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_任世江
从主流到边缘: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史料考订派
20 () 0 3 1.
①
所谓 “ 海派” 命题风格 , 即尽可能将 “ 眼” 题 放在教、 考 学、 三 方面都 能看得见和取得共识的 “ 知识点” 所有的考 上,
查 目标都 突 出 学 以致 用的 特 征 , 材料 、 情 景 、 问 题 新 新 新
什么是二 手材料 ?如何分辨 材料 的有效 性 、可靠
3 7
性, 什么是事实本身?什么是对事实的描述?什么
・
率达到百分之 九十以上 ,而与教科 书中具体的史 实知识
关 系 不 大 , 至 几乎 没 有 关 系。 甚
新论摘编 ・
从主流到边缘 :0世纪 5 2 O年代初期 的史料考订派
2 O世纪 5 O年代初期 , 料考订派从史学界的主流地位一步步被推 向“ 史 边缘 ” 。史料考订派不仅丧失了学 术机构 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 的经营权 , 而且受到一 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在学术 体制化 的背景下 , 他们大多 在努力配合新意识形态 ; 但有 的仍在守护 自己的学术路数 。史料考订派的 “ 边缘化” 主要受外力影响 , 同时也 有其 内在逻辑。史料考订派在这一时期 的衰落与他们在意识形态语境 中对学术 的坚守表明 , 外部 因素对学术 影响巨大 , 但学术也有保持独立性 的可能 。 原载《 山东大学学报 )0 5 6 作者 蒋海升 20 ( )
准, 这样才 能为师生教学彻底减负 , 具体操作 时可
先通过每 年 的考试 标准逐年递减 。内容的表述尽 量具体 , 至少要给 出核心知识点 。其次 , 内容选 在
参考文献 :
【 责任编辑 : 蔡世华】
[】 I 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 实验 )s . [】
麓版突出 , 实际上造成 了新 的 “ 、 、 ( 偏 难 繁” 当然这
聚焦核心素养,持续研究和推动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聚焦核心素养,持续研究和推动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发展素质教育。
这一核心思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导向,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核心思想,我们需要把握好课程方案和课标的要求,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也反映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提升。
将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核心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需要思考下面几个方面:一、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落实,我们学校从这几个方面去尝试1. 改变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他们需要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能够对初中生的认知状态、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效果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而教学氛围自然就要成为立足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工程。
可以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和趣味化教学,活跃和活化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他们的认知关注度牢牢锁定在课堂上。
3.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具有突出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能够投其所好地为初中生提供认知活动,以此提升初中生对认知活动的注意力与关注度。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满足初中生的主体喜好、娱乐偏好以及认知需求,为初中生营造开放自由、轻松愉悦的良好活动氛围。
4. 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任代江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665700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一定实质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确,形式主义过于严重等问题。
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等很重要。
只有教师综合专业素养提高,才能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教师语文教学专业发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体系的革新对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专业综合素养不断提高,才能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同时新课程改革本身就给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提供了平台[1],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来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农村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主要包括人格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三个方面。
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并非教师埋头苦干就行,还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机制,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建立教师成长管理机制、教育教学科研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成长管理机制、教育教学科研激励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培养培训规划, 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因此, 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针对农村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制订出合理统筹的培训规划方案, 多渠道筹措保障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和图书资料经费。
同时, 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应搭建区域内城乡合作互动平台,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区域内城乡合作互动平台的搭建和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前提是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牵头,为实现城乡资源互补搭建平台。
《历史教学》第85卷(2006年1~6期)总目
对 中学 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 与思考 … … … …・ 龚奇柱 ( ・ 4 1 4) 认真解决 中学历史课程两阶段的衔接问题 谈初中世界历史 教学 的重要地位 ……… 陈 其 ( 4 ) 1・ 9 美 国联邦政府 的高等教育调控政策 … … … …- 吴 波( 4) 2・ 2 适应新课标高 中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 单元基本知识介 绍 ………… … … ……… 冯荣 国( 4 ) 2・ 6 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学生学习状 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必修 一・ 专题 1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度 ” “ 为例 孙才周 ( ・ 8 2 4)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 … … … 杜海斌 ( 5 ) …… …… 2- 1 建设适应“ 历史学习知识 体系” 的中学历史课程 姬秉新 ( 4 ) 3・ 1
维普资讯
《 历史教学》 8 卷 (06 1 6 总 目 第 5 20 年 ~ 期)
专 稿
减负初衷与冷战意识 艾森豪成尔政府裁减韩军政策探析 (9 6—1 6 ) 15 9 1
— —
