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

合集下载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精选ppt
9.1.2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与某些有机化合物相似,许多无机络合物也有电
荷转移跃迁产生的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M n+L b - h M ( n L- -1() b + -1)
[ F3e+ S- C2+N h] [ F2e+ S2C+ N ]
电 子 接 受 电体 子 给 予 体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二氧杂环己烷
/nm 177 178 204 214 186 339,665 280 300,665 270
max
13000 10000 41 60 1000 150000 22 100 12
跃迁类型
* * n* n*
n*,n*
n*, n* n* n*
它实际上是一些具有不饱和键和含有孤对电子的
基团。
精选ppt
同一个化合物的数个 生色团,若不共轭, 则吸收光谱包含这些 生色团原有的吸收带, 且位置及强度相互影 响不大。
若彼此共轭体系,原 来各自生色团的吸收 带消失,同时出现新 的吸收带,位置在较 长的波长处,且吸收 强度显著增加,这一 现象称为生色团的共 轭效应。
双键的环数,R环外为有环外双键的环数。
精选ppt
9.3.1.2 最大吸收波长计算法
精选ppt
9.3.1.2 最大吸收波长计算法
• 3.Scott经验规则
精选ppt
9.3.1.2 最大吸收波长计算法
精选ppt
9.3.2 结构分析
• 9.3.2.1 顺反异构体的判别 • 一般来说,顺式异构体的max比反式异构体的小。
• 由此可见,只要测定同一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n*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生色团(发色团) 含有n→π*或π→π*的基团。 例:C=C;C=O;C=S;—N=N— 等
3.助色团 含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例:—OH,—OR,—NH—,—NR2—,—X 4.红移(长移)、蓝移(短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或采用不同溶
剂后: 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叫红移 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增色效应、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
6.吸收带 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称做吸收带 εmax>104 → 强带 εmax<102 → 弱带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吸收带类型 • 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C
分子中价电子(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 辐射发生电子能级跃迁
(吸收能量=两个跃迁能级之差)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1.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从有机物化学键的性质来看,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
电子主要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 电子,形成双键π 电子以及 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243 nm 305 nm
迁移
长移 短移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 体系pH的影响
OH OH
O
H+
苯酚在不同pH时的紫外吸收光 谱
=O;C=N;-N=N- )
• λmax≈ 300nm, max<100
• 溶剂极性↑,λmax↓ → 蓝移(短移) 2.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9.3.3 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Lambert-Beer定律。 9.3.3.1 单组分定量方法
9.3.3.2 多组分定量方法
不重叠
单向重叠
双向重叠
9.3.3.3 导数分光光度法
9.3.4 纯度检查 目标化合物无吸收峰+杂质有强吸收峰; 目标化合物有强吸收峰,可利用ε检查纯度。
9.3.4 氢键强度的测定
8. B带
芳香族化合物 ππ* 跃迁产生的特征精细结 构吸收带。
特点: 230~270nm 呈一宽峰,中心为 255nm 左右, 且具有精细结构;(用于识别芳香族化合 物) ε~200 L· mol-1· cm-1; 于极性溶剂中可能消失。
9. E带 也是芳香族化合物ππ*跃迁产生的特征吸 收带。可分为E1和E2带。 特点: E1带约为180nm(ε> 104 L· mol-1· cm-1 ); E2带约为200nm(ε~ 7000L· mol-1· cm-1 )。
表9-1 常见生色团的吸光特性
2. 助色团(auxochrome) 本身不产生吸收峰,但可使生色团的吸收 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收强度的基 团。如-OH,-OR,-NH2,-SH,-Cl, -Br, -I等。 如 CH3OH , 吸 收 峰 位 于 177nm 处 , ε 为 200 L· mol-1· cm-1; CH3CH2CH2Br ,吸收峰位于 208nm , ε 为 300 L· mol-1· cm-1。
M为取代烷基数; n为共轭双键数; R环内为有环内双键的环数; R环外为有环外双键的环数。
3. Scott经验规则 芳香族羰基衍生物
281
254
9.3.2 结构分析 9.3.2.1 顺反异构体的判别 一般来说,顺式异构体的max比反式异构体的 小。

