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问题(一)

合集下载

探望权执行难的表现及对策

探望权执行难的表现及对策

探望权执行难的表现及对策一、我国探望权的法律规定及含义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了探视权制度。

《婚姻法(修正案)》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父母对子女的探视权,是指父母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一方(父亲或母亲)享有的按照协议或人民法院的判决,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时间,探望子女的权利。

从民法理论上讲,父母对子女的探视权,是基于亲权而产生的,是亲权中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探望权案件执行难的表现1、执行案件立案把关难。

当事人在探望时可能发生的纠纷极其复杂,判决书或调解书不可能全面涵盖,对哪些执行案件可以受理至少应有原则性的界定,否则,法官无所适从。

2、被执行人协助义务界定难。

被执行人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认定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自无异议,但被执行人的父母即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能否认定是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有时子女本身不愿到父或母处时,又如何处理?在这个问题上很难界定。

3、当事人举证难。

探望时,双方当事人一般都是一对一,一方说对方不让看孩子,另一方则称绝无此事,谁都没有直接证据,孰是孰非极难判断。

法院也无法认定被执行人是否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或裁定,由此导致错案的可能性极大。

4、强制执行难。

法院对那些经常无故阻挠,刁难甚至隐匿子女、拒绝对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人,也可以适当的采取强制措施。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

探望权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率不断攀升,导致了大量的隔代抚养、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探望权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探望权制度是指非父母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该制度在解决离异家庭及其他类型家庭纠纷和矛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一、当前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1. 司法审查不规范在我国,对于探望权的行使需要通过法院审查,但目前我国的法院对于探望权的审查并不够规范,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判决不公正,给探望权的行使造成了困难。

比如在一些情况下,非父母监护人明显有能力、财力和意愿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但法院依然可能不支持非父母监护人的探望权申请。

2. 探望权无法强制执行目前,我国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力度并不够,一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愿意履行探望权,法院的执行力度并不够强,导致一些家庭出现合理的探望权无法得到行使的情况。

3. 控制权过于倾向于父母方在离婚或家庭矛盾纠纷的判决中,法院会更多地倾向于父母的控制权,而不是更好地考虑到子女的权益。

这就导致了非父母监护人的探望权被忽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障探望权的行使,需要对司法审查程序进行完善,建立更加规范的司法审查程序。

法院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根据子女的最大利益来进行审查,并充分考虑非父母监护人的诉求。

需要建立更好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法院的审查能够更加公正、客观。

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力度也需要加强,可以通过增加法院对于违反探望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来加强强制执行,使得违反探望权的行为更加不容易得逞。

3. 提高非父母监护人的定位三、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建议1. 建立专门的探望权法律规范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应该专门建立探望权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规定探望权的具体行使细则、程序和法院的审查标准,以及对违反探望权的处罚力度等,从而使得探望权制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法律]女儿探望母亲不能强制执行典型案例

[法律]女儿探望母亲不能强制执行典型案例

女儿探望母亲不能强制执行典型案例
一、基本案情
对于执行法官来说,探望权案件的执行很常见,通常都是离婚夫妻为探望孩子而引发。

不过,某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却接到了一起女儿要求探望母亲的执行案件。

孙家姐妹的母亲李某今年96岁,和弟弟孙某住在一起。

姐妹几个说,自己上门探望母亲时,弟弟从中阻挠,不肯开门;弟弟却表示,是母亲自己不想见她们。

如今,孙家姐妹申请了强制执行,执行法官考虑到李某年事已高,决定上门单独和老人聊一聊。

在和李某沟通的过程中,法官发现,老人的思路清晰,也能很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女儿们探望的要求,李某直接表示了拒绝。

二、沟通及最后结果
法官拨通了视频电话,让母女几个直接沟通。

可李某依然显得很抗拒,也不愿意和女儿说话。

弟弟孙某说出了实情,李某和女儿们的矛盾源自几年前征收老房的问题打过官司。

法官联系到李某原住地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李某在老房居住期间也是由儿子照顾,女儿只是偶尔前来探望。

李某因征收款分配问题对女儿们有意见不愿见面。

根据走访调查的情况,法官认为执行探望权纠纷案件应当尊重老人的意愿,如果老人不同意探望的,不应当强制执行,儿女可以等矛盾缓和之后再进行探望。

法院最终裁定,终结执行。

1。

探望权的行使与强制执行

探望权的行使与强制执行

探望权的行使与强制执行对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来讲,其拥有一定的探视权。

那实践中探视权如何强制执行呢?这是很多人想要了解的内容。

同时要是孩子拒绝探视该怎么办呢?探望权的行使与强制执行是怎样的?如果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以下就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听听我给出的具体意见。

探望权的行使与强制执行是怎样的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有关个人和单位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

从法理上看,探望权是父母基于亲子关系而享有亲权的一种体现。

由于探望权的行使,涉及到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及子女的利益,因此,立法上有必要进行法律调整。

探望权的行使与其权利主体的确定是紧密相联的,并且权利主体决定着探望权的行使,由此推知,探望权行使的原则是由父或母单独行使探望权。

所谓探望权的行使是指父或母具体实施构成探望权内容的行为,实现其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民事权益。

