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笔记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师,我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记录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的跟师笔记:
1. 诊断方法: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病机上,中医强调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具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调理养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养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症状。

5. 医患沟通:作为中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安慰。

同时,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作用,增强她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一、引言中医妇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女性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妇科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以及疾病预防与调护措施。

二、中医妇科基础知识1.女性生理特点女性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月经、妊娠、分娩等过程中,这些过程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女性生理特点受“肾气、天癸、冲任”调控,肾气旺盛、天癸充盈、冲任调达是女性生理健康的基础。

2.中医妇科疾病分类中医妇科疾病主要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

这些疾病涵盖了女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体现了中医对女性生理、病理的全面认识。

3.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妇科疾病主要运用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诊关注面色、舌象等;闻诊关注气味、脉象等;问诊了解病史、症状等;切诊重点在脉象。

四诊合参,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三、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1)常用中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常选用当归、熟地、白术、川芎、枸杞子等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滋阴、补肝肾等作用。

(2)组方原则:中医组方讲究君、臣、佐、使,根据病情选用相应药物,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

(3)用药禁忌:孕妇禁用或慎用药物,如毒性、活血化瘀、堕胎等药物。

2.针灸治疗(1)常用穴位: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穴位有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等,具有调节冲任、调和气血等作用。

(2)针灸方法:根据病情选用针刺、艾灸、火罐等方法,操作时注意手法和补泻。

3.推拿治疗(1)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妇科疾病常用手法有揉、摩、推、拿等,作用于腹部、腰部、下肢等部位。

(2)治疗部位:主要针对肾、肝、脾等脏腑及冲任督脉等经络进行推拿。

四、中医妇科疾病预防与调护1.生活作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养: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豆类等食物,少吃辛辣、油腻、寒凉食物。

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

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

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医妇科口诀心法——熟记考试无忧。

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

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伤里,房室累,劳倦疲。

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

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气虚与。

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

经后期,寒虚滞。

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

经愆期,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

期延长,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经量多,虚与热。

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

假设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虚与痰。

滋血汤,血虚予。

桃四物,血瘀逐。

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

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

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

谷不化,参苓术。

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

间期血,精元充,阳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

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

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

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

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

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

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

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

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

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

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

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科杂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科杂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科杂病细目一:概述一、定义凡不属于经、带、胎、产疾病范围,而又与妇女解剖、生理、病机特点密切相关的各种妇科疾病,统称为妇科杂病。

二、范围癥瘕、盆腔炎、不孕症、阴痒、阴疮、子宫脱垂、妇人脏躁。

细目二:癥瘕一、定义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瘕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二、病因病机【习题】关于癥瘕的定义,正确的是()A.癥多为恶性,瘕多为良性B.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无定处C.瘕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有定处D.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E.癥属气病,瘕属血病[答疑编号2615010601]【正确答案】D三、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暗;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主方:香棱丸或大黄(庶虫)蜇虫丸。

下列哪项不是血瘀型癥瘕特点()A.胞中有块B.积块坚硬C.固定不移D.推揉不散E.痛无定处[答疑编号2615010602]【正确答案】EA2妇人来诊,诉腹中有块,月经量多,夹瘀块,小腹疼痛,诊时非经期。

妇科诊为癥瘕,并见舌黯,有瘀斑,其治疗原则是()A.活血化瘀,散结消癥B.除痰化湿,散结消癥C.疏肝解郁,行气散结D.解毒除湿,破瘀消癥E.益气养血,调摄冲任【正确答案】A2.痰湿瘀结证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主方: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证主要证候: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金匮)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妇科笔记

妇科笔记

绪论中医妇科学的特点:1理论具有特色;2、病种妇女特有。

3、内治突出调字。

4、外治重视局部。

5、强调节欲以防病、妇科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列女传》记载最早的胎教2、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记载妇科第一个方剂:四乌鲗骨一藘芦茹丸。

