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

合集下载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下《苔丝》两个译本的比较作者:谢东山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摘要]切斯特曼是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影响巨大的一位学者,他的翻译伦理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中外译本甚多,中译本就有若干版本。

通过运用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研究和分析张若谷和孙致礼的《苔丝》的中文译本,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视角,为其在语言、人物描写、心理描写提供新的方法,同时也丰富《苔丝》的译本研究。

[关键词]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苔丝[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69-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80[本刊网址]http://一、引言关于翻译规范,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他的翻译模因论,和五大伦理模式受国内外大家的推崇。

对于此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从阐述理论方面来研究的,比如陈吉荣的《论切斯特曼认知模因翻译策略的贡献与局限》。

有用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分析文本的,如王浩的《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析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但他分析的是英译。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关于这个作品的译本对比,徐俭的《比较《德伯家的苔丝》两译本的措词》,分析比较了张谷若和孙法理译本的措辞。

何琴的《《德伯家的苔丝》及其三种汉译本的比较》主要通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来分析种汉译本的各自特点。

但这些文章对于《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名作很少运用某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理论框架(一)切斯特曼五大伦理视角的源头和发展“翻译伦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的。

之后,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发展了翻译伦理方面的研究。

他首次提出了“文化间性”概念,他认为翻译职业伦理是翻译伦理的着重点。

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

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
社 , 9 . 1 2 9
[】 托 马 斯 - 代 . 德 伯 家 的 苔 丝 . 上 4 哈 海 : 世 界 图 书 出版社 , 2 0. 0 3 [] 张谷 若 . 德 伯 家的 苔 丝 . 北 京 : 人 5
民 出版 社 9 4 1 8.
来 的。 孙 译 : 你 真 地 不 知 道 … … 这 位 骑 上 大 名 鼎 鼎 ,是 跟 随 征 服 者 威 廉 一起 从 诺 曼 底 来 的。 《 巴托 修道 院 文卷 》上 就 有 记 载 呢 !
就能很容 易地翻译它。 ” 理 解 源 于 对 词 汇 、 句 法 、 修 辞 及 文 章 但 是却起着 忽 视的重 要作用 。因此 ,译 深 层 结 构 的 分 析 与 综 合 。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者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 要 逐 字 逐 句 地 进 行 推 敲 揣 } 应 更 注 重 语 言 的 联 想 意 义 甚 至 这 部 作 品 的 精 摩 , 并译 出最 佳 译 本 。 髓 ,而 不 能 只 停 留 住 表 面 结 构 。 下 例 两 译 本 三 、翻 译 的文 体 表 现 出对 《 丝 》 不 同 程 度 的 理 解 。 苔 翻译 中 的文 体 可 以 说 既抽 象 又 具 体 , ( 1) D n y u e l y n w …t a 抽 象 是 因 为 文 体 风 格 隐 藏 在 文 章 的 字 里 行 间 o ’t o r a l k o ht r n w e k h w o e o n d ni t h c m f o N r a d g ae r m o m n y 之 中 , 而 具 体 却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事 实 。其 风 格 wi h t Wi 1 a t e c n ue o m h o q r r. a a p a s 1 i s p e r 的表 达主要 是对原 著的语 言风格进 行转译 , b a t e b e R l ? y B t l A b y o l 包 括 文 本 的 语 音 、节 奏 、词 义 和 句 法 等 风 格 张译 :你 真不 知道你就 是那 有名 门将种 的 转 译 ,这 也 是 翻 译 过 程 中 最 难 把 握 的 一 部 德 伯 氏 的 嫡 派 子 孙 吗 ?德 伯 氏 的 始 是 那 位 分 。 下 例 充 分 体 现 了 两 译 者 在 文 体 风 格 上 的 英 明 盖 世 的 裴 根 德 伯 爵士 , 据 《记功 寺 谱 》 特点 。

《德伯家的苔丝》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德伯家的苔丝》两个翻译本(即张谷若和吴迪的翻译本)进行了比较,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汉语方言和成语的使用,句法结构的选择和风格差异。

关键词:翻译;风格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3-28作者简介:李文杰(1984—),甘肃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英语系学生,研究方向:翻译。

Hardy(1840-1928)是19世纪后期一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和诗人。

他精通于从贴近的观察和体悟来发现自然,他能透过细微处以一种忧郁高贵的气质来描绘韦塞克斯的广袤风光。

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余,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教授。

