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20课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含义:这些措施兼有“①战时”和“②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③垄断政策,不许私人买卖。

(2)推行工业国有化:先后把④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国家集中管理。

(3)取消自由贸易:对粮食和主要消费品的供应实行严格的⑤配给制。

(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5~50周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

4.评价(1)积极: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超越⑥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的⑦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农业:以⑧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出租土地等。

(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⑨外国资本家开发矿产、森林、油田等。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实行⑩按劳分配制。

4.评价(1)促进了⑪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政权。

(2)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1925年,苏联提出了“⑫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⑬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到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推行了⑭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1)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2)评价积极:苏联迅速实现了⑮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江苏专用课件: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江苏专用课件: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提示
史论总结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项目
”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
匮乏
经济危机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主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 存
①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
特 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市场)发展经济
点 ②单一公有制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⑤重视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第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
测试内容及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模式”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理解新经济政策。 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 识体系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 料史论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 硬道理
√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123456
解析 答案
3.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 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 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 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ppt课件

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 苏联解体 的一个重要原因。 ______________
课 堂 探 究
一、列宁时期,先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直接向 社会主义过渡,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1921年推行新经 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知识拓展: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
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 ( 俄 ) 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 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 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巩固了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探究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 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从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三次大 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
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
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二、新经济政策 1 . 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余的粮食由自己
支配。 (2)工业: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 外国资本家 经 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 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20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4)新区建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重点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1)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2.过程(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

(2)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3.影响(1)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名师点拨]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9张PPT)
——《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
会主义有如下特征:
①建立生产资料的共同占 有形式②实行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
列宁 斯大林
【2019江苏学测说明】 ✓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理解新经济政策;
✓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 主要表现;
【小结】
国内战争,经济困难
“战时共产主义”
(行政命令,直接过渡)
战胜敌人 政治经济危机
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斯大林模式”
材料六 “要么我们跑完这段距离,赶上技术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用最短的时间,也建立起自己强大的 工业…要么我们就被踩死,因为没有钢、铁、煤,不 要说建成社会主义,就是保住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的国家,也是办不到的。”党通过领袖之口这样告诉 全国人民,于是全国出现了为钢铁而战的空前热潮。
✓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1918年11月29日激烈而残酷的阶级斗争 席卷着乌克兰,愈来愈多的人拿起了武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思考:十月革命 后为何战火再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有无把握取胜?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战争 ②经济困难(粮食缺乏) 2.目的:①集中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材料三 一九二○年十二月…保 尔乘火车回到了他熟悉的故乡… 党要实行 的消息传到了共青 团省委…他在铸造车间遇到杜达 尔科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的要让资本家东山再起?听说 还要开商店,大做买卖。这倒好, 打呀打呀,打到最后,一切照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思考: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 后,苏俄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9: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9: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①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 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 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 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可归结为“二、三、四”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凭借资本在经济 垄断资本
上控制世界市场
武力与资本输 出相结合瓜分 世界
最终形成
二、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1.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②随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和英国积极对 外扩张。 (2)表现 ①荷兰击败葡萄牙,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在亚洲、美洲等建立殖民地。 ②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商业战争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一方面,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7张ppt)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 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 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 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 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全俄中央执委会宣布:在 战争形式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要 无条件履行保卫国家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必须用 于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
(1)成就:
①对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 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②对世界: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模式探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部分国家经济建设所借鉴。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 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不得不使国民 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 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 立。
──《列宁选集》第四卷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将大中小企 业收归国有,国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 的集中领导;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实行 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人教版必修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30年代,苏联计划经 济的消极作用。从材料“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 削”可知,苏联的五年计划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 生改善。 C正确。A评价不全面; BD为新经济政策 的内容。 【答案】C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 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须数量 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 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征集中 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根据人民 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集》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各国都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开辟了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后历经数次的改革,但 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 和艰巨性。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 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通过对苏 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 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认识到各 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3)思想: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思 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个人崇拜严 重。 3.评价: ①积极影响:使苏联在短期内形成了比较齐全 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反法西斯 战争做贡献。 ②消极影响: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尤 其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 ③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 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2)从可能性看: ①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②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 胜利。 (3)实施该政策的意义: ①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 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背景
和南___高__加__索__联__邦__组成的“苏联”成立 (2)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__大__林__的领导地位逐步
确立,_新___经__济__政__策____被逐渐取消
(1)采取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_的方针
形 工业 (2)实行单一的___公__有__制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
5
本目[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都以“余粮收集制”为例,说 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和局限:在当时的战争条件 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 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交换,实行平均分配,不 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损害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 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允许私人开办_小__企__业__;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
工业 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租__让__的
内容
方式让_外__国__资__本__家___经营
商业 恢复_货__币___流__通__和__商__品__交__换____
分配 废除__实__物__分__配____的迅速恢
交换 ④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思维点拨]3.结合课后[学习延伸]的资料,谈谈如何评价斯 大林模式?
14
提示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探索 和创新,功、过兼具。
(1)积极方面:①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 化。②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背景
极度缺乏

