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案

合集下载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掌握乡土情结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热爱与认同。

二、教学内容:
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乡土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和情感激发。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指出它是人们对于家乡的深情怀和归属感。

3.特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乡土情结的特点,包括:热爱家乡、怀念乡愁、珍惜乡土文化等。

4.作用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乡土情结的作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维护家乡环境、传承乡土文化等。

5.活动实践(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乡土文化展览,通过实地感受和亲身参与,进一步加深对乡土情结的认知。

6.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乡土情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并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乡土情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乡土情结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继续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乡土情结》,是苏教版高一必修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朱自清。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感情和想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认识,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及词汇。

3.了解文章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引导学生珍爱乡土,爱护环境。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视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视今天的生活。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心中的家乡记忆。

2、讲解教材通过PPT等展示方式,介绍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文学特点。

3、深入探讨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师生讨论文中的词句、段落及修辞手法等,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探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4、活动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乡村风光、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5、课堂总结师生进行课堂总结,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实践活动的体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和乡村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珍视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课下提交的作业,全面评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情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培养孩子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并珍视自己的生活。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乡土情结》教案2

《乡土情结》教案2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

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二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作品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让学生更深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2.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过程与方法1.深入朗读体会。

2.研究性学习,探讨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四)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探讨其得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乡愁、思乡是中国诗歌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又忧伤的思乡之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静夜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

李清照<<菩萨蛮>>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

司空图<<漫书五首>>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当归。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乡土情结柯灵【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1.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2.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教师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2、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ū)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

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警策”之语。

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能够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乡土情感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乡土情结的主题。

(2)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的家乡是否有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乡土情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乡土情结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的人数比例。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乡土情结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提问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定义和看法。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土情结和家乡的故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相关文章。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相关乡土文化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本文主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乡土情结的内涵与表现(1)讲解乡土情结的内涵,包括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等。

(2)分析乡土情结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如外出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等。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乡土情结表现。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2)布置一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短文写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测试,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乡土情结》原文。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乡土情结》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乡土情结的方式。

(3)能够理解并阐述作者对乡土情结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乡土情结》的内容简介和背景知识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作者对乡土情结的表述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

(2)提问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文阅读与分析:(1)让学生阅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欣赏作者的表达方式。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结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并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

2. 与乡土情结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3. 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示例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乡土情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和思考。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乡土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土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家乡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乡土的热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乡土情结》。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思考并回答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家乡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拓宽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 课文的写作技巧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乡土情结的深入剖析。

2. 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完成生字词卡片的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加以运用。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乡土情结》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家园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操作法:用于学生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解析。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乡土情结的魅力。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乡土情结的含义及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或黑板,展示乡土情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

(2)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乡土情结的认识。

4.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加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思考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方面,谈谈自己对乡土情结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乡土情结对自己的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乡土情结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

(3)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正确认识,既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又积极面对生活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难点:1.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深刻理解乡土情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材料。

2. 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 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提示。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概括并阐述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乡土情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表达自己乡土情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乡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乡土情结的概括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2. 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

(2)简介本课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乡土情结,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2)让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深入思考乡土情结对自己的意义,准备下次课的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分析和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要注重课后的巩固和复习,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大学语文乡土情节教案

大学语文乡土情节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情结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探讨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1. 理解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 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3. 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引用,理解其作用。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3. 引出课题:《乡土情结》。

二、课文研读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 课文中的“乡土情结”指的是什么?b. 作者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c. 课文中有哪些诗句引用?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引用,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探讨其作用。

2. 学生总结:引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 布置作业: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 课文中的乡土情结与现代都市生活有何关系?b. 乡土情结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表现?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哪些?二、课文研读1.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 课文中的乡土情结与现代都市生活有何关系?b. 乡土情结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表现?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乡土情结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关系,如作者对家乡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2. 学生总结:乡土情结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怀念、对传统文化的追求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1.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教师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2.重点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
学生去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初
读课文,思考: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
什么不同?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
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
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现代作家。

原名高季林。

少时因家贫
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5<SPANstyle="FONT-FAMILY:宋体;mso-ha。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情结的由来和演变,明确新时代所赋予乡土情结的新内涵;2、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领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主旨;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领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展示PPT)。

二、检查预习1、字音:魂牵梦萦(ying) 悠邈(InidO)钱(shα)羽而归搭讪(shan) 谛(di)听忐忑(tin te)彳崎岖(qi qu)谪(zh6)居发期J (ren)衣(yl)绣夜行怯(qi∂)生生三匝(za)欷献:(xi xu)濠(hGo)水田滕(cheng) 葭(zui)尔桑梓(zι)翘(qiao)首2、名句:1、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5、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7、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根据对话栏中编者的话,梳理全文思路,试着给文章分段。

