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信息筛选题

一、方法:

1.紧扣语境

命题者在选择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一定要有语境意义,一定要把选项还原到原文中去,分析揣摩,千万不可想当然。有的选项句子,更不可只看句子的表层意思,若放入原文,细心考察,便会发现与筛选标准相差甚远。

2.运用排除法

答题时应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而在分析选项时应注意上下文,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要求的人物性格品行的选项。

3.注意试题特点

在设干扰项时,一般设两至三个,一般采用“非其人”“非其事”“直接或间接”等干扰手法。

做题时可适时利用这些命题特点。

二、基本原则: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就是排除那个不是筛选人物的选项。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

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

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

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分析概括题

一、解读: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综合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

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二、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

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

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固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

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三、选项错误类型

(1)时序颠倒。这类错误是指有意将事件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2)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3)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

条件。

(4)无中生有。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5)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6)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四、错项示例

比对一看是否无中生有,用貌似正确的话来干扰

示例:(2010·辽宁)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原文: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

避,乃闭自经。

比对分析:赵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系无中生有。赵良淳只是让家人“出避”。

兵士逃生是因为士兵进入城中说:“众散,元帅不杀汝。”

比对二看是否应强加因果

示例:(2007·山东)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原文: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比对分析:将选项与原文比对,发现绝大部分文字都符合,若仔细辨析,会发现选项中用了一个“以致”,这样就说明了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乃“下棋娱乐”

所致。这种因果判断既不符合原文“性至孝”的判断,又不符合王戎表面上不拘礼法

而内心极其悲痛的个性特征。这个误判是源自对原文“而”关键虚词的错误理解。“而”

应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2008年高考广东卷: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原文是:“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罪之。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由原文可知: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蒙冤不会忍气吞声”的直接结果只是:“帝不罪之”。其后成为“扬烈将军”也与“帝不罪之”无关,所以此题是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比对三看关键细节复述是否有误

示例:(2010·重庆)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

比对分析:“有犯不较”意思是“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会计较”。转述时变成了“有人犯了法”。一个“犯”字理解有误,导致答案错误,做题时应格外留心关键细节。

比对四看是否时序颠倒

示例:(2010·山东)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原文: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

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比对分析:比对选项与原文,发现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搞错了

比对五、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

C.郑廉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此项“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今朝廷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这就是故意将只属于“郑氏”的内容强加为“两族”,以偏(郑氏)概全(两族)。

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比对六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2009年广东卷第8题

A项:“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原文: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

他(李迪)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犯了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毛病,应该是“李迪的真祖”

而不是李迪。

比对七事件杂糅

如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

C项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由此可知,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但这并不是C项中表述的“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