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CT诊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肠癌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的CT表现,以提高认识。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结肠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盲升结肠10例,结肠肝曲4例,横结肠3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2例。肿块型14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多数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狭窄浸润型11例,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病灶不同程度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和远处转移。结论:CT对结肠癌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结肠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收集我院近5年来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25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2~91岁,平均55.7岁。病程3天~5年,平均0.74年。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纳差,大便次数增多、变细、里急后重、便血,低热、贫血、消瘦、腹部包块、肠道梗阻等。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采用PHILP AURA扫描机。取仰卧位轴位平扫,层厚层距均为7 mm或10 mm。空腹12小时,检查前半小时口服60%的泛影葡氨20 ml稀释至600 ml。其中12 例作了团注增强扫描,2例行碘水灌肠后扫描。扫描范围如果病变范围明确,则以相应腹部及其上下区域进行扫描,如果病变范围不明确,一般进行全腹扫描。

2 结果

2.1 手术及病理结果:腺癌24例,其中转移性腺癌1例。转移性鳞癌1例。

2.2 肿瘤发生部位:盲升结肠10例,结肠肝曲4例,横结肠3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2例。

2.3 形态及密度:肿块型14例(56%),多为偏心性分叶状或不规则软组织

密度肿块(见图1),肿块2.9 cm×2.6 cm~8.3 cm×5.7 cm大小,平均5.4 cm×4.3 cm;部份可见向腔内的结节状隆起(见图2)。14例肿块中有11例平扫密度不均,肿块内可见气体、脂肪及水样密度,强化密度亦不均匀。1例增强扫描时出现靶征。3例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狭窄浸润型11例(44%),为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形态固定(见图3)。管壁厚度0.8~1.7 cm,平均1.4 cm。7例平扫和增强密度均较均匀,4例密度不均。

2.4 累及范围:15例可见结肠浆膜面毛糙,病变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其内可见团片、条索结节状影;腹膜及结肠系膜受侵增厚5例,小肠受侵3例,腰大肌受侵4例,回肠末段受累2例,淋巴结肿大7例,其中3例可见肿大淋巴结融合呈块(见图2),肝脏转移3例,肺转移3例。

2.5 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4例伴肠梗阻表现,近端肠管扩张并积气、积液(见图3)。2例出现肠套叠征像,表现为同心圆排列的高低密度相间的环状影。本组1例降结肠癌结肠后壁穿孔,致腹膜后腔大量积气,肾筋膜增厚,腰大肌及侧后腹壁软组织影广泛肿胀(见图4)。

3 讨论

结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年龄40~50岁为高峰,男性多于女性[1]。本组25例,男女比例为1.5∶1,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5.7岁,较文献报道年龄偏大,可能与病例数相对较少有关。结肠癌以腺癌为主,本组25例,仅有1例为鳞癌,且为转移性病灶。

以往对结肠癌的检查主要采用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自从CT问世以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横断面和极高的密度分辨率)在胃肠道的影像诊断上,特别是结肠病变诊断上逐步得到较多应用。

结肠癌的CT特征主要表现为:(1)结肠肿块。右半结肠癌以肿块表现为主[2]。本组14例右半结肠癌中肿块表现9例,占71%。其形态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多数(11/14)密度不均,其主要为较大的肿块,病灶内可出现水样密度影,是由于肿瘤坏死或由于腺癌的腺体分泌所致[3]。肿块内部或紧邻处有气体影是判断是否位于结肠的重要特征。肿块可见脂肪密度是其另外一个特征,据认为是邻近结肠癌的结肠黏膜增生的结果,因此CT平时和增强时多表现为不均匀密度[4]。较小的肿块其密度相对均匀。(2)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为浸润型的主要

表现。左半结肠癌以该型表现为主[5]。本组7例左半结肠癌中浸润型表现4例,占57%,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管增粗、固定、狭窄或轮廓不规则,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交界截然。正常结肠肠壁薄而均匀、规整,厚度一般不超过3 mm,CT图像上>5 mm则为异常[4~6]。本组肠壁增厚者为0.8~1.7 cm,平均1.4 cm。增厚肠壁密度多数(7/11)均匀。(3)周围结构受累。侵及邻近脂肪表现为肠壁浆膜面毛糙,肠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其内可见团片或条索结节状影;病变侵及邻近脏器或组织结构表现为其间脂肪层消失;回盲部结肠癌可累及回肠末段;网膜及肠系膜受累表现为肿胀增厚。对病变侵犯周围结构的观察,要适当增加窗宽,降低窗位才能更好显示。(4)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淋巴结增大,一般认为CT图像上短径超过6 mm算增大,但CT扫描对淋巴结转移的显示率较低,尤其是对盲升结肠周围及肠系膜淋巴结的显示更差[7],本组有7例显示,占28%,但对于CT扫描发现结肠癌性病灶征像同时有明显肿大淋巴结显示,特别是发现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则提示淋巴结转移较为肯定,对定性诊断和临床分期也有意义。(5)肠梗阻、肠套叠及肠穿孔。肠梗阻表现为近端肠管扩张并积气、积液。肠套叠表现为以同心圆排列的高低密度相间的环状影。结肠癌引起肠道向腹腔穿孔的较为少见,升结肠和降结肠由于是半腹膜后间位器官,也可以向腹膜后腔穿孔,但更为少见,本组一例左半结肠癌向腹膜后腔穿孔,表现为腹膜后腔大量积气并广泛感染。

CT扫描对结肠黏膜显示差,不易观察溃疡。本组有2例结肠镜检证实的癌性溃疡,但CT扫描未见显示。口服碘水造影剂或碘水灌肠行CT扫描对结肠癌病灶的显示、肠腔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的观察更满意,对定位定性诊断更有帮助。钡剂灌肠及内窥镜检查虽然对结肠癌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不能显示病灶全貌,尤其不能观察肿瘤内部结构,肠外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而CT扫描对癌肿内部结构、肠腔外肿块及周围实质器官、肠系膜、韧带的侵犯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信息,能获得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对肿瘤分期和临床治疗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且检查无创伤及痛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49.

[2] 周述岭,王中求,李苏建.34例盲升结肠癌的CT分期[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3):197.

[3] Iyer RB,Silverman PM,DuBrow RA,et al.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follow-up of colorectal cancer[J].AJR,2002,179(1):3.

[4] 杨春华,康少红,高莉丽.右半结肠癌的CT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3):2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