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婴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含答案与解析)-交互2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总分300, 做题时间180分钟)单选题1.在向被试呈现的知情同意书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2015年)SSS_SINGLE_SELA被试有权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B告知被试拒绝参加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C告知被试可以自由参加实验、拒绝参加实验或中途退出D告知被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意向的重要因素,如风险、感觉不适等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1.2答案:B在心理学实验中,要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对待人类被试需注意:知情同意与科学欺瞒,退出自由的权利,保护个人隐私,尊重被试,保护易感人群,与被试保持良好沟通,提供信息咨询和实验结果反馈,合理安排实验,有效完成实验。
选项B剥夺了被试随时自由退出的权利,违背了实验伦理。
本题为常识题,需考生对实验伦理要了解。
2.某企业想考察不同工龄员工的离职意向,将整个企业3000名员工按工龄分为三组:两年以下的有1000人,两年至五年有1500人,五年以上的有500人。
如果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容量为600的样本,那么,从两年至五年工龄的员工中应抽取的人数为( )。
(2017年)SSS_SINGLE_SELA100B200C300D400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1.2答案:C本题的抽样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分配的比例为2:3:1,样本容量为600,则具体的样本分配的人数为:200,300,100。
因此两年到五年工龄的员工应该抽取300人。
本题需考生理解分层抽样的含义,并具备简单的计算能力。
统计部分的计算题难度不大,重在考查考生对公式的理解,并会灵活应用。
3.事后回溯设计属于( )。
(2015年)SSS_SINGLE_SELA单组前后测设计B前实验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随机区组设计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1.2答案:B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现象已经发生之后对其发生原因进行追溯,主要包括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专题专题)附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专题一、单选题1.认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的心理学派是( )。
(统考2019研)(A)机能主义(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构造主义2.1967年《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作者是( )。
(统考2016研)(A)斯滕伯格(B)布鲁纳(C)奈塞尔(D)西蒙3.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科学是( )。
(统考2014研) (A)认知科学(B)神经心理学(C)认知神经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4.研究人与机器相互作用问题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
(统考2013研)(A)管理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工程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5.科学心理学内涵最妥当的表述是( )。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A)对潜意识的实证揭示(B)对人类行为的实证探讨(C)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D)对社会事件与社会活动资料的搜集6.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是( )。
(北京大学2011研)(A)斯金纳(B)华生(C)班杜拉(D)霍尔二、简答题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8.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9.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10.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11.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在学过本章之后,你对“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12.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13.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14.简要说明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5.什么是观察法?它有何优缺点。
(统考2018研)16.简述心理学的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和其优点与缺点。
并举例加以说明。
(华中师范大学2014研)17.简述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物理学方法)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物理学方法)模拟试卷4(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50.00)1.在极限法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显著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时,就推断存在( )。
(分数:2.00)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动作误差D.空间误差解析:解析:在极限法的实验中,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对新的刺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当递增系列的阈限显著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时,就推断存在习惯误差。
2.在极限法的实验中,当递减系列的阈限显著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时,就推断存在( )。
(分数:2.00)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动作误差D.空间误差解析:解析:在极限法的实验中,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当递减系列的阈限显著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时,就推断存在期望误差。
3.有可能产生动作误差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是( )。
(分数:2.00)A.最小变化法B.阶梯法C.恒定刺激法D.平均差误法√解析:解析: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都是主试给被试呈现刺激。
阶梯法也是,它是最小变化法的一个变式。
而平均差误法是被试根据标准刺激,自己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让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在调整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动作误差。
4.在感觉阈限测量中,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这种方法是( )。
(分数:2.00)A.最小变化法B.平均差误法√C.恒定刺激法D.阶梯法解析:解析: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以得到平均误差。
5.在阈限的测量中,最小变化法可能出现的误差有( )。
