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头颈

合集下载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

• 4、腰奇EX—B8 (癫痫要穴) 【定位】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 角之间凹陷处。 【功效】豁痰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癫痫。(照海,丰隆) 【操作】向上平刺1~1.5寸;可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 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2个穴位。 【功效】理气止痛,消痔固脱。 【主治】痔疮,脱肛。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 3、阑尾EX—LE7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 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阑尾炎。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经外奇穴
• 一、头颈部穴 • 1、四神聪EX—HN1 【定位】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 个穴位。 【功效】聪耳,明目,安神。 【主治】1.头痛(太冲,风池) 2.眩晕(风池) 3.失眠(神门,三阴交) 4.健忘(悬钟,志室).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 2、印堂EX—HN3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通络,止痛。 【主治】1.头痛、眩晕(太冲,太阳) 2.鼻渊、鼻衄(迎香,合谷, 孔最) 【操作】平刺0.5~1寸;可灸。
• 3、鱼腰EX—HN4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效】明目,通络,止痉。 【主治】1.眉棱骨痛。 2.眼睑下垂。 【操作】平刺0.3~0.5寸。
• 4、太阳EX—HN5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 【功效】疏风解表,通络止痉。 【主治】1.头痛、牙痛 2.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 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 7、安眠EX—HN15 【定位】在项部,当翳明和风池连线的中 点。 【功效】安神 【主治】失眠。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 二、背部穴 • 1、定喘EX—B1 【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 0.5寸。 【功效】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 【操作】直刺或偏向内侧0.5~1寸;可灸。

经外奇穴(图片+使用方法+所治疾病

经外奇穴(图片+使用方法+所治疾病

经外奇穴的部位和临床应用说明:该文档整理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经外奇穴的部位和临床应用》视频。

该文档的整理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和记忆。

发布于网络也仅仅为了供大家学习,请不要作任何商业用途。

若需要转帖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传播,请不要删除该说明。

且本人拒绝承担任何法律责任,鉴于网络的敏感性,不得不做以上废话般的说明。

欢迎下载,谢谢合作海泉一、头颈部奇穴1.四神冲穴作用:通络开窍,宁神益脑主治: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癫痫,痴呆等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

2.当阳穴主治:偏头痛,正头痛,头昏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炎,感冒等操作:沿皮刺0.5——0.8寸,可灸《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

3.印堂穴主治:眩晕,头痛,鼻塞,鼻渊,目肿痛,面疔疮配太冲,太阳:平肝潜阳,行气止痛治疗头痛眩晕配迎香,合谷:清热宣肺,利鼻窍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4.鱼腰穴主治:眉棱骨痛,眼睑动,目肿痛,目翳,口眼歪斜操作:平刺0.3——0.5寸《针灸大成》: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也。

5.太阳穴主治:偏正头痛,目疾,口眼歪斜,牙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等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针灸大成》: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

6.耳尖穴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麦粒肿,喉痹,眼目炎症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注意消毒7.球后穴主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扁形,视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等。

操作:可针,轻压眼球向上,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朝视神经方向刺0.5——1寸,不提插捻转,以防出血提示:该穴操作请千万谨慎!8.上迎香穴主治:鼻部疾病,目肿痛等配印堂,合谷,有宣通鼻窍的功效,主治鼻赛,鼻渊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9.聚泉穴主治:舌强,舌肌麻痹,味觉减退,哮喘,咳嗽等病操作: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针灸大成》: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10.金津玉液穴主治:舌强,舌肿,喉痹,消渴,呕吐,腹泻,失语配少商(点刺出血),清热利咽,消肿解毒,治疗急性扁桃体炎配廉泉,风府有醒脑开窍之功可治疗舌强,中风配乘浆,可滋阴降火,治疗消渴病配鱼际,可消炎止痛治疗舌炎,口腔炎,口角炎等操作:点刺出血11.翳明穴主治:目疾,耳鸣,失眠,头痛,眩晕等可使耳聪目明,脑清神安操作:直刺0.5——1寸12.颈百劳穴主治:颈项强痛,瘰疬,咳喘,鼻渊等操作:直刺0.5——1寸《针灸资生经》: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13.安眠穴主治:失眠,神经衰弱,夜游症,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操作:直刺0.8——1.2寸,或灸14.牵正穴主治:疏风通络,散结止痛,主治口眼歪斜,口腔溃疡,腮腺炎等操作:斜刺或直刺0.5——1寸,或艾灸15.夹承浆穴主治:口眼歪斜,面肿,流涎,三叉神经痛等操作:平刺或斜刺0.3——0.5寸16.新设穴主治:颈背痛,落枕,枕神经痛等通经活络止痛操作:直刺0.5——1寸或灸二、躯干部奇穴1.子宫穴主治:痛经,子宫下垂,月经不调,腰痛,崩漏等疾病有固摄胞宫的作用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十七章 常用经外奇穴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十七章 常用经外奇穴

