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随堂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是《易传》中的观点。

该观点主要体现了(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永恒的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运动是绝对的,②说法错误。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 )A.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C.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但认为运动的主体是概念,即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说明(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④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C项。

4.科研人员通过降低高粱体内的某种关键激素,能让高粱更多开花、结籽,大大提高了高粱的产量。

这体现了(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规律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C.人能够根据需要改造规律D.规律是人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能让高粱更多开花、结籽,大大提高了高粱的产量,这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正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人创造的,B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改造规律,C项错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对事物的反映,正确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项错误。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1.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答案 A解析材料中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A。

2.“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 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符合题意,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C。

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

但只在概念中运动。

”其观点是()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答案 A解析该观点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否定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故A符合题意。

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中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此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最契合的是()A.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答案 A解析王夫之的观点正确地认识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即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选项入选。

B、C、D选项只阐述一个方面,不是阐述二者的关系,均排除。

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必修4

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必修4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2.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 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而是有其规律性的。
定选项:C项既肯定了火是世界的本质,又认为这团“活火”一直在
有规律地运动,可见该观点与引文中的观点一致。A项是形而上学
的观点。B、D两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能不能发 生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具备。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必然联 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 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 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高二政治: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能力提升(新人教必修4)

高二政治: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能力提升(新人教必修4)

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能力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正确,但均与题意无关。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他强调要保持当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说明()A.事物处于绝对运动状态B.事物处于绝对静止状态C.事物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静止相对性的识记以及理解。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B、C三项说法均不正确。

故选D。

3.《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按规律从事农林生产就能取得理想效果,说明遵循规律能够造福于人类。

B项错误,规律不能被改造。

A、C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加上之前的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2.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C解析“东西由于某种运动得以存在”说明物质是运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④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观点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观点错误。

答案选C。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 )A.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答案 C解析“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C正确,D错误;观点既看到了竹排的运动,又看到了青山的静止,并不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也不否认运动的绝对性,A、B说法错误。

3.漫画反映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A.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深层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联系答案 B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该漫画中说“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呢”,说明规律是看不见的本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4.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神秘消失。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

等到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的措施时,已无力回天。

材料启示我们( )A.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事物B.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C.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答案 B解析A、C与材料主旨不符。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D错误。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课时训练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课时训练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单选题1.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2.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

面对时代与市场的变化,工匠们既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元素和核心技艺,也要巧妙地植入现代元素和生活气息,在坚持独创性、艺术性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

这要求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中要(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质变的发生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①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②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③在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④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城市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下面漫画(文:“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尊重客观规律性,顺势而为B.发挥主观能动性,绝处逢生C.矛盾具有特殊性,居安思危D.实践具有社会性,因时而变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使我们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同时思考人生、品味哲理。

歌词中的哲理主要包括()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③物质运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④物质运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下图漫画《枯的外表,强的内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又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②既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要看到其内在本质③既要分析事物的偶然联系,也要分析必然联系④既要重视客观条件,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时作业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答案

课时作业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表明( )A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答案:C2.下列属于规律的有( )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万有引力 ③万有引力定律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解析:D 考查对规律概念的理解能力。

①是生物遗传规律的具体表现,③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定律”是主观的东西,故①③不能入选。

②④分别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漫画说明了( )A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B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D 解析:B “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其原因主要是万有引力定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中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也不能理解为深层的联系,故D 项不能选。

4.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竟神秘消失了。

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到大约600棵树。

等人们意识到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时,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人已是回天无力了。

材料告诉我们( )A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B .自然决定社会C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我看到了苹果落地, 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解析:A材料显示古楼兰人神秘消失的原因是对环境的破坏,这说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A项符合题意。

