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真实验与准实验

真实验与准实验

准实验、真实验的判断方法
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但不 完全,不随机分配被试就是准 实验; 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随 机分配被试就是真实验。
实验设计类型时所用的符号:
• • • • • X :一种实验处理 C :控制的变量 O :一次测试或观察 R :被试已被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 ...... :上、下两组未做等组化处理
1.前实验
• 这种研究策略,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 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但它却 是真实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所以称为前试验 设计。 前试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内外效度都不高。有三种表现形式: (1)单组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X O (2)单组前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O1 X O2 (3)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本模式: X O
什么是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 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 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 的研究方法。本来是心理学研究 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 已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 中。准实验具有推广到教育实际 的可行性;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 实验……
什么是真实验研究
能随机选择和安排被试, 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有效地操 纵研究变量的实验。真实验有 很高的外部效度,很难在实际 的教育情境中普遍推广应 用……
3.真实验
• 真实验是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来源,能系 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从而具有较高的内外在效度。真 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到组。 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X O4 (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 X O1 R O2 (3)所罗门四组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O4 R X O5 R O6

实验心理学 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

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效度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

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准实验研究界定

准实验研究界定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
Experimental
Pretest
Posttest
交叉效果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可能
–操纵有效果 操 –成熟的威胁较低 成熟的 成熟 –回归的威胁较低 回归的 回归
【Crossover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re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osttesting
问题与思考 1. 这是什么类型的“研究设计”? 这是什么类型的 研究设计”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其理由如下: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其理由如下: 比较组准实验设计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 不等比较组准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有实验组 比较组准实验设计 与对照组,但是二组不等组 中的实验组 与对照组,但是二组不等组。本題中的实验组 是被认为较具发展潜力、在论文发表数量、取 被认为较具发展潜力、在论文发表数量、 得最终学历学校以及推荐信等方面都较对比组 优秀。 优秀。
处理组与对照组都增加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成熟偏误 选
【Increasing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Groups】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 at pretesting and both increase from pre- to post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s at a faster rate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续)
研究结果1: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后,有关的服务标准数据现实,在顾客满意度、员工的自我评估、主管的评估方 面,C分行和B分行的得分都比A分行高,因此假设1的推论是成立的,即用一线员工在同侪中作为变革推动者,更能 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
研究结果2:在包括上述三方面的评分结果中,C分行的得分明显比B分行和A分行高得多,表明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 员工被培训后,能称为更有效的变革推动者,由此证实了假设2是一个有效的推论。
控制点和晋升反应的准实验研究(续)
实验结果:(1)在小心评估员工态度和行为后,所有晋升者在晋升三个月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作出改善。(2) 内控性格晋升者持续到18个月及之后,外控性格晋升者则在18个月后便退回到了原来的水平。(3)没有晋升的员 工在整个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任何改变。
研究要点:
➢ 该研究的准实验设计充分利用了现场环境,即柜员身处自己的分行和工作环境,研究者可以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 来检测假设,因此研究结果更具解释力和接近真实情况。
研究假设1:基于几个广泛接受的社会心理学事实——来自朋辈的影响更能够显著和有效地改变个人行为,因此, 假设当机构进行改善服务质量培训时,培训某些一线员工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推动者会有助于提高效能,不管这些 推动者是否具有所定义的组织公民行为。
研究假设2: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可能是同侪中可靠的影响源头,选择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作为变革推动者, 会使得培训结果更有效。
NR O1 X O2 O3 NR O1 O2 X O3
前测和后测、加入控制组互相切换角色的设计:后一组别在第一阶段主要扮演监控的角色,但在第 二阶段变成了实验组,利用两个组别在不同时期里角色的转变,模拟实验进行的时序,得出的结果 能够互相解释。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局限:多次测验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设计的方式
局限:被试不是随机抽样,不能保证被试的代
表性,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前后测验也可 能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准实验设计
2. 时间序列设计:
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非随机抽样
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
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些两个之间。
时间序列设计
优点:从总体上理解实验处理的作用,
可以验证不同的自变量在实验中可能出 现 的不同结果。
有自然条件下的两个组,先对两个组进行
前侧,然后,对第一个组实施实验处理,第二 个组不接受实验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个 组再进行后侧。
不等控制组设计
优点:由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进行前后测
验,可以消除由于履历效应、被试成熟、测验 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对实验内在效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度。
提纲
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验研究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 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 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之间 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知识回顾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重点在于论证因果关系 2.研究者可主动控制某些条件 3.具有可重复性
二者的比较
准试验研究 控制 水平 研究 环境 内在 效度 外在 效度 真试验研究

