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闻传播受众
传播学第八章:作为传播组织的大众传媒
把关过程的实质
(二)宣传目标——制约因素
4、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规定传播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 援助。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三)公共性和公益性——制约因素 权利: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 编辑权和刊载权,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义务:宣传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经营目标 北京市民平均给予报纸的时间是54分钟,看电视的 时间平均是两小时十三分钟。
媒体的爆增——注意力的短缺——注意力经济
为了不被冷落——媒体讨好受众——受众即市场
1、为特定受众提供特定信息 2、提供满足广泛兴趣的信息——性爱、暴力、 犯罪、冲突、娱乐、猎奇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自古有之;
不仅起到告知作用,而且有制约人行为的 作用;
大众传播的发达,使人们意识到它的独立 性——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美国李普曼),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藤竹晓)和“拷 贝支配”的社会(日本清水几太郎)
大众传媒依据哪些原则 塑造我们的信息环境?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 经营目标 • 宣传目标 • 公共性与公益性目标
(一)经营目标——制约因素 1、受制于受众 个人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抵制媒 体产品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你能向厨师买刀吗?你能向瓦工买瓦刀吗?
你能向鞋匠买钉子
吗?等)
3、自己人效应
4、晕轮效应
5、投射效应
如“驾崩”、“宣统”、黄糕泡肉
皇帝的生活
6、从众效应 大家净(静)每人都净(静)等
四、受众的心理倾向 1、共性心理 如稳定、灾祸发生在他人身上 受众对信息产品的一般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求新重快、求实重尊、求知重趣、 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曲重奇、求深重活、求真重美 2、个性心理 伊拉克战争:有人认为该打,有人认为不该打 个性心理的影响因素:气质、年龄、性别、地域 3、顺向心理 采取与传播者一样和其他接受者相同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顺向心理包括认同、共鸣、偏爱、遵从四种心理表征。 4、逆向心理 正话反听,全盘西化
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提供丰富的话题);(6)、读报本身的变化
(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读不到报纸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三)、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麦奎尔对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
等六种节目进行调查,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
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效用——这里的人际关系包括两种,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
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
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9、第八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事物有什么样的特性就决定了该事物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新闻事业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有五种: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传递信息”而生存的。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体第一功能。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基础上。
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手段。
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主要是两方面提供信息:一是世界的最新变动,二是公众最关心的社会现象。
实现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功能,不但通过刊登大量新闻,还通过评论和广告。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事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国家,市场经济,社会生活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不是教科书。它们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等,从而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五种作用可以列表如下: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都可以发挥上述五种作用,但是新闻媒体的特性也限制了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发挥作用的范围。
不能代替法院、党政部门、行政业务部门和学校。
第二节新闻媒体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教育水平越低的人,受到这种消极影响越大。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丛书特点
丛书特点
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权威:负责本套教材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
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多所著名院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编写者,都是相关学科的国家级的学术带头人;大部分教材都是“十一五”、“十五”、“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或者部级重点教材,其他的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品,教材的质量有着严格的保证,其权威性也已得到了社
会的普遍认同。
全面:本套教材共约50 种,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满足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广告、媒体经济、多媒体等多个专业的教学需要。
新:大部分主要课程已经更新完毕,是2005 年以来的新版本;到2009 年,主干课教材基本更新完毕。
传播学教程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8 月推出第二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内容简介作者:郭庆光
定价:24.00 元
出版日期:1999-11-01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本书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新闻学概论教案》
