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虫

合集下载

黑胶虫作业

黑胶虫作业

在细胞培养中常可见到一些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黑色颗粒在细胞及培养液中做不规则运动。

镜下检查颗粒数目(100×),每视野计数在10个以上者就有可能使细胞生长受到影响。

若培养过程中,其数量继续增多则可能导致细胞停止增殖继而死亡。

人们常称这种颗粒为黑胶虫或中毒颗粒。

近年来,黑胶虫在现代细胞培养中被广泛讨论,但大多数文献未对其进行描述或仅一带而过。

从各个实验中发现,黑胶虫在不同条件或不同种类细胞的培养时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大小不一,但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黑胶虫与细胞竞争生长,使细胞状态恶化甚至死亡,但不引起培养液浑浊;(2)多数情况下,抗生素对黑胶虫无效;(3)一般单用培养液及血清培养不会得到黑胶虫;(4)黑胶虫在培养体系中多做典型的布朗运动。

科学家们至今尚未对黑胶虫进行分类学上的归类,但对其身份有多种猜测。

一.非生物有部分科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外来生物在培养基中都会有生命活动的反应和表现,而不是简单的运动。

如果黑胶虫的运动状况已达到用显微镜可观察到的程度,其营养代谢和能量需求也可想而知,那么,培养液中营养的消耗将加大、酸碱含量都将发生明显变化。

比如出现迅速、大含量的沉淀,pH值的迅速下降,细胞大量破碎死亡,引发其他微生物侵染等。

但这些状况在黑胶虫感染中很难观察到。

因此,有科学家提出黑胶虫为非生物。

(1)细胞碎片说在从37℃环境中取出细胞进行观察时,由于液体培养基比热大,液内环境高于外界温度,造成冷热交换、小范围内形成液体流动加剧,即出现观察到的“虫体”游动。

同时随着细胞培养的继续,部分细胞开始衰亡,细胞膜结构破裂。

破裂之后的细胞内容物泄露到培养液中。

尤其是溶酶体的破坏,连续性地造成其他细胞和细胞器的损伤,如果换液不很勤,又会出现进一步破坏和更多的残渣,即表现为“虫体”增多,同时细胞状态恶化甚至死亡。

(2)无机物说在1990年发表于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的《对细胞培养中一种黑色运动颗粒性质的研究》中,青岛医学院肿瘤研究室指出,细胞培养中的黑色运动颗粒为硅复合物。

13(1).细胞培养中出现小颗粒的原因1

13(1).细胞培养中出现小颗粒的原因1

细胞培养的过程中,经常见到黑色的颗粒或小黑点,已成为很多细胞培养初学者的困扰,这种情况是怎么引起的呢?该如何避免呢?产生原因:1.细胞状态:细胞自身具有分泌功能,或细胞营养不良,生长状态欠佳,细胞老化都有可能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小黑点。

2.血清沉淀:通常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

有些沉淀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会误认为血清遭受污染,而将血清放在37℃中欲培养此“微生物“,但在37℃环境下,又会使此沈淀物增多,更会误认为微生物之增殖。

一般而言,此小黑点应不会影响细胞的生长,但若经过平行试验怀疑此血清的品质,应立即停用,更换另一批号的血清。

3:黑胶虫污染黑胶虫概况: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 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①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②“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③“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一定关系.4:支原体污染:如果细胞表面出现许多小黑点,细胞生长缓慢,培养液很黄,那么支原体污染的可能性就很大。

5:细胞受各种霉菌、细菌等生物污染。

此种原因大多为环境原因造成。

解决办法:1.如果小黑点有增殖趋势,那么就有可能是污染了,需要处理;如果确定是支原体解决办法很多:a 抗生素(antibiotic)除菌法:用抗生素抑制支原体。

13(1).细胞培养中出现小颗粒的原因1

13(1).细胞培养中出现小颗粒的原因1

细胞培养的过程中,经常见到黑色的颗粒或小黑点,已成为很多细胞培养初学者的困扰,这种情况是怎么引起的呢?该如何避免呢?产生原因:1.细胞状态:细胞自身具有分泌功能,或细胞营养不良,生长状态欠佳,细胞老化都有可能在培养过程中出现小黑点。

2.血清沉淀:通常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

有些沉淀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会误认为血清遭受污染,而将血清放在37℃中欲培养此“微生物“,但在37℃环境下,又会使此沈淀物增多,更会误认为微生物之增殖。

一般而言,此小黑点应不会影响细胞的生长,但若经过平行试验怀疑此血清的品质,应立即停用,更换另一批号的血清。

3:黑胶虫污染黑胶虫概况: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 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①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②“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③“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一定关系.4:支原体污染:如果细胞表面出现许多小黑点,细胞生长缓慢,培养液很黄,那么支原体污染的可能性就很大。

5:细胞受各种霉菌、细菌等生物污染。

此种原因大多为环境原因造成。

解决办法:1.如果小黑点有增殖趋势,那么就有可能是污染了,需要处理;如果确定是支原体解决办法很多:a 抗生素(antibiotic)除菌法:用抗生素抑制支原体。

细胞培养中常见污染

细胞培养中常见污染

最近看到不少问有关细胞培养污染的事,正好我看到了一个有关这方面的总结,很全很好很强大,跟大家分享下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情况总结如下:常见的污染如下:1、细菌:细菌在普通倒置显微镜下为黑色细沙状,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变黄,对细胞生长影响明显。

