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朝三暮四

合集下载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注释】:①狙(jū):猴子。

②得:懂得。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

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⑨恐:恐怕。

⑩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11)诳(kuáng):欺骗,瞒哄。

(12)与:给。

(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4)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5)足:够。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18)朝:早上。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啊。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朝三暮四文言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朝三暮四原文先秦:佚名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小升初文言文 朝三暮四

小升初文言文 朝三暮四

小升初文言文朝三暮四在小升初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而“朝三暮四”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朝三暮四”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养猴子的人,给猴子们分橡子。

他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

”猴子们一听,都生气了。

于是这个人改口说:“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从表面上看,橡子的总数并没有改变,但猴子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猴子们只看到了眼前的数量变化,却没有意识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朝三暮四”的情况。

比如,有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结果什么都没学好。

还有些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最终可能会得不偿失。

对于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有坚定的目标和计划。

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像猴子一样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

比如,如果我们确定了要提高语文成绩,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坚持阅读、写作和背诵,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不能被表象所蒙蔽。

在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要冷静分析,看清事物的本质。

比如,有些课外辅导班可能宣传得很好,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能力,我们就要慎重选择,不要盲目跟风。

再者,“朝三暮四”也让我们明白,要有长远的眼光。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得失,而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在选择初中学校的时候,不能只看学校的名气和眼前的环境,还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等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朝三暮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

比如,让同学们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或者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朝三暮四”的读后感。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庄子·齐物论》曰:“齐王有马百匹,令其牧者朝三而暮四,其牧者大喜,曰:‘朝三而暮四,吾得马之半矣。

’明日,王曰:‘朝四而暮三。

’其牧者大惊,曰:‘朝四而暮三,吾失马之半矣。

’”翻译如下:庄子·齐物论云:齐王有马百匹,命其牧者,朝则给之三匹,暮则给之四匹。

牧者大喜,曰:“朝得马之半,暮亦得马之半。

”翌日,王曰:“朝给四匹,暮给三匹。

”牧者大惊,曰:“朝四匹,暮三匹,吾失马之半。

”此寓言中,齐王以朝三暮四之策,试图改变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

牧者在朝得三匹,暮得四匹,自觉得马之半,故喜;而朝四匹,暮三匹,自觉失马之半,故惊。

实则,马匹数量并未改变,只是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发生了变化。

此寓言寓意深远,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主观的、相对的。

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而事物本身却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避免陷入主观臆断的困境。

朝三暮四,亦反映了人们对利益得失的敏感。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利益的得失斤斤计较,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正如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只关注数量的多少,而忽略了马匹的实际价值。

这种短视的行为,往往导致人们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此外,朝三暮四还告诫我们,要善于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变化。

齐王以朝三暮四之策,试图改变牧者对马匹的占有观念,实则是一种权谋之术。

然而,牧者在面对利益得失时,仍能保持冷静,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总之,朝三暮四这一寓言,既揭示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又反映了人们对利益得失的敏感,以及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小学文言文:《朝三暮四》

小学文言文:《朝三暮四》

小学文言文:《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先秦:佚名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所以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充足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充足。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道理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理解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所以,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不过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朝三暮四中的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中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庄子游于宋国,见其邻人张三,张三者,朝三暮四之人也。