05第5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05第5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ε=200
苯 甲苯 间二甲苯 1,3,5-三甲苯 六甲苯
其中B带为芳香族的重要特 征吸收带,常用于识别:精 精 细结构是 π → π*与苯环振动 细结构 引起;
λmax(nm) 254 261 263 266 272
ε max 200 300 300 305 300
含带有孤对电子的取代基时,由于n → π*共轭, B带强度 增大简化,红移;对于烷基取代基影响不大。
ε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 同时,总伴随有 的同时 同时 振动和转动 振动 转动能级间 转动 的跃迁。即电子光 谱中总包含 包含有振动 包含 能级和转动能级间 跃迁产生的若干谱 线而呈现宽谱带 宽谱带。 宽谱带
分子的内能: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 动能量Er 即: E=Ee+Ev+Er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 量。
σ*
K E,B R
∆E
π*
n
π
σ
2):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 仍不易观察到。 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 子)均呈现n→σ* 跃迁。
化合物 H2O CH3OH CH3CL CH3I CH3NH2 λ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ε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讨论: 讨论:
0.005~0.050eV, (1)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Εr:0.005~0.050eV,跃迁 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约为:0.05~ eV, (2) 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Εv约为:0.05~1eV,跃迁产 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较大1 20eV。 (3) 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Εe较大1~20eV。电子跃迁产生 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 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 子光谱; 子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1.紫外光谱及其产生⑴紫外光的波长范围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4-400nm。

200-400为近紫外区,4-200nm为远紫外区。

由于波长很短的紫外光会被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吸收,研究远紫外区的吸收光谱很困难,一般的紫外光谱仅仅是用来研究近紫外区的吸收。

⑵紫外光谱当把一束光通过有机化合物时,某一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强,而对其他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弱,或者根本不吸收。

当化合物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时,电子发生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叫做紫外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

⑶电子跃迁的种类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化合物的价电子有三种类型,即σ键电子、π键电子和未成键的 n 电子,在电子吸收光谱中,电子跃迁主要是经下三种。

①σ-σ*跃迁σ电子是结合得最牢固的价电子,在基态下,电子在成键轨道中,能级最低,而σ*态是最高能级。

σ-σ*跃迁需要相当高的辐射能量。

在一般情况下,仅在200nm以下约~150nm才能观察到,即在一般紫外光谱仪工作范围之外,只能用真空紫外光谱仪才可观察出来(在无氧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

所以测紫外光谱时,常常用烷烃作溶剂。

② n电子的跃迁n 电子是指象N,S,O,X 等原子上未共用的电子。

它的跃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n-π* 跃迁未共用电子激发跃入π*轨道,产生吸收带,称为R带(基团型的,Radikalartig德文),由n-π*引起的,在200 nm以上。

