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小说_历史_现状与未来_米兰_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体系及其构建动因
复调理论评述
文学经典化理论研究的评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评述摘要本文从复调小说的含义、复调小说的特征、将复调理论与《罪与罚》相结合而谈以及复调小说的发展状况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多位学者对于文学经典化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
“经典”中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则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旧时指的是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在今天我们把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称作为经典。
就比如说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是经典之作,基督教里面的经典就是《古兰经》,而关于文学经典化理论有很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巴赫金于1929年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
那么,笔者首先就要谈到的就是什么是复调小说。
提到巴赫金我们会想到的就是他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理论,复调小说这一理论源于苏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分析。
可以说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小说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复调小说的含义在此我要引用几位学者对复调小说的解释。
首先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原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在1963年更名再版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两处明确阐明了“复调”在文学意义上的含义。
在《巴赫金全集》一书中同样阐明了复调小说的含义,“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与此同时,“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识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机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一是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而后是李小帆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一文中写道:“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的深刻影响,他把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看作是带有某种观点和价值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不是在重现小说作者的观念,它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过程’参与了主题的表达诉求,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话语空间。
简论米兰·昆德拉的幽默与复调艺术
【 中图分类号】 1 0 5 4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 1 0 . 0 2 3 4 . 0 2
幽 默 艺 术 后 面的重要推力则是 强势文化 和弱势文化相 互之 间的博弈 。文 幽默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能使一件事情具有多种理解 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发展 不是 孤立的,在各 自 路 径前行的 同时,
课程 教 育研 究
综合理论
简论 米兰・ 昆德拉 的幽默 与, 复调 艺术
龙 瀛
5 0 2 1 4 ) ( 昆明学院人 文学院 云 南 昆 明 6
【 摘要】 米兰・ 昆德拉是 当 代著名作家,其创作具有哲学意味,特别是对存在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存在主题使得他的小说
