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

合集下载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主备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课型:阅读课使用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使用教师:丰荣梅【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

3. 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资料链接】谭千秋,中共党员,1957年8月出生。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

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来,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他非常的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是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千米。

在地震中,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当时,谭千秋正在这栋教学楼的教室里上课。

危急时刻,他用双臂将四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

2008年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课桌上。

手臂上伤痕累累,后脑袋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

而四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成功获救,而他就这样献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

谭千秋老师用双臂将死神拦在自己背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诠释、坍塌”等词语。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正面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大爱无声的精神。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114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文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共114张PPT
我会说:“———————————”
思考:
从这些侧面描写中,你觉得 谭千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优秀 品质?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 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 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 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 势!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 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 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 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
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
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 一个__爱______的姿势,是一个 __责_任____的姿势,是一个_英_勇___的
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个姿势将永__远__留__在__人__们心中。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定格最后的姿势 张米亚老师: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
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汤宏老师: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
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 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却在瓦砾中牺牲。
向倩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 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三位学生 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灾害,保护 学生。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 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 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她悲痛欲 绝地对着遗体喃喃自语: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 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 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zhuó 着想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备课思路:《最后的姿势》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通讯,记述了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文章通过多种方法刻画谭老师的感人形象:有正面描写,在那万分危急的关头谭老师的行动和语言;有侧面描写,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回忆的语言;另外,多处环境描写包括天气、地震时的可怕情景等,也烘托了人物的形象。

文章结尾更是直接抒发感情,热情赞颂谭老师关爱学生、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崇高师德。

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为:背景导入,带入情境;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分组学习生字词,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最后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对女儿的爱和工作的尽责。

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为:学习第二段,通过圈画、品读课文描写谭千秋地震中言行的语句,以及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并用分组朗读(环境变化和人物表现);学习第三段通过自读,写批注的学习方法,准确、全面地评价人物的品质,再用分角色朗读检阅理解的深度。

最后一段,通过感情朗读、拓展阅读和练笔抒情,来升华学生心中的敬佩与赞颂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9个生字,认识“坍、攸”,能通过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认识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吗?2.看书上的两幅照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伊川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写法多样
从哲学的角度讲,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为文的最高境界。《十六年前的回忆》采取了多种的描写方法.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主题,课文用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了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非常的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本文共有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学生,即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第八到十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记叙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尝试,急于表达,但驾驭语言的能力还相对生硬,所以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擅于发现和学习新事物,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添加更多的知识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也有自己粗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策略及设计说明】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细细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学习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环境和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 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 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说明谭老师工作出色,教学有方,为人 亲切,很受学生喜爱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 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 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 秋!”
如何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
谭老师的英雄事迹将永存在我们心中,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流传千古!
品读句子: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 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 爱 _的 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 责任 的姿势,是一个____ 英勇 姿势,是一个____ 的姿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 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个姿势将_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谭老师舍生忘 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精读课文
从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和老师的话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四字词 语来表达一下。
热爱学生 忠于职守 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大爱无疆 大公无私
想一想:
舍生忘死 无私大爱
通过以上课文,说一说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文中哪句话对全文作了概括?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 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 什么也不要拿 ! 快 …… ”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 往操场跑 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 去。 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1、加一加标点符号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 2、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 !符号(填标点符号) 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 3、连用五个感叹号,表示: 操场跑去。
精读课文
读一读
感悟谭老师舍生忘死和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 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 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 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 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 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练习题答案

《最后的姿势》练习题答案

《最后的姿势》答案:二、2.平时普通三、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容不下所有的学生跑出去。

反问句的意思更加强烈。

2.从(感觉)、(听觉)、(视觉)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

衬托的作用3.拉撑护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谭老师用生命保卫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体现了他伟大无私的爱四、1.绘声绘色,意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

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

妙语连珠,解释为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2.指的是:谭老师为了护住四名学生,他张开双臂,尽量将学生覆盖住。

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3.这句话既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又巧妙地把谭老师的名字“千秋”两个字融入其中,表达了他的精神千秋万世流传的意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谭千秋老师用生命呵护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4.谭千秋千秋不朽(原创.诗歌)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教师谭千秋本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5.12的地震让他成为了英雄地震来临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着断垣残楼攥紧三尺讲台的双手以匍匐的姿势把4个成长的生命护守鲜活的生命之花依然娇羞而他却这样匆匆地悄然地远走一句话都不留谭老师你真舍得这样走不说他年迈的父母不说他年轻美貌的妻子不说他花样年华的大女儿不说他讶讶学语的小女伢可还有他的同事他疼爱的学生他心爱的教育他奋斗的德阳养育过他的湖南衡阳他就这样坚定地远走永不回首他走一路好走他走精神却浩然长存他有力的双手守护的是生命的河流他匍匐的脊梁撑起的是生命之舟用他血肉之躯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用他生命轨迹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千秋千秋而不朽2008。

5。

25。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谭千秋(1957—2008),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

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逝世,媒体报道4名学生在他的保护下生还。

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

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家境贫寒。

1978年3月,谭千秋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

1982年1月,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

后来担任了教导主任,据说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中为救四位学生逝世,其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安葬在德阳市龙井公墓里,上书“慈父爱夫谭千秋”。

救人事件2008年5月14日当晚,有新华网四川频道刊发了《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报道,文章描述了谭千秋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保护的四个学生都活了。

最早报道此事的新华社记者孙闻回忆说:“刘虹利被救出拉走后,我们看见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们说刘虹利是被她的老师救下来的,同时被救的还有3个孩子,已经被送到医院了。