执行 时期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 苏 维 埃 政 权 在 1918 ~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基础巩固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答案』 A『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苏俄的这种政策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

2.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 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义务劳动制D.实行粮食税制『答案』 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爆发后,面临严峻的危机,特别是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政策。

“一切为了前线”,如何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扭转战争局势,赢得战争,其中最关键的是粮食问题。

3.有学者用“阴云密布”来描绘1920年春天苏俄农民的生活;但在描绘1922年春天他们的生活时,则用了“阳光灿烂”来形容。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现工业化『答案』 B『解析』1920年随着内外的敌人被消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引发了暴动,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经济发展,所以才有了材料中描绘的变化。

4.1923年,有人在访问苏联期间记录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实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及时间1923年可知苏联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

5.1929年斯大林说:“当我们使苏联人坐上汽车,使农民坐上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要看看,到那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落后的国家,哪些国家可以被‘评定’为先进的国家。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作用: ⑴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⑵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 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 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B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 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 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 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 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2013 全国)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
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B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1.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 2.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 3.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 4.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 5.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由直接进入到恢复经 济逐步过渡;
(1)积极性:A、战胜敌人 (1)经济: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
4、评价
B、巩固苏维埃政权 经济恢复;(2)政治:稳定政治形势
(2)局限性:A、损害农民利益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练习第20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Word版含解析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练习第20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Word版含解析

第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课时目标.会应用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解析:①错误,方程=不含有(-);②③正确;④错误,与轴垂直的直线没有点斜式..经过点(-),倾斜角是直线=-的倾斜角的倍的直线方程是( ).=-.=.-=(+) .-=(+)答案:解析:由=,所以α=,所以α=°,α=°,所以α=.故所求直线方程为-=(+)..直线:=+与直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只可能是( )答案:解析:对于选项,由得>,<,而由得>,>,矛盾;对于选项,由得<,>,而由得>,>,矛盾;对于选项,由得>,<,而由得<,>,矛盾;对于选项,由得>,>,而由得>,>.故选.二、填空题(每个分,共分).无论实数取何值,直线-++=恒过定点.答案:(-)解析:直线方程可化为-=(+),所以过定点(-).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在轴上的截距为-,则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答案:=-解析:由题意知直线的斜率为,故由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可得所求直线方程为=-..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为.答案:=-或--=解析:分直线过原点和直线斜率为两种情况讨论.三、解答题.(分)一条直线经过点(,-),并且它的倾斜角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倍,求这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解:∵直线=的斜率为,∴它的倾斜角为°,∴所求直线的倾斜角为°,斜率为.又直线经过点(,-),∴这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分)已知直线过点(),(-,),直线过点(),(-).()当为何值时,∥?()当为何值时,⊥?解:()由已知得==.∵∥,∴=,即=,解得=.()∵⊥,∴·=-,即×=-,解得=-.能力提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PPT课件

材料感悟: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 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 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 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 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 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5.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 政手段管理经济。
6.评价:
积极性: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消极性: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 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事实证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 渡的正确道路;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与新经济政策
——丘吉尔
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③工业化成就: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 物质基础。
④工业化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经济
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 经济体系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国有化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
实物配给制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 --- 20年代末)
4. 目的: 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 度) 5. 特点 (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 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实行国有化。
与生产力相适应, 是符合国情的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20 年 9 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 连一粒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1921 年 3 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 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 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名师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应急措施, 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 近。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但 这个政策在实践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 展,尤其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长期实行。
主 农业 要 内 工业 容 商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国家垄断贸易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堂知识演练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回答1~3题。

