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型
暑
礼 貌 原 则 在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中 的 体 现
徐 婧
40 7 ) 3 04
( 南 民族 大学 外语 学 院 , 北 武汉 中 湖 摘 要 : 绝 言 语 行 为 作 为 日常 交 际 活 动 中 必 不 可 拒
言语 手段 来 实现 某一 言 语行 为 。拒 绝 言语 行 为表 达 发话 人 的 否定 意愿 . 常借 助 于间 接手 段 , 另 一种 言 语 行事 通 用 的方 式来 实施 , 此 是 一种 间 接 言语 行 为 。B ee 研 究 因 eb 等 者 于 二 十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开 拒 绝 言语 行 为 研 究 之 先 河 . 此
和 理论 探 讨 . .
英 国 语 言 学 家 Ge f e .e c 在 其 《 用 学 原 则 》 of y L e h r N 语
种 原 因 或 意 图 不 想 直接 使 用 行 为 动 词 时 ,会 采 取 间 接 的
四 、 语 结
后 无 数专 家 学者 对其 进 行 了实验 与 论证 ,引起 了语 用学 研 究 的高 度重 视 。
少 的 一 部 分 , 到 了语 用 学 研 究 者 们 的 度 重 视 。 文 以 受 本
Au t si n和 S al e re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 e c L e h的 礼 貌 原 则 和
采 取 礼 貌 原 则 密 不 可分 。本 文 围 绕 礼 貌 原 则 是 如 何 在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中 得 以体 现 的 这 一 话 题 展 开 讨 论 。
二 、 貌 原 则 礼
大 学 的 日常 语 言 学 派 哲 学 家 Au t 在 其 名 著 《 言 有 所 sn i 论 为 》 日。 o oTh n s i ( t d tig w t hWo d ) 提 出 。他 认 为 : 说 话 rs中 “ 就是 做事 。( ut 16 ) 人 们 可 以以 言行 事 。 求 、 ” A si 9 2 即 n, 请 抱 怨 、 谢 、 绝 、 歉 等都 是具 体 实施 言语 行 为 的实 例 。 致 拒 道 二 十 世纪 六 十年 代 末 , 同语 言 学 家 Sa e 16 ) 《 语 美 ed (9 9 在 言 行 为 》( p e h Ac An E s y i h h ls p y o a — S e c : s a t e P i o h fL n n o g a e 一 书 中 对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进 行 了 充 实 和 完 善 . 确 ug ) 明
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1. 定义在社交交往中,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
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使用语言直接表达意思的说话方式。
例如:“你能否帮我一下?”或者“请把这份文件拿给我。
”这些表述态度和含义都非常明确,没有掩饰和遮蔽的成分。
间接言语行为则指的是使用具广义的、间接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自己的意图或情感。
例如:“我很喜欢你今天的衣服,颜色非常搭。
”或者“这道题解法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想再跟你请教一下这个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这两个不同的言语形式在社交行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指人们在社交交往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规则。
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2.1. 礼貌原则的基本原则礼貌原则的基本原则是针对三个方面的:•社交交往中需要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权利。
•社交交往中需要尽力使得自己所说的话让别人舒服和愉快。
•社交交往中需要尽量减少别人不必要的麻烦和不愉快。
2.2 礼貌原则的类型下面是社交交往中的常见礼貌原则类型:•尊重性礼貌: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可以增强社交关系。
•互惠性礼貌:合理的维持他人与自己之间的交往特判,双方都受益。
•礼节性礼貌:我们通过遵守社交交往的规矩可惠及到周围的人。
•擦除性礼貌:能够去除不必要的争执和不愉快。
在社交交往中,我们需要按照各种情况来综合运用各种礼貌原则。
3. 社交交往中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在社交交往中,直接表达言语行为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表达方式。
直接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及时地清晰地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能够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和态度。
但是,在使用直接言语行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意识地遵守社交交往的礼貌原则。
例如,尽量在表达自己的意图之前先说一句礼貌的话语,或者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避免使用一些过于尖锐和刺耳的语言。
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会让别人感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因此在用直接言语行为沟通时,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态度,以保证社交交往的顺畅和愉快。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建议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建议言语行为■丁 瑶/广州大学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层出不穷,学者们主要关注交际参与者对礼貌的评价与理解,而建议作为日常对话中一种常见的交际形式,则需要在礼貌原则下进行实施。
了解礼貌原则对建议言语行为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礼貌原则、建议言语行为以及建议策略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礼貌原则 建议言语行为一、前言近年来,学术界的学者对礼貌的研究层出不穷,从礼貌到不礼貌再到面子的研究,以及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礼貌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用来维持人际关系的手段和体现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礼貌原则: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
建议是日常对话中常见的一种交际形式,其目的在于给对方提供一种思想、看法或方式,让对方收益。
