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二【名师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摘要:了课容知道朱丹考场上什么放弃考试又什么被破格录取,、引入新课叫朱丹木笛手到乐团参加轮考试这是几轮激烈竞争终试,()(出幻灯“朱丹伫立雪……天地翩然回旋”)()朱丹又想些什么木笛教学目标了课容知道朱丹考场上什么放弃考试又什么被破格录取分角色朗课能够结合上下理难句思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爱国情知道任何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教学重朗课了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爱国情教学难能够结合上下理难句思教学课教学准备电教媒体教学程、引入新课叫朱丹木笛手到乐团参加轮考试这是几轮激烈竞争终试但是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起回到月3日这天看看当情景吧! 二、新授.认认真真地课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默课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爱国情?请边边划细细品味出示幻灯“看卡片……不演奏欢乐曲目吗?”请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词句走进朱丹心世界体会出这悲伤日子里抽到这题目而难;他知道拒绝味着失这宝贵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交臂;他可能会想到这不该忘却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题这是我们民族悲哀3 指导朗就是这轻轻句话却犹如闷雷会场里爆炸这是什么?()出示幻灯这轻轻句话却犹如闷雷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 体会这段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情景然可以系课部分——机会不易()学生根据己想象说教师适引导“也许有人认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3)多么难得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这样做值得吗?” 5 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我们再他与师对话该怎样呢?桌——指名师边是己前途颗有良知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6 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爱国情?()(出幻灯“朱丹伫立雪……天地翩然回旋”)()朱丹又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己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胞深深缅怀)(3)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笛声啊你从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这天朱丹心很痛苦他装束表示出对亡灵哀悼;身黑色衣衫上梅花也表示了国人不屈不挠师通学习我们认识了朱丹这样位热血青年作者通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对环境描写使朱丹形象深深扎根我们心7 故事结尾让我们如释重朱丹被破格录取如你是那位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写下桌交流推荐三、巩固师其实月3日这沉痛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和朱丹样怀着沉痛心情有没有提到?.出示幻灯临近石碑……红宝石般泪抓住三“像……”四“有”两“他们”还有“流出红宝石般泪”体会想象.让学生介绍己知道其他纪念活动3.教师幻灯片简单介绍学生默板朱丹终试木笛放弃忠诚热爱录取国人不忘历史。

(2019年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二【精品】

(2019年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二【精品】

《木笛》第十册丰台一小徐丽芝继教号:0700001714.《木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利用文章线索简练、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在纪念碑前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会利用文章线索简练、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读书学词,检验预习情况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些都是本课中出现的词语,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三个正音、一个正字)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一)初步概括主要内容,摸清学情1.通过初读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情预设:概括不全或语言啰嗦2.对于比较长的文章,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以核心问题切入,理清文章脉络1.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一题,谁来读读?2.快速默读课文,简练的回答这两个问题。

板书: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12月13日考场拒吹碑前哀曲(三)以文章脉络为线,把握主要内容1.这些内容正是文章的线索,谁来根据这条线索,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画箭头)2.时间:12月13日,需要不需要交代?为什么?总结:理清文章线索,能帮助我们把较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的既全面又简练。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课后核心问题引领,摸清学生的初步认知,并以此引导学生揣摩行文思路,理清文章脉络,做到胸怀全局,从而简练、全面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三.细读感悟,树立人物形象(一)自主学习,感悟人物内心世界朱丹在放弃终试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还需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细细的揣摩,感朱丹所感。

《木笛》教案2

《木笛》教案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人教部编版《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全班交流。

二、直奔笛声,解读笛声1、师:刚才同学谈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

2、根据回答,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3、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的词语。

并指导理解词语,同时把感情带入读词语。

4、深入解读后再次齐读这段话。

5、朱丹为什么会吹奏出这样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三、揭开历史,再次感受笛声1、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视频呈现,教师解说) 出示一组数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1)齐读这组数字。

2)交流:读着这组数字,你觉得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2、学生谈感受。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写笛声的句子。

四、走进终试考场,感受民族精神。

1、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艺术是有人性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精神的!在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今天,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2019年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

2019年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抽出词语,引入文本探究(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抽出关键词语:“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沉寂”,追问学生考场上因为什么而沉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2、教师引入资料: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

