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之一。
学生在学习了水域、地面、空中3种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本节内容,可以促使其更进一步关注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为14章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奠定基础。
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认识细菌和放线菌”,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细菌、放线菌等生物的主要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通常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类群。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图,观察、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2、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水中、空中、地面上动物的多样化的相关知识后,在相关知识的认知、观察和分析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3、土壤中的微生物大多肉眼看不到,学生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缺乏感性认识。
五、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汇冠)。
学生:上网检索细菌、放线菌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活动解读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参考的形式,结合探究过程,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一实验预做情况展示出来,以便于有关师生在实际教学、学习中有所帮助。
文中重点叙述了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淀粉的分解作用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活动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通过该实验可以探究土壤中落叶等物质的消失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从而巩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生物与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生态学知识,为今后开展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背景资料“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实验是土壤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主要充当分解者,通过自身产生酶的作用,将落叶、淀粉等较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有机物或无机物分子,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不仅对土壤的肥力和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自净、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研究是最基础、最深入的,这次通过本探究实验,可以为今后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其它作用,更多涉足土壤生态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操作指南材料用具:1.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土壤、落叶、玻璃容器、标签、塑料袋、恒温箱、纱布2.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土壤、纱布、烧杯、玻璃棒、淀粉糊、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酒精灯操作要点:1.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它们可能影响实验者的判断。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1)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1)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2、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3、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4、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B.先铲去表层土3cm左右,再取样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5、将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②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③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④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使用催腐剂(含腐生细菌、真菌)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士地肥力下降等问题。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标准素养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使学生建立物质与能量观。
2.科学思维:运用演绎与推理思维,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3.社会责任:认同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碳循环1.碳循环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①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循环往复运动。
[提醒]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生物富集[提醒]人是生物富集的最大受害者。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提醒]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2.区别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流动是单方向不循环的。
(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6)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及答案3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考点规范练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2.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3.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4.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5.某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
污染初期,某小组分别于早晨6时和傍晚18时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甲、乙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CO2和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叫作碳循环B.生产者与分解者的部分生理活动是完成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C.能量为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提供动力D.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湖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独立地进行。
2.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C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腐烂情况解析:土壤中已含有大量微生物,无需专门接种,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土壤应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4.碳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如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利用和释放,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理科综合一、选择题1.A 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AIP的合成一定需要酶,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供能B. A TP在细胞中彻底水解后可为DNA复制提供原料C.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D. 人体成熟红细胞中ATP的产生速率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大致相等【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体,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详解】A、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但酶的催化不一定需要ATP供能,如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不需要ATP 供能,A错误;B、ATP中含有核糖,在细胞中水解可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为RNA的合成提供原料,B错误;C、ATP水解释放能量,和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C错误;D、人体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中ATP的产生速率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大致相等,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和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识记ATP的结构特点,掌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叶肉细胞中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 能否利用光能,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区别C. 光照突然增强,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和C5的含量分别是减少和增加D. 夏季晴朗的中午,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原因是CO2浓度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在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色素,色素的作用是吸收光能和转化光能。