3、秦汉时代:《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淳于意首创《诊集》4、魏晋南北朝时器:脉经第一个提出妊娠脉和产时离经脉。

《诸病源候论》妇科病8卷,《逐月养胎法》5、宋朝:宋代太医数,分为九科,是最早的妇产科专科。

《产宝》是现存第一部产科专著。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宋代最完备的妇产科专著。

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础的学术观点。

6、金元时期: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了少女重肾,中年妇女重肝,老年妇女重脾。

7、明期:万全《广嗣纪要》提出了优生优育的观点,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同时也提出了五不女,螺纹鼓角脉,《达生篇》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成长分期新生儿期:婴儿出生的四周内,这个时期生病为新生儿病。

儿童期:新生儿期(满月)后,到十二岁左右。

青春期:10-19岁。

性成熟期:21-49岁。

适合生产围绝经期(更年期):49-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女性生理特点月经的初潮年龄一般在13-15岁。

月经周期一般在28-35天。

经期一般在3-7天。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来潮一次,居经(季经):身体无病儿月经三个月来一次。

一年一行者成为避年,终身不行径而能正常怀孕者成为暗经。

激经/盛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

月经的产生:主要与脏腑功能有关,气血充盛,肾气盛,天癸至,冲任二脉通胜,血益胞宫,月经来潮。

带下:肾气旺盛的前提下,五脏六腑之精,在天癸的作用下,通过任脉到达胞宫,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妇科疾病的病因:1、六淫:妇科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寒热湿邪,带下病与湿有关。

2、七情:妇科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怒思恐。

3、生活失度4、体质因素妇科病的病机1、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肝有关2、气血失调:3、直接损伤冲任督带4、胞宫、胞脉、包络损伤。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得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得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得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中医妇科学口诀

中医妇科学口诀

中医妇科学口诀中医妇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及其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在学习中医妇科学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中医妇科学的口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月经病口诀月经不调须掌握,气血阴阳辨虚实。

血热妄行宜清热,血瘀胞宫宜祛瘀。

寒凝胞宫须温经,湿热下注用清热。

肝气郁结疏肝气,痰湿阻滞用化痰。

肾虚精亏补肾虚,冲任失调调冲任。

2、带下病口诀带下异常须辨因,湿热寒虚各不同。

湿热下注用清热,寒湿带下温脾胃。

脾虚带下用健脾,肾虚带下补肾虚。

3、妊娠病口诀妊娠呕吐须辨因,气血虚弱分别治。

气滞呕吐用疏肝,痰湿呕吐用化痰。

4、产后病口诀产后多虚宜补益,产后多瘀宜活血。

产后腹痛宜调经,产后发热宜清暑。

产后出血宜固脱,产后恶露宜祛瘀。

5、妇科杂病口诀妇科杂病须辨位,脏腑经络须分清。

气滞血瘀用行气,血瘀胞宫宜祛瘀。

肾虚精亏补肾虚,冲任失调调冲任。

痰湿阻滞用化痰,湿热下注用清热。

寒凝胞宫须温经,肝气郁结疏肝气。

以上是中医妇科学的一些口诀,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这些口诀,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和用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妇科学的精髓。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中医妇科学是一门深奥而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揭示了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在学习中医妇科学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口诀心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一、月经生理口诀月经周期二十八,三日阳长阴消长,七日阴长阳渐消,经行之时血海盈。

经血盈盈血海满,经血自溢胞宫内,经血下行胞宫内,经血盈满再循环。

二、带下病口诀带下病多因湿生,湿邪内盛脾虚成,脾虚运化失常时,湿浊内停带脉中。

带下病机分虚实,实证多因湿邪成,虚证多因脾肾弱,治疗原则应分清。

三、崩漏病口诀崩漏病机分虚实,虚证多因脾肾弱,实证多因热迫血,瘀血阻滞胞宫内。

崩漏治疗应分证,虚证补益脾肾气,实证清热化湿瘀,瘀血阻滞破瘀生。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对月经不调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效果。

