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儿童心理学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一、儿童品行障碍的基本描述:儿童品行障碍的基本描述: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此类反社会行为可能在5~6岁时即已发生,但是一般是在较大儿童和少年期发生12岁时可能就已有明显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16岁时可能已达到高峰阶段。
16岁以后发生者罕见,明确诊断标准需要反社会行为至少持续半年时间,而且此类行为已经导致在学习和社交职业功能上有明显受损时一般才能确诊。
儿童的品行问题和反社会行为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欣慰和态度。
这些行为与态度违背了家庭期望、社会规范,并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带来侵害。
儿童品行问题的性质、原因和结果复杂多样,要求我们考多种不同的类型那个和发展路径。
很多有品行问题的儿童都是在特别不幸的家庭和周边环境中长大的。
二、儿童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在CCMD-3中,品行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
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1)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至少有下列2项: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异常儿童心理
异常儿童心理一、儿童行为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的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
国外检出率7%-20%,国内检出率12.97%18.79%,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注意、执行功能、记忆功能、记忆与学习等。
儿童的行为障碍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还可导致成人期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儿童行为障碍主要以传统治疗方法,临床上一直沿用“去除病因+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模式来治疗儿童行为障碍,这种模式由于受到患儿依从性和长期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等影响而常常事倍功半,亟待改进。
病因和机理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遗传发育因素发育迟缓或残疾儿童伴有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缓者的行为问题更多躯体因素凡一切影响正常发育的不利因素均可有行为障碍,如各种理化毒物或躯体疾病等影响气质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行为的发展倾向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态度与不良儿童行为障碍有较直接的关系机理儿童的行为障碍都有生化基础,生化的变化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质和内分泌.乙酰胆碱在维持行为和脑电激活,促进记忆和学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脑内5-羟色胺下降或儿茶酚胺过多可产生攻击行为;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具有普遍而强烈的抑制作用.临床表现儿童行为障碍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不良习惯:吸吮手指,咬指甲;拔头发、眉毛等;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是婴儿期哭叫二三声之后突然呼吸暂停、口唇发绀,重者全身肌肉强直或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或抽搐,约30秒到2、3分钟恢复不良的社会行为退缩行为2岁半以上儿童胆小害怕、孤独、退缩、沉默寡言,忧心忡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但在家中有说有笑,很懂事攻击行为踢人,咬人,扔东西,破坏物品等活动过多,缺乏控制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多冲动行为,有厌学情绪二、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1、五大心智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
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言发育障碍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2.其他行为问题(1)吸吮手指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
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
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专家建议: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
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孩子的行为异常是指与正常儿童相比,孩子在情绪、思维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与年龄不符或者不适应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异常可能包括攻击性、怠惰、缺乏自控能力、孤独感等。
在心理学中,对于孩子行为异常的分析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根源,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行为异常的分类1. 外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反抗性和冲动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暴力、言语攻击、挑战权威等。
外化行为问题常常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内化行为问题内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害羞、抑郁、焦虑等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的社交障碍、自尊心低下以及学业成绩不佳等后果。
3. 自卑心理问题自卑心理是指孩子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感缺乏自信心的问题。
自卑心理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退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行为异常的原因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有研究显示,不良家庭关系或者缺乏父母关爱与监护是引发孩子外化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同时,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度保护或者忽视,也会引发孩子内化行为问题。