具有 了多义性 的特点,深 刻的主题使得作 家对 小说 艺术有 着别样 的认识 ,他擅长 幽默和 复调等 多种艺 术手 法。昆德拉所使 用的 幽默和复调艺术手法本身就有 着多义性的特点,而此特 点又和作 品多义性 主题 不谋 而合 ,也就是说 艺术主题 的多义性和 艺术 手 法的多义性之间存在着 不可回避 的关联 。本文拟就对和作 品主题 多义性相适应的 幽默和复调 艺术手法进行 简单的探 讨。 【 关键词 】 米 兰 ・昆德拉 幽默艺术 复调艺术 大概可 以古希腊文学,在一 些古希腊神话 中已经暗含着 某些 幽默的因素 ,而古希腊喜剧无 疑给与 了欧洲文学幽默的基 因。文学的幽默不仅仅与文学使人 娱 乐的功能相适应 ,还在文学创作的变迁中承载 了越来越 多的
也在相互影响,相 互启迪 ,共生出新的 内涵和样 貌。文学思想 和文学艺术变迁的内在逻辑也折射 出种种文化相 互博弈以至融 合的过程 ,文化的影响不是单一的、静 态的 ,而是 多元 的、动 态的 ;不是平静的,而是起伏的。昆德拉作为移 民作 家,从其 价值和作用。昆德拉的幽默手法引人入胜、忍俊不禁的传统, 创作和理论发掘文学思想和艺术方法与文化 的关 系 应该说是一 更融入 了作者特有 的东欧国家捷克人 民特有 的文化心态和因为 个特例,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从其分析入 手,还是 能够 移 民欧洲文化中心法国而独有的文化 心理 ,幽默在 昆德拉 这里 发现文化博弈 以至融合在 丈学思想和艺术方法变迁的过程 中所 不仅具有 了方法论 的含 义,还具有 了本体论 的高度 。捷克民族 发挥的作 用。曾经的文化 的承继往往主要在一 国之 内,但 随着 历史上被不断欺凌以及现代曲折 的发展经历,使得作者对 自身 文化 交流的增 多,文化不在被一个 民族 所把持 ,对其 支配和解 的捷克 裔身份多 了几分敏感和谨慎 ; 法国文化 曾经 的辉煌和现 释权也不在为一个 民族所独有 ,文学思想和 艺术方法在文化 的 代 的崛起叉使移 民巴黎的作者 多了几分 自 信 的资本 ,事 实上 , 博弈 以至融合 中,也在进行着 自 身的沉淀和积 累,并且这种沉 作者在使用着他 国赋予他 的文化资源在对本 国的历史、文化题 淀和积累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自身文化以外的异 材进行 着充分的发掘 ,而发掘的 目的却不是局 限于对本 国历史 质 文 化 的 启发 。 和文化的彰显和传播,而是对具有普遍意 义的哲学命题和概念 二 、复 调 艺术 进行着欧洲人的解读。这足见 昆德拉 的谨慎 ,他没有好 高骛远 复调是米 兰 ・ 昆德拉 小说创作 中的另一 重要 艺术手法 。复 地企 图对具有人类意义的问题进行全球的思考 ,而是将欧洲人 调 ( 或者 称为多声部 )一词是 由俄 国文艺理论 家 M. 巴赫金提 熟知的艺术方法和欧洲人 熟悉、感兴趣 、敏感的历史事件和生 出,用来指称 陀思妥耶 夫斯基小说 的特点 。巴赫金在 《 陀思妥 活 内容作为噱 头,在不经意问将人们带入 到了对欧洲人存在 问 耶夫斯基诗 学问题 》中说 : “ 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主人公 ,不是 题严肃 的思考 当中。从欧洲文学发展的历程 ,幽默在法国文 学 个客体形 象,而是一个价值十足 的议论 ,是纯粹的声音 ; 我 中占 据着较为突出的位置 。昆德拉用法国文学传统 中这一重要 们不是看 见这个主人公 ,而是听见他 ; 在语言之外我们 所看到 的艺术方法对小说 的重要主题 “ 存在 ”进行着诠释 。昆 德拉 的 和 了解的一切 ,都无足 轻重 ,或者作为主人公讲话的材料 而被 幽默首先是具有某种宗教的意味, “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 他的语言所囊括 ,或者留在他的语言之 外而成为一种 引诱 的因 虽然,这里说得是上 帝,但身为小说作者 , 在 小说和读者之 间 素。 ”。 这里说 的是 巴赫金 小说 中主人公 有揭示 自 我 内心 的权 在某种程度也具备 了 “ 上帝 ”的身份 ,特别是对人类 “ 存在 ” 利,小说主A J 2 - 具有和作者 平等对话的地位 。作者在这里采用 这一哲学命题进行勘探 的小说作者而言就更是 。所以昆德拉 小 的 “ 观察世界 的原 则 ” :不是确立他人之 “ 我 ”为客体 ,而是 说 中的幽默是作者的嘲讽 , 也可 以说是上帝对现 实存在的嘲讽 , 把他人 当作 另一个主体 。。 这种 思想是 适合表现 昆德拉对人 的 人们越是想要弄清楚现实的真相, 上帝就越是让人们雾里看花 、 存在 的多种可能性的表现需要, 只有主人公具备 了独立的地位 , 惊慌失措 。其次 ,昆德拉 的幽默有几分 自嘲的意味在里 面,这 其所代表的可能才能平等 出现 。巴赫金还说 : “ 作者 构思主人 时幽默多 了几分无奈和看 不见 的泪水,也可 以说 ,这时的幽默 公 ,就是构思主人公 的议论 。所以,作者 关于主人公 ,也便是 是一种苦涩的笑。任何一个对 自己祖国有 着感情的人都 不大会 关于议论 的议论 。作者 的议论是针对 主人公的 ,亦即是针对主 对 民族 、国家悲惨 的历史和命 运投 以笑声,相信 从 内心来说 , 人公的议论 的,因此,对主人公便采取 一种对话的态度 。作者 昆德拉对捷克也是有感情的,但 自身特殊的经历和 国家国运 不 是 以整部 小说来说话, 他是和主人公谈话 , 而不是讲述主人公 ” 。 济的现 实,使得仅仅作为小说 家的作者只能用小说 家的手法和 。 而复调音 乐中的各 声部 地位是平等 的,任何一个 声部都 不能 哲学家的头脑对 国家进行 了其力所能及的反思,这种反思是 无 超越其它的声部 ,并且任何 声部都不能充 当简单的伴奏 。复调 奈 的,同时也是善意的,借助法国、欧洲优势文学、文化资源 艺术和对话理论 密切相关,对话是指主体 间叩问与应答行 为及 对捷克文学、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再发挥 ,也可以解释为弱小 过程 。“ 在一个谈话 的集体里 ,哪个人也 不认 为话语 只是 一些 民族及 其文化在强势民族 、文化压 力下的应对策略 。