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都市人类学
都市人类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1929年,林德(Lynd)夫妇发表了《中部城镇》一书。
二战期间和以后,从事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如1943年怀特(Whyte )出版的关于贫民窟的青年人社会,1948年赫尔曼(Hellmann)和班通(Banton)写的著作,50年代前苏联发表的研究工人的论著等等,都是都市人类学早期比较好的作品。
西方的人类学,长期以来一直注意殖民地民族的研究。
二战后,殖民地国家先后独立,不再欢迎来自宗主国的学者对他们的文化进行研究。
但更重要的是,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也影响北美民族意识的增长。
这些,使西方国家在二战后也开始研究本国的民族。
大约在50年代、60年代初,北美人类学家开始注意城市少数民族,如加拿大对讲法语的加拿大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美国对其境内的城市少数民族进行的研究。
欧洲各国对少数民族研究也做出了成绩,1978年出版了《西欧少数民族语言》。
但都市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国际上通常认为应从60年代开始,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较多的著作,并对都市人类学学科建设进行了广泛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当时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城市民族关系。
都市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89—1990年在我国召开第一届国际都市人类学会议以后,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提出了我国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任务。
胡绳院长在讲话中强调了对城市中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研究以及汉民族的研究。
他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既有自己的聚居区,同时又散居在汉民族居民区或其他民族地区,如满族、回族都散居全国。
全国大部分县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因此,都市中的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应该是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课题。
”〔1 〕胡绳院长还强调了对汉民族的研究。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之一的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依然起着重大作用,应该列入人类学研究的范畴。
人类学学科词汇
目录1、埃里克•沃尔夫(ric Wolf: 1923-1999) (4)2、埃文斯—普里查德(Evans-Prichard,1902—1973) (4)3、采集经济(gathering economy) (5)4、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 (6)5、传统(Tradition) (6)6、大传统(great tradition) (7)7、东方学(Orientalism) (8)8、都市人类学(urban anthropology) (8)9、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 (9)10、分支世系制度(segmental lineage systems) (11)11、符号(Sign) (12)12、弗朗兹•博厄斯(Boas, Franz: 1858-1942) (12)13、福忒思(Meyer Fortes, 1906-1983) (13)14、父权制(Patriarchy) (14)15、葛兰言(Marcel Granet: 1884-1940) (14)16、工业人类学(Industrial Anthropology) (15)17、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16)18、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 (17)19、过渡礼仪(Rites of Passage) (17)20、汉人类学(Chinese Anthropology) (18)21、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18)22、后殖民主义(post colonialism) (20)23、互惠(riciprocity) (21)24、货船崇拜(Cargo cults) (22)25、家庭(Family) (22)26、交换(Exchange) (23)27、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 (25)28、交易(Trade) (26)29、结构(structure) (26)30、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27)31、进化论(Evolutionism) (28)32、禁忌(Taboo) (29)33、经济人类学(Economic Anthropology) (29)34、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 1926-2008) (30)35、库拉圈(Kula) (32)36、夸富宴(potlatch) (33)37、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34)38、跨文化研究(Cross -Culture Study) (35)39、拉德克利夫-布朗(A.R. Radcliff-Brown: 1881-1955) (36)40、李安宅(Li An-Che: 1900-1985) (36)41、李济(Li Ji: 1896-1979) (37)42、联姻理论(Alliance theory) (37)43、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 (39)44、林耀华(Lin Yaohua: 1910-2000) (41)45、凌纯声(Ling Chunsheng: 1902-1981) (42)46、旅游文化(tourism and culture) (42)47、乱伦禁忌(the incest taboo) (43)48、马克思主义人类学(Marxist anthropology) (44)49、马林诺夫斯基(Branislow Malinowski: 1884-1942) (46)50、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 (47)51、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 1921- ) (47)52、民族(nation) (48)53、民族性(Ethnicity) (49)54、民族志(ethnography) (50)55、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51)56、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 1920-1975) (52)57、母系社会(The Matriarchal Society) (53)58、农耕(agriculture) (53)59、皮埃尔•布迪厄(Perre Bourdieu) (54)60、千年王国运动(illenarian movements) (57)61、乔纳斯.费边(Johannes Fabian) (57)62、乔治.杜梅齐尔(Gorge Dumézil) (59)63、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 (60)64、人格(personality) (61)65、人种(race) (62)66、认同(Identity) (63)67、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 (63)68、萨林斯(Marshall David Sahlins) (64)69、萨皮尔.