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_唐代建筑的翘楚
中国唐代著名古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木构殿堂型构架)
东大殿(修建者:愿诚和尚)东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殿堂型构架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现存唐代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东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东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
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
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东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东大殿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平面柱网,内外柱等高,檐柱有侧脚及升起。
檐口曲线平缓,出檐深远。
斗栱尺度雄大,形式古朴。
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
殿内遗有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唐代塑像,以及唐、宋壁画和题记。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
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
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平面图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
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东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剖面特点:
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
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暗(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暗,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
③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
(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
佛光寺大殿_中国古典建筑分析
大殿简介
佛光寺大殿坐东朝西,三面 环山,西向豁然开朗。寺区 周围松柏苍翠,环境清幽。 寺内建筑高低错落,布局疏 朗,主从有致。最东的高地 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 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 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 大殿外表朴素,柱、额、斗 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 涂刷,未施彩绘。
大殿结构
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 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的 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 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 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 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 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约为 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 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 上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 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时期建筑特征。 大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 中,深一间,好象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 梁(即四椽栿),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 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 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 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被梁思成誉为“我国第一国宝”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被梁思成誉为“我国第一国宝”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佛光寺,保存有中国最重要的一座古建筑——唐代木结构建筑东大殿,佛光寺的地位在古建界众所周知,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我国第一国宝”(注: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台外,坐落在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新村后的山崖之前。
寺宇规模较大,但是和五台山台怀镇大寺相比的话,还是规模较小。
按照资料,佛光寺曾经为五台山“古十寺”之一(注:宋·延一《广清凉传·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那么现存的规模显然不是佛光寺原状,在佛光寺鼎盛时期的盛况,我们已不得而知。
山门前的油松粗壮,枝丫似虬,与山门及照壁相映成趣,是游客到了佛光寺看到的第一幅画面。
进入山门,整个佛光寺尽收眼底,正面的东大殿坐落在高高的山崖之上,绿树掩映,左侧的文殊殿宏大古朴,这两座建筑是佛光寺最重要的建筑,也是佛光寺最重要的看点。
庭院中间耸立着古老的唐代经幢,因为林徽因与之合影的照片网络上随处可见而名扬天下。
经幢(chuáng),中唐以后出现,盛行于两宋,因刻有经文而得名,经幢上一般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所以人们把它刻在经幢之上。
佛光寺两通唐代经幢都是刻的此经。
佛光寺唐乾符四年经幢佛光寺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庭院内的经幢雕刻于唐乾符四年,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乾符”唐僖(xī)宗李儇(xuān)的年号。
唐僖宗李儇是唐懿宗李漼(cuǐ)的第五子,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李忱(chén)长子,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李忱(chén)大中十一年。
而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昭宗李晔(yè)在天祐元年(904)被朱温所弑,唐朝实际已亡,虽然后面有唐哀帝李柷(zhù)在位三年,但唐哀帝李柷就和他的名字“柷”一样,实际就是个演戏的,形同虚设,只是朱温篡(cuàn)唐的一个跳板而已。
乾符四年,已是唐王朝的黄昏时分了!文殊殿,重修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
佛光寺
材料
用的最多是石头和木料,还有一些涂料
作用
佛光寺现常住比丘十五单,在方丈明临法师 的带领下,晨钟暮鼓、朝晚课诵、梵呗梵音, 传播人间。这里既是佛门讲经说法,净化心 灵,感化众生的道场。
剖 面 图
立 面 分 析 图
Loading
大殿结构