昆德拉的 无动于衷的词句,不包含别人 的意向和评价,不透着他人的声 小说起源于捷克 ,扎根在 法国,反映的是欧洲 。欧洲的问题具 音 。相反 ,每个人 所接 受的话语 ,都是来 自他人 的声音 。每个 有欧洲范 围的普适性 ,但讨论 的方法必须被欧洲人所熟知 ,幽 人讲话 ,他 的语境都吸 收了取 自 他人语境 的语言,吸收 了渗透 默不失为一种得体 的方法 ,这 时作为本体论 的命题和作 为方法 着他人 理解 的语言 。每 个人 为 自己的思想所找到的语言,全是 论的形式相 遇,就产生 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曾经的形式除 了 具 这样满载的语 言。 ” 这一理论认 为,小说是各种话语 的艺术组 有方 法论的价值 外,还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而促成这一变化 合 ,是个性化 的多声部,其中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对话关 系。较
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_兼论米兰_昆德拉的复调小说
第19卷第1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01月V o.l 19 No .1Sichuan Universit y of A rts and Science Journal(Social Sc ience Edition)Jan .2009反讽的小说复调理论兼论米兰 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颜东升(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复调∃原是音乐学术语,20世纪早期由巴赫金引入文艺理论领域,此后经由米兰 昆德拉的拓展与实践,发展出#现代复调理论∃。
相较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现代复调理论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使复调更加形式化,而正是这种趋于形式化,流于文本层面的复调在昆德拉作品中更具有深层次的反讽意味。
!关键词∀反讽;小说复调理论;巴赫金;昆德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09)01-0054-03一、小说复调理论(一)巴赫金复调理论复调原是音乐术语,它是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1]两个或以上的声部#虽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却仍保留各自的独立性∃。
[2]文艺理论中的复调理论是前苏联理论家巴赫金在考察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过程中引入并提出的,它是指#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
%%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
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
[1]1929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复调∃或称#多声部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艺术性质。
在(诗学与访谈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问题)中,他指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笑忘录》中的复调
《笑忘录》中的复调摘要:米兰·昆德拉这部小说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小说的定义,整部小说围绕人类最常见的两种现象“笑”和“遗忘”进行昆德拉式的思考。
这部小说的主调就是笑和忘,故事的主人公塔米娜与其它“变奏曲”一起为读者演奏了一曲反对强权主义的故事。
试图对捷克那段荒诞可怕地政治历史做人类学的形而上学的解剖,将政治问题置于广阔的哲学语境下。
关键词:《笑忘录》;复调;忘;笑1复调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2忘的主旋律昆德拉的小说总是与存在相关,他的创作似乎总是主题先行,在小说中表达某种观念。
昆德拉不断的将自已作为整个演奏的一个部分插入小说中共同表演。
他的指挥棒不时的给读者那处于冲击的头脑给予提点。
“这是一部关于笑与遗忘、关于遗忘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与天使们的小说。
”[1]昆德拉在那富有变化的曲调和旋律中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和贯穿始终的基调,一种沉郁而又心酸的的基调。
这种基调的与文本中透露出捷克在苏军强权入侵的强权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
借书中人物米瑞克之口“人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1]。