如:醛酮分子中羰基在275-295nm处有吸收带,为C=O中n-π*跃迁吸收带。

第二种方式是n→σ*跃迁,这种跃迁所需的能量大于n-π*,故醇醚均在远紫外区才出现吸收带。

~ 200nm。

如甲醇λmax183nm。

③π→π*跃迁乙烯分子中π电子吸收光能量,跃迁到π*轨道。

吸收带在远紫外区。

当双键上氢逐个被烯基取代后,由于共轭作用,π→π*能级减小。

吸收带向长波递增。

由共轭双键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其特征是摩尔消光系数大于104。

在近紫外区吸收,CH2=CH2 λmax162nm,CH2=CH-CH=CH2 λmax217n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判别顺反异构体
H
H C C H
C C
H
顺式
反式 λmax=295nm εmax=27000
λmax=280nm εmax=13500
共平面产生最大共轭效应, εmax大
判别互变异构体
O CH3 C H O C C H OC2H5
H O O H O H O H
酮式:λmax=272nm,εmax=16
汞灯用于波长检定。
用积分球的检测器波长<2500nm。
单色器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波 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 至出射狭缝; ⑤出射狭缝。
a
b c
比例常数,称为吸光系数
液层厚度,单位cm 浓度。当浓度 c 以 g· L-1 为单位,液层厚度 b 以 cm 为单位 时,吸光系数的单位为:L· g-1· cm-1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
比较吸收光谱曲线法:
可以将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未知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 进行比较来作定性分析。如果吸收光谱的形状,包括吸收光谱 的λmax、λmin、吸收峰的数目、位置、拐点以及等完全一致,则 可以初步认为是同一化合物。
OH CH3 C H O C C OC2H5
O H
O
烯醇式:λmax=243nm,εmax=16000
纯度的控制和检验
a) 根据吸收光谱判断
含10-6M蒽的苯溶液
苯溶液
b) 根据lgε判断
4.10 例如:标准菲 lg 氯仿 max( 296 nm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ppt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ppt
生色团 烯 炔 羧基 酰胺基 羰基 偶氮基 硝基 亚硝基 硝酸酯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二氧杂环己烷
/nm 177 178 204 214 186 339,665 280 300,665 270
max
13000 10000 41 60 1000 150000 22 100 12
(2)空间阻碍使共轭体系破坏,max蓝移, max减小。
表 表4.5 2-4 - 及 ’ - 位有取代基的二苯乙烯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R H H CH 3 CH 3 C2H5 R’ H CH 3 CH 3 C2H5 C2H5 max 294 272 243.5 240 237.5
max
9
2.2 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
通常由最高占有分子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在吸收适当波长的 辐射能量后,跃迁到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产生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
在电子跃迁过程中吸收光的频率(υ )取决于分子的能级差:
式中:h——普朗克常数,6.626×10-34J· s; c—— 光速,2.9979×10nm· s-1;
2.n→σ *跃迁
实现这类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其吸收光谱在远紫外区和近紫外区, 杂原子如氧、氮、硫及卤素等均含有不成键n电子。含杂原子的化合物可以 产 生 n→σ * 跃 迁 。 如 甲 醇 ( 汽 态 )λ max=183nm , ε =150 ; 三 甲 胺 ( 汽 态)λ max=227nm,ε =900;碘甲烷(己烷中) λ max=258nm,ε =380。
8
(三)吸收池 用于盛放分析试样,一般有石英和玻璃材料两 种。石英池适用于可见光区及紫外光区,玻璃吸收池只能用于 可见光区。为减少光的损失,吸收池的光学面必须完全垂直于 光束方向。 (四)检测器 检测信号、测量单色光透过溶液后光强度变化。 常用的检测器有光电池、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等。硒光电 池对光的敏感范围为300~800nm,能产生可直接推动检流计的 光电流,但由于容易出现疲劳效应而只能用于低档的分光光度 计中;光电管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应用较为广泛;光电倍 增管是检测微弱光最常用的光电元件,它的 灵敏度比一般的光电管要高200倍,对光谱的精细结构有较好的 分辨能力。 (五)信号指示系统 放大信号并以适当方式指示或记录下来。 常用的信号指示装置有直读检流计、电位调节指零装置以 及数字显示或自动记录装置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 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ε>105:超高灵敏;
ε=(6~10)×104 :高灵敏; ε<2×104 :不灵敏。 (6)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 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2.紫外光谱表示法
横坐标: 波长λ, 单位是 nm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types of spectrometer 1.单光束
简单,价廉,适于在给定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 一般不能作全波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 的稳定性。灵敏度高。
2.双光束
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 扫描。可消除光源不稳定、 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 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 仪器复杂,价格较高。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基本原理
一、基本组成
general process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 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见光区:钨灯作 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 围在320~2500 nm。
紫外区:氢、氘灯。 发射185~400 nm的连 续光谱。
由共轭体系的π→π* 跃迁产生的强吸收带, 一般
εmax>104
2). R 吸收带(源于德文 radikalartig, 基团)
由共轭体系的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因非键轨道与 π*轨道正交, 其强度弱。
εmax<100
3). B 吸收带(源于德文 benzenoid, 苯系)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谱带, 起因于π→π* 跃迁与苯 环 振 动 的 重 叠 , 其 强 度 很 弱 ,εmax 约 为 200, λmax 出 现 在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由于分子中从基态到激发态的电子能级的能量变化范 围刚好对应于被吸收光的紫外-可见光200-800nm波段, 因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探测材料分子中电子 在能级间的跃迁,进而可以研究材料的内部结构如禁 带和定量分析。
朗伯-比耳定律 材料对光的吸收可以用吸收定律加以描述。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 明了光的吸收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称为朗伯定律。 1852年比耳又提出了光的吸收和吸收物浓度之间的关 系,称为比耳定律。两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
1
B(hv Eg ) 2
为吸收系数,B为常数,hv 为光子的能量
Eg 为半导体的禁带宽带。
( )2和 hv为线性关系,由半导体的吸收光谱,做 ( )2
B
B