第十七章常用经外奇穴第一节:头颈部穴四神聪【定位】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 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癫狂。

【操作】平刺0.5-0.8寸。

可灸。

鱼腰【定位】在头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1.眉棱骨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2.目赤肿痛,目翳。

3.口眼歪斜。

【操作】平刺0.3-0.5寸。

太阳【定位】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 指的凹陷中。

【主治】1.头痛。

2.目疾。

3.面瘫,面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耳尖【定位】在耳区,外耳轮的最高点。

【主治】1.目疾。

2.头痛。

3.咽喉肿痛。

【操作】直刺0.1-0.2寸。

可灸。

球后【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主治】目疾。

【操作】轻压眼球向上,沿眼眶下缘缓慢直刺0.5- 1.5寸,不提插。

出针时压迫局部1-3min, 以防出血。

上迎香【定位】在面部,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 唇沟上端处。

【主治】鼻疾,鼻部疮疖。

【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

可灸。

金津、玉液【定位】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 津,右为玉液。

【主治】1.口疮,舌强,舌肿,失语。

2.呕吐,消渴。

【操作】点刺出血。

夹承浆【定位】在面部,承浆穴旁开1寸处。

【主治】齿龈肿痛,口歪。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可灸。

牵正【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1.口歪,口疮。

2.牙痛。

【操作】向前斜刺0.5-0.8寸。

可灸。

翳明【定位】在颈部,翳风后1寸。

【主治】1.头痛,眩晕,失眠。

2.目疾,耳鸣。

【操作】直刺0.5-1寸。

可灸。

安眠【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1.失眠,头痛,眩晕。

2.心悸。

3.癫狂。

【操作】直刺0.8-1.2寸。

可灸。

第二节:胸腹部穴子宫【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1.阴挺。

2.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3.不孕。

颈部的外科解剖学

颈部的外科解剖学

颈部的外科解剖学【名称】颈部的外科解剖学【局部解剖】颈部为头、胸、上肢的交界处。

颈部的上界起于下颌骨下缘,下颌骨角经茎突至第1颈椎与枕骨隙下水平线。

下界为胸骨上切迹、锁骨上缘、经肩锁关节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1.颈部的浅层结构(Superficial Structures of Neck)颈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薄而松弛,伸缩性好并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含有颈阔肌和皮神经,愈合力强。

颈部的浅静脉均位于皮下组织内,颈前浅静脉起始于颏下沿中线向下,左右两侧分别向外注入颈外静脉。

颈外浅静脉在耳垂下方由耳后静脉汇合而成,向下斜越过胸锁乳突肌的浅面在锁骨与该肌所形成的角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

舌骨、甲状软骨和气管环状软骨是颈部的主要骨性标志。

舌骨与下颌骨在同一水平,舌动脉途经舌骨大角上缘。

甲状软骨是最大的一块喉软骨,位于舌骨体下方。

左右有两个软骨板,在男性其前缘呈直角凸向前方,形成喉结。

两板上缘间的凹陷为甲状软骨切迹,相当于颈部上侧颈动脉分支的水平。

环状软骨,在甲状软骨下方,两者间有环甲膜相连,上缘有小关节面与杓状软骨相连。

气管为C形软骨环所构成,缺口向后。

为保持其开张状态,各软骨环由环韧带连接在一起,后方的膜壁为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

颈段的气管位置浅,下行于颈前正中线,可在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凹间扪及。

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两侧的甲状腺叶邻近颈部的大血管,其后方邻近食管(图1)。

图1 颈部的骨性标志胸锁乳突肌位于颈的两侧,此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为锁骨上小窝。

在其深面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在胸锁关节水平上缘深处,左侧有颈总动脉,右侧为无名动脉的分支。

颈部肌肉分为颈浅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和颈深肌群3组。

它们共同构成颈部的肌性标志。

颈浅肌群包括①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止于口角;②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的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两头汇合后斜向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