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③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农民按固定价格将全部余粮交售给国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答案】 A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D.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 D3.1920年,农民契诃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结果应是()A.他受到表彰鼓励B.他的粮食被没收上缴C.他被要求到市场出售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解析】注意题干时间限定:1920年,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 B俄共(布)十大,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回答4~6题。

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是想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处,也是它“新”的所在。

【答案】 C5.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要直接达到的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解析】新经济政策将部分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国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内矿山和油田,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经营,以便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恢复生产。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士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人教版必修2)
农民排队缴纳粮食
知识衔接: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名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贸易 分配
全面国有化
部分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与货币
三、斯大林模式 问题3:什么叫斯大林模式?它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有何历史地位? 概念: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 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 历史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12,联邦制)。 (2)列宁逝世与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主要表现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 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实行单一 计划经济)。
特点: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利 用商品、市场、货币、价值规律的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实质:通过恢复部分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 评价 积极(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 形势作用;是对如何走上社会主义的探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道路。 消极:俄共和苏联领导人对该政策的必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 过早中止。
D
4.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
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D
5.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

比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比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探究:俄国属于哪一种状况?制定新经济 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材料11: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某种一成不 变和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 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列宁选集》卷一
提升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没有固定模式
项目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在何处?
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
探究历史
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
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问题探究:国内战争爆发
40%的工厂停工。重要的粮食、
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面对 这些困难,以列宁为首的苏俄作何
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选择?
生活必需品严重困乏,劳动人 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 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 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 物也得不到。
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总 结、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一)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引起 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战争和自然灾害使苏俄经济遭到破环;
角色扮演的方式,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 情景,使学生投入到文本中来,以便掌握本 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简述战时共产主 义内容,说明其 目的;
说出新经济政策 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相比在内容 上的变化,提高 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通过相关材料 的分析,掌握 史料研习的方 法,加深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 策向新经济政 策转变的必要 性的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的转变是符 合国情的进步之 举和感悟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曲 折性、艰巨性以 及苏俄在探索过 程中的开创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中学高一历史学案必修二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1页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编写者孙芳审核者高秀泉贝艳2011年5月
【课程标准】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背景
2、步骤:
(1)经济特区:
①五个经济特区
②设立的原因
③结果
(2)14沿海开放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
(4)开发浦东
(5)开发天津滨海新区:
3、特点:
4、影响: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概念:
标志着:
2、背景:
3、经过:
(1)首次
(2正式申请
(3)正式加入
4、影响:
(1)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3)对中国
【重点诠释】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
(1)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2)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3、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4、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机遇:
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挑战:
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面临着挑战。

④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走进高考】1.(2008·山东基能44)“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B 注意歌曲中的关键词“1992年”、“春天”,很显然题干所指示邓小平南方谈话。

2.(2007·广东历史14)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2.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课时训练】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崛起座座金山……”这些金山最先出现在:
A.海南省B.广东,福建C.长江三角洲D.香港,澳门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开放区④内地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3、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实行“引进来”战略
B.实施“走出去”战略
C.建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右图为深圳政府前的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
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A. 大力发展农业的精神
B. 敢为人先的精神
C.对外开放的精神
D. 融入世界的精神
6、对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经济特区的表述,不正确的()
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港口
B.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C.是著名的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
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
7、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第一大奇迹。

”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8、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浦东()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9、中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10、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是有效市场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即由民族市场经济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过程。

类似今天的全球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主融入世界大市场的标志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1979年改革开放D.2001年加入WTO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1988年又把哪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格局。

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4)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山东,有哪两个城市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
【选做题】
1.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新”在A.我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2.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A.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内地各省会城市的开放
3、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①“沃尔马”“麦当劳”等连锁店分布在各城市的大街小巷②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大量出口③各大学“国际经贸”专业数量激增等()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同你一起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