大殿立面竖向分为台基、屋身、屋 顶 3段。台基素平无华。屋身立柱有 侧脚和生起,使得体型稳定而富有韵 味。柱上斗拱雄大,高度占到柱高一 半。出檐深远,挑出达4米,约当檐口 到柱底高度的一半。补间斗拱只有一 朵,布局疏朗,呈现出刚健朴质的结 构美和本色美。屋顶坡度平缓,屋檐 从立面中心起即向两端以柔韧曲线微 微上翘,整座屋顶舒展从容。整条正 脊也是中低边高的弧线,两端以尺度 颇大而轮廓简洁的内卷鸱吻收束,其 位置恰与立柱相应,加强了整体造型 的有机性。
名称: 佛光寺大殿 分类: 佛寺 年代: 唐(857) 位置: 山西五台山 特点: 木结构 面积:600.44平方米 建筑尺寸:长34米,宽17.66米
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 殿堂之一。位于山西五台山,建 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唐代建 筑的典型代表。1937年为建筑学 家梁思成所发现。传佛光寺创建 于北魏,9世纪初建有3层7间弥 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灭佛时被毁,后在此阁旧址建此 殿,现保存完好。寺依地形布局, 地势东高西低,大殿在寺址东端 山岩下高12米多的台地上,面西, 是全寺主殿。寺院不大,台地下 院落北侧有金代建筑的文殊殿, 其他建筑都是清代以后所建。
大殿简介
大殿面阔7间,中间5间设板门,两端各1 间设直棂窗,通长34米余;进深4间,17.66 米;上覆单檐四阿屋顶。殿内有一圈内柱( 金柱),将内部空间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 分,沿内槽后部3面设墙,围着佛坛,坛上 有30多尊晚唐彩塑像,沿大殿后墙和左右 墙在阶状台座上有清代以后所塑500罗汉。 内槽空间较高,佛坛围墙又加强了它的地位 ,上面以木条组成方格状的平 和四周斜置 的峻脚椽组成长覆斗形的天花,天花下显露 的4条大梁及其上下的斗拱把空间划分为 5 个较小的部分。外槽空间较窄较低,是内 槽的衬托,它的天花和所显露的梁架、斗 拱则和内槽处理一致,全体有很强的秩序 感和整体感。
唐代瑰丽建筑,佛光寺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唐代瑰丽建筑,佛光寺说到中国的古建筑,都绕不开佛光寺。
中国的古建多为木构,不耐火,加之自身的腐朽所以难以长期保留。
那么古人为什么不用砖石建筑呢?因为古人认为石头属阴,用于阴间建筑,不适于阳间建筑。
所以重要的宫殿庙宇都是木建筑。
2008年我来到佛光寺,一睹这座大唐时期的雄壮建筑。
提到佛光寺,就要说起我国著名的古建学家梁思成。
上个世纪20年代,日本学界曾经一致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物了,要看,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
梁思成营造学社从1932年开始,走遍了中国190个县,共调查研究古建筑2738处,唯独没有发现唐代建筑。
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一幅五台山全图。
其中,一座大佛光之寺更是他前所未见的。
于是,1937年的夏天,一行人第三次来到了五台山,找到了佛光寺。
至此,这座唐代建筑便结束了他千年的等待。
现存大殿重建于唐大都十年,距今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官式木构建筑,其价值不可估量。
2009年我来到五台县豆村的佛光寺。
2009年8月五台县佛光寺门票15元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当时寺况极为兴盛。
后来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话。
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名僧愿诚和尚主持、女弟子宁公遇出钱资助重建。
佛光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三面环山,坐东朝西,因势而建。
寺院道路为东西向中轴线,绿树掩映之下,前方最高台地上就矗立着东大殿,在全寺最后一重院落中。
东大殿为佛光寺的主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屋坡舒缓,用青瓦铺就而成。
殿顶脊兽用黄、绿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彩艳丽。
梁思成评价其建筑风格为“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宋代以后的木构建筑中再无如此气派的殿檐建筑。
整座大殿造型古朴,气势巍峨,是中国现存最大、最辉煌的唐代建筑。
建筑文化瑰宝——唐木质建筑佛光寺
建筑文化瑰宝——唐木质建筑佛光寺Architectural culture treasure——Buddha temple of Tang dynasty中华民族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引以为傲,其中古代建筑是众多瑰宝中最引以为傲的标准。
华夏文明的建筑艺术在盛唐时期尤为兴盛,然而由于历史变迁以及年代过于久远,保存下来的已不多。
尤其是木质建筑这种特殊建筑更为稀少,日本人在1900年前后对中国古建筑开始进行研究,并曾经下论断,说中国大地已经不存在唐朝或者唐朝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然而在1937年的6月26号下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山西的五台山发现了这座当时中国一座唐代的木结构建筑,梁林对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建筑的认定打破了日本学者的论断。
佛光寺东大殿修建于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他是目前整个中国几座唐代建筑里面体量最大,而且唯一的一座殿堂式结构。
梁思成先生当年认为是“中国第一国宝”。
图1佛光寺全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30km。
因为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寺东南北三面环山。
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
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在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
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
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
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
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后,即随着佛 教的衰败而一同沉沦,以后除了宋代有 一点壁画,跟后来建的文殊殿以外就没 有任何记载,佛光寺大殿因此基本被外 界遗忘。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 十一年的主殿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名声,它的命运, 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及其夫人 林徽因密切相关。 梁思成撰写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 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唐幢(chuang)
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镌, 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 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 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 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 符四年(877)造,总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 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 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古代寺庙建筑
——佛光寺
佛光寺大殿
建筑名称:佛光寺大殿(又称:佛光寺东大殿)
建筑时期:晚唐时期,公元877年
