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内容
• (一)早期社会化 •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
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 (三)代差问题 •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的 速度和程度。
• 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 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马克 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 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 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 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 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 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 综合来看,“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
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 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 长期过程。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引言: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改进。

戴维波普诺在他的社会学教材《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社会学教材。

第一章:社会学的概念和范围在第一章中,戴维波普诺介绍了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

他强调了社会学的重要性,指出了社会学在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社会研究方法在第二章中,戴维波普诺详细介绍了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他包括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并解释了如何设计研究问题、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他还强调了研究伦理的重要性,提醒读者在进行社会研究时要遵守伦理规范。

第三章:社会化和文化在第三章中,戴维波普诺讨论了社会化和文化的概念。

他解释了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文化则是社会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他还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在第四章中,戴维波普诺探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概念。

他解释了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而社会组织则是社会中各种机构和组织的集合。

他还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在第五章中,戴维波普诺讨论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探讨了社会阶层、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原因和后果。

他还提出了一些减少社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在第六章中,戴维波普诺研究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他解释了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演变过程,而社会发展则是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他还分析了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在第七章中,戴维波普诺讨论了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的问题。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性别与社会课程英文名称:genderANDsociETY 预修课程:无内容提要(150字以内):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批判继承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精华,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性别与社会的系列问题。

其目的是反思传统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建构,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使学生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性别分析,从而对社会中的性别问题保持-•种敏感而深刻的观察与体悟。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开卷)主要参考书目(至少三本):1.佟新著:《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胡晓红著:《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3.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方刚主编:《男性要解放》,方刚,山东人民出版社,2(X)6年6月。

《性别与社会》教学大纲课程编码:(黑体小4号字,顶靠左边)学时数:40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黑体小4号字,顶靠左边,上下各空一行,下同)本课程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妇女官和西方的社会性别理论,帮助学生运用性别视角和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提出、解答或者思考本土现实生活中的性别问题:从而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社会性别概述(4学时)一、性别二、社会性别三、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概况第二章社会运动与性别(8学时)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三、多元化的女性主义理论与评介四、男性解放运动第三章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社会建构(6学时)一、性征二、性别气质的心理建构三、性别气质的心理文化建构四、性别社会化第四章身体、文化和性别(2学时)一、性关系中的社会秩序二、性别与健康三、家庭暴力第五章性别与传媒(2学时)一、大众充满中的性别二、消费符号与性别气质三、性别的商品化四、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第六章婚姻、家庭与性别(6)一、中国的婚姻制度二、婚姻制度与性别关系三、主流家庭社会学的几种观点第七章性别与教育(2学时)一、性别刻板印象对教育的影响二、培养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第七章性别与就业(2学时)一、劳动及其性别分工二、职业隔离与就业性别歧视三、性别与职业发展第八章性别与政治(2学时)一、妇女参政的概念二、西方女权主义妇女参政理论三、妇女参政的现状四、促进妇女参政的行动第九章结语(2学时)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宋体5号字)四、成绩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开卷)五、主要参考书目(至少三本)1.佟新著:《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胡晓红著:《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两性社会学1

两性社会学1

木兰诗2 木兰诗2
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 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功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3 木兰诗3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 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 东阁我,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 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 辩我是雄雌?
两两性性社社会会学学两性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价值与功能两性社会学两性社会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导论人类两性比较性别与气质第一章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制度的作用机制第二章第二章性别分工与两性角色性别分工与两性角色性别角色与两性评价第三章第三章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平等平等一教育政策中的社会性别公平二就业机会中的反性别歧视立法三资源分配中的性别权利四国家层面的社会性别平等机制第四章第四章妇女运动及其相关理论妇女运动及其相关理论中国本土化的妇女解放理论第五章第五章社会性别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朗维框架第六章第六章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两性社会学概论两性社会学概论一学科定位学科名称现有学科类别社会学分支学学科类别学科类别综合类妇女学女性学社会性别导论性别社会学女性主义思潮性别与发展跨学科交叉类社会性别与国际政女性与日常生活近代妇女史性别与消费研究领域研究领域探讨社会性别形成的生理基础与文化机制分析社会性别的表现方式解析公共政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寻求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途径三三价值与功能价值与功能改变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解除人格压迫寻求快乐自我在批判男权中心的知识建构中使社会性别学科化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附注附注