高 人工环境
现实和自然
差 好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
2. 与现实的联系密切. 3. 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
谢 谢 大 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准实验研究呢?实验研究很精确,但进行环境过于理想化,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控制对象和环境,但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要进行有效控制是很难的,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常常是人而非物,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验中对研究者的要求也很高,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感到有压力,而且还要受到受试单位、学校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局限,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它研究方法广泛,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

为了解决实验的这些不足之处,发挥实验研究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原始的组,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以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方案来进行研究。

准实验研究的特点(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遵照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组的要求较高,在操作上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2)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进行准实验研究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很密切。

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较难。

(3)效度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是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组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

但是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真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之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完整版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完整版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维度
比较角度
控制水平、现实性
环 境
外部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的效度上,实验研究优于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进行实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得多。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实验控制: 检查各班的相似性 30位老师,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 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 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 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 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 经历的长短。 •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 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准实验研究
• • • • •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三、准实验研究的设计 四、准实验研究的效度 五、单一个案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研究的性质
•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 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 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 本来是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近年来已被国外教育界引入到教育研究中, 为了能在教育技术领域运用这种方法,这 里特对准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 方法进行阐述。
• 准实验设计图解: 原始教学班 前测 G1 第1班 O1 … 第10班 G2 第11班 … 第20班 O3
实验变量 新方案(X1)
后测(因变量) O2
新方案(X2)班
O5
传统方法(—)
O6
教学时间:18周 一项新阅读方案对阅读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 • • • • •
• 案例1: • 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 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 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 的教学的影响。 •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 学方法。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 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 研究问题的陈述: • 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 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 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布地区 • 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 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 案影响相混淆。 • 理想的安排方法: • 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 种方案。 •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会因 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 据的“污染”。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例1: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 : 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设计方案如下: 设计方案如下: • 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 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 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 两个水平 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 接近的整班 •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 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 进行后测。 • 第三步:将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 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各自的前 测成绩,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 测成绩 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例2:课题是不同年龄的中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学 : 习时的心理特征,运用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研究 如下:
分组办法: 针对研究的对象是在Internet环境 中学习的不同年龄的中学生, 先根据年龄将中学生划分为几 组,然后分别从各组中选出5名 中学生进行研究。
实验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情境
• ⑴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 25分钟的网上学习; ⑵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分 钟的网上学习; ⑶ 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25 分钟的网上学习; ⑷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定网站和网页,让学生进行 50分钟的网上学习; ⑸ 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分 钟的网上学习; ⑹ 未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未指定网站,让学生进行50 分钟的网上学习。
2.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 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 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 实的联系较难。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完整版)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

(一)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

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程序安排如表7-6所示:表7-6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准实验设计程序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⑴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⑵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R3和R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例6-1] 某一课题要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准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如下:第一步:选取实验对象。

为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在某个年级中选择两个现成的整班参加实验。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物理学习的原始水平相似,对该年级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物理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相近。

然后从中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同时对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进行后测。

准实验研究设计课堂用[1]

准实验研究设计课堂用[1]