封建主义” ——概念错位 的原委及应对 …… … ・ - 侯建新( - ) 1 5 历史研究 中的求知与求用 ………… …………………李剑鸣( ・ ) 2 5 谈英 国议会改革 中和平 变革 的机制 …… …… … - 钱乘旦( - ) 3 5 英 国党魁遴选的历史沿革 ……………………………阎照祥( 5 4・ ) 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解读 2 O世纪资本主义的三次调整 ……… 许 平 ( - ) 5 5 人生经验与历史学者的悟性
—
关 注 新课 改
史学 方 法 谈 专
-
萧 功 秦 ( 5 6・ ) 栏
中青 年 著 名 学 者 访 谈 录 -
— —
理想 信念 责任 使命 于沛研究员访谈 录 ・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可能性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可能性研究“教—学—评”一致性是近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2020年,数学、化学等多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都提到,教师要统筹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让三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
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中小学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教”,促进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英语等多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教—学—评”一致性由部分学科推动的有效教学原则、部分地区生动开展的实践探索,转化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共同行动,逐渐成为教师与教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发现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教—学—评’一致性”或“教—学—评一体”的论文数量,自2017年以来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论文绝大多数是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或如何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改进学科教学和评价,跳出学科的深度分析较为缺乏。
到底为什么在当下特别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在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者深入探讨。
一、课例研讨:实践呼唤“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三种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甚至同时发生。
在实践中,“教—学—评”一致性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教一致、评学一致、评教一致。
教师在备课时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学情分析设定教学目标,在上课时基于目标设计、启动与实施各种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当学习活动朝教师预期目标方向推动,学与教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就表现出一致性,有效学习就会发生。
而评价活动自然嵌入教与学的过程。
正确理解新课标,稳妥推进新课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的建议: 明显能看出内容的(如运动技术、身体健康和 健康教育部分)按照内容来理解,看不出内容的按 “相关内容实施的要求”来理解。
例:水平一的“参与学习与锻炼” 学习目标: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
活动。如不旷课,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遗憾与不足: 1.“要求”改成了“建议” 2.没有提出备案和层层审查的要求 建议: 1.各校高度重视这个工作,要有备案制度。 2.“方案”和“计划”很像《体育教学大纲》
(五) 对体育教学的内容 进行有弹性的指导
背景分析:
1.体育内容与目标非直接联系性 2.全国学校体育的巨大地区落差 3.多年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探索 4.以往课标在规定性的明显欠缺
正确理解新课标,稳妥推进课程 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修订组成员
毛振明
第一部分: 解读2011版新课标
新课标的十大变化及背景分析
(一)
正确解说体育课程性质 明确提出“三个为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 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制订《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要求
学校应依据本标准和“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整体发展需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情况,制订本校的学校体 育与健康课程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 “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本标准和“方案”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2.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 3.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4.制定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 5.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 6.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 7、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 8、具体规定出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评价方案,包 括具体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方面。 9.提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0、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进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进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进展「篇一」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
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
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
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
“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
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
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
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
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
历史教材一堂历史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科书的有效使用————一堂历史公开课引发的思考作者:佚名【内容提要】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外在形式、方式的转变,而忽视对教材钻研、理解。
不能理性地对待教材。
其实,在课改众多问题中,主要的问题还是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
教材是决定课改成功的第一到门槛。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认真地学习,理解课标。
讲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挖掘课程资源,不断学习吸收最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要刻意追求时髦,求真,更求实。
这样,才能深化新课程教学研究,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也能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得到提升。
前不久,教研组长让我准备开设一堂校际公开课。
题目指定为人教版必修Ⅰ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抗日战争》。
