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100套中考数学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专题2:动点问题

合集下载

2013年全国部分地市中考数学压轴题集(含答案)

2013年全国部分地市中考数学压轴题集(含答案)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压轴试题精选代数几何综合1、(2013年潍坊市压轴题)如图,抛物线c bx ax y ++=2关于直线1=x 对称,与坐标轴交于C B A 、、三点,且4=AB ,点⎪⎭⎫ ⎝⎛232,D 在抛物线上,直线是一次函数()02≠-=k kx y 的图象,点O 是坐标原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直线平分四边形OBDC 的面积,求k 的值.(3)把抛物线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与直线交于N M 、两点,问在y 轴正半轴上是否存在一定点P ,使得不论k 取何值,直线PM 与PN 总是关于y 轴对称?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因为抛物线关于直线x =1对称,AB =4,所以A (-1,0),B (3,0), 由点D (2,1.5)在抛物线上,所以⎩⎨⎧=++=+-5.1240c b a c b a ,所以3a +3b =1.5,即a +b =0.5,又12=-a b ,即b=-2a,代入上式解得a =-0.5,b =1,从而c =1.5,所以23212++-=x x y . (2)由(1)知23212++-=x x y ,令x =0,得c (0,1.5),所以CD //AB ,令kx -2=1.5,得l 与CD 的交点F (23,27k ),令kx -2=0,得l 与x 轴的交点E (0,2k),根据S 四边形OEFC =S 四边形EBDF 得:OE +CF =DF +BE , 即:,511),272()23(272=-+-=+k k k k k 解得(3)由(1)知,2)1(21232122+--=++-=x x x y 所以把抛物线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1x y -= 假设在y 轴上存在一点P (0,t ),t >0,使直线PM 与PN 关于y 轴对称,过点M 、N 分别向y 轴作垂线MM 1、NN 1,垂足分别为M 1、N 1,因为∠MPO =∠NPO ,所以Rt △MPM 1∽Rt △NPN 1, 所以1111PN PM NN MM =,………………(1) 不妨设M (x M ,y M )在点N (x N ,y N )的左侧,因为P 点在y 轴正半轴上, 则(1)式变为NMN M y t y t x x --=-,又y M =k x M -2, y N =k x N -2, 所以(t +2)(x M +x N )=2k x M x N ,……(2) 把y =kx -2(k ≠0)代入221x y -=中,整理得x 2+2kx -4=0, 所以x M +x N =-2k , x M x N =-4,代入(2)得t =2,符合条件,故在y 轴上存在一点P (0,2),使直线PM 与PN 总是关于y 轴对称.考点:本题是一道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压轴题,综合考查了考查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函数图象交点及图形面积的求法,三角形的相似,函数图象的平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难度较大.点评:本题是一道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与性质以及质点运动问题、分类讨论思想于一体的综合题,能够较好地考查了同学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3年北京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二:动点型问题(二)(含答案)

2013年北京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二:动点型问题(二)(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十二动点型问题(二)(双动点问题、考点四: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考点三:双动点问题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中的热点,双动点问题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一)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例1(2012•荆门)如图(1)所示,E为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动点P、Q同时从点B出发,点P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设P、Q同发t秒时,△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曲线OM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D=BE=5;②cos∠ABE=;③当0<t≤5时,y=t2;④当t=秒时,△ABE∽△QBP;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填序号).思路分析:根据图(2)可以判断三角形的面积变化分为三段,可以判断出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从而得到BC、BE的长度,再根据M、N是从5秒到7秒,可得ED的长度,然后表示出AE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然后针对各小题分析解答即可.解:根据图(2)可得,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点P、Q的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BC=BE=5,∴AD=BE=5,故①小题正确;又∵从M到N的变化是2,∴ED=2,∴AE=AD﹣ED=5﹣2=3,在Rt△ABE中,AB===4,∴cos∠ABE==,故②小题错误;过点P作PF⊥BC于点F,∵AD∥BC,∴∠AEB=∠PBF,∴sin∠PBF=sin∠AEB==,∴PF=PBsin∠PBF=t,∴当0<t≤5时,y=BQ•PF=t•t=t2,故③小题正确;当t=秒时,点P在CD上,此时,PD=﹣BE﹣ED=﹣5﹣2=,PQ=CD﹣PD=4﹣=,∵=,==,∴=,又∵∠A=∠Q=90°,∴△ABE∽△QBP,故④小题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③④.故答案为:①③④.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图(2)判断出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突破口.(二)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例2(2012•广元)如图,在矩形ABCD中,AO=3,tan∠ACB=.以O为坐标原点,OC为x轴,O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D、E分别是线段AC、OC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出发,点D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从点A向点C运动,点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C向点O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直线AC的解析式;(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D的坐标;(3)在t为何值时,△ODE为直角三角形?(4)在什么条件下,以Rt△ODE的三个顶点能确定一条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并请选择一种情况,求出所确定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思路分析:(1)在Rt△AOC中,已知AO的长以及∠ACB的正弦值,能求出OC的长,即可确定点C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能求出直线AC的解析式.(2)过D作AO、OC的垂线,通过构建相似三角形来求出点D的坐标.(3)用t表示出OD、DE、OE的长,若△ODE为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符合勾股定理,据此列方程求出对应的t的值.(4)根据(3)的结论能得到t的值,△ODE中,当OD⊥x轴或DE垂直x轴时,都不能确定“一条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余下的情况都是符合要求的,首先得D、E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解:(1)根据题意,得CO=AB=BC•tan∠ACB=4,则A(0,3)、B(4,3)、C(4,0);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3,代入C点坐标,得:4k+3=0,k=﹣∴直线AC:y=﹣x+3.(2)分别作DF⊥AO,DH⊥CO,垂足分别为F、H,则有△ADF∽△DCH∽△ACO∴AD:DC:AC=AF:DH:AO=FD:HC:OC,而AD=3t(其中0≤t≤),OC=AB=4,AC=5,∴FD=AD=,AF=AD=,DH=3﹣,HC=4﹣,∴D(,3﹣).(3)CE=t,E(4﹣t,0),OE=OC﹣CE=4﹣t,HE=|CH﹣CE|=|(4﹣)﹣t|=|4﹣|则OD2=DH2+OH2=(3﹣)2+()2=9t2﹣t+9,DE2=DH2+HE2=(3﹣)2+(4﹣)2=t2﹣38t+25,当△ODE为Rt△时,有OD2+DE2=OE2,或OD2+OE2=DE2,或DE2+OE2=OD2,则(9t2﹣t+9)+(t2﹣38t+25)=(4﹣t)2①,或(9t2﹣t+9)+(4﹣t)2=t2﹣38t+25②,或(t2﹣38t+25)+(4﹣t)2=9t2﹣t+9③,上述三个方程在0≤t≤内的所有实数解为:t1=,t2=1,t3=0,t4=.(4)当DO⊥OE,及DE⊥OE时,即t3=0和t4=时,以Rt△ODE的三个顶点不能确定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其它两种情况都可以各确定一条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当t2=1时,D(,),E(3,0),因为抛物线过O(0,0),所以设所求抛物线为y=ax2+bx,将点D、E坐标代入,求得a=﹣,b=,∴所求抛物线为:y=﹣x2+x(当t1=时,所求抛物线为y=﹣x2+x).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重要知识;后面两问的难度较大,注意分类进行讨论.(三)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例3(2012•沈阳)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2,0),点B坐标为(0,2),点E为线段AB上的动点(点E不与点A,B重合),以E为顶点作∠OET=45°,射线ET交线段0B于点F,C为y轴正半轴上一点,且OC=AB,抛物线y=﹣x2+mx+n 的图象经过A,C两点.(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求证:∠BEF=∠AOE;(3)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求此时点E的坐标;(4)在(3)的条件下,当直线EF交x轴于点D,P为(1)中抛物线上一动点,直线PE 交x轴于点G,在直线EF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EPF的面积是△EDG面积的(2+1)倍?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1)首先求出点C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易证∠BEF=∠AOE;(3)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有三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注意不要漏解;(4)本问关键是利用已知条件求得点P的纵坐标,要点是将△EPF与△EDG的面积之比转化为线段之比.如图④所示,首先证明点E为DF的中点,然后作x轴的平行线FN,则△EDG≌△EFN,从而将△EPF与△EDG的面积之比转化为PE:NE;过点P作x轴垂线,可依次求出线段PT、PM的长度,从而求得点P的纵坐标;最后解一元二次方程,确定点P 的坐标.解:(1)如图①,∵A(﹣2,0)B(0,2)∴OA=OB=2,∴AB2=OA2+OB2=22+22=8∴AB=2,∵OC=AB∴OC=2,即C(0,2)又∵抛物线y=﹣x2+mx+n的图象经过A、C两点则可得,解得.∴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x+2.(2)∵OA=OB,∠AOB=90°,∴∠BAO=∠ABO=45°又∵∠BEO=∠BAO+∠AOE=45°+∠AOE,∠BEO=∠OEF+∠BEF=45°+∠BEF,∴∠BEF=∠AOE.(3)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OE=OF时,∠OFE=∠OEF=45°在△EOF中,∠EOF=180°﹣∠OEF﹣∠OFE=180°﹣45°﹣45°=90°又∵∠AOB=90°则此时点E于点A重合,不符合题意,此种情况不成立.②如图2,当FE=FO时,∠EOF=∠OEF=45°在△EOF中,∠EFO=180°﹣∠OEF﹣∠EOF=180°﹣45°﹣45°=90°∴∠AOF+∠EFO=90°+90°=180°∴EF∥AO,∴∠BEF=∠BAO=45°又∵由(2)可知,∠ABO=45°∴∠BEF=∠ABO,∴BF=EF,EF=BF=OB=×2=1∴E(﹣1,1)③如图③,当EO=EF时,过点E作EH⊥y轴于点H在△AOE和△BEF中,∠EAO=∠FBE,EO=EF,∠AOE=∠BEF∴△AOE≌△BEF,∴BE=AO=2∵EH⊥OB,∴∠EHB=90°,∴∠AOB=∠EHB∴EH∥AO,∴∠BEH=∠BAO=45°在Rt△BEH中,∵∠BEH=∠ABO=45°∴EH=BH=BEcos45°=2×=∴OH=OB﹣BH=2﹣∴E(﹣,2﹣)综上所述,当△EOF为等腰三角形时,所求E点坐标为E(﹣1,1)或E(﹣,2﹣).(4)假设存在这样的点P.当直线EF与x轴有交点时,由(3)知,此时E(﹣,2﹣).如图④所示,过点E作EH⊥y轴于点H,则OH=FH=2﹣.由OE=EF,易知点E为Rt△DOF斜边上的中点,即DE=EF,过点F作FN∥x轴,交PG于点N.易证△EDG≌△EFN,因此S△EFN =S△EDG,依题意,可得S△EPF =(2+1)S△EDG=(2+1)S△EFN,∴PE:NE=2+1.过点P作PM⊥x轴于点M,分别交FN、EH于点S、T,则ST=TM=2﹣.∵FN∥EH,∴PT:ST=PE:NE=2+1,∴PT=(2+1)•ST=(2+1)(2﹣)=3﹣2;∴PM=PT+TM=2,即点P的纵坐标为2,∴﹣x2﹣x+2=2,解得x1=0,x2=﹣1,∴P点坐标为(0,2)或(﹣1,2).综上所述,在直线EF上方的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得△EPF的面积是△EDG面积的(2+1)倍;点P的坐标为(0,2)或(﹣1,2).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重要的知识点,难度较大.第(2)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注意不要漏解;第(3)问中,将三角形面积之比转化为线段之比,这是解题的重要技巧,这是本题的难点.(四)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例4(2012•张家界)如图,抛物线y=﹣x2+x+2与x轴交于C、A两点,与y轴交于点B,OB=2.点O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为D,E为线段AB的中点.(1)分别求出点A、点B的坐标;(2)求直线AB的解析式;(3)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过点D,求k值;(4)两动点P、Q同时从点A出发,分别沿AB、AO方向向B、O移动,点P每秒移动1个单位,点Q每秒移动个单位,设△POQ的面积为S,移动时间为t,问: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1)抛物线的解析式中,令x=0,能确定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即B点坐标);令y=0,能确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即A、C的坐标).(2)由(1)的结果,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3)欲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先得到D点的坐标.已知A、B的坐标,易判断出△OAB是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结合O、D关于直线AB对称,可得出OD的长,结合∠DOA的读数,即可得到D点的坐标,由此得解.(4)首先用t列出AQ、AP的表达式,进而可得到P到x轴的距离,以OQ为底、P到x 轴的距离为高,可得到关于S、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到S的最大值及此时t的值.解:(1)令y=0,即﹣x2+x+2=0;解得x1=﹣,x2=2.∴C(﹣,0)、A(2,0).令x=0,即y=2,∴B(0,2).综上,A(2,0)、B(0,2).(2)令AB方程为y=k1x+2因为点A(2,0)在直线上,∴0=k1•2+2∴k1=﹣∴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3)由A(2,0)、B(0,2)得:OA=2,OB=2,AB=4,∠BAO=30°,∠DOA=60°;∵D与O点关于AB对称,∠DOA=60°,∴OD=OA=2∴D点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3,即D(,3).因为y=过点D,∴3=,∴k=3.(4)∵AP=t,AQ=t,P到x轴的距离:AP•sin30°=t,OQ=OA﹣AQ=2﹣t;=•(2﹣t)•t=﹣(t﹣2)2+;∴S△OPQ依题意有,解得0<t≤4.∴当t=2时,S有最大值为.点评: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函数解析式的确定、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形面积的解法等,在解答动点函数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考点四: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与一般最值问题一样,一般都归于两类基本模型:1.归于函数模型 即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增减性 确定某范围内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2.归于几何模型 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情况:(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 线段最短”。

