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信息筛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信息筛选》导学案

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大家最头疼的,而信息筛选又是大家最害怕的,因此有必要复习掌握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学习目标:

1、明确关于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考纲要求,命题特点。

2、了解干扰项设置方法,掌握信息筛选题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一、考纲指要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考点上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命题落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高考命题往往采用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三、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通读全文,同时尽量将下列内容圈点出来。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如2001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筛选信息不注意筛选的依据。如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

子是”,有的解题时,没有注意“全部”“直接”“不惧权势”等关键词语,将有“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一句的选项也选入,然而此项只是表现不畏强暴——贼,并非“不惧权势”。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注意其中的隐含信息,如: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果”(如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之)。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再如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二字。其所选语料中①为依法办事,②为工作细致,⑤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注意分析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于事物事件要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可从下面环节进行明辨:

①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

②过程、发展——事件本身

③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

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四、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如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6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

五、筛选信息考题陷阱的设置

1、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例1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04湖北卷)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资治通鉴•唐纪》主要记载魏元忠为官正直,得罪了权奸张氏兄弟,张昌宗在太后面前诬告,并以高官贿赂张说作伪证,但最后张说揭露了张昌宗的阴谋。

③句不牵涉到魏、张二人,是太后的做法。⑤句是宋璟的话。⑥句是张说的话。以上三句是他人之行和他人之言,都不符合筛选标准,应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例2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9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要“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就应该看“民众”的反应。而⑤⑥两句写的却是“皇帝”的所为、所感,这也属于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式误导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

例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Ⅱ)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第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是措施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2005广东卷)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考生只有审清了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筛选的指定要求,才能排除干扰。

3、混淆标准

题干每一项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两项。要求考生将分别能体现题干要求的一项选出来。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上下两项的标准,干扰考生。

例5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2006湖北卷《涉务》)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 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B项上句是养尊处优;C项上句是指养尊处优的危害;D项上句是指养尊处优,下句是指崇尚空谈,正好与题干要求相反。

例6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2007湖北卷《先祖事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