其人好变,言不常,行不固。

一日,张三见庄子,欲以言诱之,曰:“吾有二桃,一桃朝食,一桃暮食,子欲何者?”庄子笑而答曰:“吾欲暮食。

”张三曰:“朝食者,食于日中,鲜而不腐;暮食者,食于日暮,甘而不腻。

子欲暮食,吾独何为?”庄子曰:“吾闻之,朝三暮四,可以免于疾患。

子何不朝三暮四,而独暮食?”张三曰:“朝三暮四,其意何居?吾固知朝食之鲜,暮食之甘,然吾不欲独食,故愿朝三暮四。

”庄子曰:“然则子欲朝三暮四,以享美味乎?抑或欲以自全其身,免于疾患?”张三曰:“吾欲朝三暮四,非独为美味,亦欲自全其身,免于疾患。

”庄子曰:“善哉!子之朝三暮四,可谓智矣。

吾闻之,朝三暮四,可以养性延年。

子既欲朝三暮四,吾请为子道之。

”于是,庄子为张三言曰:“朝三暮四,其道何如?夫朝三暮四者,朝食三,暮食四,食不常定,而味不厌。

此所以养生也。

子欲朝三暮四,宜如吾言。

”张三听庄子之言,心悦诚服,遂朝三暮四,养性延年。

其后,宋国之人,皆效张三,朝三暮四,以为养生之道。

庄子以此寓言,讽刺世人好变,言不常,行不固之弊。

夫朝三暮四,非独为美味,亦养生之道也。

世之人,若能朝三暮四,则可免于疾患,延年益寿。

翻译如下:昔日,庄子在宋国游玩,遇到他的邻居张三,张三这个人,是朝三暮四的人。

他喜欢变换,言语不常,行为不稳定。

有一天,张三见到庄子,想要用言语引诱他,说:“我有两个桃子,一个桃子早上吃,一个桃子晚上吃,你想要哪一个?”庄子笑着回答:“我想要晚上吃的。

”张三说:“早上吃的,是在中午吃的,新鲜而不腐烂;晚上吃的,是在日暮时分吃的,甜美而不腻。

你想要晚上吃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庄子说:“我听说,朝三暮四,可以避免疾病。

你为什么不朝三暮四,而只吃晚上的呢?”张三说:“朝三暮四,其意何在?我固然知道早上吃的鲜,晚上吃的甜,但是我不愿意独自享用,所以希望朝三暮四。

”庄子说:“既然如此,你想要朝三暮四,是为了享受美味吗?还是想要保全自己的身体,避免疾病?”张三说:“我想要朝三暮四,不仅仅是为了美味,也是想要保全自己的身体,避免疾病。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翻译

【原文】朝三暮四,众狙皆怒。

曰:“予欲以孤狸之皮,易吾冠也。

”狙公赋芧,曰:“今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吾子取其皮,吾冠其首,可乎?”众狙皆悦。

明日,赋芧曰:“今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弃而走。

【译文】早晨说有三,晚上说有四,所有的猴子都愤怒了。

猴子们说:“我想用狐狸的皮换我的帽子。

”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三颗,晚上给四颗,所有的猴子都愤怒了。

你们把狐狸的皮给我,我把帽子戴在头上,可以吗?”所有的猴子都很高兴。

第二天,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四颗,晚上给三颗。

”所有的猴子都放弃橡实逃跑了。

【原文】狙公赋芧,曰:“今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吾子取其皮,吾冠其首,可乎?”众狙皆悦。

明日,赋芧曰:“今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弃而走。

【译文】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三颗,晚上给四颗,所有的猴子都愤怒了。

你们把狐狸的皮给我,我把帽子戴在头上,可以吗?”所有的猴子都很高兴。

第二天,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四颗,晚上给三颗。

”所有的猴子都放弃橡实逃跑了。

【原文】狙公赋芧,曰:“今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吾子取其皮,吾冠其首,可乎?”众狙皆悦。

明日,赋芧曰:“今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弃而走。

【译文】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三颗,晚上给四颗,所有的猴子都愤怒了。

你们把狐狸的皮给我,我把帽子戴在头上,可以吗?”所有的猴子都很高兴。

第二天,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四颗,晚上给三颗。

”所有的猴子都放弃橡实逃跑了。

【原文】狙公赋芧,曰:“今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吾子取其皮,吾冠其首,可乎?”众狙皆悦。

明日,赋芧曰:“今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弃而走。

【译文】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三颗,晚上给四颗,所有的猴子都愤怒了。

你们把狐狸的皮给我,我把帽子戴在头上,可以吗?”所有的猴子都很高兴。

第二天,猴子先生分发橡实,说:“现在早晨给四颗,晚上给三颗。

”所有的猴子都放弃橡实逃跑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
《朝三暮四》的译文和道理为:早上给猴子三颗橡树果实,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很生气;后来改为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就很高兴。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做一些不实际的事情去为难自己和别人。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翻译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翻译

夫朝三暮四,乃古之寓言,寓含深意。

盖因其变幻莫测,使人难以捉摸,故常用于形容人言而无信,反复无常。

然究其本质,实则揭示了人性之弱点,即易变易移,难以捉摸。

《庄子》曰:“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此之谓朝三暮四。

”何谓“朝三暮四”?朝者,早晨也;暮者,晚上也。

三,四,乃数字,代表桃子之数量。

故“朝三暮四”者,早晨给猴子们三个桃子,晚上给它们四个桃子,实则数字之变换,猴子们却以为早晨少,晚上多,故不知其变化,从而表现出反复无常之态。

朝三暮四,实则反映了人性之弱点。

人皆有贪欲,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洞察事物本质。

正如猴子们,只知桃子之数量,不知其实质,故被“朝三暮四”所迷惑。

而人亦如此,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看清他人真面目,从而陷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之境地。