探望权的行使不是对探望权的处分。

很明显,前者指向的是权利的内容,后者则是针对权利本身,并非依法定原因不得剥夺探望权,权利人也不得转让、抛弃或继承。

权利行使是权利实现的手段,因此,权利能否实现与其行使的方法是否适当关系密切。

探望权的行使只能是权利人本人单独行使,他人不得行使。

具体而言,探望权行使的方法可以分为:1.探望这是指权利人在约定或者判令的时间内,到未成年子女居住的地方进行看望。

有人认为探望权行使的方法为分:看望式探望和逗留式探望。

看望式探望是指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以看望的方式探望子女,探望权人可以到直接抚养方的住处探望子女,也可以在指定的地点进行探望;而逗留式探望是指在约定或者判决确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权人领走并按时送回被探望的子女。

还有人认为,探望权行使的方式分为探视式探望和逗留式探望,并且应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有所区别,如对五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只能是探视式探望,不能采用与其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逗留式探望。

探视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标准

探视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标准

探视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标准探视权,⼜称之为探望权,是指⽗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的⼀⽅,依法享有的与不共同⽣活的⼦⼥相聚、交往的权利。

从法理上讲,探望权是基于⾎缘关系产⽣的权利,是亲⼦关系⾃然流露的权利,对⼦⼥的探望权也是亲权⼀项内容。

亲权是⽗母对未成年⼦⼥的权利和义务,它是基于特定的亲属⾝份⽽发⽣的,是对⽗母离婚后,⽆⼈⾝监护权的⽗或母与⼦⼥交往、了解⼦⼥情况的愿望的满⾜,它是对监护权不能⾏使的⼀种补充或救济。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探望权的规定,进⼀步完善了我国离婚制度。

建⽴探望权制度,是当代婚姻⽴法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随着各国对亲⼦关系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探望权制度⽇益显⽰出其积极的作⽤:⼀⽅⾯,可以满⾜⽗母双⽅对⼦⼥关⼼、爱护的情感需要,并及时了解⼦⼥的⽣活及学习情况,使⽗母更好地履⾏其抚养教育⼦⼥的权利义务;另⼀⽅⾯,可以增加⼦⼥与未直接抚养的⽗或母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从⽽降低离异家庭对⼦⼥的伤害程度,有利于⼦⼥的健康成长。

在这个意义上说,探望权对离异后的⽗母和⼦⼥都⼗分重要。

⼀、探视权基本内容的确定标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的⽗或母,享有探望其⼦⼥并与其⼦⼥来往的权利。

探望权的具体内容:有探望其⼦⼥的权利;有与其⼦⼥来往的权利;有得知其⼦⼥个⼈情况的权利;有参与其⼦⼥的利益及必要时管理⼦⼥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权利;与⼦⼥共同⽣活的⼀⽅⽆正当理由不得阻挠、拒绝另⼀⽅⾏使对⼦⼥的探望权。

⾏使探望权的时间、⽅式可由双⽅当事⼈进⾏协商,协商⼀致的,可以达成书⾯形式协议以便执⾏;如果不能协商⼀致,则由⼈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判决。

当然,探望权⾏使的时间、⽅式应充分考虑未成年⼦⼥的利益,以免损害其合法权益。

探望权适⽤的期限仅限于⽗母离婚后,⼦⼥是未成年⼈阶段。

如果⼦⼥成年探望权便随之消灭。

⼆、探视权⾏使主体的确定标准(⼀)权利主体探望权的主体是⽗母双⽅。

⽗母离婚后,未成年⼦⼥只能由⽗或母⼀⽅抚养,与该⽅共同⽣活。

探望权纠纷的解决策略

探望权纠纷的解决策略

探望权纠纷的解决策略探望权是作为人与人之间基本关系的一项重要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探望权却常常成为引发纠纷的原因。

为了解决探望权纠纷,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是解决探望权纠纷中最为基础的步骤。

当双方产生分歧时,首先需要双方坐下来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对方的意见与需求。

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双方可以更加理解对方的立场,寻找共同的解决办法。

二、调解当沟通交流无法解决纠纷时,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进行调解。

调解员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可以帮助双方客观公正地进行协商,寻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调解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为未来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仲裁如果调解失败,双方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选择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

仲裁是一种通过专业仲裁机构或第三方仲裁员进行公正、客观、有法律效力的解决纠纷的方法。

仲裁结果具有强制性,可以有效地维护双方的权益。

四、诉讼当所有其他解决纠纷的方法失败时,双方可以选择诉讼作为最后的手段。

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双方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诉讼过程通常会比较漫长和耗费精力,双方需要在选择诉讼前仔细权衡利弊。

五、立案执行当法院裁定探访权的相关争议时,若一方拒绝配合执行,另一方可以选择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会依法对拒绝配合的一方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确保探访权得到有效保障。

六、互惠合作为了避免探望权纠纷的发生,除了以上几种解决策略外,双方也可以通过互惠合作来实现双方的共赢。

例如,在制定探访计划时,双方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积极妥协和配合,以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