二、痛经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或有其他不良反应。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痛经的原因很多,如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等,中医治疗痛经则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

三、闭经闭经是指无月经或月经停止。

长期的精神压抑、紧张、忧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均可影响月经来潮。

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肾气亏损,冲任不充;实者多因气滞血瘀,胞脉受阻。

治疗闭经应针对病因用药,补虚应补肾养血,佐以行气活血;泻实应行气活血,使胞脉畅达,月经应时而至。

四、崩漏崩漏是指月经周期严重失常,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甚至大量出血。

崩漏的原因很多,如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脾虚不摄等。

中医治疗崩漏以补肾固冲、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为原则。

五、带下病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稠液体,如带状,并有臭味。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而脾虚生湿是主要病机。

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祛湿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止痒。

六、妊娠病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妊娠病的原因有肾虚、气滞、血瘀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健脾,调理冲任;气滞者理气行滞,除湿消肿;血瘀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七、产后病产后病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产后病的病因有肾虚、血虚、瘀滞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固冲安胎;血虚者补血益气,和营退热;瘀滞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八、不孕症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而未受孕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不孕症的原因有肾虚、肝郁、痰浊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养血,调补冲任;肝郁者疏肝解郁,养血理脾;痰浊者健脾化痰,通乳利湿。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一、月经前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一一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一一归肾汤或固阴煎3.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一一清经散4.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一一两地汤5.肝郁血热:疏肝泄热,凉血调经一一丹梔逍遥丸二、月经后期1.肾虚:补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2.血虚:补血益气调经一一大补元煎3.血寒-实寒:温经散寒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4.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一一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汤5.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一一乌药汤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茸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一一逍遥丸2.肾虚:补肾调经一一固阴煎3.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一归脾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 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 •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 小营煎或滋血汤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煎或通瘀煎4.痰湿:燥湿化痰调经一一苍附导痰汤或二陈加苇归汤六、月经延长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一一举元煎2.虚热:养阴清热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固经丸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一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补阴,固冲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一阴煎2.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摄血一一归脾丸3.湿热:清热利湿,固中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化瘀止血 --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次蓉菟丝子汤3.肾虚-肾阴虚:滋阴补肾,固冲止血一一左归丸或二至丸4.肾虚-肾阳虚:补肾壮阳,固冲止血一一右归丸5.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冲汤(血热月经过多)6.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一一上下相资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养血益气调经一一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一一欢蓉菟丝子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一血府逐瘀汤或阁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5.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一加减一阴煎6.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四君了合苍附导痰汤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一一阁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一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 逍遥散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四物汤合二陈汤十三、经行感6.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圣4. 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一一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5. 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一一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2. 肝肾阴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十二、经行头痛1.肝阳:清热平肝熄风一一羚角钩藤汤2.血虚:养血益气---- 八珍汤3.痰湿:健脾祛湿,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4.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一一芥蕙四物汤2.风热:清风清热,和血调经一一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一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一当归补血汤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一一趋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 •肾阳虚:温阳补肾,健脾利水一一健固汤合四神丸2.脾阳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一一参苓白术散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一肾气丸合令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一八物汤十七、经行吐妞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一一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一一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十八、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一一知柏地黄丸2.胃热熏蒸:清胃泄火一一凉膈散十九、经行风疹块1.血虚:养血祛风——当归饮子2.血热:疏风清热一一消风散二十、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一一蒿苓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益气血,甘温除热一一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化瘀清热一一血府逐瘀汤二十一、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2.肝经郁热:疏肝泄热,解郁安神一一丹梔逍遥丸3.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二十二、经行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阴补肾,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一右归丸3.肾阴阳虚:阴阳双剂--- 二仙汤合二至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一一安老汤2.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一一知柏地黄丸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一一易黄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5.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一一箪瀟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二十四、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1.肾精不足:补肾益精填髓一一左归丸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一一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一一二仙汤4.脾肾两虚:益肾健脾一一大补元煎。