仔细检查一下器皿的灭菌情况,是否在高压灭菌时放气时间足够,压力足够!尤其是和储存培养液接触的移液管等物品,连续两次污染的话有可能造成储存液污染,一定要注意!下次使用前检查一下培养液是否存在浑浊的现象!可在培养液中加相应的抗生素处理2、霉菌:培养液是清亮的,倒置显微镜下无杂质,37度孵箱培养2-3天,仍清亮,但出现絮状杂质,镜下可见呈细丝状的团状漂浮物,可看到明显的菌丝,细胞仍可生长,但时间长之后,细胞的活力状态变差,用硫酸铜溶液擦拭CO2孵箱内,再把水盘里也加上饱和量的硫酸铜。

或者在培养箱的托盘加入饱和的消毒磷酸氢二钠高盐液体,可以防止霉菌污染。

CO2孵箱被霉菌污染后,可把所有细胞暂时转移,采用过氧乙酸擦洗孵箱(包括隔板,箱壁)。

并把过氧乙酸放置在孵箱内一个小时,使其蒸汽弥漫。

待过氧乙酸的气味消散后,再移入细胞。

孵箱应定期清洁(2月左右),尤其在多雨的季节。

其它培养箱清洗方法是:用84液擦洗-清水擦洗-75%酒精擦洗-紫外灯照。

预防霉菌污染,可在培养基里加3u/ml的两性霉素或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D或双抗;但细胞一旦污染,很难挽救,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D或双抗都于事无补,建议舍弃该污染细胞。

,将环境彻底消毒,如果所有细胞都污染,可能是系统污染,检查一下培养基和器材,如果只是个别污染,可能是操作问题,就要注意操作3、支原体:黑色的,好象多为多形,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原体感染,国内血清很多都没有做支原体阴性检测,而支原体是牛血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

而且它不能用过滤的办法除去。

支原体感染细胞以后,细胞病变不很明显,只是慢慢死去。

用泰乐菌素,兽用支原体病的药,但可用于细胞培养,无任何不良反应。

细胞污染及处理方法

细胞污染及处理方法
11).24h之后,若仍污染严重,可再重复一次,若还污染只能弃之(不过一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若镜下不见污染物,则换液PBS洗瓶,正常培养。
(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若细胞状态极差,尽早处理掉细胞,并找出污染源,对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细胞房进行消毒处理。
2、真菌污染
培养基:有的培养液清亮,不变色;
成像:
处理方法:
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操作动作,轻柔缓慢,切忌大动作鲁莽。防止细胞脱落。这个拯救细胞还是主要针对无路可退的时候。污染还是重在预防!!!!!
细胞房
培养箱每两周更换一次水(高压过的双蒸水),条件允许的每两周可以用酒精擦洗一遍培养箱;
地面每两到三天用新洁尔灭拖洗一遍,桌面等同样用新洁尔灭擦洗一遍;
细胞污染及处理方法总结
洁净区,并不是没有细菌,而是细菌的数量非常少,国家标准100级的洁净标准是浮游菌数不得超过5个每立方米,沉降菌数不得超过1个每培养皿.而国外的标准比我国的还要高一点,要求的数量更少。
所以在我们的洁净操作台里,并不是真正一个细菌都没有的,所以在操作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利索迅速地完成操作。尽量减少进入培养体系细菌的数量。
霉菌污染多来自空气,所以做实验时说话聊天,或瓶口敞开时间太长,还有培养箱开关频繁是主要原因,还是多找自身原因.
4、支原体污染
支原体污染后,不会立即使细胞死亡,可以与细胞长期共存,培养基一般不发生浑浊,细胞无明显变化,外观上给人以正常感觉,实则细胞收到多方面潜在影响,如引起细胞变形,影响DNA合成,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生长等。
9).加入10ml培养液,加入2ml双抗,放置培养箱培养,5小时之后,倒掉培养基,加入PBS洗瓶两次,然后加入胰酶消化,吹打后置于离心机800-1000r/min离心,然后洗一次。置于新的培养瓶里培养,培养体系加入2ml双抗。

听说你的细胞被污染了?

听说你的细胞被污染了?