建筑级别: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国家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建筑位置:山西五台县东北三十二公里,佛光寺中轴 线东高台上
大殿溯源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 是五台山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 书记载。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发动 灭法运动,佛教界称为会昌法难,寺内除几座墓塔 外,其余全部被毁,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变成 一片废墟,僧人也作鸟兽散。 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 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 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中国唐代著名古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木构殿堂型构架)
东大殿(修建者:愿诚和尚)东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殿堂型构架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现存唐代中最古老、最典型的实例。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东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
东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
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
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东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东大殿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平面柱网,内外柱等高,檐柱有侧脚及升起。
檐口曲线平缓,出檐深远。
斗栱尺度雄大,形式古朴。
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
殿内遗有释迦、弥勒、普贤、观音等唐代塑像,以及唐、宋壁画和题记。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
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
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平面图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
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东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
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佛光寺大殿_中国古典建筑分析 ppt课件
3反映当时的佛教发展趋势
佛光寺唐塑的形象塑造,也与当时的佛教思想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禅宗是唐代 快速兴起的佛教宗派,此宗大胆摆脱经典教条和仪式束缚,甚至主张不读经、不 礼佛、不坐禅,采用“直指人心”的通俗说教方式,倡导“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顿悟成佛”等思想理论,对唐及唐以后的佛教乃至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将佛教世俗化的思想,带动了当时佛教艺术向世俗化转变,唐道宣所谓“唐以 佛像笔工皆端庄柔弱,似妓女儿,而宫娃乃以菩萨自夸也” 这些佛塑像之上庄严 与与弱、性与世俗、柔崇高与平凡、端重人性的微妙结合和和谐统一难,在现存 中国古代佛教彩塑中很见到的。
大殿唐彩
佛光寺彩塑的塑造,有着复 杂、厚重的皇家背景。佛光 寺唐塑和东大殿木构建筑共 同物化和象征着唐代社会的 精神和气度;佛光寺唐塑主 像的组合,体现了朝廷对佛 教的认识和意图,具备了中 国古代皇家道场的基本功能 和特征;佛光寺唐塑艺术造 像是唐代社会文化、风俗时 尚的物质凝结,也是晚唐艺 术潮流乃至哲学、宗教思想 在佛教造像中的典型体现; 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佛光寺 唐塑,是后人很难攀顶的一 座艺术山峰
大殿出檐深远,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 约1/4.77。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 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 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 制。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 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 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 雄健有力的感觉。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 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 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 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 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 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同时佛光寺大殿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 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它虽然比南禅寺 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 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也被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 国宝”。
山西佛光寺
山西佛光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
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即公元 857年。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历史沿革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
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1937年 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
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
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
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
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
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
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概况中国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筑。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
寺东南北三面环山。
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
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