(
)
2和
hv
的图谱,就得到线性吸收边
B
如果将吸收边的线性关系延伸到与 hv
轴相交的地方,就可以得到半导体的带隙 Eg
一般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带隙叫做光学带隙,它的测 量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半导体材料中最常见的应用。
dI x

ai dni
i 1
Ix
s
当光束通过厚度为b的吸收层时,产生的总的吸光度等
于在全部吸收层内吸收的总和,对上式积分得到:
m
ln I0

ai ni
i 1
I
s
吸光度是指吸光体对光的吸收程度,通常人们用
A

log
I0 I
来表示,因此,根据吸光度A的定义
A log I0
I
2. 禁戒的直接跃迁
某些情况下,即使在直接禁带的半导体材料中,其价 带顶和导带底都在K空间的原点,但是它们之间的跃 迁即K=0可能被选择定则禁止,而K不为0的情况下的 跃迁反而被允许,一般把这种跃迁称为禁戒的直接跃 迁。同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吸收系数和光子能量的 关系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助色团: (Auxochromous group)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 OR、—NH2、—NHR、—X等),它们本身 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 ,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 —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 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 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四) *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 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最大吸收波长 λ在200nm左右,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 在104L· -1· -1以上,属于强吸收。 mol cm 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 生该类跃迁。
相关术语
生色团:(Chromogenesis group)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 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 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 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 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 基、腈基等。
当入射光波长一定时,待测溶液的吸光度 A与其浓度和比例系数,与溶液性质、温度和入射波长有关。 当浓度以 g/L 表示时,称 k 为吸光系数,以 a 表示,即
A abc
当浓度以mol/L表示时,称 k 为摩尔吸光系数,以 表示, 即
A bc
比 a 更常用。 越大,表示方法的灵敏度越高。 与波长有关,因 此, 常以表示。
摩尔吸光系数ε 的讨论 • 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 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 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 的性质有关; 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 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 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 到的最大灵敏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上存 在n电子,可产生n* 的跃迁。 n* 的能量 低于*。例如,CH3Cl、CH3Br和CH3I的n* 跃迁分别出现在173、204和258nm处。
3.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 键,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 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过程:
运动的分子外层电子---吸收外来辐射--产生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光谱。
M h I0 M * It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在分子中,除了电子 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外,还有核间相对位 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 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 量子化的,并对应有 一定能级。左图为分 子的能级示意图。
丙酮
例:KMnO4紫红色,吸收的是绿光,λmax=525nm。它 对其它颜色的光吸收极小。吸收曲线形状是物质特有 的。当KMnO4的量不同,只使曲线沿纵座标上下移动, 但曲线形状不变。
图 KMnO----4的吸收光谱图 浓度:5、10、20、40μg/ml,1cm厚比色杯
四、分子跃迁类型及吸收光谱
max 较大 (104以上),可用于定量分析。
2.几个概念
生色团(Chromogenesis group)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非键或键的电子体系,
能吸收外来辐射时并引起n-* 和-*跃迁,可产生 此类跃迁或吸收的结构单元,称为生色团。
是一些具有不饱和健和含有孤对电子的基团。
如-C=C-、-C ≡ C-、—CH=O、—N=N—、-N=O 、—C≡N、—NO2等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当
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 激发态能量之差相当时才能发生吸收。不同的物质微粒 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 相同。所以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三、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 吸光度(A)--波长(λ)曲线称--。 •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 • 最大吸收波长,用λmax表示。 • 高锰酸钾的λmax=525nm。 • 浓度不同时,光吸收曲线形状不同,最大吸收波长
1852年,比耳(Beer)发现:
• 当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b一
• 定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
• 光度A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