(分数:2.00)A.顺序误差B.期望误差√C.动作误差D.空间误差解析:解析:在极限法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对新的刺激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思维)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思维)模拟试卷4(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4,分数:48.00)1.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称之为“枣树”,这体现了思维的( )特征。
(分数:2.00)A.间接性B.概括性√C.对经验的改组D.分析思维解析: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作家、画家等的文艺创作更多运用的思维类型是( )。
(分数:2.00)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直觉思维解析:解析: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验材料进行某种推理、判断等运用的思维类型是( )。
(分数:2.00)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直觉思维解析:解析: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
4.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运用的思维类型是( )。
(分数:2.00)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直觉思维√解析:解析: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的思维方式。
5.设计师发明一部新的机器运用的思维类型是( )。
(分数:2.00)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创造性思维√D.直觉思维解析:解析: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6.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运用的思维类型是( )。
(分数:2.00)A.形象思维B.常规性思维√C.创造性思维D.直觉思维解析:解析: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2009.22)A.平衡性表现明显B.批判性显著增强C.自我中心再度出现D.表面性依然突出正确答案:A解析:初中生在思维品质方面出现矛盾性发展,表现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加、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知识模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2.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2010.23)A.幼儿期和青少年期B.婴儿期和幼儿期C.婴儿期和青少年期D.婴儿期和成年早期正确答案:C解析: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婴儿期和青少年期。
知识模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3.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2011.24)A.法律和秩序的取向B.社会契约的取向C.工具性的相对主义D.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正确答案:D解析: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其中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的阶段六,即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指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知识模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4.将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的学者是( )(2012.22) A.米德(M.Mead)B.普莱尔(W.T.Preyer)C.霍尔(G.S.Hall)D.何林渥斯(L.Hollingworth)正确答案:D解析:何林渥斯将青少年从家庭的独立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与生理性断乳相对照,共同特点是,断乳前所形成的适当且必要的习惯与新的需要、冲动、行动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
知识模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初中生反抗心理原因的是( )(2013.23)A.自我意识高涨B.独立意识增强C.勤奋感与自卑感冲突D.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正确答案:C解析:初中生反抗心理原因的是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和独立意识。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模拟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根据下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回答第22~24题。
(2010.46~48)1.这种设计属于( )A.被试间设计B.混合设计C.ABBA设计D.被试内设计正确答案:D解析:表中每个被试均接受所有实验处理,为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为了平衡顺序效应和练习效应,可做ABBA设计(2因素)与拉丁方设计(多因素),而本题为拉丁方设计。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2.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A.顺序误差B.期望误差C.实验者效应D.动作误差正确答案:A解析:被试内设计主要额外变量是顺序效应和练习效应,而本题的拉丁方设计正是为了控制这种误差。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3.如果有6种实验处理,采用这种设计的被试人数可以是( )A.8人B.10人C.12人D.14人正确答案:C解析:按顺序安排,人数应是处理数的整数倍。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4.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2014.38)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正确答案:C解析:被试间设计的同质化组技术可用随机化和匹配的方法。
被试内设计平衡顺序效应常用ABBA和拉丁方技术。
而本研究设计属于被试内的拉丁方设计。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5.若要求各组被试人数相同,则被试人数可能是( )A.10B.20C.30D.40正确答案:C解析:因为被试间设计有三个水平,则本实验设计中共需要三组被试,每组人数要求相等,那么总人数一定要是3的倍数。
知识模块: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6.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的情况是( )A.X为智力水平B.Y为智力水平C.X为图片类型D.Y为图片类型正确答案:B解析:Y为组内变量,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被试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4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4(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分数:2.00)1.图式(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认知理论把图式定义为从心理学理解认知的基本构造单元。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改变,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2.论述皮亚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他律期:受外界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
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自律期:大约8、9岁以后,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但这时期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1l、12岁以后才能独立判断。
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这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是有贡献的。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阶段。