《新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和采写能力。
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章:新闻与新闻业
(1)新闻的定义与特征
(2)新闻类型与新闻体裁
(3)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4)新闻业的发展历程
2. 第二章:新闻报道
(1)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2)新闻采访与新闻来源
(3)新闻写作与新闻结构
(4)新闻报道的形式与创新
3. 第三章:新闻传播与媒介技术
(1)新闻传播的基本过程
(2)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新闻传播
(3)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力
(4)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4. 第四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
(1)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
(2)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与要求
(3)新闻侵权与新闻保密
(4)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5. 第五章: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定义与类型
(2)新闻评论的特点与要求
(3)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4)新闻评论的价值与作用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新闻案例,使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新闻学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和评论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采写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第八章受众2
受众与媒介间的 “缓冲体”大致分属于三个方面:
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不同个人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2、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 不同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3、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 盘根错节的人际网络把受众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进则同进,退 则同退。 ——德弗勒
选择性注意指当大众传播的信息符合受众的认 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时,才能引起受 众的兴趣而加以注意。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 第一个环节。
传媒“军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 国明总结的报刊“街头定律”是:读者一般在三步 之内、五秒之间决定购买哪份报或刊。这便是被广 为引述的“三步五秒效应”。
3.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 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 容。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最末环节。
Fra Baidu bibliotek
• 1958年,科勒与琼斯: • 对种族隔离政策赞成与否的研究:喜欢种族隔离 的人记得支持种族隔离的言论,比他们记得支持 反种族隔离的言论容易得多。
受众有自己的防卫圈
“从众心理”源于群体压力 群体意见对个体形成压力的过程: 1,合理辩论阶段; 2,好言相劝阶段; 3,围攻抨击阶段; 4,隔离排挤阶段。
第四节
受众理论研究
关心受众为的正是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而 检验传播效果又必须从受众方面来衡量,所以, 研究受众的受众分析同研究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二者盘结缠绕。
第八章 受 众
第八章受众
本章内容共有六节:受众的形貌、受众研究的理论、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选择机制、受众的反馈、意见领袖。要求了解受众的角色特征与受众的基本权利;掌握西方受众研究的代表性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要论、社会参与论;熟悉受众的的各种需要和动机,把握受众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倾向;研究并运用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注意解读历史案例和现实传播现象;认识反馈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分析意见领袖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现实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传播研究者曾将受众比作消极被动的“靶子”。如今,传播者又把受众看作是能决定媒介命运的“上帝”。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其片面性。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也许可以获得对受众的正确认识。
一、受众的角色
受众又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换句话说,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人或成万上亿人;可以是一国、一代的人,也可以是全球、几代的人。
受众作为构成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它在传播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信息产品“像其他的产品一样,是工业加工过程的产物”,“需要劳动分工、复杂的社会化组织和大量的高级技术资本投资。”作为消费者,受众阅听和接受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信息,亦即消费信息产品,必须付出一定的金钱或代价。不论是文字传播媒介——书籍、报纸、杂志,还是声音传播媒介——录像带、CD、唱片、广播,还是声像传播媒介——录像带、VCD、电影、电视,还有互动性传播媒介,它们首先是以商品化的客体进入传播、消费渠道的,受众只有花钱订阅或购买,才能占有或接触信息产品,满足自己的接受需要。人们常以为通过收音机、电视机这类接收媒介接受信息是免费的,其实,受众不仅阅读书报刊、自播音像带要花钱,而且收听收看广播和电视也不是免费的,他们除了要花钱购买接收媒介(收音机、电视机等),支付电费,“还要另外付钱给大多数用广告推销的商品。他们所最依赖的传播系统——那些由广告支持的报纸、杂志、商业广播都从来没有把这些告诉他们。”在美国,向全世界推销音像制品,已成了仅次于航空产品的一宗大买卖,每年可为美国赚回奶亿美元(美联社,1962)。这些钱都是由受众直接或间接支付的。
