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_02资源与环境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前言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

因此,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概念资源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综合科学,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对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平衡。

资源环境科学涉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以及环境的评价、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而环境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潜在危害,旨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资源环境科学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而环境科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点交叉点一: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点之一是环境影响评价。

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以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是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共同研究内容,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评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交叉点二:环境保护与修复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环境的破坏,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共同关注环境保护与修复。

资源环境科学通过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而环境科学则致力于研究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变化等问题,并提出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策略与措施。

交叉点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共同目标,也是二者的交叉点之一。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环境科学通过研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资源的评价与管理等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施理论和技术支撑。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09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科学导论》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多样性。

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了解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主要内容: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第二节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2023复旦资源与环境考研参考书目

2023复旦资源与环境考研参考书目

2023复旦资源与环境考研参考书目2023复旦资源与环境考研参考书目一、前言2023年复旦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考研复习备考工作已经启动,作为考生,对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参考书目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考虑书籍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兼顾书籍的质量和权威性。

本文将针对2023复旦资源与环境考研参考书目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评估,并为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基础教材1. 《环境科学导论》对于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考生来说,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兼顾理论和实践,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

2. 《自然地理学》本书从地理系统和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丰富,涵盖了自然地理学的各个领域,是复习自然地理学的权威教材。

三、专业教材1. 《资源环境经济学》考研复习过程中,适当地了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于考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实例分析,剖析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优秀教材。

2.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研生涯中,遥感技术的掌握对于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书全面介绍了遥感原理、技术和应用,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四、参考书目推荐1. 《环境化学》本书结合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对于考生来说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参考书目。

2. 《环境监测与分析》考研备考中,对于环境监测与分析的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实用性强,适合考生阅读。

五、总结回顾本文根据2023复旦资源与环境考研参考书目,对基础教材、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目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评估。

通过对各书目的介绍和推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参考书目,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六、个人观点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文章写手,我认为考研阶段,书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学概论 第11章 资源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 第11章 资源与环境

⑷.从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后果说:
再生资源
土地 草场和森林 动植物、微生物 Nhomakorabea耗竭性资源
自然资源
非再生资源—矿产等
太阳能 潮汐能 风能等
非耗竭性资源
恒定资源
易受污染易被误用资源
(大气、水体和自然风光等)
3
⑸.按国土开发和人类利用分为:
①土地资源: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 ②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要素等 ③水 资 源:包括湖泊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淡水量。 ④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全部动物、植被和微生物。 ⑤矿产资源:各种金属、燃料、化工原料、建材、特种非金属等 ⑥能源资源:太阳能、热能和原子能、潮汐能和风能、燃料等 ⑦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水化学、海洋动力资源等 ⑧旅游资源:国情民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各种物产等
4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世界土地面积的6.5%。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1亿 公顷,仅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
5
(二)、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
庞大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人们高度 地使用耕地,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大 量耕地被毁,使土地资源发生严重退化。
或称: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
1
⑵.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 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资源的分类
⑴.按资源的属性分为: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 ⑵.按其利用限度分为: 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⑶.按资源的用途分为: 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或 (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性资源等) 2

资源环境科学导论

资源环境科学导论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导论》课程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期:_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专业:资源环境科学年级:2013 级学生姓名:田金龙学号:201321143039 题目: 植物资源课程名称:《资源环境科学导论》任课教师姓名:程国军何冬兰刘振宇2014年12月15日植物资源摘要:植物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它用于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植物资源类型多样,以其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植被资源、物种资源、种子植物资源;以目前利用的状况可分为微生物、藻类、地衣、真菌、蕨类、种子植物资源;以目前利用的状况可分为栽培植物资源有人野生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从广义上说,也可以包括农林栽培和利用的植物在内,通常指的是野生的植物。

关键字:植物;植物资源;森林植物;草地植物;价值评估;植物多样性。

第1节、植物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存在的形式《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使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自然资源,分如下: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课件
(3)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是自 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统 一体。
(4)生物圈(Ec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称。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1)能量形式的转变 (2)能量的转移 (3)能量利用 (4)能量耗散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5 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
L=太阳总辐射;PG=总初级生产固定能量;PN=净初级生产固定能量;R=呼吸耗 能量;C=摄入的能量;A=同化固定能量;P=次级生产能量;NU=为利用能量; FU=随粪尿流失能量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定义反映出了该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即 生物是具有适应能力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统一系统。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1.2生态学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 圈。生态学涉及的环境从无机环境,生物环境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 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1.空间结构 2.时间结构 3.营养结构 ➢ 食物链( Food chain) ➢ 食物网(Food web)
2024年7月30日7时4分
图2-4 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
环境科学导论
第1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2.5生态系统基本功能
1.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 ➢ 初级生产( Primary production)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资源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一、引言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作为两个交叉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定义1. 资源环境科学的定义资源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它涉及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气象、水文、生态等多个领域。