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是挖空心思,作好了充分准备。
既然新课程改革在安徽推行已有三年时间了,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突出对课改精神精神的实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教学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布置学生课后排演模拟剧、辩论、情景体验等。
反正是十八般武艺皆上阵,最后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课堂气氛活跃,要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
可当我信心满满地将精心构思的教学设计呈现给教研组长时,他却一见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病:太过注重手段,轻内容;过于重视教学技巧的运用,而疏于对教材钻研、理解。
不能理性地对待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把握显示出许多不足和破绽。
显然一直以来我对新课程理解是不到位的。
以为采用一些新方法、新形式就等同于新课程了。
其实“课改过程中的问题很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功的第一到门槛。
”[1]但是提起有效使用教科书又谈何容易,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我周边很多同事,对这一问题存在很大困惑。
[心得体会]校长讲话的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校长讲话的心得体会校长讲话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心得”和“体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在一起同时出现。
下面是校长讲话的心得体会,请参考!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以其神奇的魅力诱惑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二中人,让我们为之痴迷,为之拼搏,为之疯狂。
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万苦,却让我们激情澎湃,无所畏惧,披荆斩棘;让我们的学生精神昂扬,斗志冲天,脱胎换骨;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尊严,教学一体,灵动高效;让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活力无边,精彩无限。
作为一名把青春奉献给二中的老教师,我欣慰;作为一名课改组成员,我自豪;作为一名普通二中人,我骄傲!金秋时节,在我们手捧硕果的同时,也深知我们的课改还存在诸多问题,有许多困惑。
那么,本学期学校计划的通篇谋划、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无疑是引领我们破解困惑的导航仪、助推器,真正起到了点愤悱、点睛、点神的作用。
梁校长在教师表彰会上提出的三点希望:“在使命和担当面前,接受意志的考验;在改革和创新面前,接受能力的考验;在人物与人才面前,接受人格的考验”,更是给新一轮课改吹响了号角、鼓足了士气、规划了蓝图。
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两点体会:一、学习奋进壮心不已做执着的追梦人1、走出校园与专家精英,对接交流学习。
倾情投入的新课程改革,使我收获了很多,但也深感自己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了解并把握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输入新血液,汲取新知识,传递新理念。
于是,年近半百的我,毅然背起行囊,重返大学校园,参加了为期20天的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每天如饥似渴,领略大家风范、倾听专家教诲、探讨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分享专家智慧,与全省各地骨干精英深度交流实战经验,运用新理念共同打磨锻造优质课。
使我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教与学的方法结构,充实了历史本真的知识体系,完善了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教材整合策略??,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我进一步深化课改,锻造高效历史课堂的基础。
把握新课标探索新导向我眼中的新课标与新教材
突出能力为重
反映时代精神
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三个特色—— 强化了中国特色
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 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 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突出了时代特征 体现了国际视野
赞赏者四观——
• 修订版比较重视每个学生个体这一理念, 贯穿课标始终,值得赞赏。
• 修订版反复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 涉及语文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概念,于语文 教育质量的提升可谓功德无量。
赞赏者四观——
• 关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修订版返璞归真, 一再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 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赞赏者四观——
• 修订版首次提出要“继承语文教育的传统 经验”,意义重大。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
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1000) 个左右。 区别对待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认识的字不要主 动分析字形,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字,当 堂认识,当堂巩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用 几分钟时间展示在生活中识字。 写字教学:体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由独到合,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本笔画到字的间架结 构,加强指导。注重书写的规范要求。
• 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 强调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 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
关键作用。
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 和能力”。为此还特别调整和补充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
•强调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 性;
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
《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阅读推荐
《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是由著名历史课程论专家、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领军人物任世江所著,任世江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参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制定工作,他根据课标修订和多年的研究体会推出此书,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本书对应课标并且紧扣教材,以点串线,解析全面,是初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备参考书目。
本书补充了很多教材没有,教参也很少涉及,但对提升学生能力十分必要的基础性内容,包括很多历史细节,叙述具体生动,饶有趣味。
而且,本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对于开阔教师授课思路,打破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介绍司马迁与《史记》部分,作者建议应注重突出司马迁怎样书写历史,以及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当中体会史学之精神,从而使学生提升史学素养。
又如讲到宋史部分,谈到为何要处死岳飞的问题,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剖析,更为真实地揭示历史背后的人间真实,而非简单地渲染民族大义,补充历史细节,使得历史更有温度,也让学生有更多思考。