例1:
假设某医疗研究机构研制了一种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为了试验此 种药物是否真的有效,研究人员筛选了20名多动症儿童参加试验。为 了试验的实施,他们编制了甲、乙两套学习材料,这两套材料经检验 在难度等方面相当,以分别用于前测和后测。 为了更可靠地进行比较,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某个年级一个班的 学生(30人)作为对照组。 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使用甲套材料 进行前测,即均在同样长的时间里学习材料甲,然后检测学习成绩; 第二阶段,多动症儿童接受药物治疗,而对照组不接受;第三阶段 是两个组儿童各自都学习材料乙并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这是后测。
四、时间序列设计(the time-series design):
定义:时间序列实验设计是指对某个被试组或被试个体进行周 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并在这一时间序列中的某一点上呈现实验 处理变量,然后观察施加实验处理之后的一系列测量是否发生 了非连续性变化,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过程是:先进行一系列的观测,接着引入一种处理或者加入其 他事件,然后再进行第二个系列的观测。通过比较处理前和处 理后的观测值来评估干预处理或事件的影响。 In a simple time-series design, researchers examine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both before and after a treatment.
准实验设计的概念:
所谓准实验,是相对于真实验而言的,是指那种既不能直接操 纵自变量又不能对研究中的额外变量作较严格控制的研究。它 像实验一样一般要比较不同的组或条件,但这种设计用不可操 纵的变量来确定要比较的组或条件。不可操纵的变量通常是被 试变量(如性别的男和女)或时间变量(如处理前和处理后)。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 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

第六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六章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

外部有效性不是关于研究结果是否成立的问题,而是关 于理论适用性的问题。外部有效性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 的研究目标。 对于要将研究结论用于特定目标人群或目标环境的研究 来说,实验室研究的外部有效性常常较低。 对于一般性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理论上的假 设是否成立,研究结论从实验室推广到其它方面的过程 不是直接的。研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理论的真实性, 而不是研究发现是否可用于特定环境。因此,在以检验 一般性理论为目标的研究中,实验室环境与目标环境的 相似性并不重要。这类研究较适合于在实验室中进行。
也就是将设置各种变量状态的实验者与收集结果的实验者分开。

实验研究中,受试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迎合试验者的需要,这会对 研究的有效性带来影响。消除或削弱这种影响的最好办法是注意实验背
景和实验程序的细节,尽量隐藏自变量,使自变量看起来像是无关的事
件。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何时使用实验室-3

如果研究有特定的目标,研究成果要应用于特定的具体环 境、人群和时间段。例如,我们可能并不关心一种新的管 理技术是否在其它地方都能产生良好效果,而只关心它是 否有益于某一个公司,是否适合于该公司特定的生产方法、 公司文化和工人群体。 我们需要的是针对这一特定目标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个 一般性的理论。这种特定目标的研究不太适合于在实验室 进行。因为针对特定目标研究的问题本来就是特殊的,这 些问题是以某种特定的人群、环境和其它条件为前提的, 对问题的回答需要包含目标环境和人群的实质性细节。 而在实验室里构造的环境很难与实验室以外的现实环境完 全符合,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

何时使用实验室-2

准实验研究 概念

准实验研究 概念

准实验研究概念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实验研究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准实验研究的概念。

第一步:理解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旨在寻找因果关系。

它通过改变一些变量并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并观察这些变量对于某个现象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优点在于控制组和实验组完全相同,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实验研究无法处理某些因素,例如研究参与者的行为,社会环境和资源限制。

这时候,准实验研究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步:了解准实验研究的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完全控制变量,而是通过现有的状况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准实验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它没有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因此,在准实验研究中可能会存在其他的变量干扰,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步:掌握准实验研究的种类准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 非同步型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通过观察某些变量的变化,并在相关变量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例如,观察某个社区的犯罪率和社会杂乱无序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2. 非等价组设计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没有随机分配参与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而是将实验组之前某些人员加入对照组中进行比较。