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
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佛光寺大殿是一座典型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1. 斗拱结构:佛光寺大殿的屋梁和屋椽之间采用斗拱结构,这是唐代木构架建筑常见的特点。
斗拱是指由两块弧形或斜向相交的木材组成的结构,用以承受主梁的压力,能够有效分散重力,并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2. 斗拱交叉排列:唐代木构架建筑中经常出现斗拱交叉排列的情况,佛光寺大殿也不例外。
斗拱之间的交叉排列形成了独特的几何图形,给建筑增添了一种美感。
3. 欧素花饰:唐代木构架建筑善于运用花饰,尤其是欧素花饰。
梁、椽上常常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如美丽的花朵、树叶等,细腻而生动,体现了唐代木构架建筑的艺术魅力。
4. 多层梁架:佛光寺大殿的梁架采用多层结构,即在一层梁架的基础上叠加第二层和第三层。
这样的设计既能增加建筑的高度,又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5. 屋椽曲线设计:唐代木构架建筑通常采用曲线设计,屋椽呈现出曲线状,增强了建筑的动感和流畅感。
佛光寺大殿的屋椽也是如此,屋檐上方呈现出一条优美的曲线。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代木构架建筑的独特风格,也体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技术水平。
五台山佛光寺赏析
五台山佛光寺赏析
五台山佛光寺是中国唐代建筑,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这座寺庙建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佛光寺进行赏析。
首先,从建筑风格上来看,佛光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唐代特色。
整个寺庙采用木结构形式,屋顶陡峭,出檐深远,斗拱粗大,整体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罕见,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其次,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佛光寺是一座佛教寺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寺庙内的佛像、壁画、经幢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宗教的重要资料。
此外,佛光寺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周围山峦叠嶂,林木葱茏,溪水潺潺。
在寺庙内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和溪流的潺潺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最后,从历史价值上来看,佛光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这座寺庙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之,五台山佛光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独特风格、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寺庙。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通过赏析佛光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古代建筑
的独特魅力。
佛光寺大殿_中国古典建筑分析
大殿出檐深远,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 约1/4.77。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 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 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 制。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 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 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 雄健有力的感觉。 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 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 肆,威压四方,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 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也是我国集唐代建筑、彩塑、壁画、 题记、经幢于一殿的孤例。 佛光寺大殿在脊檩下仅用叉手,是现存古建筑 使用这种做法的孤例。同时佛光寺大殿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 筑暨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它虽然比南禅寺 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 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也被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 国宝”。
3反映当时的佛教发展趋势
佛光寺唐塑的形象塑造,也与当时的佛教思想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禅宗是唐代 快速兴起的佛教宗派,此宗大胆摆脱经典教条和仪式束缚,甚至主张不读经、不 礼佛、不坐禅,采用“直指人心”的通俗说教方式,倡导“即心即佛”、“见性 成佛”、“顿悟成佛”等思想理论,对唐及唐以后的佛教乃至社会思想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禅宗将佛教世俗化的思想,带动了当时佛教艺术向世俗化转变,唐 道宣所谓“唐以佛像笔工皆端庄柔弱,似妓女儿,而宫娃乃以菩萨自夸也” 这 些佛塑像之上庄严与与弱、性与世俗、柔崇高与平凡、端重人性的微妙结合和和 谐统一难,在现存中国古代佛教彩塑中很见到的。
佛光寺,宁公遇供奉的第一国宝
佛光寺,宁公遇供奉的第一国宝2014年全家一起拜访佛光寺,佛光寺也不在五台山景区内,从南禅寺出来,沿着乡村山路约一个小时就进入佛光寺的领地,说领地那就是说佛光寺的历史规模之大,与南禅寺乡村小庙不同,佛光寺是唐朝的中型佛寺,遗址面积比乡村小庙大十几倍,特别是东大殿的建筑等级是庑殿顶,最高级的建筑等级,东大殿的建筑规模可以说是唐代建筑中的巨刹,其建筑空间几乎是南禅寺的八倍,建筑装饰等级也是顶级的,从中可以领略唐代木构的真正风采,包括彩塑规模和壁画残迹,大木门也是唐代原装。
这种建筑气势是南禅寺和广仁王庙所不能比拟的,传说梁思成先生是在敦煌石窟一幅关于五台山寺庙群的壁画中,发现壁画绘图标识有大佛光寺,于是在五台山周围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们骑着骡子走到这里,并发现唐人宁公遇美女在大梁上留下的墨迹,与寺院中唐幢相互对应,加上其他旁证,考察现场印证了大殿唐晚期的建筑断代,破除中国无唐代建筑存留的论断,佛光寺,有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石塔,佛光真容禅寺,传承着大唐寺庙建筑辉煌时代的星火之光,梁公称之为“第一国宝”,名副其实。
佛光寺的朝向也很罕见,坐东朝西,我们沿着石板路,首先看见山门的影壁,影壁上“佛光寺”三个大字伴随着高大油松林,给来访者带到一个幽静的仙境,进了山门,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就这点充分体现唐朝人的寺院特点,就是气势宏伟,再看那佛光寺三面环山,极其标准的高背座椅之势,风水大师眼中的绝世宝地,这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并不多见,真正符合深山修行的早期佛教教义,有大国皇家寺庙的风范。
广场中部有一个唐朝的经幢,几个远道而来的僧人和本寺的居士做经幢的拓片。