文本的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命名为“失去的信件”,昆德拉意图以此来建构强权给民族、给个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以一则看似荒诞的历史为我们现身说法,克莱芒提斯这个在历史上实实在在存在的人,因政治原因一夜之间幻觉般从所有的历史中抹去。
米瑞克这个曾经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民族自由的代表人物,在苏军打断捷克改革之路后,也面临被历史磨灭的命运。
他也试图修正自己的历史,去寻找他年轻时的情人——一个僵化的“革命者”。
米瑞克为自己年轻时的幼稚举动找借口,试图遗忘这段历史,摆脱他人生的污点。
他借工伤之际冒着重要记录被警察抄检与泽德娜会面,要回那些称泽德娜为“斗争的战友”的上百封情书。
浅谈复调艺术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运用
复调小说最深层的是“ 文体的复调 ” 也就 是多种 文体 的运用。 “ , 文体
章, 露辛娜的情人弗朗齐歇克的故事 ; 6 8 1 、2 1 第 、 、O 1 、5章 , 库布的故事 : 的复调” 雅 是不拘于文体规范及类型成见 的创新 , 即各 条线索整体不可 分割。 第 7、 1 、4章写克利玛与情人露辛娜 的故事 ; 1 9、0 1 第 5至 1 9章 , 卡米拉 、 露 在《 笑忘录》 中有两部分都 叫《 使们》, 天 前一部 分( 第三部分 ) 以下五 个 由 辛娜 、 伯特莱夫等的故事 ; 2 、4章 , 第 o2 写音乐会 ; 2 、7章 , 第 12 写小号手 克 元素构成 :一 , “ 关于两个女大学生以及她们如何 升天的轶事 ; 自传性叙 二, 利玛 与卡米拉 ; 2 、5 2 第 3 2 、8章雅库布与养女奥尔佳的故事 ; 2 第 9章交代结 述 ; , 三 关于一部 女权主义著作的评论性 随笔 ; 关于天使与魔鬼 的寓言 : 四, 局 。 一样 , ) 竖立起了一座平行 的山峰 。我认为“ 随笔 性的离题 ” 也是复 调的 五 , 关于布拉格 上空飞翔 的艾 吕雅的叙述。 这些元素互相 阐述 , ” 互相解释 ,
调小说。《 ・ 堂 吉诃 德 》 是 多个 故 事 展 现 , 堂 ・吉诃 德 的 三 次 冒险 行 侠 章节数量 的关系分析《 虽 但 生活在别处》。第一部分 : 诗人诞生 ,2页有 1 7 1个章
完全是线形 的, 没有共时性 , 也称 不上 复调小说 。而陀思 妥耶夫 斯基 的小 节 ; 中速。第 二部分 : 克萨维 克 ,5页有 1 3 4个章 节 ; 小快板 。第三部 分 : 诗 8 8个章节 ; 快板 。第 四部分 : 诗人在奔跑 ,8页有 2 3 5个章节 ; 说《 群魔》 由三条线 索同时展开 , 形成三部独立的小说。由于人物之 间相 互 人 自渎 ,8页 2 认识 ,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这就是复调小说 。
文体的复调与变奏_对米兰_昆德拉_复调小说_的一种解读
第30卷 第2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Vol.30 No.2Journal of S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 ar.,2004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米兰 昆德拉 复调小说 的一种解读李凤亮(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在米兰 昆德拉的 复调小说 观念体系中, 文体的复调 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 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 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
昆德拉在 小说文体复调 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关键词:米兰 昆德拉;复调小说;小说文体学;文体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677(2004)020144 05 米兰 昆德拉是小说艺术形式的自觉实验者。
他撼动评论界的,除了作品内容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及强烈的哲学批判意味,更多的恐怕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起了小说创作观念与技法的更新。
在 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的惊叹中,读者们领略到的,除了一系列新异的创作技法外,还包含有昆德拉对现代小说传统及其出路的深思。
复调 一词,在昆德拉小说诗学整体结构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
复调 不仅作为一个文体学术语,担当着昆德拉小说诗学的形式原型与架构因素;而且还作为一种方法论观念,主导着昆德拉小说诗学的叙述立场与话语策略,在根本上表征了昆德拉小说诗学对话性的文化精神。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昆德拉小说诗学的特性,那么最合适的无疑就是 复调 。
笔者曾指出[1],小说文体的复调、叙述视角的复调、情感空间的复调与时空观念的复调,一起构成了昆德拉庞杂的复调小说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2001级现当代文学...
