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提升(六)学案 岳麓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6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提升(六)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是公民与国家间的政治纽带。
(2)区别:具体表现为下表【典例】(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解析一定考向: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6年秋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件岳麓版必修1
岳麓版 ·必修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主干线索
•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
• • • •
又是一年烟花三月,又是一年 “两会”时。2015年3月“两会”在北京顺利 召开。“两会”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是 ( ) 导学号14610588 A.通过选民普选产生 B.国家权力机关 C.实践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D.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
•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行使国家权 力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不是国家权 力机关,也不是通过选民普选产生。
• 思考: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有何区别? • 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 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 (2)人民政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共领 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组织,政协的主要职能 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 没有法律效力。
•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 •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 一律平等 各民族大团结 聚居 国各民族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在 自治权 一些少数民族__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设立自治机构,行使 __________。 1954年宪法 • 2.相关法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规定,______________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 更明确的规定。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各民主党派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想通过议会斗争,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们的救国方案没有能够实现。
最后,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并肩战斗,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及定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基本任务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
3.发展创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为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这一方针的提出,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深化升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第一,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优质教案(7页)语文.doc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孙荔荔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四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六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密切相关。
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中外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和民族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阅读能力。
(2)阅读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
(2)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堂中播放视频“伟大历程”、“自由讨论”、材料分析“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信息和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最新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新中国成立(1)筹备:新政协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3)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标志: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运行:第一届人大期间,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①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曲折(1)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趋于停顿。
(2)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知识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岳麓版必修1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整合
三、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
“一国两制” 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979 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 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 ,中 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政策日 渐完善。 在此基础上收回香港和澳门,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在统 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整合
4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 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 , 人民 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 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整合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 (1)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1954 年 9 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通过 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 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纪元。 2 .第二阶段:受到重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公民基本权利和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归纳整合
3 .第三阶段:重建和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平反冤假错案开始, 通过政治体制改 革和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在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的基础上 ,我国进入法治化社会的新 时期。
2019最新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容说课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1(2(3(4(52.(1(2)理解1954(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思考:《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3.4.5.6.新课结束后小组探究教材P105的“阅读与思考”和“解析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历史的角度清醒地认识、理解和珍惜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既有成果,树立作为一个公民自觉2.在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树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懈努力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必修ⅰ 第六单元 第11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考纲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成立
北平 召开,讨论建 (1)筹备:1949 年 9 月,新政协会议在______
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举行: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
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
过渡。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颁布:_______ 政治制度 和政府组织原则, (3)主要内容:确立了中国的___________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 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从 “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1949 年9 月的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 层,而且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 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体现了 深刻性,本题选C 项。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项。
3.(2011 年江苏单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 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 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 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 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 革具有( )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优化指导】2016-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岳麓版必修1
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 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内容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 (2)“一国”是“两制”的基础,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3)“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 “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仍属中央人民政府管 理。
学业水平测试
普通高考试题
话题归纳
就学业水平测试来看,各省市的试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仍是立足于 考查基础知识。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在学习中把握基础知识即可。 就高考来看,新课标全国文综试卷近年来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 因此,对本单元的内容,在学习中作一般的掌握即可。
4.三个发展阶段 (1)1949~1966年,是形成与确立时期。 (2)1966~1976年,是曲折发展时期。 (3)1976年至今,是健全完善时期。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 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 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2)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 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一 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4)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 保证。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4
4.(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 基本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解析:“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答案:C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教案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引入新课】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进入新课】课件显示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方法】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人大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理解。
(2)模拟人大代表产生过程,组织学生分组选出代表参加学校学生代表大会并提出提案。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师介绍: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生根据课本指出史实。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3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巩固提升 岳麓版必修1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2018某某学业水平测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某某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某某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某某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某某义B.一个中国C.和平统一D.两岸三通,故选B项。
2.“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某某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某某好、为了某某明天更好,就是为了某某同胞好、为了某某同胞明天更好。
”特别行政区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A.设立区域B.实施目的C.社会制度D.时间期限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故选C 项。
3.(2017年4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某某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某某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X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故选B项。
4.(2017年6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63年,中国共产党致信某某当局,“只要某某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某某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某某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某某领导人全权处理……某某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某某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B.大陆和某某的敌对关系被打破C.中国共产党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D.某某试图脱离美国控制,中共中央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妥善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和两岸问题,故选C 项。