A= lg(I0/I)= k2 C
• --- 比耳定律

( C--有色溶液的浓度 k2--比例常数 )
• 将朗白定律与比耳定律合并起来:

A = lg(I0/I) = K b c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光
颜色
波长范围

40/0n-m450

450-480
绿蓝
480-490
蓝绿
490-500
绿
500-560
黄绿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00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或其溶液时,组成该物质的 分子、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碰撞”,光子的能量就 转移到分子、原子上,使这些粒子由最低能态(基态) 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态):M + hυ → M* 这个作用叫物质对光的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道必定有一 个相应的反键轨道。通常外层电子均处 于分子轨道的基态,即成键轨道或非键 轨道上。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 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 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n→π* < π→π* < n→σ* < σ→σ*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吸 收带,但是,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 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 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 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电子产生 n共轭,导致*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 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 因此实现n* 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 n*吸收带蓝移至210nm左右。
2. 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包括d - d 跃迁和f - f 跃迁。元素周期表中第四、五周期的过度金 属元素分别含有3d和4d轨道,镧系和锕系元 素分别含有4f和5f轨道。在配体的存在下, 过度元素五 个能量相等的d轨道和镧系元素 七个能量相等的f轨道分别分裂成几组能量 不等的d轨道和f轨道。
当它们的离子吸收光能后,低能态的 d电子或f电子可以分别跃迁至高能态的d 或f轨道,这两类跃迁分别称为d - d 跃 迁和f - f 跃迁。由于这两类跃迁必须 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发生,因 此又称为配位场跃迁。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 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 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 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 λmax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 -1。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NN
溶剂与溶质之相互作用增强 C H
溶质分子的振动受到限制
水中 环己烷中
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消失
蒸汽中
500
555
对称四嗪的吸收光谱
/nm
b. 溶剂极性对π →π*跃迁谱带的影响
➢ 溶剂极性增大时,由π →π*跃迁产生的吸收 带发生红移。
c. 溶剂极性对n →π*跃迁谱带的影响
➢ 溶剂极性增大,由n →π*跃迁产生的吸收谱 带发生蓝移。
(4)多通道分光光度计
以光二极管阵列作检测器
光源
透镜
光二极管阵列
试样池
光栅
三、光吸收定律
1、朗伯-比尔定律
A lg T lg I0 bc 或 A lg T lg I0 abc
I
I
2、吸光度的加和性
当溶液中含有多种对光产生吸收的物质,且各组分之
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时,则该溶液对波长λ光的总吸光度A总
➢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这三种电子的能级高 低为: σ<π<n <π*<σ*
三种价电子可能产生六种形式电子跃迁:
σ→ σ*, σ→ π*, π→ σ*对应的吸收光谱处于 远紫外区,研究少。
(1) n → σ* 跃迁:
➢ 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光区和近紫外光区 ➢ 某些含有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的基 团(如—NH2、—OH、—SH、—X等)的 有机物可产生n → σ* 跃迁。 例如:CH3OH:λmax=183 nm 、CH3NH2:λmax=213 nm
② 吸收峰通常位于200~400nm之间。
(7) K带
➢ 由共轭体系的π →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特点:
ε ① 强度大,一般 > 104 L ·mol-1 ·cm-1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相同点: 相同点: 均属于吸收光谱的范畴,都是在电磁辐射作用下, 均属于吸收光谱的范畴,都是在电磁辐射作用下,吸收 吸收光谱的范畴 辐射能发生核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 辐射能发生核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 其波长范围均在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 其波长范围均在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190-900nm)。 近紫外到近红外光区 - 。
紫外区可分为远紫外区( 紫外区可分为远紫外区(10~200nm)和近紫外区 可分为远紫外区 ) )。因空气中的氧 (200~400nm)。因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等都吸收 )。因空气中的氧、 远紫外光,因此,要研究分子对远紫外光的吸收需要在真空条 远紫外光,因此,要研究分子对远紫外光的吸收需要在真空条 远紫外光的吸收需要在 件进行,故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常说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进行,故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常说的紫外- 谱是指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即物质分子吸收 谱是指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即物质分子吸收200~750nm 近紫外 ~ 波长范围内的光辐射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波长范围内的光辐射所产生的吸收光谱。
紫外-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V-VIS又称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又称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它是利用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 , 离子对紫 外和可见光谱区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 对物质进行定 的吸收作用, 离子对紫 外和可见光谱区范围的光的吸收作用,对物质进行定 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的方法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可见 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7. 溶剂效应
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形成氢键的能力增加, 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形成氢键的能力增加, 发生蓝移; 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发生红移。 发生蓝移;由 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发生红移。随 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光谱变得平滑,精细结构消失。 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光谱变得平滑,精细结构消失。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 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 吸收波长λ 吸收波长 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 化: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 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 或紫移) 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 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 示。
第三章
紫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第一节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 波长范围:100-800 nm. 波长范围:100- 远紫外光区:100-200nm 1. 远紫外光区:100-200nm 2. 近紫外光区:200-400nm 近紫外光区:200-400nm 可见光区:400-800nm 3. 可见光区:400-800nm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带状光谱。 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带状光谱。
分子的内能: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 = Ee + Ev + Er
∆Ee > ∆Ev > ∆E r