爱德华(Sapi, Edward) (65)70、社区(community) (66)71、神授魅力(Charisma) (66)72、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 (67)73、实践理论(practice theory) (68)74、氏族(Clan) (69)75、世系(Lineage) (69)76、实验民族志(experimental ethnographies) (70)77、适应策略(Adaptive strategy) (71)78、狩猎(Hunting) (72)79、死亡仪式(Death Ritual) (73)80、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 (73)81、田汝康 (Tian Rukang) (74)82、田野工作(Fieldwork) (74)83、同感(communitas) (75)84、图腾崇拜(Totemism) (76)85、万物有灵论(animism) (76)86、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 (77)87、文化(Culture) (78)88、文化传播论 (Diffusionism) (79)89、文化解释学(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79)90、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80)91、文化相对论 (Cultural Relativism) (80)92、文化与国际贸易(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81)93、巫术(Magic) (82)94、吴文藻(Wu Wenzao) (83)95、习惯法(costomary law) (84)96、消费(Consumption) (84)97、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 (85)98、新民族志(New ethnography) (85)99、性(Sex) (86)100、性别(Gender) (87)101、许烺光(Francis L. K. Hsu) (87)102、杨堃(Yang Kun) (88)103、医疗人类学(Medical Anthropology) (88)104、仪式 (ritual) (89)105、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art) (90)106、意义(meaning) (91)107、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 (91)108、宇宙观 (cosmology) (92)109、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 (93)110、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 (94)111、种姓制度(caste) (95)112、种族主义(Racism) (95)113、主位(emic)、客位(etic) (96)114、宗祧群体(descent group) (97)115、族群(ethnic group) (97)116、祖先崇拜 (ancestor worship) (98)117、治理(Governance) (98)1、埃里克•沃尔夫(ric Wolf: 1923-1999)著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
•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和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10)
•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图1-11)
(2)国际发展形势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 “人类住区”(Habitat)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了住区社会、经济和环 境质量和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八个目
• 《商君书· 徕民篇十五》: •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 (1)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遗产与理念
• 城市规划: 《考工记》:“体国经野”的营国制度,实际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包括周边阡陌的总体 规划制度。 《管子》:城市职能分工——“制图以为二十一乡,商工职乡六,士农之乡十五” 城市规模分级与组织——“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 直觉曰乡” 《周礼》《尚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
1.1 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 40 年代,启蒙并决意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秉承沙里宁指导 • 50 年代,参与国内城规实践与教学,发现问题“物质规划” • 60 年代,编写《城乡规划》 • 80 年代,发现问题,成立“城市科学研究会” • 如今,中国城市与发展面临冲击,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探索 方法!
1.3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
• 道萨迪亚斯(1913年-1975年),希腊建筑师和城镇规划师,创立“人类集 聚学”。1954道萨迪亚斯在“人类集聚学”中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
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
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
安徽大学《文化人类学》课件
创世派
进化论派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之 间存在着四点主要相似之处:(1)生长过程的相似 性,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2)结构进化的 相似性,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3)功能分化的相似性,指与结构进化而相伴相生 的功能多样化;(4)相互依赖的相似性,指执行各 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 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 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因此, 社会科学上的解释基本上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毫无二致,均 是将事件包含在宇宙的自然、经验法则下来解释,而自然 科学使用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人类学的人文学科方面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地方 在于:它强调与定量研究相反的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
(1)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强调 研究应该在自然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而研究所 获得的结果和意义也只适用于这种特定的环境和 条件,其核心和精髓在于“整体地”理解和解释 自然情境。而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更接 近于科学的范式。
结构访谈是研究者依据事先设计的问 卷和固定的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访 谈,它要求在访谈过程、访谈内容和 访谈方式方面都尽可能做到统一和标 准化,目的是为了增加访谈过程的客 观性和所获得资料的可信度,以便对 访谈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