2013数学中考试题汇编答案与解析

2013数学中考试题汇编答案与解析

2013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答案与解析——圆的垂径定理1、(2013年潍坊市)如图,⊙O 的直径AB=12,CD 是⊙O 的弦,CD ⊥AB ,垂足为P ,且BP :AP=1:5,则CD 的长为( ).A.24B.28C.52D.54答案:D .考点: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点评:连接圆的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与垂径定理解决.2、(2013年黄石)如右图,在Rt ABC 中,90ACB ∠=,3AC =,4BC =,以点C 为圆心,CA 为半径的圆与AB 交于点D ,则AD 的长为A. 95B. 245C. 185D. 52答案:C解析:由勾股定理得AB =5,则sinA =45,作CE ⊥AD 于E ,则AE =DE ,在Rt △AEC 中,sinA =CE AC ,即453CE =,所以,CE =125,AE =95,所以,AD =1853、(2013河南省)如图,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G ,直线EF 与O 相切与点D ,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A )AG BG = (B )AB ∥EF(C )AD ∥BC (D )ABC ADC ∠=∠【解析】由垂径定理可知:(A )一定正确。

由题可知:EF CD ⊥,又因为AB CD ⊥,所以AB ∥EF ,即(B )一定正确。

因为ABC ADC ∠∠和所对的弧是劣弧AC ,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知(D )一定正确。

【答案】C4、(2013•泸州)已知⊙O 的直径CD=10cm ,AB 是⊙O 的弦,AB ⊥CD ,垂足为M ,且AB=8cm ,则AC 的长为( )Bcm B cm cm或cm D cm或cm==3cm==4==25、(2013•广安)如图,已知半径OD与弦AB互相垂直,垂足为点C,若AB=8cm,CD=3cm,则圆O的半径为()cm BcmAB=4cmAB=4cmx=故半径为6、(2013•绍兴)绍兴市著名的桥乡,如图,石拱桥的桥顶到水面的距离CD为8m,桥拱半径OC为5m,则水面宽AB为()求出==4m7、(2013•温州)如图,在⊙O中,OC⊥弦AB于点C,AB=4,OC=1,则OB的长是()BABABOB==8、(2013•徐州)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P.若CD=8,OP=3,则⊙O 的半径为()==59、(2013浙江丽水)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所示,已知排水管的半径OB=10,水面宽AB=16,则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是A. 4B. 5 C 6 D. 810、(2013•宜昌)如图,DC 是⊙O直径,弦AB⊥CD于F,连接BC,DB,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B、,正确,故本选项错误;11、(2013•毕节地区)如图在⊙O中,弦AB=8,OC⊥AB,垂足为C,且OC=3,则⊙O的半径()OB===12、(2013年佛山)半径为3的圆中,一条弦长为4,则圆心到这条弦的距离是()A.3B.4C.5D.7分析:过点O作OD⊥AB于点D,由垂径定理可求出BD的长,在Rt△BO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OD的长.解:如图所示:过点O作OD⊥AB于点D,∵OB=3,AB=3,OD⊥AB,∴BD=AB=×4=2,在Rt△BOD中,O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垂径定理,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D的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2013甘肃兰州4分、12)如图是一圆柱形输水管的横截面,阴影部分为有水部分,如果水面AB宽为8cm,水面最深地方的高度为2cm,则该输水管的半径为()A.3cm B.4cm C.5cm D.6cm考点:垂径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分析:过点O作OD⊥AB于点D,连接OA,由垂径定理可知AD=AB,设OA=r,则OD=r﹣2,在Rt△AO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r的值.解答:解:如图所示:过点O作OD⊥AB于点D,连接OA,∵OD⊥AB,∴AD=AB=×8=4cm,设OA=r,则OD=r﹣2,在Rt△AOD中,OA2=OD2+AD2,即r2=(r﹣2)2+42,解得r=5cm.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垂径定理的应用及勾股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2013•内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为圆心的圆过点A(13,0),直线y=kx ﹣3k+4与⊙O交于B、C两点,则弦BC的长的最小值为24.15、(2013•宁夏)如图,将半径为2cm的圆形纸片折叠后,圆弧恰好经过圆心O,则折痕AB的长为2cm.==cmcm16、(2013•株洲)如图AB是⊙O的直径,∠BAC=42°,点D是弦AC的中点,则∠DOC的度数是48度.17、(2013•黄冈)如图,M是CD的中点,EM⊥CD,若CD=4,EM=8,则所在圆的半径为.CD=2x=∴所在圆的半径为:故答案为:.18、(2013•绥化)如图,在⊙O中,弦AB垂直平分半径OC,垂足为D,若⊙O的半径为2,则弦AB的长为2.OC=1AB=2AD=2=2=2.19、(2013年广州市)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点P在第一象限,Θ与x轴交于O,A两点,点A的坐标为(6,0),PΘ的半径为P13,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___.分析:过点P作PD⊥x轴于点D,连接OP,先由垂径定理求出OD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PD的长,故可得出答案.解:过点P作PD⊥x轴于点D,连接OP,∵A(6,0),PD⊥OA,∴OD=OA=3,在Rt△OPD中,∵OP=,OD=3,∴PD===2,∴P(3,2).故答案为:(3,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垂径定理,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2013年深圳市)如图5所示,该小组发现8米高旗杆DE的影子EF落在了包含一圆弧型小桥在内的路上,于是他们开展了测算小桥所在图的半径的活动。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 2-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 2-含答案

1.如图,抛物线的顶点为A (2,1),且经过原点O ,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上求点M ,使△MOB 的面积是△AOB 面积的3倍;(3)连结OA ,AB ,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若存在,求出N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2)2+1.∵抛物线经过原点,∴a (0-2)2+1=0,∴a =-4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41(x -2)2+1=-41x 2+x . ························· 3分 (2)△AOB 和所求△MOB 同底不等高,若S △MOB =3S △AOB ,则△MOB 的高是△AOB 高的3倍,即M 点的纵坐标是-3. ············································································· 5分∴-41x 2+x =-3,整理得x 2-4x -12=0,解得x 1=6,x 2=-2. ∴满足条件的点有两个:M 1(6,-3),M 2(-2,-3) ····························· 7分(3)不存在. ········································································································ 8分理由如下: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O =AB ,∠AOB =∠ABO .若△OBN ∽△OAB ,则∠BON =∠BOA =∠BNO .设ON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A ′ 点,则A ′ (2,-1).∴直线ON 的解析式为y =-21x .由21x =-41x 2+x ,得x 1=0,x 2=6. ∴N (6,-3).过点N 作NC ⊥x 轴于C .在Rt △BCN 中,BC =6-4=2,NC =3∴NB =2232+=13.∵OB =4,∴NB ≠OB ,∴∠BON ≠∠BNO ,∴△OBN 与△OAB 不相似. 同理,在对称轴左边的抛物线上也不存在符合条件的N 点.∴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不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 ····· 10分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2,0),连结OA ,将线段OA 绕原点O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 的坐标;(2)求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 ,使△BO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果点P 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 轴的下方,那么△PAB 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 点的坐标及△PAB 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1)如图1,过点B 作BM ⊥x 轴于M .由旋转性质知OB =OA =2.∵∠AOB =120°,∴∠BOM =60°.∴OM =OB ·cos60°=2×21=1,BM =OB ·sin60°=2×23=3. ∴点B 的坐标为(1,3). ··········································· 1分(2)设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抛物线过原点,∴c =0. ∴⎪⎩⎪⎨⎧=+=-3024b a b a 解得⎪⎪⎩⎪⎪⎨⎧==33233b a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x 2+332x . ······································ 3分 (3)存在. ·········································································································· 4分如图2,连接AB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C ,连接OC .∵OB 的长为定值,∴要使△BOC 的周长最小,必须BC +OC 的长最小. ∵点A 与点O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OC =AC .∴BC +OC =BC +AC =AB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可知:此时BC +OC 最小,点C 的位置即为所求.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m ,将A (-2,0),B (1,3)代入,得⎪⎩⎪⎨⎧=+=+-302m k m k 解得⎪⎪⎩⎪⎪⎨⎧==33233m k∴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33x +332.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332332⨯-=-1,即x =-1. 将x =-1代入直线AB 的解析式,得y =33×(-1)+332=33. ∴点C 的坐标为(-1,33). ································································· 6分 (4)△PAB 有最大面积. ·················································································· 7分如图3,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AB 于点D .∵S △PAB =S △PAD +S △PBD=21(y D -y P )(x B -x A ) =21[(33x +332)-(33x 2+332x )](1+2) =-23x 2-23x +3 =-23(x +21)2+839 ∴当x =-21时,△PAB 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为839.··············· 8分 此时y P =33×(-21)2+332×(-21)=-43. ∴此时P 点的坐标为(-21,-43). ···················································· 9分。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突破02】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突破02】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

【中考压轴题专题突破】二次函数中的动点问题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其中点B 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线段OB、OC的长(OBvOC)是方程x2 -10x+16= 0的两个根,且A点坐标为(-6, 0).(1)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E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点B不重合),过点E作EF // AC交BC 于点F,连接CE,设AE的长为m, △ CEF的面积为S,求S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2.如图是二次函数y= ( x+m) 2+k的图象,其顶点坐标为M (1, -4).(1)求出图象与x轴的交点A, B的坐标;(2)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P,使S APAB=—S;AMAB?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4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C在x轴上一动点,以BC为边作正方形BCDE ,正方形BCDE还有一个顶点(除点B外)在抛物线上,请写出满足条件的点E的坐标;(4)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下方的部分沿x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y=x+b与此图象至少有三个公共点时,请直接写出b的取值范围是 .即圄2 邺3.如图,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坐标系原点O,且经过点A (3, 3), 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和点B (6, 0).(1)求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一次函数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C,点D在线段AC上,与y轴平行的直线DE 与二次函数图象相交于点巳/ CDO = / OED ,求点D的坐标;(3)当点D在直线AC上的一个动点时,以点O、C、D、E为顶点的四边形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4.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与x轴交于A (- 3, 0)、B (1, 0 与y轴相交点C (0,近).(1)求该二次函数解析式;(2)连接AC、BC,点M、N分别是线段AB、BC上的动点,且始终满足BM = 接MN.①将4BMN沿MN翻折,B点能恰好落在AC边上的P处吗?若能,请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求出PN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②将^ BMN沿MN翻折,B点能恰好落在此抛物线上吗?若能,请直接写出此时于MN的对称点Q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两点,BN,连BMPNB点关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2F3x-代与x轴交于A、B两点(点3 3(1)判断△ 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图(1),点P为直线BC下方的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点P与B、C不重合),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X轴于点E.当△ PBC面积的最大值时,点F为线段BC 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EF,动点G从点E出发,沿线段EF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F,再沿FC以每秒2工3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C后停止,当点F的坐标| 3是多少时,点G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3)如图2,将4ACO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平移,记平移后的△ ACO 为AA l C l O l连接AA1,直线AA1交抛物线与点M,设平移的时间为t秒,当^ AMC 1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6.如图,二次函数y=—x2+bx- -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 (-3, 0)和点B,以AB为边在2 2x轴上方作正方形ABCD ,点P是x轴上一动点,连接DP ,过点P作DP的垂线与y轴交于点E.(1)b=;点D的坐标:;(2)线段AO上是否存在点P (点P不与A、。

2013年中考数学100份试卷分类汇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013年中考数学100份试卷分类汇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013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2013•常州)已知⊙O 的半径是6,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5,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2、(13年山东青岛、7)直线l 与半径r 的圆O 相交,且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6,则r 的取值范围是( )A 、6<rB 、6=rC 、6>rD 、6≥r 答案:C解析: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半径时,直线与圆相交,所以选C 。

3、(2013•黔东南州)Rt △ABC 中,∠C=90°,AC=3cm ,BC=4cm ,以C 为圆心,r 为半径1),D (﹣2,﹣2),E (0,﹣3).(1)画出△ABC的外接圆⊙P,并指出点D与⊙P的位置关系;(2)若直线l经过点D(﹣2,﹣2),E(0,﹣3),判断直线l与⊙P的位置关系.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图—复杂作图.专题:探究型.分析:(1)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各点,画出△ABC的外接圆,并指出点D与⊙P的位置关系即可;(2)连接OD,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PD与PE的位置关系即可.解答:解:(1)如图所示:△ABC外接圆的圆心为(﹣1,0),点D在⊙P上;(2)连接OD,设过点P、D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P(﹣1,0)、D(﹣2,﹣2),∴,解得,∴此直线的解析式为y=2x+2;设过点D、E的直线解析式为y=ax+c,∵D(﹣2,﹣2),E(0,﹣3),∴,解得,∴此直线的解析式为y=﹣x﹣3,∵2×(﹣)=﹣1,∴PD⊥PE,∵点D在⊙P上,∴直线l与⊙P相切.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求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圆的切线1、(2013济宁)如图,以等边三角形ABC的BC边为直径画半圆,分别交AB、AC于点E、D,DF是圆的切线,过点F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G.若AF的长为2,则FG的长为()A.4 B. C.6 D.考点:切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专题:计算题.分析:连接OD,由DF为圆的切线,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OD垂直于DF,根据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三条边相等,三内角相等,都为60°,由OD=OC,得到三角形OCD为等边三角形,进而得到OD平行与AB,由O为BC的中点,得到D为AC的中点,在直角三角形ADF中,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D的长,进而求出AC的长,即为AB的长,由AB﹣AF求出FB的长,在直角三角形FBG中,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BG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FG的长.解答:解:连接OD,∵DF为圆O的切线,∴OD⊥DF,∵△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A=∠B=∠C=60°,∵OD=OC,∴△OCD为等边三角形,∴OD∥AB,又O为BC的中点,∴D为AC的中点,即OD为△ABC的中位线,∴OD∥AB,∴DF⊥AB,在Rt△AFD中,∠ADF=30°,AF=2,∴AD=4,即AC=8,∴FB=AB﹣AF=8﹣2=6,在Rt△BFG中,∠BFG=30°,∴BG=3,则根据勾股定理得:FG=3.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2、(2013年武汉)如图,⊙A与⊙B外切于点D,PC,PD,PE分别是圆的切线,C,D,E是切点,若∠CED=x°,∠ECD=y°,⊙B的半径为R,则⋂DEA.()9090Rx-πB.()9090Ry-πC.()180180Rx-πD.()180180Ry-π答案:B解析:由切线长定理,知:PE=PD=PC,设∠PEC=z°所以,∠PED=∠PDE=(x+z)°,∠PCE=∠PEC=z°,∠PDC=∠PCD=(y+z)°,∠DPE=(180-2x-2z)°,∠DPC=(180-2y-2z)°,P 第10题图在△PEC中,2z°+(180-2x-2z)°+(180-2y-2z)°=180°,化简,得:z=(90-x-y)°,在四边形PEBD中,∠EBD=(180°-∠DPE)=180°-(180-2x-2z)°=(2x+2z)°=(2x+180-2x-2y)=(180-2y)°,所以,弧DE的长为:(1802)180y Rπ-=()9090Ry-π选B。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分类汇编:动态问题 2