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

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测量。

2.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原理。

3.初步学会测量物质的吸收光谱。

二、实验原理1.基本知识(1)电磁波谱里的各区域。

可见光波长范围400nm—750nm图14-1电子波谱示意图(注意:波长刻度是非线性的)(2)频率(ν)波长(λ)波数(ω)的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了入射的辐射能,从基态跃迁至高能级的激发态,吸收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频率成正比。

符合(PLANCK)公式。

E=hν(14-1)E是一个光子的能量;h是比例常数,即P常数。

而波长和频率的积为光速的C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波长的单位多用纳米。

波数ω=ν/C=1/λ。

可见区各色光的频率,波长,波数的关系如下表。

颜色频率(HZ)波长N(NM )波数(/CM)10 630 16000红 4.8*1410 590 17000橙 5.1* 1410 560 18000绿 5.4*1410 510 19500黄 5.9*1410 480 21000蓝 6.3*1410 450 22000靛 6.7*1410 420 24000紫 7.1*1410 350 20009紫外 8.6*142.基本定律光吸收,指光波通过媒质后,光强减弱的现象,除真空,没有一种介质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是完全透明的。

所有的物质都是对某些范围内的光透明,对其他光不透明。

因此若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物质吸收不随波长而变,这种吸收成为一般吸收,反之,随波长而改变的吸收称为选择吸收。

