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用
高中地理(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材分析安徽 周兵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二、 课时建议:5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三、本章逻辑联系四、教学建议:1、在进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图6。
1反映了采猎时代,人对“地"的认识是崇拜自然。
图6。
2反映了采猎、农业生产情景。
此时,人主动顺应自然。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和文字的分析,得出“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的结论.案例1说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或分组讨论案例之后,总结出“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的结论。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替换,或鼓励学生探究某个案例。
学生在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92页的活动题,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引发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
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案例很多,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励学生举例.最后总结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2、根据93页“读图思考”题分析图6。
7,得出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的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也提高了读图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做图6.7的变式。
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共17张ppt)
B.崇拜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和谐
人类社会从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
响也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
发展起来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
2 农业文明
生 产 力 水 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有了科学的萌芽 对待自然的态度 改造和利用自然 人 地 关 系 环境遭到破坏
3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空 前 发 展 人地关系思想 人 定 胜 天 论 对待自然的态度 征 服 自 然 人 地 关 系 矛盾迅速激化
4 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熊猫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 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 业。1998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国道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 成通车,2000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下图为秦 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01 公平性 原则
持续性 原则
02
共同性 原则
03
原 则 可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 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 的积极参与。
途 径 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 资源观 环境观 伦理道德观 消费观
01
转变 观念
可持续 发展的 途径
02
调整 行为
发展绿色 科技
03
加强国际 合作
04
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和无污染 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 的消费方式。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发展绿色经济:通过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绿色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污染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少环境压力。
3.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保护和修复湿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
4.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打造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模式。
5.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评估和执法力度,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促使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加环保可持续。
6.加强教育与宣传: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人们意识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激发积极的环保行动。
7.加强国际合作和跨界治理: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区域性特点,强调国际合作和跨界治理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和技术转让,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综合努力,包括发展绿色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加强教育与宣传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途径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人地关系的演变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地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和依赖,完全依靠自然界提供的资源来维持生存。
那时,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开始掌握种植和养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这种改造仍然较为有限,人类与自然之间总体上保持着相对和谐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过度的开采和砍伐,导致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虽然科技的进步为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但人类面临的人地矛盾依然严峻。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协调人地关系呢?首先,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无论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还是能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如果我们不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最终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
其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安全;森林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
再者,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能具有长久的动力。
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的困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强调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而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社会可持续关注的是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4.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We have only one earth
3、森林资源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4、海洋资源 海洋与生态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猴子为什么能 够捡到易拉罐? 2、易拉罐越来越 多会导致环境怎 么样? 3、如何做到人地 协调,可持续发 展?
课堂小结
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保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 过度放牧,不合理 原因是_________ _____ 的垦殖,过度樵采 。为防 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 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 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 三北防护林 程_______________ 。 降水少,春季风力大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坡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度大,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人类乱砍乱伐,过度开垦,破坏植被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两种发展模式
项目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经济 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 高污染) 提倡高消费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 考虑经济效益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 求
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指标,实现 清洁生产,终极目标是生态、社 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 染)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 要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 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强调代际公平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人与地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以期找到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的共生。
一、加强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为了实现协调人地关系,人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和有限性,从而认识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从小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环保知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环境的态度,为未来造就更多具有环保意识的一代人。
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
这些法律法规可以限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执法力度,可以有效地调节人地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三、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业,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推行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在生产、消费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小化浪费。
四、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协调人地关系需要跨界合作与交流。
各国和地区应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理解,并在解决环境挑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
通过分享经验和技术,开展合作研究和合作项目,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共同推动协调人地关系的进程。
五、提高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的透明度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对环境政策和决策有更多的参与。
同时,应加强信息公开和环境管理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
六、推广生态旅游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生态旅游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创新途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PPT电子课件
合作探究
能力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引】
1.人地关系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河流采取“截弯取直”和“恢复弯道”的不同做法,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
系?