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分类汇编:动态问题 2

动态问题一、选择题1.(2013江苏苏州,10,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 △OAB 的顶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 的坐标为(3),点C 的坐标为(12,0),点P 为斜边OB 上的一动点,则P A +PC 的最小值为( ). ABCD .2.(2013山东临沂,14,3分)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8cm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点E ,F 分别从B ,C 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BC ,CD 运动,到点C ,D 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OEF 的面积为S (cm 2),则S (cm 2)与t (s )的函数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 )3(2013四川南充,10,3分)如图1,点E 为矩形ABCD 边AD 上一点,点P ,点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BE →ED →DC 运动到点C 停止,点Q 沿BC 运动到点C 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 .设P ,Q 出发秒时,△BPQ 的面积为y cm 2,已知y 与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曲线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D=BE=5cm ;②当0<≤5时,252t y =;③直线NH 的解析式为2725+-=t y ; ④若△ABE 与△QBP 相似,则429=t 秒.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 .4 B .3 C .2 D .1A . D .DF4.(2013湖北荆门,12,3分)如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 ∥BC ,若动直线l 垂直于BC ,且向右匀速(注:“匀速”二字为录入者所添加)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BP 为x ,则S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5 (2013山东烟台,12,3分)如图1.E 为矩形ABCD 边AD 上一点,点P 从点B 沿折线BE-—ED —D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从点B 沿B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 /s .若点P ,Q 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BPQ 的面积y (cm 2).已知y 与t 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2,则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 . cm AE 6= B . 54sin =∠EBC C . 当100≤<t 时,252t y =D .当s t 12=时,PBQ ∆是等腰三角形二、填空题 1. (2013杭州4分)射线QN 与等边△ABC 的两边AB ,BC 分别交于点M ,N ,且AC ∥QN ,AM =MB =2cm ,QM =4cm .动点P 从点Q 出发,沿射线QN 以每秒1cm 的速度向右移动,经过t 秒,以点P 为圆心,cm 为半径的圆与△ABC 的边相切(切点在边上),请写出t 可取的一切值(单位:秒)A .B .C .D . (第12题).2(2013浙江湖州,16,4分)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AC ⊥x 轴于点M ,交直线y x =-于点N .若点P 是线段ON 上的一个动点,∠APB =30°,BA ⊥PA ,则点P 在线段ON 上运动时,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 从点O 运动到点N 时,点B 运动的路径长是__▲__.3.(2013山东菏泽,14,3分)如图所示,在△ABC 中,BC =6,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动点P 在射线EF 上,BP 交CE 于点D ,∠CBP 的平分线交CE 于Q ,当CQ =13CE 时, EP +BP =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 (2013杭州4分)射线QN 与等边△ABC 的两边AB ,BC 分别交于点M ,N ,且AC ∥QN ,AM =MB =2cm ,QM =4cm .动点P 从点Q 出发,沿射线QN 以每秒1cm 的速度向右移动,经过t 秒,以点P 为圆心,cm 为半径的圆与△ABC 的边相切(切点在边上),请写出t 可取的一切值 (单位:秒)AB(第14题)2.(2013湖北孝感,25,12分)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BC上,若∠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1)图1中若点E是边BC的中点,我们可以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AE=EF,请叙述你的一个构造方案,并指出是哪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要求证明);(2)如图2,若点E在线段BC上滑动(不与点B,C重合).①AE=EF是否总成立?请给出证明;②在如图2的直角坐标系中,当点E滑动到某处时,点F恰好落在抛物线y=﹣x2+x+1上,求此时点F的坐标.3(2013·济宁,23,?分)如图,直线y=-x+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与直线y=x交于点C.在线段OA上,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做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从点A出发向点O做匀速运动,当点P、Q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分别过点P、Q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OC于点E、F,连接EF.若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EFQ总为矩形(点P、Q重合除外).(1)求点P运动的速度是多少?(2)当t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为正方形?(3)当t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的面积S最大?并求出最大值.4.(2013·潍坊,24,13分)如图,抛物线c bx ax y ++=2关于直线1=x 对称,与坐标轴交于C B A 、、三点,且4=AB ,点⎪⎭⎫ ⎝⎛232,D 在抛物线上,直线是一次函数()02≠-=k kx y 的图象,点O 是坐标原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直线平分四边形OBDC 的面积,求k 的值.(3)把抛物线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与直线交于N M 、两点,问在y 轴正半轴上是否存在一定点P ,使得不论k 取何值,直线PM 与PN 总是关于y 轴对称?若存在,求出P 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 .(2013湖北宜昌,22,12分)如图1,平面之间坐标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BC 在x 轴正半轴上滑动,点C 的坐标为(t ,0),直角边AC=4,经过O ,C 两点做抛物线y 1=ax (x ﹣t )(a 为常数,a >0),该抛物线与斜边AB 交于点E ,直线OA :y 2=kx (k 为常数,k >0)(1)填空: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A 的坐标及k 的值:A (t ,4) ,k= (k >0) ;(2)随着三角板的滑动,当a=时:①请你验证:抛物线y 1=ax (x ﹣t )的顶点在函数y=的图象上;②当三角板滑至点E 为AB 的中点时,求t 的值;(3)直线OA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点D ,当t ≤x ≤t+4,|y 2﹣y 1|的值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t+4时,|y 2﹣y 1|的值随x 的增大而增大,求a 与t 的关系式及t 的取值范围..(2013湖南郴州,25,10分)如图,△ABC 中,AB=BC ,AC=8,tanA=k ,P 为AC 边上一动点,设PC=x ,作PE ∥AB 交BC 于E ,PF ∥BC 交AB 于F .(1)证明:△PCE 是等腰三角形;(2)EM、FN、BH分别是△PEC、△AFP、△ABC的高,用含x和k的代数式表示EM、FN,并探究EM、FN、BH之间的数量关系;(3)当k=4时,求四边形PEBF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x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并求出S的最大值.8 .(2013湖南郴州,26,10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OCB中,AB∥OC,∠AOC=90°,AB=1,AO=2,OC=3,以O为原点,OC、OA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坐标系.抛物线顶点为A,且经过点C.点P在线段AO上由A向点O运动,点O在线段OC上由C向点O运动,QD⊥OC交BC于点D,OD所在直线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交于点E.(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E′是E关于y轴的对称点,点Q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OEAE′是菱形?(3)点P、Q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3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PB∥OD?9..(2013湖南娄底,25,10分)如图,在△ABC中,∠B=45°,BC=5,高AD=4,矩形EFPQ的一边QP在BC边上,E、F分别在AB、AC上,AD交EF于点H.(1)求证:;(2)设EF=x,当x为何值时,矩形EFPQ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矩形EFPQ的面积最大时,该矩形EFP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DA匀速向上运动(当矩形的边PQ到达A点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矩形EFPQ与△ABC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的取值范围.10 .(2013湖南张家界,25,12分)如图,抛物线y=ax 2+bx+c (a ≠0)的图象过点C (0,1),顶点为Q (2,3),点D 在x 轴正半轴上,且OD=OC .(1)求直线CD 的解析式;(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将直线CD 绕点C 逆时针方向旋转45°所得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E ,求证:△CEQ ∽△CDO ;(4)在(3)的条件下,若点P 是线段QE 上的动点,点F 是线段OD 上的动点,问:在P 点和F 点移动过程中,△PCF 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2013上海市,24,12分)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顶点为M 的抛物线2(0y ax bx a =+>)经过点A 和x 轴正半轴上的点B ,AO OB == 2,0120AOB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2)联结OM ,求AOM ∠的大小;(3)如果点C 在x 轴上,且△ABC 与△AOM 相似,求点C 的坐标.12.(2013山西,26,14分)综合与探究:如图,抛物线213442y x x =--与x 轴交于A,B 两点(点B 在点A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连接BC,以BC 为一边,点O 为对称中心作菱形BDEC,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坐标为(m ,0),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l 交抛物线于点Q(1)求点A,B,C的坐标。

2013全国部分地市中考(压轴题)动点型(含答案)

2013全国部分地市中考(压轴题)动点型(含答案)

2013全国部分地市中考题(压轴题)动点型问题例1 (2013•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思路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对应训练1.(2013•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 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C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汇编及答案(京津沪渝地区)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汇编及答案(京津沪渝地区)

【2013 •北京• 24题】在厶ABC 中,AB=AC ,/ BAC a (0°VaV 60°,将线段 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 线段BD 。

(1) 如图1,直接写出/ ABD 的大小(用含 a 的式子表示);(2) 如图2,Z BCE=150,/ ABE=60,判断△ ABE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3) 在(2)的条件下,连接 DE ,若/ DEC=45,求a 的值。

解:(1)AB=AC •/ BC=BD/ ABC= / ACB• △ ABD ◎△ EBC(AAS ) / BAC+ / ABC+ / ACB=180,/ BAC= a • AB=EB1/ ABC=90 ——a•△ ABE 是等腰三角形2•••/ ABE=60/ ABC= / ABD+ / DBC ,且/ DBC=604• △ ABE 是等边三角形1/ ABD=30 ——a(3)vZ BCE=150,/ BCD=60连接AD 、 CD 、ED 。

DEC=45•/ BC=BD ,/ DBC=60D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CE=CD •BD=CD •/ BC=CD•/ AB=AC,AD=AD•BC=CE•••由⑵知,/ CBE=301BEC= a2/ ACD= / ABD=30• 30° -2/ DBC=60• / DBE+ / ABD= / DBE+ / CBE • / CBE= / ABD=30 - - a2•••/ BCE=150• / BEC=180 - / BCE- / CBE= 1 a2• / BEC= / BAD= 1 a2【2013 •北京• 25题】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P 和O C ,给出如下定义:若O C 上存在两个点 A 、B ,11使得/ APB=60,则称P 为O C 的关联点。

