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概论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创新
课程设计日语
课程设计日语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日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日常会话技巧。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听懂、说清、读写日语,并能够运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激发学生对日语及其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目标将指导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日语的基本语法、词汇、日常会话和日本文化简介。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教学大纲将涵盖每个章节的主题、学习目标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应用日语知识。
结合课本内容,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
例如,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练习实际场景的对话,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日本文化。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使用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提供系统的日语知识和练习题。
参考书和多媒体资料将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实验设备将用于体验日本文化,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
以上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日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日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兴趣。
五、教学评估设计合理的评估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表现和日常练习完成情况,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语系课程名称: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编号:0330821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Japanese 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请按我校教学计划安排表中的课程类型进行规范填写,即填写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等)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0学分:2开设专业:日语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项编写要求:写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日语本科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也是日语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基本知识和中日文化比较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化现象对比分析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与中国文化历史的渊源及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对比,日本文化整体概念,使学生把握日本文化基本内容、特征及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之处。
(本参考编写样式为“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二)课程目标(本项编写要求:写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稻作文化属性;2.把握日本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代表性文化思想;3.把握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掌握中日文化比较的异同点及中国应该学习的日本文化精神。
(本参考编写样式为“公路勘测设计”课程)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一章日本文化基本特征1.了解日本大化改新和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
2.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和对西洋文化的吸收。
3.了解日本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
4.掌握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特别是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5.掌握日本文化基本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参考编写样式为“普通化学”课程)第二章稻作文化的特征1.了解稻作文化登录日本的情况。
日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日语教学的创新实践1. 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主体性。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日语教学的创新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
2. 创学理念2.1 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实用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注重实用性,让学生在掌握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2.3 跨学科融合日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学科,而应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如文化、经济、科技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学方法3.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的日语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3.2 情境教学法创造真实的日语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际环境中练日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3 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创学内容4.1 动态更学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及时调整和更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日语知识。
4.2 结合日本文化教学在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3 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如组织日语角、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日语水平。
5. 创学评价5.1 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日语水平。
5.2 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过程的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
5.3 自主评价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6. 结论日语教学的创新实践是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学理念、方法、内容和评价体系,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国的日语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日本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概况》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日本概况》是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等)等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中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工作。
学生学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社会,为学生拓宽学术研究的领域,增强涉外活动中的适应性。
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步减少与日本人交往中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摩擦与冲突。
二、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上课中多争取时间多举例子,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
还应该采用对比和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理性地看待日本社会各个领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日本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以及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等知识,能理解日本文化。
四.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应对学生的学为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查询相关的资料,调动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地搜集和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调研,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日本社会深层次的内容,培养学生成为正确理解日本风俗文化。
五.教学模式与实施过程本课程教导学生在学好日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学习。