【能力形成】
1.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
理论
核心思想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 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地 理环境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 大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_单__一__目__标__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 载相协调的_多__目__标__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_满__足__其__需__求__的__能__力__构成危害的发 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_社__会__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 体。 ③基本原则:_公__平__性__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有限
原始的平衡
对资源和环境 开发利用的强 度与_广__度__明显 增大,环境遭到 破坏,甚至导致 一些文明的消失
人类还不能正确认 识人地关系的不协 调,但对人地关系 有了一定程度上的 认识
工业革命后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机器和矿物燃料
的大规模使用,
急剧增加
使人类对自然资 源的开发利用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
01
探究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 概念: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 的影响。 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 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阅读教材第119页到121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内容,自学完成下面 表格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强调协调人地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核心要素。
培养学生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则,如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等。
2.3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挑战。
第三章: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3.1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
3.2 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人地关系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变过程。
3.3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地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第四章: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4.1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讨论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2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分析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人地关系的影响,以及协调的重要性。
4.3 案例分析:某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实际中的表现和解决途径。
第五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5.1 政策与法律框架介绍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法律框架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2 社会参与与公民行动强调社会参与和公民行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5.3 创新与技术发展讨论创新和技术发展对于解决人地关系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指标6.1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定解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概念,并概述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强调SDGs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01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 的观点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 历史时期
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对抗性 增强,环 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征服 自然
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 的关系是( )
A.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解析 图中显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冬季霾日 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 正 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2.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
解析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 季少,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说明直接因素是 径流量。
[2016·石家庄一模]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 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 到 10 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 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3~4 题。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 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1.2 教学目标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第二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2.1 课程内容本章将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2.2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认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2.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3.1 课程内容本章将介绍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
3.2 教学目标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概念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具体措施3.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4.1 课程内容本章将通过分析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
4.2 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4.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成果。
第五章: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5.1 课程内容本章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并进行成果展示。
5.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学生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3 教学方法本章采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课程旨在通过探讨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与实践,提高学生对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1.3 教学内容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实践;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第二章:人地关系的演变2.1 课程背景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回顾人地关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分析不期人地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不期人地关系的特点;分析人地关系演变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理解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
2.3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演变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与实践3.1 课程背景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导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
本章将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出个人在生活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措施。
3.3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个人在生活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4.1 课程背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
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
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 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比 发达国家高出5~10倍。
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
径流总量(亿立方米)
巴西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中国
印度 世界
468700
120000 90000 60000 30000 0
0
20000 40000 60000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7%的耕地养活21%的 人口
1份的世界平均财富 养活6倍的人口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7% 22%
人
活我
口 压
世国 界以
力
的 人 口
的 耕 地 养
2005年1月6日是我国十三亿人口日
人口压力 人 口 数 量 庞 大
②层大气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受污染的大气不易 对流扩散;加上该市为盆地地形,受污染的大气不易平流稀释扩散, 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说一说这些论述中都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 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 “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 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 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 里,贵阳、重庆、太原、兰 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 市榜上有名。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资源永续理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资源永续理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二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就是以地球表层的某一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人地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二是在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利用、改变、保护地理环境。
所以,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
这就需要人类去主动地认识地的规律,并自觉地在地的规律下去利用和改变地,以达到使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由上述可知,研究人地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二者的关系,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组关系的协调也就意味着人地关系的协调。
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的具体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能否被永远地使用下去。
基于这一认识,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是理解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个基本概念。
其中,使用资源的最低安全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1)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2)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3)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
代际公平是指人类应该对传给下一代的资源基础予以保护,这就要求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其实质是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
资源永续理论协调人地关系的机理就是面对资源的日益短缺而不断探索资源永续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1)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发现替代品和新的资源储量;2)发展循环经济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协调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资源聚集地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的空间规模经济;4)建立自然资源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的价值和价格体系,通过市场来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理顺其供求关系;5)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必修二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策略,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人地关系的协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充足的地理教材、地图、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同时,需要收集一些关于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此外,还需布置好教室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导读1. 情景导入:课程开始前,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问题引导: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人地关系实例,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实例背后的人地关系问题。
3. 导读新课: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内容及重要性,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 基本概念解析:详细讲解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内涵及重要性。
2. 理论框架构建:介绍人地关系理论框架,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