我们最初就是从刘虹利的舅舅那里得到这个消息的。

第二天一早,负责登记遇难者身份的东汽集团工会的工作人员指着操场南边第三具遗体告诉我们,那就是那个救了4个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新华网在2008年5月20日刊发的《谭千秋——大爱无声铸师魂》记载谭千秋救人: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

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1、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

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2、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3、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过渡:谭老师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大家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5、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6、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小结: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

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一些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正确、流利读书和理解词语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自学、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借助有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想象情境等方法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揭题。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在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他们的事迹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他的事迹被写进了课文,改编成了电影。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6、最后的姿势)2、简介谭千秋。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⑵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一、扩词。

谭(姓谭)(谭千秋)(谭老师)漱(漱口)(洗漱)吱(吱吱)(嘎吱)(咯吱)墟(废墟)(殷墟)憾(震撼)(摇撼)(撼天冻地)凹(凹凸)(凹陷)(凹地)感(美感)(感触)(感叹)(感动)(感想)诠(诠释)(诠注)(诠解)(真诠)释(注释)(解释)(释疑)(释怀)坍(坍塌)(坍台)攸(攸关)(生死攸关)二、同音字。

tán文坛吐痰龙潭虎穴弹奏谈笑风生昙花一现谭氏shù漱口庶民饶恕束缚描述别墅zhī乳汁芝麻脂肪肢体吱呀xū废墟长吁短叹须眉乘虚而入嘘寒问暖hàn震撼遗憾浩瀚抗旱捍卫quán诠释痊愈蜷缩颧骨拳击权利shì爱不释手装饰拭目以待有恃无恐发誓舐犊情深消逝嗜好吞噬仕途三、解释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等)倒下来。

震撼1.表示物体较为强烈的震动,摇撼。

2.表示对人们的心灵影响大。

诠释说明,解释。

生死攸关攸,所。

关系到生死。

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地动山摇大地颤动,山河摇摆。

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四、近义词:伴随(陪伴)坍塌(塌陷)震撼(震动)迅速(快速)意识(察觉)普通(平凡)赞颂(歌颂)护卫(保卫)生死攸关(生死存亡)大公无私(铁面无私)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地动山摇(山崩地裂)五、反义词:短暂(漫长)妙语连珠(废话连篇)幽默(呆板)大公无私(自私自利)生死攸关(无关要紧)绘声绘色(枯燥无味)七、主题思想。

1、课文主要描写了当地震突然来袭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不幸遭遇的故事,歌颂了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八、积累。

1、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 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宽容大度奋勇向前2、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危如累卵3、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霎时、须臾、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4、赞美高尚品格的诗句:(1)常思奋不顾生,而殉国家之急。

6、最后的姿势补充习题

6、最后的姿势补充习题

6、最后的姿势
一.看拼音,写词语。

废墟洗漱震撼
凹凸诠释摇晃
短暂姿势坍塌
二.查字典,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按要求写词语。

1.所生死不渝生死与共生死相依生死永别
2.描绘毕恭毕敬笨手笨脚彻头彻尾呆头呆脑
三.读一读,试着加上合适的标点。

加的标点符号:!!!,,:“!!……”
1.!当时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沉着、冷静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拉、撑、护眼含热泪永生难忘
2.正面侧面
五.按要求摘录有关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后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2.大公无私师德灵魂。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5、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小组内成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并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2、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以及谭千秋的介绍。

教师: 1、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以景激情,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人说:“生命诚可贵,幸福最渴求。

”可是,由于这样一场灾难却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幸福。

(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

看了这情景,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视频配以教师深情并茂的解说,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

接着,让学生说说感受,学生有了最直观的印象,自然就能体会到情况的危急以及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揭示课题。

师:是呀,就是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 最后的姿势》课件

4、文章第三部分中四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
对文章中的写作所表达内容起到 烘托作用。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5、文章第三部分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 话语?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6、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位人物来写? 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二、课文理解 7、“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 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主题,突出主题。
本文对人物不是从正面进行庄重严 肃的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对人物进 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 第三部分引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三个人物 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拓展提升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的诗歌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像 成为永恒 弧线
心灵感悟
当灾难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他那 张开的双臂为四名学生搭起一座通往生 还彼岸的桥梁。让我们牢记那永恒的瞬 间,牢记他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随堂练习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 废(嘘 墟) 震(撼 憾) √ √ (潭 谭)氏 情(咸 感) √ √ 解(释 择) (漱 嗽)口 √ √
随堂练习
2、解释下列词语。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2、你觉得谭千秋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3、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永生难忘--- 终生难忘
字词乐园
反义词: 摇晃--- 静止 刺耳--- 悦耳 迅速---缓慢 腾空---降落

6 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主备人:张春芳)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

预习课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课件准备课时安排坍塌震撼2.读准生字,指读,齐读。

3.出示:洗漱深凹诠释这里的漱凹释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漱(右边不是反文旁,师范写,生跟写)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师范写,生跟写)凹(注意笔顺、书写要点:左低右高有动感,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3篇。

)二、结合词义读重点句子。

(一)出示坍塌1. 理解词义2.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坍塌的情景?请你快速浏览4-7小节并勾画下来。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坍塌了。

3.这些都是地震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是一个整体,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环境描写)(二)震撼(结合着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朗读这些句子,初步体会谭老师的人格)1.人们被什么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节找到描述的画面吗?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3.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放开声音读读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总第23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

(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指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二)初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B、交流(四)指导学生写字第二课时(总第24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

动作的快。

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6、范读:地洞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

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

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

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总结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图片、音乐)2、欣赏,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