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引导学生把全面理解和重点深入结合起来,切忌孤立地只抓重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进行网上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生阅读文字教材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广泛猎取课外有关文字和音像材料,从而巩固和扩大本课程涉及的知识。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课程英文名称: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日语专业学分数:2一、课程性质“日本文化概论”根据教育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为本科日语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
在我院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属于专业模块课程,是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之一。
二、课程理念1、所属学科分析“日本文化概论”属于“文学”门类,其一级学科为“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为“日语语言文学”。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对象是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综合日语》、《日语听说》、《日语口语》、《日语阅读与写作》、《日本概况》等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本课程为本科日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日本文化概论”是一门围绕日本的文化特点及日本人的心理文化,以点带面地论述日本的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科技等各个文化领域的课程。
该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及社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步减少与日本人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摩擦与冲突,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课程学习要求分析《日本文化概论》教学是以教学为手段的跨文化沟通活动,换言之《日本文化概论》教学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比较活动。
同时《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大都作为日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其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日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5、课程考核目标和方法分析“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考核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期末报告”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课上发言(回答问题和讲授)和参加小组讨论;“课外作业”包括论文写作与拓展阅读。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提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形式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案设计范本
日本教案设计优秀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培养学生对日本语言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地理位置: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组成、地形特点等。
历史文化:讲解日本的历史沿革、古代文明、武士道精神等。
语言学习:基础日语语法、词汇、日常会话及听力训练。
文化差异:探讨中日饮食、节日、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2.1 课程设计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合“情境教学法”,模拟真实的日本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中日文化,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2.2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日本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角色扮演:模拟日本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权威的日本语教材,如《新标日》、《日本语基础》等。
影视资料:观看日本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了解日本文化生活。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日本相关信息,拓宽学生视野。
3.2 教学材料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册:挑选合适的练习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文化实物:展示日本文化实物,如和服、武士刀、动漫周边等,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感知。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日语水平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合评价:从语言能力、文化认知、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请教同行教师,听取他们对教学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单元课程设计的案例日语
单元课程设计的案例 日语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日语词汇和语法,包括自我介绍、日常问候及描述喜好等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日语中的基本句型,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3. 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日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和日常对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日语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日语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日本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日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日语单元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课程内容以实用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本单元词汇和语法进行自我介绍和日常交流。
2. 学生能够在听力练习中,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日语文章,进行信息提取和分享。
4. 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日语句子,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
5.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现出合作、尊重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日语基础发音:复习五十音图,巩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2. 基本词汇:学习与自我介绍、日常问候、描述喜好等相关的日语词汇,如:こんにちは、はい、いいえ、名前、趣味等。
3. 基本语法:掌握日语中常用的基本句型,如:~です、~ます、~は~です、~が好きです等。
4. 对话练习:进行自我介绍和日常交流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文化介绍:了解日本文化,如礼仪、节日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课程开设目的日本的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分析日本文化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识行为,比如,日本的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素养;2.学习日本文化,一方面是让我们了解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还能从另一种方面,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对于日本、东亚以及世界文明影响之深远;3.通过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自信;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视野开阔的、具有全球意识、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国运营能力的接班人。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千百年来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日本学习和研究了中国一千五百多年,在日本文明形成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影响。
学习日本文化,一方面是让我们了解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还能从另一种方面,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对于日本、东亚以及世界文明影响之深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一批不仅熟知中日文化、而且具备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
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全国日语专业的教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日语教育从“语言训练型”向“文化理解型”转变。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恰好是这种转变过程中的一次有力尝试。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属于以中日文化的比较为视角,围绕中日文化特点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心理文化,以点带面地论述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文学、艺术等各个文化领域的课程。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以及日本文化形成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借用以及改造的过程。