2. 教育方式因素教育方式是孩子行为异常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与外化或内化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恶性循环可能使得孩子无法正确地认识并处理情绪和冲突。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社会压力过大、同伴关系不良或者来自学校环境的不公正待遇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异常。
4. 心理健康问题一部分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可能是由于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所致,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
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帮助孩子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情绪调节方式,CBT能够有效地减少相应行为异常的出现。
儿童品行障碍
第九页,共二十页。
对立违抗性障碍
• 定义 • 诊断 • 临床表现 • 预防和治疗
第十页,共二十页。
• 对立违抗性障碍( oppositional dcfiant disorder,ODD)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 要表现为明显不服从、对抗、消极抵抗、 易激惹或挑衅等令人厌烦的行为特征。这 些特征决定了其对家庭、学校、社会所带 来的麻烦远较其本人的感受为重。一般对 立违抗性障碍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 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攻击行为。
• (2)有时在与正常成年人交往过程中有一定的社交应 答和反响能力。
• (3)患儿在大多数场合表现出上述病症,社交关系明显 障碍,多起病于5岁以前病症持续1个月以上,在排除 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后可做出儿童反响性依恋 障碍诊断。
第十四页,共二十页。
预防
由于在本类障碍中,患儿的生活环境被认为在发病因素起了关 键的作用。因此,预防和减少童年社会功能障碍,建立来年良好 的儿童养育方式就至关重要。过于严厉或一味地呵护与溺爱都不 是正确的养育方式。绝大多数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好 的。然而,许多父母他们无视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能 产生的直接影响,对孩子的健康与未来可能产生的逻辑后果。在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养育儿童方式,德智体 全面发。
第六页,共二十页。
• (3)至少有以下1项: ①屡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成心伤害他人; ⑥成心纵火。 (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20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诊断与矫治品行障碍及青少年违法(ppt39)
沿革
•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将儿童行 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 • 1、非社会化行为障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社会化行为障碍; • 3、强迫性行为障碍; • 4、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
• Moore(1980)在“儿童精神病理学”一 书中,根据年龄的增长,将儿童行为障 碍分为三个类型: • 1、控制管教行为(一般行为问题如遗尿、 吮指等); • 2、攻击性行为; • 3、违法性行为。
品行障碍 及青少年违法
• 儿童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系 指儿童期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如逃学、 离家出走、说谎、偷盗;及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斗殴、破坏物品、放火、械斗、 抢劫、性攻击、损害他人等行为。以上 行为严重时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 治安,触及法律禁令时称为违法行为。
• (二)青少年违法 • 1、犯罪类型:少年违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 • (1)身份违法:如逃学、游荡不归、酗 酒、药瘾、吸毒及不恰当性行为。 • (2)财产违法:如破坏财产,伪造证件 或货币,偷盗等。
临床表现
• (一)品行障碍 • 1、攻击性行为:指殴打、伤人、破坏物 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性攻击、抢劫等 行为。发生在4-6岁,表现为咬人、咬物 或好打人。通常是一种冲动行为,可毫 无动机或只为了好玩,引起他人对自己 的注意。对这种行为不及时纠正,形成 一种处理事物的行为模式时,
• 入学后则常与同伴发生争吵、斗殴甚至 发展为打群架及械斗。这类儿童常好动, 易惹是生非戏弄他人,情绪易激惹,自 我中心,好表现自己。当受到挫折或自 己愿望不能满足时,男孩多表现为躯体 性攻击行为,女孩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 行为。不能为群体所接纳。
• 近10年的研究揭示中枢神经5-羟色胺量 的降低和攻击性行为有关。 • (4)生理因素: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具 有先天的植物神经的低反应性。 • (5)神经解剖、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关 作用:动物研究表明与攻击性心理生理 现象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位于大脑 深部的边缘系统,
儿童行为障碍-品行障碍
抗抑郁药物
品行障碍儿童常伴有抑郁症状,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状
态。
情绪稳定剂
对于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暴躁的 儿童,情绪稳定剂可能有助于平
稳情绪。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01
通过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学习如何更
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家庭治疗
02
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过程,改善家庭环境和互动方式,从而帮
若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品行障 碍可能持续到成年期,导致更
为严重的后果。
02
品行障碍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或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 型行为、攻击性行为或对抗性行为,这些行为严重 违反了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且侵犯了他人的 权益或公共安全。
分类