谈谈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首先,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先要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才有了新闻的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行为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接受新闻的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其次,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的目的、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据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和记忆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同一个信息有多种传播方式,受众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那磨同一条信息不同的受众有选择性的接收。如成都一年轻人刘志新高考落榜,待业在家,他对家里订的《文化报》不感兴趣,另订了一份《四川科技报》。而且他只看该报上面的“致富金桥”栏目,对其他栏目不感兴趣。但在“致富金桥”的众多报道中,只有《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道与他的兴趣和自我条件的评估契合。他读后,心情激动,决心以针灸为业,并找来许多有关针灸的图书,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神针手”。在这里就就会说到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传播的信息必须而且只有把传输的信息送进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心理能,这种心理能外化(或释放)为受传者的行为,行为做功才能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所以作为传者,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受众意识,也即是由传者身份转变为受者身份。受众地位的提升是受众主体意识在我国新闻传播中得到张扬的一种反映,符合现代社会传播思想意识。从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来看,“传者”向“受者”的转变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新闻事业的发展及个人意识的强化息息相关,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剖析:1、由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决定。按照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可以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5个要素构成的。从这个5个构成要素看,传者和受众是两个重要因素,受众
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探索ppt课件
• (四)选择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 随着对选择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他规律,出现新的理论 • 即“社会范畴论” 社会阶层 • 社会范畴论的基本观点 • 1.有选择的接收和理解信息 • 2.分化的社会结构,个人地位不同是选择性产生的重要基础 • 3.年龄、性别、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形成不同范畴的人群 • 4.同一范畴的人群对信息反应也基本相似 • 5.媒介效果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社会范畴的差异
消极影响。
23
总结
魔弹论 选择性理论
早期的 思潮和研究
24
总结
拉扎斯菲尔德
信息流工程研究
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创新扩散理论
霍夫兰 等人
劝服研究
信源可信度和休眠效应、传播内容构成、受者特性
约瑟夫·克拉伯的核心观点
有限效果论
25
• 2014-10 单选 • 24.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五类,认为他们就新事物创新扩散中的作用
16
• 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 • (二)劝服研究 • 第一阶段 1943-1945 (霍夫兰研究的序幕) • 步骤:分组,“实验组—控制组”;采用“前测—后测法”(为传播学研
究建构了一个新的范式) • 结论:电影效果是有限的,可有效增加士兵对事实的了解、改变观点或态
度;但在提高士气方面没Fra Baidu bibliotek产生效果。 • 该研究走向了媒介短期影响的“有限效果论”方向。
《新闻学》第八章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类型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公营机构:BBC,NHK,VOA 私营机构: ABC,CBS,NBC 必须转播公营电视台的节目。
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创办的审批、登记:美国的特许制。 分配传播资源 监督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社会服务型传播体制:主要特征
第一,传播媒介既不属国家所有,也不是私人所 有,而是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传播国家所有, 也不是私人所有,而是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 传播机构。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的公 共广播公司(CPB),德国广播联盟(ARD),都是 这类传播机构。 第二,传播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助政府 或财团所左右;传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各 界提供新闻节目、文化教育节目、文艺娱乐节目 等信息服务。 第三,传播机构的经费来源于广播电视的收听收 视费,社会各界的赞助,政府少量的拨款,小部 分广告收入。
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名誉侵权和隐私权; 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对公共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 助。1996年美国的电信法案。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机关团体媒介 垄断资本主义对传播的控制:
以强大的资本作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实行 主要部分垄断; 通过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媒介加以 干预;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 的活动。
《新闻学概论》(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大众传媒的大众化的特征,使它成为社会 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它能最有效地进行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表现在:
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三、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 现代化 开放化 市场化
第二节 大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 括: 发布政治信息 宣传政治主张 进行舆论导向
第五节 源自文库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内容:一是对外报道本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输出 价值观念;二是对本国公众报道他国的政 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带有综合性 的国际间重大的变动等。 一、塑造国家形象 一、塑造国家形象 是新闻传媒对外报道中最重要和长期的目 标。国家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大众传媒 有意无意、客观或非客观地“雕塑” 有意无意、客观或非客观地“雕塑”出来 的。国家形象塑造受到政治、经济、文化 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第二节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教学目的:
了解受众需求与接受之间的关系,掌握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特点,以及从众心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特点
2、受众的从众心理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
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
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传播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传播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新闻传播概论,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新闻传播学研究对象,范围及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学术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次阐述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的互动等问题;阐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和工作的基本原则;阐释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人才培养及21世纪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理解新闻事业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理论授课和课题练习,以及综合示范讲评。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绪论
一、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
二、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四、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
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
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第三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
第四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权利
第五节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第三章新闻传播内容
第一节事实、信息和新闻信息
第二节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心理机制
一. 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 (一)求知心理 了解外界变动,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适应这一变动 并利用这一机遇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需要 (二)求新心理 表明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表明人的好奇心,新闻欲 体现 新闻传播的内容新 新闻报道的手法新
(三)求同心理 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即同自己有 某种共同性的新闻信息感兴趣的心理 出现原因——作为认知主题,受众对遇到的类似过去 的认知对象会产生亲切感 人的观念在被认同后会使已有的定势得到强化, 所以受众会主动追求认同、从众 (四)求异心理 不是出于得益动机,而是一种无专门目的的、感受上 的愉悦与满足
(五)求趣心理 属于得益心理,指人们对于有兴趣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在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在受传者认同趣味, 欣赏趣味 (六)求美心理 创造心理之一 内容美——内容的真实,人物心灵的伟大,情趣的高 尚等 形式美——外在美;配置美
二.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即心理相容。前提:交往过程中人们需要的性质及其 满足的程度相近 指通过对传受双方的心理定势进行协调,使指处于相 对和谐与平衡的心理状态 注意 深入了解和研究受众,有针对地协调 运用心理机制,巧妙协调 (一)了解受众研究受众 深入受众,了解受众,才能知道他们的需求,懂得他 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传播学者-德弗勒-文化规范模式 劝服性的信息-社会道德和文化规范过程-定义和解 释社会接纳的行为-改变外在行为 组织/团体期待-通过传播,发动和组织受众,使其 成为传播者指挥或指导团体下的一员 警惕“魔弹论”和“固定成见论” 魔弹论-又称靶子论,枪弹论。 西方早期的新闻传播理论,流行于20世纪20-40年 代 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传者是 被动的。传播者发出信息子弹,受传者必被击中, 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
第八章 新闻传播 受众
第一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 一. 受众及其角色定位 受众——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又称受传者,阅听人 角色特征: 1.受传者是无定向的,模糊的,这给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带来困 难 2.一种媒介的受传者兼收其他媒介,受传者多渠道获知信息, 并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3.新闻信息传播的接收不具有强制性,受众的收受态度是传播 效果最终的决断者 4.新闻传播社会作用的奏效和轰动效应,取决于受众的心理需 要及对其采取的相应行动
好处-尽快使受众态度定型,新闻传播活动得以顺利 进行,达到沟通信息,统一舆论的目的 对机关报来说,易于统一团体成员意见,维护团体利 益,增强团体稳定性和安全感 害处-抑制受众对于信息接受与理解的创造精神,伤 害了少数受众探讨真理的积极性和勇气 传播者的要求 利用从众心理,扫清传播障碍,整合社会舆论 避免伤害少数受众的探索精神,坚持新闻传播的公正 性,注意社会舆论的平衡 引导社会主导价值观时,要强调社会的统一和稳定, 同党保持政治上的一致 在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讨论中,给少数人平等发言的机 会,成为有个性、有活力的受众
二.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指注意的指向有选择 性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指依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 闻媒介、新闻信息的取舍 吸引受众的集中注意 改进新闻传播的功能性因素-信息内容:即时作用信 息和长期作用信息 结构性因素-信息形式:通过对信息的对比、重置、 变化等不用的配置
三.受众的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所作的不同的解 释和结论 加入行为-传播学者-巴恩仁-讯息的意义是给予的, 授予的,而不是接受的 再创造理解-受众对传达的信息符号以超乎符号原载 意义的译码行为 表明信息的实际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载体中,还存在 于受众主观的理解中 四. 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传受双方共同影响 选择性记忆,指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反映的 取舍