日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在日本国内广泛流传,而且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了许多人感兴趣的话题。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以前。
由于日本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日本文化的传承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日本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服装日本传统服装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和服、浴衣、半纱、袴等。
这些服装不仅体现了日本的传统审美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独特的美。
自古以来,和服就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服装之一。
和服结构精细,采用的面料丰富多彩,呈现了不同的款式和花纹。
而浴衣则是夏季常见的和服款式,它采用清凉的面料,颜色也多样,深受年轻人和游客喜爱。
2. 食文化日本的食文化是世界闻名的,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独特的饮食习惯等都是其代表。
这些美食都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既继承了传统食谱,又融合了现代化的烹制技巧,成为了一种深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
例如,寿司作为日本传统美食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改良和发展,现代化的寿司铺不仅采用优质的海鲜和米饭,也使用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
3. 传统发型日本传统发型是一个表达日本文化的绝佳途径。
从平安时代开始,发型就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发型不仅体现了传统审美和生活方式,还显示出阶级和身份的不同。
日本传统发型由发髻、夹卷、细辫、大辫等形式组成,可以表达出人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
而现代的发型设计更趋向于多样性和个性化,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新的韵味。
二、日本文化的创新尽管日本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悠久的传承,但也不能忽视其创新性的一面。
日本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内涵。
日本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日本在科技领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路径创新探究——《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为例
课程思政视域下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路径创新探究——《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为例发布时间:2022-09-06T05:43:17.78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5月第9期作者:武思思[导读]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制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武思思(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37)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制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德三个要求:素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
其中素质要求体现了作为日语专业大学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日语专业的素质要求体现才作为日语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日语专业的教育教学要矢志不渝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国标》和《指南》中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符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改治作的意见》,落实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日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始终。
同样、修订完成的基础阶段《大纲》也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倡基础阶段学日语、高年级阶段用日语学的教学指导理念。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日语课程教学路径创新的必要性(一)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国家民族之魂、文明之基、文明之外在表现形式。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血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延伸与量高形态文化自觉的概念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是指对文仗具有自知之明,且对文化发展历程及未来有充分认识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引导帮助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系统而理性的认识中闲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亚日本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日语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对中日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比较,充分强调中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帮助日语专业学生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日本文化2、Japanese culture二、学时总学时36 学时其中:授课36 学时实验0 学时三、考核方式考查四、适用专业日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学期五、课程简介(200字以内)本课程在《日本概况》的基础上,着重把文化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理论性较强的文化(包括历史进程、源流发展等),一为贴近日本人现实生活的文化(宗教、礼仪、风俗、器物等)。
前者主要是老师做指导性、总括性的讲解,以求培养学生理解较抽象或较复杂一些的文化内容。
后者主要是由老师给定一些题目,由学生们自己来选题并进行课堂发表,之后由同学代表以及老师做出补充说明,并允许大家随时提问。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日语专业限定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第六学期开课。
选修本课程之前要求已经学过《日本概况》。
本课程的内容可深可浅,但关键是太深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太浅又会落入肤浅知识堆砌的俗套。
怎样让学生在理论中寻求文化的缩影,在相关感兴趣的材料搜集中感受日本文化的特质,教会学生们用心灵的眼睛来看待“异质”文化。
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在于让简单的日本文化富于启发性,使高深的日本文化带有现实性和可视性。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1、内容:参考以下表格八、实验内容无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教材《日本文化概况》2、主要参考资料《日本文化》《日本经济》《日本社会》《日本艺术》《日本古典文学赏析》《日本文化概论》《日本语言》《日本文化史》十、先修课程《日本概况》。
情景教学法在《日本文化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10期1.《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简介《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三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围绕日本文化的特点,以点带面地论述日本的历史、社会、宗教等各个文化领域。
开设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知。
相应地还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在与日本人交往中尽量少发生或不发生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与冲突,从而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并着眼于学生人文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2.情景教学法在《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教学运用的可行性概述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为我国外语界所了解。
情景既可以是景物、场景和环境,也可以是人物、情节,以及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或心境。
情景教学法则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形象,创设一些具体场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散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文化学习(culture study)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对源文化和目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既要对中国文化有广博的认识,亦要对日本文化有所涉猎。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采用韩立红编著的《日本文化概论(第二版)》为教材,该教材从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入手,涵盖了日本的历史、风俗、宗教等所有文化领域。
教学中宜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画等直观教具设定动作和场面,使学生通过情景和形象逐步培养直接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本课程的具体性、实用性特点相结合,进行形象的、涵盖主客观一体的知识点建构。