超越独白——论鲁迅、胡风、路翎与复调小说(内容摘要)姓名:傅异星专业:现当代文学方向:现代小说导师:雷锐教授近年来,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探究现代文学的复调性已成为研究界一个颇引人注目的问题。
但研究者多从个别作家作品的复调现象出发,缺乏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复调小说的整体观照;而且从收集的研究成果中,我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他们或者对复调小说的概念理解不清不全,进行具体的文本操作时,往往对小说复调特征的概括不全、分析不深;或者对巴赫金的理论术语套用太多,反而做成了巴赫金理论的介绍,而对中国复调小说的分析无多大的作用。
本论文从研究现状体现出的不足出发,从两个方面展开我对复调小说现象的考察:第一、从我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阅读理解来说,复调小说是一种相对独白小说而言的小说模式,它从小说形式的各个方面对独白小说进行了革新。
因而我首先很看重复调小说在形式上体现出来的独特性。
本文以鲁迅和路翎的小说为例,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它们在形式上所表现的复调特征以及所具有的中国本土的独异性。
我以为,本文的分析将为人们鉴定中国现代小说是否属于复调小说提供根据。
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五四的文学革命,它借鉴外国小说,从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中脱胎而来。
从叙事模式或形式模式上对传统小说进行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复调小说形式上一系列的复杂特点,恰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形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中国复调小说取得的成绩,我以为,是表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所达到的高度的。
另一方面,既然研究者们已从多个作家那里发现了这种复调现象,那么中国复调小说就不能当成一个个别作家向外国作家学习借鉴的偶然事例,而必须去探求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在阅读文本、总结前人成果的时候,我发现中国复调小说的清晰脉络,即鲁迅-胡风-路翎。
他们之间明朗的师承关系,特别是胡风的文学理论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国复调小说理论的实际总结者。
米兰_昆德拉小说复调艺术的具体内涵
第18卷第1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01月Vol.18No.1S i chuan Un i versity of Arts and Sc i ence Journa l(So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nJan.2008 米兰・昆德拉小说复调艺术的具体内涵曾宪文(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四川达州635000【摘要】复调艺术是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体表现在:打破文体界限,在小说中大胆融入论文、随笔;放弃传统小说“单线构成”的结构方式,提倡由若干享有同等地位的线索结构作品;突破人物的主次之分,让人物处于平等地位,彼此互相照射;挣脱小说叙事对线性时间的依赖,将不同历史时间杂糅并置,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综交融。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小说;复调;内涵[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86(200801-0038-04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仅以其深刻而睿智的思想见长,而且在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与创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复调艺术无疑是昆德拉小说在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
复调小说理论,本发源于20世纪俄苏著名的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M・M・巴赫金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话语分析,而昆德拉在自己的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上对此作了革命性的创新和改造,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因此,分析昆德拉小说复调艺术的具体内涵,对我们的小说理论与创作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昆德拉小说独具特色的复调艺术是和他对小说游戏精神的开掘分不开的,也是他为实践小说展现相对主义智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昆德拉指明,复调是指两个或多个声部同时展开,并且,“伟大的复调音乐专家们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各声部平等:任何一个声部都不能超越其他,任何声部都不能只充当简单的伴奏。
”[1]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正是吸收了音乐复调艺术游戏与规则平衡的特点。
俄国文学的“复调小说”传统_外国文学
俄国文学的“复调小说”传统_外国文学论文导读::“复调小说”理论是由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于1963年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形式独特性时提出的,但陀氏绝非这种创作方法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也还有不少俄国作家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技巧,本文将俄国文学中的“复调小说”传统展开论述并分析“复调小说”产生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外国文学,俄国复调小说“复调小说”理论是由前苏联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于1929年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性的《陀思妥耶夫斯的创作问题》中提出的,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一反传统小说的“独白式”结构框架,创造出一种多声部的、全面对话的“复调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
小说具有对话性。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主人公结构中的主要艺术成分是“自我意识”。