无结构访谈,又叫深度访谈或自由访 谈,是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 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和 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着这个 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5)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 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而定性研究者则青睐于研究 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与特殊性。定量研 究常常会采用试验、调查、内容分析等研究方式和量表 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观察等资料收集 方法,而定性研究则通常会采用实地研究的研究方式和 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谈等资料收集方法。定量研究的 结果主要以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而定性研究的结果则 以文字表述来说明。
人类学通论 第二十二章
• (一)社区研究
• 人类学家认为:“都市化并非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 和城镇,而应该是指社会中城市与非城市地区之间的来往和相互 联系日益增多这种过程。”城市与乡村相互影响、乡村文化与城 市文化互相接触融合后,产生了一种整合的社会理想,既含有乡 村文明成分,又含有城市文明成分,这种现象即为“乡村城市 化”。随着乡村城市化而来的是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的生产力 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等 发生变化,并与城市逐渐接近、趋向同一。
• 二、都市人类学的确立
• 虽然人类学在都市研究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概念,但其他学科 的学者也可能采用相似的方法与概念。当然人类学的确与别的学 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研究城市的学科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我们似乎难以寻找到精确的工作分工。
• 都市及都市社会集人类文明之精华,因此研究都市的学者涉及各 种学科领域,目前,有生物学、建筑工程及设计、城市规划、政 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公共行政学、系统工程学等, 当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也包括在都市研究者内。现在研究都市 及都市社会已形成了专门领域,一些大学设立了都市研究学院或 研究中心。如此整合相关学科所长来研究都市问题,足见都市研 究不是某单一学科的专利。
第二节 都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 都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下介绍其中 的几类,如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的职能、城市的基本组织、 族群与族群关系、城市中的乡村移民以及都市问题等。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社会人类学的都市族群研究
【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族群认 同;都市族群
中图分 类号 :C 1. 9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 9 (0 2 l o 9 6 6 4 - 3 1 2 1 )0 —0 0 —O 9 第
强调客观识 别,而主要考察其 主观认 同 (如 泰 国泐 人 eteiet i t y 在文化上跟泰人完全相同 ,但他们在主观上 自 认 为 是 不 同 于 泰 人 的 族 群 ( e n 16 ) Mor 9 5 。 ma
马来 西 亚 、新 加 坡 的 答 奋 人 是 早 期 华 人 的后
裔,他们多数 已接受 当地马来人 的文化 ,但 主
观上强 烈认 同华 人 ( a 98 。美 国学者安 Tn 18 ) 德森的 “ 想象的共同体” 概念对族群与社会认
同研究影响深远——族群与社会认 同一定 程度 上是建 立 在 “ 象 ” 的 基 础上 的 ( ne o 想 A dr n s
221总 9 0/ 第 期 1 0
J R LFT O G O N H L Y U AOE N O
. 奎臣 l 銎 盈 豳 I — 蓄匿 | l I 匝
D I O 9 9 j sn 17 9 9 .2 1 .0 .0 2 O :l .3 6 / .i . 6 4— 3 1 0 2 1 0 s
学关 于 族 群与社 会 认 同 的理 论 取 向 ,已经 不 再
学界关于族群 、族群认 同、文化认 同等方 面的 研究 主要 专 注 于对 少 数 民 族 的研 究 ,对 大都 市 的族群 研究 虽涉及 已久 ,但 整 体来 讲重 视不 够。一些学者 简单将族群研究看作是 “ 民族研 究 ” 的翻版 ,甚 至认 为 “ 群研 究 ” 是 “ 族 民族 研究 ” 的 替 换 词 。实 际 上 ,正 如 许 多 学 者 所 论 ,“ 群”与 “ 族 民族 ” 的概 念有 交 叉 、有重 叠 ,但 二 者 之 间 是 不 能 划 等 号 的 ( arl Hr l e 20 ; 0 2 陈志明 20 ;范可 20 ; 时远 20 ; 02 03 郝 02 阮西 湖 2 0 ) 04 。 我 国都 市族 群 研 究 可 以包 括 三 个 领 域 : ( )海 ( 一 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 、 文化认 同、国家认 同表述研究。研究对象如加 拿大华人 、新加坡华 人 、香港人 、台湾人 、澳 门人等; ( 二)少数 民族融人大都市之后的族
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
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城市已成为人类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而城市中的都市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城市化和都市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进行探讨,以期了解人类学在这一领域中的贡献。
一、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或其他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人类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的形成和变迁:人类学家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他们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挖掘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城市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城市社会结构和变迁: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地方,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
人类学家通过对城市社会结构的调查和观察,展示了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都市生活的影响。
他们研究了社会层级、社会互动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城市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见解。
3. 城市文化和都市生活方式: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不同的文化在都市中相互渗透和融合。
人类学家通过对都市生活方式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都市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他们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和访谈,展示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变化。