已知点 DE ( 0, -2),F (2 J3 , 0)22(1 )当0 O 的半径为1时,① 在点D 、E 、F 中,O O 的关联点是 ________________② 过点F 作直线I 交y 轴正半轴于点 G ,使/ GFO=30,若直线I 上的点P (m , n )是O O 的关联点,求 m 的取值范围; (2)若线段EF 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求这个圆的半径r 的取值范围。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及解析分类汇编(优选.)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及解析分类汇编(优选.)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及解析分类汇编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及解析分类汇编2013中考数学压轴:相似三角形问题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一)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二)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三)2013中考数学压轴:等腰三角形问题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等腰三角形问题(一)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等腰三角形问题(二)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等腰三角形问题(三)2013中考数学压轴:直角三角形问题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直角三角形问题(一)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直角三角形问题(二)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直角三角形问题(三)2013中考数学压轴:平行四边形问题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平行四边形问题(一)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平行四边形问题(二)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平行四边形问题(三)2013中考数学压轴:梯形问题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梯形问题(一)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梯形问题(二)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梯形问题(三)2013中考数学压轴:面积问题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面积问题(一)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面积问题(二)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面积问题(三)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一) 例1直线113y x=-+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COD,抛物线y=ax2+bx+c经过A、C、D三点.(1) 写出点A、B、C、D的坐标;(2) 求经过A、C、D三点的抛物线表达式,并求抛物线顶点G的坐标;(3) 在直线BG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A、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OD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1闸北25”,拖动点Q在直线BG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BQ的两条直角边的比为1∶3共有四种情况,点B上、下各有两种.思路点拨1.图形在旋转过程中,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2.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用配方法求顶点坐标.3.第(3)题判断∠ABQ=90°是解题的前提.4.△ABQ与△COD相似,按照直角边的比分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又按照点Q与点B的位置关系分上下两种情形,点Q共有4个.满分解答(1)A (3,0),B (0,1),C (0,3),D (-1,0).(2)因为抛物线y =ax 2+bx +c 经过A (3,0)、C (0,3)、D (-1,0) 三点,所以930,3,0.a b c c a b c ++=⎧⎪=⎨⎪-+=⎩ 解得1,2,3.a b c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2x +3=-(x -1)2+4,顶点G 的坐标为(1,4).(3)如图2,直线BG 的解析式为y =3x +1,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 =3x +3,因此CD //BG .因为图形在旋转过程中,对应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所以AB ⊥CD .因此AB ⊥BG ,即∠ABQ =90°.因为点Q 在直线BG 上,设点Q 的坐标为(x ,3x +1),那么22(3)10BQ x x x =+=±. Rt △COD 的两条直角边的比为1∶3,如果Rt △ABQ 与Rt △COD 相似,存在两种情况:①当3BQ BA =时,10310x ±=.解得3x =±.所以1(3,10)Q ,2(3,8)Q --. ②当13BQ BA =时,101310x ±=.解得13x =±.所以31(,2)3Q ,41(,0)3Q -.图2 图3考点伸展第(3)题在解答过程中运用了两个高难度动作:一是用旋转的性质说明AB ⊥BG ;二是BQ ==.我们换个思路解答第(3)题:如图3,作GH ⊥y 轴,QN ⊥y 轴,垂足分别为H 、N .通过证明△AOB ≌△BHG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以证明∠ABG =90°. 在Rt △BGH 中,sin 1∠=cos 1∠=①当3BQ BA=时,BQ =. 在Rt △BQN 中,sin 13QN BQ =⋅∠=,cos 19BN BQ =⋅∠=.当Q 在B 上方时,1(3,10)Q ;当Q 在B 下方时,2(3,8)Q --.②当13BQ BA =时,BQ =31(,2)3Q ,41(,0)3Q -.例2Rt △ABC 在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1所示,反比例函数(0)k y k x=≠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与BC 边交于点D (4,m ),与AB 边交于点E (2,n ),△BDE 的面积为2.(1)求m 与n 的数量关系;(2)当tan ∠A =12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AB 的表达式; (3)设直线AB 与y 轴交于点F ,点P 在射线FD 上,在(2)的条件下,如果△AEO 与△EFP 相似,求点P 的坐标.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1杨浦24”,拖动点A 在x 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直线AB 保持斜率不变,n 始终等于m 的2倍,双击按钮“面积BDE =2”,可以看到,点E 正好在BD 的垂直平分线上,FD //x 轴.拖动点P 在射线FD 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EO 与△EFP 相似存在两种情况.思路点拨1.探求m 与n 的数量关系,用m 表示点B 、D 、E 的坐标,是解题的突破口.2.第(2)题留给第(3)题的隐含条件是FD //x 轴.3.如果△AEO 与△EFP 相似,因为夹角相等,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分两种情况. 满分解答(1)如图1,因为点D (4,m )、E (2,n )在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像上,所以4,2.m k n k =⎧⎨=⎩ 整理,得n =2m . (2)如图2,过点E 作EH ⊥BC ,垂足为H .在Rt △BEH 中,tan ∠BEH =tan ∠A =12,EH =2,所以BH =1.因此D (4,m ),E (2,2m ),B (4,2m +1). 已知△BDE 的面积为2,所以11(1)2222BD EH m ⋅=+⨯=.解得m =1.因此D (4,1),E (2,2),B (4,3). 因为点D (4,1)在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像上,所以k =4.因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4y x=.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B(4,3)、E(2,2),得34,22.k bk b=+⎧⎨=+⎩解得12k=,1 b=.因此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112y x=+.图2 图3 图4(3)如图3,因为直线112y x=+与y轴交于点F(0,1),点D的坐标为(4,1),所以FD// x轴,∠EFP=∠EAO.因此△AEO与△EFP相似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3,当EA EFAO FP=时,255=.解得FP=1.此时点P的坐标为(1,1).②如图4,当EA FPAO EF=时,255=.解得FP=5.此时点P的坐标为(5,1).考点伸展本题的题设部分有条件“Rt△ABC在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1所示”,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限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还有如图5的情况:第(1)题的结论m与n的数量关系不变.第(2)题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12yx=-,直线AB为172y x=-.第(3)题FD不再与x轴平行,△AEO与△EFP也不可能相似.图5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二) 例3如图1,已知梯形OABC,抛物线分别过点O(0,0)、A(2,0)、B(6,3).(1)直接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解析式及顶点M的坐标;(2)将图1中梯形OABC的上下底边所在的直线OA、CB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向上平移,分别交抛物线于点O1、A1、C1、B1,得到如图2的梯形O1A1B1C1.设梯形O1A1B1C1的面积为S,A1、B1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x2-x1,并求出当S=36时点A1的坐标;(3)在图1中,设点D的坐标为(1,3),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线段BC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以与点P相同的速度沿着线段DM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M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P、Q两点的运动时间为t,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直线PQ、直线AB、x轴围成的三角形与直线PQ、直线AB、抛物线的对称轴围成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图2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0义乌24”,拖动点I上下运动,观察图形和图像,可以体验到,x2-x1随S的增大而减小.双击按钮“第(3)题”,拖动点Q在DM上运动,可以体验到,如果∠GAF=∠GQE,那么△GAF与△GQE相似.思路点拨1.第(2)题用含S 的代数式表示x 2-x 1,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x 1,x 2表示S .再注意平移过程中梯形的高保持不变,即y 2-y 1=3.通过代数变形就可以了.2.第(3)题最大的障碍在于画示意图,在没有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无法画出准确的位置关系,因此本题的策略是先假设,再说理计算,后验证.3.第(3)题的示意图,不变的关系是:直线AB 与x 轴的夹角不变,直线AB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的夹角不变.变化的直线PQ 的斜率,因此假设直线PQ 与AB 的交点G 在x 轴的下方,或者假设交点G 在x 轴的上方.满分解答(1)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1x =,解析式为21184y x x =-,顶点为M (1,18-). (2) 梯形O 1A 1B 1C 1的面积12122(11)3()62x x S x x -+-⨯3==+-,由此得到1223s x x +=+.由于213y y -=,所以22212211111138484y y x x x x -=--+=.整理,得212111()()384x x x x ⎡⎤-+-=⎢⎥⎣⎦.因此得到2172x x S -=. 当S =36时,212114,2.x x x x +=⎧⎨-=⎩ 解得126,8.x x =⎧⎨=⎩ 此时点A 1的坐标为(6,3). (3)设直线AB 与PQ 交于点G ,直线AB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 ,直线PQ 与x 轴交于点F ,那么要探求相似的△GAF 与△GQE ,有一个公共角∠G .在△GEQ 中,∠GEQ 是直线AB 与抛物线对称轴的夹角,为定值.在△GAF 中,∠GAF 是直线AB 与x 轴的夹角,也为定值,而且∠GEQ ≠∠GAF . 因此只存在∠GQE =∠GAF 的可能,△GQE ∽△GAF .这时∠GAF =∠GQE =∠PQD . 由于3tan 4GAF ∠=,tan 5DQ t PQD QP t ∠==-,所以345t t =-.解得207t =.图3 图4 考点伸展第(3)题是否存在点G 在x 轴上方的情况?如图4,假如存在,说理过程相同,求得的t 的值也是相同的.事实上,图3和图4都是假设存在的示意图,实际的图形更接近图3.例4如图1,已知点A (-2,4) 和点B (1,0)都在抛物线22y mx mx n =++上.(1)求m 、n ;(2)向右平移上述抛物线,记平移后点A 的对应点为A ′,点B 的对应点为B ′,若四边形A A ′B ′B 为菱形,求平移后抛物线的表达式;(3)记平移后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AB ′ 的交点为C ,试在x 轴上找一个点D ,使得以点B ′、C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0宝山24”,拖动点A ′向右平移,可以体验到,平移5个单位后,四边形A A ′B ′B 为菱形.再拖动点D 在x 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B ′CD 与△ABC 相似有两种情况.思路点拨1.点A 与点B 的坐标在3个题目中处处用到,各具特色.第(1)题用在待定系数法中;第(2)题用来计算平移的距离;第(3)题用来求点B ′ 的坐标、AC 和B ′C 的长.2.抛物线左右平移,变化的是对称轴,开口和形状都不变.3.探求△ABC 与△B ′CD 相似,根据菱形的性质,∠BAC =∠CB ′D ,因此按照夹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分两种情况讨论.满分解答(1) 因为点A (-2,4) 和点B (1,0)都在抛物线22y mx mx n =++上,所以444,20.m m n m m n -+=⎧⎨++=⎩ 解得43m =-,4n =. (2)如图2,由点A (-2,4) 和点B (1,0),可得AB =5.因为四边形A A ′B ′B 为菱形,所以A A ′=B ′B = AB =5.因为438342+--=x x y ()2416133x =-++,所以原抛物线的对称轴x =-1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对应的直线为x =4.因此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164342,+--=x y .图2(3) 由点A (-2,4) 和点B′(6,0),可得A B′=45.如图2,由AM//CN,可得''''B N B CB M B A=,即2845=.解得'5B C=.所以35AC=.根据菱形的性质,在△ABC与△B′CD中,∠BAC=∠CB′D.①如图3,当''AB B CAC B D=时,535=,解得'3B D=.此时OD=3,点D的坐标为(3,0).②如图4,当''AB B DAC B C=时,355=,解得5'3B D=.此时OD=133,点D的坐标为(133,0).图3 图4考点伸展在本题情境下,我们还可以探求△B′CD与△AB B′相似,其实这是有公共底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容易想象,存在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讨论△B′CD与△C B B′相似,这两个三角形有一组公共角∠B,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分两种情况计算.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三) 例5如图1,抛物线经过点A(4,0)、B(1,0)、C(0,-2)三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x轴,垂足为M,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是有一点D,使得△DCA的面积最大,求出点D的坐标.,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09临沂26”,拖动点P在抛物线上运动,可以体验到,△PAM的形状在变化,分别双击按钮“P在B左侧”、“P在x轴上方”和“P在A右侧”,可以显示△PAM与△OAC相似的三个情景.双击按钮“第(3)题”,拖动点D在x轴上方的抛物线上运动,观察△DCA的形状和面积随D变化的图象,可以体验到,E是AC的中点时,△DCA的面积最大.思路点拨1.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时,设交点式比较简便.2.数形结合,用解析式表示图象上点的坐标,用点的坐标表示线段的长. 3.按照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分两种情况列方程. 4.把△DCA 可以分割为共底的两个三角形,高的和等于OA .满分解答(1)因为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4,0)、B (1,0)两点,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4)(1(--=x x a y ,代入点C 的 坐标(0,-2),解得21-=a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521)4)(1(212-+-=---=x x x x y .(2)设点P 的坐标为))4)(1(21,(---x x x .①如图2,当点P 在x 轴上方时,1<x <4,)4)(1(21---=x x PM ,x AM -=4.如果2==CO AO PM AM ,那么24)4)(1(21=----x x x .解得5=x 不合题意.如果21==CO AO PM AM ,那么214)4)(1(21=----x x x .解得2=x .此时点P 的坐标为(2,1).②如图3,当点P 在点A 的右侧时,x >4,)4)(1(21--=x x PM ,4-=x AM .解方程24)4)(1(21=---x x x ,得5=x .此时点P 的坐标为)2,5(-.解方程214)4)(1(21=---x x x ,得2=x 不合题意.③如图4,当点P 在点B 的左侧时,x <1,)4)(1(21--=x x PM ,x AM -=4. 解方程24)4)(1(21=---xx x ,得3-=x .此时点P 的坐标为)14,3(--.解方程214)4)(1(21=---xxx,得0=x.此时点P与点O重合,不合题意.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2,1)或)14,3(--或)2,5(-.图2 图3 图4(3)如图5,过点D作x轴的垂线交AC于E.直线AC的解析式为221-=xy.设点D的横坐标为m)41(<<m,那么点D的坐标为)22521,(2-+-mmm,点E的坐标为)221,(-mm.所以)221()22521(2---+-=mmmDE mm2212+-=.因此4)221(212⨯+-=∆mmSDACmm42+-=4)2(2+--=m.当2=m时,△DCA的面积最大,此时点D的坐标为(2,1).图5 图6第(3)题也可以这样解:如图6,过D 点构造矩形OAMN ,那么△DCA 的面积等于直角梯形CAMN 的面积减去△CDN 和△ADM 的面积.设点D 的横坐标为(m ,n ))41(<<m ,那么42)4(21)2(214)22(21++-=--+-⨯+=n m m n n m n S . 由于225212-+-=m m n ,所以m m S 42+-=. 例6如图1,△ABC 中,AB =5,AC =3,cos A =310.D 为射线BA 上的点(点D 不与点B 重合),作DE //BC 交射线CA 于点E ..