根据行为特点,品行障碍可分为攻击型品行障碍和 非攻击型品行障碍。攻击型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对 他人或动物的攻击行为,如打架、欺凌、虐待动物 等;非攻击型品行障碍则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 为,如偷窃、说谎、逃学等。
助儿童改善品行问题。
社会技能训练
03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学习适当的社会技
能和交往方式。
教育干预
特殊教育服务
为品行障碍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服务,以满足其特殊需 求。
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员可以提供一对一或团体辅导,帮助儿童解决学习 和行为问题。
家长培训
通过培训家长,使其了解品行障碍的特点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从 而更好地支持孩子。
症状表现
儿童可能故意破坏物品、公共设 施或他人财物,如砸碎玻璃、破 坏玩具、在公共场所涂鸦等。
儿童可能经常违反学校或家庭规 定,如逃学、离家出走、夜不归 宿等。
2儿童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in childhood)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经常性的明显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的行为。
其严重性超出一般的淘气,行为的发生不是由于一时的过失或年幼无知,而是一贯的行为模式。
常见的不良行为有说谎、打架、偷窃、伤害别人、虐待动物、破坏财物、纵火、逃学、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原因原因包括:不良家庭影响,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私生子、缺乏关心和教育、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如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校风、坏人的教唆引诱;脑部疾病,如癫痫;气质的影响,2 岁前显示对新环境适应缓慢、退缩回避、行为反应激烈的儿童,将来发生品行障碍者较多。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分类根据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即能否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分为社会化型和社会化不足型,每型又根据是否具有攻击性分为攻击性与非攻击性。
①社会化不足攻击型。
性情孤僻,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侵犯别人,言行粗鲁,违法乱纪,为所欲为,不听管教,将来可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
②社会化不足非攻击型。
孤独内向,害羞,胆怯;虽然说谎,但是为了保护自己;逃学,但不惹是生非;偷窃多是在家小偷小摸。
经心理治疗和耐心教育能改变其不良行为。
③社会化攻击型。
拉帮结伙、讲哥们义气,但对局外人则冷酷无情;酗酒、赌博、打架、偷窃、抢劫、强奸、行凶等;常堕入流氓团伙,落入法网。
④社会化非攻击型。
能够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不拉帮结伙,而是自行其是;蔑视权威和纪律,说谎、逃学、离家出走、酗酒等。
经耐心教育,不少人能够改过。
治疗和预防要加强教育,施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及表现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期出现的逆反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严重行为问题,违背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若严重的品行障碍以至于损害了他人生命安全、财产或社会治安,并触犯法律时称为青少年违法(18岁以下)。
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病因】(一)发病原因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个体原因是复杂的。
虽然有70多年研究,迄今还没有一致确认的结论,而是众说纷纭莫衷。
因为少年反社会行为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行为,既涉及个体的躯体素质,又涉及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还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很大影响。
过去不少西方学者曾企图以第一因素解释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但是只能说明部分案例。
我国多数作者坚持多因素综合论观点,把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理解为多层面的结构体系,既有生物和躯体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还有个体心理以及意识因素。
本症的原因不是孤立的,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经济、家庭学校诸多方面,是由于众多错综复杂、消极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将各种消极因素,当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来考察,即把它们置于整体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予以探讨。
为了便于陈述将分别列出个体原因中多见的各种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详细讨论。
(二)发病机制1.生物因素(1)近年不少作者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在成因上生物因素起一定作用。
如D.O.Leuis(1981)等不少作者研究结果,指出少年以社会行为明显与儿童、少年时期颅脑、面部外伤、围产期损害,有密切关系,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在80年代对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和少年犯罪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证明这些儿童、少年与没有品行、障碍的对照组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组儿童、少年较对照组无论在个人史、分娩期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都有明显多的颅脑外伤、围产期疾病或外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包括癫痫等疾病。
少数病(案)例还有较对照组多的严重躯体疾病。
国外许多学者根据少年罪犯与对照组(非少年犯)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患者的父母二系,三代人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等患者明显多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对照组多,有些研究还指出研究组对象,在婴幼儿期有明显发育缓慢表现,如说话开始晚,走路、牙齿生长较晚。
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障碍的评估和治疗