听说你的细胞被污染了?导语学会正确地进⾏细胞培养是细胞实验的基础,然⽽⼩⼼翼翼的你,怎奈何体外细胞的脆弱,百密终有⼀疏。

你偶然的⼀个喷嚏,不经意得捋捋你的头发丝,对于这些丢失体外抵抗能⼒的细胞都可能是毁灭性的灾害。

但是,并⾮所有的细胞污染都是致命的,若是及时发现,还是可以得到挽救的。

今天咱们的主题就是:教⼤家辨别各种细胞污染及如何应对。

如下图:实验室常见的细胞污染,你都知道属于哪种污染吗?细胞培养中的常见污染主要包括:细菌、霉菌、⽀原体、⿊胶⾍、病毒和交叉污染等,每⼀种污染都有各⾃的特点。

如细菌和霉菌增殖迅速,短时间就对细胞造成明显伤害;⽽⽀原体和病毒对细胞的影响则是⼀种缓慢长期的过程。

下⾯就具体看看每⼀种污染。

1. 细菌污染(较容易被发现)引起原因:操作不规范或⽆菌措施不到位等;细菌污染种类:⽩⾊葡萄球菌,⼤肠杆菌,假单孢菌、枯草杆菌等;细胞污染后的变化:①污染后由于有⼤量酸性物质产⽣,因此培养基会短时间内由红⾊变为黄⾊;②由于细菌⼤量增殖,培养基变浑浊,稍微振荡后可见培养基表⾯有漂浮物;③普通倒置显微镜⾼倍镜观察,胞浆内可见⼤量颗粒(如下图红⾊箭头);④细胞⽣长缓慢,逐渐变圆脱落。

如下图所⽰:左:悬浮细胞污染后,可见悬浮细胞个体远⼤于杆状细菌,⽽细菌呈⿊⾊颗粒状并会有较快的运动速度;右:贴壁细胞,可看到球状细菌分布于细胞周围并做剧烈运动。

细菌污染的细胞(左悬浮细胞,右贴壁细胞)图⽚来源:UNC School of Medicine处理措施:在培养液中添加双抗(P/S)处理;可⽤抗⽣素的常⽤量的5~10倍作冲击疗法,⽤药24~48h后再换常规培养液;另外添加西司他丁钠和亚胺培南(泰能)处理细胞,适⽤于培养⽤具被打翻、使⽤了污染的培养液或要培养污染的组织或者冻存细胞的污染情况[1]。

裸⿏体内接种法是⽐较有效和彻底的除菌⽅法。

主要包括腹⽔接种和⽪下荷瘤分离细胞。

既能彻底清除污染细菌,⼜能保持肿瘤细胞的来源特征和恶性特性。

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污染
• • •
Members of the Achromobacter and Alcaligenes genera have reclassified to and from these two genera, including Achromobacter (Alcaligenes) xylosoxidans and Achromobacter (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 [22,23].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similarity to both members of the Achromobacter and Alcaligenes genera is due to uncertainty in the nomenclature of previously submitted sequences or due to the actual sequence of the contaminating bacteria. RDP, a web-based program containing only 16S rDNA sequences, was utilized to confirm the contaminating bacteria’s genus. Results using SeqMatch from the RDP identified the sequences a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Achromobacter. Phylogenetic trees based on the BLASTand RDP results grouped the bacteriawith predominantly Achromobacter 16S rDNA sequences (data not shown). Sequences 2, 3, and 4 share 99% sequence identity with sequence 1

黑胶虫污染细胞的表现

黑胶虫污染细胞的表现

黑胶虫污染细胞的表现
黑胶虫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培养液不浑浊,一般不会太影响,细胞还是可以用的。

污染现象:常常是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观测到的运动物无明显增多,且培养液颜色、透明度无明显变化,可在同一批号的血清养的细胞中发现类似现象。

处理办法:数量不多的时候对细胞生长状态不会有明显影响,在细胞增殖旺盛之后会自然消失,除更换血清外无须特殊处理。

使用“黑胶虫”清除培养基3天之后即可见清除效果,连续使用12到14天即可将“黑胶虫”清除,若“黑胶虫”污染较为严重,可延长处理3到5天。

解决黑胶虫

解决黑胶虫

换好一点的血清,当然最好是进口胎牛血清(国产血清太脏),就是价格高的离谱,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进口新生牛血清代替。

建议如果使用的是Hyclone或GIBCO的血清可不必灭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黑点”的形成。

一般的血清都不要去灭活处理,为什么呢?INVITROGEN公司在其血清说明书上解析道: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

经此处理过的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

而经过热灭活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误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

除非是在做免疫学研究或培养干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时,才推荐做热灭活。

所以在不是做免疫学研究或培养干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培养时,血清尽量不经热灭活。

2.如果是贴壁细胞的话,可用无菌的PBS洗几次,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若是悬浮的话,就不太好处理拉,可以向其中少加一点滋养细胞。

加滋养细胞对有黑胶虫的刚复苏的细胞很有效!还有就是实验环境要注意好,保持细胞间整个环境的洁净度。

如果细胞不是非常珍贵,可以用伯氨奎、磺胺、四环素、贝尼尔,也有建议庆大霉素500ug/ml洗涤。

3.换用进口的一次性塑料培养瓶。

4.停止复苏,停止养细胞,彻底消毒所有用于细胞培养的一切用品,包括所用的培养瓶,培养基,吸管,胰酶,孵箱,超净台、空间等等你能想到的和细胞培养相关的所有物品。

一个星期后,再复苏污染之前冻存的细胞,注意你的白大衣衣袖污染即可。

这样你可能觉得动作太大,但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挽救两个月的时间,还有其他你为了找到污染源,去除污染所耗费的精力,和财力。

5.在换液前先加入生理盐水并轻轻拍打,冲洗干净后再加入培养液,坚持天天洗,传代时加生理盐水再离心一次,接种密度稍大一些,一段时间后,虫子就会大大减少,对细胞的生长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开学复苏细胞有黑胶虫怎么办