(1) 若CE =x ,BD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 当分别以线段BD ,CE 为直径的两圆相切时,求DE 的长度;(3) 当点D 在AB 边上时,BC 边上是否存在点F ,使△ABC 与△DEF 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线段B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 备用图 备用图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09闸北25”,拖动点D 可以在射线BA 上运动.双击按钮“第(2)题”,拖动点D 可以体验到两圆可以外切一次,内切两次.双击按钮“第(3)题”,再分别双击按钮“DE 为腰”和“DE 为底边”,可以体验到,△DEF 为等腰三角形.1.先解读背景图,△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第(3)题中符合条件的△DEF也是等腰三角形.2.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BD、DE、MN是解答第(2)题的先决条件,注意点E的位置不同,DE、MN表示的形式分两种情况.3.求两圆相切的问题时,先罗列三要素,再列方程,最后检验方程的解的位置是否符合题意.4.第(3)题按照DE为腰和底边两种情况分类讨论,运用典型题目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题.满分解答(1)如图2,作BH⊥AC,垂足为点H.在Rt△ABH中,AB=5,cosA=310 AHAB=,所以AH=32=12AC.所以BH垂直平分AC,△ABC为等腰三角形,AB=CB=5.因为DE//BC,所以AB ACDB EC=,即53y x=.于是得到53y x=,(0x>).(2)如图3,图4,因为DE//BC,所以DE AEBC AC=,MN ANBC AC=,即|3|53DE x-=,1|3|253xMN-=.因此5|3|3xDE-=,圆心距5|6|6xMN-=.图2 图3 图4 在⊙M中,115226Mr BD y x===,在⊙N中,1122Nr CE x==.①当两圆外切时,5162x x +5|6|6x -=.解得3013x =或者10x =-. 如图5,符合题意的解为3013x =,此时5(3)15313x DE -==. ②当两圆内切时,5162x x -5|6|6x -=. 当x <6时,解得307x =,如图6,此时E 在CA 的延长线上,5(3)1537x DE -==; 当x >6时,解得10x =,如图7,此时E 在CA 的延长线上,5(3)3533x DE -==.图5 图6 图7(3)因为△ABC 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当△ABC 与△DEF 相似时,△DEF 也是等腰三角形.如图8,当D 、E 、F 为△ABC 的三边的中点时,DE 为等腰三角形DEF 的腰,符合题意,此时BF =2.5.根据对称性,当F 在BC 边上的高的垂足时,也符合题意,此时BF =4.1.如图9,当DE 为等腰三角形DEF 的底边时,四边形DECF 是平行四边形,此时12534BF =.图8 图9 图10 图11考点伸展第(3)题的情景是一道典型题,如图10,如图11,AH 是△ABC 的高,D 、E 、F 为△ABC 的三边的中点,那么四边形DEHF 是等腰梯形.例 7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点A (0,t ),点Q (t ,b ).平移二次函数2tx y -=的图象,得到的抛物线F 满足两个条件:①顶点为Q ;②与x 轴相交于B 、C 两点(∣OB ∣<∣OC ∣),连结A ,B .(1)是否存在这样的抛物线F ,使得OC OB OA ⋅=2?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如果AQ ∥BC ,且tan ∠ABO =23,求抛物线F 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08杭州24”,拖动点A 在y 轴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Q 与BC 保持平行,OA ∶OB 与OA ∶OB ′保持3∶2.双击按钮“t =3”,“t =0.6”,“t =-0.6”,“t =-3”,抛物线正好经过点B (或B ′).思路点拨1.数形结合思想,把OC OB OA ⋅=2转化为212t x x =⋅.2.如果AQ ∥BC ,那么以OA 、AQ 为邻边的矩形是正方形,数形结合得到t =b . 3.分类讨论tan ∠ABO =23,按照A 、B 、C 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情况.A 在y 轴正半轴时,分为B 、C 在y 轴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A 在y 轴负半轴时,分为B 、C 在y 轴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满分解答(1)因为平移2tx y -=的图象得到的抛物线F 的顶点为Q (t ,b ),所以抛物线F 对应的解析式为b t x t y +--=2)(.因为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因此0>b t .令0=y ,得-=t OB t b,+=t OC tb . 所以-=⋅t OC OB (|||||tb)( +t t b)|-=2|t 22|OA t tb ==.即22bt t t-=±.所以当32t b =时,存在抛物线F 使得||||||2OC OB OA ⋅=. (2)因为AQ //BC ,所以t =b ,于是抛物线F 为t t x t y +--=2)(.解得1,121+=-=t x t x .①当0>t 时,由||||OC OB <,得)0,1(-t B .如图2,当01>-t 时,由=∠ABO tan 23=||||OB OA =1-t t ,解得3=t .此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41832-+-=x x y .如图3,当01<-t 时,由=∠ABO tan 23=||||OB OA =1+-t t ,解得=t 53.此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532x +2518x +12548.图2 图3②如图4,如图5,当0<t 时,由||||OC OB <,将t -代t ,可得=t 53-,3-=t .此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532x +2518x -12548或241832++=x x y .图4 图5考点伸展第(2)题还可以这样分类讨论:因为AQ //BC ,所以t =b ,于是抛物线F 为2()y t x t t =--+.由3tan 2OA ABO OB ∠==,得23OB OA =. ①把2(,0)3B t 代入2()y t x t t =--+,得3t =±(如图2,图5). ②把2(,0)3B t -代入2()y t x t t =--+,得35t =±(如图3,图4).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等腰三角形问题(一) 例1如图1,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 是BC的中点.P(0,m)是线段OC上一动点(C点除外),直线PM交AB的延长线于点D.(1)求点D的坐标(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2)当△AP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m的值;(3)设过P、M、B三点的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E,过点O作直线ME的垂线,垂足为H(如图2).当点P从O向C运动时,点H也随之运动.请直接写出点H 所经过的路长(不必写解答过程).图1 图2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1湖州24”,拖动点P在OC上运动,可以体验到,△APD的三个顶点有四次机会可以落在对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双击按钮“第(3)题”,拖动点P由O向C运动,可以体验到,点H在以OM为直径的圆上运动.双击按钮“第(2)题”可以切换.思路点拨1.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表示△APD的三边长,为解等腰三角形做好准备.2.探求△APD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列方程求解.3.猜想点H的运动轨迹是一个难题.不变的是直角,会不会找到不变的线段长呢?Rt△OHM的斜边长OM是定值,以OM为直径的圆过点H、C.满分解答(1)因为PC //DB ,所以1CP PM MC BD DM MB ===.因此PM =DM ,CP =BD =2-m .所以AD =4-m .于是得到点D 的坐标为(2,4-m ).(2)在△APD 中,22(4)AD m =-,224AP m =+,222(2)44(2)PD PM m ==+-. ①当AP =AD 时,2(4)m -24m =+.解得32m =(如图3). ②当PA =PD 时,24m +244(2)m =+-.解得43m =(如图4)或4m =(不合题意,舍去).③当DA =DP 时,2(4)m -244(2)m =+-.解得23m =(如图5)或2m =(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APD 为等腰三角形时,m 的值为32,43或23.图3 图4 图5(3)点H 5. 考点伸展第(2)题解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其中①、②用几何说理的方法,计算更简单: ①如图3,当AP =AD 时,AM 垂直平分PD ,那么△PCM ∽△MBA .所以12PC MB CM BA ==.因此12PC =,32m =.②如图4,当PA =PD 时,P 在AD 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DA =2PO .因此42m m -=.解得43m =. 第(2)题的思路是这样的:如图6,在Rt △OHM 中,斜边OM 为定值,因此以OM 为直径的⊙G 经过点H ,也就是说点H 在圆弧上运动.运动过的圆心角怎么确定呢?如图7,P 与O 重合时,是点H 运动的起点,∠COH =45°,∠CGH =90°.图6 图7例2如图1,已知一次函数y =-x +7与正比例函数43y x =的图象交于点A ,且与x 轴交于点B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2)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 //y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 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1盐城28”,拖动点R由B向O运动,从图像中可以看到,△APR的面积有一个时刻等于8.观察△APQ,可以体验到,P在OC上时,只存在AP=AQ的情况;P在CA上时,有三个时刻,△APQ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1.把图1复制若干个,在每一个图形中解决一个问题.2.求△APR的面积等于8,按照点P的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事实上,P在CA上运动时,高是定值4,最大面积为6,因此不存在面积为8的可能.3.讨论等腰三角形APQ,按照点P的位置分两种情况讨论,点P的每一种位置又要讨论三种情况.满分解答(1)解方程组7, 4,3y xy x=-+⎧⎪⎨=⎪⎩得3,4.xy=⎧⎨=⎩所以点A的坐标是(3,4).令70y x=-+=,得7x=.所以点B的坐标是(7,0).(2)①如图2,当P在OC上运动时,0≤t<4.由8APR ACP PORCORAS S S S=--=△△△梯形,得1113+7)44(4)(7)8222t t t t-⨯-⨯⨯--⨯-=(.整理,得28120t t-+=.解得t=2或t=6(舍去).如图3,当P在CA上运动时,△APR的最大面积为6.因此,当t=2时,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图2 图3 图4②我们先讨论P 在OC 上运动时的情形,0≤t <4.如图1,在△AOB 中,∠B =45°,∠AOB >45°,OB =7,42AB =,所以OB >AB .因此∠OAB >∠AOB >∠B . 如图4,点P 由O 向C 运动的过程中,OP =BR =RQ ,所以PQ //x 轴.因此∠AQP =45°保持不变,∠PAQ 越来越大,所以只存在∠APQ =∠AQP 的情况. 此时点A 在PQ 的垂直平分线上,OR =2CA =6.所以BR =1,t =1.我们再来讨论P 在CA 上运动时的情形,4≤t <7.在△APQ 中, 3cos 5A ∠=为定值,7AP t =-,5520333AQ OA OQ OA OR t =-=-=-. 如图5,当AP =AQ 时,解方程520733t t -=-,得418t =. 如图6,当QP =QA 时,点Q 在PA 的垂直平分线上,AP =2(OR -OP ).解方程72[(7)(4)]t t t -=---,得5t =.如7,当PA =PQ 时,那么12cos AQ A AP∠=.因此2cos AQ AP A =⋅∠.解方程52032(7)335t t -=-⨯,得22643t =. 综上所述,t =1或418或5或22643时,△APQ 是等腰三角形.图5 图6 图7考点伸展当P 在CA 上,QP =QA 时,也可以用2cos AP AQ A =⋅∠来求解.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等腰三角形问题(二) 例3如图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有点A(6, 0),B(0, 8),C(-4, 0),点M、N分别为线段AC和射线AB上的动点,点M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C向A方向作匀速运动,点N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A向B方向作匀速运动,MN交OB于点P.(1)求证:MN∶NP为定值;(2)若△BNP与△MNA相似,求CM的长;(3)若△BNP是等腰三角形,求CM的长.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0闸北25”,拖动点M在CA上运动,可以看到△BNP 与△MNA的形状随M的运动而改变.双击按钮“△BNP∽△MNA”,可以体验到,此刻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分别双击按钮“BP=BN,N在AB上”、“NB=NP”和“BP=BN,N在AB的延长线上”,可以准确显示等腰三角形BNP的三种情况.思路点拨1.第(1)题求证MN∶NP的值要根据点N的位置分两种情况.这个结论为后面的计算提供了方便.2.第(2)题探求相似的两个三角形有一组邻补角,通过说理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才可能相似.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要两级(两层)分类,先按照点N 的位置分类,再按照顶角的顶点分类.注意当N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钝角等腰三角形只有一种情况.4.探求等腰三角形BNP ,N 在AB 上时,∠B 是确定的,把夹∠B 的两边的长先表示出来,再分类计算.满分解答(1)如图2,图3,作NQ ⊥x 轴,垂足为Q .设点M 、N 的运动时间为t 秒. 在Rt △ANQ 中,AN =5t ,NQ =4t ,AQ =3t .在图2中,QO =6-3t ,MQ =10-5t ,所以MN ∶NP =MQ ∶QO =5∶3.在图3中,QO =3t -6,MQ =5t -10,所以MN ∶NP =MQ ∶QO =5∶3.(2)因为△BNP 与△MNA 有一组邻补角,因此这两个三角形要么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要么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只有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才可能相似.如图4,△BNP ∽△MNA ,在Rt △AMN 中,35AN AM =,所以531025t t =-.解得3031t =.此时CM 6031=.图2 图3 图4(3)如图5,图6,图7中,OP MP QN MN =,即245OP t =.所以85OP t =. ①当N 在AB 上时,在△BNP 中,∠B 是确定的,885BP t =-,105BN t =-.(Ⅰ)如图5,当BP =BN 时,解方程881055t t -=-,得1017t =.此时CM 2017=. (Ⅱ)如图6,当NB =NP 时,45BE BN =.解方程()1848105255t t ⎛⎫-=- ⎪⎝⎭,得54t =.此时CM 52=. (Ⅲ)当PB =PN 时,1425BN BP =.解方程()1481058255t t ⎛⎫-=- ⎪⎝⎭,得t 的值为负数,因此不存在PB =PN 的情况.②如图7,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B 是钝角,只存在BP =BN 的可能,此时510BN t =-.解方程885105t t -=-,得3011t =.此时CM 6011=.图5 图6 图7考点伸展如图6,当NB =NP 时,△NMA 是等腰三角形,1425BN BP =,这样计算简便一些.例4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E为线段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若12ym,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10南通27”,拖动点E在BC上运动,观察y随x变化的函数图像,可以体验到,y是x的二次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下.对照图形和图像,可以看到,当E是BC的中点时,y取得最大值.双击按钮“m=8”,拖动E到BC的中点,可以体验到,点F是AB的四等分点.拖动点A可以改变m的值,再拖动图像中标签为“y随x”的点到射线y=x上,从图形中可以看到,此时△DCE≌△EBF.思路点拨1.证明△DCE∽△EB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以得到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第(2)题的本质是先代入,再配方求二次函数的最值.3.第(3)题头绪复杂,计算简单,分三段表达.一段是说理,如果△DEF为等腰三角形,那么得到x=y;一段是计算,化简消去m,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x的值;第三段是把前两段结合,代入求出对应的m的值.满分解答(1)因为∠EDC 与∠FEB 都是∠DEC 的余角,所以∠EDC =∠FEB .又因为∠C =∠B =90°,所以△DCE ∽△EBF .因此DC EB CE BF =,即8m x x y -=.整理,得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为218y x x m m =-+. (2)如图2,当m =8时,2211(4)288y x x x =-+=--+.因此当x =4时,y 取得最大值为2.(3) 若12y m =,那么21218x x m m m=-+.整理,得28120x x -+=.解得x =2或x =6.要使△DEF 为等腰三角形,只存在ED =EF 的情况.因为△DCE ∽△EBF ,所以CE =BF ,即x =y .将x =y =2代入12y m =,得m =6(如图3);将x =y =6代入12y m =,得m =2(如图4).图2 图3 图4考点伸展本题中蕴涵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例如:由第(1)题得到218y x x m m =-+221116(8)(4)x x x m m m=--=--+, 那么不论m 为何值,当x =4时,y 都取得最大值.对应的几何意义是,不论AB 边为多长,当E 是BC 的中点时,BF 都取得最大值.第(2)题m =8是第(1)题一般性结论的一个特殊性.再如,不论m 为小于8的任何值,△DEF 都可以成为等腰三角形,这是因为方程218x x x m m=-+总有一个根8x m =-的.第(3)题是这个一般性结论的一个特殊性.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函数相似三角形问题(三)例5已知: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矩形OABC 的边O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O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OA =2,OC =3,过原点O 作∠AOC 的平分线交AB 于点D ,连接DC ,过点D 作DE ⊥DC ,交OA 于点E .(1)求过点E 、D 、C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将∠EDC 绕点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角的一边与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 ,另一边与线段OC 交于点G .如果DF 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 ,点M 的横坐标为56,那么EF =2GO 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对于(2)中的点G ,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直线GQ 与AB 的交点P 与点C 、G 构成的△PCG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成立,请说明理由.图1动感体验请打开几何画板文件名“09重庆26”,拖动点G 在OC 上运动,可以体验到,△DCG 与△DEF 保持全等,双击按钮“M 的横坐标为1.2”,可以看到,EF =2,GO =1.拖动点P 在AB 上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存在三个时刻,△PCG 可以成为等腰三角形.。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动态几何题型精选解析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动态几何题型精选解析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动态几何题型精选解析(二)例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b(b≥0)的位置随b的不同取值而变化.