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课件语文
[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12《科学与艺术》课件(新版)语文版
吴冠中的作品F7李政道走进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讲。
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三预习检测生字识记ffl(chan):讲明白。
^(chan):1.姿态美好,如:蝉娟。
2.指月亮,本文取此义。
M(dian):1.奠定;建立。
2.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網的直棍儿。
词语识记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 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1、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的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 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咳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 - 10 )具体论证论第三部分(11 - 12 )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寫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课件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 的一些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54年 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李模型”理论。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 宇称不守恒定律”。著作有《李政道科学 论文选》《物理的挑战》等。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 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 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 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读课文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 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 优秀。
链接生活
研读课文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 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 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实践探索
研读课文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 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研读课文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 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 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 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 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研读课文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 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 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 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 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 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 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 恒和富有意义。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课件:12.科学与艺术
历史悠久 取材广泛 剪法多样
示例:(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 两侧是荷叶荷花。(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 “余”字亦可)
艺术。因为艺术给人带来欢乐。
要研究人体特征
要研究各个人种的文化特色
要研究
各个地域的生活习惯
因为设计时,除了造型要追求艺术性外,更注重从人体结构出 发,使其与人体协调,倍感舒适。示例:设计一把符合人体工程 学用的工作椅至少要考虑坐高、坐深、坐宽、坐面曲度、座面倾 斜度和靠背等6个方面。此外还要考虑压力和身体机能。所以“设 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第三单元 含英咀华
12.科学与艺术
C 合圆鸣
D
C
李政道
科学与艺术
诺贝述的观点,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
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这个“相联”表现在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 慧又需要情感因素。这是科学和艺术的相同点之一,还有一点就 是“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第一个“自然”应该理解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第二个不包 括。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通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 尚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富于“创造力”的活动。因而“最高 尚”“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中“深刻性”可以 解为“真理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理解为“深刻性、普遍性”的 果。
示例一: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 宝。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示例二:我 认为这种说法可取。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 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课件) (共26张PPT)
整体感知
第1段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2-10段
具体论证论点。
第11-12段
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 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力”?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 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他 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永恒和富有意义“可视为”深刻性、普遍性“的结果。具备了深刻性、普遍 性的科学结果或艺术珍品,必然”永恒和富有意义“。
美点探究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的是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 共鸣、反应。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的红楼梦等艺术作品,能 跨越时空和社会的范围,引起观赏者的震撼,因此,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 优秀。
检查预习
共鸣: 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抽象: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依据: 根据。
关联: 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升华: 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 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 的境界和情调。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 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 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 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合作探究 方法点晴: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
1. 答题时首先要找到这部分或段落的概括句或中心句,再联系上下文,把 握好论据所证明的内容。 2. 答题模式:列举了( )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科学与艺术课件 语文版
分析: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 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 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 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 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 的普遍性”。
四、初识文本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对这两个方面, 都是先论述创造力,再论述普遍性。第三部分,最后综合论述艺术和 科学的相同点。全文条理清“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 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潜.意识(qián)
kuà(跨)越 jiàn(鉴)赏 fú(辐)射
chǎn(阐)释 diàn(奠)定 共 míng(鸣)
多音字例
(1)创
(2)藏
(3)尽
创.新(chuàng) 深藏.(cáng) 尽.管(jǐn) 创.伤(chuāng) 西藏.(zàng) 尽.力(jìn)
三、据义填词
(1)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2)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同样的情绪。 (3)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或情调。 (4)植根:比喻深入到事物或人民中去,打下基础。 (5)悲欢离合:悲哀和欢乐,团聚和离别。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 遇和心情。
12.科学与艺术
一、作家访谈
李政道,1926 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 年 31 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而获诺贝尔物理学 奖。已发表 200 多篇科学论文和报告,著有《场论与粒子物理学》《李 政道文集》《物理的挑战》等。
新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ppt课件
•
• •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 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 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 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 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 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 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 它们的关系。
明确: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 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 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 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 所追求的。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 密切相联的”的表现。
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依据: 根据。 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升华: 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 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调。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读课文找出 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 要情感因素。
问题5: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 质上是一致的。 明确: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 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问题6: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 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