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

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

阅读感受
我被书中阐述的夏桂成教授的补肾调周理论深深吸引。这一理论将补肾法与 调周法有机结合,以补肾为基础,调周为手段,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这一 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通 过阅读这一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
阅读感受
我对书中各论部分的内容印象深刻。这一部分涵盖了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 多发病,不仅提供了辨证论治的方法,还特设了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两部分。这 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通过阅读这些经验和案 例,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治疗这些疾病,还对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
阅读感受
我还被书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所吸引。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更 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书中的每一个疾病都有具体的治疗方法、用药建议和注意 事项,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的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也 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使得这本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
阅读感受
《夏对中医妇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对中医的治疗方 法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都是一本 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夏桂成教授认为,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妇 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阻等因素有 关。因此,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 病特点,才能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精彩摘录
夏桂成教授在中药用药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药用药要根据患者 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 治等方面的特点。在用药时,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和配伍,以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摘要:
I.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的重要性
A.师承教育的价值
B.跟师笔记对于中医妇科学习的作用
II.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的内容
A.常见病诊疗记录
B.中医妇科诊断方法
C.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III.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的实践应用
A.跟师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B.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妇科知识
C.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IV.总结
正文: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是学生在师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跟师笔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妇科的诊疗方法、疾病治疗方法等。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常见病诊疗记录、中医妇科诊断方法、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等。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妇科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中医妇科师承跟师教育中,跟师笔记的实践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跟师临
床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笔记中的内容,并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妇科疾病的诊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篇文章将围绕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展开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一、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妇科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强调人体内外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脏腑学说则指出人体的脏腑相互关联,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则强调人体的经络系统对健康的重要性。

这些基本理论为中医妇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常见妇科疾病及中医治疗方法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来经周期长短不规律、经血量多少异常或逐渐减少等现象。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草药调节气血,经络通畅,以达到调整月经的目的。

2.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或经前出现下腹部疼痛或腰酸背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痛经注重调和气血,活血化瘀。

常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拔罐、针灸等。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采用中药疗法,如丹参、当归、益母草等,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消除瘤块。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向子宫外蔓延并引起疾病的一种情况,较常见的症状是痛经。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注重调理气血,活血化瘀,常用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

5.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妇未避孕一年以上无法自然受孕。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从调理母体和父体两个方面出发,运用中药草物调整身体机能,促进生殖功能,增加受孕几率。

结语:中医妇科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仍然需要医生的精确辨证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也不能排除现代医学的支持和辅助手段。

希望本篇文章能为读者对中医妇科有所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中医调理健康。

中医妇科学笔记 (9)

中医妇科学笔记 (9)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大纲要求:1.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2.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发育成熟,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称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B 超仪显示直径约为18~25mm左右。

2.排卵: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

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见于某一侧卵巢。

3.黄体的形成和萎缩: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其功能被胎盘取代。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黄体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二、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生理作用为:(1)能促进卵泡的发育。

如:不足,将致卵泡发育停止而闭锁。

(2)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黏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通过。

(3)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呈弱酸性。

(5)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房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凋节作用。

(7)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8)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间体,故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内均有孕激素存在,孕激素分泌量至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每24小时分泌量可达30mg,以后逐渐下降,黄体的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摘要:1.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背景和意义2.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内容和特点3.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作用和价值4.如何撰写中医妇科跟师笔记正文:中医妇科跟师笔记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跟随导师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记录的过程。

在中医妇科跟师笔记中,学生需要记录导师的临床诊断、治疗思路、处方以及临床心得等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内容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完整记录临床诊疗过程:在跟师笔记中,学生需要完整记录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治疗和疗效等各个环节,以便于回顾和总结。

2.记录导师的临床心得和经验:在跟师笔记中,学生需要记录导师在临床实践中的思考、心得和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在跟师笔记中,学生需要记录导师如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来指导临床实践,这是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重要特点之一。