社会性别视角名词解释

社会性别视角名词解释

社会性别视角名词解释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视角是指性别歧视。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这种观念进行不同的分类。

社会学家拉尔斯在《社会性别理论》中,按照性别歧视所涉及的主体范围,把它分成了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和非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两大类。

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主要包括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只生不养等,非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则有如下几种:性别失衡、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机会不均等、性别气质。

一、性别分类的发展和现状;在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不同种族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绝对地避免出现性别分类的差别。

在社会分工中,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或者由于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也会使得人们在性别分类方面产生很多的不同。

有时候,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由于其所处的不同场合而进行性别选择时,也会因为受到环境、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性别角色扮演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性别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性别角色的变换都将产生新的分类差别。

因此,性别分类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过程中。

所以说,性别分类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客观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性别分类则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在今天,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个群体中,往往既有男性,又有女性,但是他们却分属于两个性别阵营。

如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等。

这些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认为是由于“性别刻板印象”而导致的。

所谓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性别特征(如男性、女性)有特殊的看法,并对该性别持有优越感或低估其能力的倾向。

二、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第三章为总结全文,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男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四章提出了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分析了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从性别视角看待校园暴力现象。

最后一章则为本书做了简单的总结,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更好的认识到社会性别视角,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性别视角的作用。

高中生物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社会性别男性;体高,体毛稀少,无须,睾丸 小,不育,智力差。 染色体核型: 47,XXY;46,XY/47,XXY;48,XXXY; 49,XXXXY。
2、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又称Turner综合症或原发闭经症。 临床症状:
社会性别女性;体矮,盾状胸,肘外翻,原 发性闭经,外生殖器幼稚。 染色体核型为: 45,X; 45,X/46,XX;45,X/ 47,XXX等。
1902年,在直翅目昆虫中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 理论: 当精、卵结合时,由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 了性别发育的方向。
如: 果蝇 n = 4 雌 3AA+1XX 雄 3AA+1XY
(二)性染色体的构成
1、XY型 两性分化的生物中占绝对多数,包括全部的哺 乳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雌性是同配性别 (homogametic sex): AA+XX 雄性是异配性别 (heterogametic sex): AA+XY
㈢、芦花鸡的毛色遗传:
① 芦花基因B为显性,正常基因b为隐性, 位于Z性染色体上。
② W染色体上不带它的等位基因。 ③ 雄鸡为ZZ,雌鸡为ZW。
ZBW
×
芦花(雌)
ZbZb 正常(雄)
交叉遗传
ZbW 正常(雌)
ZBZb 芦花(雄)
ZBZb 芦花(雄)
近亲繁殖
ZbZb 正常(雄)
ZBW 芦花(雌)
ZbW 正常(雌)
Lyon 假说
正常女性的一条X染色体失活,形成异固缩的X染 色质体;
失活的X染色体可以来自父方也可来自母方,机会 均等;
失活在胚胎第16天开始,一旦失活,繁殖出的所 有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呈失活状态。
2、X0型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当老师的按计划把她从肮脏的环境,领到美丽的 大海、峻秀的高山、喧闹的街道开眼界、长见识, 让她一步步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衣食住行 的生存能力时,她不是茫然无知地表示惊讶、兴 奋,就是惬意地发出猪的哼哼声,可偶尔视野中 出现猪的形象时,她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兴奋的单 音:“猪!猪!”特别是每当她一进教室,就会 惰性十足地趴在桌子上,不消几分钟,就像猪一 样酣然入睡。更有趣的是,有时她半夜突然醒来, 一看四处无人,便猪性大发,甩头晃脑吧咂吧咂 嘴,小脸上鼻子、眼睛、眉毛、耳朵一起生动地 错位移动,再把身子贴在墙上,左蹭右蹭,尔后, 悄悄地溜到院子里,去啃草皮,或者干脆跳进猪 圈,亲昵地和猪一起打滚……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强制性