二、人类学在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研究中的贡献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城市社会和人类行为提供了独特地视角和方法。
以下是人类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1. 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常常通过田野调查来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交互。
在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研究中,田野调查为人类学家提供了直接观察和参与的机会。
他们可以进入都市环境中,与城市居民进行交流和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
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与理解
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与理解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社会组织和进化过程的学科,而城市化与都市生活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与理解,提供了深入探索城市现象的视角,揭示了城市化对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人类学对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研究与理解。
一、城市化与都市生活的定义与范围城市化是指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过程。
都市生活则指在城市中居住、工作、生活的一种现象。
都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相比,具有多样性、高度社交化和经济活动集聚的特点。
二、人类学对城市化的历史研究人类学对城市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对古代城市和文明的研究。
早在19世纪末,人类学家就开始研究古代文明的遗址,并对城市形态、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进行考察。
20世纪,人类学家逐渐转向对当代城市的研究,关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移民、身份认同等问题。
三、人类学视角下的城市生活理解1. 社会关系与网络:人类学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城市化对社交网络的重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发现,城市化使得社交圈扩大,人们与更多不同背景的人相遇,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2. 身份认同与多元文化:城市化带来了不同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人类学通过研究移民社区、城市次文化等现象,揭示了城市中多元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3. 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城市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人类学研究关注了不同社区、阶层、职业的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四、城市化对个体的影响1. 空间与身体:城市空间的紧凑与拥挤对个体的身体感知和身体行为产生影响。
人类学通过考察个人在城市中的空间行为、交通方式等,研究城市化对个人身体经验的影响。
2. 工作与就业:城市化对就业与工作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类学研究发现,城市中的职业分工、劳动条件和就业机会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等性。
3. 健康与环境:城市化还对个体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人类学视角下的都市化与城市生活
人类学视角下的都市化与城市生活在人类学中,都市化和城市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都市化和城市生活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
一、尺度和维度上的变化随着都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尺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中心,其尺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农村社区。
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交圈也发生了扩大,与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接触。
这种多元性和交互性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新的社交关系。
在维度上,都市化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这对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成为了资源分配和权力运行的中心,政治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和组织。
二、多元文化与城市生活城市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的人们。
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得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化表达,包括艺术、音乐、美食等等。
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城市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熔炉,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形成了全新的文化风貌。
三、空间与身份的重构都市化和城市生活对于个体身份的重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中,人们的身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我表达和实现。
同时,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人们往往通过职业、教育和收入等方面来衡量自己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身份。
四、城市生活的挑战与问题尽管城市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压力使得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相应增加。
城市中的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平等和排斥现象,一些弱势群体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困境。
此外,城市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
综上所述,人类学视角下的都市化与城市生活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复杂性的研究领域。
人类学在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性