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不论光反应还是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
【详解】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叶肉细胞中的液泡也有色素,A错误;能否利用光能,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区别,B正确;光照突然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突然增多,这将促进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使叶绿体内C5含量将上升,C3含量下降,C正确;夏季晴朗的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植物体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D正确。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作业(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D。
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2。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C。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
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运动D。
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4。
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缺少一个由甲到大气中的CO2的箭头B。
③④过程均可产生ATP,且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C。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及乙的数量都可缓解温室效应D.丙是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并从中获得能量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图解,正确的是( )A。
B。
C。
D。
6。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为什么要向农田中施加N、P、K等肥料?()A。
在没有物质输出的情况下,物质在某一个封闭生态系统中是循环的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自给自足的前提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C.一块农田中的一些无机盐会随着农产品输出而导致农田中的无机盐减少D.一块农田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物质不能循环利用7。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精品解析: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公开课
【解析】
【分析】考查对教材基础实验的记忆和理解。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直接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黑藻是高等植物,是观察高等植物细胞形态的理想材料,叶片呈单层细胞。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和分布。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逐渐分离,这种现象叫质壁分离。
植被类型/土地利用
面积(hm2)
1987年
1998年
2007年
2019年
互花米草
458
9436
2022北京朝阳高二(下)期末
生物
一、选择题
1.显微观察法是生物学研究常用方法,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高倍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嵴
C.用黑藻叶片观察细胞质流动时,临时装片需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低倍镜下可以明显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D、该细胞含有四分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核DNA数=1:2,D错误。
故选C。
6.噬菌体S-2L的DNA中腺嘌呤被完全替换成另一种碱基——二氨基嘌呤(Z)。Z是除A、T、C、G外,DNA的第5种碱基。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S-2L噬菌体DNA双链中Z与T配对
B.DNA分子中磷酸和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
【详解】A、成熟的花粉细胞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四分体,该细胞含有四分体,因此不是成熟的花粉细胞,A错误;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夯实基础】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如下图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碳元素的循环)考点解析: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中:CO 2、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CO 2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3)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四、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五、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途径:食物链(网)4.特点: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高②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落叶的调研报告
落叶的调研报告落叶的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了解落叶对生态环境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中的应用价值。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以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落叶的形成与特点落叶是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秋季或干旱等环境压力下,部分或全部叶子脱落的现象。
落叶的形成和脱落是植物的一种适应机制,有助于减少水分蒸腾和光合作用的损失。
同时,落叶的脱落也使得植物能够存储养分以应对严峻的环境条件。
落叶一般具有枯黄或红黄色,容易被风吹散。
二、落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分循环:落叶通过脱落降低植物的水分需求,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蒸腾,有利于水分的循环和保持水源的稳定。
2. 营养循环:落叶富含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在脱落后迅速分解并释放,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3. 土壤保护:落叶的覆盖能够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减缓土壤贫瘠化和水土流失的过程,有助于保护土壤质量和结构稳定。
三、落叶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1. 林地植被恢复:将大量的落叶覆盖在退化的林地上,可以提供养分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加速林地的恢复进程。
2. 沙漠植被建设:在沙漠地区进行植被建设时,将落叶用作覆盖材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风沙侵蚀,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植被覆盖。
四、落叶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1. 有机肥料:将落叶进行堆肥处理后,获得的有机肥料可以供应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2. 土壤改良剂:将落叶碾碎后添加到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助于改良贫瘠的土壤。
调研结论:落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植物生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利用和应用落叶,可以促进水分和养分的循环,改善土壤质量,推动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的改良。
然而,落叶的利用需要考虑到植物类型、环境条件和应用的方式等因素,以确保其应用效果和可持续性。
微生物分解落叶的原理
微生物分解落叶的原理落叶堆积在林地或者草地上,产生一定的养分,但如果不被分解,它们可能会建立进一步的部分,变成有害的东西,携带出多样的细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是最主要的分解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微生物分解落叶是生态系统发挥作用的典型表现,其过程如下:1. 落叶降解的主要参与者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过程有多种,多种类型微生物都有参与到其中。
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细菌很小很简单,靠吸收环境中已分解的营养物来生存。