4.记录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思考:在跟师笔记中,学生需要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记录导师的临床心得和经验,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和治疗技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促进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在跟师笔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中医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这有助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跟师笔记,学生可以完整地了解并参与临床诊疗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4.记录和传承中医的知识和经验:跟师笔记是将中医的知识和经验记录下来并传承给后人的重要方式,这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医妇科跟师笔记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实用版】目录1.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概述2.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重要性3.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内容4.如何撰写中医妇科跟师笔记5.总结正文一、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概述中医妇科跟师笔记是指在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中,跟师学习者对老师的诊疗过程、方法、思路等进行的记录和总结。

这些笔记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的诊疗技巧和方法。

二、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重要性1.记录宝贵的经验:中医妇科跟师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难以从书本中学到的。

2.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撰写跟师笔记,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整理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撰写跟师笔记可以促使学习者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考核与评价:跟师笔记是评价中医妇科跟师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和评价学习者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妇科跟师笔记的内容1.病案概述: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症状、体征、病史等。

2.诊疗过程:记录老师从接诊到确诊的整个过程,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

3.辨证分析:详细记录老师对病案的辨证分析过程,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

4.处方用药:记录老师的处方用药,包括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用量等。

5.诊疗思路:总结老师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这些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

四、如何撰写中医妇科跟师笔记1.认真观察:在临床实践中,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诊疗环节,了解其思考过程和方法。

2.及时记录:对于老师的诊疗过程、方法、思路等,要随时进行记录,以免遗忘。

3.反复总结:在跟师过程中,要反复总结所记录的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的诊疗技巧和方法。