社会化是任何个体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过程。个体从呱呱落地 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臵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 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依个体意志为转移的。
2.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而 是一方面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 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的环境。
3.终身持续性
由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迁和发展之中,个体与社会的 交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从而使人也处在 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 变,是一个终身不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4.相互性
即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 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正向、 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
我国内地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如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 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杨心恒、宗力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 一个能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 的社会人的过程; 黄育馥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 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 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 本教材作者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性别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目录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性别与社会引子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性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性别/社会性别体制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一、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小结第二章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父权制起源的理论一、生理或心理学派二、历史学派三、人类学学派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第三节女权主义理论一、女权运动与女权主义理论的产生二、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小结第三章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引子第一节知识的产生一、理论范式二、范式的革命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特点一、女权主义的认识论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原则与立场三、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小结第四章性征和性别气质引子第一节性征一、性征的基本类型二、性别气质模式三、固定化的性别气质模式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性别气质与性别认同一、性别认同二、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三、对弗洛依德理论的反思与发展小结第五章性别社会化引子第一节社会化过程一、社会化二、性别社会化三、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第二节性别社会化与社会学习一、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性别图式理论四、两性的道德发展小结第六章历史文化与社会性别引子第一节历史建构的性别气质一、历史与文化——说文解字二、宗教对性别气质的建构三、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性别气质建构一、封建社会秩序与“三从四德”二、家文化三、文化的实践: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四、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小结第七章性别气质的话语建构引子第一节话语一、话语与社会性别二、话语的社会性三、话玉器的历史性四、大众传媒中的话语分析第二节话语的性别分析一、用词的性别分析二、叙事与再表现中的性别三、话语中叙述关系的性别分析四、中国妇女——被叙述的性别身份第八章性别气质的商品建构引子第一节消费社会中的性别一、消费社会二、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三、符号消费的性别意义第二节消费社会的性别商品化一、广告——传统性别观念的复制二、审美与选美——女性的客体化和大众消费气质建构三、减肥与整容——对身体的消费四、多元化的未来小结第九章身体的政治——性行为的社会性引子第一节社会的性一、性行为的生物性与社会二、各种理论视角第二节双重标准一、性别化的性行为规范二、日常生活中的双重标准及其演变第十章婚姻制度与婚姻关系的变革引子第一节婚姻制度一、婚姻制度二、从传统婚姻到浪漫爱情第一节中国婚姻关系的变革一、从择偶看婚姻关系二、《婚姻法》的沿革小结第十一章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第一节各种形式的针对妇女的暴力一、被害人学和女性作为被害人二、A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类型第二节针对妇女暴力的原因分析一、暴力——男性统治