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_孙庆民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评述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评述一、引言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人们建立社会关系,满足各种需求,并塑造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
社会学中的社会交往理论致力于研究人际关系的本质、形式和影响因素,以揭示社会交往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社会学中几个重要的社会交往理论进行评述,包括交往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二、交往理论交往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通信过程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
交往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的目标、策略和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哈维尔与沃尔瑟(1979)提出的“交往目标导向理论”。
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目标可以分为互惠、自主、支配和抵抗四种类型。
人们在交往中追求不同类型的目标,通过交往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此外,交往理论还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概念、规范和规则,以及交往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交往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估他人行为的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情感评估和社会属性推断的过程。
比较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包括心理批评理论、情绪感知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
心理批评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会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对其产生情感反应。
通过批评和赞美他人,个体可以在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并且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情绪感知理论则研究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以及这种情绪表达对交往的影响。
情绪感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情绪感知来判断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意图,并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信息、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情境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在交往中如何理解交往情境和他人的行为。
个体通过评估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的,并在交往中做出适当的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持和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一、本文概述社会交换理论,源自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交换资源、情感、服务等来建立和维持关系。
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面临着现代社会转型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交换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应用领域。
随后,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分析人际关系在社会交换中的表现形式,如资源交换、情感交换、服务交换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各种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
文章还将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趋势,如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文章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交换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的交换理论,后经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解释社会行为的重要框架。
该理论主张,人类社会中的互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限于物质资源,更包括情感、尊重、地位、信息等非物质资源。
在交换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对方提供资源的价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核心特点: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往往承载着情感、信任、义务等多重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主体性的增强,人际关系中的交换性质愈发明显。
个人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往往会考虑对方能够提供的资源价值,如信息、机会、支持等。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百科名片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目录[隐藏]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理论基础社会环境两难困境交换分化辩证变化理论比较理论评价[编辑本段]理论基础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特征、原则、过程、社会交换与权力、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及社会交换中出现的不平等与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布劳的理论明显受到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影响:一方面,布劳在结构交换论中吸收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布劳又通过汲取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运用“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进行了对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研究,并用不对等交换的原则揭示了权力产生、反抗及变迁的基本规律。
社会交换理论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
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社会交换理论PPT
信息沟通
02
03
协商与决策
交换双方需要就交换内容、条件 等信息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对交 换行为有共同的理解。
在明确交换条件后,双方会进行 协商和决策,确定最终的交换方 案。
交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信任建立
信任是交换关系的基础,双方需要通过诚信行为和履行承诺等方式 建立信任关系。
规则制定与执行
为确保交换关系的稳定和公平,双方需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交换规 则。