他因成功翻译《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等而成名,他提倡用一种标准直译的方式来翻译原文。

吴迪,安徽铜陵人,浙江大学LD。

他致力于英美文学的翻译,出版了《Hardy与世界诗词鉴赏》等专著,他提倡翻译忠于原文,避免错译,注重原著风格的理念。

一、汉语方言和成语的应用运用英格兰西南部的方言是Hardy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而张谷若和吴迪则选择运用山东的方言和成语,例如:The event of Tess Durbeyfield's return from the manor of her bogus kinsfolk was rumoured abroad, if rumour be not too large a word for a space of a square mile.张译:苔丝?德北从那位冒牌本家的府上回来了这件事,到处传说开了。

如果在这方圆一英里的地面上,到处传说这种字眼,不算夸大其词的话。

吴译:苔丝德贝菲尔离开冒牌的贵族,回到家乡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弄得满城风雨。

不过,在这不到方圆一英里的小地方,用“满城风雨”这个词未免太夸大了。

描述翻译理论下的《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描述翻译理论下的《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

描述翻译理论下的《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译本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百年来经久不衰,学者一直对其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

本文在描述翻译研究理论为基础上,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中译本对张谷若的翻译文本和孙法理的翻译文本。

关键词:规范性翻译研究;规范;张谷若;孙法描述翻译研究的一个要点是规范。

规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产生。

图瑞认为,任何翻译都是由规范支配,但规范不应该是评价译本质量的唯一标准,因为翻译活动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发生的而规范仅仅涉及语言学和语言本身。

长时间以来,对于《德伯家的苔丝》中文译本,在众多翻译家中,张谷若的翻译译本被认为是最好,最贴近原文意思。

人们习惯于为众多翻译译本贴上标签、分出上下。

有些评价是不公平的。

此论文在描述性翻译的理论基础上,从文化方面来分析张谷若和孙法理的翻译译本,其目的不是将两个译本一比高下,而是用最标准的翻译理论来评析两个译文。

相比较外国研究者来说,结构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哈代小说创作的结构。

在苔丝短暂的一生中,为追求幸福生活有四次探索。

另一个批评家Siobhan Chapman坚持的观点是苔丝的四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夏娃相同。

苔丝如同夏娃经历了三个人生阶段为引诱、妥协和惩罚。

生态批评家认为在写作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环境的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为人物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写作背景。

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苔丝作为一名女性,受到父权社会以及男性的压迫,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

而在国内,研究苔丝这本小说的人比比皆是。

张谷若的第一部翻译译本在上海经济出版社出版。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在1980s以后学者对哈代的研究才开始兴起。

像国外的学者一样,中国的批评家从各个方面开始研究并且有着深刻的理解。

描述性翻译理论学派的学者通常会问两个基本的问题。

第一种是什么因素会使翻译家将一种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文本。

第二个是在目的语中翻译译本起到什么作用。

《苔丝》两种译本比较

《苔丝》两种译本比较

第20卷第3期Vol.20No.3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2005年9月Sept 2005[收稿日期]20050420《苔丝》两种译本比较班光语(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广西钦州535000)[摘 要] 通过对张谷若和孙法理两个《苔丝》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译对原作都有很好的理解,而张译更具汉语文采,重现了原作的情节;孙译则长于异域文体,再现原作之味。

[关键词] 翻译批评;苔丝;译本;比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29(2005)03004204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文学翻译中,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译现象非常普遍,被炒得沸沸扬扬,仅《红与黑》就有译本十五六种之多,其中不乏有“滥译”、“抢译”之嫌的作品。

现仅选取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系列的《苔丝》(孙法理译,1991年版,简称“孙译”)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简称“张译”),就译本在理解、措词和文体方面进行比较,考察其中的得失,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教于译者与方家。

《苔丝》是哈代(Thomas Hardy )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小说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农村姑娘苔丝在无助的命运的摆布下逐步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描述了美丽的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的冲突,表现了“文明社会里爱的毁灭”。

苔丝·德伯菲尔德,一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姑娘,为了生计投靠一个远房亲戚。

然而这个亲戚亚雷克诱奸了她。

苔丝怀孕回家,孩子一出生便夭折。

后来,她再次离开家乡到一个遥远的农场去当挤奶工,在那里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共坠爱河并结了婚。