4.注重格式:撰写跟师笔记时,要注重格式,按照病案概述、诊疗过程、辨证分析、处方用药、诊疗思路等顺序进行整理。

五、总结中医妇科跟师笔记对于学习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的诊疗技巧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十一五教材)【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型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血热型1)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两地生地地骨皮,玄麦阿胶白芍宜)《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清经地骨青蒿丹,黄柏地芍茯苓选)《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滋补肾阴、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景岳全书》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人参养荣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需,地芍五味陈桂心,气血双补似归脾)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大营煎,地归杞,杜仲甘草桂牛膝)《景岳全书》/ 温经汤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乌药汤,当归选,加味乌药去砂延)《兰室秘藏》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实热型: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五、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加减一贯煎(加减一贯二地麦,知母芍草地骨配)/ 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 阿胶红枣 + 茯苓炒地榆(清肝止淋四去芎,阿胶丹皮黄柏用,牛膝香附枣黑豆,湿热带下间血行)《傅青主女科》/ 四妙丸+固经丸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逐瘀止血四去芎,大黄壳丹桃龟用)(四物)六、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 安冲汤+ 升麻(固冲汤+生地续断)《医学衷中参西录》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 地榆槐花(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景岳全书》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 失笑散七、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似:右归丸--去鹿龟胶牛膝,加当归杜仲)/ 当归地黄饮+ 紫河车丹参(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即:八珍汤 - 白术草 + 山药芪)3)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汤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5)血寒型: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 + 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育阴汤(育阴三补龟牡蛎,寄生芍断阿螵榆)《百灵妇科》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大补元煎+ 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3)脾虚型: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冲汤/ 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芪,地归黑姜崩脾虚)4)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地黄芩,地骨龟板牡蛎粉,阿胶藕节棕炭栀,地榆甘草热崩临)5)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6)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 + 失笑散 + 胶艾龙牡贼九、闭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苁蓉菟丝河车盆,艾地归梗羊寄生)(肾虚闭经通用方)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丹参牛膝(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小营煎,四去芎,山药枸杞甘草行)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痰湿阻滞型: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金铃子散+ 四物汤 + 木香槟榔/ 金铃子散 + 四逆散 + 鸡血藤益母草木香香附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少腹逐瘀汤/ 艾附四物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 + 四妙丸 + 金铃子散4)血虚肝郁型:益气养血、柔肝止痛--参芪四物汤/ 胶艾四物汤5)肝肾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药草,巴戟山萸配阿胶)《傅青主女科》/ 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四逆散6)阴虚肝郁型:滋阴柔肝、调经止痛--一贯煎+ 四逆散7)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 当归党参十一、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育阴益营--蒿芩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脾益气降温--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活血化瘀、清热调经--血府逐瘀汤 + 栀子丹皮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丸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上炎: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瘀血阻滞: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3)气血虚弱:养血益气止痛--八珍汤 + 首乌蔓荆子鸡血藤4)虚阳上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 + 钩藤石决明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 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 + 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 + 钩藤石决明白芍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 胆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 当归鸡血藤/ 当归补血汤+ 白芍丹参玉珠鸡血藤2) 血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肺肾阴虚: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 + 牛膝(顺经汤,四去芎,沙丹芥穗白茯苓)《傅青主女科》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清肝引经四芎去,丹栀芩楝茜茅膝)(丹皮)/ 丹栀逍遥散 + 牛膝代赭石黑芥穗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四神丸+ 健固汤(健固汤,参术苓,巴戟薏仁妇泻用)《傅青主女科》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气丸 + 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四物 + 金铃子散 + 木香槟榔泽泻益母草)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滞:疏肝理气、和胃通络--柴胡疏肝散 + 王不留行川楝子2)肝肾亏虚: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一贯煎 + 麦芽鸡内金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2)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 + 胆星黄芩石菖蒲/ 生铁落饮 + 郁金黄连(生铁落饮胆星贝,二冬二茯远砂配,玄参橘红翘钩藤,丹参菖蒲痰癫给)(辰砂)《医学心悟》3)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 养心汤- 川芎半夏(养心汤,参黄芪,归草茯神远志需,柏子五味芎麦冬,经行产后神不宁)《证治准绳》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凉血化瘀--知柏地黄丸 + 蒲黄三七黄连淡竹叶2)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当归饮子草四物,荆防白蒺芪首乌)2)风热型:疏风清热、调经之痒--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 + 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 首乌/ 六味地黄丸 / 一贯煎 / 天王补心丹/ 镇肝熄风汤 / 丹栀逍遥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安老汤(安老汤,参术芪,地归山萸阿芥穗,香附甘草耳炭配,经绝忽下血证给)《傅青主女科》2)阴虚--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易黄汤4)湿毒郁结--萆薢渗湿汤 + 桂枝茯苓丸(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十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带下病】1)脾气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女科切要》(内补黄芪肉桂附,沙苑紫菀鹿茸菟,苁蓉茯神螵白蒺,益火之源固带图)3)阴虚夹湿热: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 芡实金樱子/ 六味地黄丸 + 四妙丸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除湿止带--止带方(止带猪茯车前泻,茵栀黄柏芍丹膝)《世补斋不谢方》/ 蒲贯四妙丸(蒲公英贯众)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 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草贯众炒荆芥炒地榆【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有芩连,芦根麦冬恶阻安)/ 苏叶黄连汤(苏+黄)+橘皮竹茹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饮 + 增液汤 + 麦门冬汤4)痰湿逆阻: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青竹茹汤用二陈,换橘去甘痰逆临)《济阴纲目》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苓术泽泻绵腹痛)《金匮要略》2)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胶艾汤,四物草,暖宫止痛安胎效)《金匮要略》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 + 苏梗陈皮三、胎漏(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固下益气参术草,胶艾砂仁和地芍)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 当归(加味阿胶四去芎,胶艾白术与杜仲,栀芩侧柏凉止血,血热胎漏服能应)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寿胎四君子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 寿胎四君子丸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苎根汤,四去芎,阿草血少虚胎动)《妇人大全良方》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圣愈参芪四物加,加味续断杜仲砂)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 加续断杜仲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补肾固冲菟断鹿,巴戟杜仲枸砂术,党参熟地归阿枣,先兆流产滑胎疗)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 益母草(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 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傅青主女科》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 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 + 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杀胎:氨甲喋呤1mg/kg/d 米非司酮150mg/d 3—5d 5-fu10mg/kg/d+10%GS静滴)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宫外孕2号方(棱莪芍丹桃)+ 紫草根30g全蝎10g水蛭10g蜈蚣2条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宫外孕2号方 + 失笑散 + 水蛭生山楂/ 血府逐瘀汤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 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荡鬼小承归桃红,丹皮雷丸参膝用)《傅青主女科》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芫花川乌秦艽蚕,柴胡吴萸巴戟天)《妇科玉尺》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 + 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 + 党参覆盆子桑葚子(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 + 续断枸杞子(胎元饮,四去芎,参术陈草和杜仲)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 枸杞桑葚子(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十一、妊娠小便淋痛(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清心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四去芎,芩栀车前赤茯苓,泽泻滑石木通草,湿热子淋服之应)十二、胎气上逆(子悬)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紫苏饮,芍归芎,参草腹皮陈皮用)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芩术汤(芩+术)+ 瓜蒌桑白皮栀子枳壳/ 芦根汤(芦根竹茹麦前胡,橘皮脾胃湿热妇)《济阴纲目》十三、胎水肿满(子满--羊水过多)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鲤鱼汤,苓术姜,芍归养血渗湿方)《千金要方》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 - 槟榔(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四、妊娠肿胀(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散,五皮选,去桑加术子肿选)《全生指迷方》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五苓散 + 菟丝子山药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陈四苓,香附木瓜苏叶用,乌药生姜和甘草,气滞子肿服能应)/ 茯苓导水汤(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人参麦冬苓茹草,知芩生地虚烦效)《妇人秘科》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竹沥汤,芩苓防,麦冬养阴热烦上)《千金要方》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 - 当归 + 黄芩竹茹十六、妊娠眩晕(子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 生牡蛎龟板石决明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 生牡蛎龟板石决明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子痫)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 安宫牛黄丸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金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桔梗紫苏麻根白,赤茯参草天冬贝)(麻黄桑根白)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养金汤,地知桑,阿胶沙麦蜜杏尝)二十、胎位不正1)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保产神效芍归芎,厚壳芥穗艾羌并,芪菟干姜川贝草,交骨不开胎横生)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催生安胎乌药归,前胡菊花莪术配)【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窍催产--神效催生丹(神效催生麝乳丁,兔脑和丸难产应)《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送子丹(送子四物生黄芪,去芍加麦润胎宜)(麦冬)《傅青主女科》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催生立应散《济阴纲目》(催生立应芍归芎,枳壳大腹白芷用,车前冬葵和牛膝,气滞血瘀难产应)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神效达生散《达生篇》(神效达生芍归芎,枳壳大腹术苏梗,陈贝甘草和葱头,加葵产前催效宏)二、胞衣先破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蔡松汀难产方(蔡松汀,难产方,参芪茯神芍芎当,枸杞龟板补气血,宫缩无力血不养)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济生汤(济生归芎刘寄奴,泽兰香附壳大腹)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生化加参下胞方,归芎香附白术上)《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牛膝汤(牛膝当归瞿麦滑,木通葵子赤豆下)《妇人大全良方》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八味黑神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味黑神四去芎,姜桂蒲黄豆草行)(黑豆甘草)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苏木+人参)《丹溪心法》/ 