开学复苏细胞有黑胶虫怎么办

开学复苏细胞有黑胶虫怎么办
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做布朗运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目前业内称之为黑胶虫。

黑胶虫污染一般来源于血清当中,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黑胶虫会随细胞的传代而传代,其数量会不断增多,并且会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在黑胶虫污染的早期对细胞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当黑胶虫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因营养不足而死亡,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有黑胶虫了怎么办?
小编搜集了以下几种办法:
1.换好一点的血清
2. 如果是贴壁细胞的话,可用无菌的PBS洗几次,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若是悬浮的话,可以向其中少加一点滋养细胞。

加滋养细胞对有黑胶虫的刚复苏的细胞很有效!还有就是实验环境要注意好,保持细胞间整个环境的洁净度。

3. 换用进口的一次性塑料培养瓶。

4. 建议清理无菌室所有物品,重新灭菌,用KMnO4熏蒸,按首次使用无菌室做,细胞重新复苏。

5. 在换液前先加入生理盐水并轻轻拍打,冲洗干净后再加入培养液,坚持天天洗,传代时加生理盐水再离心一次,接种密度稍大一些,虫子就会些许减少,对细胞的生长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6. 有材料称minocycline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和换液结合起来使用。

7.加入我们新推出黑胶虫去除剂CleanIt,只需将试剂将入培养基,便可还你一个元气满满的细胞。

黑胶虫

黑胶虫

黑胶虫1、黑胶虫概况: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

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

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

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

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①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

②“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

③“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很大关系。

2、目前对“黑胶虫”的定论:有2种解释:第一,黑胶虫为生物。

它是小于细菌的生物,直径小于0.1μm,大多国外血清中多见,可能是国外牛血清中含有的某种原虫。

只要它是生物,那么在培养基中一定会对细胞有影响。

第二,黑胶虫不是生物。

国内的血清中,通常灭活之后都会有絮状沉淀出现,而黑胶虫出现时,所使用的血清被反复冻融过多次。

所以推测,所谓的“黑胶虫”其实就是血清中的某些蛋白成分的物质,经过灭活之后丧失活性,在培养基中,镜检见到的运动其实是这些物质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

随着细胞消耗培养基,这些物质越来越多,最后细胞所用的营养消耗完,细胞容易死亡。

3、对于“黑胶虫”的处理方法:首先,血清买回来灭活前冻融应逐级冻融,即按照-20℃——4℃完全融化后,再置入水浴中,与室温一起升高到56度,这样的目的是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血清中的营养物质丧失活性。

第二,血清灭活后分装保存。

按照每次用血清的量分装,尽量减少血清冻融的次数。

分装时注意无菌。

第三,细胞培养时血清浓度稍大一些。

通常细胞培养血清浓度为10%-15%,但如果血清冻融次数过多,那营养物质丧失活性,按15%的浓度配制事实上达不到15%的营养成分,故培养基配置时一般用18%-20%的血清。

Nabact Rid黑胶虫去除剂

Nabact Rid黑胶虫去除剂

—1—Nabact TM Rid 说明书(黑胶虫去除剂)产品简介:Nabact TM Rid 是黑胶虫去除剂,主要用于清除细胞、血清、培养基中的黑胶虫,同时对常见的细菌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就是黑胶虫。

Nabact TM Rid 其主要成分为抗菌素,对黑胶虫的污染可以得到有效的清除和控制,为防止污染和抢救有价值的细胞提供帮助,节约人力物力、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和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产品规格:货号产品名称规格NA701Nabact TM Rid 400μL NA702Nabact TM Rid 400μL×5储存条件及有效期:4℃~-20℃,12个月;使用说明:1.使用Nabact TM Rid 处理时,建议保持细胞密度在50~60%;3.推荐Nabact TM Rid 的稀释比例为1:500-800,例如:5mL 培养基加入10μL 的Nabact TM Rid ;4.弃去旧的培养基,用PBS 将细胞清洗干净,再加入新鲜的含有Nabact TM Rid 的培养基,2天1次,连续处理3个周期。

注意事项:1.本品不得与抗生素混用;2.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3.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注:Nabact TM Rid 能够清除大部分种类的黑胶虫,而对细胞本身无毒,已经在上百种的细胞上做过验证,如:小鼠胚胎干细胞或iPS 细胞、人胚胎干细胞或iPS 细胞、HEK293、Hela 、HepG2、HCT116、COS-7、Vero 、Huh-7、MDCK 、PANC-1、SW620、U2OS 、MCF-7、MRC-5、NIH-3T3、CCC-ESF 、CHO-S 、CHO-K1、CHO-DG44、H295R 、HL60、K562、MDA-MB-231、SP20、T47D 、BM 和BV2等。

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主要为支原体污染,部分为未知的增殖不明显的细菌污染。

“黑胶虫”污染常见表现:
1、培养液不浑浊,但在低倍镜下,“黑胶虫”呈黑色颗粒状或片状;在高倍镜下,黑色颗粒在原地进行“布朗运动”,并且“黑胶虫”与细胞数量呈负相关,且随着细培养时间的延长“小黑点”逐渐增多,更换培养液或洗涤细胞不能将其去除;
2、“小黑点”污染的细胞,营养消耗快,需要频繁更换培养液;
3、“黑胶虫”污染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状态差,空泡化严重,甚至还可能导致细胞形态的改变。