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挑战
忽视非物质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关注物质资源的交换,相对忽视了情感、认同等 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于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等,社会交换理 论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解释。
量化研究的困难
社会交换涉及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测量,这给相 关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冲突解决机制
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冲突和分歧,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 制,确保交换关系的持续和稳定。
交换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结果评估
在交换完成后,双方会对交换结 果进行评估,判断交换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
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交换双方的满意度进行调 查,可以了解交换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为后续交换提供参 考。
探讨礼物交换在社会关系维护中的作用,以及互 惠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心理学中的交换动机研究
动机理论
研究个体行为的动机基础,探讨交换行为背后 的心理驱动因素。
认知失调理论
分析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现 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维护心理平衡。
情绪与交换决策
探讨情绪在交换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对交换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第七讲 社会交换理论
部分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⑧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
身、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等。 ⑨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够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⑩公正性期待——指由于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
在这些著作中,霍曼斯把人类行为视为交换行为,使用“个体主义 方法论”研究交换行为,尝试建构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体系。
(一)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
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也是在反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结构功能主义缺乏解释力 ①功能主义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②功能主义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③功能主义没有普遍性。 2.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能动性 霍曼斯认为,结构功能主义过于抽象和空洞,忽视了对社
霍曼斯的早期理论受帕森斯和默顿的影响较大,1950年出版《人类 群体》,在美国社会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在哈佛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斯金纳的影响下,霍曼斯的理论 旨趣发生了转变,转向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1959)、《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 性质》(1967)等。
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在上述10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
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以上这些概念是构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石”,它们相互组合,
组成一系列命题。
(三)行为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旳道德规范。 (“It is groups, and not individuals, which carry on exchange, make contracts, and are bound by obligations. ” )个体间旳互换就是按照群 体规范进行旳,同步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 规范。因而,莫斯以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 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 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旳心理需要,而应该以 为个人是社会群体旳代表。最终,互换关系 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 这一自成一格(suigeneris)旳实体。
4.在互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其获取有价值商品旳难 易程度区别出多种群体,并造成权力、威望和特权旳 差别。
②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互换论
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旳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旳互换同非 物质性或符号旳互换进行了区别(material or economic exchanges from nonmaterial or symbolic exchanges )。 马林诺斯基以为,库拉圈不但是经济旳或物质旳互换网,而且 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旳符号互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 未结束‘库拉圈(Kula ring )’旳关系,规则是,‘一旦进 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旳伙伴关系是 永久旳、终身不变旳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确实存在着纯 经济性旳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 and necklaces)旳仪式性互换才是库拉互换原则中旳主要功 能。
社会交换理论-ppt课件
• 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ppt课件
12
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 下级的资源问题
• 可使下级获得必要利益的替代机会问题
• 在反对以高级资源为基础的权力的斗争中运用强 制性力量的问题
• 社会价值准则与敌对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问题
ppt课件
ppt课件
15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理论基础: —— 内驱力降低、博弈原理
图1 两人混合动力博弈模型
ppt课件
16
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 决策:由于满足需要而造成的强化行为
某人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内部刺激(感 情)与外部刺激(环境力量)的函数,这些刺 激都与该行为以及以前采取该行为而得到 的强化事例有关。因此,采取的行为应该 是能取得最大限度结果的。