3、印堂 、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 鼻衄,鼻渊,目赤肿痛, 鼻衄,鼻渊,目赤肿痛, 小儿惊风。 小儿惊风。 刺灸:平刺0.3~0.5寸 , 刺灸:平刺 ~ 寸 可灸。 可灸。 4、鱼腰 、 定位:眉毛的中心。 定位:眉毛的中心。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眉 棱骨痛, 棱骨痛,眼睑 动,眼睑 下垂。 下垂。 刺灸:平刺0.3~0.5寸, 刺灸:平刺 ~ 寸 禁灸
(四)上肢部穴
1、二白 、 定位:腕横纹上4寸 定位:腕横纹上 寸, 桡侧腕屈肌腱两侧, 桡侧腕屈肌腱两侧, 一手两穴。 一手两穴。 主治:痔疮,脱肛。 主治:痔疮,脱肛。 刺灸:直刺0.5~1寸, 刺灸:直刺 ~ 寸 可灸。 可灸。 2、中泉 、 定位: 定位:当指总伸肌腱桡 侧的凹陷处 主治:胸闷,胃痛, 主治:胸闷,胃痛,吐 血。 刺灸:直刺0.3~0.5寸; 刺灸:直刺 ~ 寸 可灸。 可灸。
3、胃脘(管)下俞 、胃脘( 定位: 定位:第八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寸 主治:消渴,咽干,胃痛, 主治:消渴,咽干,胃痛, 腹痛。 腹痛。 刺灸:斜刺0.5~0.8寸 刺灸:斜刺0.5~0.8寸; 可灸。 可灸。 4、痞根 、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旁开3.5寸。 旁开 寸 主治:腹内痞块,腰痛。 主治:腹内痞块,腰痛。 刺灸:直刺0.8~1.2寸; 刺灸:直刺 ~ 寸 可灸。 可灸。
5、太阳 、 定位: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寸处凹陷中。 寸处凹陷中。 寸处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 眩,面瘫。 面瘫。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刺灸:直刺或斜刺 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或点刺出血,可灸。 6、耳尖 、 定位:当折耳向前,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 尖端处。 尖端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 痛。 刺灸:直刺0.1~0.2寸, 刺灸:直刺 ~ 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头颈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头颈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头颈外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头颈外科解剖学知识点头颈部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需要头颈外科医生对这些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头颈部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头部解剖结构:头部主要包括头颅骨、脑部、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

头颅骨包括颅骨、颌骨和面骨,脑部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眼睛包括眼球、眼睑、泪腺等部位,鼻子包括鼻孔、鼻腔、鼻窦等结构,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等部位。

2. 颈部解剖结构:颈部主要包括颈椎、颈动脉、颈静脉、颈神经、甲状腺、气管、食管、喉部等结构。

颈椎是支撑头部的重要结构,颈动脉和颈静脉是颈部的血管,颈神经包括迷走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甲状腺是内分泌器官,气管和食管是呼吸和消化道的一部分,喉部包括声带、喉腔等部位。

3. 头颈淋巴结解剖:头颈部有许多淋巴结,主要包括颈部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舌根淋巴结等。

这些淋巴结在头颈部的排列非常重要,对于头颈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头颈外科生理学知识点头颈部的生理学特点主要包括头颈部器官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头颈部器官的功能非常复杂,需要头颈外科医生对这些功能有深入的了解。

1. 头部生理学:头部的生理学主要包括脑的功能、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

脑是人体的控制中枢,主要负责思维、记忆、情感、意识等功能,视觉、嗅觉、听觉是头部的感觉器官,负责接受和传导外界的视觉、嗅觉、听觉信息。

2. 颈部生理学:颈部的生理学主要包括呼吸、吞咽、说话等方面。

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颈部包括气管和食管,需要保证呼吸和消化的顺利进行,吞咽是将食物从口腔送到胃部的过程,需要协调口腔、咽部、食管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说话是通过声带和喉部的协调运动来发声。

三、头颈外科病理学知识点头颈部的病理学主要涉及头颈部的疾病和外伤。

头颈外科医生需要对头颈部的疾病和外伤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1. 头部疾病和外伤:头部常见的疾病包括颅内肿瘤、脑梗死、脑出血、颅脑外伤等,需要头颈外科医生进行精准的神经定位和手术治疗。

经 外 奇 穴

经   外   奇   穴

9、腰痛点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 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 左右共4个四穴。 功能:疏筋止痛、壮腰活络 主治:1.急性腰扭伤,小儿惊风, 手背红肿疼痛。 2.头痛,卒死,痰壅气促。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10、落枕穴(外劳宫)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 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 落枕、手臂痛、胃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l--1.5寸;可灸。
经 外 奇 穴
一、常用奇穴
奇穴是在十四经穴确定后逐渐发现的一些 新穴,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一 些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四缝等。奇穴以 有奇效得名。现在大约有数百个奇穴,临床上应 用较多,得到广泛承认的有数十个,如1985年 WHO西太平洋区经外奇穴标准化方案收录36个 奇穴,1990年《经穴部位》国家标准收录48个 奇穴。我们将介绍印堂、太阳、定喘、夹脊、八 邪、四缝、十宣、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 八风等12个奇穴。
12、四缝
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 节的中央,一侧4个穴位。 作用:健脾消积 主治:1.疳积,小儿腹泻,肠虫症。 2.咳嗽气喘,百日咳。 配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小儿疳积 合谷、内关—百日咳 刺灸:直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现代研究:有助于患儿骨骼的发育成长 、能迅速改善消 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所致的小儿低热 、消炎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 功能:清头通络、宁心安神 配穴:神门、三阴交—失眠 太冲、风池—头痛,头昏 刺灸:平刺0.5~0.8寸。具体刺法: 1.从百会向四方穴点刺。 2.从外穴点向百会刺。 3.按顺时针方向刺向四穴。 4.按反时针方向刺向四穴。 现代研究:实证眩晕效果较好、对虚证眩晕效果次之, 耳鸣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