(齐读)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从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再读集体)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第14课 《木笛》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木笛》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 《木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 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点名回答)3. 说到这里,老师有几个疑问需要同学们来解答:在考场上,朱丹为什么放弃最后的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答案,画出相关的句子。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2.朱丹为什么放弃了最后的考试?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

2019年秋新版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9年秋新版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反思

14.《木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木笛》文章主要讲述了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面试,由于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而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被淘汰。

后来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在自发聚集悼念的孩子们面前吹奏哀乐,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

文中通过对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他那如泣如诉的笛声表达,可以感悟到朱丹的爱国情怀。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因此只安排一个课时的教学。

在课前让学生完成导学案,做到对课文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的掌握,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加之现在在课改的趋势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现高效课堂为目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再交流探究感悟到一个的朱丹。

重点是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通过直观感知画面,倾听笛声,抓关键词,指导朗读,诗歌诵读等形式,达到情感升华,最后落到“爱国心”,说感悟,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抓住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表现的如泣如诉的内心情怀。

3.在读中提升感情,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朱丹不忘历史、铭记国耻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丹及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感悟朱丹用笛声的如泣如诉的情怀,唤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整理南京大屠杀资料;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直奔课题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支木笛,它是普通的,因为它和其它乐器一样可以发出美妙的旋律,它又是不平凡的,因此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散文《木笛》,作者赵恺。

(板书:课题)能否被感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朗读就能知晓。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72页,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请看大屏幕,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经过重重测试,终于(进入终试),因为当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14课,课文内容为《木笛》,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病失明,但通过学习木笛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篇文章富有感情共鸣,适合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珍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读懂课文《木笛》,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2.难点:能够自主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小女孩学习木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女孩学习木笛?她的生活如何改变?2. 预习导入(10分钟)师生共同读课文《木笛》,学生跟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记录生字词,预习生字词和生词解释。

3.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小女孩学习木笛前后生活的变化,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琴瑟和鸣、木铃和鸣、金钗和翠”的比喻?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朗读。

4. 集体讨论(10分钟)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文章中的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特有的表达方式。

5. 知识运用(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造句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巩固词汇。

6. 情感体验(15分钟)播放木笛音乐,让学生闭目细细聆听,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写一篇感悟文章标题为《木笛》,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诗意表达理解不深,下节课需要加强对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讲解,提升学生文学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9-2020学年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9-2020学年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电教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

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

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二、新授: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划细细品味。

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3.指导朗读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

这是为什么?(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

”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

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

(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

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案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案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木笛》教案设计14 《木笛》教案教学内容:2019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14《木笛》。

教学目标: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教学主线:层层叩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笛声如泣如诉,烛光蕴含希望”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一)如泣如诉,于词语扩散中倾听声音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手握木笛,身穿黑色云锦衫的朱丹,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尽情地吹奏。

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木笛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找到了请举手。

请你来读。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他找到了,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齐读)师:描写笛声的句子还有吗?谁再找找?“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

这些描写笛声的句子中,你们感触最深的是哪些词?你们找到的词语,老师也深有感触!(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师:谁有感情地来读读。

师:我们一起读!师: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师:随机板书“如泣如诉”师:这笛声中包含着哭泣声、倾诉声、凄切声、悲痛声,让我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师:朱丹的笛声为什么如泣如诉?(二)如泣如诉,于国耻国难中品味泪水师: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啊!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木笛》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14课,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成长的小说。

课文以木笛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小冬在战争环境中,坚持民族气和节,保持乐观、勇敢精神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难生活,感受到小冬身上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战争题材的课文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战争时期的差异,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情境和情感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战争时期儿童的艰难生活,理解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难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难生活。

2.教学难点:感受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培养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时期的环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小冬的生活,感受其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包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料,营造战争时期的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课文内容,提出学习要求。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冬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4.木笛》是一篇描写我国农村生活的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孩子用木笛吹奏美妙的音乐,吸引了众人的故事,展现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对音乐的热爱。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主人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能认知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中的角色及其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理解主人公对音乐的追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角色特点;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音乐教学法:结合音乐元素,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音乐器材(如笛子、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在农村的田野上,一个孩子正在吹奏木笛,吸引了路过的行人,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流利朗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角色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木笛》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木笛》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

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门口的柳林中吹奏木笛,引发了一场奇妙的故事。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童真童趣,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课文中的一些描述较为细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同时,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情感体验需要进一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会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世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学用具:木笛、图片等。