例如,将收到心理治疗的患者与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

3. 匹配准实验研究:这种类型的准实验研究是将被试按照某些匹配标准进行分组,例如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状况等。

例如,在某项研究中可以将一个健康的控制组和一个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社会经济状况的患者组进行比较。

第四步:认识准实验研究的应用场景准实验研究适用于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法随机分配的情况,例如针对整个城市进行的社会干预措施的影响,而这些社会干预措施是不可能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的。

总之,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在某些研究中无法控制所有变量的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法。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与实验研究相似,但缺少了对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

在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择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但无法确认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

准实验研究经常被用于研究那些不能随机分组的情况,例如观察疾病治疗效果、教育干预效果等。

它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据,但无法得出绝对的结论。

在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的差异。

实验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没有接受该措施。

研究者会观察和记录两组在某些变量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是否与干预措施有关。

准实验研究的一个主要限制是: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

因为没有随机分组,所以研究者无法控制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这意味着,尽管有某种程度上的因果关系,但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变量导致结果差异。

为了减少这种限制,准实验研究通常会使用一些统计方法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

例如,回归分析可以用来调整其他变量的影响,以更准确地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使用配对设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类似特征的个体进行匹配,以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

总体而言,准实验研究是一种可以用于获得初步研究结果的方
法。

虽然无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但通过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那些难以进行随机分组的情况,准实验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因果关系的重要信息。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概述引言: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是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两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确定一个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定义、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研究的定义、步骤和注意事项:1. 定义: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一切可能影响独立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其他变量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某种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处理。

2. 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并制定实验假设。

(2)策划实验设计,包括选择实验因素、测量方法和样本。

(3)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4)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即介绍所要研究的变量)。

(5)收集数据,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6)解释结果并讨论结论。

3. 注意事项:(1)随机分组: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有效控制可能干扰结果的个体差异。

(2)控制外部变量:保持除独立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恒定,以确保所观察到的效果是因为实验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变量的干预。

(3)样本代表性:确保实验样本能够代表整个人群,从而推广实验结果并进行外部效度检验。

(4)隐瞒实验目的:有时,在实验开始时,不披露实验目的,以避免受试者主观影响实验结果。

(5)伦理问题:考虑到实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影响,需要尊重伦理原则并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二、准实验研究的定义、步骤和注意事项:1. 定义:准实验研究是一种类似于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但与实验研究不同,准实验研究中无法对变量进行随机分配。

2. 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并制定研究假设。

(2)选择适当的准实验研究设计,比如前后测设计或非等价组设计。

(3)选择研究样本。

(4)介入或操作独立变量。

(5)测量或观察因变量。

(6)进行数据分析。

(7)解释结果并讨论结论。

3. 注意事项:(1)组间差异:准实验研究在确定因果关系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不随机分配可能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初始差异。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区别
维度比较角度
控制水平、现实性环境外部效度内在效度
实验研究
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
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
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
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
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实验研究的环境
与实际生活中的
情况相差很大,
完全是一个“人
工制作”的环境,
与现实的联系较
难。

准实验的环境自
然而现实,它在
外部效度上能够
且应该优于真实
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设
计利用原始组
进行研究,缺少
随机组合,无法
证明实验组是
否为较大群体
的随机样本,同
时任何因素都
可能对原始群
体起作用,所以
因被试挑选带
来的偏差将损
害研究结果的
可推广性,从而
影响了准实验
研究的内在效
度,因此在内在
的效度上,实验
研究优于准实
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
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
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
平。

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
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
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
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
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

因此
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
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
现实性较强。