将文化学习变成一种愉快轻松的游戏和旅行,这一过程中,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其主动学习与归纳总结,从而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基于PBL_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2No.4 2022 (Vol.6)75基于PBL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刘壹(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摘要:日文文学课程属于日语专业中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特色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并对学生自身文学素养能力,以及审美意识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本文,将对在日本文学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进行深入探究分析,继而对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能力进行培养。
同时,PBL模式也可以更好使学生对新概念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完善自我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PBL模式;日本文学课程;创新DOI: 10.12184/wspcyycxWSP2516-413924.20220604日常文学课程主要内容均是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和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欣赏日本不同流派的文学代表作品和文学特色,对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但是,根据调查分析因之前传统文化课程讲解方式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中学生只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一直处于被动接收知识为主。
这种传统老旧灌输式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探究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同时也将学生自身发散思维能力进行局限。
针对上述情况PBL教学模式就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充分落实学科教学发展目标,以及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充分改变学生学习位置,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一、浅析PBL教学模式基本特点PBL模式其实就是将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学习方法,此模式最早是出现在医学领域,后来逐渐被各领域进行实践应用效果良好[1]。
简单来讲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诸多不同点,PBL主要重点会放在问题探究方面,并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参与积极性。
但是,在设置问题时还需要注重凸显其真实性和关联性。
落实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PBL教学模式,来对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鉴赏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
《日本影视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综合日语、会话、听力以及日语泛读等课程之后,具有相当程度的日语听说读写译基础之上开设的课程。
本课程教学内容由日本影视文化导论、影视作品欣赏、作品分析与翻译、复述及模拟表演等环节构成。
2.设计思路: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关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影视文化的学习及影视作品赏析能够更直观、更便捷地为学生展现所学语言国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述、模仿以及翻译等一系列训练,能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了解同一种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表达,开阔视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对日本社会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社会下对日语人才之需求。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针对日语专业本科学生于三年级上学期开设,需在经过初级日语(Ⅰ、Ⅱ)、中级日语(Ⅰ、Ⅱ)、日语听力、日语会话及日语泛读等课程学习之后选修此课。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由影视文化导论、影视作品赏析及作品翻译、复述、模拟表演等多个环节构成,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及训练,学生将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日本文化与社会,日语的综合运用及表达能力也将得到全面提升。
1,日本影视文化导论:介绍日本电影电视发展及变迁的历程,重点讲解二战后日本电影的盛衰,让学生从总体框架上了解日本电影,以便在其后的影视欣赏环节更好地把握作品宗旨。
2,赏析:由教师控制时间,经典及代表性场景可多次重复欣赏,直至学生熟练掌握。
学生需在之后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
3,复述及翻译:对于作品中经典及有教学意义的场面要求学生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复述并翻译,先复述和翻译短句,进而过渡到长句。
目标:尽量接近作品中对白的语音语调。
4,模拟表演:选择作品中代表性场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表演,或尝试给角色配音,使学生在影视作品赏析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日语相关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提高日语综合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日本文化概论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创新■阎 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摘 要:日本文化概论课是对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异国文化教育的主要课程,要充分发挥文化概论课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为其课程定位、确定教学视角,施之以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基础文化的构建,文化价值的判断及多国文化的比较。
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自身的人文内涵。
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较文化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日本文化概论 教学视点 教学方法 人文素养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外语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学科基础之一,需要根据办学实际及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及复合型外语人才。
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开设日本文化概论课的日语专业也逐渐增多。
日本文化概论课作为日语专业高年级重要的课程之一,如何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职能,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日语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是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以上问题谈一下自身的认识。
一、日本文化概论的课程定位当前,在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校开设了日本文化概论课并把日本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选修课对待。
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本学校的日本文化概论课授课学时,制定了教学大纲、教案及授课讲稿。
每个学校是否开设该门课程、课程设置多少学时,在第几学期学习,设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选取什么教材授课,是否外籍教师授课,高校之间各有异同。
这一状况在体现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多样化的同时,也说明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定位尚未明确,课程教学还未成熟,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及科学化,需要及时改变以上状况,如此就需要明确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定位。
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分析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在日语学习者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
第一、基础性。
日本文华概论是面向学习日语的学生讲授日本文化的基本内涵、日本文化的特征,分析评述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的课程。
是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理论水平与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科。
日本文化概论课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作用,犹如“高等数学”给予大学理科生的科学素质之教育,其基础作用是其他日语专业课程无法取代的。
此外,分析外语专业学生提高专业文化素质的过程可以发现,如果仅限于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不了解日本文化相关的基本常识,将阻碍学生对日本的思想、宗教、历史政治等人文问题的关注。
日本文化概论课是日语专业学生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入门课。
一旦学生通过日本文化概论课的学习,掌握了日本精神文化特质的主线,会逐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现象渐产生研究的欲望,进而引发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关系的思考,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兴趣。
这对于培养未来日本问题研究者所必须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将大有益处。
第二、综合性。
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小到只限于文化艺术,大到物质精神无所不包。