3. 案例分析:结合当地或国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分析其人地关系处理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活动实践与互动讨论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可持续发展主题(如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并分享小组观点。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环保组织成员、企业代表等),模拟处理一次人地关系问题的决策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理解。
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人的管理调控
原则
公平性 原则
内容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 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之间、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公平
要求
人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 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 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 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 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上海市每天产生出7300吨 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一起排 入黄浦江,每天又从江里抽出 市民饮用的自来水。1988年初 使几十万人遭殃的甲肝大流行, 是水污染的结果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
说一说这些论述中都蕴含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轻重甲》)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 明年无兽。
2.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 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 扩大,程度在加剧。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 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 “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 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 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 里,贵阳、重庆、太原、兰 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 市榜上有名。
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人地协调观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关系。
它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人地协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食物、水源、气候等资源,而自然环境也依赖人类的保护与管理。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过度开采森林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进而影响土壤侵蚀、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环境灾害。
其次,人地协调观主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合作。
人类的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但也需要保护与管理自然环境,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地协调观倡导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时也确保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采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都是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实践。
再次,人地协调观注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人地关系是指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稳定与和谐的状态。
实现人地和谐需要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在追求不断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人地和谐模式下,人类的活动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例如,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都是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体现。
最后,人地协调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协调观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资源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等。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够与自然环境实现真正的协调与和谐。
总之,人地协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人的管理调控
原则
公平性 原则
内容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 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之间、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公平
理解
国与国 人与人 人与生物
持续性 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细水长流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 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 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 调整产业结构 • 调整产业结构
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 综合•循综环合利循用环利用 增加•经开济发效新益能;源降低污染;保护土地资源
•开发新能利源用太阳能和沼气。
节省了购煤开支,净化了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
美国 印度尼西亚
中国
印度 世界
468700
120000 90000 60000 30000 0
0
20000 40000 60000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 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另一方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 扩大,程度在加剧。
达
约 三 千 万 平 方 千
臭 氧 层 的 破 坏
米
酸雨——PH小于5.6的雨
酸雨的破坏——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土地荒漠化——29%陆地荒漠化
600
每 年 至 少 有 万 公 顷 土 地 变 成 沙 漠
大气污染——每年几十万人提前死亡
每年几千万儿童因此患上慢性咽喉炎
水 污 染
请 珍 惜 水 资 源
C. 农林牧综合治理
D. 水土流失加重
E. 水土流失减轻
F. 毁林开荒
G. 粮食单产提高
图为某城市某日清晨低层大 气剖面图,读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 分是①②③中的哪一处? __②_____,判断的理是: 此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高
(2)该市工业高度集中, 当天发生了重大烟雾污染事 件,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健康。 造成这一污染事件的原因是: ①人为原因: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B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 扬尘 D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 和社会效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世界生态农业第一村
美国报业编辑协会 参观大兴区留民营
北大对外汉语教 育学院的留学生 参观留民营
安南参观留民营
小结 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
必然性
中
国
走
可 持
战略 措施
续
发
展
道 路
农业 模式
《中国21世 纪议程》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协调自然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
阶段 时期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生产力水平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主要环境问题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人地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崇拜和依赖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改造自然
阶 段 时 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 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 “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 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 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 里,贵阳、重庆、太原、兰 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 市榜上有名。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共同性 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 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 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现在的环境问题基本是全球一 起合作才能解决的
下列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属于 哪个阶段?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 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上海市每天产生出7300吨 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一起排 入黄浦江,每天又从江里抽出 市民饮用的自来水。1988年初 使几十万人遭殃的甲肝大流行, 是水污染的结果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20世纪末,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达 43亿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达580万吨。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4.谋求人地协调
阶段
谋求人地协调
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生产力水平
达到较高的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 20世纪70以来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 认,人口、资源、环境和 发展相互协调
天 人 相 关 论
活动探究:
A.人类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洪水灾害 B.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引起海平面上升 C.全球性干旱造成水资源供给不平衡 D.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发展使海水污染严重
3. 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有 C
①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②减少含氯氟烃的使用量
③大力植树造林
④停止一切小汽车的生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发展中哪一个原则B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将代表不同涵义 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
A
B
G
空白圈内,每个字母
限填一次。
D
A. 制约社会经济发
F
C
E
展 B. 社会经济效益提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 循环,促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高
_C_,__即__农_ 林。牧综合治理。
工业:清洁生产
• 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 环境效益: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生产的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把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减至最小。
• 经济效益:
–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 有作为。
清洁生产
“废弃物”进入了哪 些新的生产环节?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获得了什么效益?
A (1)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人地关系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 灌溉和农耕
依附减弱,对抗增 强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科学萌芽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3.征服自然
阶段 时期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发展速度惊人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盾激化,局部地区环 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地关系
人类试图成 为环境主宰
4. 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C
A 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 回收电池外壳金属材
料 C 防止电池中汞、镉等对金属和水源的污染
D 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5、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的主要原因是 D
A 会刺激皮肤
B 会腐蚀下水道
C 会引起白色污染
D 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6、“涸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种类多,总量 大、 类型全
利用率低,长期 存在相对短缺
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
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 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比 发达国家高出5~10倍。
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
径流总量(亿立方米)
巴西
俄罗斯
加拿大
土法上马开采石棉矿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我国沙尘暴频起和荒漠化扩展的 步伐是一致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沙 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至80 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 速度扩展,尤以西北地区为甚。沙尘暴 就是土地荒漠化的警报,沙尘暴发生的 频度和速度的增大则是敲响了生态危机 的警钟。
留民营生态农业主要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
净化环境,保护土地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 利用网络。
促进了粮食、 牲畜生产发展
综 合 利
降低了污染、 净化了环境
用
改变了农田施 肥结构、保护 了土地资源
经济效益
综
环境效益
合
效
益
生态效益
生态农业 工业---清洁生产
判断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
展的哪一条原则
• 只有一个地球(1974)
持续性原则
•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4)
共同性原则
•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 持续性原则
•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1)
公平性原则
• 让地球充满生机
持续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