处理方法:
若细胞状态尚可,添加黑胶虫/支原体抑制剂培养2-3代即可转阴;若细胞状态很差,建议消杀后丢弃。

细胞培养中“黑胶虫”污染的检测及防治

细胞培养中“黑胶虫”污染的检测及防治

6、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细胞培养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在培养液 更换、细胞传代等关键环节上要格外留意。通过定期检查和记录细胞生长情况、 生化指标等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黑胶虫污染问题。
7、采用新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生 物信息学分析等也可用于检测和防治黑胶虫污染。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 以更早地发现污染源、追踪污染途径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4、建立应急预案:实验室应建立针对黑胶虫污染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 污染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5、加强学术交流与培训: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了解和学习 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提高对黑胶虫污染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对实验室 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5、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实验 器材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紫外线、甲醛等。在使用 消毒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内容三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塑料制品的使用日益普遍,由此引发的白色污染 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次演示将探讨白色污染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旨在引起 人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共同呵护环境。
参考内容
一、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细胞培养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细胞培养 是指将活细胞种植在适宜的基质中,通过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使细胞在 体外繁殖和生长。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包括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
1、悬浮培养:悬浮培养是将细胞悬浮在培养液中,通过搅拌或振荡使细胞 均匀分布,并保持悬浮状态。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细胞,包括一些难以 贴壁的细胞。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

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1.我们实验室最近一次的情况:我们前后从上海细胞中心买了三批细胞,细胞刚到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也没有见小黑点,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给培养液加庆大霉素,也无济于事,对贴壁细胞用生理盐水及D-hanks液冲洗七遍后见减少,但是随后几天又出现,刚开始怀疑操作有问题,但是由有经验的老师操作也出现这种问题,陆续对培养液,血清及胰酶进行培养也没发现问题。

同时培养箱也有本实验室保存的3t3细胞进行培养,生长快,很快铺满,仔细观察也可以见到少量的黑点。

后来还有从军科院过来的Hela细胞,没有使用我们的血清,直接吸出多余的培养液后,进行培养,传代后用原来吸出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同样发现了问题。

可以发现如下的特点:(1)与细胞共生,细胞长的好或密度大的话,小黑点就少,反之则多;(2)对抗生素无效;(3)可能通过培养箱空气进行污染;(4)单用培养液及血清培养没发现问题。

(5)换掖冲洗后也无效。

以下是论坛里我找来的相关帖子内容“黑胶虫”是近十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污染物,“黑胶虫”的分类目前尚无鉴定确认。

“黑胶虫”可寄生于动物细胞,也可以生存于培养基中,依靠细胞和培养基中的营养为生,并随细胞传代而传代。

“黑胶虫”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开始时对细胞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当黑胶虫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直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所以“黑胶虫”的污染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

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黑胶虫”是一种微生物,增殖缓慢但对细胞有损害,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细胞死亡,其来源可能是细胞本身的污染或从动物取材时污染造成的。

该污染在全世界细胞实验室中普遍存在,解决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A. 玻璃培养瓶中的类似氧化硅的东西(曾经有文献报道过)B. 据说这是黑胶虫,又有人说是原生动物,好象也没个统一的说法C. 据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为害杨梅的油茶黑胶粉虱

为害杨梅的油茶黑胶粉虱

为害杨梅的油茶黑胶粉虱近期,许多果农反映杨梅叶背面有很多黑点状的虫,此虫乃是油茶黑胶粉虱,又叫槠黑粉虱、槠黑漆粉虱、小黑粉虱。

原危害普通油茶,并引发煤污病,近两年在杨梅树上也普遍发生为害。

油茶黑胶粉虱以口针插入叶片组织取食,绝大多数幼虫寄生于叶片背面,枝、干、花、果等部位很少见。

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2龄以上幼虫于黑色蛹壳下在叶背越冬。

次年3月下旬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大多在上午8~10时开始羽化,12时至下午2时为羽化高峰。

成虫羽化延续20天左右,而羽化高峰期仅几天。

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时晴时雨天气最适宜羽化产卵。

卵大多产于新、老叶片背面,每头雌虫可产卵30余粒,产卵后的雌成虫转移到新梢嫩叶上栖息,寿命仅4~5天。

幼虫于6月上、中旬出现,善于爬行,找到合适部位后用口针刺入叶片取食。

7月中、下旬普遍脱皮进入2龄,2龄幼虫的足、触角退化,丧失活动能力。

虫体背腹扁平,并形成黑色介壳,然后分泌出无色透明粘胶固着虫体,以后就在介壳下发育至3龄,直至化蛹,而不再迁移转位,这就是所见的黑点虫体。

因为2龄幼虫历期长达250天左右,故危害性大,既直接为害杨梅叶片,又能诱发煤污病,影响树体生长,造成落花落果。

防治方法:①该虫喜阴湿环境,多发生在郁闭度大的叶片上,从2龄幼虫到成虫这阶段营定位生活,故可通过剪除病虫枝叶,降低虫口密度,并增加通风透光度,减轻和抑制为害。

②待杨梅采收后及时喷药。

可供选用的药剂有:40%速扑杀(杀扑磷)乳油1500~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2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500倍液;50%马拉松乳油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

