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基本理论2_工作状态
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
![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4c28f2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c.png)
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无线传输线是一种用于在无需直接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遥控,无线电视、卫星通信等领域。
无线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影响着信息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稳定传输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无线传输线能够以预定的速率稳定地传输信息。
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无线网络连接良好、信道干净、干扰较少的情况下。
无线传输线在稳定传输状态下能够确保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适用于大多数的日常通信需求。
第二种状态是不稳定传输状态。
当无线传输线遇到信道干扰、距离过远或者设备故障等问题时,它的传输状态就会变得不稳定。
在这种状态下,信息传输可能会受到干扰,数据包丢失、延迟增加等问题可能会发生。
要解决这种状态下的问题,通常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增加信号功率、优化天线布局、使用频谱分集技术等。
第三种状态是断开连接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无线传输线可能由于信号丢失、设备故障或者其他原因而完全断开连接。
在这种状态下,信息无法正常传输,通信双方需要重新建立连接才能进行通信。
断开连接状态对信息传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降低发生这种状态的概率,如使用多路径传输技术、增加冗余传输等。
无线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对信息传输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在稳定的传输状态下,无线传输线才能发挥其最佳的传输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少不稳定传输状态的发生,并及时处理断开连接状态,以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和可靠。
04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全解
![04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e10ca159168884868762d633.png)
表示成行波与驻波叠加的形式:
V ( z ) V0 1 L e j z j 2V0 L sin z 1 I (z) V0 1 L e j z j 2V0 L sin z Z0
输入阻抗
Z in ( l ) Z 0
反射系数 驻波比
Z L jZ 0 tg l Z 0 jZ L tg l
0 1
1 SWR
传输线上只有从电源向负载传输的单向行波—入射
波,传输线的的这种工作状态称为行波状态。 行波条件(无耗传输线): Z L Z0 行波的特点 沿传输线电压和电流的振幅处处相等,电压和电流
同相,输入阻抗等于传输线特性阻抗。
2、全反射(纯驻波)状态
定义
负载完全不吸收功率,入射波全部由负载反射回电源方 向,传输线的这种工作状况称为全反射状况。 全反射的条件
Y0 tg l
• 电感负载:
等同于一段小于λ/4的短路线,即
X Z0tg l
或 L
Z0 tg l
开路和短路传输线的应用
谐振腔
• nλ/2的短路线—串联谐振 • nλ/2的开路线—并联谐振 • (2n-1)λ/2的短路线—并联谐振 • (2n-1)λ/2的开路线—串联谐振
即,电压和电流为纯驻波,没有向前传播的波,电压 和电流的相位相差π/2,没有有功功率传播。
• 输入阻抗 特点:
Zin (l ) jZ0tg l
(2.45c)
纯电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782e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e.png)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根据传输线上的分布参数是否均匀分布,可将其分为 均匀传输线和不均匀传输线。我们可以把均匀传输线分割
成许多小的微元段dz (dz<<λ),这样每个微元段可看作集 中参数电路,用一个Γ型网络来等效。于是整个传输线可
等效成无穷多个Γ型网络的级联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2 - 2 无耗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一、传输线方程
即:
( ) I (z) = Ii2e jβ z + Ir2e- jβ z = Ii2 e jβ z + e- jβ z = 2Ii2 cos β z
( ) u(z,t) =
2Ui2
sin
β
z cos ω t
+
φ 2
+π
2
i(z,t) =
2
Ii2
cos β
z cos(ω t
+
φ) 2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
-
Ur (z) Ir (z)
=
R0 + jωL1 G0 + jωC1