《论语》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此言信之重要性。

信者,诚信也,为人之本。

人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必将失去他人信任,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故诚信乃立身之本,人应时刻保持诚信,言而有信,以免陷入“朝三暮四”之境地。

朝三暮四,亦告诫世人,勿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洞察事物本质。

正如猴子们,若能看清“朝三暮四”之实质,就不会被其所迷惑。

人亦应如此,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避免陷入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之境地。

此外,朝三暮四还揭示了事物变化之规律。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朝三暮四,正是这种变化之体现。

人应顺应事物变化之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总之,朝三暮四这一成语,既揭示了人性之弱点,又告诫世人诚信之重要性,同时还揭示了事物变化之规律。

人应以此为鉴,学会洞察事物本质,保持诚信,顺应事物变化之规律,以免陷入“朝三暮四”之境地。

今人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朝三暮四之事屡见不鲜。

然唯有秉持诚信,坚守道义,方能赢得他人信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朝三暮四,虽为古之寓言,然其蕴含之哲理,仍适用于今人。

愿世人皆以此为鉴,践行诚信,共创美好未来。

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朝三暮四》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朝三暮四,不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及注释译文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出自《列子·汤问》。

原文是: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翻译成现代文是: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他便去拔高它们,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地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因为我帮助
禾苗长高了。

”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禾苗都枯萎了。


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

认为帮助它们生长无益而放弃的人,是
那些不耕耘禾苗的人;而那些帮助它们生长的人,却是像拔苗助长的
人一样。

他们不仅没有帮助禾苗生长,反而害了它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
反而会适得其反。

文言文配白话版中国寓言故事《朝三暮四》(全解)

文言文配白话版中国寓言故事《朝三暮四》(全解)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

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

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

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

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

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

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现代文版: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寓意:该则故事出自于《庄子·齐物论》,其原意是指实质不变,只是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现有三个方面的寓意:一是指某人做事不专,善于变化,反复无常。

二是指某人善于计谋,玩弄权术,精于手段。

现朝三暮四也形容一个人在感情上不专一。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译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庄子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注释】:①狙(jū):猴子。

②得:懂得。

③心:心意。

④口:口粮。

⑤欲:欲望,要求。

⑥俄而:一会儿,不久。

⑦匮:不够。

⑧限:减少。

⑨恐:恐怕。

⑩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11)诳(kuáng):欺骗,瞒哄。

(12)与:给。

(13)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4)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5)足:够。

(16)众:所有的。

(17)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18)朝:早上。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其文言文原文如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接下来,我们对这则文言文进行详细的翻译和解读。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这句话翻译为: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理解猴子的心意,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思。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意思是:他宁可减少家里人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食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这里说的是:不久,家里缺粮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不顺从自己。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翻译过来就是:他先欺骗猴子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吗?”猴子们都发怒了。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这一句可以理解为: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吗?”猴子们都伏在地上表示高兴。

这则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养猴人只是在分配橡果的数量和时间上做了调整,总数并没有改变,但猴子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这反映出人们常常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意志不坚定、反复无常的人。

比如在工作中,有些人总是频繁地更换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这就是一种朝三暮四的表现。

他们可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者诱惑就轻易放弃当前的工作,去追求所谓更好的机会,但最终往往一事无成。

在感情方面,朝三暮四的人对待爱情不专一,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无法给予伴侣稳定和长久的承诺,这样的人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学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会儿想学这个科目,一会儿又想学那个科目,没有坚持和专注的精神,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朝三暮四小古文 的意思

朝三暮四小古文 的意思

朝三暮四小古文的意思文言文《朝三暮四》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1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

2解:了解,理解,懂得,明白。

3狙:狝猴4意:心意。

5得:懂得。

6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7损:减少。

8口:家口,口粮。

9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10欲:欲望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缺乏。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瞒哄。

17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8与:给。

19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20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21朝:早上。

22足:够,足够。

23众:所有的。

24皆:都。

25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人,叫狙公。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