同时,它又是一种指令性言语行为,具有威胁对方消极面子的特征,因此,为了恰当地提出建议,交际者需采用一定的礼貌策略尽量保全对方的面子。
目前对外语学习者建议行为习得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在Brown&Levinson(1978/1987)面子礼貌观的指导下,介绍礼貌原则与建议言语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其策略的使用。
二、礼貌原则与建议言语行为(一)礼貌原则礼貌研究是跨文化语用学经久不衰的话题Lackoff(1973)、Brown&Levinson(1987)、Wattsetal(1992)、Meier(1995)以及Eelen(2001)等提出的解释礼貌现象的范式堪称是礼貌研究的经典理论。
最初的礼貌研究倾向于礼貌具有普遍性,但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基于英语文化的理论范式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受到东方学者的质疑和批判。
他们认为最初的礼貌研究只适用于西方文化中,礼貌研究的某些语言和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最初基于会话原则的礼貌研究开始转向为后现代观的礼貌研究以及倡导框架论的礼貌研究。
与人交谈的礼仪
与人交谈的礼仪
与人交谈时,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规则需要遵守,以确保交流顺畅且文明。
1. 尊重他人:在交谈中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论是否同意。
尊重意味着听取对方的观点,不打断对方的发言,尽量理解对方的立场。
2. 注意沟通方式:保持适度的眼神接触,示意你正在专注倾听。
同时,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你的态度和理解。
避免过分嘈杂或过度沉默,以确保交流的平衡。
3. 表达清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模糊或不明确的词汇和术语。
同时,避免使用冷嘲热讽或攻击性的语言,以确保交流和谐。
4. 倾听并回应:当别人发言时,倾听他们的观点,并根据需要提出相关问题或陈述你自己的想法。
尝试通过回应来表达你正在倾听并思考对方的观点。
5. 不打断他人发言:当别人在发言时,不要打断他们。
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提出你的观点或问题,以免打扰对方的思路。
6. 避免争吵:即使观点不同,也要避免激烈争吵或过度争辩。
保持冷静和理性,尊重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7. 尊重私人空间:在交谈中要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
避免过于追问或涉及敏感话题,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强迫他们表达观点。
8. 以积极的态度互助:在交谈中,遵循互助原则,共同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
尝试寻找共同点和共同兴趣,以增进交流和关系的和谐。
总之,礼貌、尊重和有效的交流技巧是与人交谈的重要礼仪。
遵循这些规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沟通。
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言语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应用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就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利奇等人提出的“礼貌原则”。
下面我就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一)合作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交际过程所说的话语符合交流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使交流得以有效、顺利地进行。
这就是“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内部有四条准则,即1.适量准则、2.质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1、适量准则适量准则指信息量要适度,以实际需要为标准:⑴言语交际时说出的话应当包含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⑵话语信息量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
例:问:昨天一天你去哪儿了?答:上午去学校上课。
只回答了“上午”做什么了,没有回答其他时间都做什么了。
所以,信息不完全。
2、质量准则质量准则指发话人保证发出信息的真实性:⑴发出的信息不虚假。
⑵信息有足够的证据。
例1:从前有十个人,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聚餐。
其中一个人想:我带一壶水去,和他们的酒放在一起,谁也不会知道是谁带的。
殊不知,别人也和他想的一样,都带了水来当白酒。
结果到喝酒时,每个人倒了一杯,发现一点儿酒味也没有。
都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也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香啊!”这个笑话中,每个人喝的都是水,却称赞“好酒!”,因此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是虚假的。
3、关联准则关联准则指发出的信息与话题和对方的谈话内容有关联性或相关性。
发话人不能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受话人不能频繁转移对方的话题,或者避而不答,答非所问,更不能离题万里。
4、方式准则方式准则指选择对方能够顺利理解的方式设计编排信息。
交际时,如果所说的话晦涩难懂,含有歧义,或者重复罗嗦,杂乱无章,都会造成误导,使人无法了解,影响交际。
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也是遵循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中,若是缺
乏礼貌,就会破坏人际关系,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礼貌的言行是我们和谐相处的
基础,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情趣和团结交往。
首先,我们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来待人,及时与他人交流,友好待客,给人以尊重和友善的
待遇,不要随意指手画脚,无论是在言语行为上还是在礼仪上,都应该表现出尊重和体贴,客观相待,避免言语伤人。
其次,我们应当懂得礼貌,尊重他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
在社会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发生矛盾,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而不是想
要获得面子,盲目攻击他人。
再者,我们应该学会遵守语言行为的礼貌原则,避免使用粗鲁的语言攻击他人或者造谣诽谤,以免坏了形象,也不要挑衅他人,更不要发表不文明言论,也不要影响他人生活,更