对于无耗传输线( R0 = 0, G0 = 0 ),则
Z0 =
L1 C1
对于微波传输线 ,也符合。
平行双线 同轴线 特性阻抗
在无耗或低耗情况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一实数, 它仅决定于分布参数L1和C1,与频率无关。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l = (2n +1) λ (n = 0,1,2,)
4
1.传输线上距负载为半波长整数倍的各点的输入阻抗等于负载阻抗;
2.距负载为四分之一波长奇数倍的各点的输入阻抗等于特性阻抗的
平方与负载阻抗的比值;
3.当Z0为实数,ZL为复数负载时,四分之一波长的传输线具有变换阻 抗性质的作用。
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
![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e387df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2.png)
无线传输线的工作状态通常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传输状态、过渡状态和反射状态。
这些状态是由信号在传输线中的行为所决定的,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输状态是无线传输线的主要工作状态之一。
当信号沿传输线传播时,如果源端和负载端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信号会顺利通过传输线,保持其原始的幅度和形状,这种状态被称为传输状态。
在传输状态下,信号的能量主要被传输线所吸收,并沿着线路传播。
这种状态常见于长距离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输。
过渡状态是另一种常见的工作状态,它发生在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其幅度和形状发生变化的阶段。
过渡状态通常出现在信号在传输线中的传播过程中,由于线路的不均匀性、连接器阻抗不匹配等原因,信号的幅度和形状会发生变化。
这种状态下的信号通常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恢复其原始的幅度和形状,以便正确地被接收端接收和处理。
反射状态是无线传输线的另一种工作状态。
当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如果遇到阻抗不匹配的节点或终端,信号的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源端。
这种状态被称为反射状态。
反射现象会导致信号的幅度和形状发生变化,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为了避免反射现象对信号传输的影响,需要对传输线的阻抗进行匹配控制,以确保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并保持其原始的幅度和形状。
总之,无线传输线的三种工作状态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和管理通信系统,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和可靠性。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反射系数与工作状态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反射系数与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5c74fd6567ec102de2bd897c.png)
Z(z')Z0
1lej2z' 1lej2z'
(2-32)
三、传输线的驻波状态
jxl
z为 正
I
UU I
0
图 2-7
jxl
z为 负
U
I
0
三、传输线的驻波状态
再考虑 l e的jl 一般情况
1ej(2z'l) Z(z')Z01ej(2z'l)
相位因子又重新整理成
于是比较可知
2z'g
4
4gl
z"
z'
3. 反射系数与阻抗的关系
(2-21)
任意 z'情况
Z(z')Z011((zz'')) (z')Z(z')Z0
Z(z')Z0
任意 z'情况
Zl Z011ll
l ZZll
Z0 Z0
二、传输线的行波状态
如果负载 Zl 或Z0 无限长传输线,这时
l
Zl Zl
Z0 Z0
0
无反射波,我们称之为行波状态或匹配
负并非绝对,严格地说,应该是min | | 的正z 负性。
三、传输线的驻波状态
z
0
UI
IU
z
Ei Si
Hi
z
0
Er
Sr
Z
Hr
z
0 ,=
z
0
0
图 2-6
三、传输线的驻波状态
[附注]对于等效长度问题,我们也可以 采用反射系数相位 l来加以研究
1ej2z' Z(z')Z01ej2z' 以短路状态为标准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总结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6ce00b0066f5335a8121dd.png)
当Z0为实数时,电压入射波与电流入射波的相位 相同;电压反射波与电流反射波相位相反。
三、 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1、特性阻抗Z0
将传输线上导行波的电压与电流之比定义为传输线的 特性阻抗, 用Z0来表示, 其倒数称为特性导纳, 用Y0来表
示。
由定义得 Z 0
R1 jL1 G1 jC1
可见特性阻抗Z0通常是个复数, 且与工作频率有关。 它由传输 线自身分布参数决定而与负载及信源无关, 故称为特性阻抗。
或者
二、传输线方程
2. 时谐均匀传输线方程
a. 时谐传输线方程
对于时谐电压和电流, 可用复振幅表示为 v(z, t)=Re[V(z)e jωt] i(z, t)=Re[I(z)e jωt] 将上式代入(2.1-1)式, 即得时谐传输线方程:
dV ( z ) ( R1 jL1 ) I ( z ) Z1 I ( z ) dz (2.1-3) dI ( z ) (G1 jC1 )V ( z ) Y1V ( z ) dz Z1 R1 jL1 传输线单位长度的串联阻抗 式中 传输线单位长度的并联导纳 Y1 G1 jC1
(2.1-11)
二、传输线方程
2. 时谐均匀传输线方程
c. 电压、电流的定解
V (d ) VL chd I L Z 0 shd VL I (d ) shd I L chd Z0
写成矩阵形式:
(2.1-12)
chd V (d ) I (d ) shd Z0
无耗线 j L1C1
低耗线
0, L1C1
(2.1-22)
R1 G1Z 0 c d 2Z 0 2
(2.1-23)
传输线理论基础知识
![传输线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9723c5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3.png)
一般情况下,Z0 为复数,其摸和幅角分别为:
特性阻抗与频率的定性关系如下图2-5:
2.6 均匀传输线传播常数 传播常数γ表示行波经过单位长度后振幅和相位的变化。其表示式如下式所示:
一般情况下,传播常数γ复数,其实部α称为衰减常数, 单位为dB/m(有时也用Np/m,1Np/m=8.86 dB/m);β为相移常数, 单位为rad/m。
1.2 传输线分布参数及其等效电路 长线的含义
长线是指传输线的几何长度和线上传输电磁波的波长的比值(即电长度)大于或接近于1;反之,则 称为短线。可见二者是相对概念,取决于传输线的电长度而不是几何长度。
长线和短线的区别还在于:前者为分布参数电路,而后者是集中参数电路。在低频电路中 常常忽略元件连接线的分布参数效应,认为电场能量全部集中在电容器中,而磁场能量全部集 中在电感器中,电阻元件是消耗电磁能量的。由这些集中参数元件组成的电路称为集中参数电 路。随着频率的提高,电路元件的辐射损耗,导体损耗和介质损耗增加,电路元件的参数也随 之变化。当频率提高到其波长和电路的几何尺寸可相比拟时,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的分布空间 很难分开,而且连接元件的导线的分布参数已不可忽略,这种电路称为分布参数电路。
由此可见,微波传输线中的分布参数不可忽略,必须加以考虑。由于传输线的分布参数效应,使传 输线上的电压电流不仅是空间位置的函数。
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及其等效电路
根据传输线上分布参数均匀与否,可将传输线分为均匀和不均匀两种,下面讨论均匀传输线。 均匀传输线:所谓均匀传输线是指传输线的几何尺寸、相对位置、导体材料以及周围媒质特性沿电 磁波传输方向不改变的传输线,即沿线的参数是均匀分布的 在均匀传输线上,分布参数R、L、C、G是沿线均匀分布的,即任一点分布参数都是相同的,用R1、 L1、C1、G1分别表示传输线单位长度的电阻、电感 、电容、电导。
第二章无耗均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第二章无耗均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4638bcd276a20029bd642dbc.png)
一 电压反射系数
• 线上的反射波存在与否,以及反射波的大 小,是传输线工作状态的重要标志。反射 系数是描述传输线工作状态重要的物理量。 • 本节首先介绍电压反射系数的定义,进一 步给出已知电压反射系数传输线上电压、 电流、输入阻抗和传输功率的表达式。
1 电压反射系数的定义
定义终端接有负载的传输线上任意位 臵处的反射波电压与入射波电压之比为电 压反射系数,用以表示传输线上反射波的 大小。
• 传输线上每一位臵处电压与电流相位差二 分之π(反相位),即其平均功率为零。 也就是说驻波工作状态不传输电磁能量。 • 终端开路的传输线其输入阻抗为纯电抗, 且改变线长d不仅可改变电抗值还可改变电 抗极性,这是一个很可利用的性质。在超 短波段和微波段,常使用长度可变的开路 线或短路线作为可变电抗器。
二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 接有负载阻抗的传输线在正弦时变信源激 励下,依线上电压反射系数的有无或大小, 可把传输线区别为行波、驻波和行驻波三 种工作状态。反射系数就是表征工作状态 的参量。
1 行波状态
行波状态是传输线的理想工作状态。此 时线上无反射波,只有自信源向负载传播 的电压和电流的入射波,它们是沿线幅值 不变而向负载方向相位依序滞后的行进波。 传输线上不同位臵处的输入阻抗都一样, 都等于负载阻抗或传输线的波阻抗。信源 激励的信号功率完全到达负载端并被负载 吸收。
d 1 U Z I e jd U d U i L 0 L 2 I d I d 1 U L e j d IL i Z0 2 d 0 Z in d Z 0 Z L Pd Pi
定义电压驻波比简称为驻波比s这样一个参量它等于电压波腹值与电压波节值之比即minmaxminmax行波驻波行驻波电压驻波比与电压反射系数都是表征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参量驻波比与反射系数模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四节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第四节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f97a7e8dccbff121dc368383.png)
Ui (z) A1
UiL Ui
Ii (z)
U iL Z0
Ui Z0
二、驻波状态(全反射情况)
当终端短路(ZL=0)、开路(ZL=∞)或接纯电抗负载 (ZL=±jXL)时,︱(z)︱=︱L︱=1,终端全反射,沿 线入、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分布。负载与传输线完全
失配。驻波状态下,︱︱=1,r=∞,K=0。
z
Xin(z)
z长度短路线 的等效电路