奇经八脉与经外奇穴
6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 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7
督脉—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 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 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 线,以头顶、额部、鼻 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龈交穴)。
目已达千余……
22
(二)定义
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 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 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3
奇穴之特点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定经
定 位 定名
有归经
有固定
分布在十四 位置 经中
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名
有专用 穴名
无归经
无固定位 无专用

穴名
主治作用
一、概 述
❖ (一)发展
❖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奇穴的 描述。
❖ 如《灵枢●刺节真邪篇》:尽刺诸阳之奇输。 ❖ 《素问● 血气形志篇》: “以折草法取背部之俞
穴” 。《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头 上及两额两眉间”、“刺舌下两脉”,均是别于一 般经穴的特殊取穴法,或者为一些有穴无名的刺法, 这些均可看成经外奇穴的滥觞。
或点刺出血,可灸。 ❖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0
❖ 6、耳尖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
尖端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
痛。 刺灸:直刺0.1~0.2寸,或点刺
出血 按:清全身之热
31
❖ 7、球后 定位:眶下缘外1/4与内
3/4交界处 主治:目疾。 刺灸:轻压眼球向上,

十四经脉经外奇脉

十四经脉经外奇脉

十四经脉
1.手太阴肺经:尺泽、列缺、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天枢、足三里、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
5.手少阴心经: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晴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委中、至阴
8.足少阴肾经:太溪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劳宫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率谷、阳白、风池、环跳、阳陵泉
12.足厥阴肝经:太冲、
13.督脉:大椎、百会、水沟(人中)
14.任脉: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廉泉
经外奇脉
一、头颈部
四神聪
印堂
太阳
二、上肢部
落枕穴。

《经外奇穴》PPT课件

《经外奇穴》PPT课件
经外奇穴
The Extraordianary Point 文希
一、概 述
(一)发展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奇穴的 描述。
如《灵枢 刺节真邪篇》:尽刺诸阳之奇输。


《素问 血气形志篇》: “以折草法取背部之俞 穴” 。《素问 刺疟篇》:“刺十指间”、“刺头 上及两额两眉间”、“刺舌下两脉”,均是别于一 般经穴的特殊取穴法,或者为一些有穴无名的刺法, 这些均可看成经外奇穴的滥觞。

4、鱼腰
定位:眉毛的中心。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刺灸:平刺0.3~0.5寸,禁灸

5、太阳 1寸处凹陷中。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
眩,面瘫。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6、耳尖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 尖端处。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 痛。 刺灸:直刺0.1~0.2寸,或点刺
刺灸:直刺0.5~1寸;可


6、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
带下。
刺灸:直刺0.5~1寸 ;可
灸。
7、十七椎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 漏,月经不调。 刺灸:直刺0.5~1寸;可 灸。 8、腰奇 定位:在尾骨端直上2寸,骶 角之间凹陷中。 主治:便秘,头痛,失眠,癫 痫。 刺灸:向上平刺1~1.5寸;可 灸。

3、胃脘(管)下俞 开1.5寸。
定位:第八胸椎棘突下旁
主治:消渴,咽干,胃痛, 腹痛。 刺灸:斜刺0.5~0.8寸; 可灸。

区分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的方法

区分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的方法

区分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的方法以区分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为主题,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三者的特点和区别。

一、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是头颈部的重要血管之一,它起源于锁骨下动脉,沿颈部向上走行至颅内。

颈内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和眼部的血液,是供应大脑的主要动脉之一。

颈内动脉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位置:颈内动脉位于颈部的前侧,与颈椎骨相邻。

颈部的皮肤和肌肉组织覆盖在其外侧。

2. 脉搏:颈内动脉在颈部可被触摸到,当我们感觉到脉搏跳动时,实际上是感受到颈内动脉的搏动。

3. 功能:颈内动脉是大脑的重要供血动脉之一,它供应大脑的前部和中部,为大脑提供氧气和养分,是大脑正常功能的关键。

二、颈内静脉颈内静脉是头颈部的重要静脉之一,它负责将头颈部的血液回流至心脏。

与颈内动脉相比,颈内静脉的特点如下:1. 位置:颈内静脉位于颈部的内侧,伴随着颈内动脉一起运行。

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相邻,但在解剖上有明显的区别。

2. 血流速度:颈内静脉的血流速度相对较慢,因为它负责将血液从头颈部回流至心脏,需要克服重力的阻力。

3. 功能:颈内静脉主要负责颈部和头部的血液回流,将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回心脏,为新鲜氧气的吸入提供条件。