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障碍的评估和治疗在儿童心理学领域,行为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克服行为障碍,评估和治疗成为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儿童行为障碍评估的方法和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儿童行为障碍的评估方法1. 临床观察法临床观察法是评估儿童行为障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临床观察法要求专业人员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
观察的情境可以包括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环境。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评估者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可能的障碍。
2. 面谈法面谈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
通过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面谈,评估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背景信息、行为问题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等。
同时,面谈还可以帮助评估者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进一步探索儿童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3.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量化的评估方法。
评估者可以使用行为问卷来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问卷通常由儿童自己或其家长来填写。
这种方法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有助于评估者更客观地了解儿童的行为障碍情况。
4. 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一种比较专业的评估方法。
评估者可以利用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功能,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儿童面对行为障碍时的表现。
心理测量工具包括智力测试、注意力测试、情绪评估等。
二、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儿童行为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该疗法通过改变儿童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思维模式,帮助儿童树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例如,对于焦虑或恐惧行为障碍,评估者可以通过认知重构、暴露治疗等技术帮助儿童改变对相关事物的误解和不适应。
2.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治疗儿童行为障碍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奖惩机制,帮助儿童改变不良行为并增加积极的行为。
例如,对于注意力缺陷和多动行为障碍,采用行为疗法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增强儿童的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是一种治疗儿童行为障碍的综合疗法。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攻击行为得形成原因
(一)社会学习论得观点
1、儿童经由观察楷模习得攻击;
2、儿童很可能会仿效高地位得人,她们经由攻击得到酬赏或 没有被惩罚得后果使其攻击行为更易被模仿;
五、偷窃
• 还有一种偷窃称“偷窃癖”或“偷窃狂”,它 就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指反复出现不可克制 得偷窃冲动,偷来得东西不就是为了满足个人 需要与经济目得,而就是将它们隐藏、暗地里 退还原主、送给她人或丢弃。
• 偷窃得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得共同参与 与努力,从品德与法制教育入手,对偷窃行为及 时批评。对偷窃癖患者可采用厌恶疗法与系统 脱敏法。如强制偷窃者将“这不就是我得东西, 我不应该拿”这句话写上数万遍,使之对“拿 人家得东西”产生厌恶感。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
第一节 品行异常与教育
一、品行障碍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就是
指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社 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她人或公共利 益得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 性行为。
一、品行障碍定义与分类
2、 分类
• 团伙-侵犯型:这类患儿有同伙,对她人常 常施行身体暴力,侵犯人家利益。
• 由一个生物体对另一个生物体传达有害得刺 激;
• 这个有害刺激得传达带有伤害对方得意图;
• 攻击者期待这个有害得刺激能达到她所希望 得效果。
第二节 常见得品行障碍
一、攻击行为
根据性质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二类。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篇
教授适当的行为模式和技能
重要的幼儿教育原则
1 建立良好的沟通
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3 创建支持性环境
为孩子提供安全和支持
2 培养情感智力
教授情绪管理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பைடு நூலகம்
自尊心低、焦虑等
2 学校环境
学业压力、同龄人冲突等
如何识别和评估儿童品行异常
观察行为
注意孩子的行为模式和频率
与专业人士咨询
寻求专业心理评估
与其他家长交流
了解其他家庭的经验和观点
儿童品行异常的幼儿教育策略
1
积极肯定的强化
通过赞美和奖励来加强积极行为
2
建立规则和边界
制定清晰的规则和期望
3
提供行为指导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 学)-幼儿教育篇
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的品行异常,并提供有关幼儿教育的相关策 略。让我们一起了解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并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什么是儿童品行异常?
1 定义
儿童品行异常是指超出正常发展范围的行为,可能对孩子本人、周围的人和环境造成负 面影响。
常见儿童品行异常的类型
攻击性行为
如打架、咬人等
社交问题
如孤立、难以与他人建立关系等
挑衅行为
如对抗、拒绝合作等
注意力不集中
如多动、注意力易分散等
儿童品行异常的表现特征
1 情绪波动
2 缺乏责任感 3 自控能力差
经常爆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逃避责任和后果
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
可能的原因
1 家庭环境
家庭冲突、父母监管不当等