(1)已知⊙M的圆心坐标为(4,2),半径为2.当b= 时,直线l:y=﹣2x+b(b≥0)经过圆心M;当b= 时,直线l:y=﹣2x+b(b≥0)与⊙M相切;(2)若把⊙M换成矩形ABCD,其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0)、B(6,0)、C(6,2).设直线l扫过矩形ABCD的面积为S,当b由小到大变化时,请求出S与b的函数关系式.思路分析:(1)①当直线经过圆心M(4,2)时,将圆心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即可求得b的值;②当若直线与⊙M相切,如答图1所示,应有两条符合条件的切线,不要遗漏.欲求此时b的值,可以先求出切点P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欲求切点P的坐标,可以构造相似三角形△PMN∽△BAO,求得PN=2MN,然后在Rt△PMN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MN和PN,最后求出P点坐标;(2)本问关键是弄清直线扫过矩形ABCD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求出每一阶段S的表达式,如答图2﹣4所示.解:(1)①直线l:y=﹣2x+b(b≥0)经过圆心M(4,2)时,则有:2=﹣2×4+b,∴b=10;②若直线l:y=﹣2x+b(b≥0)与⊙M相切,如答图1所示,应有两条符合条件的切线.设直线与x轴、y轴交于A、B点,则A(,0)、B(0,b),∴OB=2OA.由题意,可知⊙M与x轴相切,设切点为D,连接MD;设直线与⊙M的一个切点为P,连接MP并延长交x轴于点G;过P点作PN⊥MD于点N,PH ⊥x轴于点H.易证△PMN∽△BAO,∴PN:MN=OB:OA=2:1,∴PN=2MN.在Rt△PMN中,由勾股定理得:PM2=PN2+MN2,解得:MN=,PN=,∴PH=ND=MD﹣MN=2﹣,OH=OD﹣HD=OD﹣PN=4﹣,∴P(4﹣,2﹣),代入直线解析式求得:b=10﹣2;同理,当切线位于另外一侧时,可求得:b=10+2.(2)由题意,可知矩形ABCD顶点D的坐标为(2,2).由一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当b由小到大变化时,直线l:y=﹣2x+b(b≥0)向右平移,依次扫过矩形ABCD的不同部分.可得当直线经过A(2,0)时,b=4;当直线经过D(2,2)时,b=6;当直线经过B(6,0)时,b=12;当直线经过C(6,0)时,b=14.①当0≤b≤4时,S=0;②当4<b≤6时,如答图2所示.设直线l:y=﹣2x+b与x轴交于点P,与AD交于点Q.令y=0,可得x=,∴AP=﹣2;令x=2,可得y=b﹣4,∴AQ=b﹣4.∴S=S△APQ=AP•AQ=(﹣2)(b﹣4)=b2﹣2b+4;③当6<b≤12时,如答图3所示.设直线l:y=﹣2x+b与x轴交于点P,与CD交于点Q.令y=0,可得x=,∴AP=﹣2;令y=2,可得x=﹣1,∴DQ=﹣3.S=S梯形APQD=(DQ+AP)•AD=b﹣5;④当12<b≤14时,如答图4所示.设直线l:y=﹣2x+b与BC交于点P,与CD交于点Q.令x=6,可得y=b﹣12,∴BP=b﹣12,CP=14﹣b;令y=2,可得x=﹣1,∴DQ=﹣3,CQ=7﹣.S=S矩形ABCD﹣S△PQC=8﹣CP•CQ=b2+7b﹣41;⑤当b>14时,S=S矩形ABCD=8.综上所述,当b由小到大变化时,S与b的函数关系式为:.。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解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解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解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什么1.动点直角三角形一线三直角问题2.动点直角三角形SAS问题3.动点直角三角形三角比问题4.动点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问题知识点梳理动点直角三角形问题,一般都需要讨论哪个角是可能构成直角,然后根据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如下为总结的四种方法:1.先讨论哪个角是直角,然后第一类用一线三直角构造相似求解,分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一线三直角模型的边长;2.用边角边,即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一般是动点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与已知的直角三角形相似,需要求出已知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以及用未知数的式子求出动点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通过对应边成比例建立等式;3.利用三角比来求解,实际上这个和上面一种情况类似,但是动点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某个锐角的三角比已知,这样,直接在动点三角形中运用三角比直接可以建立等式;4.第四种方法就比较简单粗暴了,就是把动点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用未知数的式子,或者直接是数字表示出来,用勾股定理建立等式,求解出未知数.典型例题分析1、动点直角三角形一线三直角问题; 例1.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与轴分别交于点(2,0)A 、点B (点B 在点A 的右侧),与y 轴交于点C ,1tan 2CBA ∠=.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2)设该抛物线的顶点为D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3)设抛物线上的点E 在第一象限,BCE ∆是以BC 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答案:(1)∵当时,,∴(0,3)C在Rt COB ∆中,∵∴∴∴点(6,0)B把(2,0)A (6,0)B 分别代入,得:得解得:∴该抛物线表达式为(2)∵∴顶点41D -(,) ∴(3)点E 的坐标是108(,)或1635(,)】2、动点直角三角形SAS 问题 例2.已知:如图,抛物线2445y x mx =-++与y 轴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且满足4OC OA =.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M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M 的坐标;(2)联接CM ,点Q 是射线CM 上的一个动点,当QMB ∆与COM ∆相似时,求直线AQ 的解析式.【答案:(1)根据题意:04C (,)∵4OC OA = ∴0A (-1,) 把点A 代入得4045m =--+ 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2)根据题意得:3BM =,2tan CMO ∠=,直线CM :4y x =+ (i )当90COM MBQ ∠=∠=︒时,COM QBM ∆∆∽ ∴2BQtan BMQ BM∠== ∴6BQ =即5,6Q -()∴AQ :(ii )当90COM BQM ∠=∠=︒时,COM BQM ∆∆∽ 同理Q () ∴AQ :】例3.如图,在ABC Rt ∆中,︒=∠90C ,5=AB ,43tan =B ,点D 是BC 的中点,点E 是AB 边上的动点,DE DF ⊥交射线AC 于点F . (1)求AC 和BC 的长;(2)当EF BC //时,求BE 的长;(3)联结EF ,当DEF ∆和ABC ∆相似时,求BE 的长.【答案:解:(1)在中,∠C ∵43tan ==BC AC B ,∴设k AC 3=,k BC 4= ∴55==k AB ,∴1=k ∴3=AC ,4=BC(2)过点E 作BC EH ⊥,垂足为H .A C易得EHB ACB ∆∆∽设k CF EH 3==,k BH 4=,k BE 5=∵EF BC //∴FDC EFD ∠=∠∵︒=∠=∠90C FDE ∴EFD FDC ∆∆∽ ∴CDFDFD EF =∴CD EF FD ⋅=2 即)44(2492k k -=+化简,得04892=-+k k 解得91324±-=k (负值舍去)∴92013105-==k BE(3)过点E 作BC EH ⊥,垂足为H .易得EHB ACB ∆∆∽ 设k EH 3=,k BE 5=∵︒=∠+∠90HDE HED ︒=∠+∠90HDE FDC ∴FDC HED ∠=∠∵︒=∠=∠90C EHD ∴EHD DCF ∆∆∽∴DFDECD EH =当DEF ∆和ABC ∆相似时,有两种情况:①43==BC AC DF DE ;∴43=CD EH 即4323=k 解得21=k ∴255==k BE②34==AC BC DF DE ;∴34=CD EH 即3423=k 解得98=k∴9405==k BE综合①、②,当DEF ∆和ABC ∆相似时,BE 的长为25或940.】3、动点直角三角形三角比问题例4.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90C ∠=︒,2BC =,4AC =,P 是斜边AB 上的一个动点,PD AB ⊥,交边AC 于点D (点D 与点A 、C 都不重合),E 是射线DC 上一点,且EPD A ∠=∠.设A 、P 两点的距离为x ,BEP ∆的面积为y . (1)求证:2AE PE =;(2)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EP ∆与ABC ∆相似时,求BEP ∆的面积.【答案:(1)∵90APD C ∠=∠=︒,A A ∠=∠,∴ADP ABC ∆∆∽.∴21==AC BC AP PD . ∵EPD A ∠=∠,PED AEP ∠=∠,∴EPD EAP ∆∆∽. ∴21==AP PD AE PE . ∴2AE PE =.(2)由EPD EAP ∆∆∽,得21==AP PD PE DE ,∴2PE DE =. ∴24AE PE DE ==. 作EHAB ⊥,垂足为点H .∵AP x =,∴x PD 21=.∵PD HE //,∴34==AD AE PD HE .∴x HE 32=. 又∵52=AB ,∴x x y 32)52(21⋅-=,即x x y 352312+-=.定义域是5580<<x .另解:由EPD EAP ∆∆∽,得21==AP PD PE DE ,∴2PE DE =. ∴24AE PE DE ==.ABD E∴x x AE 3522534=⨯=.∴12233ABE S x x ∆⋅⨯==.∴AB BP S S ABE BEP =∆∆,即5252352x xy-=.∴x x y 352312+-=.定义域是5580<<x . (3)由PEH BAC ∆∆∽,得AC AB HE PE =,∴x x PE 352532=⋅=.当BEP ∆与ABC ∆相似时,只有两种情形:90BEP C ∠=∠=︒或90EBP C ∠=∠=︒.(i )当90BEP ∠=︒时,AB BC PB PE =,∴515235=-x x.解得453=x . ∴1625453352516931=⨯+⨯⨯-=y . (ii )当90EBP ∠=︒时,同理可得253=x ,45=y .】PGABCDFPGABCD例5.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6AB =,P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与A 、B 不重合),过点P 作AB 的垂线与BC 相交于点D ,以点D 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在ABC ∆内作正方形DEFG ,其中D 、E 在BC 上,F 在AC 上,(1)设BP 的长为x ,正方形DEFG 的边长为y ,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2)当2BP =时,求CF 的长;(3)GDP ∆是否可能成为直角三角形?若能,求出BP 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ABC ∆为等边三角形, ∴60B C ∠=∠=︒,6AB BC AC ===. ∵DP AB ⊥,BP x =,∴2BD x = 又∵四边形DEFG 是正方形, ∴EF BC ⊥,EF DE y ==, ∴y EC 33=. ∴6332=++y y x , ∴339)33(-+-=x y .(≤<3)(2)当2BP =时,3392)33(-+⨯-=y 33-=.DEFBC23232-==y CF .(3)GDP ∆能成为直角三角形. ①90PGD ∠=︒时,y y x +=-36,61)3)9x x -=⋅+-得到:113630-=x . ②90GPD ∠=︒时,y x x 234+=, ⋅+=234x x ]339)33[(-+-x , 得到:336-=x .∴当GDP ∆为直角三角形时,BP 的长为113630-或者336-=x .】DABCGP EF4. 二动点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问题例6.如图,AOB ∆的顶点A 、B 在二次函数21332y x bx =-++的图像上,又点A 、B 分别在y 轴和x 轴上,tan 1ABO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过点A 作AC BO //交上述函数图像于点C ,点P 在上述函数图像上,当POC ∆与ABO ∆相似时,求点P【答案:(1)∵点A 在二次函数23312++-=bx x y 的图像上,)23,0(A 在Rt AOB ∆中,︒=∠90AOB ∵1tan ==∠BO AO ABO ,∵23==AO BO ,∴)0,23(-B ∵点B 在二次函数23312++-=bx x y 的图像上 ∴02323)23(312=+--⨯-b ∴21=b ∴2321312++-=x x y (2)∵AC BO //交上述函数图像于点C ,∴设)23,(x C ∴232321312=++-x x ,解得23,021==x x ∵)23,23(C ∴23==AO AC ,223=OC 设抛物线2321312++-=x x y 与x 轴的另一交点为D 可得,)0,3(D∴223)230()233(22=-+-=CD ,3=OD ∴222OD CD OC =+,∴︒=∠90OCD易得,Rt OCA Rt ABO ∆∆∽,Rt ODC Rt ABO ∆∆∽ ∴)23,0(P 或)0,3(P 】课后练习练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2y x bx c =++的图像与x 轴交于A 、B 两点,B 点的坐标为(3,0),与y 轴交于点(0,3)C -,点P 是直线BC 下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1)求这个二次函数2y x bx c =++的解析式;(2)联结PO 、PC ,并将POC ∆沿y 轴对折,得到四边形POP C ',如果四边形POP C '为菱形,求点P 的坐标;(3)如果点P 在运动过程中,能使得以P 、C 、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请求出此时点P 的坐标.【答案:】练2.如图,直角坐标平面内的梯形OABC ,OA 在x 轴上,OC 在y 轴上,//OA BC ,点E 在对角线OB 上,点D 在OC 上,直线DE 与x 轴交于点F ,已知2OE EB =,3CB =,6OA =,BA =5OD =.(1)求经过点A 、B 、C 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2)求证:ODE OBC ∆∆∽:(3)在y 轴上找一点G ,使得OFG ODE ∆∆∽,直接写出点G 的坐标.【答案:(1)2163y x x =-++或者436)23(312+--=x y(2)24E (,),OE =,OB =OE OC OD OB==,DOE BOC ∠=∠ 故得证 (3)05(,)、05-(,)、020(,)、020-(,)】练3.已知:如图,二次函数22416333y x x =--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抛物线的顶点为Q ,直线QB 与y 轴交于点E .(1)求点E 的坐标;(2)在x 轴上方找一点C ,使以点C 、O 、B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E ∆相似,请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答案:(1)令0y =,得224160333x x --= 解方程得122,4x x =-=(4,0)B 又22(1)63y x =-- ∴(1,6)Q -设直线BQ :(0)y kx b k =+≠406k b k b +=⎧⎨+=-⎩解得28y x =-(0,8)E ∴-(2)12345616848(0,2),(0,8),(4,2),(4,8),(,),(,)5555C C C C C C 】练4.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E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AB 边上一动点长,沿PE 翻折BPE ∆得到FPE ∆,直线PF 交CD 边于点Q ,交直线AD 于点G .(1)如图,当 1.5BP =时,求CQ 的长;(2)如图,当点G 在射线AD 上时,设BP x =,DG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3)延长EF 交直线AD 于点H ,若CQE FHG ∆∆∽,求BP 的长.【答案:(1)由题意,得,90,BE EF PFE B BEP FEP =∠=∠=︒∠=∠ ∵点E 为BC 的中点22BE EC EF EC ∴==∴== 又90,EFQ C EQ EQ ∠=∠=︒=∴EFQ ECQ ∆∆≌,90FEQ CEQ BEP CEQ ∴∠=∠∴∠+∠=︒又90BPE BEP BPE CEQ ∠+∠=︒∴∠=∠90B C ∠=∠=︒∴BPE CEQ ∆∆∽ 1.522BP BE EC QC CQ ∴==即83CQ ∴= (2)由(1)知:BPE CEQ ∆∆∽,BP BE EC CQ ∴= 242x CQ CQ x ∴=∴=44DQ x ∴=- ∵QD AP //4,4DG DQ AP x AG y AG AP∴==-=+又 4444y x y x -∴=+-21616(12)4x y x x -∴=<<-(3)由题意知:90C GFH ∠︒∠==①当点G 在线段AD 的延长线上时,由题意知:G CQE ∠∠=∵CQE FQE ∠∠=∴22DQC FQC CQE G ∠∠∠∠===∴90DQG G ∠+∠︒=∴30G ∠︒=∴30BQP CQE G ∠∠∠︒===tan30BP BE ∴=⋅︒=②当点G 在线段DA 的延长线上时,由题意知:G QCE ∠=∠同理可得:30G ∠=︒30BPE G ∴∠=∠=︒cot30BP BE ∴=⋅︒=综上所述,BP 】课后小测验1.如图,二次函数2y x bx c =++图像经过原点和点(2,0)A ,直线AB 与抛物线交于点B ,且45BAO ∠=︒.(1)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及其顶点C 的坐标;(2)在直线AB 上是否存在点D ,使得BCD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2)由可以知道直线AB 的一次项系数为-1,从而可求得直线AB 的解析式为.当时.根据相互垂直的两直线的一次项系数之积等于-1可求得直线CD 的解析式为,将与联立可求得点D 的坐标为;当时.将与联立得求得点B 的坐标为,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BC 的解析式为直线BC 的解析式为,根据相互垂直的两直线的一次项系数之积等于-1可求得直线CD 的解析式为,将与联立可求得点D 的坐标为。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 (2)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  (2)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2)3,抛物线y=ax2+bx经过点A(4,0)4.如图,⊙C的内接△AOB中,AB=AO=4,tan∠AOB=4与点(-2,6).(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直线m与⊙C相切于点A,交y轴于点D.动点P在线段OB上,从点O出发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Q在线段DA上,从点D出发向点A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一个单位长,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当PQ⊥AD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3)点R在抛物线位于x轴下方部分的图象上,当△ROB面积最大时,求点R的坐标.5.如图,抛物线y=ax2+bx+c(a,b,c是常数,a≠0)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三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A(-1,0),B(3,0),C(0,3).(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2)若P为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M⊥x轴于点M,求四边形PMAC面积的最大值和此时P点的坐标;(1)若P为抛物线在第一象限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PQ∥AC交x轴于点Q.当点P的坐标为时(2)四边形PQAC是平行四边形;当点P的坐标为时,四边形PQAC是等腰梯形(直接写出结果,不写求解过程).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是抛物线:y=x2上的动点(点在第一象限内).连接 OP,过点0作OP的垂线交抛物线于另一点Q.连接PQ,交y轴于点M.作PA丄x轴于点A,QB 丄x轴于点B.设点P的横坐标为m.(1)如图1,当m=2时①求线段OP的长和tan∠POM的值;②在y轴上找一点C,使△OCQ是以OQ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点C的坐标;(2)如图2,连接AM、BM,分别与OP、OQ相交于点D、E.①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点Q的坐标;②求证:四边形ODME是矩形.答案与解析4.5.6.。