的一种形式二、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三、反暴力的行动潜力小结第十二章劳动性别分工引子第一节劳动和劳动性别分工一、劳动分工二、劳动的性别分工三、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第二节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的动力机制一、各种理论流派二、中国劳动性别分工动力机制分析小结第十三章两性职业发展性别分化的职业发展三、传统职业发展理论四、职业发展路径的性别化五、中国的现状第三节影响两性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劳动力市场机制二、组织内部机制——“玻璃封顶”三、温柔的陷井——性别分工与家庭利益小结第十四章性别与发展第四节经济增长和社会性别一、发展的内涵二、发展中的性别问题第五节性别发展的政策分析一、社会政策中的性别发展模式二、性别发展战略小结参考书目第一编导论地址:讲义下载区密码:62751675第一章性别与社会引子•“清晨对着镜子梳理,一张苍白松弛的脸,下巴上稀稀的几根胡须,照照,我就讨厌了我自己!遗传研究所的报告中讲,在城市里生活了三代以上的男人,将再不长出胡须。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预修:无课程教材:《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共同编写),陈文琦,唐曼祺,2024,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学时: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运用性别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性别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概述(2学时)1.1课程介绍和教学目标1.2性别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1.3性别概念及其分析视角第二单元:性别理论(6学时)2.1性别建构主义理论2.2社会角色理论2.3社会认同理论2.4后现代性别理论第三单元:性别与社会结构(8学时)3.1性别与劳动分工3.2性别与教育3.3性别与家庭3.4性别与媒体和文化第四单元:性别与政治(4学时)4.1性别与政治参与4.2性别与权力4.3性别与领导力第五单元:性别与社会变革(4学时)5.1性别与全球化5.2性别与社会运动5.3性别与社会变革第六单元:性别研究方法(2学时)6.1性别分析方法6.2性别研究的实践和技巧三、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用讲述、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小组讨论、实地观察、调查研究等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期末考试占40%,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参考书目:1. Connell, R. W. (2024).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Wiley-Blackwell.2. De Beauvoir, S. (2024). The second sex. Random House UK.4. Lorber, J. (2024). Gender inequality: Feminist theories a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六、教学团队:主讲教师:陈文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协助教师:唐曼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七、备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人类的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人类的攻击性
பைடு நூலகம்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米勒
《挫折——攻击假说》修正理论的内容。 (1941) 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 攻击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攻击行为 往往同挫折有关。
攻击 挫折 其他 反应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社会公平的建立
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Brosnan & de Waal,2003) 被试:卷尾猴 给一对猴子两个代币,可以用代币换 取报酬(黄瓜或者是更喜欢的葡 萄)。 实验条件: 1)平等:两只猴子都得到黄瓜; 2)不公平:一只猴得到葡萄,另一 只猴得到黄瓜;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 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 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攻击动力 ,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制。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两种基本驱动力
• 建设性的攻击性能量,即“力比多”; • 破坏性的攻击性能量,即“死本能”。
攻击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从攻击能 量的释放中获得快感。
伤害 行动
伤 害 意 图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分类
攻击的方式: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攻击的动机
敌对性攻击
• 源自愤怒的行为, • 目的就是伤害对方,即将痛苦或伤害加给别人;
工具性攻击
• 是通过伤害达到其他目的,这种伤害仅仅是作为达 成某种目的的手段。
攻击的价值判断:反社会的攻击和亲社会的攻击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攻击的判断指标
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
第六章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角色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六章社会角色(social role)在第五章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指的就是一个社会如何将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