人类学在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对于城市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城市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以及社会互动等方面,阐述人类学在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结构与人类学研究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核心区域,其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与传统农村社区有着明显的不同,人类学在城市社会结构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学家通过对城市社区的调研,揭示了城市中不同阶层、群体的互动关系,研究了城市中的社会网络、社会交往方式以及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城市文化变迁与人类学研究城市作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文化变迁也是人类学在城市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们聚集于城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人类学家通过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城市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融合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城市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中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传统节日等,进而推动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另外,人类学还可以揭示城市发展背后的历史因素和社会问题,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城市互动与人类学研究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集聚地,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城市互动的研究中,人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学家通过对城市中的社交行为、社区互动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的方式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城市中人类互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提供参考。
此外,人类学还可以关注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
通过研究城市中的社会认同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城市中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贡献。
人类学知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
人类学知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扩张与更新也带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文化遗产的概念、城市化的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1.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物,包括文化景观、历史建筑、文物、民俗传统、语言、宗教、思想、艺术等。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维护民族和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城市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了新的挑战。
城市扩张导致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被拆除或改建,使得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
城市化带来了现代化的浪潮,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逐渐消失,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威胁。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使用和规划不当也会对文化遗产造成影响,比如文化遗产所在的区域可能被用于城市建设,或者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等。
3.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缺乏专业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之一。
在许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从业人员和专家仍然稀缺,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本高昂也是一个难题,包括文物修复、保护设施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政府的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4.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规范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使用。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学年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学年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社会学家茶座》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2007年7月20~22日,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学年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
这次大会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界碑、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参会人员规模、参会论文规模、论坛规模和参会机构规模都创历史新高。
【总页数】1页(P1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第一次理事会及2017
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在杭州萧山隆重召开 [J], ;
2.高分十年·智融空天
—第七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在长沙举行 [J], 陈飚
3.十年,矢志不渝践行绿色发展——第十届中国国际水性木器涂料发展研讨会在上
海隆重召开——第十届中国国际水性木器涂料发展研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 [J], 本刊编辑部
4.2019(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J], 无
5.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学年会侧记 [J], 杨文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路与族群第十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
