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思考杨修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作者对杨修形象的塑 造和刻画。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教材或教辅资料上的相关练习题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对于错题和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请教 老师或同学,弄清问题的根源和解决 方法。
针对练习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 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思考杨修之死的原因,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作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
0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复习导入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 思考杨修的性格特点和导致他死亡的 原因。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与杨修之死相关的视频或音 频,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讲授新课
讲解背景知识
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曹操 、杨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主题思想领悟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 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教学难点
历史背景理解
由于《杨修之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可能 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行为动机。
人物性格与命运理解
杨修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
主题思想的多元性
作品的主题思想较为多元,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把握。
分析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包括政治 斗争、个人性格、行为失当等方面。
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杨修之死对 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影响。
思考杨修之死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 者通过杨修之死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写下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可以是对杨修之死的评 价、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对作者思想 和情感的体会等。注意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有 理有据。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之死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1.2学习曹操、杨修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

2.教学难点1.1分析曹操、杨修等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杨修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曹操、杨修有什么了解?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修为什么会死?3.合作探究a.杨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曹操为什么对杨修不满?c.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有哪些?4.分析课文4.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

4.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4.3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等。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认识。

5.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的死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6.课堂小结6.2提醒学生要关注古代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7.作业布置7.2预习下一课《出师表》。

四、板书设计1.课题:《杨修之死》2.人物:杨修、曹操3.性格特点:杨修——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4.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杨修之死》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学重点:篇一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3.教师总结:杨修被杀,是杨、曹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小说中断了叙述的线索,插入了有关杨、曹矛盾的由来。

这段插叙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话过渡,连续叙述了六件事,从而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这六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写杨修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场合,一味地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是自取其祸。

这一类包括四件事。

第一件事,曹操于进退兵之事上犹疑不决,以“鸡肋”为夜间口号,被杨修猜透其心事,曹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第二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不置褒贬而去。

杨修捅破迷底,令人改筑围墙。

曹操知道后“心甚忌之”。

第三件事:杨修用拆字的方法把“一合酥”分给众人吃了,玩笑开到了主帅头上,并有讥笑曹操字写得不合规范的嫌疑,曹操对这事表面“虽喜笑,而心恶之。

”第四件事:曹操编造了梦中杀人的谎话,而杨修却有意揭露其谎言:“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了曹操不可告人的心事,这自然更引起了曹操的极端厌恶;“操闻而愈恶之。

”第二类写杨修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

这才是杨修被杀的真正直接原因。

第五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作曹操的继承人,杨修向曹操密告曹丕用筐装人人府,结果中了吴质的计策,反给自己招来了诬告曹丕的嫌疑:操因罐修谮曹丕,愈恶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Creative imitation is not about others, but about transcendence and re-creat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

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阅读──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投影仪或小黑板2、素材储备:《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段落。

【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大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位才智过人的杨主簿呢?杨修之死,是何原因?二、新授1、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并探讨杨修的死因。

2、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⑴复述故事:①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A、鸡肋的故事;B、改修花园;C、一盒酥。

②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A、梦中杀人;B、簏中物;C、斩吏出门;D、代作答教。

⑵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学生)明确:①给字注意、释义: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A、鸡肋(lèi):胸部两旁的骨头B、辕门外(yuán):军营的大门,C、数犯曹操之忌(jì):对某些言语举动或事情有所顾及所形成的禁忌。

②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A、竟取匙与从食 qì(讫)B、操因疑修 zèn(谮)害曹丕C、延弃弓 chāo(绰)刀⑶抢答题(答错者倒扣10分)① __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身死因才误是__的叙事线索。

②叙事的方式有:A、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1、解释加线的词:⑴适疱官进鸡汤适:恰巧⑵数犯曹操之忌忌:忌讳⑶人皆不晓其意晓:明白⑷丕如其意如:按照⑸植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即:就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⑴鸡肋肋:(lèi)胸部的侧面⑵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⑶数犯曹操之忌数:(shuò)屡次⑷竟取匙与众食讫讫:(qì)完毕⑸操因疑修谮害曹丕谮:(zèn)诬陷、中伤⑹延弃弓绰刀绰:(chāo)抓取五、分析课文1、想一想: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2、试一试:“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2、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3、要求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师: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

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教师巡回指导。

三、熟读课文,把握情节师: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明确: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

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师: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教案标题:杨修之死教案
教案目标:
1.使学生了解杨修的生平和死因;
2.分析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谈论学生对杨修的了解程度和对其死因的猜测;
2.展示杨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杨修的生平和事迹;
2.重点介绍杨修的死因和当时社会背景。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和影响。

四、学生自主研究(1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独立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杨修的生平和死因。

五、小结与展望(5分钟)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
1.杨修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研究材料。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杨修之死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对杨修的评价进行分析和论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杨修在拒绝登上剧们祭奠帝王而置身于大雾中迷失方向后遇害的故事。

故事中,杨修面对威权的权力体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个性品质和内在精神。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详细阐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拥有一种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旨在使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并理解其文化内涵;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审美能力;4、了解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认识个人的品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5、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故事中,设立分组任务,让学生们去发现杨修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普世人文性格特点,或者是发掘故事中所含的某些难懂的生活哲学。