如何定义社会人,指的就是,人能够有效的参与社会生活,能够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又是怎么回事?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来源“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的人退场,有的人入场;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 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像莎士比亚一样,社会学家把角色看做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你出生的时候,角色就已经为你设置好了。

社会展开臂膀等待教你怎样作一个男孩或女孩.无论你出身贫贱、富裕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它都会将特定的行为、义务和权利与你的地位相联。

比如:父母常说,男孩子家就不能欺负女孩子。

哥哥要带好妹妹玩。

在这些简单的话语中体现了小男孩必须要用特定的行为和义务来与他人交往。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于: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a、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要领其中以G。

H。

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

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

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见社会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会关系。

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而是在对语言等符号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见社会角色),并获得社会反馈,从而学会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思维,产生自我意识.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像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b、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有人甚至认为角色理论是经由林顿创立的人类学而进入到社会学中来的。

第六章 性(别)、婚姻与家庭ppt课件

第六章  性(别)、婚姻与家庭ppt课件

三、优先婚:选择顺序
• 优先婚:社会规定在某一亲属范围内优先择偶的婚姻。 • 表亲婚:俗称“骨肉还家”,出嫁姑娘之女嫁回娘家, 被认为是对当年姑娘出嫁的补偿或交换,并且亲上加亲, 所以民间流传“姑妈女,顺手取”,“舅舅要,隔河叫” 的谚语。 • 广西天峨县白定乡壮族:外甥女必嫁舅父之子,当地俗语 说:“除了青岗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只有舅表 坚决不愿娶,才能嫁别人,还要将一部分聘金和只羊送 给舅父,称“羊钱”。 • 贵州《镇远府志》载当地苗俗:“清江婚嫁,姑之女定 为舅媳,倘舅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 则终身不得嫁。” • 黔东南侗族认为:舅家的儿子理应娶姑家的女儿为妻。 解放前在他们中间,女孩子一降生,注定要做舅表兄弟 的妻子;如果没有合适的配偶,外甥女欲另嫁他人,必 须征得舅家同意,并应当把部分以至绝大部分彩礼聘金 送去作抵偿,叫做“买表”。
离婚率计算方法
• 据民政部们归纳,我国现有七种离婚率计算方法:
离婚与同期结婚数之比 离婚数分期比较法 离婚数与法定婚龄人口总数之比 离婚数与社会总人口之比(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统一规范 ) 离婚数与家庭数之比 离婚数与单位时间之比 离婚数与已婚夫妇之比
• 注意:“离婚数”是次数、件数、对数,而非人数
2、为什么要对性关系进行限制? • 家庭破裂理论:防止家庭成员间的冲突、竞 争,有利于家庭的稳定 • 近亲繁殖理论: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 • 童年期亲密理论:家庭成员间关系太亲密, 容易产生性冷淡 • 广泛联姻论:结交联盟 • 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 分工
二、内婚制与外婚制
1、内婚制(endogamy) • 必须从自己所属的群体内选择配偶的规定 2、外婚制(exogamy) • 必须从自己所属的群体之外选择配偶的规定 3、内外界限如何确定? • 标准: 血缘、民族、种族、宗教、社会等级、阶级、阶层、 村落、家族 • 界限的相对性:范围、层次大小 • 例:

第六章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第六章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每一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某一性感带,个体的心
理表现出不同特点。
◇ 口腔阶段
◇ 肛门阶段
◇ 生殖器阶段
在性心理发展的头两个阶段,即口腔阶段和肛门阶
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式是相同的,只是到了生殖器
阶段(4—6岁),性别发展才开始分道扬镳。
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殖器结构的不同,男孩产
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孩子予以不同的角色
期望,男性角色、女性角色。
◇ 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设定了
位置
男子:成功、地位。
女子:贤妻良母。
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男
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相适应的不同的
心理内容与个性倾向。
◇ 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设定了
位置
◇ 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
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身体和社会现实情况有选择地接
受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明确。
性别恒常性的获得
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以
下几点
第1,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
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第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
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第3,这种认知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
男性的女性意向女性的男性意向第四节性别角色的互补与优化三性别角色的未来优化发展男女双性气质的提出男性女性非男性非女性男性气质气质女性气质第四节性别角色的互补与优化1自我信赖2温柔3乐于助人4维护自己的信念5快活的6忧郁的7独立的8害羞的9诚心诚意10活跃的11情意绵绵12夸耀的13武断的14值得一提的15幸福的16坚强的个性17忠诚的18不可捉摸19遒劲有力20女性的21可信赖的22善于分析的23表示同情的24嫉妒的25具有领导能力的26对他人的需求敏27诚实的28乐于冒险29有理解力的30守口如瓶男女双性化气质测量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惯习的转换。 惯习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域转换到另一 个场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起作用。所谓“江山 易改,本性难移”。但转换的结果却有不同,有 时是游刃有余,有时是水土不服。