0 =0(短路) 串联谐振
0~l/4 >0(感性) 电 感
l/4 =±∞(开路) 并联谐振
l/4 ~ <0(容性) 电 容
l/2
l/2 =0 (短路) 串联谐振
沿线每经过l/4,阻抗性质变化一次;每经过
l/2,阻抗重复原有值。
2. 终端开路(ZL=∞)
L 1 e j0 IL 0 ,U L UiL (1 L ) 2UiL ,
1)沿线电压、电流分布
以上关系代入式(2-4e)得
UI((zz))UjUZ2
cos z
2 sin
0
2Ui2 cos
z j2Ii2 sin
z
z
UiL IiLZ0
电压、电流瞬时表达式为:
u( z, t )
2 U i 2
cos
z
cos(
t
2)
i( z, t )
2
Ii 2
sin
z cos(
z
得
(2 4e)
U (z) j2UiLsin z I(z) 2IiL cos z
设UiL Ui e j 2, 则电压、电流瞬时表达式为:
u( z, t )
2 U i
sin
lec04 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
![lec04 传输线工作状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943a8771fe910ef02df807.png)
三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2)终端负载开路 终端负载开路 负载阻抗Zl=∞ ;终端电流:Il=0 此时,线上任意位置的电压和电流复振幅表示式为: U(z)=Ulcosβz U I(z)= j l sinβz Zc 输入阻抗为: Z in ( z ) = − jZ c ctgβ z 反射系数为: Γ(z)=e -j2βz 驻波系数为:s→∞
三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2. 纯驻波状态 纯驻波状态
纯驻波状态就是全反射状态, 也即终端反射系数|Γl|=1。 在此状态下, 由式(1.3-23),负载阻抗必须满足
Zl − Zc = Γl = 1 Zl + Zc
由于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c为实数, 因此要满足上式 负载阻 要满足上式, 要满足上式 抗必须为短路( 抗必须为短路(Zl=0)、开路(Zl→∞)或纯电抗(Zl=±jXl) ) 开路( )或纯电抗( 三种情况之一。在上述三种情况下, 传输线上入射波在终端将 三种情况之一 全部被反射, 沿线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都形成纯驻波分布, 唯一 的差异在于驻波的分布位置不同。
λ X ( 1) lsl= arctan Zc 2π
三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同理可得, 当终端负载为Zl=-jX1的纯电容时, 可用长度小于 λ/4的开路线loc来代替(或用长度为大于λ/4小于λ/2的短路线来 代替),由式Zin(z)=-jZcctgβz有:
λ X1 loc = arcctg ( ) 2π Zc
(
2
)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开路线电压、电流复振幅、输入 阻抗分布图如下:
三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无耗终端开路线的驻波特性
三 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
分析: 分析 : 终端开路时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也呈 纯驻波分布, 因此也只能存储能量而不能传输能量。 在 z=nλ/2 (n=0,1,2, …) 处 为 电 压 波 腹 点 , 而 在 z=(2n+1)λ/4(n=0, 1, 2, …)处为电压波节点。 实际上终 端开口的传输线并不是开路传输线, 因为在开口处会 , 有辐射, 所以理想的终端开路线是在终端开口处接上 λ/4短路线来实现的。前页的图给出了终端开路时的 驻波分布特性。O′位置为终端开路处, OO′为λ/4短路 线。
传输线理论基础知识..
![传输线理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6c11c114a7302768e993957.png)
根据复数值与瞬时值的关系并假设A1、A2为实数,则沿线电压的瞬时 值为
现在研究行波状态下电压和电流的沿线变化情况。为讨论方便,距离 变量仍然从始端算起,由于U2 − Z0 I0 =0,A2=0,U r(z) =0。考虑到γ =α + jβ ,因此公式(2-14)和(2-15)简化为:
( 2)工作频带要宽,以增加传输信息容量和保证信号的无 畸变传输; (3)在大功率系统中,要求传输功率容量要大; (4)尺寸要小,重量要轻,以及能便于生产和安装。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需采用不同型式 的传输线。在低频时,普通的双根导线就可以完成传输作用,但是, 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 , 由于导线的趋肤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增大使 它的正常工作被破坏 .因此,在高频和微波波段必须采用与低频时 完全不同的传输线形式)
解得:
将上式代入式(2-6)第一式和式(2-7),注意到l − z = z′ ,并整理求得
2.2.2 已知均匀传输线始端电压U1和始端电流I1
将z=0、U(0)=U1 、I(0)=I1代入式(2-6)第一式和式(2-7)便可 求得
将上式代入式(2-6)和式(2-7),即可得
2.3 均匀传输线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
几种典型传输线的分布参数计算公式列于表1-1中。 表中μ0、ε分别为对称线周围介质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