每隔15天喷1次,连喷2~3次。

黑壳虫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黑壳虫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黑壳虫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黑壳虫是一种受欢迎的养殖昆虫,其幼虫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且生长迅速,适合作为饲料或肉食性宠物。

本文将介绍黑壳虫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料选择、繁殖方式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引言:黑壳虫(也称黑鞘虫)是一种小型的节肢动物,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暖地区。

由于黑壳虫的幼虫富含蛋白质并且易于养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或职业上养殖这种昆虫。

本文将介绍如何成功养殖黑壳虫并注意养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项。

一、养殖环境的准备养殖黑壳虫需要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首先,选择一个通风良好、光照适宜的地方,避免暴晒和过于潮湿的环境。

其次,准备一个合适的养殖箱或容器,可使用透明的塑料盒子或玻璃坛子。

注意选择容器的大小,以便适应黑壳虫的生长和繁殖。

二、饲料的选择黑壳虫的饲料主要以有机废料为主,如腐烂的水果、蔬菜或粮食渣滓等。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新鲜的饲料,避免腐烂食物滋生细菌和霉菌。

此外,可以添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如鱼粉、虫粉或蛋白粉等,以提高黑壳虫的生长速度和养分含量。

三、繁殖和补充群体黑壳虫是以幼虫状态进行养殖,成虫的寿命较短不能长时间繁殖。

繁殖时,将幼虫放入携带有饲料的新容器中,以促进其成长和繁殖。

当幼虫体型达到一定大小后,可将其分散到多个容器,以避免过度竞争和饲料不足。

每隔一段时间,根据需求补充新的幼虫群体,以确保养殖进程的持续性。

四、疾病防治与卫生措施在养殖黑壳虫的过程中,应加强疾病防治与卫生措施,以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虫群的健康。

首先,注意及时清理和更换食物残渣,避免滋生病菌和细菌。

其次,定期清洗养殖器具和容器,使用消毒液洗涤并充分晾干,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如发现虫群有异常现象,应立即进行分离处理,并探索可能的疾病原因。

结论:黑壳虫养殖是一项相对容易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活动。

通过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饲料、合理繁殖和加强卫生防治措施,可以顺利养殖出质优量足的黑壳虫。

细胞出现小黑点是什么,支原体污染怎么办

细胞出现小黑点是什么,支原体污染怎么办

细胞出现小黑点是什么,支原体污染怎么办炎炎夏日,细胞污染严重,它们正在被这越来越热的天气“折磨”。

你会慢慢发现细胞出现了一些不知何物的小黑点那些讨厌的小黑点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吧~1.细胞碎片细胞生长状态不好,吹打过多或者多次吹打导致碎片,加大血清浓度,降低离心速度养两代试试。

碎片一般会离心出去。

这就是细胞碎片2.黑胶虫黑胶虫污染,黑胶虫一般小而且密。

“黑胶虫”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开始时对细胞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当黑胶虫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直至死亡。

3.支原体污染支原体污染不易发现,很多细胞即使支原体污染,在没有出现猛烈爆发时细胞形态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支原体污染经常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支原体污染对细胞的伤害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会直接对您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严重降低细胞的基因转导效率:无论是病毒载体还是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导,细胞都会因为支原体的污染而导致效率低下。

②严重影响细胞的功能表型:支原体严重影响细胞的分化方向,扰乱细胞的增殖、活力与代谢水平,造成实验中极其不稳定的细胞表型结果。

那么出现这些情况之后细胞怎么“自救”呢对于细胞支原体污染,向已经污染支原体的细胞中加入汉恒自主研发特效抗支原体试剂SaveIt™ 后,再用PCR检测培养细胞的支原体,电泳图如下。

结果显示,加入汉恒生物抗支原体试剂后,污染的支原体被有效清除。

虽然有试剂可以帮我们清除支原体,但是既然存在支原体污染那就说明别的地方是存在污染可能性的,例如生物安全柜,工作台,培养箱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又可以怎么去解决呢?“喷一喷”汉恒生物SaveIt™抗支原体喷雾预防支原体污染效果显著,可用于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显微镜等常用仪器以及细胞房门把手等易污染的死角的消毒中,只需轻轻一喷,就可让您远离支原体污染带来的烦恼。

所以汉恒生物不仅有细胞“自用”的抗支原体试剂,还有“外用”的抗支原体喷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细胞之家- 中国干细胞研究员的交流论坛's Archiver 干细胞之家论坛›实验室综合讨论区›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qingnuanrenxin发表于2010-5-16 12:03细胞培养中的黑胶虫问题我们实验室最近一次的情况:我们前后从上海细胞中心买了三批细胞,细胞刚到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也没有见小黑点,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给培养液加庆大霉素,也无济于事,对贴壁细胞用生理盐水及D-hanks液冲洗七遍后见减少,但是随后几天又出现,刚开始怀疑操作有问题,但是由有经验的老师操作也出现这种问题,陆续对培养液,血清及胰酶进行培养也没发现问题。