不要侮辱他人,这样行为都是不礼貌的。
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给
自己和他人以安全感,是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礼貌是一个人赢得他人尊重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懂
得文明礼貌,尊重他人,才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从而赢得他人的尊重与
认可。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
2020年第9期(总第855期)丈敖冬‘科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以中美两国为例段嘉敏(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研究表明,“拒绝”5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5语行为类型。
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5语行为。
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5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5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5的差异,以及5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5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拒绝5语行为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
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的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本文介绍了中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同日。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
阻碍交流的一些因在文化的语言&在,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
中美两国在中意着的文化,他们的言语行为些文化差的&第一大来,国不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间的来频繁&,无论一人是国行是在本生活,他人交道,文化日普遍&本文探讨中美两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语言用中的文化文化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们间的文化提的'叫一、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相似之处,直接拒绝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回答方式和行为,是在的本质上不礼貌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日常交往礼仪-拒绝他人要委婉
拒绝他人要委婉
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很不礼貌。
别人刚提出他的请求,你就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绝,对方自然会认为你不近人情,过于冷漠;熟人提出请求,你断然拒绝,对方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别人抱着很大希望请求你帮忙,你却当众毫不客气地断然拒绝,对方一定感到你是在“作秀”;心胸狭窄的人遭到你的果断拒绝,心中难免抑郁不平。
如果拒绝方式不当,还会导致误会或矛盾甚至事故。
无论对方身份如何,要求是否合理,断然拒绝都会对双方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不给求助者带来伤害,也为了使自己不被误解,绝对不要断然拒绝别人的要求和请求。
温馨提示:
□对于违法、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可以直接拒绝,但仍要态度礼貌。
□对于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要耐心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请对方谅解。
□如果对方和自己关系很好,拒绝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说话要委婉。
浅析词汇学中“词义轻重”在日常拒绝语言行为当中的运用
浅析词汇学中“词义轻重”在日常拒绝语言行为当中的运用作者:张世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当中,拒绝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行为。
如何礼貌却又不伤害人的拒绝他人请求,是行为用词当中一门高深的学问。
处理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对话语态,需要根据自身要求,采取轻重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出自身的态度。
所以,掌握好“词义轻重”在日常交际语言当中的运用,便能够巧妙地化解不希望发生的处境,并展现出强大的语言表达功底。
关键词:“词义轻重”;拒绝语言行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作者简介:张世盛(1993.6-),男,汉,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引言:拒绝语言行为是一种对别人的邀约、请求等表现作出的不配合状态,可以包括直接拒绝语言行为和间接拒绝语言行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拒绝别人的情况。
拒绝应体现出个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善意。
拒绝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运用智慧、讲究技巧。
这里,就简要的来分析一下,“词义轻重”在日常拒绝语言行为当中的运用,并且举例证明加以论证。
一、直接拒绝语言行为直接拒绝语言行为在日常的对话当中,是属于态度明确,完全拒绝他人请求的对话活动。
所采用的成词造句、观点都十分的强硬,不存在任何商讨的余地。
直接拒绝语言行为能够明确的表达自身的态度,避免不该有的事情发生,但在礼貌用语的层面来说,就稍微有些缺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方的心情。
所以,在运用直接拒绝语言行为的时候,要把握好适当的时机。
例.A:“XX,好久没有唱歌了,这周五有空嘛?一起去唱歌吧。
”B:“不了,这个星期五有研三的毕业答辩,研一研二的学生都需要到场旁听,我不可能不去啊,要不改在星期天吧?”B:“不了,这和星期五有研三的毕业答辩,研一研二的学生都需要到场旁听,我肯定去啊,要不改在星期天吧?”分析:看完上面这个例子,不难发现,在强调词语当中“不可能不去”和“肯定去”在词义轻重上还是存在差别的,作为情态动词的两者,虽然语言色彩的轻重不同,但在表达效果上,还是起到了相同的作用的。