作家主要是写人的思想和心理,而不是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要目标,作家正是通过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充分展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意识冲突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俄国文学史上外国文学,陀氏是“复调小说”的集大成者,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复调”手法是从普希金开始的。
普希金于1936年创作了他的中篇小说名篇《上尉的女儿》。
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普加乔夫起义。
叶卡杰琳娜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维护大贵族和大地主利益的政策,残酷剥削和压榨广大人民。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姓名:王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马晓翙20070401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王兰摘要米兰・昆德拉(1929——)是一位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小说家,目前国内对昆德拉的研究主要包括小说研究、作家生平研究、作品翻译研究和小说理论研究等方面。
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昆德拉的小说内涵进行研究。
主要从昆德拉小说的创作主题、小说的深层内涵和昆德拉的小说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对昆德拉众多作品的创作主题进行了探讨。
昆德拉“把清算传统道德意识、提出新伦理看作小说家的世纪末使命”,他的创作主题是多样的。
根据昆德拉写作语种的变化以及创作内容和倾向的改变,可以将他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称之为“捷克周期”,代表作品有《玩笑》(1967),《生活在别处》(1973),《好笑的爱》(1969),《告别圆舞曲》(1976),《雅克和他的主人》(198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和《不朽》(1990);后一个时期称之为“法国周期”,代表作品有《慢》(1994),《身份》(1997)和《无知》(2000)。
早年的昆德拉作品中充满了“政治”话语,在其以捷克为背景的作品中,着重探讨了在玩笑与恐怖的双重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被腐蚀;昆德拉作品中的“性主题”是一个敏感的,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话题。
昆德拉的小说展示了性爱的多种可能性,揭示了人生在世,所面临的灵与肉的两难处境;1975年流亡法国之后,流亡者的特殊身份使他更关注遗忘和回忆这类更贴近人类生存本体的主题。
作为移民作家的昆德拉需要在异质文化中得到认同。
这在他后期作品《缓慢》、《身份》和《无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三部被称为“遗忘三部曲”的作品在主题上也有着一致性,表现分离、背井离乡和人物在回忆中重新找回自我。
第二部分在总结昆德拉前后两个创作周期的基础上,对其小说做了整体梳理。
对李凤亮“整体的大复调”的几点质疑——兼谈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因素
认主人公 的独立性 、内在 的 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论
却并 没有 围绕对 话性进行建构 ,这使笔者质疑 该理论 性 。 对 作 者 来 说 , 主 人 公 不 是 ‘ ’ , 也 不 是 他 ‘ ’,而是不折不扣 的 ‘ ’,也就是他人另一个 我 你
货真价 实 的 ‘ ’(‘ 我 自在之你 ’) ”[加 。一些 学者 】 质疑之一 :作者能否成为上帝
、
李凤亮 “ 整体的大复调 ”其中一个维度是叙述视角 认为主人公是作者创造 出来的,因而 不可能摆脱作者
的复调。所谓叙述视角的复调是从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的制约而实现真正完全 的独立 ,否则作者的主体性将
来分析昆氏小说复调特点:不同于 巴赫金复调理论中主 无法得到体现 。笔者认 为巴赫金 强调的作者与主人公 人公是主体,与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昆氏小说 中主人 的平等是一种观念上 的平 等,就实际创作而言 ,主人 公依旧是客体,丧失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 :
V o1 4. .1 NO.3
21 0 2年 6月
J n. 0 2 u 2 1
的大 对李 凤亮 “ 整体 复调 "的几点质疑
兼谈 米 兰 ・昆德拉 小说 中的复调 因素
刘 萌 萌
( 北师范大学 河 文 学 院 ,河 北 石 家 庄 0 02 ) 5 0 4
摘 要 : 李凤亮对米兰 ・ 昆德拉的小说提 出 “ 整体的大复调”概念,认为昆德拉小说的复调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的复
不 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境况 的忧思 ,还在于他对小说这 公 。以 《 能承 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在这部作 品中
一
轻 灵 艺术形式 的探索 。一些研 究者认为复调作为 昆氏小 作 者 探 讨 了 生 命 的 “ ” 与 “重 ” 、 “ ” 与 “ ”、 “ 肉 高雅 ”与 “ 媚俗 ”等 问题 。其 中虽 然涉及
论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艺术
作者简介:李欣池,在读硕士,福建师范大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3)09-0122-2论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艺术李欣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摘 要:米兰·昆德拉是现代小说的代表人物,在他独特的小说艺术中,复调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复调小说强调结构与主题的相互平行,在情节上着重构建对位式的复调,并在其中贯穿着哲理性对的思考,呼应着巴赫金的对话式复调理论。
关键词:昆德拉;对位法;对话;复调小说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复调音乐”指一种多声部音乐,其特点是其中一个声部旋律性最强,处于主导地位,其余声部则起烘托作用。
巴赫金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复调首先是一个隐喻,是从音乐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利用复调的形象,对位的形象,不过是为了指出当小说的结构方法超出通常的独白型统一体时会出现的新问题。
”[1]其次,复调的本质是对话。