有了分布参数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均匀传输线分割成许 多微分段dz(dz<<λ),这样每个微分段可看作集中参数电 路。其集中参数分别为R1dz、G1dz、L1dz及C1dz,其等效电 路为一个Γ型网络如图1-1(a)所示。整个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是无限多的Γ型网络的级联,如图1-1(b)所示。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20132af23169a4517623a320.png)
最高。 故称 ZL=Z0 时,负载与传输线匹配。
6
(2) Zin(z)=Z0 ,为 纯阻。
(3)电压和电流始终 同相。
(4)沿线电压、电流 的振幅恒定不变,
Ui (z) A1
UiL Ui
Ii (z)
U iL Z0
Ui Z0
7
二、驻波状态(全反射情况)
(2 22)
对上式取模,并注意到 Ui (z) UiL , Ii (z) IiL
25
得
U (z) UiL 1 L 2 2 L cos(2 z L)
I(
z)
IiL
1 L 2 2 L cos(2 z L)
(2 23)
式中, IiL UiL Z0
分析式(2-23),得:
1. 当2 bz -fL=2n p (n =,1,2,…),即在 z=(fLl)/(4p) + n ·l / 2 (2-24a)
微波技术与天线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1
传输=入射+反射
U (z) U Lie jz U Lre jz
U ( z)[1 ( z)] U (z) ULie jz ULre jz i
I(z) ILie jz ILre jz
Ii (z)[1 (z)]
2
反射系数
(z) L e j2 z
(z) Zin (z) Z0 Zin (z) Z0
(
) 、电流波节点(
)。
④ 在Uz=m(a2xn+12)U·(li/24)
I 0
(n=0,1,2, …) 处为电m压in 波
节点( U 0)、电流波腹点( min
I max
2023年大学_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
![2023年大学_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62919d6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6.png)
2023年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2023年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课后答案下载绪篇电磁场理论概要第1章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规律1.1 电磁场的四个基本矢量1.1.1 电场强度E1.1.2 高斯(Gauss)定律1.1.3 电通量密度D1.1.4 电位函数p1.1.5 磁通密度B1.1.6 磁场强度H1.1.7 磁力线及磁通连续性定理1.1.8 矢量磁位A1.2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1.2.1 全电流定律:麦克斯韦第一方程1.2.2 法拉第一楞次(Faraday-Lenz)定律:麦克斯韦第二方程1.2.3 高斯定律:麦克斯韦第三方程1.2.4 磁通连续性原理:麦克斯韦第四方程1.2.5 电磁场基本方程组的微分形式1.2.6 不同时空条件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1.3 电磁场的媒质边界条件1.3.1 电场的边界条件1.3.2 磁场的边界条件1.3.3 理想导体与介质界面上电磁场的边界条件1.3.4 镜像法1.4 电磁场的能量1.4.1 电场与磁场存储的能量1.4.2 坡印廷(Poyllfing)定理1.5 依据电磁场理论形成的电路概念1.5.1 电路是特定条件下对电磁场的简化表示1.5.2 由电磁场方程推导出的电路基本定律1.5.3 电路参量1.6 电磁波的产生——时变场源区域麦克斯韦方程的解 1.6.1 达朗贝尔(DAlembert)方程及其解1.6.2 电流元辐射的电磁波1.7 平面电磁波1.7.1 无源区域的时变电磁场方程1.7.2 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电磁波1.7.3 导电媒质中的均匀平面电磁波1.8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界面的入射反射和折射 1.8.1 电磁波的极化1.8.2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界面上的垂直入射 1.8.3 均匀平面电磁波在不同媒质界面上的斜入射__小结习题上篇微波传输线与微波元件第2章传输线的基本理论2.1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2.1.1 传输线的电路分布参量方程2.1.2 正弦时变条件下传输线方程的解2.1.3 对传输线方程解的讨论2.2 无耗均匀传输线的工作状态2.2.1 电压反射系数2.2.2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2.2.3 传输线工作状态的测定2.3 阻抗与导纳厕图及其应用2.3.1 传输线的匹配2.3.2 阻抗圆图的构成原理2.3.3 阻抗圆图上的特殊点和线及点的移动2.3.4 导纳圆图2.3.5 圆图的应用举例2.4 有损耗均匀传输线2.4.1 线上电压、电流、输入阻抗及电压反射系数的'分布特性 2.4.2 有损耗均匀传输线的传播常数2.4.3 有损耗均匀传输线的传输功率和效率__小结习题二第3章微波传输线3.1 平行双线与同轴线3.1.1 平行双线传输线3.1.2 同轴线3.2 微带传输线3.2.1 微带线的传输模式3.2.2 微带线的传输特性3.3 矩形截面金属波导3.3.1 矩形截面波导中场方程的求解3.3.2 对解式的讨论3.3.3 矩形截面波导中的TElo模3.3.4 