ppt课件
3
•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 •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 •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反应 •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 •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二是机会成本 •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 •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 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 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 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
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ppt课件
14
重要观点及模型
(完整word版)社会交换理论(word文档良心出品)
社会交换理论文献综述前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反思一、现代交换理论思潮的跨学科溯源(一)古典经济学的交换思想由于经济学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目的及其理论的论证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种行为,经济学和社会学也会做出有较大差异性的解释。
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封闭关系,相反,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以对方的理论假设、前提及其论证过程作为参考,从而完善丰富自身理论,增强自身理论的解释力。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就可以在古典经济学中找到依据。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古典经济学的交换思想也影响到现代社会学交换理论,现在社会学的“理性人”假设就可以在古典经济学中找到依据。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需求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实现的,人富有理性,在交换中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报酬和,尽量付出最低的成本价值。
社会交换论者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对经济学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经济领域,也适用社会领域。
社会学家对经济学极端功利主义假定的修定:(1)人并不像功利主义认为的那样寻求最大的利润,但是他们在同他人的社会交易中努力获取利润。
(2)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易当中的确会盘算成本和收益。
(3)人并不具备有关选择性方案的所有信息,但他们至少是常常在关注某些选择性方案,这形成了衡量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人经常在约束下行动,但他们仍然在交易中寻求获利时相互竞争。
(5)人们经常在交易中寻求获利,但当他们进入交换联系中时,受到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限制。
除了这些对功利主义假设的改造之外,交换理论从在经济市场进行的物质交易的限制中去除了人的互动。
这需要对前面所列的清单再增加两条:(6)在所有社会中,人们确实都在明确界定的市场中从事经济交易,但这只是在所有社会脉络中发生于个体间的、更为一般意义上的交换关系中的特例而已。
(7)人们的确在交易中追逐物质性的目的,但他们也动员并交换非物质性的资源,比如情感、服务和符号。
社会交换与人性假设
作者: 孙庆民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24-28页
主题词: 社会交换;人性假设
摘要: 当代西方社会交换理论系建之于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即理性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和享乐主义假设。
这些人性假设不仅决定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取向、理论观,点和发展,同时还制约了其具体的研究手段、阐释原则和操作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中有关人性的这些假设含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或科学成分。
正因为如此,建之于其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理论才能够是基本正确和科学的。
但是,当代西方社会交换理论显然过分强调并局限于人类的这些本性特点。
深入地分析与批判这些观点并吸收其合理成分,才是当前中国学术界应持的正确立场。
社会交换理论
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换行为的分析摘要:一直以来,赠予和反馈的交换行为充满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从人情互惠到对他人的帮助予以报答。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交换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
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概述、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以及个人对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观点。
中心词:交换行为回报期待平衡一、交换行为的概述1.交换行为的界定交换行为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
2.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经过梳理可以归为三条线索:(1)个体主义。
交换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将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看作为个体的、利己的、理性的人,在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最大化是行动的原动力。
霍曼斯将理性人假设引入到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中,结合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交换理论六大命题,推动了社会学对交换行为这一长期被看作为特定的经济行为概念的深入研究。
(2)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换现象进行研究,列维—施特劳斯通过对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的研究,提出来限制性交换和普遍性交换两种交换形式的划分。
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交换行为是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行的社会行动。
作为结构主义交换论者的布劳则认为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不同的是,在宏观领域,交换主题从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组织,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从先于和创造社会制度及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制度结构制约的过程。
(3)对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调和。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布迪厄将资本看做交换对象,并指出正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形成。