总之,本书是任世江教授参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制定工作后,有感而作得成果,他最能够了解初中历史教师授课的瓶颈,深知仅凭教材无法把浩瀚的历史完美叙述,此书能够很好地与初中历史教材接洽,补充历史细节,给予教师更广阔的授课思路,是一本难得的教学参考书目。
崔海江老师的落实新课标,促核心素养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崔海江老师的落实新课标,促核心素养发展培训心得体会第一篇: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
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
讲授新课程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学科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
第二篇: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初中历史传统教学理念,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极大考验,同时也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提供了有利契机。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应用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作出了明确规划,因而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成为新课改后历史习题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提高初中生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综合考察了历史知识记忆、历史分析能力与学以致用能力,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很高,考查跨度十分广泛,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难把握的一个题型。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模板式教学思路,从整体性角度入手,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综合体系,加强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学,从而培养初中生的解题技巧[1]。
一、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主要类型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最常见的类型是文字型材料解析题。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试卷中最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因而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对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剖析。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多为历史古籍中的事件记载,或名人专著中的历史评论,同时也有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历史题材影音资料片,同时还包括网络用语等内容,篇幅不长,通常由一大段文字或几小段文字构成。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观点态度。
材料解析题的第二种常见题型为图表类材料解析题,图表类材料解析题相对比较复杂,往往使学生产生困惑,图表类材料解析题通过各种数据所组成的表格、曲线、扇面或者柱状图呈现出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历史归纳分析能力。
材料解析题的第三种题型为图片型材料解析题,图片型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直观性,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
第四类材料解析题是前三种类型的综合题,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对上述三种类型题的解题讲解,并展开适当的综合训练,即可提高学生对综合性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2]。
二、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针对文字型材料解析题,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读题技巧,因为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重要信息就隐藏在材料文字当中,只有捕捉到文字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才能使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研究新课标教材 推进新课程改革
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
任世江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5(000)012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任世江
【作者单位】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学编辑部;天津30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从高中新课程改革透析教师校本培训路径的选择——基于北川中学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证研究 [J], 蒋平
2.从高中新课程改革透析教师校本培训路径选择——基于北川中学推进高中新课改的实证研究 [J], 蒋平
3.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 [J], 任世江
4.转变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题报告 [J], 刘应成;
5.抓住课程扭住课堂——开县汉丰三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J], 谢泽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_非重点_内容的理性思辨_张卓鸿
【收稿日期】2013-09-08[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重点,非重点,教学设计,过度开发[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1-0033-05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非重点”内容的理性思辨张卓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长春130000)总第682期Sum No.6822013年第21期No .21,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在历史教学中,非重点相对于教学重点而存在,从教学最终目标角度考察,其是非重点,但从过程意义考察,它同样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是完整知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突破重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和媒介。
但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应该怎样科学处理教材中的非重点却较少被关注,并且呈现出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非重点过度开发,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学习重点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得到深化,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另外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或在教科书上简单标记,或直接将该部分予以忽略。
笔者认为这两种倾向均不妥当,关于非重点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一个更为理性的基础之上。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对非重点内容的过度开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表现为知识广度上的过度延伸、深度上的过度挖掘,过程中耗时过长、体验过深,亦或是情感上的过度渲染,致使课堂教学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而这种现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为突出。