2. 环境科学的定义环境科学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

它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

三、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1. 资源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重要性。

此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资源环境科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此后,随着化学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0世纪70年代,环保运动兴起,环境保护成为全球热点话题。

此后,环境科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四、资源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1. 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1) 资源利用与管理: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利用等方面。

(2) 环境质量与保护: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方面。

(3) 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4) 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等方面。

2.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1) 环境污染与控制: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

(2)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

(3)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4)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等方面。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精).doc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CIENCE OF ENVIRONMENT学时数:54学分数: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执笔者:徐颂编写日期:2005 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从而对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获得:1、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各个环境要素污染的原因,防治的措施;3、现代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绪论1、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2、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3、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知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1、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2、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3、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3、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2、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3、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资源环境学第二章》课件

《资源环境学第二章》课件
3 脆弱性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资源环境系统具有脆弱性,易受到破坏和威胁。
资源环境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1
经济资源系统
2
包括人类社会所依赖的各种经济资源,如农 田、矿产、能源等,以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自然资源系统
包括陆地、水域、大气等自然资源和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社会资源系统
包括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如 知识、技术、教育等,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环境的组成和特征
自然环境
包括大气、水、地壳、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作用与循环。
人工环境
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城市、工业区等人工建筑和设施构 成的环境。
资源环境系统的基本特征
1 复杂性
资源环境系统具有众多元素和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
2 动态性
资源环境系统会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
《资源环境学第二章》 PPT课件
欢迎来到《资源环境学第二章》PPT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资 源环境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分类与特征。
什么是资源环境学
资源环境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科学合理 地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资源
资源环境学主要关注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 等。
环境
同时,资源环境学也关注研究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以及 生物多样性保护。
资源环境学的研究内容
1 资源评价与管理
研究如何科学评估和管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科学导论2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导论2环境问题

四、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1. 一个诱发因素会引起多个效应连锁发生
Case:汽车时代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大量消耗 石油
导致 城市烟雾
污染土壤 和水体
造成 酸雨危害
间接 污染海洋
降低人的 生命安全
造成固体 废弃物污染
2. 全球性
全球性 气候变暖
发展中国家人口 及贫困问题等
酸雨
全球性环境问题
热带雨林减少
2〕多若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多诺拉 镇工厂和汽车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全镇1/2居民受害(6000
人口,其中20人死亡)。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居民烧煤取暖 和工厂烟雾致使4000人死亡。 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丧
生。 4〕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2年洛杉机汽车排放的 尾气引起光化学烟雾,使400人死亡,植物大面积受害。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十八世纪末1784)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初期阶段20世纪
50年代前)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工业革命发展阶段20世纪50
年代-80年代,著名的八大公害)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高科技腾飞阶段20世纪80年
代以后)
1〕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工业区工 厂排放烟尘使当地居民几千人受害,死亡6人。
环境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nviromental
Science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 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 (按发生的机制)

环境科学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学习计划

环境科学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学习计划

环境科学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向)学习计划一、引言环境科学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以及城乡规划等领域。

本学习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术知识,培养其具备环境科学学专业能力。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将通过培养,具备以下能力:1.熟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领域相关理论和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具备深入理解和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4.具备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合作和沟通的能力;5.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术进修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础课程(1)环境科学导论(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4)环境生物学(5)环境监测与评估(6)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专业核心课程(1)城市规划原理与方法(2)土地资源管理与评估(3)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4)环境决策与风险评估(5)环境政策与法律(6)可持续城市与乡村发展3.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选择以下课程:(1)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2)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3)气候变化与环境管理(4)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5)资源与环境系统模拟四、实践教学安排学习计划还包括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1.实地考察:学生将参加包括城市规划考察、环境影响评估等实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学生将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实习实训:学生将在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实习,了解实际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五、毕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以下要求才能获得学位:1.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成绩合格;2.完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3.具备相关实习经历和实践项目经验;4.满足学校和学院的其他相关规定。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讲解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讲解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环境问题意识和探讨环境保护策略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课程大纲1. 环境科学导论概述1.1 课程介绍1.2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环境科学的跨学科性质2. 环境系统与生态学基础2.1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2 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环境污染与治理3.1 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分类3.2 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3.3 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方法4.2 常见环境指标与评估方法4.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估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5.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5.3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课堂讲授:由教师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和方案设计,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监测、模拟演练等实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环境科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术写作和科研能力。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2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论文:学生根据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30%。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导论的能力进行测试,占总成绩的20%。

五、参考教材1. 《环境科学导论》,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资源与环境科学概论(全套课件534P)

资源与环境科学概论(全套课件534P)
资质:专业基础课。 理论讲授:26学时 讨论:4学时 学习目的 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
为什么要上这门课?