有限理性选择理论则在修正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命题,比如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换中却会盘算成本和收益。
论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_孙庆民
心理学探新2014,Vol.34,No.2,99-105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论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孙庆民(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2)摘要: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的思想。
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包括知人观、知人术和有关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是一个从有关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到各种知人的方法、技巧以及认知者理念的内涵丰富的整体系统。
知人术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方式,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思想。
其中,有关具身认知的思想,与现代具身认知的理念相一致,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具身特点,显示出中国古人有关社会认知思想的先见性与高明性。
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既是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中国文化;社会认知;知人观;知人术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4)02-0099-07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性对象的认识,主要是指对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感知、判断和推理的过程(Aronson,Wilson,&Akert,2012;Taylor,Peplao,&Sears,2006)。
社会认知是人的一切社会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性心理活动的门户,因此,它也就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中国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中,有关社会认知的内容大多是以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知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又包括知人观与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
在中国古代,“知人术”是一种与政治活动和日常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独特文化现象,它包括通过判断人的面相来认识人的“相面术”和通过行为及情境特点来了解人的“知人术”。
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_孙庆民
心理学探新2011,Vol.31,No.6,494-498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孙庆民(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摘要: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包括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认知的思想。
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了解过程,包括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内容。
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认知,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认知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认知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心理思想。
关键词:中国文化;非言语行为;社会认知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1)06-0494-05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个体使用言语意义以外的其他方式沟通信息的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视觉行为、身势与动作、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对社会性对象主要是指对人的认识,包括对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感知、记忆、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十分丰富、源远流长,并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
本文将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思想概括为: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六个方面,兹逐一加以分析和评述。
1视瞻所谓视瞻,是指通过观察人的眼睛以获取有关对方心理活动信息的过程,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非言语沟通中的“视觉行为”。
现代人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其实,中国古人对这一观点早就有所论及。
征信理论查询-社会交换理论全面解析
征信理论查询-社会交换理论全面解析社会交换理论在加世纪60年代逐渐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该理论认为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支配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在这种社会交换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是乔治·卡斯伯·粗曼斯,主耍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劳·布劳。
(一)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粗曼斯在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六个基本命题:成功命肠指出能够获得的回报和利益支配着个体的行为;刺激命皿指出如果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某一特定的刺徽可以给某人的行动带来利益,那么现在这种刺橄同样也会让他进行类似的行为;价位命题根据人类趋利遨害的本能,认为如果某一行动越有价值即给人带来利益,人们就越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如果会带来惩罚,人们就会采取措施去规遨此类行动的发生;剥夺一润足命翅指出人类行为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攻击一赞同命题认为人类行为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人们受到了愈料外的惩罚时会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人们在行动中有错误发生但最终获得的报阴比预期大时会继续做能够得到报阴的行动或遵免错误的再度发生;理性命题指出人类充满了理性思维,只有当这种行为所获得的价值足够大,并且获得回报的概率足够大时才会去采取行动。
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二价值x概率粗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从个体需求、心理动机等人的理性出发所得出的社会交换的实质.即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重新恢复了人的主体性。