三、颈外静脉颈外静脉是指位于颈部的静脉,但不包括颈内静脉。

颈外静脉主要包括颈总静脉和颈外侧静脉,其特点如下:1. 位置:颈总静脉位于颈部的前侧,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相邻。

颈外侧静脉位于颈部的侧面。

两者在颈部的位置相对固定。

2. 强调:颈外静脉是颈部的主要静脉,但并不包括颈内静脉。

它们在解剖和生理功能上与颈内静脉有所不同。

3. 功能:颈外静脉主要负责颈部和头部的血液回流,将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回心脏,为新鲜氧气的吸入提供条件。

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在位置、功能和特点上存在明显区别。

颈内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负责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养分;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则主要负责头颈部的血液回流,将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十二经别图表

十二经别图表

十二经别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别的资料,以便临床参考,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及治疗操作。

络脉,我也做了类似的整理。

链接: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别记载于《灵枢·经别》篇,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其循行有离(从经脉分出)→入(进入胸腹腔)→出(于头颈部出来)→合(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的特点。

本文整理《灵枢·经别》《古典针灸入门》和教科书的经别原文、图片和表格,并附《素问·缪刺论》相关文本,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别》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肾,3胆、4肝,5胃、6脾,7小肠、8心,9三焦、10心包,11大肠、12肺。

经别“离入出合”之腧穴“离入出合”是经别循行的特征,《内经》却未指出对应的腧穴,以致教科书认为经别无穴。

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所列甚详,与《经别》篇基本吻合,见下表。

《古典针灸入门》合穴歌诀(自拟)小海天井曲池求,尺泽曲泽少海游,委中阳陵足三里,阴陵曲泉阴谷流。

所入穴歌诀(自拟)中府肩髃气冲门,极泉臑俞委阴谷,天池百会环蠡沟,经别所入十二处。

汇合穴歌诀(自拟)经别汇合穴,大肠肺扶突,三焦包天牖,膀胱肾天柱,肝胆瞳子髎,小心脾胃睛。

经别的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内经》记载了经脉、络脉、经筋的循行和病候,而经别却有循行、无病候。

《古典针灸入门》借鉴《素问·缪刺论》给出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

病候,见后文各经别。

井穴,见下表,表中用穴与《素问·缪刺论》基本一致,个别稍异。

《古典针灸入门》歌诀(自拟)经别补井脾曲骨,大肠商商焦冲冲,胆经窍阴复至阴,唯此四经有不同。

经别症状的时辰节律《古典针灸入门》经别症状的起始与加重时间,与子午流注纳支法一致,见下图。

歌诀(《针灸大成》)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1膀胱之经别《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一道:即一条或一支),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项:约当天柱穴部),复属于太阳(张介宾曰:“足太阳之正,入腘中,与少阴合而上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

头颈外科进修个人总结

头颈外科进修个人总结

头颈外科进修个人总结1.引言1.1 概述头颈外科是一门重要的外科学科,涉及头颈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头颈外科进修是医学专业人士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总结我在头颈外科进修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探讨进修内容、学习收获以及实践应用,希望通过经验分享能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头颈外科专业的发展进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重点,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本文将从引言开始,简要介绍头颈外科进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结构安排。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头颈外科进修的内容概括和详细介绍,以及作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体会,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介绍作者的经验和感想,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文将涉及的内容和重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1.3 目的目的部分内容:在头颈外科进修个人总结的文章中,我们的目的是总结并回顾自己在进修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学习的收获和实践的应用,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想,分享对头颈外科进修经历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为其他头颈外科医生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同时也对自己的进修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未来的进修和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头颈外科进修内容头颈外科进修内容主要包括解剖学知识、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学习。

在进修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血管、神经的分布情况,掌握了相关的解剖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还深入学习了头颈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颈部肿瘤、颅底外伤、颅脑神经疾病等。

通过进修内容的学习,我对头颈外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经外奇穴的临床应用

经外奇穴的临床应用

经外奇穴的临床应用经外奇穴,又称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除经脉外的另外八条通道,分布全身各个部位。

这些经外奇穴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起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外奇穴的临床应用。