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及语用意义
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及语用意义作者:郗佼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32期【摘要】礼貌原则在语用学研究中属于重要研究课题,在对礼貌原则研究中,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都是真实礼貌,而对言语交际中的虚假礼貌研究相对欠缺。
基于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在拒绝语境下,虚假礼貌具有不同的语用特点。
从而初步解释了在拒绝语境下的虚假礼貌行为特征和语用意义。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虚假礼貌;语用特征;语用意义0 引言礼貌原则在社会交际中具有规约性,且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礼貌原则自Leech提出以来便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最早,Brown & Levinson[1]在1987年提出礼貌是对面子的一种维护,Leech[2]他提出礼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平衡以及友善的关系。
上世纪后期,不礼貌现象也逐步受到关注。
BEEDE[3]不能将礼貌和不礼貌视为两个极端,有些语言表达在表面上是礼貌的,却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因而是不礼貌的,他将其称为不实际的礼貌。
Kienpointer[4]认为,交际中一些操纵性或非诚实的礼貌应被视为非理性的,所以也不属于礼貌行为。
而我国学者有人为虚假礼貌是表面的礼貌,实则不礼貌.谢超群[5]认为礼貌与不礼貌需要考量说话人的言语的真诚度,然而真诚度的度量又具有模糊性。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虚假礼貌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话题。
然而对虚假礼貌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交际的大范围内,缺少对在具体语境下对虚假礼貌行中话语特点的分析。
尤其是在拒绝语境中,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同时既遵循了个别或多个礼貌次原则,又违反了其他个别或多个礼貌次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际和谐,最终达到构建或维护自我的理想身份。
本文试分析在虚假礼貌在拒绝语境中的语用特点,以及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有哪些?进一步揭示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普遍性。
1 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1.1 营造真挚情感假象说话人通过塑造虚假的情感氛围,是对方相信说话人的情感真挚,从而拉近彼此距离,这样再找借口拒绝更体现出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客观意志不可选择的无可奈何。
-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
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摘要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就是幼儿在与同伴互动时,对同伴发出的请求或邀请等信号,表现出不答应、不愿意或不理睬的回绝式应答行为。
拒绝行为是小班幼儿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反映。
本文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收集到的60个小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拒绝行为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回应型拒绝行为发生频次较高,分析得出影响小班幼儿拒绝行为的因素分别是性别、个性、游戏材料、活动空间以及教师和同伴的影响等。
在观察幼儿拒绝行为的同时也研究了被拒绝幼儿的反馈行为,分为接受拒绝、再次争取和请求帮助三种反应。
关键词小班幼儿同伴互动拒绝行为Study on the Rejection Behavior in Primary Class Children’s PeerInteractionAbstract The rejection behavior in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is that when children interact with their peers, they send out a request or invitation to their peers, and show the behavior of refusing, unwilling or ignoring.The rejection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primary class children, and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children's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In this paper, 60 cases of primary classes’ peer interactive rejection behavior collected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reactive rejection behavior was relatively high. It was analyzed that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rejection behavior were gender, personality, game materials, activity spa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s and peers.While observing children's rejection behavior, we also studied feedback behaviors of rejected children, which included three reactions: accepting rejection, fighting for help again and asking for help.Key Words Primary class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Refusal behavio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一)研究缘起 (1)(二)研究意义 (1)(三)概念界定 (2)二、文献综述 (3)(一)有关拒绝行为性质的研究 (3)(二)有关拒绝行为类型的研究 (4)(三)有关影响拒绝行为因素的研究 (4)(四)有关被拒对象反馈行为的研究 (5)三、研究设计 (6)(一)研究对象 (6)(二)研究方法 (6)(三)研究工具 (7)(四)研究过程 (7)四、研究结果 (7)(一)幼儿拒绝行为的类型 (7)(二)幼儿拒绝行为的影响因素 (10)(三)被拒绝对象的反馈行为 (12)五、结果分析 (13)(一)幼儿不善于用恰当的言语说“不” (13)(二)幼儿的分享意识薄弱 (13)(三)教师对拒绝行为的关注不够 (13)(四)家园合作不密切 (13)六、教育建议 (14)(一)鼓励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说“不” (14)(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14)(三)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拒绝行为 (14)(四)密切家园合作 (15)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与策略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与策略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1、尊重对方: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感受,不能说毫无根据的话和侮辱性的话。
2、保持客气:与对方交流时要保持客气,不应有任何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言语。
3、关注对方:在交流时,要关注对方的感受,多听对方的话,理解对方的想法。
4、避免歧视:在交流时,要避免歧视他人,不能因为对方的肤色、性别、年龄等而歧视他人。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
1、尊重对方:在言语交际中,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感受,千万不能说毫无根据的话和侮辱性的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
2、使用礼貌用语:在交流中,要使用礼貌的语言,尊重对方,表达清晰,不要模糊不清,更不要使用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言语。
3、说话要当面:在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对方,不要随意向他人抱怨或指责,一定要当面和对方确认,以免误解。
4、避免过分批评:在交流过程中,要避免过分批评或责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要把对方的错误当作是罪过。
礼貌原则下中美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礼貌原则下中美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礼貌原则下中美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礼貌原则下中美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摘要人类交流70%依赖于非言语行为,而30%才是来自语言,由此说明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因为较之于语言它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
非言语表达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和个体的一切活动中。
在近50年里,非言语交际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和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先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对话层面,而本篇论文要研究的则是非言语表达,非言语形式被作为一种载体是出于礼貌的基本需求。
对这方面知识的缺失会导致误解甚至严重的冒犯,因为语言传达的是表层意思;而非言语交际则揭示源于人们表达隐晦的态度和观念上深层次文化的特性。
众所周知,国际交流的阻力主要归因于我们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
对外国语言、历史、政治、习俗的规范学习仅仅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对一世界每个国家以及各个国家内每个民族非言语行为学习的推动也是同等重要的。
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地推动非言语行为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
很多研究只是局限于非言语交际本身或是文化的差异,而忽略了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礼貌原则下的非言语交际中。
本文探究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非言语交际并且探究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功能及分类。
同时,核心部分非言语交际在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礼貌原则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本文聚焦于礼貌原则下非言语交际的应用。
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出发,研究在人际交往中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并解决一些由于忽视对象国非言语表达所造成的困扰。
由于非言语行为的灵活性与多变性,跨国间的交际困难和阻碍并不能仅靠发表几篇非言语行为的论文就可以解决,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语言、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交叉学科做出微薄的贡献。
第二章阐述了礼貌原则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Leech在总结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提出了他的礼貌原则:不仅要知道怎样去传达间接的意思,还要知道为什么存在这样的间接表达。
对拒绝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研究
对拒绝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研究作者:高波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2期[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威胁面子行为。
为了达成和谐顺利的会话,礼貌原则会体现在拒绝言语会话中。
本文会逐一分析讨论礼貌原则在各种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虚假拒绝模糊拒绝礼貌[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47-01一、理论基础英国牛津大学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J. Austin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著作《论言有所为》中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