进行实验的环境
是现实的和自然
的,与现实的联
系密切得多。

真实验与准实验

真实验与准实验

......
O3 O4 (2)时间序列设计 基本模式:OOOOXOOOO
(3)平衡设计 基本模式:X1 O X2 O X3 O
X3 O X2பைடு நூலகம்O X1 O
X2 O X3 O X1 O
-
3.真实验
• 真实验是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干扰来源,能系 统地操作自变量的实验。从而具有较高的内外在效度。真 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到组。 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X O4 (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 X O1 R O2 (3)所罗门四组设计 基本模式:R O1 X O2 R O3 O4 R X O5 R O6
-
2.准实验
• 准实验介于前试验和真实验之间,与真实验最大的不同是 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 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 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外在效度,教育实验大多属 于准实验。准实验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不等控制组设计 基本模式:O1 X O2 教育实验中应 用普遍
-
准实验、真实验的判断方法
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但不 完全,不随机分配被试就是准 实验;
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随 机分配被试就是真实验。
-
实验设计类型时所用的符号:
• X :一种实验处理 • C :控制的变量 • O :一次测试或观察 • R :被试已被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 • ...... :上、下两组未做等组化处理
-
1.前实验
• 这种研究策略,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 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但它却 是真实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所以称为前试验 设计。 前试验设计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但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 内外效度都不高。有三种表现形式: (1)单组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X O (2)单组前后侧设计 基本模式: O1 X O2 (3)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本模式: X O

准实验研究界定

准实验研究界定

二、准实验研究的特点
1. 研究中的自变量通常用被试变量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等 自然形成的被试变量:年龄、性别、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 社会形成的被试变量: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居住区等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 * 因疾病及与之有关的被试变量:残疾者、脑外伤者、自闭症者等
Second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comparison
Experimental
Pretest
Posttest
交叉效果
•可能解释 可能解释 可能
–操纵有效果 操 –成熟的威胁较低 成熟的 成熟 –回归的威胁较低 回归的 回归
【Crossover Effect】 an outcome in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retesting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at posttesting
2. 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经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 征的被试, 征的被试,而不能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 分组 3. 一般地,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做出因果关系 一般地, 的结论。 的结论。
三、常见的准实验研究设计的类别
• 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轮组实验设计
(一)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
• 特点: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但非随机取样, 他们往往是先前就存在的组,即原样组。 • 基本模式:
处理效果增加( 处理效果增加(Ⅰ)
•可能解释
–操纵有效果 操 –选取/成熟偏误 –选取/历史偏误 –回归偏误 回归偏误
Pretest
First Increasing Treatment Effe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准实验研究一、准实验研究的涵义及效度人们常常把实验研究称为“真”实验设计,这是因为它们具有随机安排被试(组)进行实验处理的特征。

这样,实验对等组的获得及其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波动都归结于随机安排。

然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被试的挑选和组合不可能总是随机的。

在教育领域中,有许多被试是既定的,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自然而完整地形成被试群体。

当这种保持原样的组运用于一个实验中时,我们便称此实验为准实验研究。

这种研究能够为教育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但有一点很重要: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该特别慎重。

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缺少随机组合本身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效度。

在第5章中,我们就被试的不同挑选方式对内在效度的威胁作了说明。

假设在一个实验中,采用5年级2个现成的教学班,其因变量是自然科学的成绩,操作性地定义为一次自然科学测验的分数。

这些班级在先前已经按能力进行了分班,一个班级属高材生班,另一个班属普通水平班。

两个班级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假如,一种实验效果产生在高材生班,就很难证明这个效果归因于实验处理。

因为能力水平和实验处理是混淆不清的,我们就没有把握对其结果做出解释。

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组起作用,同时我们无法证明这些组是否属于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

随机的挑选或组合是一个过程,它或者做得到,或者做不到。

对于准实验来说,它没有做到,因此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一名采用不加处理的试验组的研究者要做些什么呢?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