2013年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下)37个专题-14.doc

2013年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下)37个专题-14.doc

2013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全等变换(平移、旋转、翻折)1、(2013•天津)如图,在△ABC 中,AC=BC ,点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将△ADE 绕点E 旋转180°得△CFE ,则四边形ADCF 一定是( )考点: 旋转的性质;矩形的判定. 分析: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AE=CE ,DE=EF ,再根据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断出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求出∠ADC=90°,再利用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答. 解答: 解:∵△ADE 绕点E 旋转180°得△CFE ,∴AE=CE ,DE=EF ,∴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 ∵AC=BC ,点D 是边AB 的中点, ∴∠ADC=90°,∴四边形ADCF 矩形.2、(2013年黄石)把一副三角板如图甲放置,其中90ACB DEC ∠=∠= ,45A ∠= ,30D ∠= ,斜边6AB =,7DC =,把三角板DCE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15 得到△11D CE (如图乙),此时AB 与1CD 交于点O ,则线段1AD 的长度为A. B. 5DCAE B AD 1OE 1BC图甲图乙答案:B解析:如图所示,∠3=15°,∠E1=90°,∴∠1=∠2=75°,又∵∠B=45°,∴∠OFE1=∠B+∠1=45°+75°=120°。

∵∠OFE1=120°,∴∠D1FO=60°,∵∠CD1E1=30°,∴∠4=90°,又∵AC=BC,AB=6,∴OA=OB=3,∵∠ACB=90°,∴,又∵CD1=7,∴OD1=CD1-OC=7-3=4,在Rt△AD1O中,。

3、(2013•攀枝花)如图,在△ABC中,∠CAB=75°,在同一平面内,将△ABC绕点A旋转到△AB′C′的位置,使得CC′∥AB,则∠BAB′=()4、(10-3平移与旋转·2013东营中考)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OB 按如图所示放置,然后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至A OB ''∆的位置,点B 的横坐标为2,则点A '的坐标为( )A .(1,1)B .2,2C .(-1,1)D .(2,2)5C.解析:在Rt AOB ∆中,2OB =,45AOB ∠=︒,OAAOB OB∠=,所以2cos 22OA OB AOB =∠==,所以2OA '=,过A '作A C y '⊥轴于点C ,在Rt A OC'∆,45A OC '∠=︒,OA '=,sin A C A OC A O''∠=',sin 1A C A O A OC '''=∠==,又因为⊙O 1A C '==,且点A '在第二象限,所以点A '的坐标为(-1,1). 5、(2012•青岛)如图,将四边形ABCD 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那么点A 的对应点A ′的坐标是( )6、(2013泰安)在如图所示的单位正方形网格中,△ABC经过平移后得到△A1B1C1,已知在AC上一点P(2.4,2)平移后的对应点为P1,点P1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对应点P2,则P2点的坐标为()A.(1.4,﹣1)B.(1.5,2)C.(1.6,1)D.(2.4,1)考点: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出,△ABC的平移方向以及平移距离,即可得出P1坐标,进而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P2点的坐标.解答:解:∵A点坐标为:(2,4),A1(﹣2,1),∴点P(2.4,2)平移后的对应点P1为:(﹣1.6,﹣1),∵点P1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对应点P2,∴P2点的坐标为:(1.6,1).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以及平移的性质,根据已知得出平移距离是解题关键.7、(2013•湖州)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 处,连接DE.若DE:AC=3:5,则的值为()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D,再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求出AB,然后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BAC=∠EAC,AE=AB=CD,∵矩形ABCD的对边AB∥CD,∴∠DAC=∠BAC,∴∠EAC=∠DAC,设AE与CD相交于F,则AF=CF,∴AE﹣AF=CD﹣CF,==AD==8、(2013•湘西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2,3)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那么平移后对应的点A′的坐标是()9、(2013•郴州)如图,在Rt△ACB中,∠ACB=90°,∠A=25°,D是AB上一点.将Rt△ABC 沿CD折叠,使B点落在AC边上的B′处,则∠ADB′等于()10、(2013•常德)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边DC落在对角线AC上,折痕为CE,且D点落在对角线D′处.若AB=3,AD=4,则ED的长为()B=5,11、(2013•十堰)如图,将△ABC沿直线DE折叠后,使得点B与点A重合.已知AC=5cm,△ADC的周长为17cm,则BC的长为()12、(2013•荆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OP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是O(0,0),P(4,13、(2013成都市)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与点C’重合。

2013年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上)40个专题-31.doc

2013年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上)40个专题-31.doc

2013中考全国100份试卷分类汇编概率1、(2013年临沂)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1 , A 2在x 轴上,点B 1,B 2在y 轴上,其坐标分别为A 1(1,0),A 2(2,0),B 1(0,1),B 2(0,2),分别以A 1A 2B 1B 2其中的任意两点与点..O .为顶点作三角形,所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概率是(A ) 3 4. (B) 1 3. (C) 23. (D) 1 2.答案:D解析:以A 1A 2B 1B 2其中的任意两点与点..O .为顶点作三角形,能作4个,其中A 1B 1O ,A 2B 2O 为等腰三角形,共2个,故概率为: 1 22、(2013年武汉)袋子中装有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三个球.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黑球.B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一个球是白球.C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黑球.D .摸出的三个球中至少有两个球是白球.答案:A解析:因为白球只有2个,所以,摸出三个球中,黑球至少有一个,选A 。

3、(2013四川南充,7,3分)有五张卡片(形状、大小、质地都相同),上面分别画有下列图形:①线段;②正三角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等腰梯形;⑤圆。

将卡片背面朝上洗匀,从中抽取一张,正面图形一定满足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概率是 () A. 51 B. 52 C. 53 D. 54答案:B2解析: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线段、圆,共2张,所以,所求概率为:5 4、(2013•宁波)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3个白球和5个红球,它们除了颜色不同外,其余均相同.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5、(2013•内江)同时抛掷A、B两个均匀的小立方体(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设两立方体朝上的数字分别为x、y,并以此确定点P(x,y),那么点P落在抛物2B=.6、(2013•自贡)在四张背面完全相同的卡片上分别印有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的图案,现将印有图案的一面朝下,混合后从中随机抽取两张,则抽到卡片上印有的图案B解答:解:分别用A、B、C、D表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圆,画树状图得:∵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抽到卡片上印有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的有6种情况,∴抽到卡片上印有的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的概率为:=.7、(2013•资阳)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4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摇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共摸÷=12,是指买据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以及概率的意义即可作出判断.、某种彩票的中奖概率为,是指中奖的机会是9、(2013•绍兴)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有3个白球、2个黄球和1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可B..10、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有4张形状完全相同的卡片,分别写有数字1,2,3,4,口袋外有两张卡片,分别写有数字2,3,现随机从口袋里取出一张卡片,求这张卡片与口袋外的两张卡片上的数能构A.14B.12C.34D.111、(2013泰安)有三张正面分别写有数字﹣1,1,2的卡片,它们背面完全相同,现将这三张卡片背面朝上洗匀后随机抽取一张,以其正面数字作为a的值,然后再从剩余的两张卡片随机抽一张,以其正面的数字作为b的值,则点(a,b)在第二象限的概率为()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点的坐标.专题:图表型.分析:画出树状图,然后确定出在第二象限的点的个数,再根据概率公式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如下:一共有6种情况,在第二象限的点有(﹣1,1)(﹣1,2)共2个,所以,P==1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列表法与树状图法,第二象限点的坐标特征,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12、(2013聊城)下列事件:①在足球赛中,弱队战胜强队.②抛掷1枚硬币,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③任取两个正整数,其和大于1④长为3cm,5cm,9cm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确定事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随机事件.分析:根据随机事件的定义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解答:解:A.在足球赛中,弱队战胜强队是随机事件,故本选项正确;B.抛掷1枚硬币,硬币落地时正面朝上是随机事件,故本选项正确;C.任取两个正整数,其和大于1是必然事件,故本选项错误;D.长为3cm,5cm,9cm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是不可能事件,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随机事件,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13、(2013•德州)一项“过关游戏”规定:在过第n关时要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抛掷n次,若n次抛掷所出现的点数之和大于n2,则算过关;否则不算过关,则能过第二关的概率是()A.1318B.518C.14D.19∴能过第二关的概率是:.14、(2013•滨州)若从长度分别为3、5、6、9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则能组成三角形的B这九个自然数中任取一个,是偶数的概率是:17、(2013•铁岭)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4个红球和若干个白球,他们除颜色外其他完全相同.通过多次摸球实验后发现,摸到红球的频率稳定在25%附近,则口袋中白球可能=18、(2013•泰州)事件A:打开电视,它正在播广告;事件B: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朝上的点数小于7;事件C: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3个事件的概率分别记19、(2013•娄底)课间休息,小亮与小明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小明出“剪刀”的21、(2013•湖州)一个布袋里装有6个只有颜色可以不同的球,其中2个红球,4个白球.从23、(2013•宜昌)2012﹣2013NBA整个常规赛季中,科比罚球投篮的命中率大约是83.3%,24、(2013•咸宁)如图,正方形ABCD是一块绿化带,其中阴影部分EOFB,GHMN都是正方形的花圃.已知自由飞翔的小鸟,将随机落在这块绿化带上,则小鸟在花圃上的概率为()Ba=25、(2013•恩施州)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作随机扎针实验,针头扎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为()BS,26、(2013•牡丹江)小明制作了十张卡片,上面分别标有1~10这十个数字.从这十张卡片中随机抽B,;.27、(2013哈尔滨)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有2个白球和2个红球,它们只有颜色上的区别,从袋子中随机地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放回.再随机地摸出一个球.则两次都摸到白球的概率为( ).(A)116(B)18(C)14(D)12考点:求概率,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汇编02(浙苏赣皖湘鄂省会)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压轴题解析汇编02(浙苏赣皖湘鄂省会)