独参汤 / 参附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没药+血竭)《妇人大全良方》+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二、产后血崩1)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升举大补汤- 黄连 + 地榆炭乌贼骨(升举大补补中益,去柴加地麦冬宜,芎芷黄连黑芥穗, 产后气虚血崩宜)《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化瘀止崩蒲五灵,益母沙参七归芎)(三七)《中医妇科学》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证治准绳》(牡蛎龙骨续熟地,归芎茯苓艾地榆,人参五味和甘草,产伤血崩服之宜)(炒艾)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肠宁地归山药断,肉桂参胶麦冬草)《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汤四、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 + 天麻钩藤(三甲:生牡蛎、生龟版、生鳖甲)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五、产后发热1)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 黄芪地骨皮2)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3)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银花黄芩(解毒活血翘葛柴,桃四去芎壳草来)《医林改错》4)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六、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 当归鸡血藤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七、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 胶艾乌贼骨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煅牡蛎炒地榆(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 牡蛎茜草三七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脬饮(补气通脬芪通麦)(通草麦冬)《女科辑要》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木通滑槟壳葵草)《妇科玉尺》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桃蒲黄,瞿麦滑膝草通上)(木通)《医宗金鉴》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芪归枣)+ 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莩--金贵肾气丸 + 益智仁桑螵蛸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脬--完胞饮(完胞饮,芪四君,桃红归芎益母临)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四物汤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润燥二地归大黄,麻仁桃红升草上)十一、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通乳参芪归木通,桔梗猪蹄煮麦冬)《傅青主女科》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桔梗青柴粉通草,山甲不留漏芦用,解郁通乳效甚好)3)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香附)+ 漏芦散(漏芦蛇蜕瓜蒌配)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补中益气汤 + 芡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 + 生牡蛎夏枯草附:回乳方1)麦芽煎(炒麦芽60g,煎汤频服)2)免怀散(免怀红花芍归尾,牛膝煎服3剂给)《济阴纲目》3)朴硝外敷(朴硝120g,分装纱布袋内,置两乳房外敷,待湿后更换之)【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毓麟珠,八珍菟,鹿角杜仲川椒煮)《景岳全书》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丝山药芡,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四去芎,山萸养血补任冲)《傅青主女科》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百灵调肝芍归膝,瓜蒌川楝枳皂刺,青皮通草王不留,肝郁不孕服之宜)《百灵妇科》/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芍归术,丹皮香附花粉茯)《傅青主女科》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启宫二陈苍附芎,去草加曲痰郁宫)(经验方)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参术巴戟天,破故菟丝山药芡,桂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3)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土茯苓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 + 四妙丸+金铃子散/ 桃核承气汤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牡丹散,延胡归,三棱莪术芍膝桂)(桂心)《妇人大全良方》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 苍术茯苓三、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香棱丁木莪三棱,枳壳川楝小茴青)(青皮)《济生方》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癥--桂枝茯苓丸/ 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蛭虻螬,地芩干漆杏仁桃,芍草相配干血痨,腹中痞块服渐消)(蛴螬)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散聚二陈榔归芎,桂附吴萸枳朴杏)(桂心附子)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蕺菜:鱼腥草)+ 三棱莪术皂角刺赤芍丹皮丹参(银花蕺菜系鱼腥,荆芥甘草土茯苓)《中医妇科治疗学》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 + 枳壳2)肾虚:补肾固脱--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 鹿角胶升麻枳壳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前阴病】一、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 首乌白鲜皮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白头翁苦参防风(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阴肿1)肝经湿热:清肝利湿、消肿止痛--龙胆泻肝汤 + 蒲公英紫花地丁2)痰湿凝滞:温经化痰、活血消肿--阳和汤 + 半夏皂角刺3)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血府逐瘀汤 + 三七三、阴疮1)湿热型:清肝泄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 + 蒲公英土茯苓 / 仙方活命饮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阳和汤+ 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阴痛1)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当归地黄饮+ 牡蛎白芍延胡索(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汤《竹林女科》(川楝大小茴槟榔,乌药元胡乳木香,猪苓泽泻术麻黄,肝经寒痛酌葱姜)五、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枳壳2)胃燥:泻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理气、开郁行气--逍遥散 + 枳壳4)痰湿: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橘半桂苓枳姜汤 + 白术(橘半桂苓枳姜汤,痰湿阴吹服之良)附: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