矩形截面波导的使用3.4 圆截面金属波导3.4.1 圆截面波导中场方程的求解3.4.2 基本结论3.4.3 圆截面波导中的三个重要模式TE11、TM01与TE01 3.4.4 同轴线中的高次模3.5 光波导3.5.1 光纤的结构形式及导光机理3.5.2 单模光纤的标量近似分析__小结习题三第4章微波元件及微波网络理论概要4.1 连接元件4.1.1 波导抗流连接4.1.2 同轴线——波导转接器4.1.3 同轴线——微带线转接器4.1.4 波导——微带线转接器4.1.5 矩形截面波导——圆截面波导转接器4.2 波导分支接头……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著):内容简介本书是在作者三十多年教学及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系统讲述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天线的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基本技术。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传输线的工作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6b5d45ed5ef7ba0d4a733bd5.png)
U max = Ui 2 (1 + Γ 2 ) I min = I i 2 (1 − Γ2 )
行驻波状态
(2)当 (2)当 2 β z '−φ2 = (2n + 1)π
(n = 0,1,2,L)
φLλ λ + (2n + 1) 时,即 z ' = 4π 4
在线上这些点处,电压振幅为最小值(波节) 在线上这些点处,电压振幅为最小值(波节), 电流振幅为最大值(波腹) 电流振幅为最大值(波腹),即
Z0 ZL=Z0 z
U 1m )= e Z 0
j (φ1 − β z )
ω ∼ U &1
Z in (z ) = Z 0
行波状态(无反射情况) 行波状态(无反射情况)
沿线电压、 沿线电压、电流和阻抗分布
Γ2 Z0
ZL=Z0
(1) 线上电压和电流的振幅 ω ∼ 恒定不变
(2) 电压行波与电流行波同相,沿 电压行波与电流行波同相, 传 播 方 向 按 线 性 关 系 -βz 不 断 滞 后 . 线上的输入阻抗处处相等, (3) 线上的输入阻抗处处相等,且 均等于特性阻抗 Z in (z ) = Z 0 举例: 举例:
行驻波状态(部分反射情况) 三、行驻波状态(部分反射情况)
当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接一般复阻抗 Z L = R L + jX L
沿线电压、 1. 沿线电压、电流分布
& & U ( z ′) = Ui ( z ′)(1 + Γ( z ′)) & Ui ( z ′) & I ( z ′) = (1 − Γ( z ′)) Z0
1.条件: 1.条件: 条件
(1)半无限长均匀无耗传输线 (1)半无限长均匀无耗传输线 ∼ Z0
微波电路西电雷振亚老师的传输线理论
![微波电路西电雷振亚老师的传输线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23a8b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6.png)
(2-12)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式中U+、U-、 I+、 I-分别是信号的电压及电流 振幅常数,而+、 -分别表示沿+z、 -z 轴的传输方 向,γ是传输系数,定义为
(R jL)(G jC) j (2-13)
波在z上任一点的总电压及总电流的关系可由下列
方程表示:
dU dz
2.1.1 在直流和低频领域,一般认为金属导线就是一根连
接线,不存在电阻、 电感和电容等寄生参数。实际上, 在低频情况下,这些寄生参数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 工作频率进入射频/微波范围内时,情况就大不相同。 金属导线不仅具有自身的电阻和电感或电容,而且还是 频率的函数。寄生参数对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十分明 显,必须仔细考虑,谨慎设计,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下 面研究金属导线电阻的变化规律。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2.3 传输线基本理论
在射频/微波频段,工作波长与导线尺寸处在同一 量级。在传输线上传输波的电压、 电流信号是时间及 传输距离的函数。一条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可 由R、 L、 G、 C等四个元件组成,如图2-12所示。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L
R
+
~源
-
负
C
G
载
图2-12 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假设波的传播方向为+z轴方向,由基尔霍夫电压及 电流定律可得下列传输线方程式:
d 2U (z) dz2
(RG 2LC)U (z)
j(RC
LG)U (z)
0
d
2
I
(
z
)
dz2
(RG 2LC)I(z)
j(RC
LG)I (z)
传输线的基本理论
![传输线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9acf89284ac850ad024283.png)
z
Zc
ZLch z Zcsh Zcch z ZLsh
z z
无损耗的均匀传输线
Zin
z
Zc
ZL cos z Zc cos z
jZc jZL
sin z sin z
=Zc
ZL Zc
jZctg z jZLtg z
相速度:行波等相位面移动的速度。
wt z const
vp
dz dt
w
波长:波在一周期内沿线所传播的距离
g
v pT
vp f
f
2
2.2 传输线的工作参数