我们通过一排窑洞似的建筑继续往上爬,终于看见梦寐以求的东大殿,果然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那个拿钥匙开门的女孩,与大殿大门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她轻轻推开沉重的大门,这是唐代的原装大门,有历代的题记,如同经过了时间的扫描机,大门里面是定格的唐朝时空,让参观者来一次时光穿越,如果这个大殿的匾额是佛光真容禅寺,那么喻示着时光返回到唐朝,看唐朝唯一彩塑大木构全保真寺庙的真容。
佛光寺观后感
佛光寺观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瑰宝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佛光寺便是其中之一。
当我踏入佛光寺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群山之中,远离尘嚣,宁静而庄严。
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承载着千余年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刚到寺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山门。
山门虽然不大,但却透着一种沉稳和庄重。
门上的匾额,字迹虽已模糊,但仍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走进山门,眼前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温润。
庭院四周,古木参天,枝叶交错,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便来到了大殿。
这座大殿,是唐代建筑的杰作,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抬头望去,屋顶的坡度平缓而舒展,屋檐高挑,给人一种开阔而大气的感觉。
殿内的柱子粗壮而挺拔,支撑着巨大的屋顶,仿佛是顶天立地的巨人。
柱子上的彩画虽然已经褪色,但依稀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生。
在佛像前,我不禁心生敬畏,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信徒们的虔诚。
大殿的建筑结构精巧绝伦,充分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斗拱硕大,层层叠叠,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既美观又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梁枋之间的榫卯结构紧密相连,没有一颗钉子,却能历经千年而不倒,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墙壁上的壁画,虽然部分已经残缺,但仍能从残存的部分中领略到其艺术的魅力。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在佛光寺中漫步,每一处细节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石狮子蹲守在门前,威风凛凛;雕花的窗户精致而细腻;台阶上的青苔,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与现代建筑相比,佛光寺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它没有高大的围墙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而是与周围的山川树木融为一体。
寺庙的布局也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错落有致,毫不突兀。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经典】大唐佛光寺
【经典】大唐佛光寺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千年大计——古老的佛光寺修缮逐渐的提上日程,中国古老的土地上,这座最伟大的人类杰作之一的佛光寺,将随之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辉。
唐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科学进步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封建社会之鼎盛。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得到了长久的发展和进步,从唐代的宫殿寺庙建筑基址、遗迹,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唐代墓葬壁画,文献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建筑之宏伟,其规模,体量,气势,造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巅峰。
可惜,时光荏苒,几乎所有的的唐代宫殿、寺观都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目前隋唐时期的建筑在我国除了佛光寺东大殿以外,仅剩几座乡间小庙,体量有限加之后世改造,已经很难再现当年大唐气象。
日本京都奈良的早期建筑,虽然始建年代较早,但是日本对其百年内就进行一次大修,每次修缮都要更换近三分之一的构建,古建筑的造型和原真性可能会大打折扣。
由唐代京都来的施主捐资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体量雄伟,历史上近千年内少有修缮及大规模改造,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能再现我们大唐盛世气象的一座伟大建筑,堪称是国之瑰宝,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佛光寺隐身五台山台外,前些年可谓鲜为人知。
随着时代进步,信息科技的发达,佛光寺会以其独特的身份,特殊的历史价值再放光辉,必将成为新时代文史、建筑、艺术爱好者,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下文,我们从“佛光乍现” “佛殿主人” “艺术载体” “千年营造” “社会价值” “千年大计”六个角度“揭秘千年古建,瞻仰大唐佛光”。
第一节早期日本学者关野贞曾经来过五台山考察,拍下来佛光寺算是最早的影像资料。
含遗憾,日本人没有看出佛光寺是唐代遗存,却断然下结论:五台山地区都为明清建筑,早期建筑已经消失殆尽。
进而宣称,中国大陆不会有唐代建筑的存在了。
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中国营造学社野外考察小组坚信中国大陆尚有唐代的建筑存世,他们依据地方县志,州记,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地图,乃至外国人在中国旅行考察过程中留下的影像资料断定,五台山地区应该有唐代建筑的存在。
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_看历史_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_看历史_历史上的今天佛光寺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内,如今中国仅存4座唐代木构建筑,悉数皆在山西省境内。
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有四座,都位于山西,即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
佛光寺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距台怀镇约48公里的豆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据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郑庆春介绍,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
虽曾于元朝替换部分瓦作,小部分大木作也曾于各朝代有过修缮/替换,并取消了前廊(门窗从前檐金柱被移至檐柱),但绝大部分建筑结构仍为晚唐原构。
敦煌五代壁画《五台山图》中就绘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图像。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天台庵天台庵是1956年山西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的报告认为“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可能是一座晚唐的建筑”。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