3.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悠扬的木笛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听说过木笛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木笛有关的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课文中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吹奏木笛?他吹奏木笛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表现人物心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木笛》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抒情意义,并能够初步分析文章结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抒情意义;•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诗意表达。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话或相关图片引入《木笛》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3.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抒情意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4.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意表达。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2.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分析演练,讨论文章结构;3.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或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木笛》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意表达的理解能力。

二、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标题:《木笛》2.主题:抒情意义与诗意表达3.要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情感抒发–诗意表达的特点4.装饰:搭配相关图片或图表,营造诗意的氛围板书布置•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设置《木笛》板书,供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关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板书设计中。

以上是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木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的相关展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和板书布置,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019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木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5、引出:南京大屠杀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

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朱丹)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还有谁?读“临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欣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总结方法:批注的作用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欣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11、小练笔:笛声在向人倾诉,他在倾诉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听到的倾诉声。

部编统编五上语文14-木笛-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课件

部编统编五上语文14-木笛-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课件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 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要复述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进 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
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 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 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看 “ ”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朱丹,你现在最想 做的事情是什么?
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语言 动作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笑而遣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卖油翁(善酌)
睨之
对比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取置覆酌沥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 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大师是被打动了,大师到底 是被什么而打动,使得他做出如 此的决定呢?
面对列强
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
只要精神不灭
祖国,就永远有尊严
《致大海》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中遇难的同胞!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及反思

14.《木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木笛》文章主要讲述了木笛手朱丹参加乐团面试,由于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而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被淘汰。

后来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在自发聚集悼念的孩子们面前吹奏哀乐,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

文中通过对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他那如泣如诉的笛声表达,可以感悟到朱丹的爱国情怀。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因此只安排一个课时的教学。

在课前让学生完成导学案,做到对课文字、词、句和课文内容的掌握,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加之现在在课改的趋势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现高效课堂为目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再交流探究感悟到一个的朱丹。

重点是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通过直观感知画面,倾听笛声,抓关键词,指导朗读,诗歌诵读等形式,达到情感升华,最后落到“爱国心”,说感悟,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抓住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表现的如泣如诉的内心情怀。

3.在读中提升感情,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朱丹不忘历史、铭记国耻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丹及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感悟朱丹用笛声的如泣如诉的情怀,唤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整理南京大屠杀资料;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直奔课题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支木笛,它是普通的,因为它和其它乐器一样可以发出美妙的旋律,它又是不平凡的,因此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散文《木笛》,作者赵恺。

(板书:课题)能否被感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朗读就能知晓。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72页,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请看大屏幕,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经过重重测试,终于(进入终试),因为当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案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案

《木笛》教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悲戚、窃窃私语”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唤醒勿忘国耻的荣辱感。

3、感知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体会朱丹悲戚的内心世界。

二、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朱丹和考官的对话,读出对“12月13日”的不同态度。

难点:通过“如泣如诉”一词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上进青年,他能用一支木笛吹奏出一曲曲婉转的笛声,成为一名乐团的木笛演奏员便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南京某乐团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正是木笛演奏员。

这位青年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如愿进入了“二选一”的最后一轮终试。

然而,在接受考官终试的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考官提出的演奏要求。

毫无疑问青年将失去成为一名笛演奏员的天赐良机……同学们,你急于想知道些什么?2、质疑与预设。

(1)学生踊跃质疑问难。

(2)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板书肯定。

预设:A、这个青年是谁?B、考官提出了怎样的演奏要求?C、青年为什么拒绝考官的演奏要求?D、这名青年最后求职的结果会怎样?过渡:因为关心所以关注!从大家踊跃地提问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这位上进青年的命运。

那么就让我们伴随课文《木笛》走进这位青年的内心世界,解开我们心中的重重疑团。

请打开课本172页,读《木笛》一文。

出示课题。

(课件出示)(二)自学解疑,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2、找出描写青年的外貌的语句。

(三)朗读对话,铭记国耻。

1、指导对话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考官茫然、轻描淡写的语气,朱丹悲戚、无奈的语气,读好两人对“12月13日”迥然不同的态度。

2、了解国耻,铭记国耻。

感情朗读,插叙。

是啊!那天是12月13日,(板书)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朱丹没有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那不堪回首的血泪史——(课件出示):大屏幕出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师解说:“1937年12月,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