出于对内在效度的考虑,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

例如,假设现在的班级运用于一个数学教学实验中,年级水平将很可能作为一个常量,或者作为一种需要控制的变量。

研究者也想得到表明这些班级具有同等能力水平的证据,假如像IQ测验分数这样的实证资料可以提供的话,这会极有助于对等组的检验。

实际上,这些资料有时可用于统计对照。

即使采用实证性的资料,检验和确立对等组总不免带有某种基于有关实验条件和变量信息的主观判断性质。

当我们解释实验结果时,必须对缺少随机性予以特别注意,因为,它可能被抵消的程度也决定了实验的内在效度的可信性。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二、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除了不是随机地将被试组成试验组外,许多准实验设计看起来非常像前章所讨论过的实验设计。

当运用“非对等”这一术语时,它意味着随机意义上的非对等,但并不是说试验组间不可能在相关变量或特征上具有相似点。

的确,就准实验设计来说,对其结果效度的可信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证实验组间的相似性。

使用前章中所引人的符号,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图解如下:G1X—O1G2—O2这种设计表示:一个试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同时另一个试验组作为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对实验组G1完成实验处理不久,同时对两个试验组实施后测。

这种设计可以推广为包括任意次的实验处理,对于k次实验处理,这种设计需要K+1个试验组:假如运用两次或多次实验处理而没有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处理,那么这种设计就可以称作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

使用现成的试验组进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

任何实验的效度依赖于特定的实验条件,采用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实验效度一般是较低的。

这一难点可能产生于实施实验处理前挑选被试的偏差和缺少前测。

除非能获得可以提供有关各试验组相似程度这样的现成资料,否则不应该采用这种实验设计。

这些资料虽然不能消除被试挑选上的偏差(假设它存在的话),但它们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6.1一位初级中学的老师,教授初三年级4个班的自然科学课,要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新方法和传统方法(控制)对本学科实验部分的教学的影响。

这位老师对4个班级分别采用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变量是对该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实施期末考试的成绩。

研究的问题可以陈述如下:一项关于教学方法对初三年级自然科学考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的图解如图6.30没有实施前测,但为了检查班级的相似性,查阅了其他材料,获得了以下信息:1.在班级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大略相等。

2.学生在先前初二年级时的自然科学成绩,1, 2和4班的大约相同,而3班学生成绩稍微高些,对于诸如数学等其他学科,初二年级时的学生成绩情况相同。

3.尽管这所学校大部分不是按学生能力分班,但有一个英语优等班;因为受课程安排时间的限制,3班的许多学生也在英语优等班里学习。

在这项研究里,教学时间和教师是常量。

1班和4班上午上课;另两个班下午上课(指上自然科学实验课)。

对于可能影响考试成绩的变量,1班、2班和4班看起来很相似,然而,3班似乎是一个能力较强的班级,在解释实验结果时,这是不能不考虑的。

既然任何一个班仅接受一项实验处理,那么实验处理和能力水平间可能存在着部分的混淆。

例6.1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假设后期测试呈现出以下实验结果模式:O1=O2,O1和O2大于O4,而O3又大于O1和O2。

解释:方法1和方法2都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且方法1和方法2效果相同。

既然一班在上午教学,另外两班在下午教学,这些方法看来并不受一天中时间不同的影响。

我们对于方法3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实际上,它有可能不如传统方法有效,3班后期测试的高分可能归结于学生的能力。

这个例子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根据实验结果的情况,准实验设计可以有多个解释。

可以用方法3是有效的方法来解释O3的高分,也可以将O3的高分归因于实验组G3的高能力。

假设测试结果O3比O1、O2和O4都低,那么就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方法3不如其他方法有效,至少对能力较高的学生无效。

1班、2班和4班的相似性允许我们相对地承认运用方法1、方法2和传统方法得出的结论。

三、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实验设计除了对被试也实施前测外,其他方面与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相似。

这种实验设计的最简单形式仅需要两个试验组: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假如不含有控制组,那么此设计称为前测一后测非对等多组设计。

假如有k次实验处理,其一般形式可以图解如下:前测的结论对核对各试验组的相似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前测的分数是与因变量有密切联系的变量。