例如:在可见光范围,一般的光学玻璃吸收很小,且不随波长而变,它就是一般吸收。

而有色玻璃在可见光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选择吸收。

如“红”玻璃就是对红色光微弱吸收,而对绿光,蓝光及紫光的吸收比较显著。

当白光通过“红”玻璃时,除红光外其他光基本已经被吸收,此及滤光片的作用。

不过,一般吸收与选择吸收的区别是有相对条件的。

任何物质在一般范围内表现为一般吸收,在另波段范围内可能表现为选择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优点:鉴定共轭发色团有独到之处
根据UV吸收谱带的位置和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能提供分 子内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及构型、构象情况,因此至今仍为一项 重要的测试分子结构的有用手段 • 缺点:UV谱图组成比较简单,特征性不强
一般无法判断官能团的存在
第一节
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电子光谱): 分子吸收紫外或可见光,最外层价电子发生能级间跃迁而产生 的吸收光谱。
>10000
lgε>4
λmax =223(22600) >300nm的高强度吸收示 220-250nm 有较长共轭体系
λmax=230—270nm 中心254nm λmax=184nm λmax=203nm 弱,精细结构,宽 B带为芳环的特征谱带 吸收峰很强lgε>4
吸收峰很强lgε>4 双键共轭的标志
* > n* > * > n*
几种电子跃迁在紫外区的位置
100
σ-σ *
200
300 n- π* ~200-400nm
400
nm
~150nm
π-π* ~200nm n- σ* ~200nm 真空紫外区 近 紫外区 可见 光区
表1-4
跃迁类型 分子类型
电子跃迁类型
分子示例
σ-σ*
CH2=CHCH2CH2CH=CH2λmax=178nm ε=26,000
(2)共轭烯烃中的 → *
共轭使吸收波长红移。ε变大。如: 通常每增加一个共轭双键, λmax增加30nm左右。 环共轭比起键共轭的λ长

(HOMO

165nm

₃ 217nm ₂

LVMO)



跃迁类型 n →π*
禁阻跃迁
ε max




<100
CH3-CH=O λmax =291nm CH3=CH-CHO λmax =315nm 250-500nm
CH3-CH=CHCH=CH2
吸收峰很弱ε<100 含C=O的标志
K带
德文 Konjugation (共 轭作用)
π →π*
共轭双键 产生的吸 收带
苯的三个吸收带的产生: 苯有六个π电子,六个分子 轨道。据苯的能级图,π电子受 激发后有四种可能的跃迁:
π2-π4*、π2-π5*、
π3-π4*、π3-π5*,
但这四种跃迁的能量都相等, 因此理论上苯似乎只应有一个强 度很大的吸收峰,但是实际情况 却并非如此。苯的紫外吸收光谱 实测有三个吸收带,分别称为E1 带、E2 带和B带,它们都归属于ππ*的跃迁类型。
(只含σe时)
烷烃
CH4、 CH3CH3 R—X R—OH R—OR R—NH2 R—SH
~150nm 远紫外区
n -σ*
(含ne或pe)
含杂原子的饱和烃 (含孤立助色团)
<200nm 远紫外区 含S、Br、I分子在近紫外 区有弱吸收
π-π*
(含πe)
含非共轭不饱和键分 子(含孤立发色团) 含不饱和杂原子的分 子(含孤立发色团)
化合物 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emax H2O CH3OH CH3CL CH3I CH3NH2 1480 150 200 365 600
(3)π→π*跃迁
含有π 电子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都会发生π —π *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
吸收波长一般在200nm附近,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
紫外区,
π→π*还具有以下特点:
● 吸收波长一般受组成不饱和的原子影响不大, 如 及 的max都是 175nm; ●摩尔吸光系数都比较大 εmax 一般在104 L· -1· -1以上,属于强吸收。 mol cm
(1) 不饱和烃π →π *跃迁 C=C
H c H c H
发色基团, 但 *200nm。
烷基取代
超共轭→ E2带和B带红移(影响较小),B带的精细结构特征有所降低。 如甲苯,E2带208 nm(e 7900),B带262 nm(e 260)。
助色团取代
P-π共轭→红移,B带被强化,精细结构消失 不同助色团的红移顺序为:Br<OH<OCH3<NH2<O-
发色团取代
π -π共轭→红移(显著),且出现K带,可淹没B带
CH=CH CHO
CH3CH=C C CH3 H3C O
n→π* 还具有以下特点:
● λmax与组成π键的杂原子的电负性有关,杂原子的电负性越 强,λmax越小;
● n→π* 跃迁的几率较小,所以摩尔吸光系数比较小,一般
为10~100 ,比起π-π*跃迁小2~3个数量级。 摩尔吸光系数的显著差别,是区别π-π*跃迁和n→π *跃迁 的方法之一;
吸收强度: ε<102 L· -1· -1。 mol cm
由于这一跃迁是禁阻跃迁,所以吸收强度很弱 结构:含杂原子的双键化合物,或者当有杂原子上的孤对电
子与碳原子上的π*轨道共轭,则可产生n→π*跃迁吸收:
C=O、C=S、C=N、N=O、N=N…
n 轨道与 轨道在空间取向不同。
C
CH3
O
→ * max= 217nm(16000) max= 229.5nm(11090) n → * max= 321nm(20) max= 310nm(42)
烷烃
~150nm 远紫外区
n -σ* (含ne或pe)
含杂原子的饱和烃 (含孤立助色团)
<200nm 远紫外区 含S、Br、I分子在近紫外 区有弱吸收
π-π* (含πe) n-π* π-π* (含πe)
含非共轭不饱和键分 子(含孤立发色团) 含不饱和杂原子的分 子(含孤立发色团)
<200nm 远紫外区
如何解释这种实测与理论不符的现象呢?
这是由于当各激发能之间的能量差小于激发能本身时, 电子之间由于相斥作用而使能级发生了分裂。苯原来四个能 量相近的激发态分裂成为三个能量不同的能级,所以苯的 π-π*就有三种跃迁,从而分别对应于三个吸收带。
激发态苯的 能级分裂图:
(2)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1、苯及其衍生物
R带,跃迁禁阻,弱
C H3 C O
n R带
K带
2.稠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较苯形成更大的共轭体系 更移向长波方向,吸收强度增大,精细结构更加明显。
3.芳杂环化合物
(1)五元芳杂环
类似环戊二烯,无芳香特征
(2)六元芳杂环
类似苯
(3)稠芳杂环
类似于相应的稠环
六、影响紫外光谱λ max的主要因素
四、吸收带及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 (一)吸收带
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在紫外光谱中出现的吸收带有R、 K、E、B带
记忆要点:
1. 吸收带波长范围λ max : 区别吸收带类型,估计共轭体系的大小 2. 吸收带强度ε max : 有助于R、 K、E、B带的识别(KE强RB弱)
吸收带 R带
德文 (基团) Radikalart ig
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 烷烃可作为溶剂使用 (乙烷、庚烷、环己烷等)
*
K E,B R
E
*
n