������
世界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危机,中国尤甚;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

境污染重。“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
青铜器(奴隶社会)全面开发利用农业 资源 奴隶到封建 资源深入开发和传 统农业的奠基 传统农业的发展, 资源利用的深入
第 十 三 章 自 然 灾 害 与 减 灾
第 十 四 章 中 国 农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学习方法


1 充分与学习过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
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农学概论、生态学 等


2 查绩考察方式
分为“课程论文”和“专题报告”两种,二 者选 其一。 ������ 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2000~6000字,要求写出自己的观 点,绝对不可简单地拷贝拼凑。可打印或手写, 于第18周上课前上交。 ������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做成ppt,要求内容生动不空泛, 有自己的分析。选择做专题报告的同学需在第13 周前报名,第15周上课时做正式报告。
学习目的

1 作为中国公民,必须了解、关注我国资源与环 境概况,增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富国强民安天下 的大事,在21世纪,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保护环境、 实施科学发展观人人有责,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及人文、法律工 作者更是重任在肩;


2 作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资源与环境 科学概论可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尤为重要。
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资源的逐步开发 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水平 又决定了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种类、数量 和范围.

二班同学整理的环境科学导论分析

二班同学整理的环境科学导论分析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里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一般按照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进行分类。

3.环境的特征:环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自然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空间中,各自然要素相对确定的排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具有特定的结构,而且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状态,这种整体性使得环境构成一个系统,称环境系统。

2)变动性与稳定性: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区域性:4.环境问题: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作用所引发的人们周围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等造成有害影响的问题。

5.环境问题的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干旱。

②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废水废气与废渣。

6.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实质①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②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7.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④土壤退化与荒漠化;⑤生物多样性锐减;⑥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⑦突发性污染事件和化学品污染及越境转移。