无论何时何地,说话者都不愿意面对拒绝他人这样尴尬的局面,然而,说话者的拒绝言语行为不可避免会或多或少威胁到说话双方的面子。
换句话说,拒绝言语行为实际上带有潜在的面子威胁性,Brown & Levinson于1987年提出“威胁面子行为”(FTA)理论。
这样一来,在说话者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为了不影响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说话者需要顾及听话者的感受,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
英国语言学家Leech于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他把礼貌原则分为六大类: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
二、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在国内外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两大类: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拒绝言语行为,即虚假拒绝和模糊拒绝。
虚假拒绝和模糊拒绝在某种意义上,是比其他类型的拒绝言语行为更具有礼貌性。
下面就一一讨论礼貌原则在各种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一)直接拒绝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通过直接的、毫无保留的方式来实现说话者的否定意愿。
简单直白的拒绝回应势必会伤及对方的面子,会将提出建议或请求的人置于尴尬境地。
正因如此,单一的直接拒绝多发生于关系很亲密或是完全陌生的人之间。
礼貌与非语言环境_评利奇的礼貌原则
第3卷 第4期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3 №.42001年12月JOU RNAL O F HUA I NANI N ST ITU T E O F T ECHNOLO GY D EC .2001礼貌与非语言环境——评利奇的礼貌原则陶全胜(淮南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01)摘 要:利奇的礼貌原则解释了合作原则未能解决的某些现象,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相补益。
但它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忽视语境尤其是非语言环境的缺陷。
笔者认为非语言环境对话语的礼貌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在很多场合制约着礼貌的效果。
关键词:礼貌;非语言环境;礼貌效果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533(2001)0420070204收稿日期:2001—07—20作者简介:陶全胜(1964—),男,安徽枞阳人,在读研究生,讲师,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及合作原则解释了人们间接地使用语言所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对会话含义的理解。
但却不能解释既然人们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什么又要故意违反这一原则,而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例如:例(1) A :Bob is really m isch ievou s ,isn’t he ? B :Ch ildren are ch ildren .这是母亲间谈论他们的孩子的恶作剧:鲍勃打碎了邻居B 家的窗户玻璃。
作为母亲的A 想通过责怪自己的孩子向B 表示歉意。
B 的答话明显违反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没有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B 的话语含义是:孩子总是顽皮的,不要责怪他们了!但这一会话理论没有回答B 为什么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表面上偏离A 的话题。
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这一不足,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人们之所以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听话人去意会自己的真正意图,那是为了礼貌的缘故。
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及语用意义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礼貌原则在社会交际中具有规约性,且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礼貌原则自Leech 提出以来便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最早,Brown &Levinson [1]在1987年提出礼貌是对面子的一种维护,Leech [2]他提出礼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平衡以及友善的关系。
上世纪后期,不礼貌现象也逐步受到关注。
BEEDE [3]不能将礼貌和不礼貌视为两个极端,有些语言表达在表面上是礼貌的,却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因而是不礼貌的,他将其称为不实际的礼貌。
Kienpointer [4]认为,交际中一些操纵性或非诚实的礼貌应被视为非理性的,所以也不属于礼貌行为。
而我国学者有人为虚假礼貌是表面的礼貌,实则不礼貌.谢超群[5]认为礼貌与不礼貌需要考量说话人的言语的真诚度,然而真诚度的度量又具有模糊性。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虚假礼貌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话题。
然而对虚假礼貌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交际的大范围内,缺少对在具体语境下对虚假礼貌行中话语特点的分析。
尤其是在拒绝语境中,虚假礼貌言语行为同时既遵循了个别或多个礼貌次原则,又违反了其他个别或多个礼貌次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际和谐,最终达到构建或维护自我的理想身份。
本文试分析在虚假礼貌在拒绝语境中的语用特点,以及虚假礼貌的语用特征有哪些?进一步揭示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普遍性。
1虚假礼貌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特征1.1营造真挚情感假象说话人通过塑造虚假的情感氛围,是对方相信说话人的情感真挚,从而拉近彼此距离,这样再找借口拒绝更体现出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客观意志不可选择的无可奈何。
再次提出主观意志上的强烈感情,给予对方期许或者允诺,从而在虚假礼貌的言语行为下达到拒绝别人又维护关系的目的。
(语境:A 和B 是同事,周五下班前B 邀请A 参加他周六的生日聚会,A 因为内心并不喜欢B 而不愿意参加,但又碍于同事关系和面子,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交谈礼仪-对别人的插话不可强硬拒绝