5.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识能力。

高中政治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4)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 动。 (5)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6)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 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3.如何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从机械运动看,某物处于静止状态时,只是相对于一定的参 照系来说没有位置的移动。就其他参照系来讲,它仍然有位置的移 动。 (2)从整体与局部看,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运动的物体,从总体上看仍然处在运动中,静止只是物质运动过程中 的局部表现。 (3)从事物的性质看,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同时也进行着 某种运动和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迟早要使它失去自身的性质而变成 别的东西。
问题探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开始流传一个关于地震的帖子,有大 陆网民研究,从地图上来看过去几次的大地震,发现了惊人的巧合, 它们竟都位于同一条横跨中国的直线上。对此,专家认为,地震直线 表明了作者的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但仅仅如此而已,并不具有多少 科学意义。 1.想一想:地壳运动是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2.如何在与运动的具体形式的关系中把握运动概念?
3.如何全面认识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是运动的物 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 侧重强调物 质,运动是物质 持自己的存在,世界 质离不开运 固有的根本属性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 动 和存在方式 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 侧重强调运 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动,物质是运动 动离不开物 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 的承担者 质 是不存在的
3.论一论:专家之所以断定“地震直线表明了作者的善于发现 和善于思考,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并不具有多少科学意义”。其哲学 依据是什么?
提示: 事物运动的规律有其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

新教材高中政治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新教材高中政治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作业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有专家称,白天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和夜晚常看电视的人更容易肥胖,电子产品的明亮光线不仅会改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还会导致血糖上升。

这告诉我们(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内在规律的支配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③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④人类可以根据对规律的认识而利用规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材料强调事物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也没有体现利用规律,②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严重干旱,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生产。

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体现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可知性③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中④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气候的变化令人防不胜防”一方面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存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③符合题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错误;④的说法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排除。

答案: C3.近期,山东省地震局举办的“邀您揭秘省地震监测中心台”活动上,不少参观者感慨,真是长见识了,原来光知道海洋有潮汐,这次才知道原来都是岩石的地壳也有潮汐,而且和地震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在运动中认识事物D.事物时刻都在运动中,不存在静止的事物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知识。

岩石构成的地壳也像海洋一样有潮汐现象,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A正确;材料不是强调运动的主体,而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不符合题意;D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 错误。

答案: A4.工匠精神是一种沉稳求进的操守和情怀。

高中政治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两句诗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C解析题中诗句的意思是:大海尚且会变为桑田,少年人怎么能长久是少年。

这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排除B、C 两项;以上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是客观唯心主义,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项。

3.关于运动有几种观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B.二元论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两点论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答案A解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只看到静止而看不到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观点。

4.近年来,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坚持稳中求进说明( )A.事物处于绝对运动状态B.事物处于绝对静止状态C.事物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3: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3: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3.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①就是绝对的不运动②与运动相互依存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6.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7.(2016·上海高考)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础小测一、选择题1.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这表明()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C.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D.规律是客观的,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美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仿“月球温室”,通过水栽技术、矿物质营养液,不需使用土壤,用光纤将太阳光输送给植物,成功种出了西红柿、花生、土豆等。

研究人员计划在数年后将其发射到月球上,远程操控这个温室让其自动工作。

这样,当宇航员到达月球时,食物或许就已经准备妥当了。

这项科学研究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们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②植物生长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可循③只要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就能为人类造福④人们只有认识规律及其作用条件才能利用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中药将亡于药”,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很多种植者为多赚快赚,不顾中药材采摘时间和原产地的要求,甚至人用农药。

中医没有合格的中药,等于外科医生没有手术刀。

这表明①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②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③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能造福人类④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认识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6.“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基础自测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固有的根本属性是________()A.联系运动B.运动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两个概念,属于识记类题目,D项符合题意。

2.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答案A解析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承认物质是运动主体的唯心主义观点,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都是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诡辩论的观点。

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3.“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

这表明()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答案D解析“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

A、B、C表述错误。

4.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初步开发的阶段,对自然伤害很小,自然基本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改造自然的阶段,对自然造成的破坏,许多方面已难以修复。

这表明()①自然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③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故③④均符合题意。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

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解析:A、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波”是一种运动,“不改旧时波”强调的是相对静止。

答案:C2.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

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

这一观点( )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③④解析:“五行统一于阴阳,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③符合题意;“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体现了④的观点。