道路与族群第十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肖明远【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年(卷),期】2017(028)003【总页数】1页(P封3)【作者】肖明远【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2017年8月4日至6日,第十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本次高级论坛由青海民族大学与人类学高级论坛联合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
来自台湾“中研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海峡两岸23个省市地区及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以“道路与族群”为主题从不同的视域进行了深度的研讨,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
会议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教授主持。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索端智教授、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周大鸣教授、中研院院士人类学高级论坛顾问黄树民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索端智代表主办方之一的青海民族大学,对来到西宁参会的诸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在回溯青海民族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历史的同时,指出青藏地区是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富矿区”,许多领域亟待开垦。
周大鸣代表人类学高级论坛向与会学者就人类学高级论坛的发展历史做了回顾,并指出人类学高级论坛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的学术组织,其发展离不开各位学术同仁的鼎力支持,特别强调了广西师范大学徐杰舜教授对人类学高级论坛的“推手”作用,同时阐明本届会议主题“道路与族群”的意义,以及费孝通先生是在甘青地区的现实基础上而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
黄树民在致辞中作了题为《全球化的跨境流动:人类与物资》的演讲,从史前人类的全球化跨境流动、南岛民族的南向跨境流动、哥伦布交换:跨境生物与疾病、台湾的跨境流动:人才流失的跨境流动——台湾赴美留学生人数等几个史料鲜明、数据翔实的例子论证了全球化的跨境流动对人类的影响与作用。
本次会议的讨论分主题发言、分论坛报告、海峡两岸圆桌论坛等三部分。
会议的主题发言:周大鸣教授做题为《民族走廊与族群》的演讲,发言中在讨论从走廊理论到走廊与民族形成的基础上,进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进行全面思考。
首次“都市与族群”专题学术研讨会汇总-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首次“都市与族群”专题学术研讨会汇总-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
会议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
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介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
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人类学族群研究的背景和理论探讨。
陈志明教授提交的会议论文都市、族群与人类学的研究一文,对人类学都市族群研究的背景和理论进行了总纲性的阐述。
他认为中国要重视对移民、族群与都市的人类学研究,并且提出上海作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大都市,有很多族群现象值得去研究,如汉人之间、国内少数民族、都市外籍移民群体、归侨、族群与文化交流、还有一些其他课题如族群性群体间的个人互动等。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纳日碧力戈教授的中国族群研究者的知识I`笼及其反思一文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以及对知识话语权力的批判,从语言学的路径解构民族与文化族群的差异。
作者打破关于民族一族群研究的一文化二元对立的话语圈限,力图使族群研究重新回归到和谐的具有道义感和德性的表述上来。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范可教授的公民权与族群认同一文讨论了与国家归宿问题。
他提出多民族国家应当在公民权的语境里来理解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少数民族权利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自身的诉求,少数民族民众自身的诉求反映了他们的公识的觉醒与成长。
因此,当政者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上倾听来自少数民族民众的声音是多民族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最起码条件。
融于交流,盛于久远——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综述
融于交流,盛于久远——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综述
黄世杰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24)4
【总页数】8页(P32-39)
【关键词】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综述
【作者】黄世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原生态文化研究新的里程碑——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J], 罗春寒
2.“全球化”给中国人类学带来的机遇--2013“全球化与中国人类学”国际高级论坛综述 [J], 张楠;何晴;彭文斌
3.“中国宗教人类学的回顾与前瞻:首届宗教人类学学术论坛”综述 [J], 陈锐刚
4.交流互鉴共融发展
——"2019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综述 [J], 张占敏
5.重视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探讨——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和总结摘要[J], 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徐杰舜;范光棣;徐晓光;沈林;陈礼贤;乔健;张有隽;周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地与人类文明
湿地与人类文明
贾治邦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产业》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这熟悉的唱腔唱的是江南常熟一带的湿地,这几句经典唱词唱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赞美了祖国的湖光山色,洋溢着诗情画意。
【总页数】8页(P64-71)
【作者】贾治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31.7
【相关文献】
1.从共同的易学理念看人类文明同源——人类文明同源研究之一 [J], 黄懿陆
2.从共同的易学表现形式看人类文明同源——人类文明同源研究之二 [J], 黄懿陆
3.居住区湿地景观演变与人类文明 [J], 雷卫伟
4.云南北海湿地沉积物记录的过去2050年气候演化及对区域人类文明的影响 [J], 高小雪;韩瑞辰;范虎童;王永波;赵艳;沈吉;刘兴起;汪勇
5.湿地人类文明的摇篮 [J], 耿国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类学与都市文明