1. 风池(GB20)风池穴位于头部,位于头颈交界处的后方,是治疗头痛、颈项疼痛、眩晕等症状的常用穴位。

按摩风池穴可以疏通经络、舒筋活络,改善头部不适症状,具有镇痛、镇静的作用。

2. 肩井(GB21)肩井穴位于颈背交界处的前方,是治疗肩颈疼痛、肩周炎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按摩肩井穴可以舒经活络、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有利于保持颈肩部的灵活性。

3. 欠哺(ST13)欠哺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穴位。

按摩欠哺穴可以调节胃气、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等症状,对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腹结(SP15)腹结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是治疗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按摩腹结穴可以调畅脏腑气机、舒筋活络,有利于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肠道功能。

5. 膺窗(LU7)膺窗穴位于前臂部,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穴位。

按摩膺窗穴可以清热解表、疏散肺气,有助于缓解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增强呼吸系统的抵抗力。

6. 足三里(ST36)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是治疗脾胃虚弱、精神疲乏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温中健脾、润肠通便,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

7. 中脘(CV12)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穴位。

按摩中脘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缓解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胃肠功能。

8. 关元(CV4)关元穴位于下腹部正中线上,是调节生殖系统功能的重要穴位。

按摩关元穴可以益肾壮阳、调和气血,有助于改善男性前列腺炎、女性月经不调等问题,提高生育能力。

综上所述,经外奇穴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通过调节气血、通经络、舒筋活络等途径,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头颈外科学(Neck)

头颈外科学(Neck)

咽喉科
头颈外科
甲状腺外科
颈部解剖(Neck Anatomy)
颈部解剖 Neck Anatomy
颈部解剖 Neck Anatomy
颈部解剖 Neck Anatomy
颈部解剖 Neck Anatony
颈部解剖 Neck Anatomy
颈部解剖 Neck Anatomy
颈部解剖
颈部解剖
Vascular tumors(Lymphangioma)
Vascular Tumor(Hemangioma)
颈部炎性疾病
( Inflammatory Disorders)
急、慢性淋巴结炎(lymphadenitis) 肉牙肿性炎(Granulomatous lymphadentis 淋巴结结核(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历史(history )
1954年美国Martin和Word率先了成立了
由普外科医生组成的《头颈外科学会 SHNS》 1958年美国Conley成立了由耳鼻咽喉科 医师组成的《美国头颈外科学会ASHNS》 1998年合并,两个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组 织从对立到合并(American Head and Neck Society)。
病例介绍
涎腺肿瘤(Salipoma)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淋巴瘤(Lymphoma)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
颈部先天性疾病 (Congenital Disorders)
我国头颈外科开始服务临床于上世纪50
年代 上海1956年(天津、北京)肿瘤医院头 颈外科组 ,1985年成立头颈外科. 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耳鼻咽喉 科也开始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85年在天津抗癌协会领导下成立了头 颈外科专业委员会 1994年我国创立了《耳鼻咽喉—头颈外 科》杂志

经外穴标准定位

经外穴标准定位

经外穴标准定位4.1头颈部穴Tojingbu Xue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4.1.1四神聪siShencong(EX-HN1)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4.1.2当阳Dangyang(EX-HN2)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4.1.5印堂Yintang(EX-HN3)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4.1.4鱼腰Yuyao(EX-HN4)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4.1.5太阳Taiyang(EX-HN5)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4.1.6耳尖Erjian(EX-HN6)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4.1.7球后Qiuhou(Ex-HN7)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4.1.3上迎香Shangyingxiang(Ex-HN8)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4.1.9内迎香Neiyingxiang(EX-HN9)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

4.1.10聚泉,Juquan(EX-HN10)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4.1.11海泉Haiquan(Ex-HN11)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4.1.12金津Jinjin(EX-HN12)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

4.1.15玉液Yuye(EX-HNl3)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

4.1.14翳明Yiming(Ex-HN14)。

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4.1.15颈百劳JingbailaO(EX-HN15)在项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4.2胸腹部穴Xiongfubu Xue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 ,Ex-CA。

4.2.1子宫Zigong(EX-CA1)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4.3背部穴Beibu XuePoints of Back,EX-B.4.3.1定喘Dingchuan(EX-B1)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神聪【类別】奇穴。

【释名】神,神志;聪,聪明。

本穴能治神志失调、耳目不聪等病症,一穴有四处,故名四神聪。

【位置】位於头顶正中,百会穴前后左右各相去一寸处,共计四穴。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顳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神经、耳顳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

【操作】向百会穴方向斜刺或平刺0.3~0.8寸。

可灸。

【功效】头痛,眩晕,癲狂,癇症,失眠,健忘,中风,震颤麻痹,脑炎后遗症,內耳眩晕症。

【配穴】偏正头痛:百会、神聪、临泣、听会、耳尖、风池、光明、太阳,率谷。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四神聪、风池、角孙、人中;配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腰阳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內耳性眩晕:四神聪、风池、大椎、內关、神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震颤麻痹: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配穴:阳虚加复溜,便秘加足三里,腰酸加命门、肾俞,言语不利加聚泉、上廉泉。