(二)布劳结构交换理论布劳以名曼斯交换理论为基础,避免了其理论中的一些缺点.同时也看到了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和不兮平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研究中,他把社会结构区分为徽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布劳在对徽观社会结构中社会交换的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交换,提出了辨别社会活动是否属于社会交换的两个标准: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互动才能达到行为的最终目标;互动双方都要面临为了达成目标如何选择途径的问题。
论角色性格
论角色性格孙庆民【摘要】角色性格是个体在履行角色时,表现于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符合角色规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角色现象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内容.角色性格的理论内容包括:角色性格的基本结构、角色性格与角色行为的关系、角色性格与基本性格的关系、角色性格的形成过程以及角色性格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缺少了角色性格的角色理论便没有灵魂和核心,也使得整个角色理论难成系统.【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35-39)【关键词】角色;角色性格;角色性格特征;角色性格形成【作者】孙庆民【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6;B84角色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
它既是一个涉及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宏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个体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微观心理现象。
因此,有关角色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学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引人关注的领域。
迄今为止,有关角色的理论已基本完善,学术界对于这些理论观点也基本认可和接受,并无太大异议。
这些有关角色的理论观点包括:角色的界定、角色行为、角色期待、角色规范、角色扮演、角色冲突,等等。
但是,我们认为,目前有关角色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令人遗憾的缺陷,那就是缺少了有关角色性格的内容。
角色性格是个体在履行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角色现象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内容。
如果缺少了角色性格的内容,整个有关角色的理论就失去了灵魂和核心,有关角色的研究体系也将缺少完整性。
本文在学理上率先提出角色性格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并力求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有关角色性格的理论内容以及与其他角色概念的关系,以期弥补角色理论的这一缺憾。
角色(role)一词源于法语“羊皮纸手稿”(rolle)一词,为古时舞台上演员用以读念台词之剧本。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概念之内涵与其词源之意义已大相径庭,但还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孙 庆 民提 要|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被认为是继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和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之后社会交换研究的/第三势力0,代表着当代社会交换理论研究的最新趋势。
该理论吸收了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并引入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加以融合,运用互动矩阵研究法对两人交换行为中的相互依存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思想,其首创的交换互动矩阵分析研究法是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交换 认知交换中图分类号|C912.6作者信息|男,1962年生,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330027。
社会交换理论是对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以类似于经济交换的观点加以诠释的各种理论的总称。
社会交换理论从乔治#C.霍曼斯(George Caspar Homans)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经由彼得#M.布劳(Peter M.Blau)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再到哈罗德#凯利(Harold H.Kelley)与约翰#提堡(John W.Thibaut)的认知交换理论,完成了一个类似于心理学进化轨迹的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路线。
认知社会交换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对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进行了一场由外向内、由行为向认知、由理性经济人向社会人的革命性的转变,使社会交换理论臻于完善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同时,具有另一层重要意义的是认知社会交换理论是由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与提堡首先提出的,它所表现出的关注社会情境中个体之间社会交换行为的认知分析的研究风格,一改以往社会交换理论偏向于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传统做法。
一、对社会交换中相互作用的分析与霍曼斯和布劳相比,凯利与提堡的认知社会交换理论不是那么恢宏和庞杂。
他们试图以小群体中的两人互动为基础进行分析,将其交换理论建立于对两人交换模式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他们的交换理论被称为相互依存理论。
他们认为,对社会互动中两人间相互依存的分析研究,是理解社会交换行为的最佳路径。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理解两人间的互动关系,那么也就可以扩大理论并将更多的成员和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包容进去。
在有关社会交换的基本原理方面,他们与霍曼斯和布劳有着类似的观点。
二人均认为,为了使行为不断地出现,必要的强化或酬赏是不可或缺的,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只有得到强化或得到某种方式的回报才会被重复,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所谓得到回报,是指26社会学个体经历了内驱力降低或需要得到了满足这一过程。
这实质上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即个体某种内在的动力机制促成了行为,这种内驱力的降低使人满足,与此有关的刺激也就能够引起欢愉,从而其本身就成了回报。
凯利与提堡认为,社会交换过程就是双方彼此提供能够降低内驱力或满足彼此需要的资源的过程。
凯利和提堡的认知交换理论基本上沿用了霍曼斯理论中的主要概念,但对其中某些概念的意义和使用情境则作了重新界定。
在对其概念和相互作用的分析中,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成分。
他们的社会交换理论脱胎于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变。
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能够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结合得如此完美。
