现了沙尘天气。
2002年3月~4月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天气,有7次强度较大,其中有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不仅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影响到朝鲜,韩国,日本甚至更远的地区,由此可见近年来沙尘暴活动之活跃。
1.3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中非,北美和澳大利亚,我国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西北地区发生最为频繁,影响范围也最大。
有学者以年平均沙尘暴日数20d为标准,将西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区划分为3个,分别是:(1)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南缘和西北缘,即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一线和西北缘巴楚——柯平一线。
(2)吐鲁番——哈密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陕北一线。
即经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腾格里沙漠,宁夏平原黄溉区到陕北一带。
(3)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一带。
这里分布着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沙漠化土地。
另外,在内蒙古东部和东南部、青海省西北部及柴达木盆地等地区也广泛分布着沙漠化土地,如浑善达克沙地和柴达木盆地沙漠等。
从以上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区域可以看出,沙漠以及沙漠化土地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是沙尘暴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沙尘暴形成机制2.1沙尘暴形成的宏观条件大量科学试验与研究表明,沙尘暴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1)要有足够强劲的风力。
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
根据试验观测,当风速为30m/s(约11级风力)粒径为0.5~1mm的粗砂会飞离地面数10cm;粒径为0.125~0.25mm的细沙会飞离地面2米高;粒径为0.05~0.005mm的粉沙可达1.5km高度;粒径小于0.005mm的尘粒可以飞到几万米高空。
(2)大气低层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是形成沙尘暴的热力条件。
每年春季是一年中冷暖空气交替最活跃的季节。
特别是每天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内,低层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遇冷空气过境容易产生大风天气。
(3)要有丰富的沙尘源。
这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
春季一些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稀疏,土地表层裸露,土质干燥疏松,极易起沙尘,再加上干旱地区沙漠以细沙为主,沉积厚度较大,储藏极为丰富,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
这些也是沙尘暴为什么主要发生在春季的重要原因。
2.2形成沙尘暴的自然因素形成沙尘暴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干冷或干暖的气候条件风,降水和沙源的变化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有密切关系。
这三个因素又受气候的影响。
气候暖湿期,降水相对丰沛,地面植被生长茂密,对地面沙尘物质起保护作用,沙尘物质本身也结持较好,即使动力和热力条件相同也不易产生沙尘暴,而遇气候干冷时期,降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裸露,干燥疏松,陆地冷高压势力强大,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是频繁的冷锋活动常伴有大风天气,因而容易产生沙尘暴。
另外,除了干冷的气候条件易发生沙尘暴外,在干暖气候条件下也容易发生沙尘暴天气。
自近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干暖气候条件下,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尤其是气温升高加剧了土地表层水分蒸发,导致土地表层含水率低,土质干燥疏松,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沙尘暴对人类的影响3.1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是一种极具危害的灾害性天气。
它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预报难度很大。
强和特强沙尘暴对人类危害最大,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力破坏。
强风携带沙尘破坏建筑物,甚至吹倒树木,电杆等造成人畜伤亡。
另外,还撕毁农田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如1993年5月5日甘肃金昌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就使西北地区近9万株果树花蕊被打落,近11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甚至连根拔起,数以万计的塑料大棚被毁。
这次沙尘暴还导致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头,供电线路被破坏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2)风蚀作用使土壤肥力下降。
大风刮走土地表层干燥疏松的土壤颗粒,有时也将带来的沙尘覆盖在土壤表层,导致土壤肥力大为降低。
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虚产生的土壤颗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t,农田和草场生产力严重下降。
(3)沙埋。
沙尘暴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构成严重威胁。
如1993.5.5沙尘暴发生沙埋的地方厚度平均20cm,最厚可达1.2米。
(4)造成大气污染,进而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流行。
沙尘暴发生时造成大气中沙尘颗粒物浓度骤增,造成空气污染。
而空气中高浓度的沙尘被吸入人的呼吸道及肺部,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风沙尘肺病就是干旱半干旱区的常见疾病。
3.2沙尘暴的有利影响沙尘暴虽然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是不能说它所产生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因为在客观上有时它也有减轻酸雨危害和减轻温室效应等作用。
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有很大危害,它是人们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释放酸性气体(主要是SO2)所导致的。
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可以中和大气中工业污染排放的酸性气体,大大降低了酸雨的酸性。
如我国南北方酸性气体排放量相当,但酸雨主要出现在南方,北方只有零星分布。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含钙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
经科学家测算,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至少使我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因而北方少有酸雨。
另据研究,由于北方沙尘暴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原来很少受沙尘暴影响的南方地区也频频受沙尘暴的侵袭,客观上使南方一小部分受酸雨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酸雨危害有所减轻。
沙尘暴在客观上也可起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温室效应的作用。
沙尘暴通过大气输送可以使颗粒很小的浮尘被运送很远降入海洋。
而这些沙尘物质含有丰富的铁元素,使一些缺乏铁元素的生长受到抑制的海区中的浮游植物生长旺盛,从而增强了海洋吸收的CO2能力,降低了CO2的浓度。
研究发现,海洋浮游植物吸收CO2的能力几乎与陆生植物相当。
每年从大气中吸收的1000亿t CO2中有450~500亿t是海洋浮游植物吸收的。
可见沙尘暴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减轻温室效应。
4人类活动对沙尘暴形成影响分析4.1人类活动对沙尘暴形成影响分析沙尘暴的形成受自然原因的影响,但其发生与发展也并不完全是自然原因所造成的。
人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实,自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与发展就开始逐渐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工农业生产活动等毁坏大面积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沙质地表裸露),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主要由于工业生产和森林植被被大面积破坏等因素综合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等。
这些因素使得沙尘暴的发生强度,频度及影响范围大大增加。
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对沙尘暴影响方式有一定差异,我们把人类活动对沙尘暴的影响分为近代以前和近代以来两大时间段来予以阐述和分析。
4.1.1历史上人类对沙尘暴形成的影响历史时期,由于人们屯垦戍边,毁林开荒等行为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发展。
我国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一带,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茂密,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发展农业生产,部分平原与山区的森林与草原被毁,但因人口较少,这种破坏作用较小,沙尘暴主要限于西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