对别人的插话不可强硬拒绝
贸然拒绝他人插话是一种强硬的姿态,给人以压迫感。
某人接受采访时,说话太多,当主持人试图插话调整话题时,他贸然呵斥拒绝,主持人必然会多少有些尴尬。
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时,上级想起一个问题,想要插话询问却遭到下属的贸然拒绝,上级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
别人插话的目的也许是提醒、建议,也许是打圆场,都不应贸然拒绝。
即使对方插话的原因是由于不耐烦,但贸然拒绝也是不应该的。
温馨提示:
□谈话过程中如果有人想说话,应该礼貌地予以肯定。
□如果环境不适合别人插话,应该用手势或目光示意。
□如果有人强行插话,应向对方表示尊重和礼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作者:徐婧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4期摘要:拒绝言语行为作为日常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到了语用学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礼貌补救策略为框架,主要探讨交际者在实施直接拒绝言语行为、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时是如何体现出礼貌原则的,旨在验证在实施言语行为特别是拒绝言语行为时,采用礼貌原则的重要性。
关键词:礼貌原则拒绝言语行为体现一、引言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通常使用语言对听话者提出命令、请求、建议或邀请,而实际上,听话者并非每次都会对其作出肯定的回应,此时,听话者实施拒绝言语行为就在所难免。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 Theory)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Austin 在其名著《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
他认为:“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1962)即人们可以以言行事。
请求、抱怨、致谢、拒绝、道歉等都是具体实施言语行为的实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Searle(1969)在《言语行为》(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一书中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明确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或最小的语篇单位”。
Searle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行为动词时,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表达发话人的否定意愿,通常借助于间接手段,用另一种言语行事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
Beebe等研究者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之先河,此后无数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实验与论证,引起了语用学研究的高度重视。
根据Leech(1983)的礼貌原则,“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目标相反。
所以拒绝在本质上是不礼貌的”。
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具有内在的面子威胁性质,因此这些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与说话者或听话者的面子需求背道而驰的。
”所以,在拒绝另一方时,说话者需顾及听话者的感受,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实施成功的拒绝言语行为和采取礼貌原则密不可分。
本文围绕礼貌原则是如何在拒绝言语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二、礼貌原则“礼貌”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因此,想要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礼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对礼貌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自1978年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语用使用的普遍性:礼貌现象》一文后,研究者们开始从各个角度对于社会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N.Leech在其《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中阐述了礼貌对言语交际的重要作用,并首次提出了礼貌原则,它包括: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及同情原则。
他认为礼貌原则与Grice的合作原则是人们交际赖以进行所必须遵守的两项最基本的重要原则。
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益的。
“礼貌原则不仅是附加于合作原则的另一原则,而且是其必要的补充,并拯救了合作原则”(Leech,1983)。
社会学家Goffman(1967)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个体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表现的自我形象。
在社会交往中,交际者应照顾双方的面子以使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
Brown和Levinson(1978)基于Goffman的观点建立了自己的“面子理论”来解释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
他们认为礼貌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特征,杜会各群体都拥有表达礼貌的方式,只不过语言实现模式不同而己。
Brown和Levinson进一步把面子定义为人们的基本愿望或需求。
它包括相互依存但又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指希望自己的想法或需求得到他人赞许,而消极面子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他人干涉。
有些言语行为,如拒绝某人的邀请、请求、建议,本质是不礼貌的,它威胁到了交际双方的面子,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ing Acts,简称FTA),需要有策略地拯救。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五种补救策略:(一)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二)积极礼貌策略;(三)消极礼貌策略;(四)非公开礼貌策略;(五)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何兆熊等(2000)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对这五种礼貌补救策略所给出的定义如下:(一)“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就是尽可能直接地、清楚明了地向听话人表明自己的意图。