人类学与都市文明作者:杨秋月常小竹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主题为“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2018年11月3日—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议题涉及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时空与社区、新移民与城镇化、都市音乐与艺术等,与会学者讨论了在现今世界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通过自己的研究展现了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着力点。
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人类学家不仅要关注边缘地区的文化与社会,也应该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都市文明。
关键词:都市文明;他我之间;人类学高级论坛;关怀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1-0152-05人类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直面当下、有所担当的学科。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问题渐趋复杂多样。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的学科重建以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都市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成熟,并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学高级论坛自其诞生之日起,经山地—乡村—草原—流域等人类生活文明形态的讨论,于2018年11月3日-4日驻足都市,在上海举行了主题为“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本届高级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与人类学高级论坛联合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和贺州学院承办,来自弗罗里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海内外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期刊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都市空间、社区参与、新移民、城镇化、都市民俗、都市音乐等子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2018年10月7日,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在台北逝世。
为缅怀乔先生,本届论坛特安排“追念乔健先生的人生与学术”活动,主持人范可教授在简单介绍了他与乔先生相识相知的经历之后,代因病未能出席的乔先生公子乔立博士宣读了乔先生的生平。
其后,张展鸿、周大鸣、徐新建、赵树冈4位教授依次表达了对乔先生的追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议综述杨秋月,常小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主题为“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201S年11月3日_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议题涉及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时空与社区、新移民与城镇化、都市音乐 与艺术等,与会学者讨论了在现今世界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通过自己的研究 展现了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着力点。
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人类学家不仅要关注边缘地区的 文化与社会,也应该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都市文明。
关键词:都市文明;他我之间;人类学高级论坛;关怀中图分类号:C912.S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621X(2019)01 -0152-05人类学是一门与时倶进、直面当下、有所担当 的学科。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 平显著提升,城市问题渐趋复杂多样。
伴随着20 世纪S0年代人类学的学科重建以及中国城市化 的发展进程,都市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曰益成熟,并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学高级论坛自其诞生之曰起,经山地一 乡村一草原一流域等人类生活文明形态的讨论,于201S年11月3曰-4曰驻足都市,在上海举行 了主题为“人类学与都市文明”的第十七届人类学 高级论坛。
本届高级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与人类 学高级论坛联合主办,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 政学院和贺州学院承办,来自弗罗里达大学、香港 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西民 族大学等海内外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期 刊的1〇〇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与会学者 围绕都市空间、社区参与、新移民、城镇化、都市民 俗、都市音乐等子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201S年10月7曰,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在 台北逝世。
为缅怀乔先生,本届论坛特安排“追念 乔健先生的人生与学术”活动,主持人范可教授在 简单介绍了他与乔先生相识相知的经历之后,代 因病未能出席的乔先生公子乔立博士宣读了乔先 生的生平。
其后,张展鸿、周大鸣、徐新建、赵树冈4位教授依次表达了对乔先生的追思。
张展鸿教 授介绍了乔先生对香港人类学届的贡献:他将香 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由3位老师、不足10名学生 的规模发展到今天的9位老师S0多名学生,其一 生为推动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周大鸣 教授回忆乔先生率先将香港的人类学研究带到大 陆,以香港为桥梁连接两岸学术界,为两岸学术交 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徐新建教授回忆了和乔先生 的诸多学术会面,认为对乔先生最重要的一个评 价是:乔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我们这一辈人纪 念乔先生,第一个是缅怀,第二个是继承;赵树冈 教授讲述了乔先生早年在台湾的求学经历以及他 后来在台湾的学术活动,认为乔先生是一位承前 启后的学者。
其后,大家共同观看了由乔立博士 制作的缅怀乔健先生的视频。
本届论坛的第二项议程是由徐杰舜教授主持 的“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交接仪式”,从今年起 由范可教授接替周大鸣教授出任新一届人类学高 级论坛秘书长。
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应用理解都市人类学的发展是我们进行都市人类 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这既要站在整个人类学的 发展脉络里来讨论,又要在作为整体的外在社会 变迁的语境中来考量。
在本届论坛中,周大鸣教收稿日期:2018-11 -22作者筒介:杨秋月(1993 _),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常小竹(1989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
授等学者从学科发展及其应用角度对都市人类学 进行了宏观梳理。
在主题演讲中,中山大学的周大鸣教授回顾 了国外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并总结了中国都市人 类学的30年研究历程。