眩晕:四神聪;兼肝阳上亢加合谷、太冲,痰浊內阻加丰隆、內关;肾精不足加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头痛加太阳点刺出血。

【附註】银海精微始用本名。

当阳【释名】当,向著;头前部为阳,穴在头前部,故名当阳。

【位置】在前头部,当瞳孔直上,前髮际上1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顳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內、外侧支会合支。

【操作】针0.2~0.3寸,得气时局部有发胀感觉。

灸三壮。

【功效】风眩,眼痛,鼻塞,感冒,头痛,目赤肿及其他眼疾,眩晕,卒不识人。

【配穴】鼻塞:当阳、迎香、合谷。

急性结膜炎:当阳、太阳、耳尖。

印堂【类別】奇穴。

【释名】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其为印堂,穴在其上,故名。

【位置】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解剖】在降眉间肌;两侧有额內侧动、静脉分支;布有滑车神经及面神经分支。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得气时局部酸胀。

若透至山根穴,则鼻部有酸胀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功效】前额痛,眩晕,鼻炎,鼻衄,感冒发热,高血压,失眠,呕吐,產后血晕不语,子癇,小儿惊厥。

【配穴】急性结膜炎:印堂、瞳子髎。

鼻炎:印堂透山根。

精神病:印堂、百会。

內耳眩晕症:印堂、內关、安眠;听力减退加听宫、风池。

呃逆:印堂、內关,膈俞。

【附註】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名印堂。

鱼腰【类別】奇穴。

【释名】人之眉毛状如鱼形,穴在其中央腰部,故名鱼腰。

【位置】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解剖】在眼轮匝肌中;布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及眶上神经、面神经的分支。

【操作】横刺0.5~1寸,治疗眶上神经痛时,可沿皮向两旁刺入,透至攒竹或丝竹空穴。

禁灸。

【功效】结膜炎,眼瞼缘炎,眼肌麻痹,眼瞼下垂,目赤肿痛,面神经麻痹,近视,三叉神经(第一支)痛,眶上神经痛,眼瞼瞤动,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配穴】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鱼腰、攒竹、睛明、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耳尖。

面瘫:阳白透鱼腰、颧髎透迎香、地仓透颊车、牵正、合谷、翳风、太阳、风池、太冲、足临泣等。

三叉神经痛:鱼腰、攒竹、太阳、合谷、內庭。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速:鱼腰。

太阳【类別】奇穴。

【释名】头顳部之凹陷处,俗称太阳,穴在其上,故名太阳。

【位置】在顳部,当眉梢与目外眥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解剖】在顳筋膜及顳肌中;布有顳浅动、静脉及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分支,面神经顳支。

【操作】斜刺或横刺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功效】偏正头痛,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底出血,青光眼,青少年近视眼,麦粒肿,中心性视网膜炎,眩晕,感冒、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目疾,牙痛。

【配穴】高血压头痛:太阳、印堂;前额痛加攒竹,额顶胀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欲仆加头维。

血管性头痛:太阳(患侧)、太冲(患侧)、合谷(健侧);配穴:风池、率谷。

急性结膜炎:太阳、风池、合谷、睛明。

青少年近视眼:太阳、四白、攒行、手三里;风池、合谷、百会、承泣、球后、睛明。

麦粒肿:瞳子髎(双)、太阳(双)、印堂(双)、合谷(健侧)。

眼底出血:太阳、承泣、鱼腰、风池;肝气鬱结加太冲、肝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外伤络破加膈俞、合谷、太冲。

青光眼:太阳、风池、印堂、鱼腰;肝火盛加內关,肾虚加肾俞。

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太阳、鱼腰、球后、睛明、四白、合谷。

拔牙针麻:太阳;上牙加四白,下牙加承浆,上下磨牙加颊车。

耳尖【类別】奇穴。

【释名】其穴在耳廓之顶端,故名耳尖。

【位置】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解剖】为耳廓软骨,布有耳后动、静脉及耳顳神经。

【操作】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功效】眼生翳膜,疔疮,眼红肿,麦粒肿,喉痹,偏正头痛,流行性腮腺炎,失眠,急性腰扭伤。

【配穴】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噁心呕吐加內关,併发睪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指肠。

急性腰扭伤:耳尖(1%盐酸普鲁卡因2毫升穴位注射)。

球后【类別】新穴。

【释名】球,眼球。

本穴位置较深,在眼球之后,故名球后。

【位置】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內四分之三交界处。

取穴时患者正坐仰靠,轻轻闭眼。

【解剖】下瞼板下方;眼轮匝肌中,浅层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深层有眼神经,眶尖处有结状神经节和视神经。

