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教案ppt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 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孟子》三章PPT课件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7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围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巩固
震慑
少
极点
同“叛”,背叛
归顺
完成以下任务
1、朗读课文2、自主翻译全文3、解释重点字词,把书本注释没有的字词意思写入原文。(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句式?作用?
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文学文化常识小测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代表人物。著有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__________,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_”。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围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限制
巩固
震慑
少
极点
同“叛”,背叛
归顺
完成以下任务
1、朗读课文2、自主翻译全文3、解释重点字词,把书本注释没有的字词意思写入原文。(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句式?作用?
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文学文化常识小测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代表人物。著有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__________,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_”。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共19张PPT)
此,这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违背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 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 所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
课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反 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孟子》两章上课用ppt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检查预习情况:
sù
fú
pàn
米粟
夫
亲戚畔之
shùn
舜
quǎn
畎亩
yuè gé
傅说
胶鬲
xī
百里奚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告子下》
quăn
fù yu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gé
被举用,被 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xī
狱官
• 孟母断机杼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 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被后人尊其为“亚圣”。他主 张仁政,王道。《孟子》一书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录 孟子言论、活动的书。他曾游 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 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 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 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2024版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认为,人才往往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卓越 的才能。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阐述“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就容易丧失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导致堕落和失败。
2024/1/25
举例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象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如一些国家在忧患中奋发图强而崛起,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相
契合。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强调君主应以民众利 益为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中的“民主”理念有相通之处。
2024/1/25
16
孟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
和谐共赢
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企业管理 中应尊重员工,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富 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2024/1/25
良知良能
他提出“良知”和“良能” 的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 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
修养与教育
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修养 和教育,使人保持并发扬 其善性。
8
仁政思想
以仁为本
孟子主张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 君主应关心百姓疾苦,实行仁政。
2024/1/25
《孟子》导读PPT课件
范围广,多领域; 地位高,进入“经”。 朱熹《孟子集注》蔡模《孟子集疏》 苏辙《孟子解》
.
10
明代:注疏著作多,但创新发挥不多。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 陈士元《孟子杂记》
清代:1.注重《孟子》汉注研究。 焦循《孟子正义》
2.态度严谨,研究深入,方法细密。
.
11
3.专门著作增多。牛运震《孟子论文》, 阎若璩《孟子生卒年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6
游历诸侯
•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 前323年,去宋国 • 前322年,回邹国 • 前322年,前往滕国 • 前320年,前往魏国 • 前319年,再往齐国 •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 前289年,去世
.
7
(二)孟子生活的时代
•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
善以渐化。
.
2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 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 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 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 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机而食!中道废而不 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食哉!”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 ;伯鱼卒于公元前482年 子思卒于公元前420年左右; 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子思门人 → 孟子
.
.
10
明代:注疏著作多,但创新发挥不多。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 陈士元《孟子杂记》
清代:1.注重《孟子》汉注研究。 焦循《孟子正义》
2.态度严谨,研究深入,方法细密。
.
11
3.专门著作增多。牛运震《孟子论文》, 阎若璩《孟子生卒年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6
游历诸侯
•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 前323年,去宋国 • 前322年,回邹国 • 前322年,前往滕国 • 前320年,前往魏国 • 前319年,再往齐国 •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 前289年,去世
.
7
(二)孟子生活的时代
•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
善以渐化。
.
2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 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 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 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 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机而食!中道废而不 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食哉!”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孟 子荀卿列传》)
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 ;伯鱼卒于公元前482年 子思卒于公元前420年左右; 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子思门人 → 孟子
.