这似乎在向人们昭示: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整合联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1.社会交换矩阵凯利与提堡认为,人际关系的最基本形式是两人间的互动,因此,对两人交换机制的分析与研究,是理解更为复杂人际互动的开端。
他们将两人互动界定为:当两人相遇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他们彼此为对方创造/产品0,相互沟通,一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每一方所体验到的快乐与痛苦既依赖于他自己的行为,同时又依赖对方的行为。
每个个体在互动中均有一个可供选择的行为库(repertoire)。
从这一行为系列中,个体选择任何一种行为或一系列行为都将减少或消除选择其他行为的可能性。
在某种互动序列或群体关系中,两人或多人的行为库可以混合,形成共同行为或可供选择的互动机会的总系列。
对互动中的行为分析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微观分析可以是考察某一方所表现出的每一单位行为,宏观研究则可以是对一系列互动行为一般性结果的分析。
凯利和提堡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是选取在这两极之间的中间某一段进行分析,并将两人互动的行为结果作为分析与研究的内容。
每一特定的互动单位包括一系列有组织的、直接指向某一目标的言语行为或动作行为。
在这一行为结果中,其中的一些行为反应是工具性的,它能够促使个体达到某一目标;另外一些行为反应则是目的性的,可以使个体处于达到目标时的快乐状态。
在某一互动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反应具有前后的连续性和依赖性,即每一单位的行为反应依赖于对这一结果的先前反应。
连续性特征表明,个体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在维持着一个一致性的方向。
在两人互动中,每一方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是先前存在于他的行为库之中的。
这一特定行为表现可以是出自内部需要状态,也可以是由对方的刺激所引发的,个体采取某一行为的概率是其内部需要与外部刺激的函数。
尽管互动的结果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描述,但凯利与提堡还是采用了报酬与代价作为描述两人互动的行为结果。
这两个概念取自霍曼斯的理论,但其内容已被重新界定。
报酬指个体在互动中所获得的满意或满足,代价指阻碍表现某一特定行为的因素,是在一个互动过程中表现为一系列行为的负性结果。
任何互动的结果都被认为是所获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混合体。
为了对相互作用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他们采用了结果矩阵的方式。
矩阵研究法作为一种描述理性选择的模式最早由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发明和使用。
凯利与提堡借用矩阵方法意在对社会相互依存的本质和特征进行规范和科学的描述,表现为一种实证模式。
在矩阵中,互动双方的模式化了的价值观是描述行为的已知和前提条件。
正如勒温把生活空间作为预测个体行为的前提条件一样,他们将矩阵作为对两人可供选择行为的预测条件,矩阵所表述的是一种主观的理解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互动和结果的预测。
尽管这种方法并非尽善尽美,但它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所有可能出现的实际反应,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取代它的情况下,它就是最27社会学好的方法。
结果矩阵是以两个个体共同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形式呈现的,矩阵中的每一选择都是个体所有行为库中的一个项目。
假设A的所有可供选择的行为项目以矩阵中水平轴方格来表示,B 的所有可供选择的行为项目以垂直轴来表示,每一方所获得的报酬与付出的代价均在矩阵的每一方格中表现出。
来(见图1)图1 假设的结果矩阵矩阵中A 方行为的结果a 1与B 方行为的结果b 2将会对A 与B 产生一定数量的报酬(r A ,r B )和代价(c A ,c B )。
如果将报酬与代价转化为一种可测量的净结果(利润),那么,图1的矩阵内容将以图2的形式表现出来。
图2从这一矩阵图中可以看出:如果A 方表现出行为a 1,B 方表现出行为b 1,则A 方获得6个单位的积极结果(指报酬减去代价即利润),B 方获得2个单位的积极结果;如果A 方表现出行为a 2,B 方表现出行为b 2,则A 方获得2个单位的积极结果,而B 方获得5个单位的积极结果。
在这种情形下,双方在互动中均能够获得积极的结果。
在合作的关系中,双方通过表现出对对方有利的行为,而彼此均能够获得最大的积极结果。
而在竞争的互动关系中,双方均倾向于表现能够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的行为,其中有一方或双方均有可能得到消极的结果,即付出代价。
通过矩阵可以看出:互动双方的行为结果是相互依赖的,每一方都可以调节对自己及对方的报酬和惩罚而改变总体的结果。
凯利与提堡假设,交换关系中的报酬与代价均可以用适合于那种关系的测量单位加以定量化。
例如,假设A 是领导,B 是下属,如果B 向A 寻求建议,A 说了几句称赞B 的话付出了5个单位的代价;如果B 要求提高工资的话,A 就要付出25个单位的代价。
同样,如果B 寻求建议能够从A 的友好问候中获得6个单位的报酬。
但是,如果A 称赞B的话,B 就能获得10个单位的报酬。
假设有4种互动的可能性,现将假设的报酬、代价和利润以矩阵形式展开(见图3)。
图3在矩阵中,R 指报酬,C 指代价,P 指利润。
在每一个方格中,对角线以上的是A 的收入情况,对角线以下是B 的收入情况。
凯利与提堡就结果矩阵所展示的互动关28社会学系提出了下述假设:(1)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所有报酬和代价可能出现的情况均能够在矩阵中表现出来;(2)互动双方达到某一特殊互动目标的所有可能出现的行为均能够在矩阵中表现出来;(3)报酬、代价和净结果的价值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互动并非仅仅是重复具有酬赏的合作行为,而是包含有从一个方格向另一个方格的运动,旨在在每一次的尝试中寻求最适宜的结果。
每一给定方格中报酬与代价价值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两个主要因素是满足和饥饿,这两种因素均易导致代价并减少表现行为的报酬;(4)行为者在互动之前并不知道矩阵的情况,相反,他们会不断地寻求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对方在互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当个体寻求到矩阵中某一令其满意的结果时,其行为将会稳定并表现出可能获得最大积极结果的行为。
随着矩阵内情况的变化,对参加者行为结果的预测也将能够支配变化,甚至有价值的结果模式能够被用以预测互动双方相互依存关系的形式。
这样,依据一方对另一方报酬的控制情况,就可以预测互动中权力和依赖的关系。
矩阵研究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它将社会交换的研究范围缩小至两人互动的行为方面,避免了以往交换理论的庞杂松散的描述和分析。
同时,矩阵图示将互动双方各种可能出现的行为选择及其结果和影响因素均展示得清晰且分明,并增加了实证和可操作的成分,朝着精确性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近。
2.报酬与代价及其决定因素在认知社会交换理论中,报酬与代价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因为对两人互动中相互作用分析的行为结果是以这两个概念来表示的。
在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中,报酬与代价的概念取自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身上。
在凯利和提堡的交换理论中,报酬与代价的概念是依据心理学的强化原理为基础的,并限定于仅能适用于人类的互动情境。
报酬与代价是两人互动中独立或联合行为的结果,同时还是双方价值观和情感的反映,而并非仅仅是经济的或物质的收入或付出。
凯利与提堡将报酬界定为:/个体所享受到的各种快乐、满意或满足,提供的手段能够使内驱力降低或使需要得到满足便构成一种报酬。
0他们将代价界定为/任何一种禁止或阻止一个行为系列得以表现的因素。
表现某种特定行为所遇到的阻力愈大,即个体必须克服的困难愈大,个体为表现该行为所付出的代价也愈大0。
他们对报酬与代价的界定尽管与霍曼斯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但并未摆脱行为主义的实质性内容。
他们认为,互动中报酬与代价主要由对方的行为来决定。
互动中每一方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同时每一方的行为也将导致某种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