2、惯习的再理解 如果说,传统社会学理论往往就是在个人与 社会(结构和能动)两者之间纠缠,那么,布尔 迪厄在这里楔入了新概念:惯习。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2)惯习具有结构功能。 惯习反映了阶层结构的客观状况,反映了人 们长期占据的社会世界中的特定位置。因此,惯 习将随着人们的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不同阶层的 人们的惯习往往也不相同,至少不完全相同。而 那些占据相同地位的人则往往拥有相似的惯习。 布尔迪厄认为惯习可以发挥结构(V.)的功 能。布尔迪厄认为阶层和群体结构之所以能形成, 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权力分层,更在于惯习的 作用。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 物品。 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身体化形式, 主要体现为惯习;二是客体化形式,体现在文化 物品中(例如书籍、词典、科学仪器等);三是 制度化形式,主要体现在教育文凭制度上(例如 文凭、学术资格、学术头衔等)。 一般来说,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就 能更容易更快速地拥有新的文化资本。文化资本 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分化的基础。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惯习:持续的、潜在的、可转换的行为倾向系统。 (1)惯习是“内化的社会结构”。 惯习是被结构(内化在意识之中)的结构 (客观的社会结构)(structured structures)。 惯习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结构化了的文化 语法,它来自于以前经验的久而久之的不断积累, 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因此,惯习是历史的延续, 是历史的生动再现。 持续性还意味着一个人的惯习往往比较稳定, 改变相对缓慢和困难。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 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 循着最小付出原则。
2.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 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 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态度与偏见问题
本讲主要讨论五个方面的问题
1.态度概述 2.态度形成理论 3.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与现象 4.说服模型 5.偏见问题
小男孩与石头
有一个小男孩,他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了,一直生活在孤儿院里。他非常悲观,总是无精打 采地问院长:“院长,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小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但不 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第二天,小男孩就拿着石头来到市场上,找了一个角落蹲下来。过了没多久,就有不少人对 他的石头感兴趣,第一个人说:“小孩,3个金币卖不卖?”
2004年12月,“恐惧斗室”的耐克篮球鞋广告引发 争议。争议焦点是,该片采用“中国武术高手、 类似‘飞天’的东方美女、龙”等.
(3)认知理论
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 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
认知成分 事实 信念 观点 知觉 理解
情感成分 评价

6第六章 社会角色

6第六章 社会角色

三、角色中断
所谓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 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 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 角色。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承担着一种角色时常为承 担后来的角色做某些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准备,因 而不会发生角色中断。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 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 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 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参考书目
1.欧文·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9 2.乔治· 赫伯特·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 北京:华夏出 版社,1999 3. J. W.范德赞特丹. 社会学(第四版). 纽约:约 翰· 威利与索恩斯公司,1979 4. Ralph Linton.1936. The Study of Man, New York, D. Appleton-Century. 5. Ralph, H. Turner.1962. “Role Taking: Process Versus Conformity”, pp20-40, in Arnold M. Rose (ed.),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Processes, Boston, Houghton-Mifflin, 1962.
二、角色不清
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 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 最主要原因。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 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 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 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 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子,感到 “不得而知”。

第6章 父权制和母权制

第6章 父权制和母权制

第二部分神话和古典时期第六章父权制和母权制父亲,在成为父亲时,也成为了自己的儿子。

赫拉克利特这是最美妙的法律:遵循父亲埃斯库罗斯没有父亲的人必定会编造一个父亲。

尼采有关父亲是否一直就是人类社会的统治者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一个半世纪了,很多人坚持认为在统治西方世界历史的男性统治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一直是由女性统治的。

这是一个不偏不倚的话题。

最初的人类社会必定是一个女性统治的社会这一概念通常是与提出这个观念的某些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J.J.巴霍芬(Bachofen, 1861)打算对法律的历史依据达成一个新的认识;H.L.摩尔根(Morgan, 《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族的血亲》,1871;《古代社会》,1877)是为了捍卫土著居民的权利而最早发言的人之一;弗里德里克·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奋斗;E.诺伊曼( Neumann, 1956) 从分析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重新诠释了史前时代;M.金布塔斯(Gimbutas, 1989)致力于对欧洲文化中女性母体的重新评价,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1所有这些学者都为超出自己专业领域的兴趣所激励,他们都坚定地反对父系统治文化中那种典型的攻击性。