同时培养箱也有本实验室保存的3t3细胞进行培养,生长快,很快铺满,仔细观察也可以见到少量的黑点。

后来还有从军科院过来的Hela细胞,没有使用我们的血清,直接吸出多余的培养液后,进行培养,传代后用原来吸出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同样发现了问题。

黑焦虫的特点:1、与细胞共生,细胞长的好或密度大的话,小黑点就少,反之则多。

2、对抗生素无效。

3、可能通过培养箱空气进行污染。

4、单用培养液及血清培养没发现问题。

5、换掖冲洗后也无效。

以下是论坛里我找来的相关帖子内容。

“黑胶虫”是近十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污染物,“黑胶虫”的分类目前尚无鉴定确认。

“黑胶虫”可寄生于动物细胞,也可以生存于培养基中,依靠细胞和培养基中的营养为生,并随细胞传代而传代。

“黑胶虫”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开始时对细胞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当黑胶虫的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细胞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直至死亡,严重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所以“黑胶虫”的污染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

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黑胶虫”是一种微生物,增殖缓慢但对细胞有损害,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细胞死亡,其来源可能是细胞本身的污染或从动物取材时污染造成的。

该污染在全世界细胞实验室中普遍存在,解决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1、玻璃培养瓶中的类似氧化硅的东西(曾经有文献报道过)。

2、据说这是黑胶虫,又有人说是原生动物,好象也没个统一的说法。

3、据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

4、有人说是纳米级的细菌。

其他的特点:1、形态上有些像细菌,直径约在0.5~1微米。

2、在400X倒置显微镜小,有典型的布朗运动(不规则的原地小距离抖动)。

3、细胞内好像也有存在。

4、但并不引起培养液混浊。

5、时间稍长,细胞状态明显恶化,并最后死亡。

大家的处理:1、换好一点的血清(我觉着和血清的关系不大)。

2、如果是贴壁细胞的话,可用无菌的PBS洗几次,可一定程度上缓解。

若是悬浮的话,就不太好处理拉,可以向其中少加一点滋养细胞(从小鼠腹腔内取的巨噬细胞,这种细胞不分裂,过一阵就死掉了,做抗体杂交瘤融合的同志肯定知道)。

加滋养细胞对有黑胶虫的刚复苏的细胞很有效!还有就是实验环境要注意好,保持细胞间整个环境的洁净度。

3、换用进口的一次性塑料培养瓶。

4、建议清理无菌室所有物品,重新灭菌,用KMnO4熏蒸,按首次使用无菌室做,细胞重新复苏。

5、在换液前先加入生理盐水并轻轻拍打,冲洗干净后再加入培养液,坚持天天洗,传代时加生理盐水再离心一次,接种密度稍大一些,一段时间后,虫子就会大大减少,对细胞的生长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6、有材料称minocycline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和换液结合起来使用。

黑焦虫很难根除,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并进行全面的熏蒸杀菌我们实验室也污染了一次,后来熏蒸了一个星期,换气也用了1个星期,后来就好了,期间我也用什么换血清等方法弄过,不过作用不大,过几天那个又多了。

呵呵,还是彻底的消毒一次好啊。

我养的人的肝细胞也出现类似上面楼主说的“黑胶虫”。

自己的观察和楼主还是有点区别:我用条件培养基(不含血清和二抗)长期培养细胞,每两天就更换,新配的培养基。

在培养一个星期就出现类似“黑胶虫”的东西。

胞浆和上清中均有那种东西,换液以后好像澄清了一点,第二天又出现了,这东西对细胞的生长也有些影响,细胞有的脱落死掉了。

因为培养时间不久,还不知道是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本身的原因还是黑胶虫的的影响。

可以肯定可以和细胞共生。

奇怪的是:我在用含血清(PAA公司小牛血清)培养基作对照的六孔板中发现,那上清中却是澄清的,三个复孔也是澄清的。

1.当时怀疑是我是不是没加二抗的原因,后在条件培养基中加入二抗以后,发觉效果还是不明显。

2.怀疑是不是条件培养基本身就含有那东西,于是将一部分培养基也放入培养瓶中培养。

也没发现有那东西。

最后个人的结论:这种东西在可能本身就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细胞内。

二抗对其效果不明显。

血清中可能存在有一种物质可以抑制其生长。

细胞离开特有的免疫环境,很多被抑制生长的,寄生于细胞内的生物就开始生长,这种情况类似于HIV感染引起的感染一样。

解决的办法也是很迷漫。

至今也没什么办法。

在和战友们的的交流和学习中找到对付这种黑胶虫的办法。

有关血清使用中的常见问题解答。

数十年来我们始终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些实验室里常会遇到的问题,供大家参考:1、保存血清最好的办法?我们建议血清应保存在-5℃至-20℃。