非重点内容的过度开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和高考的压力的下移,致使教学目标迷失。
在近年的历史高考中,更多的引进新材料、新情境,目的是凸显能力立意和思维导向。
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高考中文本形式的“新”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和恐慌,怕学生“考不起”,怕自己“担不起”。
于是在应试思维下把这种“新”简单等同于考试范围,在教学中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进行无原则的深挖掘和外延伸。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构建新课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灵川定江中学秦玲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立足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首先应该是首席学习者。
新课堂应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交流,是促进。
参加了桂林市举行的“青蓝工程”,聆听了多位专家关于语文教学的讲座以及观摩了上海名师的语文课堂,我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想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语文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语文课堂有生命力了,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应该是激发,是创造。
”一、以生为主,以学定教授课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教师的确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助手。
李海林教授在讲课中尤其提到了美国教学的《不同类型政府的特点》和教学生认识水一课就把学生当做了课堂的主人,从而课堂上出现了学生讨论热烈,在活动中获得了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有了美好的回忆;又如郑桂华老师教学的《安塞腰鼓》一课,通过学生看视频,写感受,找课文中给你同样感受的地方?为什么这地方会给你这样的感受,然后念课文中这样的段落,最后辅导朗读,这样的课堂以学生活动成果为活动线索设计的立足点,让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学生认识了语言音乐性。
教学中要依据学情创设具体情境,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学定教。
二、赏识每一位学生,关注课堂生成教者很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及时地鼓励他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数学兴趣。
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
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
任世江
【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
【年(卷),期】2003(032)012
【摘要】本文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宗旨,从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出发,对新颁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反思性的探讨,涉及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课程目标中一般目标与核心目标的关系和学习评价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中学历史课程必须有史学特征,才有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课程标准必须有可操作性,才可能有真正的在实践意义上的权威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必须有核心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学习评价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使改革有效、可信地开展.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任世江
【作者单位】<历史教学>执行主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如何体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的一点思考
2.成才视野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
3.坚持课改精神完善课程
标准——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若干说明4.《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观的再思考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价值取向解读及教学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任世江#历史教学编辑部,天津$"""%&’“一纲一本”与“一标多本”的区别!该版主编系出版社社长。
由于实验区选用很少,本文不做评论。
(""%年&&月(日的《扬子晚报》,以“七城市名校长‘炮轰’高中课改”为题,报道了广州、天津、成都、武汉、重庆、武汉、南京、长春等七城市百余名高中校长,会聚南京研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结果。
该报道的副标题“课改与高考的关系要尽快理顺”)&*反映了与会者的心声。
很多人也认为,高中课改的前景取决于高考。
这种看法如果成为上下的共识,高中课改肯定失败。
因为高考无法承载这样大的功能。
高考也不可能解决课改过程中的问题。
况且高考是“终端”,运行过程中到处梗阻,指望终端一次性处理好,显然不合理,也本末倒置了。
课改过程中的问题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
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败的第一道门槛,历史学科的问题就是这样。
课程标准有些问题,但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它提出的目标和方向都是正确的,而依据课标编出来的教材问题更突出。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形式问题。
一两个成功的案例不能说明课改的普遍实效。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使教师们逐步转变观念,逐渐领会新课改的要求,逐渐树立起新的课程理念。
在此基础上,高考才能发挥对教学的正面效应。
研究新课标教材是大面积促进教学创新,和解决“一标多本”下高考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在高中课改中提倡研究教材,首先必须大力宣传“一纲一本”与“一标多本”的原则性区别。
搞清这个区别犹如获得一把钥匙,方能打开进入新课程的大门。
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有四种版本,分别由人民出版社(朱汉国、马世力主编,以下简称“人民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基本由人教社自编,以下简称“人教版”)、岳麓书社(曹大为、赵世瑜主编,以下简称“岳麓版”)和大象出版社(以下简称“大象版”!)出版。
这四种版本虽然都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编写,但内容差别却很大。
新教材不仅内容多而新,而且专业化、成人化倾向更严重!教师本来就对一些专题内容不熟悉,顾虑到高考范围,还要兼顾其他版本,有些地区也要求以课标中的“内容标准”为重点进行兼顾,结果造成了“高三的备考压力下移到高一、高二”)&*,学生进入新课改后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都是不可能的。
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越改问题越多,课改不如不改。
这样就导致了进入课改的后悔,未进入的普遍持观望态度。
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首先是“一纲一本”的思维惯性。
此次课改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一纲一本”的方针。
在“一纲一本”的情况下,教师们普遍重教材、轻大纲。
很多学校也不为教师配备教学大纲。
现在进入高中课改的山东、广东、江苏的很多学校,同样也不为教师配备课程标准。
“一纲一本”)关键词*研究教材,教材观,新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0历史教学123456789:;<2=>总第%"%期?@A B5C %"%(""%年&(期B5C &(D (""%时,教师即使不看大纲,只要能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也就等于贯彻了教学大纲,落实了国家对学科教育的要求。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专家,既是教学大纲的起草人,又是教材的编撰者,同时还是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因此可以说,教材就是具体化的大纲。