8.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9.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二)我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起了 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应 该看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大量耗竭自然资源为基础 的,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自然资 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令人担忧,这其中既有自然资源结构差、 质量低等客观原因,又受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限制,还 有人为破坏的因素。 1.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利用配置不甚合理 2.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3.开发投入不够,后备资源不足 4.资源破坏现象严重,资源再生能力弱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三)海洋环境管理新思路 1.大海洋生态系统 大海洋生态系统是1984年美国生物海洋学家K.希尔曼和海洋地 理学家L.亚历山大提出的,它把海洋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 虑。其定义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世界海洋中一个较大的区域, 一般在20万平方千米以上;②具有独特的海底深度,海洋学和 生产力特征;③其海洋种群具有适宜的繁殖、生长和捕食方式 以及营养依赖关系;④受控于共同要素的作用。大海洋生态系 统概念为发展新的海洋资源管理和研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海洋管理从狭义的行政区划管理走向以生态学和地理学边界 为依据的科学管理。目前,欧洲、北美及南非等一些国际和地 区的海洋科学活动很多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二)土地资源问题 1.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退化 (三)矿产资源问题 世界矿产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在西方的工业化国家中,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的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储量占世界总 储量的80%以上。 (四)生物资源问题 由于地球人口的增加和人的活动,物种灭绝的速度急剧加快。 大量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森林面 积的减少、自然环境的污染、人的大肆捕杀、人为的物种引进 和迁移。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四、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一)自然保护区 1.定义与内涵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稀濒危野生生物 物种,保存重要的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 域。 2.发展与现状 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是1861年建立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 我国正式的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 发展。1987年还正式公布了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等。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切实保护耕地 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少部分人保护意识弱、为发展 经济而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有关。同时,现行的土地管理体 制和相关的法律制度显然也已不适应保护耕地的需要。严格 控制城市用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经刻不容缓。另外,必须走 农业集约经营的道路等。 (二)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无论从科学技术还是实践行动方面都有 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的水土流失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 而更加扩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三、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有 优势也有劣势,从资源总量和种类来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从人均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小国。客观地看待我国自然 资源的状况,要从资源总量、资源质量、资源人均值、资源结 构来分析。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自然资源总量大 2.资源类型齐全 3.人均自然资源少 4.呆滞资源多,低质资源比重大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五)能源问题 从目前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量来看,能源的供需大体上 是平衡的。但是,由于能源生产与消费在地区上存在着不平 衡,对某些国家来说,由于能源资源贫乏,或者能源需求增 长过快以及战争破坏等因素影响,会在某一时期出现能源紧 缺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太阳可能提供当前世界所用能量的数千倍的能 量,风也能产生约相当于目前消费能量的5倍的能量。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利用是困难 的、微不足道的。 在加强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加强节能措施,充分注意可能出 现的问题,使能源的使用合理化。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1.掌握环境的资源种类与数量; 2.掌握资源在不同区域中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3.分析当代资源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环境所面临 的问题和挑战; 4.合理运用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条例。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世界与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一、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各种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自然资源是由多因素、多层次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系统。 (1)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类 一类是地下资源,赋存于地壳之中,也可称作地壳资源,主 要包括矿产和能源等。 另一类是地表资源,赋存于生物圈中,也可称作生物圈资源, 包括由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 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各类动物和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以 及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等。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第二节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目前,水资源紧缺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 制约因素。要缓解和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深刻全 面地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问题实质,必须开源与节流并 重、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 (一)改变传统观念,科学认识水资源 (二)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 3.节约生活用水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二Fra bibliotek世界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资源问题的产生是由资源供需方面的两种“不平衡”造成的。 第一种“不平衡”是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和地球能 够提供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存在的不平衡,即自然资源供给 总量有限,而人类的需求无限,这是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症 结所在;第二种“不平衡”是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 的不均衡,即资源供需上的地区不平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和发达国家在资源拥有和消费方面的不平衡,导致人们对资 源竞争性的、掠夺式的开发,加剧了资源危机。正是由于全 球资源供需方面存在着总量上和地区上的两种不平衡,使得 人类的发展陷入资源问题的困扰之中。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一)水资源问题 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淡水资源的分 布极不均匀。 一方面是淡水资源本来就贫乏,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盲目 开采、肆意浪费和粗暴污染,加上近40年来全球许多地区持 续发生严重干旱,因而使水资源越来越少。地球上可供生活、 农业和工业之用的水资源正在走向极限。目前,全世界有 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 程度地缺水,其中近50个国家严重缺水。很多人只好饮污水 度日,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由饮用不干净的水造成,水污 染每年致2500万人死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将会更少。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利用 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生物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它可永久性地保 护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区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 野生的遗传物质。它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最小临界 规模、系统规划和持续利用等4个方面的内容。 (三)国际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全世界已达成共识。 《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 计划》,确定了35个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 (2010—203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思想、战略方针和指 导原则,制定了近期、中期、远期战略目标任务,提出了保护 优先领域、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以及为做好相关工作的保障 措施。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四)我国矿产资源的保护措施
1.依法保护矿产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是管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基 本法律。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矿产资源 一是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二是按照污 染者付费的原则征收开采矿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费。三是 制定和实施矿山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收费,以及土地复垦保证 金制度,减少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 3.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全过程环境管理 4.开源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 一方面要找寻替代资源,并加强勘查工作,发现探明新储量;另 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利用率。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五、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当前,全球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表现出两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第一,海洋法律加强,国际海洋管理法律化。 第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意识增强,海洋国际合作日 益必要。 (一)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立法与行动 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条约、协定书等历来是国际控制污染的 主要手段。 (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 自1946年以来,世界上已推出了全球性和区域海洋生物资源 保护条约和协议近30项。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三)合理配置水资源
1.跨流域调水
2.调蓄径流 3.合理利用地下水 4.实现污水资源化 (四)防治水污染
1.控制和减少工业源头污染
2.保护水源,用区域的系统观点来考虑水污染防治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二、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 形成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 产。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金属按其特性和 用途又可分为铁、锰、铬、钨等黑色金属,铜、铅、锌等有 色金属,铝、镁等轻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铀、镭等 放射件元素和锂、铍、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非金属主 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原料(矿物能源),磷、硫、盐、 碱等化工原料,金刚石、石棉、云母等工业矿物和花岗石、 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二)矿产资源的耗竭 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资源,由缓慢的地质过程对矿产进行补 给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而矿产资源正 逐年大量消耗,并面临着枯竭的威胁。 (三)矿产资源保护 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出发,矿产资源保 护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资源 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优耗竭;二是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 乱采滥挖,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浪费和破坏;三是对矿产 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将环境代价减少到最低限 度;四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矿区沦为 荒芜不毛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