他也可以与猴子们沟通。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古诗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古诗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
古诗:
朝三暮四意难穷,变幻莫测似蜉蝣。

瞬息之间成往事,千古兴亡一梦游。

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若梦日日新。

莫道世间无真意,朝三暮四总关情。

山川不改古今色,草木依旧岁岁春。

岁月蹉跎人易老,朝三暮四问谁真?
---
文言文翻译:
朝三暮四,其意难以穷尽,变幻无常,犹如蜉蝣。

瞬息之间,往事已成,千古兴亡,如梦游一般。

世事如棋,局局皆新,人生如梦,日日更新。

莫说世间无真意,朝三暮四,总关人情。

山川之色,古今未改,草木依旧,岁岁迎春。

岁月流逝,人易老去,朝三暮四,问谁真?
---
现代汉语解释: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心反复无常,变化多端,难以捉摸。

就像蜉蝣一样,生命短暂,变化莫测。

转眼间,过去的事情已经变成历史,千古的兴衰成败,都像一场梦一样。

世事就像下棋,每一步棋都带来新的局面,人生就像一场梦,每一天都在变化。

不要说世间没有真正的意义,朝三暮四,这些变化之中,总是充满了情感。

山川的颜色,自古以来没有改变,草木依旧每年迎接春天。

岁月匆匆,人容易老去,而朝三暮四,这些问题究竟谁能够回答出真正的答案呢?
这首诗通过对“朝三暮四”这一成语的描绘,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朝三暮四的出处和典故

朝三暮四的出处和典故

朝三暮四的出处和典故
朝三暮四,是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xù,栗子)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这就是朝三暮四的典故。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

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故事本是讲述一个
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处理问题时,应更加注重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最新)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最新)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朝三暮四文言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ugrave;n):顺服。

(6)芧(xugrave;):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1]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成语造句1、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

2、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1.解释下列词语。

(1)能解狙之意。

解:(2)朝三暮四。

朝:(3)众狙皆起怒。

起怒:怒:
(4)众狙皆伏而喜。

伏而喜:(5)得公之心:
(6)若:(7)损其家口。

损:
2.下列各组划线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损其家口/斟酌损益
B.俄而匮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与若芧/更若役,复若赋
D.朝三暮四/朝而往,暮而归
3.更具原文用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_____________
(2)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_____
4.狙公爱狙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1)(2)
5.成语“朝三暮四”出自本文,原指 ______________后用来比喻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加粗字词。

(1)人皆吊之________________ (2)丁壮者引弦而战________________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________________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何遽不为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人不知而不愠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B.①此独以跛之故②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C.①马无故亡而入胡②故又名“鬼市”云 D.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②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4.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两个与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相关的成语、俗语或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通常认为:在学习中多提问题是个好习惯。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再来讨论这个观点,你认为对于爱提
问题的现象该怎样理解才更全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安慰;(2)拉开、拿起;(3)十分之九;(4)带领
2.(1)他的儿子喜欢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2)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或: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3.D
4.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好坏、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意对即可)
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因祸得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不唯一)6.在学习中,敢于提问是好事,但还要注意自己多动脑筋。

如果不论问题大小难易都去问别人,以致成为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人,好事就变成坏事了。

(意对即可)
答案螳螂捕蝉
一、1、它,指树2、停留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3、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弯曲身子委缩即“跗”,脚背4、捕捉同“旁”,旁边5、伸长脖子延长,伸长弹弓和弹丸6、都必须,一定眼前利益7、顾及,考虑祸患,灾难
二、1、蝉一边喝水一边放声歌唱,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2、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

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3、这三个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

三、1、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各自犯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的错误。

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3、蝉、螳螂、黄雀后患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不能鼠目寸光,利令智昏,而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四、《说苑.正谏》西汉刘向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上有蝉()
2、蝉高居.悲鸣饮露()()
3、螳螂委身曲附()委身()委()附()
4、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5、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延()()
6、此三者皆务
..欲得其前利
..()()()()
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二、翻译句子
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三、阅读理解
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
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 _____、、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身陷危险之中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文学常识
《螳螂捕蝉》选自,作者是(时期)(人名)。

(一)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数年: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自:
15、选文第一段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16.下列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过了第二年(到第三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17.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D.表明贫僧有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

18.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表示的语气。

A.反问B.感叹C.疑问D.肯定E.加强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③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9.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