3 心理因素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人在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缺陷或异常的一种心理障碍。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失调,对个体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品行障碍的概念、类型、症状、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品行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与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关。
品行障碍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欺骗行为、破坏性行为等。
在医学上,品行障碍通常被归类为反社会人格障碍(APD)或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或混合型。
这些障碍使个体在情绪、行为和社交层面上出现异常。
品行障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混合型、情感不稳定型等。
反社会型品行障碍的特征是常常违法犯罪、漠视他人权益、缺乏同理心等;边缘型品行障碍则表现为破坏性行为、自残等异常行为;混合型品行障碍则同时具备了反社会型和边缘型的特征。
对于品行障碍的症状,常常表现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自私自利、对规则和道德价值观漠不关心、缺乏责任心和内疚感等。
此外,品行障碍者还常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上的侮辱和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关于品行障碍的原因,科学界尚无定论。
但有研究显示,个体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与品行障碍的发展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和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对品行障碍的发展起到作用。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学习环境和朋友关系等也会对个体的品行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应对品行障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对于个体本身,他们需要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学习价值观和规范、发展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等方式来改变不良行为。
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非常重要。
家庭应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供给予爱和尊重的环境。
社会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正能量,为品行障碍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总之,品行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
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往往感到疑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
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等问题。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幼儿品行障碍的名词解释
幼儿品行障碍的名词解释幼儿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或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常常超出了同龄儿童的正常范畴,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幼儿品行障碍通常在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早期开始,如果不得到及时干预,会继续发展为青少年和成人期的行为问题。
一、症状描述幼儿品行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肆意违抗、激进攻击、道德规范违反、言语辱骂、物质滥用、偷窃、欺凌和伤害他人等。
这些行为不仅频繁出现,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与同龄儿童相比,患有幼儿品行障碍的儿童更容易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产生冲突,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往往处于紧张状态。
二、病因与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幼儿品行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物学、遗传、心理和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可能包括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发展,以及神经递质的不平衡。
遗传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有品行障碍的亲属会增加患有该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包括对于压力和挫折的不良应对,以及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问题。
环境因素则主要体现为家庭和社交环境的不利影响,如家庭暴力、滥用药物和糟糕的父母监护等。
三、诊断与评估幼儿品行障碍的诊断通常需要经过全面的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采集相关信息来了解儿童的行为,包括行为观察、访谈、家庭问卷调查等。
医生还会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行为问题的因素,如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同时,评估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或学习困难。
四、治疗方法治疗幼儿品行障碍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家庭介入。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一些相关的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和冲动行为。
心理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等,旨在帮助儿童学习自我控制、解决问题和改善人际关系。
家庭介入则旨在帮助家长改善教养技能,为儿童提供更有利于他们行为发展的环境。
五、预后与预防对于幼儿品行障碍,早期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
4.偏食厌食:儿童对食物挑剔,只吃几种自己喜欢或者习惯的食物;或对食物不感兴趣,吃得很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给儿童进食,则会引起儿童的呕吐;长期营养不良,体质差,面黄肌瘦。