总结:在探望权纠纷的解决过程中,沟通交流、调解、仲裁、诉讼、立案执行和互惠合作是常见的解决策略。

选取合适的解决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和各方的意愿来确定。

通过正确的解决策略,双方可以有效解决探望权纠纷,维护各自的权益,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难点问题有哪些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难点问题有哪些

探望权案件执行的难点问题有哪些近年来,随着离婚案件的不断增加,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要求探望子女而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我国婚姻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却会遇到许多问题,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

由于这类案件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民事执行案件的特征,加之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有待进一步完善,可运用的执行方法及强制措施又比较少,如何在执行类似案件时化解双方矛盾,促使探望权的顺利实现,是探望权案件执行的难点问题。

一、探望权纠纷案件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一)被执行人的协助义务界定困难探望权案件的被执行人是不履行协助义务人。

其承担的义务与一般民事案件的被执行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探望权执行案件里由于权利人探望的对象一般是未成年的子女,虽然他们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上却经常受到与其共同生活的父或母的控制和支配。

如果该方当事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协助义务,那么,权利人的探望权就根本无法实现。

并且,在实践中,对于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其他亲属,比如小孩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执行中阻挠行使探望权的,是否应当作为被执行人不履行协助义务,存有争论,为此也就难以采取一定措施来保障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被执行人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时,认定被执行人拒不执行裁判文书自无异议。

一般民事案件执行标的是指执行根据所确定的债务人应给付的一定财产或者应完成的行为,由于执行标的相对明确,法院在执行时容易操作。

而探望权案件的执行内容是探望权及其行使方式,其执行标的比较抽象、模糊,不利于法院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法定的执行措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许多措施如查封、冻结或替代履行等,对探望权的执行并不适用。

因为该类案件的执行标的是被执行人的行为,而不是人身,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未成年子女交付给探望权人。

有人认为,有关当事人拒不让对方探望子女,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对其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毕业论文

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毕业论文

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毕业论文一、探望权制度的确立我国的探望权制度是2001年《婚姻法》修改后新增加和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

探望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这一制度为处理离婚后父或母探望未成年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

我国的《婚姻法》确立探望权制度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德国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都对探视权(探望权在国外通称为探视权或交往权)作出了专门规定,该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在我国《婚姻法》未确立探望权制度以前,现实生活中,离婚后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基于与对方矛盾的对立、感情的报复、逆反的心理等多种因素,拒绝另一方探望子女的情况时有发生,法院也常以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由,不予受理另一方因此而提起诉讼,并且明确表示难以审判或强制执行,致使一方探望子女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以前的法律中,对处理这类案件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原《婚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父母,当然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夫妻关系没有了,但并不能消除自然血缘的亲子关系,他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永远存在的,因此,离婚后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应当享有探望的权利。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1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

如果夫妻双方离异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法定期见到未成年子女一面,那么他们怎么对子女行使监护职责呢?又如何更好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呢?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探望权可以更好地促进离婚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履行相应的监护职责和抚养、教育义务,同时可以极大的满足父或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要。

浅析中国探望权制度

浅析中国探望权制度

12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期总第834期No.1,2021Total of 834探望权制度是我国婚姻家庭法律中的一项重要规定,202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仍维持原来婚姻法的规定,内容上未做实质的修改,仅做了文字上的调整。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探望权制度仍然存在缺陷,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1探望权概述1.1探望权的概念探望权即夫妻离婚后,没有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基于亲权和血缘关系,有关心、探望未与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权利。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母哪一方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各方仍享有和承担对子女抚养、教育等权利和义务。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通过父母协商或法院判决确定探望的方式和时间从而得以探望子女。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婚姻家庭法都有关于探望权的规定,但各国或各地区的法律对这一制度的具体称谓有所不同,美国和法国称为探视权,俄罗斯称为来往权,德国称为人身交往权[1],日本称作见面交流权。

而在我国为了和探视在押犯人区分开来,立法者将其称为探望权。

1.2探望权的特征1.2.1权利主体的单一性探望权是由未与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一方单独行使,而非父母双方共同行使。

1.2.2权利内容的情感利益具有特定性探望权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特定的情感利益,作为一种情感的维系,通过行使探望权,使得没有与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父母有了得以与子女见面及联络感情的机会。

1.2.3在效果上要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即非财产性探望权的行使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对面对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来说,降低了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的伤害,是子女获得未一起生活的一方父母的关爱的实现方式,它是一种精神上而非物质属性的情感需求。

探望权具有这种从情感上得到支持、心理上得到满足的精神利益的特征,使探望权从父母照顾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亲属法上的一种特殊身份权[2]。

探望权强制执行困境及其对策探讨

探望权强制执行困境及其对策探讨

探望权强制执行困境及其对策探讨摘要:探望权在婚姻破裂以后得不到有效保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我国法律虽然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困难重重。

为此,有必要对起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困境和原因做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公民的合法探望权得到切实的维护。

关键词:探望权;强制执行;婚姻法中图分类号:d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01-01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8条的规定,夫妻双方离婚以后,没有直接对子女行使抚养权的父母,有探望自己子女的权利,而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配合协助的义务。