(2019部编)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实录

(2019部编)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实录

《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在考场上吹奏欢快的乐曲而挥泪洒别,而当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乐曲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的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非常感谢,很聪明的一个女孩,这么长的句子,竟然能够这样流利的读下来。

大家找到了吗?师:谁愿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将它读成几个词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

(屏幕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我们一起来很有感觉的、字字入心的读一读这些词语,谁愿意?师:其实词语呀,它是有感觉的、它是有生命的,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当中提取出来,它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大家闭上眼睛,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师: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播放声音:悲凉的笛子曲)(生闭眼倾听)师:睁开眼睛,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预设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悲伤的笛声,令人感动。

)师:令人感动,把你感觉到的带进去,读一读。

(预设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声音十分悲凉,使人感到辛酸。

(2019年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

(2019年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4课《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抽出词语,引入文本探究(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抽出关键词语:“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沉寂”,追问学生考场上因为什么而沉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2、教师引入资料: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

(齐读)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从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再读集体)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笛》
第十册
丰台一小
徐丽芝
继教号:07000017
14.《木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利用文章线索简练、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在纪念碑前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会利用文章线索简练、全面地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书学词,检验预习情况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些都是本课中出现的词语,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三个正音、一个正字)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一)初步概括主要内容,摸清学情
1.通过初读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情预设:概括不全或语言啰嗦
2.对于比较长的文章,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以核心问题切入,理清文章脉络
1.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一题,谁来读读?
2.快速默读课文,简练的回答这两个问题。

板书: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2月13日考场拒吹碑前哀曲
(三)以文章脉络为线,把握主要内容
1.这些内容正是文章的线索,谁来根据这条线索,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画箭头)
2.时间:12月13日,需要不需要交代?为什么?
总结:理清文章线索,能帮助我们把较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的既全面又简练。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课后核心问题引领,摸清学生的初步认知,并以此引导学生揣摩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脉络,做到胸怀全局,从而简练、全面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三.细读感悟,树立人物形象
(一)自主学习,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朱丹在放弃终试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还需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细细的揣摩,感朱丹所感。

1.回忆学法,为自主学习做铺垫
回忆一下,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揣摩人物内心想法、感悟人物特点的?
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依据学法,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3—23自然段:
(1)画出描写朱丹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语句,抓重点语句,批注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2)根据所画内容和阅读体会,思考是什么促使他最终放弃了终试。

(二)多重对话,碰撞中产生共鸣
学生间自由交流
文本、学生、教师间交流,树立人物形象
重点句段出示
(1)朱丹为什么眼里闪过一丝悲戚,他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我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

(2)你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什么了解,谁来谈一谈
(3)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4)结合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让学生谈朱丹眼里闪过悲戚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他想:
2.“悲戚”中感悟朱丹珍惜艺术前途
(1)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时,他还会想些什么?
(答不上来时,提示联系第1、2自然段内容)
出示:
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他想:
3.激发矛盾,真正理解朱丹内心
(1)设想一下,朱丹吹奏了欢乐的乐曲,顺利被乐团录取了。

他今后的人生可能会怎样?(2)再设想一下,朱丹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被取消了终试资格,今后的人生可能会怎样?【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图片及联系上文,摆出两个矛盾背景,从而体会朱丹的内心想法,再通过比较设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朱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从而认识到朱丹也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他也有内心的挣扎,不是贴标签式的英雄人物。


4.通过选择,体会朱丹品质
(1)伴着内心的矛盾,朱丹沉默片刻。

在个人前途与民族大义面前,朱丹做了什么选择?(2)谁来说说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朱丹?理解放弃终试的最根本原因板书(爱国)(3)指导朗读
5.通过外貌,感悟朱丹品质
(1)引读朱丹的语言(红字)
●重点句段出示
(3)联系上文,还有哪能看出朱丹没有忘记这个日子,一直铭记着这一天。

●重点句段出示
(5)如果我们把这段外貌描写改一改可以吗,为什么?
出示:
作中,也应该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从而突出人物的特点、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并有意识的迁移到今后自己的写作。


四.读中品情,回顾所学内容与学法
1.从“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让我们再次去感受朱丹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吧!请根据老师的提示齐读文中相应的语句。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4.木笛
12月13日
进入终试动作
考场拒吹语言
放弃终试爱国神态
碑前哀曲外貌
破格录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