情绪行为上表现,在极度紧张的情绪下哭闹、行为笨拙拘谨、说话声音低或者口吃、回避目光接触、有退缩性行为,这些缺乏动力、情绪低落、没有兴趣、容易疲乏。一般特征为自我认识不完善、缺乏自尊、社会能力较差、不能处理日常应激事件、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悲观,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想法及行为。
二、儿童经神症
1.儿童焦虑症,这类儿童以忧虑情绪为主。会表现出一定的生理特征,如:睡眠不好,表现为睡不着、睡不好或睡不醒;食欲不振,不吃东西或者贪食;心慌、心跳或者高血压。并伴随着过分的情绪紧张、多动、冲动的情绪特征。
2.儿童强迫症 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情绪表现。
3.儿童恐惧症
生理上的表现,如头晕、心悸、颤栗、昏厥等。
常见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
授课内容
常见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
学习要求
常见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常见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板
块
教学过程
设计
意图
讲授新课
第九讲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第三课时 常见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
一、儿童品行障碍
具体表现:攻击性行为、社会退缩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
四、儿童抽动障碍
表现是某种形式的抽动。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感觉性抽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诊断标准
对抗性攻击行为障碍(DSM-IV)—— 消极、敌对的反抗行为持续6个月以上;其间 出现以下特征中的4个或更多特征: 经常发脾气、经常和成人争辩、经常故意骚扰 别人、经常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别人、经常生气 或埋怨、经常充满敌意和报复心。 其学习、社会交往与工作显著受影响。 问题行为不只出现在精神病性障碍和心境障碍 中。 不符合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
Eyberg和Robinson,1983) 家长量表,36个条目,只涉及品行问题, 2-16岁常模 • Sutter-Eyberg学生行为调查表 (Futterbunk和Eyberg,1989) 教师调查表,36个条目,只涉及品行问题, 2-16岁常模
六、评估
• 儿童行为检测表(Child Behavior
认知理论
•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CD儿童在对社会信息进 行加工的某个阶段可能存在缺陷,导致了 品行障碍(Crick和Dodge,1994)。 例如,CD儿童常有敌意归因模式,从 而导致攻击性反应,进而破坏同伴关系。
认知理论
• 社交技能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CD儿童在社交技能上存在缺陷, 因此不能恰当应付同伴交往时的问题。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培养儿童的社 交技能,如,矫正敌对的归因偏向、对不确定的 社会情景做出准确的评估、将一些问题解决方法 灵活地用于应对问题情境、预期这些问题解决方 法的直接与长期效果、对大部分情境能使用恰当 的解决方法、从反馈中进行学习。 疗效较好。
七、预防与治疗
• 心理教育——
矫正父母的错误观念(如:他天生是个坏 孩子); 帮助父母认识到家庭互动方式在引发和维 持儿童行为问题中的作用; 帮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反应在塑造儿童行 为中的作用;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监控表
日期 目标行为出 现之前发生 目标行为 了什么 目标行为过 后发生了什 么
第六章 品行障碍
Conduct Disorders-CD
一、概述 二、分类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病因学 六、评估 七、预防与治疗
一、概述
个案—— Bill,男,11岁 家庭:父亲犯罪入狱,父母关系冲突, 父母分别来自婚姻关系紧张、家庭存在违 法成员的家庭。 表现:反社会行为、违法行为、不服从、 冲动、逃学、同伴关系紧张、学习障碍
渐减少(16%-15.8%-9.5%),而女孩则 不然(3.8%-9.2%-7.1%)。 对抗攻击性品行障碍在青春期都有增加, 但成年后患病率下降。
三、流行病学
• 共病:
ADHD与情绪障碍是两种主要的共病障碍。 ADHD与CD的共病率为20%以上; 情绪障碍(抑郁与焦虑)与CD的共病率为 30%以上。
七、预防与治疗
• 家庭沟通和问题解决的训练——
2.五步骤问题解决训练法:定义问题、提 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方案并达成一致 意补习—— • 儿童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的培训——
通过给儿童提供各种典型的社会情景, 训练儿童以下能力:加入一个游戏群体; 参加讨论会;在群体讨论中以非攻击性的 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称赞他人;邀请同 伴参加一个活动;应对他人的拒绝;处理 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应对权威。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青少年行为积分表
可以获得分数的行为 7:30前起床 8:15前洗漱、穿衣、吃饭毕 完成家庭作业 对求助或批评做出反应,没有喜 怒无常 分数点 1 1 1 2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青少年行为罚分表
必须罚分的行为 7:30前没有起床 8:15前没有洗漱、穿衣、吃饭 毕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家庭作业 对求助或批评做出喜怒无常的反 应或争吵 分值 1 1 1 2
七、预防与治疗
• 家长的行为训练——
2.增加亲社会行为 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前因; 增加儿童观察他人亲社会行为的机会; 增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强化; 增加令儿童感到情感满足的情景。
七、预防与治疗
• 家长的行为训练——
3.家庭行为训练的三种形式 行为的家庭治疗:效果直接,家庭成员可 获得多方面收益;缺点是比较费时。 小团体家长培训(10-12人):适用于临床 情景;成员间可彼此支持和启发。 大团体家长培训(20-30人):在社区环境 下进行,比较有效。
练习:个案分析
• 儿童:Ken,8岁,阅读困难,在家不听话,
打母亲,毁坏玩具,偷别人东西 • 母亲:Sally,26岁,单亲母亲。前夫有暴 力行为并因此分居,父亲已去世,母亲酗 酒并经常向她要钱。她曾因抑郁三度住院, 现仍服用抑郁药物。她对学校不满。
练习:个案分析
• 问题:
对Ken的问题行为形成一个解释性框架, 说明可能的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 素和保护因素。 角色扮演:作为治疗者,帮助Sally找出 Ken身上的两个积极的目标行为和两个消极 的目标行为;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关禁 闭和奖赏积分)。
一、概述
严重性—— 数量大:临床样本中1/3-1/2是CD; 预后差: 仅有20%-30%能治愈; 约60%CD儿童成为问题成人; 代际效应明显:有CD史的成人所养育的儿 童更容易出现CD.