其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习俗水平: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
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言语)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言语)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演讲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 )。
(2007年)A.书面言语B.内部言语C.对话言语D.独白言语正确答案:D解析:独白言语是指由个人独自进行并完成的言语。
讲演、授课、作报告等,都是独白言语。
知识模块:言语2.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言语,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
(2009年)A.布洛卡区B.中央后回C.角回D.艾克斯勒区正确答案:C解析:角回是言语视觉中枢,实现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联合,负责书面语言与口语之间的相互转化。
该区病变可引起阅读障碍,这种病人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
此外也能引起听—视失语症,这种病人由于把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的物名不能联系起来,因而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
知识模块:言语3.不同的笔画和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汉字。
这一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是( ) (2010年)A.单词的部位信息B.正字法规则C.字词的使用频率D.字型结构正确答案:B解析:影响因素主要有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语义语境的作用等。
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任何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正字法规则。
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它在字、词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模块:言语4.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
(2011年)A.音位B.语素C.词D.句子正确答案:D解析:句子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知识模块:言语5.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三阶段,包括( )。
(2012年)A.构造、转化、执行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C.构造、转化、发音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正确答案:A解析: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包括三个阶段: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理论)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理论)模拟试卷4(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条件反射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发生了( )。
(分数:2.00)A.消退B.泛化√C.分化D.获得解析:解析:泛化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井绳与蛇类似,也能引起条件反射。
2.测验失败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这经历了一个( )过程。
(分数:2.00)A.条件反射的泛化B.条件反射的分化C.高级条件作用√D.条件反射的获得解析:解析: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本是一个中性事件,但与家长的批评联系起来,而批评本身是引起学生焦虑的条件刺激,久而久之,测验失败就会引起焦虑。
3.谈虎色变属于( )的条件作用。
(分数:2.00)A.条件反射的泛化B.条件反射的分化C.第一信号系统D.第二信号系统√解析:解析: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在生活中,谈虎色变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
4.学习的尝试错误说又叫“试误说”,提出该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分数:2.00)A.桑代克√B.麦克里兰德C.班杜拉D.默里解析:解析: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通过饿猫开迷箱的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有三个定律(学习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5.在斯金纳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反复做出错误和不当的行为,主要是因为( )。
(分数:2.00)A.强化的结果√B.练习的结果C.观察学习的结果D.人的天性解析:解析:斯金纳提出操作性行为的概念,用强化解释人类和动物的操作性行为的获得,不管这种行为是对个体的有用的正确行为还是无用的错误行为,都是受到强化的结果。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4(题后含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库柏(L.Cooper)和谢帕德(R.N.Shepard)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发现,每种反应都包括最基本的选择反应时即基线反应时,反映基线反应时的刺激旋转角度是( )(2007.38)A.0°B.90°C.180°D.270°正确答案:A解析:库珀和谢帕德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反字母,对心理旋转实验研究作出贡献,发现当样本旋转角度为0°或360°时,反应时最短,随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增加。
知识模块:反应时法2.斯腾伯格(S.Sternberg)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007.45)A.加法反应时法B.减法反应时法C.简单反应时法D.选择反应时法正确答案:A解析:加法反应时一斯腾伯格、减法反应时一唐德斯。
知识模块:反应时法3.在唐德斯(F.Donders)的减法反应时实验中,A、B、C三种反应时分别代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它们的关系为( )(2008.32) A.RTB>RTA>RTCB.RTC>RTB>RTAC.RTC>RTA>RTBD.RTB>RTC>RTA正确答案:D解析:选择反应时的过程中,首先要辨别不同的刺激,然后选择反应,因此选择反应时中包含辨别反应时和简单反应时,因此B选择反应时最长,C辨别反应时次之,A简单反应时最短。
此外C-A得到辨别时间,B—C得到选择时间。
这里面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要和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区别开。
知识模块:反应时法4.在唐德斯(F.Donders)ABC戋法反应时实验中,B反应时代表的是( )(2010.33)A.选择反应时B.辨别反应时C.简单反应时D.基线反应时正确答案:A解析:B代表选择反应时,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情绪和情感)模拟试卷4(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情绪和情感)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小徐骑车经过路口,突然窜出一个小孩,他急忙刹车。
停车后,心砰砰乱跳,并出了一身冷汗,这时他才感到“太可怕了”。
这种现象所支持的情绪理论是( )。
(2007年)A.詹姆斯—兰格理论B.坎农—巴德理论C.阿诺德“评定—兴奋”理论D.沙赫特的认知—评价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强调集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知识模块:情绪和情感2.普拉切克认为情绪的三个维度是( )。