除了引出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所提出的强有力的观点之外,该话题还唤起了读者的强烈感情。

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是否更应感激苏美尔人或阿卡得人的讨论并不能触发人们任何特别的回忆,也根本不可能激起我们最强烈的感情。

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我们对男性统治和女性统治的抽象印象和对真正的男人和女人的真实记忆联系起来。

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记忆确实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没有能力凭自己的意识或意志来唤起它们,这也就是说,它们对我们判断力的影响更普遍。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话题甚至能引起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人的激情:我们对祖辈的兴趣是情绪化的,不是理智的。

对女性统治的假设并不一定就是女权主义的观点,而且妇女是站在两者的立场上的。

第六章 性别决定和性遗传

第六章 性别决定和性遗传

第六章性别决定和性遗传一、性别决定在雌雄异体的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数大都是1:1。

这是个典型的Mendel比数。

所以很早以前人们就猜测,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也是遵循Mendel规律而遗传的。

1:1是回交比数,这意味着某一性别是纯合体,而另一性别是杂合体。

后来的研究结果果然证实了上述设想。

性染色体:我们知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成双的,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的,成对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大小、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相同的。

但是,后来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在许多生物的体细胞中,往往有一对染色体是异形的,在形态、大小,结构以及功能上都有所不同,而这一对染色体往往与性别的决定有关。

与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的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性染色体以外的所有染色体就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XY型和ZW型。

⑴XY型性别决定人的体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可以配成23对,其中22对在男人和女人中是一样的,叫做常染色体。

另外有一对是性染色体,在女性体细胞内成对,叫做X染色体,而在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个X染色体,与其配对的是一个很小的叫做Y的染色体。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男人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是22个常染色体+X染色体,另一种是22个染色体+Y染色体,两类精子的比数相等,而女人只能产生一种卵子,22常染色体+X染色体。

带有X的精子与带有X 的卵细胞结合形成XX合子,发育为女性,带有Y的精子与带有X的卵细胞结合形成XY合子,发育为男性。

就整个人群而言,XX 与XY是相等的,即男性与女性之比(简称性比)应该是1:1。

这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假如有人为的干扰,就会造成性比不平衡。

这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障碍之一,性比不平衡,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这种性别决定的方式叫做XY型性别决定。

雄性是异配性别,可以产生两种配子,雌性是同配性别,只能产生一种配子。

社会学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   第六章 社会互动
– 亲密距离:45cm以内。在亲密的个人接触中 保持的距离 – 私人空间:45-122cm。与朋友和熟人交往时 保持的距离 – 社会距离区:122-365cm。用于正式场合, 如会见 – 公共距离区:365cm以上。用于演讲、表演等 公共场合
• 第一,距离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人际关系越 是密切,相互间的距离越是接近。 • 第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互间的人际距离是不同的。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的社会 距离差异很大。 • 第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人际距离。地位 大致相当的人,人际距离较随便:地位越高的人有着 繁的礼仪和等级观念,交往十分讲究规矩,因而人际 距离较大。 • 第四,人的性别影响交往的距离。同性方面,男性与 男性的交往距离比女性与女性交往的距离大:异性方 面,男性比女性更愿意接近对方。