5.(2017年6月某某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某某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重要共识,通称“九二共识”。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6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岳麓版必修1
重点精讲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给我们的教训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
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
(3)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答案
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探究点2 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思考 据材料概括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答案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 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答案
三、基层民主选举
历史叙述
1.含义: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 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 民主权利 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概况 (1)建国初,村委会、居委会干部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 (2)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3)1998年11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学案26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 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 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容说课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1(2(3(4(52.(1(2)理解1954(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思考:《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3.4.5.6.新课结束后小组探究教材P105的“阅读与思考”和“解析与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历史的角度清醒地认识、理解和珍惜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既有成果,树立作为一个2.在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树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懈努力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小结并引入新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图示法理解民主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要点一 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认识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
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 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
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封建 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 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 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召开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政党建设:1982 年,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工作: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病逝,成为新中国 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发动 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 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受严重挫折,从
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教训有哪些? 提示:(1)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阶级斗争不断扩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 年 8 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
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
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认真建
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思考: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统一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岳麓版必修1资料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1.筹备:新政协(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背景:1956年底,过渡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深化拓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岳麓版必修1
【金版学案】2016年秋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岳麓版必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
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重大历史线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良好起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北平新政协召开,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警惕右,更要防止“左”基本建成新中国成立—6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文化大革命”发生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否定型选择题【题型解读】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型选择题。
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
该题型结构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解题技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
”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C.北平和平解放 D.全国一届人大2.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相比,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突出特点是( )A.中国所有政治力量共同参与B.包括党内、党外的民主力量,发挥平等作用C.商讨政治、军事等各种问题D.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处于领导地位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民主、平等C.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D.人民当家做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
”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5.“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
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
”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
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
中国式民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 )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政治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 )①树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理念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8. 右边图示教材最有可能出现在我国(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C.十年“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9.“文革”期间红卫兵组织揪斗国家主席刘少奇,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混乱 B.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D.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0.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你认为邓小平最好的回答应该是( )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破除个人崇拜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D.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政治制度11.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革”错误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革”损失12.银秀村的200亩水田由村官暗中签约出让,村民获悉后立即表示反对,情绪激昂的村民启动罢免村主任的程序,接着改选新人,保住了水田。
材料反映了村民( ) A.可以随意罢免村官 B.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C.盲目选举村官 D.阻碍现代化工业建设13.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三百多部法律,地方人大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
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14.“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1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于解决中国的( )①少数民族问题②台湾问题③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④香港、澳门问题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16.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17.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C.“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所接受D.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8.右图是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情景,他们之间进行的谈判是激烈而艰难的,他们会谈的内容最有可能是关于(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 D.中英贸易问题1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图一拉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图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域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20.邓小平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个观点表明( )A.统一的前提是社会主义 B.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人(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三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是三权分立,而不是三权对立。
材料四新中国建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颁布宪法即是其成果之一。
1954年宪法(1)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3分)(2)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5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政治特点?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4)分析材料四的先进性表现在哪里?它的颁布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
……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
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
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
材料三胡锦涛反复强调: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10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
(6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
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 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
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材料三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
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四2010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通过中国台湾网向台湾同胞拜年。
王毅在拜年贺辞中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
因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愿意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越来越成为台湾的民意主流,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
历史将证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两岸之间的问题。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国际国内背景。
(4分)(2)据材料归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形势下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2分)(4)据材料四分析,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主要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解析】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A [根据“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等信息可知,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后一个“天安门”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D [1949年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建立新中国的相关事宜。
与1945年重庆政协会议相比,中共在两次会议中地位不同,1949年中共已处于领导地位。
]3.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4.A [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民主”、“从群众中来”这些关键性信息。
新中国建立后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基础。
]5.C [由材料可知,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演奏共同的曲子说明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