(2007年)A.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激动—平静B.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C.强度、相似度、两极性D.愉快度、紧张度、确信度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普拉切克对情绪的分类,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把情绪分为三个维度。
知识模块:情绪和情感3.“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
(2010年)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正确答案:B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狂喜时手舞足蹈。
悲痛时嚎啕大哭”体现了情绪的强烈状态,属于激情。
知识模块:情绪和情感4.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还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觉得“只有半杯水了,真痛苦”。
这一现象反映的情绪特征是( )。
(2011年)A.主观性B.感染性C.情境性D.两极性正确答案:A解析:情绪是个体的主观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感受。
同样半杯水,不同个体感受到的情绪体验不同,正是反映了情绪的主观性。
知识模块:情绪和情感5.在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中,对情绪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2012年)A.注意B.认知C.生理变化D.情境正确答案:B解析: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章节题库(婴儿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婴儿心理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吉布森的视觉悬崖是用来研究婴儿()知觉的。
A.时间B.运动C.方位D.深度【答案】D【解析】吉布森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2.鲍尔比把儿童依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顺序是()。
A.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B.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C.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D.特殊情感联结阶段→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答案】C【解析】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使用;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③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3.婴儿对以下四种颜色的掌握顺序应是()。
A.红、蓝、白、灰B.白、红、蓝、灰C.蓝、红、白、灰D.红、白、蓝、灰【答案】C【解析】研究者利用婴儿对不同色盘注视时间长短差异,发现婴儿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蓝色,然后是红色,区分白色和灰色的时间比较靠后。
4.婴儿偏爱注视()。
A.鲜艳的颜色B.灰色C.扭曲的人脸D.静止不动的物体【答案】A【解析】通过优先注视的研究范式,人们发现婴儿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5.关于婴幼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是正确的。
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C.眼口协调动作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答案】B【解析】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视觉和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而不是眼口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4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40(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3,分数:46.00)1.当两个等位基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特征时,其遵循的遗传规则是(分数:2.00)A.显性一隐性遗传B.共同显性遗传√C.多基因遗传D.突变解析:解析: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决定个体特征的遗传是显性一隐性遗传。
共同显性遗传是指两个等位基因共同影响一个人的特征。
多基因遗传指的是人的大多数重要特性受到很多对等位基因的影响。
突变指的是DNA片断突然发生的永久性变化。
因此本题选B。
2.可能对胎儿的健康产生影响的母亲的自身条件不包括(分数:2.00)A.体重B.身高C.年龄D.容貌√解析:解析:母亲的体重、身高与年龄都会对胎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母亲高矮与胎儿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身材高大者,其胎儿相对较大,身材矮小者,其胎儿相对较小,但绝大多数身材矮小母亲的胎儿是属于发育正常的范围。
母亲体重对胎儿正常发育有很大影响。
怀孕前或怀孕期间发胖不仅对孕妇自身的健康不利,而且还会影响到婴儿的健康状况。
另外,孕妇过瘦也会影响胎儿发育。
由于过瘦的母亲本身就缺乏营养,这使得她们在怀孕期间很容易出现贫血、肌肉痉挛和甲状腺肿等疾病。
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低年龄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能得并发症,如贫血。
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属于高龄产妇(特别是第一胎),怀上染色体不正常胎儿的概率较大,早产机会较多,容易发生妊娠期并发症。
而且由于骨骼及生理因素,高龄孕妇顺产的机会也可能减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新生儿遗传缺陷发生率明显较高。
因此本题选D。
3.新生儿适应内外环境主要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分数:2.00)A.经典性条件发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无条件反射√D.应答性条件发射解析:解析:新生儿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拥有一整套的先天性的反射,也就是无条件反射,新生儿会对相应的刺激做出自动反应。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4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41(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6,分数:12.00)1.艾恩斯沃斯(Ainsworth)为了研究依恋类型设计了陌生情境技术,她以及此后的研究者采用这种技术识别出了四种依恋模型,其中依恋质量最差的依恋模式是(分数:2.00)A.安全型依恋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D.混乱型依恋√解析:解析:艾恩斯沃斯(Ainswonh)识别出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后来的研究者又识别出另外一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
其中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都是不安全型依恋。
其中,混乱型依恋是最不安全的,在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表现出混乱矛盾的行为,母亲抱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躲开目光,或者是带着忧伤的情绪去接近母亲。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以茫然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些婴儿在被安抚之后又会大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因此本题选D。
2.依恋的主要特征是(分数:2.00)A.兴奋性B.认知性C.情绪性√D.阶段性解析:解析: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因此本题选C。
3.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是(分数:2.00)A.习惯化√B.去习惯化C.偏爱D.优先注视解析:解析:习惯化是指由于重复刺激所造成的反应强度的逐渐降低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指新的刺激导致反应性增加的现象。