这里的“对话”指的不是小说主人公零散疏离的语句的集合体,而是小说外部与内部之间的所有关系的总和。
巴赫金曾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
”[2]由此可见他常常过度地强调对话,而复调对位法的艺术在昆德拉身上得以开创。
他坚持不同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创作道路,着力于从复调音乐的本义出发,在构成复调音乐的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小说的复调。
一 复调与对位法在昆德拉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枟群魔枠打破了单一线形关系,发展成由三条同时发展的线索组成的复调小说,各种矛盾都平行聚集于一触即发的时刻,主人公只有现在,而造成人物当下处境的原因从不被追溯,复杂的人生经历被此时此刻无限张开的叙述空间覆盖从而变得不可见。
昆德拉的小说则在共时的叙述中融入了历史的时间。
枟不朽枠的第五部分枟偶然枠的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正当阿弗那琉斯教授进入水池时,我的小说的女主人终于转动点火开关钥匙,驶上通往巴黎的路。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是什么
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主要观点是什么复调小说的名词解释: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复调小说的主要观点:巴赫金借用复调小说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
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
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
主人公的"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性格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即如我们通常在传统浪漫主义作家们那里看到的是代作者说话),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换句话说,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
复调理论的局限与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维度 - 副本
,
“
”
,
相 反 陀 氏 的 《卡 拉 马 佐 夫 兄 弟 》 《 魔 》 却 有 不 少 作 者 群 中
。
,
、
对 人 物 甚 至 写 作状 况 的 非 对话 性 的 独 白式 评 介 然 而 《 人 者 》 类 的 作 品 却 缺 乏 某 些 本 质 杀 之 要 素 使 之成 为 充 分 意 义 上 的 复 调 小 说
,
,
“
”
、
“
场 景 化 而 已 这 与他 人
巴 赫金 所 论 述 的 复调 的
,
”
,
“
”
、
“
作者 的客观 化
”
、
介
非个 人 化 并 无 实质 性 的 区 别
。
”
。
基 本特 征 即 对话 性 并 不 能 将 陀 氏小 说 与 其 他 小 说 截 然 分 开 韦 勒 克 还 指 出 这 种 做 法 既 非 陀 氏 首 创 也 非 后 继 乏 人 如 狄 更 斯 《艰 难 时 世 》 代 表 不 同 观 念 价 值 的 几 种 声 音 就 是 显 例 而 海 中 明威 的《 人者 》 全 由对话 构 成 杀 完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巴 赫 金 理 论 意 义 上 的 对 话小 说 并 不 足 以 构 成 复 调
,
,
。
涂 险峰
复 调 理 论 的 局 限 与 复 调 小 说 发 展 的现 代 维 度
另一 方面
,
在 非 对 话 小 说 中 作者 却可 以 对 主 人 公 采 取 巴 赫 金 意 义 上 的 所 谓 对 话 态 度
,
,
之 间 的 对话 性的
_复调小说_及其理论问题_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
斯基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时, 很不客气, 说它缺乏个性化的特点, 人物往往“ 使用作者的语言
来说话, 用不自然的、做作的语言说话, 来说出作者本人的思想” 。. 巴赫金则从陀思妥耶夫
斯基的小说语言的整体结构方面, 发现了新的特征, 这就是它的强烈的“ 对白性” , “ 复调”
。这个人物身上所表现
出来的复杂、矛盾的意识特征, 远较其性格特征丰富得多, 也有意义得多。同时, 这个人物
由于其精神品质低劣, 历来遭到否定, 而且有的人还把他与作家本人相提并论, 认为地下人
的思想就是作家的思想表现, 这自然不免主观武断。二, 但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实际上又是
把这人作为一个“ 人物” 来看待的, 他在《地下室手记》的题解中写道( “ 我想比平常更为清楚
识” 则是“ 主人公结构中的主要艺术成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时关心的, 不是体现为
具有一定的、切实的社会典型和个性的现象, 或者说作家并不强调这个人物是什么人, “ 他所
感兴趣的, 是体现为对世界、对自我的一种特殊看法的主人公, 体现为人对自我和周围现实
关系的思索和评价立场的主人公” 。+ 就是说, 在他的小说里, 是主人公自己在探索现实和自
“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
— 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
钱中文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文学语言美学和长篇小说理论, 在当代叙述理论中独树一帜而
颇有影响, 同时对于小说创作来说, 它也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的理论
。
海明威曾经说过, 他不仅向画家学习, 而且也向音乐家学习。“ 我觉得我个人向作曲家
学习的东西和从和声学及对位法学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 .. 苏联作家阿纳尼耶夫发表了长篇
西方文学
1、如何理解昆德拉小说的“复调”特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仅以其深刻而睿智的思想见长,而且在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与创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复调艺术无疑是昆德拉小说在艺术形式与技巧上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
昆德拉在自己的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上对此作了革命性的创新和改造,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那么,这种“复调”特征主要表现在:1、文体的复调昆德拉认为,在小说中可以将文体以游戏精神来对待,小说不再仅仅局限于叙事,而是可以融合多种文体。
这样,昆德拉小说的复调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将非小说的类放在小说之中,即文体的复调。