(二)“积极礼貌策略”,就是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五个积极礼貌的策略,包括寻求一致,避免不和,假设有共同点,表示伙伴关系,提高听话人的兴趣,注意听话人的需要和夸张自己对听话人的兴趣、赞同、同情,等等。
(三)“消极礼貌策略”,主要是说话人意欲部分地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基本需求是要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主要是以“回避为基础的”。
其主要特征是谦让,回避出风头,自制而不夸夸其谈,其注意力放在听话人的个人形象上,集中于听话人不受干预的需求。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十种消极礼貌的策略,包括说话迂回,模棱两可,尊重对方,避免突出个人,表示悲观,道歉,减小对对方的强加,等等。
(四)“非公开礼貌策略”,被视之为减少面子威胁策略中最为礼貌的策略,因为采用这一策略语言对于面子的威胁最为间接。
Brown和Levinson也提出了十五种非公开的礼貌策略,包括暗示、夸张、暗喻、反语、低调陈述、修辞设问、同义反复等。
(五)“不施行面子威胁行为”,是最礼貌的策略。
这就是说,说话人不使用某一特定的面子威胁行为,这样就避免了对听话人可能的冒犯。
这时,说话人的意图未必能被听话人理解,因为这一意图是不明说出来的,听话人也可以装作没有听见或者看见而不予理睬,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礼貌原则在拒绝言语行为中的体现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以拒绝为交际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
Beebe等人认为拒绝是通过一套数量相当有限的直接与间接的“语义公式”(semantic formulas)来完成的。
具体到每个拒绝,则是按照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地位和权利关系,对所有这些“语义公式”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吴建设,2003)。
他们认为拒绝在自然对话中通常与具有一定长度的磋商序列有关。
由于冒犯对话者的风险是该言语行为的一部分,因此总存在一定程度的闻接性。
其内容和形式则受到邀请、请求、建议或提供具体言语行为的制约,由此对“语义公式”的顺序、出现频率及其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把拒绝行为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冯桂芹,2009)。
此外,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形式的拒绝方式,即虚假拒绝。
它不同于前两种拒绝方式,是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虚假拒绝并不属于真正的拒绝言语行为。
实施虚假拒绝行为的交际者的语力不是要表示拒绝,是出于礼貌方面的原因考虑而假装拒绝,实际上是想让对方再次发出请求或者邀请以便自己接受。
因此,在礼貌原则的框架下,这里将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和虚假拒绝一并讨论。
(一)直接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拒绝是指毫无保留地直接采用不合作的方法拒绝对方的请求、命令或邀请等。
这种方法显然严重地损害了对方的面子,因此在交际行为中使用会有很大的风险。
如:Ⅰ.A:快把这感冒药吃了吧。
B:我不吃!Ⅱ.A:走,跟我们一块去逛街吧。
B:我不去了,你们去好了。
在上述例句Ⅰ、Ⅱ中,听话者B都对说话者A提出的建议或者邀请进行了直接的拒绝,使A的面子受损。
实施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严重威胁面子的行为,它体现出的是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五种补救面子的礼貌策略的第一条,即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
(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Searle(1969)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间接拒绝是不直接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进行反对,而是通过提出相应理由等其他方式来拒绝(赵怀志,2009)。
由于拒绝言语行为具有面子威胁的性质,为了缓和交际双方的关系,减轻威胁的程度,间接拒绝就成为了交际中一种较好的选择。
王爱华在《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一文中,根据话语表达的语用功能,将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1)给出理由;(2)道歉;(3)提供别的办法;(4)让对方放弃请求;(5)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涵义;(6)回避;(7)原则;(8)哲理(王爱华,2001)。
下面对这些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逐一进行分析和讨论。
1.给出理由。
说话者在拒绝对方的提议或请求时给出拒绝的合理解释,例如:Ⅲ.A:借我一支笔可以吗?B:我很乐意借给你一支笔,但是我也只带了一支,现在正用着。
2.道歉。
说话者对无法接受对方的提议或请求表示歉意和遗憾,例如:Ⅳ.A:我的电脑坏了,你能帮我修一下吗?B:不好意思,现在恐怕不行,我有点急事要出门。
3.提供别的办法。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回避直接对抗或威胁对方的面子,建议听话者采取其他方法,例如:Ⅴ.A:请你把这份文件复印三份。
B:我正要去开会,你让小李帮你复印好吗?4.让对方放弃请求。
说话者通过一些手段试图让听话者放弃自己的请求,例如:Ⅵ.A:能不能借我一万块钱?我有急用。
B:你也知道,我上个月刚刚把全部的积蓄都付了楼房的首付。
5.接受的言语表达拒绝的涵义。
说话者所说话语的字面意思是接受,但其言外之力却是对听话者进行拒绝,例如:Ⅶ.A:能不能给打个折啊?B:不是我不给你打折,我若给你打了折,被老板发现了就要扣我工资的。
6.回避。
说话者避开正在谈论的话题,就对方的提议、请求等不作直接的正面回答,例如:Ⅷ.A:请问政府将于何时就此次事件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B: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7.原则。
说话者利用原则或相关规定作为拒绝对方的挡驾牌,例如:Ⅸ.A:这次考试你一定要给我传答案啊。
B:学校规定,考试作弊是要开除学籍的。
8.哲理。
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从而委婉的拒绝对方,例如:Ⅹ.A:搞学术研究那么辛苦又赚不来钱,你干脆和我一起下海经商吧?B: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