二、分类
以品行问题为主要 特征的障碍
普遍性品行问题
适应障碍
对抗攻击行为障碍
品行障碍
只有品行问题
既有品行问题 又有情绪问题
五、病因学
• 虽然对抗攻击性障碍和品行障碍之间存在
区别,但由于这种区分是在近期才出现的, 而且前者常常是后者的先兆,所以关于品 行障碍的病因学理论常常也适用于对抗攻 击性障碍。
生物学理论
• 基因理论——
男孩出现品行障碍的比较多;同卵双生 子出现品行障碍共病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这提示基因可能是品行障碍的一个影响 因素。
心理动力学理论
• 超我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父母过于溺爱,儿 童不能形成清晰严格的超我,因此在违反 规则或做了不道德的行为后不会感到内疚; 或由于父母过于专制或忽视,儿童不能形 成整合的父母形象与超我,因此对外界的 反应是矛盾的、极端的、混乱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
• 依恋理论——
早期未形成依恋关系的儿童往往冷酷 无情,他们的道德行为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Bowlby,1944)。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品行训练的奖励表(适用于较小儿童)
每当你 的时候,请在对应的笑脸上涂色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 ☺ ☺ ☺ ☺ ☺ ☺ ☺
☺ ☺ ☺ ☺ ☺ ☺ ☺ ☺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关禁闭的监控表(适用于较小儿童)
日期 开始禁闭 的时间 关禁闭的 分钟数 引起禁闭的 解除禁闭后的 情景 愉快行为
生物学理论
• 激素理论——
有的研究者将睾丸酮激素水平升高与 攻击性行为联系起来。
生物学理论
• 唤醒理论——
该理论认为品行障碍儿童的唤醒水平低于正 常儿童,因此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很微弱 (Raine,1988)。这种低唤醒水平是遗传的,双 生子研究的结果部分支持了这个观点。 相应训练原则: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学习情景 与高强度的强化与惩罚来训练儿童良好的社会行 为和消除不良社会行为。
对抗性攻击行为障碍(ICD-10)—— 核心特征是消极、敌对的反抗行为模式; 不包括严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障碍。 经常发脾气,把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归咎 于别人,经常生气或怨恨他人,没有耐心, 违背成人的要求和规范,对权威无礼、不 合作、阻抗。 没有违法行为。
品行障碍(DSM-IV)—— 一种一贯的重复性行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 权益,违反与年龄相宜的社会规范,在最近12个 月内表现出以下特征中的三个或更多,并且在6个 月最少表现出一项以下特征: 攻击性:行凶、威胁或恐吓他人;打架;用危 险的武器来对付他人;身体攻击;攻击动物;偷 窃;强迫性性行为。 破坏财产:纵火;破坏财产。 欺骗或盗窃行为:闯入他人的房子或汽车;骗 取他人财物或撒谎以逃避责任;盗窃。 严重的违规行为:夜不归宿,多次或长期离家 出走,逃学。
Checklist,CBCL,1983) 家长+教师+儿童(10岁以上)量表,4-16 岁常模
七、预防与治疗
• 治疗的一般特点——
长期性、周期性治疗:5-10年时间,6-12 个月为一周期,每周期5-10次治疗 综合治疗:家庭、学校和社区协调治疗 针对性治疗:学业困难、家庭冲突、同伴 排斥
七、预防与治疗
• 治疗的主要内容——
心理教育; 对反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进行监控; 对家长进行行为训练; 进行家庭沟通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进行家庭-学校间的联络会议,为儿童补习 功课;
七、预防与治疗
• 治疗的主要内容——
对儿童进行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为家长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婚姻障碍提 出建议; 对于那些处于瓦解边缘的家庭,要为儿童 提供寄养安置; 专业人员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协调会;
七、预防与治疗
• 监控问题行为——
青少年特权换分表
特权 看一小时电视 用一小时电脑 去同学家玩2小时 在同学家过夜 分值 10 5 30 60
七、预防与治疗
• 家长的行为训练——
1.减少反社会行为 消除或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前因; 减少儿童观察他人反社会行为的机会; 消除或减少对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强化; 减少令儿童感到厌恶或不适的情景; 规范作息时间。
童年期发生的CD
少年期发生的CD
以品行问题为主要 特征的障碍
童年期和少年期的 行为和情绪问题
严重应激反应 和适应障碍
品行与情绪 混合性障碍
品行障碍
多动性品行障碍
以品行障碍为主的 适应障碍
具有品行和情绪问题 的适应障碍
抑郁性品行障碍
对抗攻击性CD
家庭中的CD
非社会化CD
社会化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