固定成见论-美-政治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舆 论学》首先提出 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刻板印象论等,指人们由于生活 在狭小的一隅所形成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 这种看法一经形成,轻易不会改变。传播者只要实 现了解这种成见,就可以发送对口新闻信息,收到 预期效果 积极意义-事先对受众进行认知分类,有针对地传递 信息 消极意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容易导致角色期待的一般化和简单化
结构分析,要求受众识别传播者使用符号的意义,确 定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认识新闻真实与现象真 实、个体真实同事实总体的差异,从而整体理解和 说明作品 文本分析,要求受众分析并显示原始文本的逻辑结构, 辨别文本的主次思想,从中析出传播者陈述该新闻 事实的主题,体悟传播者的真正立场和观点 根据分析,要求受众认识该新闻作品之所以成为新闻 的依据,比文本分析更深一层 新闻成立的依据:五要素齐全、新闻事实 本质基本暴露、新闻发表时机成熟
心理机制-维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需要 加深记忆-提供良好收受环境,版首和节目开头安排 最重要的信息等 五. 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由于实际或心理上的压力,而 采取同多数人一致的信息取舍与理解 影响因素 知觉情境-情境明确,从众倾向小;情境模糊,从 众倾向小 群体力度-群体人数越多,内聚力越强,成员意见 越趋于一致,从众倾向越强 人格特征-自信心、自尊心和智力较低者,易于从众
三. 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现实受众-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 潜在受众-具备健全的视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 分传闻传播媒介的人 隐在受众-接受美学用语 德国美学家伊瑟尔 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已被 作者设计在作品的结构中。即作者在写作过程中, 心目中已隐现着特定的受众。 “隐在受众”实际上是由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 收者共同制造出来的。
受众研究的四大理论: 1.“个人差异论” 霍夫兰提出,德弗勒修正 2.“社会分化论” 赖利夫妇提出,又称“社会类型论”、“社会规范论” 3.“社会关系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IPP指数分析”、 “两级传播”、“意见领袖” 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 4.“文化规范论” 以传播媒介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 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
第四节 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一.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一)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信息了解权、参与权、监督批评权、自由 权、著作权 (二)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与付出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以及其他承诺 的服务 (三)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公开报道决策层的行为和品行,批评,监 督 (四)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作为传播活动的终端,有权要求传播者做到信源的责 任,提供承诺的服务二.新闻传播受众的责任 (一) 传播领域的公民责任 (二) 付酬阅听的消费者责任 (三) 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责任 (四) 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责任
第二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一. 需求和接受 接受——是对一种事物和观念的容纳,又指接触信息 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反映 容纳和收受的前提是需求 收受信息目的——获知、警戒、认同、做伴、报酬 影响受众的方面 明确的收受目的 传播环境
媒介自环境 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发达水 平、经营管理方式和新闻报道体制 媒介自环境优越,信心受收的或然率就高 媒介运作大环境 社会经济发达水平、政治民主化程 度和公民文化素质状况 经济提供物质保障,政治扩大自由度,素质提高 信息利用度 认知能力-受众对信息符号进行解码,即认识和理解 新闻信息的能力 要求受众能够及时正确地分析新闻作品结构,说 明新闻文本内涵,体悟新闻发表的根据
受众的历史发展: 听(观)众、读者、听(观)众三度扩张 受众发展的三个趋势: 1.受众数量不断增加 2.受众参与和接受信息传播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3.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时的身份地位的差别逐渐消失 受众的分类: 1.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 2.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3.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二.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经济期待-传播者期待受众接纳自己传播的信息和意 见,认同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巩固自己及其 所在的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以获得经济、政治的 功利收益 建立基础-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主动、 有选择地使用媒介和信息满足个人需求 文化期待-传播者期待自己选择的信息被受众接受, 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规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到社 会认同的道德、价值规范,以此解释社会现象,规 范Baidu Nhomakorabea己的行为
5.传播致效的重要环节是既是感知收众的反馈信息 6.受众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个体,又是某个阶级、团 体中的一员 7.受众是社会成员之一,接受信息后会向他人转述 角色定位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流程中的终端,是新闻媒介及其 承载信息的消费者,又是对于新闻媒介、新闻信息 和新闻传播者本身的检验。 受众是新闻传播系统中一个复杂的子系统,是信息的 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 受众也是下一级传播的起始者 总之,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
对受众进行了细化的研究之后,才能掌握必要的手段去激发受 众的集中注意通受众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有助于沟通 传受双方的情感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要求,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又要引导受众。 要在满足中进行引导 (二)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调谐 首因效应即第一传播效应——改进传播时效性差的弊病 从众心理强化典型报道 求知心理深化文教科技报道,提高知识含量 衰减心理加强节目编播,排版 逆反心理改进传播者撰稿口吻,播音神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