偏爱是婴儿对某个刺激物感兴趣,注视时间长。
优先注视是指在众多的刺激物中,婴儿都率先注视某个刺激的现象。
这些现象被用来对婴儿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进行研究。
本题选A。
4.研究者在2~6个月大婴儿床上方悬挂特殊的风铃。
当把婴儿的脚用一根长绳连到风铃上时,他可以踢脚来让风铃转动。
几分钟后婴儿就开始精力充沛地踢脚。
此时婴儿的学习方式是(分数:2.00)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习惯化D.模仿解析:解析:婴儿能够通过主动的操作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这说明婴儿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模拟试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被称为( )A.同化B.顺应C.平衡D.适应正确答案:A解析:同化指把新经验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量变)。
知识模块: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尘尘不小心踩到了一朵小花,她伤心地对妈妈说:“呜呜……小花一定感觉很疼,我来给她揉揉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尘尘此时最有可能处于哪一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描述,尘尘认为小花是有生命的,她此时的认知具有泛灵论的特点。
知识模块: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3.班杜拉认为,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班杜拉称之为( ) 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自我强化D.观察强化正确答案:B解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中榜样的替代性强化。
知识模块: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4.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识发展理论之间的一个差异在于皮亚杰更强调( )(华东师大,20l 1)A.社会因素B.成熟因素C.认识构建D.物理经验正确答案:C解析:维果茨基更强调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而皮亚杰,更强调认知建构。
知识模块: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5.小赵大学毕业后一直是单身,已经进入了晚婚青年的行列,家里人着急得不得了。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B.获得亲密感C.获得完善感D.获得同一感正确答案:B解析:小赵大学毕业处在成年初期(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知识模块: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6.假如给你第三只眼睛,你会选择放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把它画出来并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做?面对这一问题,一组儿童做出的反应并不依赖于他们以前见过的事物形象,用很具想象力的理由来解释第三只眼睛所放的独特位置,如画在手掌心,画在嘴里,且他们认为这项任务很有趣,并要求老师多布置此类作业。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4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模拟试卷4(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称为( )。
(分数:2.00)A.全部报告法B.部分报告法√C.顺序再现法D.延迟部分报告法解析:解析:研究感觉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实验是通过让被试识记一系列刺激材料,识记后,要求他将识记的材料再现和再认出来。
再现法又可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后,尽量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通过再现识记材料占总材料的比例,确定感觉记忆的保存量。
2.斯腾伯格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揭示了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
(分数:2.00)A.平行扫描B.自动系列扫描C.完全系列扫描√D.直接通达解析:解析:斯腾伯格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内容的提取采取的是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
3.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得出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 )。
(分数:2.00)A.干扰√B.衰退C.动机D.提取失败解析:解析:沃和诺尔曼对短时记忆的遗忘进行了研究,表明,无论在哪种速度呈现下,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造成的。
4.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 )的一种方式。
(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内隐记忆√解析:解析:启动效应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启动效应实验是研究内隐记忆的一种主要方式。
5.词干补笔测试是( )常用的方法。
(分数:2.00)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内隐记忆√解析:解析:补笔是提供缺笔字,要求被试把他们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想出来。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模拟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儿童能够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对羊与牛、作业本与教科书、苹果与草莓的图片进行分类记忆的年龄是( )(2007.29)A.4~5岁B.6~7岁C.8~9岁D.10~11岁正确答案:D解析:弗拉维尔发现10~11岁儿童能够自发运用归类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
知识模块: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2.在家庭生活中,盈盈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了她目前对音乐的喜爱,而盈盈也认同了父母关于学业成绩重要性的看法,这个例证所体现的发展现象是( )(2014.21)A.同步现象B.再社会化C.相互社会化D.远端一近端发展正确答案:C解析:社会化是个体获得所属文化或亚文化认为值得拥有的或恰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父母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且并非单向,儿童也会促进父母的社会化,称作相互社会化。
知识模块: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3.大多数儿童在许多记忆任务上的成绩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持信息加工观点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2016.21)A.发展过程中具体的记忆发生质性变化B.父母和老师的强化效应随儿童年龄逐渐积累C.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习得并使用更多样化的记忆策略D.对儿童而言,记忆能力的测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可靠正确答案:C解析:记忆策略可以帮助儿童有效完成记忆任务,儿童的记忆策略使用是一个随年龄逐步发展的过程。
弗拉维尔提出了记忆策略发展的三个阶段:0~5岁无策略;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需要引导;10岁以后,主动自觉采用策略。
知识模块: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4.在同伴提名中,受到同伴正向提名较少、负向提名较多的是( )(2016.22)A.受欢迎儿童B.被拒斥儿童C.有争议儿童D.受忽视儿童正确答案:B解析:同伴提名法是一种社会测量法,儿童同伴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的心理联系,正向的选择意味着接纳,负向的选择意味着排斥。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概述)模拟试卷4(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概述)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