“一纲一本”下的高考命题说是依据教学大纲,但考试范围只能依据教材。
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学历史教师只熟悉教材中的知识和结论,不关心学术发展,思维模式化、简单化,教学缺乏创新性。
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是规范性的。
历史教学大纲用#$%的篇幅描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核心。
大纲不仅规定了教材的知识点,而且用“内容概述”的方式基本说明了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知识。
教材严格按大纲编写,编者没有多大发挥的余地。
教师严格按教材去教,几轮下来知识和思想就被固定化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高考在世界近代史方面的观点与教材截然相反,对教材产生了很大冲击,使部分高中教师开始跳出教材的窠臼,知识迅速更新,观念有了很大转变。
进入本世纪以来,高考改变了“依据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原则,删掉了后半句,这样又强化了重教材的观念。
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仍用“一纲一本”的观念处理“一标多本”下的教材,过分看重教材中的知识点,于是“太难”“讲不完”怨声载道。
新教材的确问题很多,有些版本的专业化倾向比统一教材还严重,有些版本则延袭统一教材的写法,有些是属于课程标准的问题,但是,如果“一纲一本”的观念不变,再好的课标和教材也会在使用中产生同样类似的问题。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之一,就是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
所以,同样依据一个课程标准所编写出来的不同版本的教材,才会有差别。
钟启泉先生极具说服力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他说:“……由于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固有的内容要点,以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科书风格的多样化,避免教科书的雷同和‘克隆’现象。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启发性的,这也正是它的优点。
”&’(()*+)明确上述课标与大纲的不同之处,是转变重教材观念的起始点。
如果说(确实有人这样认为)“一纲一本”下的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那么,“一标多本”下的教科书只能说基本符合国家课程的要求,“多本”的差别更多地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完全是国家课程的规定。
如果用“一纲一本”的观念处理“一标多本”的教科书,你完全有可能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进入高中课改了,实际做法是南辕北辙。
更不能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视为法规性的“教学内容”,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下述现象:课标必修(!)第"个专题下列有“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岳麓版添加了内外服制度;人民版增加了礼乐制度,宗法制却讲的很简单;唯有人教版仍按奴隶制进行解释,因此出现“庶民和奴隶”的概念,而课标中根本没有要求分析古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课标必修(")第"个专题下列有“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人民版必修(")却无此内容,根本不介绍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
课标必修(#)第"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只讲儒家思想的演变,其他只字不提;人民版第"课重墨介绍老庄、法家、墨家,第’课加科举制,第,课从北宋五子讲到朱熹、陆王,第!课明清添加唐甄,探究出的课题却是科举制的利弊;岳麓版将古代科技成就放在这一专题中,取名“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但没讲思想。
仅上述几例,就不难看出,教材编著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发挥也就不一样。
对课标的“内容标准”基本不做发挥,也同样是一种理解。
若以主编而论,担纲者是大学博士生导师者,发挥则较多;反之,似墨守成规。
但是,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观念来创编教材的,增加什么,减少什么,都是他们的认识。
国家课程重在目标,也不管这么具体。
这四种版本都能被审查通过,也说明了这一点。
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资源,编者提供什么内容,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的使用,根本不必顾虑其他版本是怎么讲的。
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是转变观念的第一步!这一步若迈不出去则举步维艰,问题越来越多,越理越乱。
解决教材观问题只是解开课改问题链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学会用教材教,并非易事。
不研究教材就不会用教材。
那么,怎样研究新课标的教材呢?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和一些教学研究者经常提倡研究教材。
那个时候,研究教材是为了学习教材,更好地按教材去教。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求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赋予研究教材以新的内涵和新的视角。
另外,教材的多样化也是刚刚起步,现有的四种版本都有成功之处,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课改实验阶段,研究教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和推陈出新。
研究新课标教材,首先要考虑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能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中有“知识与能力”,但没有规定必须讲哪些知识才能实现历史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中有“过程与方法”,但也没有规定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需要多少课时,思维方法如何渗透和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如果结合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系列理念,是应该严禁说教方式的落实。
实现课程目标,怎样利用教材内容是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不能接受也要结合考虑。
使用哪个版本,不是教师能够决定的,但没有课程目标的意识,也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按给的教材拼命去讲,是最不可取的。
比如必修(!)的第#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历史的第#课。
如果使用的是人民版,教科书从“王”“帝”的由来讲起,然后以“夏商政治文化”为题,介绍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又以“西周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为目,介绍分封、宗法和礼乐制度。
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考虑,教材提供的知识就明显纷杂,完全可以舍弃第一目、有选择地讲第二目,重点讲分封和宗法,通俗地解释礼乐制度。
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考虑,也可以选择第#目中的五帝的传说,因为教材提供了考古印证了传说,可以给学生史由证来的初步印象;而宗法制的血缘关系特征和礼乐制的等级差别,学生容易感知。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课程目标是呈阶梯性实现的,因此,第一节课肯定不能奢望太高。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研究教材的这一节,只要做一下换位思考,就不难发现教材的专业化、成人化的术语过多,如“新石器时代礼仪性建筑遗迹”“政治文化”“政治风格”“周的文化形式”“礼乐文化”“‘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西周礼乐文化有深沉的内涵,有久远的影响,有神奇的魅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