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的不幸经历告诉了克莱尔,但没有得到丈夫宽恕。

苔丝再次陷入了无助之中。

命运却又再次让她与亚雷克同居。

不久,克莱尔向苔丝追悔过错。

翻译批评应公正客观——也谈两个《苔丝》译本之比较

翻译批评应公正客观——也谈两个《苔丝》译本之比较

作者: 方凝
出版物刊名: 出版广角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翻译批评 苔丝 译本 名著重译 公正 文学作品翻译 不负责任 外国文学名著 文化素质 客观
摘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适应新的需要,一些曾经译成中文的外国文学名著也得以重译,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然而,对于这一本应值得庆贺的繁荣局面,却有人存偏见,于是便出现了对于一些优秀译本进行不负责任指责的现象,署名为袁榕的《名著重译应确保译文质量——从一名著重译本谈起》(《外语研究》1995年第一期,以下简称袁文)一。

从《苔丝》原著与中译本的对比看英汉表达间的差异

从《苔丝》原著与中译本的对比看英汉表达间的差异

贵 州 职 业技 术学院
中的


要 对 比语 言 学 是 语 言 学

个 重 要分 支

文 章 试 图 从静 态 与 动 态
中 文 译本 之 间 的 差 别

替换 与 省 略 的 角 度 去 对 比 分 析《 德 伯 家 的 苔 丝 》 原 著 与 两 个
以 探讨 英 汉之 间 在 表述 方 面 的 差 异 以 期 对 英 语教 学 起 到
, 一

定 的 参考 作 用

关 键 词 对 比 语 言 学 静 态 动 态 替代 省 略
: ; ; ;