探望方式的如何行使、时间如何具体安排,可以由当事人双方协议达成,对于协议不能依法达成的,应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但是探望权力的行使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

如果不利因素消失后,当依法回复该方的探望权力。

从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可以看出,探望权是夫妻双方应有的法定权利,然而现实情况却十分复杂,使得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判决强制执行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探望权强制执行中需要的困境和解决的对策加以研究,以维护拥有探望权公民的合法权利。

一、我国目前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种利益观念交互发展,公民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利益化,维系婚姻的纽带也越来越脆弱,离婚率不可避免的急剧上升,与此同时相关的各种纠纷日益增加。

在法院依法判决的各种离婚案件中,因对子女探望权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问题也日益复杂。

(一)法院依法判决以后,被执行人消极依法执行感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基础,夫妻离婚以后由于感情破裂,常年的矛盾会爆发出来,双方会处于对立状态,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可能会采取各种方法阻挠另一方对子女的探望。

夫妻双方离婚以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会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害怕另一方的探望会使破坏自己与小孩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或者离自己而去。

探望权纠结的法律规定(3篇)

探望权纠结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探望权,即父母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时间和方式下,与子女团聚、交往、共同生活的权利。

探望权是我国《婚姻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旨在保障离婚后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探望权的行使常常伴随着各种纠纷和纠结。

本文将从探望权的法律规定出发,分析探望权纠纷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探望权纠纷的法律途径。

二、探望权法律规定概述1. 探望权的定义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由此可知,探望权是指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时间和方式下,与子女团聚、交往、共同生活的权利。

2. 探望权的行使条件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父或母要求探望子女,另一方有正当理由拒绝的,人民法院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子女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活习性、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父母双方的感情状况等。

”由此可见,探望权的行使需满足以下条件:(1)父母双方离婚;(2)子女与不直接抚养的一方共同生活;(3)不直接抚养的一方要求探望子女;(4)另一方没有正当理由拒绝。

3. 探望权的内容(1)探望的时间:根据《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探望时间由父母双方协议确定;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2)探望的方式:包括直接探望、间接探望、委托探望等。

(3)探望的地点:原则上在子女居住地。

(4)探望的期限:由父母双方协议确定;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三、探望权纠纷产生的原因1. 父母双方感情不和离婚后,父母双方的感情往往难以修复,导致一方对另一方心生怨恨,从而拒绝或限制对方的探望权。

2. 子女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可能对与父母一方交往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另一方无法行使探望权。

3. 经济原因离婚后,不直接抚养的一方可能因经济原因无法承担子女的生活费用,从而影响探望权的行使。

4.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父母对探望权的法律规定了解不足,认为探望权是自己的“恩赐”,而非法定权利,导致探望权纠纷。

[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 探望权执行

[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 探望权执行

[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 探望权执行探望权及其执行问题探望权是2002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所规定的,内容如下:“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所谓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异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享有的一种身份权,夫妻离婚后,基于婚姻关系的各种身份权,财产权归于消灭,但是父母子女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探望权在婚姻家庭法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它可以保证夫妻离异后非直接副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补家庭解体后给子女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探望权的执行是完成行为的执行,是一种以行为为内容的执行,通常,探望权的执行由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从而依照执行协议来履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协议不成,或一方当事人不能遵照协议履行的情况,这就需要法院采取强制的措施来确保探望权利的实行。

《婚姻法》的这一条,规定了探望权的以下内容:一、探望权的主体:是指已离婚的父或母与其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予以配合。

二、探望权的行使:是享有探望权的主体执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离婚判决或双方生效协议的实质性内容。

三、探望权的中止:探望权是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行使的,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认为行使探望权的一方在行探望权时有损于或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事实存在,可中止其探望权,待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情形消失后,可通知双方恢复探望权。

探望权的中止不是对探望权的实体进行处分,而是暂时停止其行使探望的权利,所以称为“中止”而不是“终止”。

离婚后孩子探望权问题

离婚后孩子探望权问题

一、离婚后孩子探望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本文详细讲述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1、探视权是一种身份权。

亲权是父母基于其身份所有的权利义务。

探望权属于亲权范畴,探望权产生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享有的亲权,其权利的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特有权利,因此是一种身份权。

2、探视权是法定权。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照顾,产生于血缘关系和人之伦理道德。

“出礼入刑”,父母关爱看望自己亲生子女的心理需求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升为法律。

由国家权力予以调整便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对探望权的规定。

该法律条文对探望权的行使、中止和权利的恢复情况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明确了直接抚养方的协助义务。

婚姻关系终止,只要直接抚养权一确定,探望权也同时成立,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未成年子女就依法享有探望权。

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中止或剥夺。

3、探视权是受限制的权利。

探望权的基础和设立的初衷,都是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为前提。

探望权源于亲权,但必定不同于亲权。

因此探望权的行使,不能和亲权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行使。

要在不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和子女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权人通过与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协商或法院裁决确定的方式,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对子女适宜的地点来行使。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行使探望权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人民法院有权中止探望权的行使。

4、探视权是探望权人的一项单纯的权利。

探望权为单向性,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享有,而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则是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应该协助探望权人实现探望的权力。