• 混合关系:界于情感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 间,是个人在家庭之外建立的各种人际关 系。
如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 的各种人际关系――人情原则,彼此预期将来还 会继续交往,而且有一定的情感联系,交情的深 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影 响。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20世纪40到50年代,提出了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 过程分析,认为在小群体互动过程,互动分为三 个阶段: • 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的辨识问题,确定互动 的情境:要干什么?联欢还是开严肃会议 • 评价阶段:态度确定问题,在此情境中持何态度: 积极主动参与?冷眼旁观? • 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此情景中能 做什么?
(四)本土方法论、常人方法论、民俗方法论:
美国哈罗德.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 打破规则的试验: 丈夫:我累了。 妻子:你哪里累了?身子累,脑子累,还是只觉得烦躁呢? 丈夫:不知道,我想是身子累吧。 妻子:啊,身子累,那么是肌肉呢,还是骨头呢? 丈夫:你怎么这样说话,尽纠缠一些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欧盟委员会在的如下与性有 关的言行,均将被视为性骚扰:被另一方视为过 度的、不受欢迎的和令人生厌的;它被明或暗地 当做一种前提或条件,用以对另一方在业务培训、 受雇、续聘、提升、工资及其他与职业有关的方 面产生影响;这种言行制造了一个威胁、敌意和 不友善的环境。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三、工作场所的性骚扰 美国联邦政府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1980年颁布的《性 别歧视指南》中指出: 在下列情况下,向对方做不受欢迎的、与性有关的行 动或提要求及其他言语均会构成性骚扰: 迫使对方接受有关行为,作为受雇或明显或隐蔽的要 求及条件;对方接受有关行为与否,将成为影响个人升迁 或学业成绩的先决条件;有关行为具有以下目的或导致以 下结果: (1)不合理地干扰个人工作或学业;(2)制造一个 令人不安、不友善或令人反感的工作或学习环境。
第六章 两性之间:冲突和紧张
第六章 两性之间:冲突和紧张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第二节 针对妇女的暴力:形式与表现 第三节 两性携手: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行 动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一、什么是性骚扰 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一词最早是 由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家凯瑟琳· 麦金农在 1974年提出的,指:处于权力不等关系下 强加的讨厌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言语的性 暗示或戏弄、不断送秋波或做媚眼、强行 接吻、用使雇员失去工作的威胁作后盾提 出下流的要求并强迫发生性关系。
五、如何消除性骚扰 首先,从立法方面,通过立法消除这种歧 视。 其次,从文化层面澄清有关性骚扰的错误 观念,改变谴责受害者的立场,营造谴责 骚扰者的社会环境,使受害者不再保持沉 默,而勇敢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从个人角度来讲,女性要用智慧并且提高 认知能力。
第二节 针对妇女的暴力:形式与表现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四、面对性骚扰,沉默、隐忍或寻求法律 救助 为什么女性在遭遇性骚扰后,大多采取沉 默、隐忍的方式,只有少数诉诸法律武器? 为什么性骚扰如此普遍,而因性骚扰受到 惩罚的人少之又少? 一方面,立法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取 证的困难,此外,男权文化影响很大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第一节 性骚扰问题
中国在2006年首次将反对性骚扰写进法律, 此后地方政府纷纷对反对性骚扰制定地方 规章。 性骚扰的五种行为:语言骚扰、文字骚扰、 图像骚扰、电子信息、肢体行为。 二、性骚扰的本质 性骚扰的本质是性别歧视。特别是工作场 所的性骚扰,常常折射了两性之间的不平 等权力关系。
一、什么是“对妇女的暴力行为” 二、家庭暴力:一个不该忽视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即发生在家庭成员间(包括配 偶、亲子、手足)暴力虐待行为,暴力行为包括身体、语 言、精神、性虐待、经济控制及毁坏对方的财物等。 需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家庭暴力实际发生率超出 我们的想象,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被什么遮蔽了? 第二、家庭暴力为什么会产生?一个人怎么能够加害于他 们最亲密的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三、战争中对妇女的暴力 四、违背我们的意愿——性暴力实质剖析
第二节 针对妇女的暴力:形式与表现
五、两性携手: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 1、社会拒绝暴力 首先应强调国家在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方面的 责任,从法律制度上创造一个反对针对妇女暴力 的制度环境。另外还需要整个社会对家庭暴力形 成零容忍,并付诸于积极行动。 2、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男性的参与 白丝带运动 3、全球行动 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