真菌是具有菌丝、孢子、菌盖、菌伞和菌肉等特点的微生物,有的种类采用自身酵素的分泌松化沉淀物质,有的种类直接通过菌丝将枯叶降解吸收进去。
2. 微生物分解的过程微生物主要通过分解物理化学反应和代谢来分解落叶,这个过程需要水分、氧气、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值和碳源。
整个分解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2.1 机械分解第一阶段是机械分解,当微生物较多的时候,它们会通过机械分解将落叶弄碎并逐渐分解。
2.2 化学分解第二阶段是化学分解,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酶,如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等,这些酶会分解落叶的不同成分。
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分来让酶分子活跃,并产生一些有机酸和氧化酶,这些有机酸和氧化酶通过氧化反应和酸解反应,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单一的有机物,这会大大减少分解成果的体积,也可提供形形色色的栄養物。
2.3 微生物分解大量的有机物质第三阶段是微生物分解大量的有机物质。
在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有机物质遇到彼此活跃的微生物参与分解,包括共生菌的作用,减少有机物质质量的同时,释放大量栄養物质汁液,作为下一季度生长的温床和栄養品。
至此,落叶被分解成了无色、无味、无毒、无害的化学品。
3. 微生物分解的优点3.1 帮助养分循环微生物能够帮助养分循环,将落叶释放出来的栄養物质循环回草地,再吸收其中有栄養的物质,同时落叶被分解后的有机质会滋润土壤,提高土壤的肥率。
3.2 减少垃圾微生物分解可以减少林地中倒落的空气废物、过期植被和植物分解物的数量,这样有利于减轻大气道路出入口要求控制"协议"的负担。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物富集及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的过程,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3.进入生物体的方式(1)动、植物直接吸收。
(2)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4.在生物体的分布: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分布于多种组织细胞中,不易被排出,积蓄在体内。
5.特点:全球性。
判断正误(1)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2)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答案(1)√(2)√任务:分析生物富集现象及其成因1.如图为不同采样点中水、水底沉积物和中国血蛤体内的铅浓度。
据图分析,写出分析结果:铅在中国血蛤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2.对比碳循环,分析铅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原因。
成因:铅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且不易排出。
3.如图为水体和多种水生生物体内的铅浓度示意图。
据图分析,写出分析结果:铅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4.还有哪些有害物质也有与铅类似的现象?提示镉、汞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及一些放射性物质。
5.生物富集对生物体有危害吗?提示有,而且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积累,最终威胁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包括人类)。
6.生物富集现象也具有全球性吗?说出理由。
提示有,富集的物质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因此具有全球性。
7.如何有效地减少生物富集现象?提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垃圾分类,种植能吸收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植物等。
1.(2023·浙江绍兴高二期末)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B .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 .铅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D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是减少铅的生物富集现象的有效措施 答案 C解析 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不能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 错误。
落叶堆肥实验策划书3篇
落叶堆肥实验策划书3篇篇一落叶堆肥实验策划书一、实验名称落叶堆肥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落叶堆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索不同材料和条件对落叶堆肥效果的影响。
3. 制作高质量的堆肥,用于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土壤肥力。
三、实验原理落叶堆肥是将落叶与其他有机材料混合,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稳定的肥料。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释放出养分,同时产生高温,杀死病原体和寄生虫卵。
堆肥完成后,可用于花园、菜地等,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四、实验材料1. 落叶:收集各种阔叶树的落叶,如枫叶、杨树叶、槐树叶等。
2. 堆肥桶或堆肥箱: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容器,用于堆肥。
3. 其他有机材料:如厨余垃圾、稻草、干草等。
4. 工具:铲子、耙子、浇水壶等。
5. 测量工具:量筒、秤等。
五、实验步骤1. 收集落叶:在秋季或冬季,收集大量的阔叶树落叶。
可以将落叶装在袋子中,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2. 准备堆肥材料:将落叶与其他有机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如 3 份落叶、1 份厨余垃圾和 1 份稻草。
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材料比例。
3. 建造堆肥箱: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建造堆肥箱。
堆肥箱的大小根据收集的落叶量和其他有机材料的数量确定。
5. 浇水:适量浇水,保持堆肥材料的湿润,但不要过于潮湿。
6. 翻堆:定期翻堆,以确保堆肥材料充分发酵。
翻堆时,将底部的材料翻到顶部,将顶部的材料翻到底部。
翻堆的频率可以根据堆肥的温度和湿度确定,一般每周翻堆一次。
7. 监测堆肥:定期检查堆肥的温度、湿度和气味。
堆肥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这是有益微生物活动的标志。
如果堆肥温度过高,可能需要减少材料的湿度或增加通风。
同时,注意堆肥的气味,如果有异味,可能是材料比例不合适或堆肥过程中出现问题。
8. 完成堆肥:当堆肥材料变成深棕色、松散、无异味时,堆肥就完成了。
可以将堆肥用于花园、菜地等,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土壤肥力。
六、注意事项1. 堆肥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
落叶研究报告
落叶研究报告
落叶研究报告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落叶是指植物在特定季节或条件下将其叶子脱落的现象。
落叶广泛存在于不同植物种类中,包括树木、灌木和一些草本植物。
本研究旨在探究落叶现象的原因、机制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观察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落叶观察。
其次,收集并分析落叶样本的营养成分、化学物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等信息。
最后,通过对生态系统逐级分析和模拟实验来评估落叶对土壤、水体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 研究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不同植物种类在不同季节和环境条件下落叶的时间和方式存在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落叶样本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等,这些物质在土壤肥力和生物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化学物质如鞣质、色素和酚类物质等也被发现在落叶样本中存在,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4. 研究结论:
落叶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正常现象,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土壤肥力的改变、水体中养分的输入、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
落叶的循环利用对土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
植物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5. 研究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落叶现象的遗传机制,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落叶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可以扩展到落叶的分解与降解过程,以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落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
灭实 菌验
组 土 壤
(
准备土壤
)
不对 做照 处组 理土
壤
(
探究1. 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
准备落叶
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埋入落叶
自变量
相同时间后,检测树叶分解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制备土壤浸出液
准备土壤
浸出液静置一天
探究2.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一段时间 后,检测淀 粉的分解 情况
贴上标签
加等量的淀粉溶液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