探望权强制执行措施的完善

探望权强制执行措施的完善

收稿 日期 :0 10 - 2 1-62 0 作者简介 : 张乾(9 2一 ) 江苏省扬州市 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人民法院书记员。研究方 向: 18 , 民商法学 、 诉讼法学。

1 ・ 8
商优先” 原则 之下 , 离婚父母 对于探望权 的行使首 先 当进行协商 , 通过双方达成一致来确定探望的具 体方案 。同时离婚的父母又当以是否有利于子女的 身心健康成长为最基本 的衡量标准 , 结合离婚双方 的客观实际, 商定探望 的具体时间与方式。非直接 抚养的父亲或者母 亲是探望的权利人 , 直接抚 养的 父亲或者母亲是子女的监护人 , 由离婚双方协商达 成协议 , 妥善安排探望的具体实施方案 , 不仅容易得 到执行 , 而且能够有效平衡离婚双方和子女的权益。 但是 , 虽然与法院判决相比, 离婚双方商定探望方案 的成本最小 , 给三方造成的影 响最低 , 具有优先性 , 在实务 中, 协商不成的情况 占很大 比例。原因是 , 双 方离婚时感情已然破裂, 对于协商探望子女的问题 , 均势必会偏重考虑 自己一方的利益 , 直接抚养 的父 亲或者母亲极有可能为对方探望权的行使提出不适 当的要求 , 甚至有的离婚父母直接对协商探望予 以 拒绝。无论是离婚双方协商不成 , 还是一方拒绝协 商, 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均有权起诉至法院 , 请求 由法院来对探望作出合法、 合理的安排。法院对此, 应予以立案受理 , 并在综合考量父母子女实际情况 的基础上依法作出判决。
要 :探 望权 的执行是一种新类型案件 , 本文对探望权执 行 中存在 的一些 问题进 行 了梳 理 , 分析 了这 些 问
题 产生的原 因, 出解决探 望权执行难 , 并指 必须在 坚持有利 于未成年子女 身心健康 、 强制执行 与说服 教 育相 结合原 则的基础 上 , 制定和完善具有针 对性 的一系列强制执 行措 施。

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探望权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年之前 或者 未独立 生活之 前 , 只要被 执行 人或 协助义 务执 行人不 年 子女 幼小 的心 灵带 来更 大 的创伤 。
履行 生效 的判 决书 、 解书 所确 定 的义 务 , 民法 院只 能不 断 的 调 人
3 注重 探 望权裁 判文 书 的可操 作性 。承办法 官 在审理 离婚 .
执 行措 施 ‘ 民事 诉讼 法》 虽然 规 定 了查封 、 结 、 代履 行等 措 弥 补探 望权 人受 到的精神 伤 害 , 还可 以迫使 抚养 人在经 济的 冻 替 而且 施 , 面对探 望权 的执 行 时却 显得 无能 为力 。 但 因探望 权 的标 的具 压 力 下积 极履 行协 助义 务 。 但精 神损 害赔 偿 , 在实 践 中应 当严格
身权 利 , 果抚 养子 女 的一方 故意 不履行 协 助义 务 , 望权 人屡 如 探
次见 不到 子女 , 受 精神 痛苦 , 遭 法院应 当支 持探 望权 人 精神 损害
第三, 缺乏法 定 的执行 措施 。 国探 望 权 的执行 缺乏 相应 的 赔 偿 的诉 求 。探 望权 人精 神损 害赔 偿 的实 现不 但可 以从财产 上 我
有 人身权 利和行 为权 利的特 性 , 子本 身不 是执 行对象或 者 是执 掌握 , 孩 必须符 合 《 高人 民法院关 于 审理精 神损 害赔 偿 案件适 用 最 行 标 的 , 此不 能对孩 子本 身 采取 强制执 行 措施 。 因
法 律 若干 问题 的解 释》 定 的条件 。 规
实物 、 钱等 , 金 而探 望权 的执 行标 的却 是探 望权 利及 由此 衍 生的 权 利 的行使 方 式, 它既 具有 人身 权利 的特 性 , 具有 行 为权利 的 又 特性, 具有 抽象性 和 复杂性 的特 征 。

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探望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探望权虽然为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但是不管在立法层面或是司法实践层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严重影响权利人权利的行使和对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探望权主体规定不合理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等近亲属、当婚姻关系被撤销、婚姻无效、解除同居关系等情形所生的子女、对于人工授精生育的夫妻离婚后,和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以上三种主体是否享有探望权,法律均无明确规定。

二、探望权人放弃探望权得不到有效的约束探望权是法定权利,而不是法定义务,是否行使探望权完全取决于探望权人自已的意愿,探望权制度是为了保障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果探望权人放弃自己的权利,那么探望权制度设立也就没有很大的意义。

三、探望权在行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阻力在实际生活中,当夫妻一方行使探望权时,对方往往把上辈的恩怨转移到子女的身上,想方设法阻止一方当事人探望权的行使,甚至对子女灌输一些歪曲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阻止双方相见的目的,把禁止探视子女作为对对方的惩罚。

四、探望的中止情形规定不够详细根据我国《婚姻法》第 38 条规定: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