输入阻抗Zin:任意点的电压与电流比值
Zin (z)
U(z) I(z)
有损耗的均匀传输线
Zin
1. 与位置、频率、负载阻抗、特性阻抗密切相关
2. /4变换性 3. /2周期性
Zin (z) Zin(z 4) Zc2
Z in ( z) Zin ( z 2 )
4. 当ZL=Zc时,Zin=Zc
电压反射系数:某点的反射电压波与入射
电压波之比
2I(z) dz 2
2I(z)
其中: Z1Y1 R1 j L1 G1 jC1 j
U z Ae z Be z
通解为: I
z
1 Z1
dU z
dz
1 Zc
Ae z Be z
其中:Zc
e z :代表沿+z方向(由负载到电源)传播的波—反射波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章传输线理论part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二章传输线理论part](https://img.taocdn.com/s3/m/01f15fc4551810a6f4248628.png)
f, GHz
图2-21 一长为10cm的短路传输线(Z0= 41.86)输入阻抗幅值随频率的变化
2019/9/22
14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开路
终端开路:ZL=,L= 1
沿线电压电流分布状态
i(
u(z,t) z,t)
2 2 A1 Z0
A1 cos(t cos(t
0 0
2019/9/22
2
工作状态分析
——行波工作状态(无反射)
无反射条件:ZL=Z0 , L= (z)=0 沿线电压/电流分布
UI ((zz))IU (z()z)ZAA101ee
jz jz
U(z)
A1 ,
I (z)
A1 Z0
考虑时间因子ejωt
A1 A1 e j0
2019/9/22
16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开路
3/ 4
/ 2
/ 4
z
U
I
z
O
O′
Zin
z
O
O′
2019/9/22
17
驻波工作状态——终端开路
终端开路Vs.终端短路
只要将终端短路的传输线上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从终端开
始去掉λ/4线长,余下线上的分布即为终端开路的传输线上 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
RminRmax Z02 , Z0
Umax Imax
U min I m in
2019/9/22
24
行驻波状态
沿线输入阻抗
Zin
Z0
ZL Z0
jZ 0 tan(z) jZ L tan(z)
沿线阻抗值是非正弦周期函数。 在电压波腹点和电压波节点处的输入阻抗为纯电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终端短路同轴线, 例:填充空气、Zc = 50 、长度为 0.1m 的终端短路同轴线, 填充空气、 求其输入阻抗。 当频率分别为 0.75GHz 、1.5GHz 、4GHz 时,求其输入阻抗。
传输线的绝对长度 l = 传输线的电长度 le= 工作频率对应的波导波长 λ g 2π l e λ g = 2π l e βl= l = leλg λg 解: le Z in = jZ c tan(β l ) = jZ c tan(2π l e ) f (GHz) λg (m)
三、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
Γ (z ) = 0 ,
1 + Γ (z ) Z in (z ) = Z c ⋅ = Zc 1 − Γ (z )
传输线上,任意点的输入阻抗均等于特性阻抗。 传输线上,任意点的输入阻抗均等于特性阻抗。
四、优点
行波状态是理想的工作状态,能量被负载完全 行波状态是理想的工作状态, 接收。但实际工作中, 接收。但实际工作中,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行波状 总是或多或少存在反射。 态,总是或多或少存在反射。 在天线、微波器件、微波电路的设计中, 在天线、微波器件、微波电路的设计中,如何 采取各种措施,使负载尽量匹配、尽量减少反射, 采取各种措施,使负载尽量匹配、尽量减少反射, 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λg
6 2π λ g − j2 λg 6 2π 3
= -e Γ 6
λg
− j2β
= -e
= -e
−j
例: 欲用特性阻抗为 欲用特性阻抗为50 、终端短路的传输线来得到
值为 j25 的电抗,则该段传输线最短应为多长。 的电抗,则该段传输线最短应为多长。
Z c = 50 Ω
0.75 1.5 4
0.4 0.2 0.075
1/4 1/2 4/3
j∞
0
(传输线输入端为开路点) 传输线输入端为开路点) (传输线输入端为短路点) 传输线输入端为短路点)
传输线等效为容性电抗) -j 86.6 (传输线等效为容性电抗)
结论:传输线的性质取决于其电长度,而不是绝对长度, 结论:传输线的性质取决于其电长度,而不是绝对长度,
(2 n + 1) λ g
Zin= ∞
开 路 点
4(一般取 n =0) )
短 路 点
终端短路的传输线, 例:特性阻抗为50 、终端短路的传输线,求离 特性阻抗为 处的输入阻抗及反射系数。 终端 λ g 处的输入阻抗及反射系数。 6
λg Z in 6 2π λ g λg = j 50 3 = jZ c tan β = j 50 tan 6 λg 6
z≥0Leabharlann 等效zmin = tan
−1
(0.5 )
β = 0.0738 λ g
j 25 Ω
例、波导电路中的电抗
位置可调 的短路板
分支波导
jX
主波导 主波导
jX
分支波导终端短路,短路板的位置可调, 分支波导终端短路,短路板的位置可调,使分支波 导的输入阻抗等于所需的电抗值。 导的输入阻抗等于所需的电抗值。
2、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
Z 0 − Z c − j2βz e Γ (z ) = = e − j2βz Z0 + Zc
Γ0 = 1
3、电压、电流: 、电压、电流:
• 复数表示式: 复数表示式:
+ + (z ) = U 0 e jβ z [1 + Γ (z )] = 2U 0 cos β z U + I (z ) = j 2 I 0 sin β z
π/2,电压的波节 电流 位 , 电流的波腹( 电流的波腹(节)点;
)
π/2,电压(电 )变 (3)电压 电流 ) 位 ,电压( 电流( 电压( 电流( ,电流( )变 ;电压(电 )变 ,电流( 电 化, 变 、 化, 振
4、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
U (z ) Z in (z ) = = jZ c tan β z = jX I (z )
3λ g 4
in
(z )
0
λg
λg
2
λg
4
X in
• 输入阻抗的性质: 输入阻抗的性质:
(1) 是纯电抗,取值范围是 -j∞ ~ j∞ ; 是纯电抗, (2) 随 z 周期性变化,周期为 g/2; 周期性变化,周期为λ ; nλ g nλ g = 0, n 为整数 , 因此 z = (3) Z in 处为短路点 2 2
8.2.2 纯驻波状态
一、定义:输入波被负载全反射的状态,|Γ(z)| = 1 定义:输入波被负载全反射的状态, 二、纯驻波状态出现的条件: 纯驻波状态出现的条件:
三种条件: 三种条件:
Z 0 − Z c − j2βz e Γ (z ) = =1 Z0 + Zc
Z0 = 0
终端短路 终端开路
Z0 = ∞
n λ g 2 (一般取 n =1) )
Zin=0
短 路 点
短 路 点
为整数) (3) 长度为 (2n + 1) λ g 4(n为整数)的终端短路传输 ) 为整数 其输入阻抗等于∞ 因此, 线,其输入阻抗等于 。 因此,它具有将终端的短路 变换”为开路点的“阻抗变换功能” 点“变换”为开路点的“阻抗变换功能”;
+ ] = 2 I 0 cos β z cos (ω t + φ u 0 )
• 电压、电流的性质: 电压、电流的性质: 驻波, (1)电压、电流均是驻波,其振幅随位置作正弦变化, )电压、电流均是驻波 其振幅随位置作正弦变化, 均有波节点 波腹点; 波节点和 均有波节点和波腹点; λg 2 λg 4 λg 2 3λ g 4 波 节 点 (2)电压 ) (腹)点 波 腹 点 波 节 点 波 腹 点 波 节 点 (电 压 )
Z in = j 25 Ω
Z in (z ) = jZ c tan β z = j 50 tan β z = j 25
?? λ g
0.0738 λ g
tan β z = 25 50 = 0.5
Z c = 50 Ω
βz = tan −1 (0.5 ) + nπ
z = (tan −1 (0.5 ) + nπ ) β
五、终端开路情况
Zg
Eg
I0 = 0
U0
~
Z0 = ∞
1、终端开路的实现: 、终端开路的实现:
• 高频传输线难以形成真正的终端开路。 高频传输线难以形成真正的终端开路。 • 若波导、同轴线、微带等传输线的末端向自由空间开放,总 若波导、同轴线、微带等传输线的末端向自由空间开放, 有能量辐射出去,则自由空间相当于波导或同轴线的负载, 有能量辐射出去,则自由空间相当于波导或同轴线的负载,并 不是真正的开路。 不是真正的开路。 • 在需要开路状态时,一般采用λ g 4的终端短路传输线来实现。 在需要开路状态时, 的终端短路传输线来实现。
2、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 Z 0 − Z c − j2βz − j2βz (z ) = e Γ = -e Z0 + Zc
Γ0 = − 1
3、电压、电流: 、电压、电流:
• 复数表示式: 复数表示式:
+ U (z ) = U + (z )[1 + Γ (z )] = U 0 e j β z [1 + Γ (z )]
jφ u 0 jφ i 0
e e
jβ z jβ z
(z )e jω t ] = | U 0+ | cos( ω t + β z + φ u 0 ) + i (z , t ) = Re[ I + (z )e j ω t ] = | I 0 | cos( ω t + β z + φ i 0 )
+
• 特点 1. 电压、电流都是从源向负载方向传输的单向正弦行波; 电压、电流都是从源向负载方向传输的单向正弦行波; 2. 电压、电流的振幅均为常数,不随 z 变化; “振幅 电压、电流的振幅均为常数, 变化; 变化”是判定行波状态的依据之一。 不随 z 变化”是判定行波状态的依据之一。
也就是说随频率变化。 也就是说随频率变化。
Z in = jX
in
2π f l = jZ c tan (β l ) = jZ c tan vp
Xin ( Zc =50 )
0.5
1
1.5
2
f
2.5
3
3.5
4 GHz
长度为0.1m的终端短路传输线的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曲线 的终端短路传输线的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曲线 长度为
8.2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 所谓“工作状态”指的是:传输线从源向负载 所谓“工作状态”指的是: 传输能量时,传输线上有无反射波、 传输能量时,传输线上有无反射波、反射波与入 射波的相互关系,即反射系数的大小。 射波的相互关系,即反射系数的大小。
(z ) Γ (z ) = = U + (z )
四、终端短路情况
Zg
Eg
I0 U0 = 0
~
Z0 = 0
1、终端短路的实现: 、终端短路的实现:
• 波导:用金属平面封堵终端的横截面; 波导:用金属平面封堵终端的横截面; • 同轴线:用金属平面将内、外导体短路; 同轴线:用金属平面将内、外导体短路; • 微带:使金属带与接地金属板短路。 微带:使金属带与接地金属板短路。
电抗元件。 因此可用一定长度的终端短路传输线充当电抗元件 因此可用一定长度的终端短路传输线充当电抗元件。 (2) 长度为 n λ g 2 (n为整数)的终端短路传输线, ) 为整数)的终端短路传输线, 为整数 其输入阻抗等于0。 因此,它具有“阻抗搬移功能” 其输入阻抗等于 。 因此,它具有“阻抗搬移功能”: 搬移” 将终端的短路点向源的方向 “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