2013 年全国数学中考压轴题分析汇编02(浙苏赣皖湘鄂省会城市)【2013·杭州 ·22 题 】( )先求解以下两1题: ① 如图 ① ,点 B 、D 在射线 AM 上,点 C 、 E 在射线 AN 上,且 AB=BC=CD=DE ,已知∠ EDM=84°,求∠ A 的度数; ② 如图②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 A 在 y 轴正半轴上, AC ∥x 轴,点B 、C 的横坐标都是 3,且 BC=2,点D k 在 AC 上,且横坐标为 1,若反比率函数 y=(x > 0)的图象经过点 B 、D ,求 k 的值。

x (2)解题后,你发现以上两小题有什么共同点?请简单写出。

解:( 1)① ∵在 △ADE 中,∠ EDM=∠A+∠AED ② ∵点 B 在反比率函数图象上,且横坐标为 3 k ∴∠ AED=∠ EDM-∠A ∴可设点 B的坐标为(3,) 3∵CD=DE ∵C 的横坐标是 3,且 BC=2∴∠ AED=∠DCE∴点 C 的坐标为( 3,) ∴∠ DCE=∠ EDM-∠A 3∵在 △ ACD 中,∠ DCE=∠A+∠ADC ∵D 的横坐标为 1,且 AC ∥ x 轴 ∴∠ ADC=∠DCE-∠A) ∴点 D 的坐标为( 1,3=∠EDM-2∠A ∵ 点 D 在 反 比 例 函 数 图 象 上 ∵BC=CDk ∴∠ ADC=∠ DBC∴1·() =k 3∴∠ DBC=∠EDM-2∠ A ∴k=3∵在△ABC 中, ∠ DBC=∠A+∠ ACB y ∴∠ ACB=∠DBC-∠ AD =∠ EDM-3∠A AC ∵ AB=BC ∴∠ A=∠ACB B ∴∠ A=∠ EDM-3∠ AxO 14(2)两小题的共同点是:用已知的量通∴∠ A=∠EDM过必定的等量∵∠ EDM=84° 关系去表示未知的量,成立方程解 答问题∴∠ A=21°NECABDM2013 年全国数学中考压轴题分析汇编02(浙苏赣皖湘鄂省会城市)【 2013·杭州·23 题】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 4,对称中心为点P,点 F 为 BC边上一个动点,点 E 在 AB 边上,且知足条件∠EPF=45°,图中两块暗影部分图形对于直线AC 成轴对称,设它们的面积为S. 1( 1)求证:∠APE=∠ CFP;S(2)设四边形 CMPF的面积为 S, CF=x,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100套中考数学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专题2:动点问题1. (2012上海市14分)如图,在半径为2的扇形AOB中,∠AOB=90°,点C是弧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OD⊥BC,OE⊥AC,垂足分别为D、E.(1)当BC=1时,求线段OD的长;(2)在△DOE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如果存在,请指出并求其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设BD=x,△DOE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答案】解:(1)∵点O是圆心,OD⊥BC,BC=1,∴BD=BC=。

又∵OB=2,∴。

(2)存在,DE是不变的。

如图,连接AB,则。

∵D和E是中点,∴DE=。

(3)∵BD=x,∴。

∵∠1=∠2,∠3=∠4,∠AOB=900。

∴∠2+∠3=45°。

过D作DF⊥OE,垂足为点F。

∴DF=OF=。

由△BOD∽△EDF,得,即,解得EF=x。

∴OE=。

∴。

【考点】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OD⊥BC,根据垂径定理可得出BD=BC=,在Rt△BO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OD 的长。

(2)连接AB,由△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出AB的长,再由D和E是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出DE= 。

(3)由BD=x,可知,由于∠1=∠2,∠3=∠4,所以∠2+∠3=45°,过D作DF⊥OE,则DF=OF=,EF=x,OE=,即可求得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点C是弧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

2. (2012福建南平14分)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连接AD、DE,且∠1=∠B=∠C.(1)由题设条件,请写出三个正确结论:(要求不再添加其他字母和辅助线,找结论过程中添加的字母和辅助线不能出现在结论中,不必证明)答:结论一:;结论二:;结论三:.(2)若∠B=45°,BC=2,当点D在BC上运动时(点D不与B、C重合),①求CE的最大值;②若△ADE是等腰三角形,求此时BD的长.(注意:在第(2)的求解过程中,若有运用(1)中得出的结论,须加以证明)【答案】解:(1)AB=AC;∠AED=∠ADC;△ADE∽△ACD。

(2)①∵∠B=∠C,∠B=45°,∴△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1=∠C,∠DAE=∠CAD,∴△ADE∽△ACD。

∴AD:AC=AE:AD,∴。

当AD最小时,AE最小,此时AD⊥BC,AD=BC=1。

∴AE的最小值为。

∴CE的最大值= 。

②当AD=AE时,∴∠1=∠AED=45°,∴∠DAE=90°。

∴点D与B重合,不合题意舍去。

当EA=ED时,如图1,∴∠EAD=∠1=45°。

∴AD平分∠BAC,∴AD垂直平分BC。

∴BD=1。

当DA=DE时,如图2,∵△ADE∽△ACD,∴DA:AC=DE:DC。

∴DC=CA=。

∴BD=BC-DC=2-。

综上所述,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BD的长的长为1或2-。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C;由∠1=∠C,∠AED=∠EDC+∠C得到∠AED=∠ADC;又由∠DAE=∠CA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得到△ADE∽△ACD。

(2)①由∠B=∠C,∠B=45°可得△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由∠1=∠C,∠DAE=∠CA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得△ADE∽△ACD,则有AD:AC=AE:AD,即,当AD⊥BC,AD最小,此时AE最小,从而由CE=AC-AE得到CE的最大值。

②分当AD=AE,,EA=ED,DA=DE三种情况讨论即可。

3. (2012甘肃兰州12分)如图,Rt△ABO的两直角边OA、OB分别在x轴的负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O 为坐标原点,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0)、(0,4),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且顶点在直线x=上.(1)求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若把△ABO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DCE,点A、B、O的对应点分别是D、C、E,当四边形ABCD是菱形时,试判断点C和点D是否在该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连接BD,已知对称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PBD的周长最小,求出P点的坐标;(4)在(2)、(3)的条件下,若点M是线段OB上的一个动点(点M与点O、B不重合),过点M作∥BD交x轴于点N,连接PM、PN,设OM的长为t,△PMN的面积为S,求S和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和此时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解:(1)∵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0,4),∴c=4。

∵顶点在直线x=上,∴,解得。

∴所求函数关系式为。

(2)在Rt△ABO中,OA=3,OB=4,∴。

∵四边形ABCD是菱形,∴BC=CD=DA=AB=5。

∴C、D两点的坐标分别是(5,4)、(2,0),当x=5时,;当x=2时,。

∴点C和点D都在所求抛物线上。

(3)设CD与对称轴交于点P,则P为所求的点,设直线CD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则,解得,。

∴直线CD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

当x=时,。

∴P()。

(4)∵MN∥BD,∴△OMN∽△OBD。

∴,即,得。

设对称轴交x于点F,则。

∵,,(0<t<4)。

∵,,0<<4,∴当时,S取最大值是。

此时,点M的坐标为(0,)。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0,4),以及顶点在直线x=上,得出b,c即可。

(2)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C、D两点的坐标分别是(5,4)、(2,0),利用图象上点的性质得出x=5或2时,y的值即可。

(3)首先设直线CD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求出解析式,当x=时,求出y即可。

(4)利用MN∥BD,得出△OMN∽△OBD,进而得出,得到,从而表示出△PMN 的面积,利用二次函数最值求出即可。

4. (2012广东省9分)如图,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连接BC、AC.(1)求AB和OC的长;(2)点E从点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点E与点A、B不重合),过点E作直线l平行BC,交AC于点D.设AE的长为m,△ADE的面积为s,求s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CE,求△CDE面积的最大值;此时,求出以点E为圆心,与BC相切的圆的面积(结果保留π).【答案】解:(1)在中,令x=0,得y=-9,∴C(0,﹣9);令y=0,即,解得:x1=﹣3,x2=6,∴A(﹣3,0)、B(6,0)。

∴AB=9,OC=9。

(2)∵ED∥BC,∴△AED∽△ABC,∴,即:。

∴s=m2(0<m<9)。

(3)∵S△AEC=AE•OC=m,S△AED=s=m2,∴S△EDC=S△AEC﹣S△AED=﹣m2+m=﹣(m﹣)2+。

∴△CDE的最大面积为,此时,AE=m=,BE=AB﹣AE=。

又,过E作EF⊥BC于F,则Rt△BEF∽Rt△BCO,得:,即:。

∴。

∴以E点为圆心,与BC相切的圆的面积S⊙E=π•EF2=。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

【分析】(1)已知抛物线的解析式,当x=0,可确定C点坐标;当y=0时,可确定A、B点的坐标,从而确定AB、OC的长。

(2)直线l∥BC,可得出△AED∽△ABC,它们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由此得到关于s、m的函数关系式;根据题目条件:点E与点A、B不重合,可确定m的取值范围。

(3)①首先用m列出△AEC的面积表达式,△AEC、△AED的面积差即为△CDE的面积,由此可得关于S△CDE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性质可得到S△CDE的最大面积以及此时m的值。

②过E做BC的垂线EF,这个垂线段的长即为与BC相切的⊙E的半径,可根据相似三角形△BEF、△BCO得到的相关比例线段求得该半径的值,由此得解。

5. (2012贵州毕节16分)如图,直线l1经过点A(-1,0),直线l2经过点B(3,0), l1、l2均为与y轴交于点C(0,),抛物线经过A、B、C三点。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抛物线的对称轴依次与轴交于点D、与l 2交于点E、与抛物线交于点F、与l1交于点G。

求证:DE=EF=FG;(3)若l1⊥l2于y轴上的C点处,点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要使△PCG为等腰三角形,请写出符合条件的点P 的坐标,并简述理由。

【答案】解:(1)∵抛物线经过A(-1,0),B(3,0),C(0,)三点,∴,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证明:设直线l1的解析式为y=kx+b,由直线l1经过A(-1,0),C(0,),得∴,解得,∴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

直线l2经过B(3,0),C(0,)两点,同理可求得直线l2解析式为:y= x。

∵抛物线,∴对称轴为x=1,D(1,0),顶点坐标为F(1,)。

点E为x=1与直线l2:y= x的交点,令x=1,得y=,∴E(1,)。

点G为x=1与直线l1:y=-x的交点,令x=1,得y=,∴G(1,)。

∴各点坐标为:D(1,0),E(1,),F(1,),G(1,),它们均位于对称轴x=1上。

∴DE=EF=FG=。

(3)如图,过C点作C关于对称轴x=1的对称点P1,CP1交对称轴于H点,连接CF,PG。

△PCG为等腰三角形,有三种情况:①当CG=PG时,如图,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此时P1满足P1G=CG。

∵C(0,),对称轴x=1,∴P1(2,)。

②当CG=PC时,此时P点在抛物线上,且CP的长度等于CG。

如图,C(1,),H点在x=1上,∴H(1,)。

在Rt△CHG中,CH=1,HG=|y G-y H|=|-()|= ,∴由勾股定理得:。

∴PC=2.如图,CP1=2,此时与①中情形重合。

又Rt△OAC中,,∴点A满足PC=2的条件,但点A、C、G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③当PC=PG时,此时P点位于线段CG的垂直平分线上.∵l1⊥l2,∴△ECG为直角三角形。

由(2)可知,EF=FG,即F为斜边EG的中点。

∴CF=FG,∴F为满足条件的P点,∴P2(1,)。

又,∴∠CGE=30°。

∴∠HCG=60°。

又P1C=CG,∴△P1CG为等边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