”中止探望权的唯一条件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没有具体规定哪些不利情形,也没有规定其他中止的情形,在实际生活中必然缺乏可操作性。

相关建议:一、扩大探望权主体范围探望权的主体应扩大到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

对于婚姻关系被撤销、婚姻无效、解除同居关系的,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该享有此项权利,实施人工授精生育的夫妻在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该享有探望权。

二、加强探望权的义务性规定将探望权不仅应是一项权利,更应该规定为一项法定义务,如果探望权人没有法定事由而放弃行使探望权,法律应该赋予探望义务的强制执行力。

三、完善强制执行措施不宜采取强制措施,在程序上,法院可采取非诉讼的方式进行,第一,对于义务方拒不履行的,法院可根据案件的情形取消其监护权。

浅谈探视权执行难点及促进纠纷解决

浅谈探视权执行难点及促进纠纷解决

浅谈探视权执行难点及促进纠纷解决作者:沈璠琪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离婚态度的改变,我国的离婚率在最近几年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2017年全年有185.6万对夫妻离婚,较上年度上升10.3%。

其中,上海的离婚率已经达到38%,居所有城市的第二位,而其中80后的离婚率已经超过50%。

也就是说每两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

而随着离婚率的上升,探视权纠纷也日益突显。

我国法律规定,在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乙方有探望孩子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在实践中,探视权的履行以及执行因其附带有人身属性且执行周期较长(探视权往往经历离婚至孩子成年的整个过程,大多历史十余年)而异于一般执行案件。

在执行探视权纠纷案件中,往往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立期。

一般这一阶段发生在刚离婚后。

在离婚后较为短暂的周期,双方仍沉浸在离婚的情绪之中,对对方的情绪较为对抗。

在这一阶段往往是一方强烈要求探视,而另一方以各种理由阻挠探视。

第二阶段:平静期。

双方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对立,各自步入生活正轨,不再感情用事,能够理性的对待探视权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探视对孩子成长的正面影响。

一方按期探视,另一方积极配合。

这是探视权履行的黄金期,往往不需要法院介入。

第三阶段:失衡期。

在度过探视权的蜜月期后,离婚的两位主体进入下一段感情的节点无法同步,造成一方的感情被分散,这就造成了双方的失衡。

如率先投入新一段感情的是行使探视权的一方,那可能造成其不再积极主动的行使探视权,从而造成对方及孩子的不满。

第四阶段:静默期。

当双方都找到新的感情甚至组建新的家庭后,为了避免新的感情收到探视权的影响,双方又会找到平衡点避免冲突发生。

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发现需要法院介入的应该发生在第一、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双方情绪对立,但是又有区别。

对立期诉诸法院的往往是行使探视权的一方。

因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或者阻挠其行使探视权而申请执行。

失衡期诉诸法院的就是心理及感情失衡的一方,本院受理的案件中就有要求探视方行使探视权的,其认为探视权不仅仅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父母应尽的义务,要求履行判决书中确定的法定义务。

浅谈探望权案件的执行

浅谈探望权案件的执行

望一下子女 , 如果对方不配合 , 便要进入执行程序 。即使这一次顺利 执行到位 , 在接下来 的过程 中如果对方 当事人仍不配合 , 便要再次 申 请法院强制执行 。因此 , 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长期性 , 决定 了该类案
件执行的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特点 。
女意见 。 探望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 , 也是子女的权利 。如果子 女不同
意 探 望 , 院应 根 据 子 女 的 年 龄 和 鉴 别 能 力 , 确 判 断 子 女 拒 绝 探 望 法 正
的原因 。 如果子女年龄 比较大, 有判断能力 , 不愿接受探望, 就不 能强
制执行; 如果 是 受 另 一方 的教 唆 而 拒 绝接 受 探 望 , 可 根 据 情 节 , 直 则 对

探望权案件执行 的特点
( ) 一 执行标的 的抽 象性和复杂性 最高法院 《 关于适用 ( 民事诉讼法) 若干 问题 的意 见》 2 4条规 第 5 定: 强制执行的标 的应当是财物或者行为。 一般 民事案件 的执行有明
确 的 执 行 标 的 , 么 是 具 有 某 一 物 质 性 结 果 的 一 定 的 行 为 , 么 标 的 要 要 为 物 。 探 望 权 执 行 具 有 特 别 的 交 付 内容 , 不 是 对 人 身 的 强 制 执 行 , 既 也 不 是对 财产 的 强 制 执 行 , 其 执 行 内容 是 探 望 权 的 行 使 及 行 使 的 方 式 , 执行 标 的 比 较 抽 象 、 糊 , 利 于 法 院 执 行 工 作 的 顺 利 开 展 。 其 模 不 同
相 应 的立 法 建 议 。

( ) 一 尽可能促成双方当事人协议确定并同时考虑子女意见的原则
探 望权 的充分实现离不开配偶及子女 的协助配合 , 因此。 在确定 探望权的 内容时应 当充分调动双方 当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 力争最大