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角度涉及到的文化。
以韩教授编著的《日本文化概论》教材为例,教材从广义的文化视角出发,从日本的精神文化入手,从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到生产方式的特征、纵向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特征,逐层展开论述。
教材涵盖了哲学、宗教、教育、技术、科学等诸多文化领域。
同时还对日本学者及外国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这些对日本文化知识的覆盖及传授,是其他课程无法包容和替代的。
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显示了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的认知。
第三、核心性。
核心性是指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人文思维模式等对日语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所产生影响的重要程度及深度。
教育部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的人才。
在去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提出了要求。
从以上高度来认识,可以发现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应处于高校日语文化教育的核心地位,应当予以重视和加强。
这对于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日本文化概论课的教学视角第一、文化知识的理解。
日本文化概论课作为系统介绍日本文化的主要课程,作为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是要系统讲授日本文化的基础知识。
即让日语专业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有哪些日本文化。
包括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稻作文化的特质、纵式的社会结构和重实用的文化心理等。
并能够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分析日本的社会文化现象。
目前,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到了大学三年级对暧昧表达的语言现象仍无从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日本的和歌、俳句喜欢吟诵风花雪月、赞美自然;也不知道为何日本人经常加班,下班后还要和同事去酒馆喝酒。
这些问题说明需要规范课堂教学,系统讲授日本文化知识。
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并理解文化知识,做到观其表,思其里,明其意。
第二、文化内涵的判断。
文化同时也是价值体系的一种,是一个民族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各类关系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准则。
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风貌和历史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它对文化共同体里的各个成员的理性价值观也实施了强有力的约束。
由于《长江丛刊》2019.0677外语系的同学多用“模仿”的方式苦练外语。
天长日久就会形成某种“趋同思维定式”,这将不利于其人文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在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文化的内在体系,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判断,正确把握对象国、对象民族文化,进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第三、文化体系的对照。
外语学习者学习一门外语,意味着在掌握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的同时,掌握对象语言所构建的整套文化传统。
也就是说外语专业的学生比其他文科学生多了一类文化参照体系。
通过与各个文化参照体系的对比,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既要认同、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又要认识理解对象国、对象民族,并正确把握其文化。
中日两国地处东亚,日本文化吸收了诸多中国文化的要素,近代的中国文化同样吸收了诸多日本文化,两国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却又存在者不同的价值观等。
正确把握日本文化,是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课题。
三、适应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定位的教学法创新第一、导入人文精神的课程教学。
“灌输式”教学以及强调讲细讲透的追求完整性、系统性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当下的文化概论课程教学。
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宽容的学习氛围;施之以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 “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日本文化概论的授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适时有效的主导作用,精准及时的总结作用。
如此可以协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逐步将专业人文知识转化为专业人文素养。
第二、提出命题的讨论式教学。
当今高校多数课程的教学依然沿用教师主讲,学生倾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
学生多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参与教学。
这种低标准的教学参与,使学生难以亲自体会文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更难以理解异国精神文化的特质。
造成文化知识的迁移难,内化难。
教师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日本文化概论课程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采取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浓缩教师单项讲课的时间。
在讲解理论、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实际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命题,让学生思考、融入讨论,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三、提供自我成长的空间的无痕式教学。
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全面理解、领悟异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有效的知识信息。
教师应将学术前沿的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学生,同时与学生共享有益的学科资料及互联网检索的信息路径。
在学期初,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要点,结合要点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
当教学进行到相关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课上课下的内容阐述自身的观点,并形成文字加以论述。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审阅与批注。
这种方式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深化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提高了对以文化的鉴别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效果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第四、应用现代信息手段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的特点。
文化概论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其要比其他课程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
在文化概论课的媒体课件制作上,应合理分配文字、影像及视频资料的内容。
通过精选的记录片片段,经典影视作品片段契合教学主题,引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数据库选取国内外典型的学科与学术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持续完善使用多媒体的情景教学法及网络教学法,通过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1]吕顺长.2016年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1):73~82.[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基金项目:本文系科研项目: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提高人文信息素养的高校日语多媒体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JG15DB073)。
作者简介:阎萍(1975-),女,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及教学研究。
本类型,对不同文本类型的武术名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对于前者,建议采用拼音加注释的方式翻译,以此实现武术信息规范化。
对于后者,建议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差异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补偿手段。
参考文献:[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4.[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5.[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5.[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5.[5]廖七一.翻译研究:从文本、语境到文化建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6]高华丽.中西翻译话语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2.[7]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75.[8]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4.[9]大卫卡坦.文化翻译:笔译、口译及中介入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8.作者简介:张旭光(1981-),男,辽宁岫岩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