答案:第一层(1・2):什么是乡土情结以及它的由来。

第二层(3-5):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乡土情结》教案9

《乡土情结》教案9

乡土情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仔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朗读、讨论、交流、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人“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新时期我们对待故乡又该是怎样一种情感和态度?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

二、解题释义师:请同学快速查字典,看看“情结”一词是什么意思生:“情结”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师:“情结”是比喻化的说法,形象地揭示这种感情的化解不开、浓重的特点。

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想一想,本文表现的仅仅是对乡土的思念之情吗?生:从第5节开始,文中还表现了爱国、思国之情。

师:可见,本文的题目“乡土情结”包含故土之思、故国之情的丰富内涵,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三、整体感知师: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行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史料来表现“乡土情结”。

师:请大家快速找出来,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投影仪显示:唐代诗人王维《杂诗(其二)》、刘皂《渡桑乾》、韦庄《菩萨蛮》、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李贺《南园》及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和《史记&#8226;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名言”,并作简要介绍评点。

师: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和景物,极富文学意境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结》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生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完成“导学案”。

教学课题:《乡土情结》(柯灵)
三、教材分析: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作品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充满着感情,蕴含着理性的散文,它声情并茂,立意高远,从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出了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诠释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悟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心为之动,情为之摇。

现代散文大家中,有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之美,有人擅长景物之中寄寓感情,也有人擅长叙事之中说理,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则是亦情亦理,情与理有机融合,和谐而统一。

从哲学意义上说,情是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理是事物运动遵循的法则,也就是一般规律。

《乡土情结》所表现的是人的思乡怀旧,依恋乡土,将生命植根于乡土的殷殷之情。

在作者眼里,故乡的那方土地总是让人那样地“魂牵梦萦”,那样地依赖和守望。

《乡土情结》中的物象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它契合着文章表达乡土之情、乡土之思的需要。

文章巧妙运用古典诗文,展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特质,构成了《乡土情结》表现艺术的又一个性特色。

恰如其分地运用古诗文,烘托渲染情境、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既是文章表达的手段,更是作家古文学养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二)过程与方法
1.深入朗读体会。

2.研究性学习,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研读法:自主学习,反复研读,思考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情结”一词如何解释?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个解释?(提问一至三名学生)
明确: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可见,“情结”是一种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世纪文化老人对故乡的“情结”——《乡土情结》。

这位世纪文化老人是柯灵,我们熟悉一下作者。

2、补充介绍作者: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

建国前的主要作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

建国后的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土情结》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先交流预习感受及见解,重点是“导学案”上的内容,然后教师分别让多名学生说说自己预习的情况。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1、总体把握文本:在第一次阅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各个部分的大意。

(提问三个到四个同学)
明确: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2段):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形成)
第二层(第3—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最为强烈。

(发展)
第三层(第6段):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2、思考探究:
⑴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关系到文章的结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可以给全篇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定基调。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眼”在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同学们找的很确切,请看第一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多处引用古诗。

引用古诗的作用: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提问、回答)
⑵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有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请同学们默读一下第二段,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明确: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⑶“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的更为强烈。

”课文从第三段开始叙述人们离家。

同学们浏览一下第三、四段,思考:总共写了离家的几中情形?离家后可能的境遇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并概括)
明确:两种情形: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可能: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分得意。

⑷在写离家境域的时候文章引用了韦庄、孟浩然、项羽的诗文,请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⑸默读第五段,第五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战争、放逐等灾难。

写战争、放逐等灾难,似乎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

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上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⑹提到爱国情怀,那么课文在什么地方还能表现出爱国情怀?(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之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⑺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七段,思考这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新时代“乡土情结”的内涵:人不必为家所累,但又要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有心灵的归宿。

3、小结: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
想就十分自然了。

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艺术特色
⑴由情真而情深。

⑵熔文、白和书、口于一炉。

(教参P122-P123)提倡雕琢而无痕迹,刻意求工而又显天然。

如写自己数十年的沉浮、甘苦与艰险: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

(四)作业:
1.课后查找资料,把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填充完整并理解、背诵。

2.写一段短文: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五)板书设计
乡土情结
安土重迁是民族的传统总结全文、点名主旨
在课堂上,有几位同学把前面文章的话语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并且引到了评点内容里。

如:即便鹏举鸿飞,鱼游濠水也只是在家的影子里徘徊;无家漂泊的流浪汉啊,什么时候你这颗兰花才能扎下根,什么时候你这秋蓬才能觅得栖息之所?以上都化用了《乡土情结》里的句子。

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踊跃发表自己对同学,对文本的见解。

另外就是文本研习本身大概是教师的长处,然而却是学生的短处。

因为文中巨象和抽象的交相融合,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所以如果一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思考,教师应该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以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前面学过的内容来思考当前的内容。

这大概也是新教材编写者在每个专题各版块之间设有梯度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