2p-马振远2P-《青年生活》20年17期-论探视权纠纷案件的强制执行

2p-马振远2P-《青年生活》20年17期-论探视权纠纷案件的强制执行

作者简介:马振远(1987.11-);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朐县;硕士学历论探视权纠纷案件的强制执行马振远(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上海 200023)摘要: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 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视的权利。

虽然我国法律对探视权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务操作方面,由于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标的涉及到子女的人身权,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基本无法对执行标的直接强制执行,只能转而适用间接执行措施促成探视权的实现。

即便如此,目前法院在执行探视权纠纷案件时所能使用的间接执行措施也非常有限。

本文就实践操作中探视权纠纷案件强制执行措施的不足展开论述,力图拓宽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范围和种类,破解探视权执行难的困境。

关键词:探视权间接执行时间补偿保证金一、探视权执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一)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特点探视权是指父母离婚后, 与子女分居的一方享有的按照协议或人民法院的判决, 遵循一定方式、时间和地点, 探望子女的权利。

(1)与其他一般执行案件不同,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本身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总体而言特点如下:第一, 执行标的模糊。

对探视权的强制执行不同于其它的民事权利强制执行, 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将儿童交付给享有探视权的当事人, 因为这样就涉及到对人身执行的问题。

(2)民事强制执行的标的, 只能是财物和行为, 不能强制执行人身。

对子女的人身强制执行, 既不人道, 又不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解决, 更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第二, 执行内容的长期反复性。

一般民事案件的执行, 往往是一次即可全部执行完毕, 之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即行消灭; 而探视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具有长期反复性,整个案件的执行过程可能要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期间一次执行完毕后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并未消灭,当下次探视时间来临时申请人会再次申请执行,执行过程会因被执行人的配合与否产生反复,从而导致执行法官对案件的进展难以完全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问题(一)内容摘要::全国人大修改婚姻法>>后,探望权制度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纷纷着文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探讨探视权这一制度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注重的是在司法实务中如何执行该制度的问题,并且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的不足或缺陷,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主张,希望以此能抛砖引玉,能够使该制度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上都能更加完美。

关键词:探视权强制执行引言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夫妻离异后对子女的探望权制度。

《婚姻法(修正案)》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所谓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在婚姻家庭法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它可以保证夫妻离异后非直接抚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合家庭解体给父母子女之间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我国宪法规定,子女从出生时起就有自己的权利,其中包括获得父爱、母爱的婚姻家庭权利,这些权利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未来安定的重要因素,规定探望权有利于保护子女受关爱的权利,并对社会道德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离婚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行使婚姻自由权利的重要体现,任何一方都不能以禁止探视子女作为对对方的惩罚,伤害对方和子女的感情,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

探望权,在国外通称为探视权,我国立法时或许是为与对在押囚犯的探视制度相区别,而将其命名为探望权。

探视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这一制度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视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

确立探视权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如《德国民法典》第1634条规定,“(1)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一方有权与子女进行人身交往。

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母一方和人身照顾权权利人应当不作任何有损于子女对另一方的关系或使教育产生困难的行为。

(2)家庭法院可以对交往权的范围作出裁判并对其行使作出也对第三人有效的详细规定;在法院未作出规定的情况下,非为人身照顾权权利人的父母一方在交往期间行使本法第1632条第2款规定的权利。

(3)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母一方鉴于正当利益,以符合子女的幸福为限,可以要求人身照顾权权利人告知子女的人身情况。

”我国台湾地区将探视权称作会面交往权,其民法典1055条第5项规定,“法院得依请求或依职权,为未行使或负担(未成年子女监护)权利义务之一方酌定其与未成年子女全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间。

但其会面交往有妨碍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依请求或依职权变更之。

”《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407条专门就探视作出规定:“如法庭在审理后认为进行探视不会严重危害子女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可以准予无子女监护权的父母一方享有合理探视子女的权利。

”注(3)我国婚姻法在修订时,正式把探望权规定为非抚养子女一方父或母对子女亲权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规定了抚养子女的一方具有协助的义务。

这个规定弥补了我国婚姻法中探望权制度的缺失,将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支持非直接抚养方探望子女的权利通过立法得以法制化,是婚姻立法上的一大完善。

从法理上看,探望权是基于父母子女身份关系的一种派生权利。

夫妻离婚后,基于婚姻关系的各种身份权、财产权归于消灭,但是离婚并不能消灭父母和子女间的身份关系。

父母子女之间的身份关系,不仅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也是非抚养方对子女的探望权的法律基础。

只要父母子女之间的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当是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权利,非有法定理由不应予以限制或剥夺。

从立法目的上看,我国的亲子关系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法律在确定父母子女关系时,既要保护子女的利益,也应该关注父母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父母子女的整体福利。

探望权的规定,就体现了这一立法目的。

探望权不仅可以满足父或母对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要,保持和子女的往来,及时、充分地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而且可以增加子女和非直接抚养方的沟通与交流,减轻子女的家庭破碎感,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而且从民法的权利义务的对应关系上看,既然非直接抚养方同样应当承担对女子的抚养义务,那么作为其对应,自然也应当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如何平衡父母探望的权利和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是探望权制度的关键。

各国立法实践和婚姻法理论普遍认为:探望权作为一种法定权利,只有在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形下,才应该受到限制甚至被暂时剥夺。