①表述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D项。

答案:D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此题考查运动和规律,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②错误;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④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故①③符合题意。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训练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础自测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

”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

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下列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4.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表明()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5.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2015年7月下旬以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出现间断性降雨。

局部旱情较严重地区虽然降水相对偏多,旱情有所缓解,但西部地区升温较快,温度偏高,局部地区达40℃以上。

高中政治 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同步精练精析达标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2.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同步精练精析达标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4

基础组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D.人类社会的所有变化2.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3.“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人的思维活动有其自身规律,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思维活动的制约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④是能够为人们所掌握和利用的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5.日本筑波大学等研究小组2012年6月25日宣布,已通过向空中散播有助于成云的“液体碳酸”成功实现了人工降雨。

这表明( )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B.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6.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今后工作七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材料中的“不变之变”。

提升组1.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楚国有个人剑落在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0: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0: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 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总和B. 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 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B.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C. 承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D. 承认运动与静止的统一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 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A.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B. 日出东方C. 新陈代谢D. 万有引力6.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规律性C. 可知性D. 运动7.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

这告诉我们( )A.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8.“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C.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D. 相对静止是暂时的9.《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这启示我们(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C.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10.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

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解析:A、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观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波”是一种运动,“不改旧时波”强调的是相对静止。

答案:C2.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

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

这一观点( )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③④解析:“五行统一于阴阳,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③符合题意;“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体现了④的观点。

①表述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D项。

答案:D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此题考查运动和规律,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②错误;客观规律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④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故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B考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4.11月19日中央气象台预报:20日至24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4-8℃,局地降温10℃左右,并伴有4-6级风;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有所好转。

这表明( )①人们对天气的预测源自于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②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把握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揭示事物真实联系的前提④客观条件的改变是引发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人们对天气的预测源自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③选项表述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题目中表述了人们可以预测我们的天气情况,表明了人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把握预测事物的变化趋势。

故②入选。

冷空气入侵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有所好转,这说明了客观条件的改变是引发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选项入选。

故D选项入选。

答案:D5.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先哲提出过许多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①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③寒温天地节气,非人所为明矣④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做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选项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②选项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排除;③选项说明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选项说明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故①④正确。

选D。

答案:D6.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多次地震,其中最大震级超过5.0级。

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①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就具体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④选项表述错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故A 入选。

答案:AB组提能强化练7.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濒临太平洋,台风影响频繁。

近年来,随着对台风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使福建台风防范工作站上新台阶,也为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这表明( )A.人类可以改造规律趋利避害B.尊重和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防灾减灾D.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有其内在规律解析:近年来,随着对台风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使福建台风防范工作站上新台阶,也为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表明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有其内在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A说法错误;B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出路”;C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说法太绝对;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8.近几年,地震活跃频繁。

不过,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该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故排除。

“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表明世界是可知的,故题肢②符合题意。

上述材料中“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了题肢③。

题肢④说法错误,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体现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A项体现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正确;B现体现了运动是绝对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与题意要求不符;C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与题意要求不符; D项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也与题意要求不符,不选。

答案:A10.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

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0%。

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和通信下降2.0%,医疗保健上涨 2.9%。

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数据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说明( )A.相对静止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承认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C.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永恒的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选项表述错误。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D选项表述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数据背后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说明要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故C选项正确入选。

答案:C11.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补习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 )①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②学习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效果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③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学习效果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认为“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这是正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所有的干预,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干预是必需的,故①错误;应该辩证地认识“课外补习”,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兴趣爱好等,故③错误。

答案:D12.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该村建设成为“博物馆”和旅游景区,成功的原因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发展目标不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③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而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答案:BC组大题冲关练13.最近,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将出版国学教材,在秋季中小学开设国学必修课。

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样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依据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评价上述专家的意见。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2)甲专家提出将国学经典进行删减进入课堂的观点,符合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将国学经典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的做法,坚持了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会让国学经典保持旺盛生命力。

乙专家观点遵循了国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两位专家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和不严谨性,应该结合起来。

14.2017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总需求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着力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