他强调,都市人类学在中 国的系统性发展首先得益于1%6年以来中山大学与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的顾定国{Greg E.Gul-din)教授的合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都市 人类学铸就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其研究主体包括: (1)农民工、外国人等在内的都市移民研究;(2) 邻里、社区重建等的城市社区民族志;{3 )诸如蚁 族、监狱犯人等的都市特殊群体研究;(4)包括基 督教、伊斯兰教等在内的城市宗教研究。
在方法 论上,周教授认为:参与观察与整体观依旧是都市 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最后,他对都市人类学 未来发展做了展望,认为未来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除了要追求应用性、文化多元性、综合性、理论性 以外,也要利用大数据和新技术进行辅助研究。
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总结了 17年来人类 学高级论坛的线性演化逻辑,更对本次的“都市文 明”主题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和现实思考。
他 以“人类学进城”的话题开场,认为本届人类学高 级论坛在上海召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是“中国人类学进城”的隐喻。
在讨论“都市文明”这一 概念时,他指出人类学高级论坛一直致力于将“文 明”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对人类学不同层面、不同区 域的话题进行考察。
“都市文明”中最明显的标志 是城镇化,而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数据增长和 表面繁华,更要关注其中的形和神——人和人的 行动。
其后,徐教授从宏观到微观,以地标作为城 市的一个进入点,对城市进行时空解构,定义了人 类学意义上的城市——多元的空间组合,它重叠 着各具象征的地理标志,是一个时空的构成体,并 以望江公园的历史演变为例,通过地理地标的讨 论,在时空解构中,演绎了对西南城市的一个理解D中山大学的杨小柳教授对新时代中国都市人 类学的新发展进行了一个导引性的发言,她的发 言对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的脉络、前瞻、现状进行 了一个全局和宏观的梳理。
杨小柳认为构建新时 代中国特色的都市人类学可以从移民研究的突破 和创新、城镇化研究理论的提升以及应用研究的 突破这3方面入手。
其中,移民研究中要重点把 握人口迁移的动向、民族地区的移民、大城市中的 国际移民等内容;城镇化研究理论通过对城镇化模式的理论提炼,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城市发展模式进行讨论,对移民社会文化转型的研究进行提升;而在其应用研究层面,则可以从多点民族志、数据搜集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应用层面的突破等方面入手。
人类学产生本身就是应用的结果,在复杂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关注其应用性符合学科内在发展与社会外在变迁。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人类学系的 Gerald F.Murray 教授认为,通过应用研究,人类学家可以选择介入甚至影响中国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提出并且传播令人信服的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他相信人类学可以对迅速发展的中国提出新的见解。
在发言中,M uiray教授不但介绍了应用人类学的演变及其丰富性,还以在海地Hispaniola岛的应用人类学研究为例,指出在当地从砍伐森林{deforestation)到重 造森林 {reforestation) 的过 程中,他作为人类学家,实际上是在居民和机构之间扮演着类似文化经纪人{culture - broker)的角色。
为了推动应用人类学的发展,他认为首先将大学作为一个推广基地,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这或许是一个可行之策。
最后,1«1»7町教授指出,人类学家可以选择介入甚至影响中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提出并且传播令人信服的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他相信人类学可以对迅速发展的中国生活提出新的见解D二、都市人类学的经典议题:时空与社区时空与社区作为人们曰常生产生活与互动的基本载体,时常引发人类学家尤其是都市人类学家对其的关注与研究。
本次论坛中有诸多学者对这一经典议题展开探讨。
在主题演讲中,来自复旦大学的潘天舒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他关于上海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实践进行的研究,潘教授尤其关注士绅化(gentrification )语境中的石库门意义世界,他在这里纳入了赫兹菲尔德{MichaelHer^eld)提出的“社会时间”{social time)和“纪念碑时间”{monumental time)两个概念来对他的研究进行说明,指出最近20年以来围绕石库门的精英话语转变与曰常生活实践的巨大脱节。
在此基础上,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和上海的社会特点,指出上海都市田野研究的3条主要路径应该是都市人类学、商业和技术人类学、以及医学人类学。
中山大学的孙九霞教授对亚运会背景下的荔枝湾的城市社区空间再生产进行研究,为大家展现了荔枝湾在亚运会前后的人文建构以及多声道会议综述会议综述协商的过程D她通过“事件性过程”将荔枝湾的空间生产分为前亚运时期{2009年之前)、亚运筹备期{2009 -2010年)、亚运进行时{2010年)、后亚运时代{2010年以来)这几个历时阶段。
她的研究说明大型事件往往可以成为空间生产的关键时间点,大型事件举办前具有急剧性特点,举办后作用力减弱。
此外,从荔枝湾的个案中也可以看出,空间实践、空间再现以及再现空间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对荔枝湾的构想/(>灵空间,不仅包含着由上到下的政府的构想,也包含着由下到上的居民与使用者的构想,个体对此的感受,尤其是他们的时间感也是穿梭于其间的。
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展鸿教授对香港的都市人类学进行了梳理,回顾了早期83^肌诹对(1、1^11-rice Freedman、James Watson等人类学家的新界研究。
在此基础上以香港新界元朗地区为田野调査点,探讨香港沿岸污染问题在从20世纪70年代发生以来,如何影响了传统的稻米生产、淡水渔业、和牡蛎养殖等行业的发展,他关注渔民如何应对这些变迁,从而找出解决办法。
张教授通过香港新界元朗地区的牡蛎养殖,突出社会复原力、适应和转型对于理解灾后重建和社区参与的各种经验和策略的重要性。
年轻学子对都市中的时空与社区议题+分感兴趣,并且带来了精彩的研究。
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罗文宏博士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现代博物馆的研究。
她首先指出,近年来中国兴起一股强烈的“盛世修史”和“盛世收藏”传统文化热潮,博物馆运动在各个城市进行得轰轰烈烈。
她以当代博物馆运动的再造为例,来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具体的理解并且实践出文化的空间感,同时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时间意识。
或者说,在当下的现实中展开对过去的想象,将其在当下挪用、重构和展演。
山东大学的本科生闫冰主要对济南宽厚里这一公共空间进行研究。
指出济南宽厚里怎么样利用诸如建筑和戏剧等技术,将“宽厚里”这一公共空间从最初的老街拆迁空地建设为官方宣传的“老济南风情一条街”,她运用想象工程理论{Imagineering),分析了宽厚里这一空间对“老济南”这一文化象征的生产和还原,以及这一活动如何迎合大众消费的过程。
三、都市转型过程中的新移民与城镇化研究人类学一直致力于解决现实的、当下的问题,新移民与城镇化就是这样一个既立足于当下,又有宏大关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