(2)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 吸收波长~ 200nm ,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 观察到。 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 均呈现n→σ * 跃迁。 λmax随杂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不同,一般电负性越大,n 电子被束缚得越紧,跃迁所需的能量越大,吸收的波长越短, 例:
E1%1cm ,标准谱图用A) 1
4 2 3
250 300 350 400
e 2.文字表示法
λmax EtOH(nm):258(lgε4.37)
λ
nm
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最大吸收值所对应的波长是最大吸收波长,用λ 最大吸收波长为化合物的特征数值。 最低吸收波长(λ min): 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最低吸收波长。 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 max): 峰极大处对应的纵坐标值是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 max。 当吸光系数很大时,一般用logε 表示。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课件制作 韩雪峰
第二章 紫外及可见吸收光谱
ultraviolet spectrometry, UV
• 紫外吸收光谱: 分子最外层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电子光谱) • 广泛应用于: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 它主要提供了分子内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 共轭情况、双键数目和构型、构象情况 鉴定共轭发色团有独到之处
(真空紫外区)
一般紫外光谱是指200-400nm的近紫外区,一般商品紫外
光谱计(均含可见光部分)的检测范围为190~750 nm。
二、紫外及可见吸收曲线的表示方法 1.图示法
紫外吸收曲线
横坐标:波长λ ( nm ) (λmax 吸收峰,λmin 吸收谷)

纵坐标:吸收强度 (已知物用ε 或logε ,未知物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跃迁的结果

H
C H
O

n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 态(反键轨道)跃迁。 主要有四种跃迁形式,所需能量Δ Ε 大小顺序为:
* > n* > * > n*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 态(反键轨道)跃迁。 主要有四种跃迁形式,所需能量Δ Ε 大小顺序为:
CH2=CH2
<200nm 远紫外区
n-π* π-π*
(含πe)
RCHO RCOR
>200nm 近紫外区
(1)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 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 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 200 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