文 章编 号


00 8

2 57 3

20


03


0 05 0

05
C o ntr as t T wo C hi ne se Ve rs


o n s of

T ess

of
he


U rb erv
c lu

数 二 的 人 家 资 格 比赛奥 利 弗 格 朗 宝


^ Con
t s


n g

h us

he
p a rso n
r o
de
on
his
wa y

还老得 多


老到 土 耳 其 艺 教徒 那 么 儿 去 了

还立



i t

do ub
as

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

木不 仁的帝王 的生活,觉得农夫 的生活更丰 富多姿。我们可 以知道 农夫 和帝王所处 的环境 以及他 们对周围环境 的影 响都是不 同的,而 引言 且由句子中后面的 sb cv uj te可以猜到这个是针对客观的对外界环 ei 《 德伯家 的苔丝》 是英 国十九世 纪后期著名批 判现实主义 作家 、 境影 响的大小 。 诗人托 马斯 ・ 哈代的代表作 。全文构思精 巧,文笔流 畅,文采斐然 , 三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情 节生动 ,景物 描写细腻 ,人物 刻画真实感 人 ,且风 格多样, 句式 按照泰特勒的第二条原则,译者必须具有很快辨认原作风格特 复杂,引经据典颇多。要将这样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名著译为 色的本领。译者要模仿原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当常常假使原作是用 一 中文,并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再现原作神韵,确 译语写作, 他会以怎样的风格和手法表现 自己。 谭载喜 20 : 3 ) ( 0 4 10 非 易事。 《 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的风格体现于精彩的 自 然环境描写以及 对 于其译本 的分析 ,之 前的研 究者很多选 用归化异 化的角度 以 个性 化的语言表达 。前 者注重 以环境来衬托 人的心情 ,情景交融 , 及信息增补的角度去分析,本文选用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其 后者则体现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以及素质特点。本节分景物描写与 中的两 个译本进 行比较分析 ,分别探 讨各 自的优 缺点 。文 中选用张 人物语 言两个 小节展开分析 。 1景物 描写 。张 中载先生在 《 国二十世纪文 学史》中提 出, . 英 谷 若的译本 《 伯家的苔 丝一 德 个纯洁 的女 人》(96 年人 民文 19 学 出版 社 出版 ,以下简称 张译 )和 孙法理 的译 本 《 苔丝 》(94 年 “ 19 在哈代 的笔下 ,一 叶草, 一棵树 ,一池水 ,‘片天 ,一股风都是 一 译林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孙译) 为文本分析对象。 作 原著引自“ es 具有灵性 的生命实体 , Ts 都可 以说是他小说 中的人物 。 在所取的两个 ” o te 're i s 2 0 年 世界图书 出版 公司 出版 ) fh U br l ”(03 d vl e ,例句 末冠 以 译本中,对景物描写的翻译都比较到位,体现了张谷若先生和孙法 章 目和页 码,如 C P1 h1 5即为第一章第 十五页 。 理先生深厚 的文学底蕴 ,其中张谷若先生 的译本更加 出彩 ,很多地 二、译作应完全复写 出原作的思想 方处理得非 常妙,从而把 原文 的风格展现得 比较 完整 ,体现了张先 泰特 勒认为 ,译 者要完 全复写 出原作的思想 ,就必须精 通原作 生对原作意 境有深透的理 解并且对哈代 的写 作风格与手法 有很清晰 的语言 ,并十分熟悉 所译题 材。在原文 意义暖昧不 明和含有歧义 的 的把 握 。 地方 ,译 者必须运用 自己的判断力 ,选 择与上 下文连贯或与 作者常 例 3 h n h y lr e o n fh ret a o s i t :T e e lo me n e el g sw g n.n h t a d h io o t a e 用的思想 方式 和写 作风格最相 符合 的意 义 。( 谭载 喜,20 :10 c mp n fabo dt ihdmo nta hdr e rm tegon o 04 3 ) o a .o ra a se o ht a i nf h ru dt  ̄ n r s o h a t r s i a e rs mbi uwo n g l— a ao fs me s n h e 保证意义 的忠实性无 疑是任 何翻译原则 中最为重要 的一条 ,译者 翻 t ee swad , t fc e e l g te o t r o d l fh l o o r ae u c ns i t C 4p 8 ) 译任何一句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充分揣摩出作者想要 wo me tnT s a an.( h 1 .3 表达的意 思。这两个 译本中译 者都注意 到了这一 点,因此大 的原 则 张译:那时才都坐在一辆顶大的大车上,一齐动身回家 一轮 性的错误不 多,以下列举 的一些 问题有 待斟酌 。 昏黄 失泽的大 月亮 ,正从 东面 的地上升起 ,照着他 们 ,月亮的圆盘 例 l e , ne hrf qa a so a h sew t e 好 像蛀 虫咬坏 了的那 些特司肯圣人头上 的金 叶光轮一般 。 :H r udr e e sur yr fht , h a hd e w e d t c c w id , n no s a dr is g r e uss n es a ds c e svemo n t n s a ds w : n an , o g o u s t, n u c s i o sa 孙译 :大 家便坐着最大 的一辆马车 由一轮 朦胧的大 月亮伴送回 t er u1 C 3 p7 ) h if l .( h 1 6 家 。那月亮从 东方的地面升 了起 来,面孔跟塔 斯坎尼某些 虫蛀 的圣 张译 :就 在那儿方 码的 草房顶下面 ,她看着风 风雨雨 ,霜晨 雪 像 脑后用金叶 贴成 却已晦暗不堪的灵光一样 。 夜 ,灿烂 的夕阳,和 由缺而 圆的满 月。 哈代很善 于创 造意境 ,擅 长物我交融 ,他 通过简单 的几个 形容 孙译 :她 在这个 几平方码 的茅屋顶 下望着风 吹、雨打 、雪飘 , 词和意象就 体现了苔丝 当时的处境和心理 原文中这 句话 是描写苔 望着壮丽 的落 日和~个又 一个的 圆月。 丝在遭强暴回家生了孩子后羞于见人,很久之后才鼓起勇气走出家 这两 个译本 关于 sce i on e l ucs v m os thif l se at r 有着 不同的理解 。 门,到户外 工作,如引文 中的去地里捆麦捆儿 ,忙完工 作后和共事 u 张的译本侧重前 置定语 sces e 体现 了月亮 由缺 而圆这-连续 的 盼一 起坐 马车 回 家的 路上 的景 色 。两个 译本 中对 bodtnse ucsi , v i 、 ra a i d r h 过程 , 符合事物 客观发展规 律 , 而孙 的译本侧重后置 定语 ate l m o thi ul o n和 w r . e r f om e n的翻译对意 境的传 达和风格 的再现 程度是不一 m 而直接译成 了圆月,把 前而 的 sces 用 “ 个又…个 的”代 替。 样的。张译中 “ ucsi  ̄ e 一 …轮昏黄失泽的大月亮”和 “ 蛀虫咬坏了的”都是 笔者觉得张 的译本对 sces e的处理 比较 妥贴,但没有充 分体现 无 意失身于人 而事实上确 己失身 的苔丝姑 娘的象征 : ucsi v 那轮月亮很大 , 出苔丝望 月时那种看 月亮缺 了又圆剧 了又缺的心情 ,文中上下 文有 却不 明亮 ,而 是 昏黄失泽 ,虫咬的动态形象 ,与苔丝 原先的美丽纯 提到苔丝在 遭受业雷的污辱后忍辱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因此孙的翻 洁反差极大,让人不禁觉得惋惜,从而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和 译详尽一 点,似意思 传达没有 原文那 么完整 。若 能把 这两个译 本结 于法,而孙译则相对静态些,而R对意境的传达没那么淋漓尽致。 合起来就好 了,或许可 以修改为 “ 圆缺交替 的月亮 ”。 例4 :Wa i ogt ep g i sn h de, a i e ln a n e l i r e egsw ln t kgm h s e n b d it h k g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角度看《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
一读者地位之彰显
翻译活动是涉及到原作(或源语作品)、译作、原作者(或源语作者)、译者、读者在内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对文本(源语文本ST和译语文本TT)或对译者的研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读者关照的现象却鲜有论及。