【操作】沿眶下缘进针,从外下向內上,朝视神经孔方向缓慢直刺1.5~2寸。

当深刺遇阻力时,应稍退几分,改换方向再刺,以免引起出血或眼球损伤,得气时眼部有酸胀感或有眼球突出感。

禁灸。

【功效】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近视,青光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色觉异常。

【配穴】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臑、睛明、太阳。

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太溪。

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睛明、新明、光明。

上迎香【类別】奇穴。

【释名】穴在鼻部,位於大肠经迎香穴之上方,故名上迎香。

【位置】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布有面动、静脉的分支及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和滑车下神经。

【操作】向內上方斜刺0.3~0.6寸。

【功效】鼻炎鼻塞,鼻部癤疮,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炎。

【配穴】慢性鼻炎:上迎香、迎香、印堂;配穴:前额及眉稜骨痛加阳白、攒竹。

过敏性鼻炎:上迎香、合谷、迎香、少商。

內迎香【类別】奇穴。

【释名】穴在鼻腔內,与大肠经迎香穴隔鼻翼相对,故名內迎香。

【位置】在鼻孔內,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界的粘膜处。

【解剖】在鼻腔底部粘膜上;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操作】三棱针刺出血,但素有出血体质的人禁用。

不灸。

【功效】中恶,目热暴痛,卒死,喉闭,鼻疾。

【配穴】心血上炎之眼红:內迎香、合谷。

聚泉【类別】奇穴。

【释名】泉,泉水,此处指口腔內之津液。

穴在舌背正中,唾液在此处会聚,故名聚泉。

【位置】在口腔內,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解剖】在舌肌中;有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布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

【操作】向舌根方向斜刺0.2~0.5寸,捻转行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功效】哮喘,消渴,舌肌麻痹,吐舌,中风舌强不语。

【配穴】中枢性失语:聚泉(向舌根方向深刺)天柱、风池。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外关、关冲、中冲、承浆、聚泉。

海泉【类別】奇穴。

【释名】穴在舌下,口腔內之津液由此而出,如海水、泉水,源源不断,永不乾涸,故名。

【位置】在口腔內,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解剖】在舌肌中;有舌下动、静脉;布有舌下神经、舌神经。

【操作】直刺0.2~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功效】消渴,呃逆,热极难言,重舌肿胀。

【配穴】尿崩症:海泉、涌泉、聚泉、水泉。

癲狂: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曲池、海泉。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附註】类经图翼始名海泉。

金津玉液【类別】奇穴。

【释名】津、液,指唾液;金、玉,比喻贵重。

穴在左右舌下腺开口近处,唾液进入口腔之重要部位,故名金津、玉液。

【位置】在口腔內,当舌下系带左右两侧的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解剖】在頦舌肌及基突舌肌中;有舌静脉及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功效】重舌肿胀,难言,黄疸,消渴,口舌生疮,喉咽诸热,呕吐,口腔溃疡,急腹痛,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呕吐。

【配穴】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

口內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人中、金津玉液、承浆、合谷。

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香、金津玉液、地仓。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宣、金津玉液。

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內关、足三里、太冲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內关、少府、鱼际、足三里、中脘、气海、命门、身柱、背俞等穴,分组隔薑艾炷灸。

慢性口腔溃疡: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三阴交、足三里(平补平泻)、溃疡周围(点刺)。

急腹痛:金津、玉液。

【附註】医经小学定名金津、玉液。

翳明【类別】新穴。

【释名】翳,翳障;明,光明。

穴在翳风后一寸,能治眼病,如除去翳障重见光明,故名翳明。

【位置】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止点处;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操作】直刺或向鼻尖方向刺1~1.5寸。

【功效】近视,远视,早期白內障,夜盲,色盲,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耳鸣,眩晕,头痛,失眠,腮腺炎,精神分裂症。

【配穴】屈光不正:翳明、睛明。

色盲:翳明、风池、攒竹、太阳。

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配穴:內睛明、瞳子髎、光明、三阴交。

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及眼眶內诸穴(如承泣等);肝热型加太冲、行间(泻法),肾虚型加复溜、太溪(补法)。

百劳【类別】奇穴。

【释名】劳,劳伤、癆瘵。

本穴能治疗癆瘵(肺结核)、颈淋巴结核,穴在颈部,故名颈百劳。

【位置】在项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解剖】有斜方肌、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和椎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分支。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可灸。

【功效】瘰癧,落枕,咳嗽,气喘,百日咳,项背风湿疼痛,骨蒸潮热,盗汗,失眠,鼻衄,过敏性鼻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