《孟子》三章-PPT课件【精品】
确实。 气节的男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横家,曾在秦国为相, 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 又曾佩五国相印。 横以服从秦国。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 天下太平。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作者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 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以进攻一方为 例,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来看,指的 是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 攻,被包围着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
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 “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 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 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 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因 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的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板书设计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 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施
助,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行
道寡助 类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仁 政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合作探究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作者是如 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作者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在直接反驳景春的观点后,紧接着“立”,
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第一,要讲仁 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 都不能放弃自己的道义准则;第三,富贵、贫贱、威 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这三条都做到,才有资格叫作“大丈夫”。
孟子课件优秀ppt
礼法约束
孟子认为礼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 手段,人们应该遵守礼法,尊重传统。
诚信为本
孟子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实现 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天人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
01
孟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天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道
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天理与心理合一
02
孟子认为天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天理是自然规律,心理则
力。
03
孟子的政治思想
仁政思想
仁政的定义
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以仁爱和正义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强调对人 民的关心和照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仁政的实践
孟子提倡通过减税、减轻劳役、提高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实现仁政, 同时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对推行仁政的重要性。
仁政的益处
孟子认为仁政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重。
孟子的主要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主要著作,共七篇 ,包括《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等。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
这些篇章中,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教育理 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 孟子》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 咨询专业学者。
孟子课件优秀
contents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哲学思想 • 孟子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
02
他出生于鲁国的邹城, 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认为礼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 手段,人们应该遵守礼法,尊重传统。
诚信为本
孟子认为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是实现 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天人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
01
孟子认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天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道
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天理与心理合一
02
孟子认为天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天理是自然规律,心理则
力。
03
孟子的政治思想
仁政思想
仁政的定义
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以仁爱和正义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强调对人 民的关心和照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仁政的实践
孟子提倡通过减税、减轻劳役、提高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实现仁政, 同时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对推行仁政的重要性。
仁政的益处
孟子认为仁政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重。
孟子的主要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主要著作,共七篇 ,包括《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等。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
这些篇章中,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 主张、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教育理 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 孟子》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 咨询专业学者。
孟子课件优秀
contents
目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哲学思想 • 孟子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
02
他出生于鲁国的邹城, 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三章完美部编语文ppt课件
学习收获与启示
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 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 视角来看待政治和道德问题。
同时,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语 言来表达抽象的思想。这不仅对我的语文学习有帮助,也 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THANKS
主题思想
主题概述
本文的主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强调了在 困境中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重要性,以及在安逸中 保持警惕、奋发向上的必要性。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正反两面的例证和阐述,表达了孟子对于个 人成长、事业成功和社会治理的观点和理念。他认为 ,只有经历磨难和挑战,才能激发出内在的潜力和力 量,实现自我超越和进步;而沉溺于安逸和享乐则会 消磨人的意志和斗志,导致衰败和失败。因此,“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后人不断引用的名言警句, 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思想
仁政、民本、教育等思想 ,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的思想概述
仁政思想
强调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民本思想
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应该尊重民意,关 注民生,保障人民的权利 和利益。
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 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的重要途径。
学习目标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寓言来阐述其观 点;而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孟子则通过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来 证明其观点;在《鱼我所欲也》中, 孟子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 行探讨。
内容深度
从深度上看,《鱼我所欲也》探讨的 问题更为深入,涉及到人性的本质和 价值观的选择,比前两篇文章更具哲 学意味;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更注重 于具体的政治和人才培养问题。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1.《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8、入则、出则 (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源自逆境出英才。三、词类活用。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乱 )其所为
)其筋骨
7、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课文导入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于生 安于 乐忧
患 而 死
板书设计
舜、傅说、胶鬲、管夷 吾、孙叔敖、百里奚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乏身 行拂乱为
发、举 降大任
个别论据
过
改
人 困、衡
作(正面)
征、发
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33张)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
评价
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作品 其文章气势充分、逻辑周密、语言流畅、
风格
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代表 作品
《孟子》
疏通文意
真正,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违背 扰乱
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 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 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 思想——苦其心志; ♦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
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 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 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 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 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 才掀开。本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 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 ,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 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 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 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 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文学经典选讲 文学经典选讲 《孟子》 孟子》
•
•
一、孟轲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列 女传》卷一:“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 之少也嬉戏 ,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 我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 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 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 居吾子矣。’遂居之。”孟子曾到齐说齐宣王,赴梁说梁 惠王。周游列国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 孟子共七篇,二百六十章,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七 篇之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篇名取自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的字。 • •
•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二、《孟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的中心“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国” 4、天命论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孟子散文的特点 1、文如其人 孟子个性刚烈傲岸,“以顺为正者,妇妾之道 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谓之大丈夫。”“文如其人”构成其文的突 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 有力。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
• 2、气势雄伟,词锋犀利,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 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 3、畅达详尽的铺排 • 4、形象的比喻 • ★ 用人们习见的形象、直观的感觉,说明自 己的思想,或一个深刻的道理。 • ★ 以讽刺性的寓言,进行整个事体的比喻。 • 5、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说理透彻,用辞警辟 。明畅爽朗、雄健幽默兼而有之。 • 6、诱敌深入的论辩艺术如《滕文公?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
文学经典选讲 文学经典选讲 《孟子》 孟子》
•
•
一、孟轲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列 女传》卷一:“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 之少也嬉戏 ,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 我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 事。孟母又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 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 居吾子矣。’遂居之。”孟子曾到齐说齐宣王,赴梁说梁 惠王。周游列国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 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 孟子共七篇,二百六十章,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七 篇之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篇名取自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的字。 • •
•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二、《孟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的中心“性善”论。 2、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国” 4、天命论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孟子散文的特点 1、文如其人 孟子个性刚烈傲岸,“以顺为正者,妇妾之道 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谓之大丈夫。”“文如其人”构成其文的突 出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 有力。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
• 2、气势雄伟,词锋犀利,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 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 3、畅达详尽的铺排 • 4、形象的比喻 • ★ 用人们习见的形象、直观的感觉,说明自 己的思想,或一个深刻的道理。 • ★ 以讽刺性的寓言,进行整个事体的比喻。 • 5、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说理透彻,用辞警辟 。明畅爽朗、雄健幽默兼而有之。 • 6、诱敌深入的论辩艺术如《滕文公?有为神农之 言者许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