事实上 , 翻译活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 任何翻译作品都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的。

所以, 译者在翻译时必定或多或少地要考虑读者的因素 , 对读者进行关照。

对读者进行关照的现象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主动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 , 因而彰显出读者的地位。

接受美学认为 , 传统的文学研究或以作者为中心 , 或以文本为中心 , 不仅忽略了读者能动地参与建构文本意义的积极作用 , 也割裂了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只抓住了文学活动的一个维度 , 所以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其实, “作者、文本、读者”这三者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 读者在解读文本时, 决不是被动的受者 , 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 , 是文本的诠释者。

一部文学作品一经作者创造 , 它便渴望读者阅读 , 希望与读者对话。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 因为翻译文本
(TT)意
义的实现也依赖于读者的阅读 , 译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也主动地参与了翻译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读者关照
在国内翻译界 ,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领域 , 的确都存在着一些关于译者对译语读者关照的争论。

王佐良曾指出 : “传统的翻译理论总是围绕着译者或原作者 , 翻译界为什么不换个角度考察一下读者 ,看看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 ?”马潇在《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面对目的语读者 , 与读者进行交流对话 , 使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入翻译文本中。

贺文照通过对汉唐佛经翻译以及对晚清时期西方政治及小
说译介情况的考察 , 得出结论 :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然或多或少地考虑读者的存在 , 这就是最基本的“读者关照”。

读者关照以译语读者群的某些文化特征为参照 ,在具体的翻译活动
中 , 表现出一系列选择性的倾向 ,以满足译语读者群的需要 , 具有妥协性和进取性双重特性 :一方面向目的语文化妥协 , 表现为倾向于适应读者固有的习惯 ;另一方面又具有进取精神 , 向目的语读者输入新的异质文化 , 以便达到改变目的语文化读者群原有文化结构的目的。

贺文照并没有分析译者“关照读者”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 抑或说译者是否借助于一定的翻译技巧来实现他们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

三读者观照与《苔丝》的翻译
翻译作品不仅体现了原作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 也体现出译者
所处的时代特色和译者自身的风格。

此外 , 译者还应对其目的语 读者进行关照 , 因为翻译作品最终要指向其对象――读者 , 只有
得到目的语读者的认可 , 译作才有其可能存在的空间。

通过阅
读英国著名小说家 Tomas Hardy 的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的两个中译本 ( 即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谷若的译
于他对 30-40 年代目的语读者的关照 , 采用了
方法;而孙法理的译本实际上采用了“异化”的方法 , 来关照新 时期全球化语境下的目的语读者。

张谷若是在 1935 年首次翻译《苔丝》 ,1957 年他又对此版 本进行了一些修改 ,他的译文是按照其“地道的原文 , 地道的译 文”理论来翻译的。

这与当时接受环境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分不 开。

当时, 人们刚刚脱离古板的文言文 ,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也只 处于初期 , “死译硬译”之风泛滥 ,他们对源语文化所知甚少 , 潜 意识中,汉语文化占主导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 张先生能够真正考 虑当时读者的接受水平和阅读需求 ,译出明白晓畅的译文 , 真是 难能可贵。