若你一次无法用完一瓶,建议您无菌分装血清至恰当的灭菌容器内,再放回冷冻。

2、如何解冻血清才不会使产品质量受损?我们建议您将血清从冷冻箱中取出后,先置于2-8℃冰箱中使之溶解,然后在室温下使之全溶。

但必须注意的是,溶解过程中必须规则地摇晃均匀。

3、血清解冻后发现有絮状沉淀物出现,该如何处理?血清中沉淀物的出现有许多原因,但最普遍的原因是由于血清中脂蛋白的变性造成的;而血纤维蛋白(形成凝血的蛋白之一)在血清解冻后,也会存在于血清中,亦是造成血清沉淀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这些絮状沉淀物,并不影响血清本身的质量。

若您欲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可以将血清分装至无菌离心管中,以400g稍微离心,上清液即可接着加入培养基内一起过滤。

我们不建议您以过滤的方法去除这些絮状沉淀物,因为它可能会阻塞您的过滤膜。

4、何谓热灭活?有必要做热灭活吗?一般以56℃,30分钟来处理已解冻的血清,因为此加热步骤,可以使补体去活性,而补体所参与的反应有:溶细胞活性,平滑肌的收缩,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组胺的释放,增强吞噬作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趋化和激活实验显示,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

经过处理的血清对细胞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

而经过热处理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的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

因此我们建议您,若非必须,您可以不需要做热灭活这一步。

如此以来,不但节省您宝贵的时间,更确保您血清的质量!5、如何避免沉淀物的出现?我们建议您在使用血清的时候,注意正确的血清解冻步骤,并尽量避免灭活血清及长时间的将血清置于高温环境中。

来源:[url]/Hyclone/page/note.htm[/url]我认为所谓”黑胶虫“应该是血清中的物质在热灭活后形成的聚合物,在常温下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看上去像虫子而已。

因为血清中的营养物质聚合,变得不能被细胞利用,所以细胞失去营养支持,逐渐”状态不好“,甚至死亡。

我观察到的现象和wxgang战友一样,我养的是u251细胞,刚开始养在皿里面的时候有双抗有血清,生长很好,两天传代一次,之后我就开始铺在12孔板作转染,作转染的时候我们是换无血清无双抗培养基,而且转染之后不换液培养48h,结果全面污染了,我想可能是操作有问题,重复了一次又失败,我觉的我手气不好,就另请同学做了一次,铺板转染全是她做的,结果也是全面污染,我想是不是因为在皿里面养的时候一直加双抗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有隐性污染,我就换了无双抗有血清的培养基培养细胞,结果还是长得好好的,两天传代,一点问题都没有,我想做转染唯一换了条件的就是换成无血清培养基,那些细菌一样的东西就出来了,后来我就把皿里面的培养基换成双无只1640的培养基,结果24小时之后,那些东西就按耐不住,全钻出来了,我也觉得它们是寄生在细胞里面的,就像人体的寄生虫一样,血清撤掉了,没有营养了,它们饿了就全钻出来了,说得比较通俗,见笑,我被这株细胞搞得心慌慌的,也不敢动其他细胞了,害怕造成交叉污染。

这种东西藏的很好,细胞正常培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好的不得了,混在好细胞当中,要是他把别的细胞给污染了,我就要气死了。

最后他全面释放出来的时候像是细菌污染,因为培养基变浑浊了,细胞全都死了,它密密麻麻繁殖了很多,浮在培养基上。

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也没有办法解决,仅提出自己的实验现象供大家参考。

我和楼上的lamnon的情况极为相似。

我前两天复苏了一管别人冻存的小鼠成纤维细胞,长得还可以,四天后传代,今天是传代后的第二天发现三瓶中有一瓶的培养液很快就变成橘黄色,另外两瓶还可以. 于是我就把那瓶变色的换液了,可是换完液就觉得又变黄色了,,镜下观察细胞很不规则,胞核有的就看不到,而且胞质和胞核里面有很多黑色小点.。

我觉得对于黑胶虫的定义非常需要规范化。

我对这种东西持保留态度,一是我自己还没有遇到过,二是我们的的确确还不知道这种所谓的“微生物”本质是什么东西。

也就因为界定的模糊,现在有很多同行遇到问题很容易就往“黑胶虫”上归咎,其实很有可能只是细胞状态不好时漂点碎片,包括支原体污染导致的,或者血清灭活时间长了出沉淀之类,可一旦归咎于“黑胶虫”,就好像名正言顺的成了“不可抗力”:反正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姑且就当是“黑胶虫”吧。

可能进来的同行看到这里砖头已经举到半空了,但我认为这问题是确实存在的,需要大家重视。

除了上面几位令人尊敬的积极做实验证实的同行们,进这贴的人可能有很多都是细胞不明原因的状态不好,进来看看能不能靠上“黑胶虫”的边的。

我们是做科学的,而现在“黑胶虫”已经快成了我们科研中的迷信,请慎重讨论“黑胶虫”,不要轻易用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来试图解释手中的现象,希望你相信自己的困惑是可以用我们目前已知的原因解释并且可以解决的,认真寻找原因才是正道。

黑焦虫就是以讹传讹造出来的,大家不要再人云亦云了,拿出点实证的科学精神出来。

事实和证据是科学家的空气,虚无缥缈的东西应该从脑海里清除出去。

很多人还在沿用热灭活血清的老传统,但是这样会使血清中产生蛋白质的聚合体,像线状的小虫,做布朗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