(2007年)A.格式塔B.人本主义C.构造主义D.行为主义正确答案:C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并且很重视心理学实验。
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人本主义强调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不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
要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
知识模块:心理学概述2.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
(2008年)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正确答案:D解析: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
机能主义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
但他们把意识看成永不停息的过程。
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由的意志,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反对精神分析过于强调无意识和行为主义对意识研究的忽视。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
知识模块:心理学概述3.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
(2009年)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正确答案:B解析:“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
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并不是因果关系,学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看电视的时间多,故两者之间并不是因果研究,没有涉及时间跨度研究,故为相关研究。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7. 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1.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
(2007年)A.视觉掩蔽B.视觉适应C.运动后效D.闪光融合正确答案:D解析:闪光融合是指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
高速转动的电风扇,我们看不清每扇叶子的形状,就是闪光融合的结果。
知识模块:感觉2.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
(2008年)A.色调、波长、照度B.色调、明度、照度C.波长、明度、饱和度D.色调、明度、饱和度正确答案:D解析:颜色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知识模块:感觉3.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使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2008年) A.500Hz以下B.1000~5000HzC.5000Hz~10000HzD.10000Hz以上正确答案:A解析: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按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故频率理论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能听到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理论可以对1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知识模块:感觉4.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2009年)A.16~20000HzB.50~5000HzC.300~5000HzD.1000~4000Hz正确答案:D解析:16~20000Hz是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波段。
知识模块:感觉5.“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
(2011年)A.适应B.对比C.后像D.联觉正确答案:D解析:联觉是指一种感觉的刺激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噪音”属于听觉,但具有了味觉上“甜蜜”的特点;“色彩”属于视觉,但却引起温觉上的反应“温暖”,这些都体现了联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婴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4(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7,分数:54.00)1.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
(分数:2.00)A.脑电的变化√B.大脑髓鞘化程度C.大脑皮质发展D.大脑形态发展解析:解析:脑电的变化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证实,5个月胎儿以显示出脑电活动。
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
2.同步节律的( )波被称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分数:2.00)A.α波√B.β波C.γ波D.以上都不对解析:解析:新生儿出现了同步节律波α波,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的成熟性。
3.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下肢。
其发展顺序是( )。
(分数:2.00)A.抬头-翻身-爬-坐-站立-行走B.抬头-坐-翻身-爬-站立-行走C.抬头-翻身-坐-站立-爬-行走D.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解析:解析:婴儿动作的发展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是躯干,最后是下肢。
其顺序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以后才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4.吉普森和沃克探索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研究是( )。
(分数:2.00)A.视觉偏爱法B.习惯化方法C.客体隐藏任务D.“视崖”实验√解析:解析:“视崖”实验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
在平台上放一块厚玻璃板,在中间分为两半,一半的上面铺着红白相间的格子图形,视为“浅侧”;另一半的格子图形置于玻璃板下约150厘米处,视为“深侧”。
这样透过玻璃板看下去,深侧像一个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曾选取36名6个半月至14个月的儿童进行“视崖”实验。
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
结果发现,6个半月至14个月的36名婴儿中,27人爬过浅侧,只有3人爬过悬崖。
即使母亲在深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
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5.在婴儿言语发展的过程中,那些母语中没有的语音逐渐丢失的阶段是( )。
(分数:2.00)A.发音游戏区B.语音修正期√C.学话萌芽期D.单词句期解析:解析:婴儿出生的头一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主要是通过语音的发展为言语表达做好准备。
主要包括五个阶段: (1)新生儿期(0~1个月)。
这时婴儿已经能够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儿童出生就会由生理需要引起而发出喊叫声音,这一阶段也叫做反射性发声阶段。
(2)发音游戏期(2~3、4个月)。
这时婴儿已经开始能和成人进行“相互模仿”式的“发音游戏”能够鉴别区分并模仿成人的语音,并能够辨别清浊辅音,获得了语音范畴性的知觉能力。
他们开始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绪,为言语的发生准备条件,也叫做咿呀学语阶段。
(3)语音修正期(5~8、9个月)。
这时婴儿已经能够鉴别言语的节奏和语调特征,并开始根据其周围的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