他认为, “译书主要是给不懂原文的人看的 , 看译文的 人所得的感受 ,所起的反应 , 应该本和南京译林出版社的孙法理的译本 ), 笔者发现两部译作均体 现了两位译者对其目的语读者的关照 , 而且两位译者都借助了一 定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其对读者的关照 : 张谷若的译本基本上是出
归化”的翻译
与读原文的人是一样的”。

当然, 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反应只能是近似 , 不可能完全对等。

这就要求译者自己去把握。

张先生不仅对原文的神韵、风格、内容、形式等了然于胸 , 而且运用大量的汉语俗语、四字结构和山东方言 , 照顾了汉语读者现有的认知能力 , 成功地为当时的汉语读者艺术地再造了地道、流畅的译文。

请看下面的例子 :
“Some had beautiful eyes,others a beautiful
nose,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few,if any, had all.
张译:他们里面,有的美目流盼 ,有的鼻准端正 ,有的樱唇巧笑, 有的身材苗条 ;但是兼备众美的 ,固然不能说没有 , 缺少得很。

孙译:有的姑娘眼睛漂亮 ,有的姑娘鼻子漂亮 , 有的则嘴唇漂亮,或身段漂亮 ,但是,全身上下无懈可击的即使不能说没
有 , 却也寥寥无几。

不难看出 , 张译中的四字成语“美目流盼”、“鼻准端正” , “樱唇巧笑”的运用使得姑娘们的形象生动、传神, 栩栩如生,而孙的译文中说来说去仅只是“漂亮” ,到底怎样漂
亮 , 却显得干巴巴的。

当然 ,如果从忠实的角度讲 , 孙译更接近原文 , 但正是考虑到 20 世纪 30-40 年代汉语读者固有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审美取向 , 张先生才对他的译文进行了大胆的归化处理。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 , 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静止不动 , 而是会随着时间动态地变化 , 所以译者关照读者的不同倾向也随着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不同时期变化。

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初期 , 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所知甚少 , 完全按照源语文本的语言结构和文化特点翻译而不照顾目的语读者现有的认知能
力 , 就会引起
读者的误解 ,进而影响译本的接受。

此时, 译者所关注的是译文的可读性 , 倾向于向读者的原有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靠近
, 如张谷若的译文。

而随着外国文学作品不断被译进目的语文化, 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 , 译者在翻译时对读者的关照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以缩短目的语读者与译本之间的审美距离 , 他们会尽可能多地传达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如新时期全球化语境下产生的孙法理的译文 , 就竭力保留了源语语言文化特色。

请看下面的例子 :
The village of Marlott lay amid the north-eastern undulations of the beautiful Vale of Blakemore or Blakemoor aforesaid-an engirdled and secluded regions for the most part untrodden as yet by tourist or landscape-painter, though within a four hours 'journey from Landon.(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 ' urberilles)
张译:前面说过的那个美丽的布蕾谷或者布莱谷 , 是一处群山环抱,幽静偏僻的地方 ,虽然离伦敦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 , 但是它的大部分 , 却还不曾有过游历家和风景画家的足迹。

马勒村就在它东北部那片地带的中间。

孙译: 马洛特村坐落在前面说过的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 (或称黑原谷 )东北,绵亘起伏的丘陵中 ,峰峦环抱 ,与世隔绝 ,这儿离伦敦虽然不过四个小时的路程 ,它的大部分地区却还是旅游者和风景画家足迹未曾到过的。

在句式上 ,张译语句短小精悍 ,表达自然、流畅 , 语序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 属归化。

我们也不难看出 ,孙译要比张译更为省力 , 基本上保存了原文的语序 ,大部分都是典型的异化长句 , 且带有定语从句的痕迹 ,如“丘陵”前面有 21个汉字的定语。

虽然孙译不如张译流畅、自然 ,接近汉语 ,但也逐步被汉语读者所接受 ,因为前面所说 ,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了动态的变化 , 那译者对读者的关照自然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孙的译文正是在这种新的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 , 关照读者借鉴、吸收异质性文化的阅读需求而产生的。

通过对以上这些例子的考察 , 笔者认为从译者关照读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 , 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译者关照读者 , 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 , 也说明了译者对读者动态的接受水平加以关照,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和认知能力 , 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得到读者的认可 , 从而弥合不同文
化间的差距 ,实现更高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