在小组中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和讨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主旨、道德、技能和知识等要素。

在任务导向型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讨论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班讨论等方式探讨故事中人物、地点、事件及其成因、发展与结束等方面的细节。

在讨论中,学生们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来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8.《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步骤

8.《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步骤

8.《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全文欣赏:让学生阅读全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等内容,对其整体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文本解析:根据文章情节、人物对话等,逐一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道德评论等方面。

此步骤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情节进行情感体验,例如杨修的死亡、孙权的借刀杀人、华佗的治疗等,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对人生有所启示。

四、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例如《杨修之死》中“忠诚”、“信任”、“人情”等,学生可以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新的思维启示。

五、文学欣赏: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将文章从艺术角度进行欣赏,对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六、交流分享:分享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与同学一起交流和分享读后感、心得体会,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

以上步骤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学习收获和成长。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

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__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式】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学习方式】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资源开发与手段运用】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一)、展示学习内容:(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评价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如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及作品概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展示个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评价他们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总结心得:1.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演讲等形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引起兴趣。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分享感受。

3. 讲解课文:(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强调学习插叙的作用和写作方法,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布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尝试应用的能力。
板书计划
18杨修之死一作者、时代、出处、作品二1-3.杨修被杀
事4.改建园门(心忌之)
-5分食酥饼(心恶之)一般矛盾
老师展示幻灯,组织朗读文中生词,补充课下注释及课后重点词语。当堂限时完成。布置学生自读课文1-3段,组织学生说说事件的经过,引导概括,猜口令之意,招来杀身祸。明确要求,朗读课文,个别复述,师生共同概括。
多媒体展示幻灯,展示字词、注释,出示问题。
展示有关历史背景资料
播放视频。
培养学生预习、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白话的理解能力。能给学生以知识指导。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
探究杨修死因深层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和辩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课堂上老师努力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小说的阅读也有了一定兴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体验人物形象,用心感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采用以下学法:
讨论辩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分组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老师布置学生朗读课文4-9段,指导小组的合作朗读归纳其中倒叙中记述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归纳。点评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明确各事件中杨修的聪明与才华。明确深层的隐患。
多媒体展示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阅读概括能力、复述能力。(温馨提示:概括每个故事不超过十个字)
五、课文回顾:阅读课文找出各事件中曹操的反应如何?态度如何?想一想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后果会是怎样。
6.语破奸心(愈恶之)
7.轻视吴质(愈恶之)
件8.教植斩吏(操大怒)政治矛盾
9.巧作答教(欲杀之)
三(恃才) ---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故事曹操
课后反思
本课学生很感兴趣,对视频还有印象,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明确、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学生对人物、对思想很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不过,读书还不到位,个别学生还没有把握人物的性格,语气、语调还没有处理好,部分学生仅看表面现象,还看不透实质问题,有待下一课的引导、启发。
课时设计说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设疑激趣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辩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视频欣赏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点评
能体现中观设计理念。任务明确,有的放矢。课堂环节紧凑,层层相扣。学生参与程度高,积极踊跃,双边配合较好,教学效果不错。
多媒体播放歌曲,引发联想。目的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记忆能力。能融会贯通正确看待历史与文学人物。学生能有的放矢学习。
二情展示,分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分组自由号朗读课文,圈出需要积累的词语,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把握文意。朗读词语,对照课下注释进行补充。整体感知内容。
老师分组指定自由号朗读课文,提问思考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学生各自进行找出各事件中曹操的反应,探究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的根本,抢答发言,阅读课文找出各事件中曹操的反应,个别思考,自由发言,共同明确矛盾根本。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找出各事件中曹操的反应,引导探究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的根本,点评学生发言,引导明确--恃才与忌才之间的矛盾。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各事件中曹操的反应,深入思考思考。
四过关斩将。分组研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围绕着曹、杨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朗读课文4-9段,小组的合作朗读归纳其中倒叙中记述的事件,学生小组进行归纳。推荐学生发言,共同明确各事件中杨修的聪明与才华。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其中所记之事,代表回答。结合课文当堂复述。共同明确。
山东省2013年初中校本研修阶段
课时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姓名
学校
微山县微山岛乡第一中学
学科
语文
年级/班级
九年级一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名称
18《杨修之死》
上课时间
2013-10-28
学生人数
35人
单元背景
单元学习概述《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课文,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课件,培养学生的能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和因果推理能力,阅读探究能力。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倒叙、插叙手法。找出插叙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布置课下作业:配套练习中1、2、题。选择杨修或曹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人物评价。
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学习插叙的作用和写作方法,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学生明确课下作业。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一导入课题,创设情境。简介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听歌曲,思考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明确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中的不同。以《观沧海》导入,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当堂识记作者。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创设情境引入《三国演义》。结合课下注释引导明确相关常识,展示补充相关的资料明确相关的常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翻译句子3、授之以渔
如何阅读小说?思考:
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朗读文中生词,补充课下注释及课后重点词语。当堂限时完成。学生自读课文1-3段,推荐学生说说事件的经过,,猜口令之意,招来杀身祸。明确要求,朗读课文,个别复述,共同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