这种前测是在进行实验前在同样的条件下对所有被试都进行的测试,其分数也可用于统计控制,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增益分数。

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有助于核对试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6.2在4年级进行一项采用两种新的阅读方案的教学实验,研究各方案对学生阅读成绩可能产生的影响,这项设计的实验处理是新的阅读方案,传统的方案作为控制处理。

同一学区的30个小学4年级班级参加实验,不进行随机挑选和组合。

每种方案都有10名教师报名参加,即两种新方案和一种传统方案各由10名教师来施行。

当然,每名教师只能施行一种方案。

先用阅读成绩测验A卷对学生进行前测;然后用这3种教学方案教学18周;随后对学生采用阅读成绩测验B卷进行后测。

这项设计可图解如图6.2。

事前测试分数有助于检查各班的相似性,但这并非是能够检查的惟一变量。

由30位老师施行,且每位老师仅采用一种方案。

在可能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方面,每10个教师的构成实验组间是否相同呢?尽管各个教师间可能存在差异,但若从全体教师考虑,10个教师一组的小组间则可能很相似,其中要检查的一个要素就是每个教师教学经历的长短。

如果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集中到一个组里,那么在各组之间就会存在一种系统性差异。

如果30个班级所在的学校分别处于诸如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的地区,那么这点也必须加以考虑。

如果把一种方案限定在一种社会经济水平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实验将不会得到满意效果,因为这样会造成学校影响和阅读方案影响相混淆。

理想的安排方法是:每3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各执行一种方案。

某些学校将可能执行两个或3个方案,尽管这种安排或许会因不同班级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导致实验数据的“污染”。

图6.2中,虽然有30个班级,但仅有3次事前测验和3次事后测验。

当我们分析实验结果时,首先要核对各组的结果,但对于像此例这样的大规模研究,通过进行如下所述的更为细致的比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通常是有益而又必要的。

1.假设一个方案(组)里的班级事前测试分数相似。

比较这一方案内10个班级事后测验的分数,这些分数是彼此接近呢,还是差别很大?如果它们彼此相近,那么表明这个方案具有一致的效果;如果它们差别极大,那么固有的差异超过了方案的任何效果,或者说方案的效果对于各个班级是不一致的。

2.假如前测的分数变化不一,根据前测分数,将这一方案内的班级分成两个或3个类型(高、中、低)。

接着检查每一类型的后测分数,来确定这一方案内各类型间和同一种类型各个方案间增益分数是否一致。

例如,假设对于前测中得分高的班级,接受新方案1实验处理的增益远大于新方案2和传统方案的增益。

这是一种同一类别内的跨方案比较,同时它表明第一种方案对于那些起初就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

3.如果这些班级前测分数相似,比较同一方案内各班级后测分数。

假如它们大略也相同,那么诸如教师和学校等外部因素具有统一的影响;假如分数不相同,那么这些因素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例6.2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假设出现了以下结果:O1=O3=O5,但O2≠O4,而且O2、O4≠O6,但O4大于O2,O2又大于O6。

解释:根据前测结果,一开始小组间看起来十分相近,产生方案效果:两种新方案都比传统方案有效,而且第一种新方案最有效。

在许多非对等组的实验中,实验设计尽量把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包含其中(上述的社会经济水平如果能以这种方式包括在内,那它将是一个控制变量的例子)。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设计可以扩展为一种因素设计。

如果随机性的某个方面得以考虑,这种实验设计的效度会大大地提高。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30个班级随机安排是不大方便的,但是将10人一组的教师分组建立在随机分配的基础上均等地进行,则是完全能办到的。

这样的安排就可以使实验处理和控制处理中教师间的差异,得以折衷综合,趋于相等。

当我们运用准实验设计的时候,一般都尽力让实验得到尽可能充分的控制。

此外,要利用可搜集的信息来检查各组被试的相同性,对于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推广应用,也应该根据这一信息的背景和实验条件来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