他小说的思想采取的是具有小说特点的论文方式表达,这些思想是游戏性的,是严肃与非严肃的合奏,成为叙事以外的另一个声部,与小说中的故事形成交响。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思考使小说的叙事被随笔式论文打断。
如;在《好笑的爱》中,哈维尔医生对唐璜有大段的评论。
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所陈述的这些思想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论题,相反,它甚至不遵循任何科学的论证,也不希望得出什么结论,它与小说所叙事件形成对话关系,是无限开放的、探询的,也是悖论的,或者说是游戏性的。
这些思考使我们看到,在我们捕捉真理的道路上永远有意料之外,也就是说真理永远是不断变化的、多种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是小说的真理。
总之,在昆德拉的所有作品中,小说故事随时都可能被作家的思考渗透,从而突破了小说只能是叙事文体这一成见,形成昆德拉小说文体的复调这一壮观景象,为小说争得了极大的自由和乐趣。
2、、线索的复调叙事或情节的统一性已经成为现代小说重要甚至惟一的准则,它以情节的发生和展开为中心,通过作为主体的主人公获得情节的统一性又通过线性时间获得连续性,按照逻辑的发展循序渐进,历经挫折最终达到结局。
昆德拉彻底抛弃了这一看似不可更改的原则,以游戏精神开拓小说在线索和视角上的自由。
昆德拉的这种线索的复调就是说小说的各条线索的平等与主题的一致性。
如:《生活在别处》,它写的是诗人雅罗米尔的成长,但其线索有如下一些:诗人与母亲、诗人与爱情、诗人与革命、诗人与幻想抒情与青春,等等。
11变形记(节选)
关于《变形记》一、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兄妹四人,他是长子。
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里的“暴君”。
卡夫卡中学毕业后,学过文学和医学,不久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法院实习一年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钟情创作,感情坎坷。
1922年病重离职,1924年6月病逝。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作品都是他去世后由挚友布罗德整理出版的。
本来,他的遗嘱要求要毫无例外焚毁。
二、创作简介: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
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
他的作品,气氛凝重,主体充满着无法排遣的忧郁和苦痛,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的作品被视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以来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无望、苦痛、孤独感以及艺术手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卡夫卡身上有一种陌生感,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
”《变形记》等作品都有所表现。
由此必然就产生孤独感,他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追求的就是孤独。
他在写好友的信中说:“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极大诱惑。
”在其作品中,孤独感都是复调式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声部。
他也有恐惧感。
他渴求爱情和家庭,但恐惧因此而失去自由,影响写作。
如《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
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教育叙事中的复调写作:历史发展、内涵与三维特征——兼论《思想肖像》中复调写作的运用
教育叙事中的复调写作:历史发展、内涵与三维特征——兼论《思想肖像》中复调写作的运用石亚兵;唐开福【摘要】The narrative tur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akes wri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write the " Polyphonic" educational life has become a new academic topic. Polyphonic writ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has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The new the concept of" polyphony" i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olyphonic writing,and points out three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honic writing:polyphonic writing is " Non-Structural"," Dialogue" and " Subjec-tivity" . On this basis,we analyzes the how to use the polyphonic writing in Portraits of the Mind.%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让写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书写"复调"的教育生活成了新的学术话题.复调写作的产生和引入教育研究有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在这里,文章从复调写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重新定义"复调"的概念,并指出复调写作的三维特征:复调写作的"非结构性""对话性"与"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肖像》中如何使用复调写作进行分析.【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教育叙事;写作困境;复调写作【作者】石亚兵;唐开福【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9作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争论以及深层次教育问题衍生的结果,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一定程度上给困顿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了希望,似乎教育叙事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场域中的每个个体都成了教育叙事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启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