天台庵正殿是一座不大的佛殿,建筑在太行山深处王曲村的中坛孤山上,四周青石砌岸,松柏为墙。
天台庵原建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和唐碑一通,虽规模不大,却是我国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
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
殿身各柱柱头优美古朴。
殿内梁架及斗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
大殿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广仁王庙山西芮城县素有“文物之乡”的美誉,这里有著名的古魏城遗址,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广仁王庙以及精美绝伦的永乐宫壁画。
广仁王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老百姓俗称五龙庙,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为河东一带唐代建筑的孤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报/2011年/3月/29日/第007版
宗教周刊・人文史地
佛光寺:唐代建筑的翘楚
王敏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佛光新村的佛光寺,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
寺院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并称“四绝”。
正殿东大殿塑像、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础显示了晚唐时期的特点,至今保持原有风貌,梁思成形容其为“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
发现与考证,改变昔日国际建筑界论断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30公里。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32米的弥勒大阁,寺院一时僧徒众多,声名大振。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宋、金、明、清历朝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
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
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
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7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说起佛光寺的缘起,不得不提到梁思成夫妇。
1937年6月26日的黄昏时分,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4人,来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在落满灰尘和蛛网的房梁上,林徽因发现了大梁上的墨迹,确知这座大殿的建造年代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国际建筑界“关于中国境内没有唐代建筑遗存”的说法,这一重大发现使得佛光寺名声大振,一时中外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关于佛光寺的状况、历史和建筑艺术,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并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二期。
对于1937年那次特殊考察及古刹测绘探索,梁思成曾有详细的记载。
他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
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
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它们更是独一无二。
”自1937年以后的7年间,梁思成一直在撰写这些测绘报告,心中无比担忧佛光寺的存亡。
1949年后得知佛光寺不仅尚存,听说毛泽东主席还在那里住过几日,梁思成在文章中讲:“这样,佛光寺的历史意义更大大增高了,中央文化部已拨款修缮过罕贵的文物建筑,同时还做了一座精美的模型。
”
“四绝”艺术显唐风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
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法师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成的。
东大殿面宽7间,进深4间,用梁思成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10倍;殿檐探出达3.96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
同时,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
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5间,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
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金刚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
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
建殿主持者愿诚法师的。
这两尊塑像虽比那33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
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296尊。
这些罗汉像原为500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10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
各个人物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大殿的左右4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
“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事实上,佛光寺的精华不止于此。
北侧的文殊殿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筑,面宽7间,进深4间。
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梁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
殿内佛坛上有7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
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245尊。
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重新装绘过。
1961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设佛光寺文管所住持管护。
尤其是在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山西省文物局从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编制完成了佛光寺总体保护规划。
最终,佛光寺为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佛光寺的历史及演变、发现及保护的整个过程,足以见得其特殊的价值。
今日,佛光寺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各界文化人士的目光,成为解读中国古建筑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