我国探望权制度采纳了这一立法思想。

一、探望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主体从对子女的抚养权利角度来看,探望权是和直接抚养权相对的一种权利。

父母离婚后,如果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抚养方就成为子女亲权的主要担当人,即监护人,取得直接抚养权。

而由于婚姻关系的消灭导致了共同生活基础的不存在,非直接抚养方的亲权客观上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作为补偿,法律赋予了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对子女的探望权。

也就是说,探望权不是产生于父母之间的协议,也不需要法院判决确认。

只要直接抚养权一确定,探望权也同时成立,非直接抚养一方父或母根据法律的规定自动取得探望权。

因此,探望权的主体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父或母。

而直接抚养方父或母则是探视权的义务主体,应该协助探望权人实现探望的权利。

这种协助义务一般包括:直接抚养一方的父或母应该本着方便探望人的原则,协商确定合理的探望时间、方式,或者按照法院判决安排探望。

直接抚养一方不得利用直接抚养所形成的亲近关系和便利,唆使子女拒绝探望。

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得设置障碍,拒绝非直接抚养一方的父或母探望子女,否则就侵害了非直接抚养一方父或母的探望权利,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探望权的立法旨意,探望子女是基于亲子关系所衍生之自然权利,不仅是父母之权利,更是为未成年子女之权利,探望权的行使应出自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而不是以父母的利益为出发点。

就法理解释上来说,基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未成年子女也可以向法院请求与父母会面。

遗憾的是,我国的新婚姻法立法在规定了父母的探望权时,没有从被探望子女的角度作相应的规定,因为本应也成为探望权主体之一的子女在现行立法中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客体(最起码生硬的法律条文给人以这样的印象),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

本文强烈呼吁对被探望子女的权利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探望权的行使方式行使探望权,涉及到直接抚养一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方式。

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确定探望的时间、方式的两种途径:“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婚姻法在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问题上,规定了父母协议和法院判决两种方式,并且确定了“协议优先”的原则。

按照协议优先原则,父母应该通过协商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

父母应该本着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原则,根据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探望时间和方式。

父母是探望权的利害关系人,直接抚养方是子女的监护人,由父母协议,可以有效平衡父母和子女三方面的权益,妥当地安排探望的时间和方式,父母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协议也容易得到执行。

和法院判决比较起来,父母协议确定探望时间、地点的成本最小,给探望的利害关系人造成的影响也最低,也无须国家支出司法成本,因此相对于法院判决具有优先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父母是因为感情破裂解除婚姻关系,父母在协商时可能会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故意提出不合理的探望时间、方式,有些直接抚养一方甚至拒绝就探望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

如果父母通过协商不能达成协议,或者直接抚养一方拒绝协商,探望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

法院应受理探望权人的请求,依法就探望的时间和方式作出判决。

一般来说,探望的方式可以区分为看望式探视和逗留式探视。

看望式探望是指非抚养一方父或母以看望的方式探望子女。

而逗留式探望在约定或判决确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人领走并按时送回被探望子女。

两种探望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如看望性探望,一般时间较短、方式灵活,但是不利于探望人和子女的深入交流。

而逗留式探望,时间较长,有利于探望人和子女的深入了解和交流,但是直接抚养人则要承担不能和子女一起生活的不利后果。

逗留式探望对探望人的要求也更高。

探望人不仅应该具有较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得有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

如果有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或者居住、生活条件差,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应该避免适用逗留式探望。

逗留式探望还要求子女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一般只有在子女寒、暑假或其他假期时才能适用。

人民法院应根据有探望权父母实际情况,根据子女的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根据不同探望方式的特点,本着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利的原则来确定具体探望方式、时间和地点。

对探望权的安排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是周末探望和假日探望。

如每周或每隔一周的周末,从周五晚到周六,或是每月一次;暑假或寒假的一段期间;重大节日或子女生日等特殊日子。

法院在判决中应对探望权的安排作出明确确定,增强可操作性,以免当事人在执行时发生争议。

国外对探视权的法律规定也多是概括性的,法官在审理探视权案件时,确定具体探视方式的依据是依照案件的具体情况——是否对孩子有益,其实质是考察大人的资格。

家长的人品状况、健康情况、经济条件、居住环境、有无烟酒嗜好、有无不良行为记录,甚至其交友都是法官判断其能否及如何行使探视权的依据。

比如是一周探视一次还是一月探视一次,每次探视时间是一小时还是允许带走过夜。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为酌审子女之最佳利益,得征询主管机关或社会福利机构之意见或请其进行访视,就相关事项为事实之调查,提出调查报告及建议。

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得命少年调查官进行调查。

子女为满7岁以上未成年人者,法院就监护及会面权问题进行裁决前,应听取其意见。

赋予法官在有关探视权案件上的自由裁量的权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家长的情况也不同,这类案件的判决就需要由了解案情的法官作出,而不能只依照一个抽象的法条,作出一刀切的判决。

还应该指出的是,探望权人按照协议或法院判决具体探望时,还应该考虑子女的意志。

如果子女在约定或判决的探望时间不同意,探望权人不得强行探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