那些母语中没有的语音在这一阶段逐渐被丢失。
(4)学话萌芽期(10~11个月)。
这时婴儿逐渐过渡到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开始懂得词的意义。
婴儿已经能够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能把自己听到的语音转换为音素并认识这些语音所代表的意义词,开始成为第二信号,这使他们能够经常地系统模仿和学习新的语音,为言语的发生做好了准备,这也是婴儿同成人进行言语交际的开端,因此也叫做说话萌芽阶段。
(5)开始言语期(1岁左右)这时婴儿能够听瞳的词大约是10~20个,而能够说出的词则更少,但是试图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因此把这一阶段叫做开始言语期。
6.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是( )。
(分数:2.00)A.乔姆斯基B.巴甫洛夫C.斯金纳√D.班杜拉解析:解析: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
“及时强化”就是“强化依随”。
7.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是( )。
(分数:2.00)A.10~20个月B.20~30个月√C.24~36个月D.3~5岁解析:解析:大量研究表明,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而到36个月时,婴儿已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8.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
(分数:2.00)A.感知觉√B.思维C.记忆D.语言解析:解析: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是感知觉。
9.在婴儿言语发生发展机制模仿假说中,对传统的模仿进行了改造并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这个概念的是( )。
(分数:2.00)A.奥尔波特B.班杜拉C.哈里斯和哈雷D.怀特赫斯特√解析:解析:模仿说是奥尔波特率先提出的关于个体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说进行了改造,并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10.婴儿“词语爆炸”现象出现的时间段是( )。
(分数:2.00)A.10~15个月B.19~21个月√C.20~30个月D.3~5岁解析:解析:10~15个月的婴儿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时婴儿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
11.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的婴儿属于( )。
(分数:2.00)A.容易型B.困难型C.迟缓型√D.安静型解析:解析: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说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容易型。
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性行为反应积极。
②困难型。
这类婴儿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③迟缓型。
这类婴儿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环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
12.下列不属于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说的是( )。
(分数:2.00)A.容易型B.困难型C.迟缓型D.矛盾型√解析:解析: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说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容易型。
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性行为反应积极。
②困难型。
这类婴儿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③迟缓型。
这类婴儿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环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
13.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
(分数:2.00)A.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B.容易型依恋、困难型依恋、迟缓型依恋C.初级依恋、次级依恋、高级依恋D.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解析:解析: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
14.巴斯将婴儿气质划分( )阶段。
(分数:2.00)A.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B.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C.抑制、非抑制D.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解析:解析:巴斯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婴儿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
15.下列情绪中,对于婴儿而言,出现最晚的是( )。
(分数:2.00)A.兴趣B.痛苦C.愤怒D.恐惧√解析:解析: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兴趣和痛苦的情绪,愤怒的表现最早出现在4个月时,5~7个月时,婴儿会出现恐惧的表现。
16.婴儿依恋的主要特征是( )。
(分数:2.00)A.兴奋性B.认知性C.情绪性√D.阶段性解析:解析: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7.婴儿期常常出现的“破涕为笑”反映了情绪的( )。
(分数:2.00)A.易受感染性B.冲动性C.两极性D.不稳定性√解析:解析:一会哭一会笑,那就是不稳定。
18.他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他们逃避新事物,对外界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这类婴儿的气质属于( )。
(分数:2.00)A.容易型B.困难型√C.迟缓型D.矛盾型解析:解析:托马斯-切斯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三类,容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困难型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19.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这属于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 )阶段。
(分数:2.00)A.以客体为中心B.互补性交往阶段C.简单交往阶段√D.简单社交行为解析:解析: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分三个阶段:①以客体为中心的交往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②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③互补性交往阶段,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
20.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出现的情绪反应是( )。
(分数:2.00)A.悲伤B.愤怒C.依恋D.微笑√解析:解析:婴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
3~4个月,婴儿出现愤怒、悲伤。
6~8个月,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
1.5岁左右,出现和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自豪、内疚等。
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
惧怕情绪在第一年的下半年开始有所增加,如婴儿不敢玩一个活动发声的新玩具,不敢跨越视崖等。
他们还常常表现出“认生”,即陌生人焦虑。
21.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的一种较为明显的、稳定的个人特征是( )。
(分数:2.00)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解析:解析:气质是人在注意、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情绪自我调节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