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6.张从正
张从正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氏用补虚方药非常谨慎,认为不到非 补不可的程度,不宜轻易用补。因为 “凡 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 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他把 补法分为六种,对 “脉脱下虚,无积无邪 ” 的虚症病人,辨证用之,但终需食补。 “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 特点:
① 反对无病之体滥用补剂
适用范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凡宿食邪滞蕴结在胃脘以下,“积聚 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都可以用下法, 无论“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 可泄而出之”。 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个科,除一般的可 下之证外,他如目黄、九疸、食劳,也可用 茵陈蒿汤或导水丸、禹功散泻之;腰脚胯痛 可用甘遂粉下之;落马、坠井、打仆、闪肭、 损伤等引起的肿痛剧烈者,可用通圣散送导 水丸,峻泄三四十行,使气血流通,即 “痛止肿消”。
张氏所说的吐法范围很广,“如引涎、
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只要邪在上如风疾、宿食、酒积
等大实大满之症,皆可以吐。又如伤寒和杂
病中的某些头痛,痰饮的胸胁刺痛,痰厥失 语、牙关紧闭、神智不清,眩晕恶心等,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论治方药——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伤寒头痛,用瓜蒂散; 杂病头痛,用葱根白豆豉汤; 痰食积滞,用独圣散加茶末少许; 两胁肋刺痛因水滞者,用独圣散加全蝎 梢等等。 张氏常用的药物有栀子、黄连、苦参、 大黄、黄芩、郁金、常山、藜芦、地黄汁、 木香、远志等三十六种。
下法禁忌——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以上三法,张氏往往在临床上兼用,或 先后使用,可见其心法娴熟。 洞泄寒中,伤寒脉浮,表里俱虚,厥 而唇青,手足冷内寒者;小儿慢惊,两目 直视,鱼口出气者,以及十二经败证都不 宜用下法。
攻邪派创始人张子和传
攻邪派创始人张子和传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
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张子和是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开山。
学宗刘完素。
精医术。
主要学说内容为三法六门。
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
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
但亦注意适时补益。
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
又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
麻知几等辑其草稿,整理其经验,编成《儒门事亲》15卷。
另著有《三复指迷》、《张氏经验方》等。
张从正起先在浑源(今山西浑源县)刘从益门下学医,后来师从刘完素之学,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刘完素影响,用药多主寒凉,治病每多取效。
在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6),就以医术名闻天下,至金·兴定时期(1217-1222),金宣宗完颜征召张从正入太医院,但不久,张便辞职归家,以其医学名扬东州(指开封以东州郡),常与其门人麻知儿、常仲明等人,游山玩水,过着放诞无拘的生活。
在游历中同时也与其门人谈论医术,讲明奥义,辨析至理,将医理传给他的门人弟子。
张从正的著作有《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集,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收集起来,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
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必明医理。
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病杂论》一卷;《三门六法》一卷;河间先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
看来是个杂集。
据云,只有前三卷(《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
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
2024年度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
临床应用拓展
随着实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方剂学临床应用 方面的拓展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提高中医药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8
06
临床实践指南:如何 合理选用和使用中药 方剂
2024/3/24
29
中药方剂选用原则和方法
2024/3/24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类 型,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明清时期
张景岳、程钟龄、叶天士等医家,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完善了方剂学理论。
5
治则治法与组方原则
治则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 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
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的运用原则、辨证立法与依法选药原则等。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的 基本原则,指方剂中药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药物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药物配 伍关系;辨证立法与依法选药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
秦艽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 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12
化湿药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用于湿阻中 焦,呕吐,暑湿或湿温初起。
佩兰
化湿,解暑。用于湿阻中焦,脘 腹胀满,呕吐食少。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用于湿阻 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2024/3/24
13
03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 应用举例
风寒表实证者。
15
桂枝汤类方解析及临床应用
1
组成与用法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温覆 取微汗。
张从正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有着怎样的学术思想
张从正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有着怎样的学术思想本文导读: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
《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
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
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
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
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
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
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
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
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
”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
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
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对于患病之人,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往往会以粮资寇,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
6.张从正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如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积散、败毒 散,皆发汗甚热之药也
医 ●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皆辛
各
温之药也。
家 ●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饮子,苦寒之
学
药也。 ●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皆辛凉之药
说 也。
●故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
凡在表者皆可汗
●张氏长期在豫东南行医,中年从军江淮,担任军医, 花甲之年被金政府请到太医院担任太医,不久便辞 职返乡。
●“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 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辈日游上,相共讲明 奥义,辨析至理……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 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 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 术,所以世称二绝。”
中
天邪 上部
汗
医外
疾就
各 家
来 之
人邪 中部 病 近 产祛
吐
学邪
生邪
说
地邪 下部
下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伤寒
家
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理论与方法进
学
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说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中医
医
二时为佳。”
各 ●发汗之剂:“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家 ●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
学 ●如“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
说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 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
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
中医药文献检索
中医药文献检索绪论一、本学科出现的学科背景1、科技文献激增知识爆炸信息危机2、中医药方面文献分布日益分散各学科相互渗透新兴学科3、藏与用的矛盾载体类型文献检索――指从众多的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某一问题的答案。
目的:获得情报二、中医药文献检索的意义1、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需要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这把金钥匙2、提高科研效率1988年国家科委明文规定,所有科研项目在立题审查和成果鉴定时,必须有情报部门出具该项目的检索查新报告。
反映该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
3、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4、信息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三、学习方法课堂讲授+检索实习+上机实践第一章中医药文献概论一、文献概述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
知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情报:知识经传递而起作用的部分。
文献: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的载体。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构成文献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知识、载体、记录方式、出版形式。
载体:甲骨文的龟甲,竹木片,纸张,磁带,胶卷,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
记录方式:手写,印刷,机录,光感等。
出版形式:图书、期刊、专利说明书等。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之间的关系二、中医药文献的演变历史中医药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药学领域的文献 中医古籍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医现代文献 中医药古籍:以抄写和雕版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而形成的医药文献。
1. 秦汉三国以前《黄帝内经》引用古代医书21 种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3000多年历史 两汉,竹简、帛书广泛使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两晋、隋唐时期⑴开始有组织的编撰医书公元610年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公元657年 唐太医署医官苏敬《新修本草》 ⑵出现综合性著作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⑶涌现不少专科著作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唐代 昝殷 《经效产宝》 隋唐 《颅卤经》3.宋金元时期印刷术金元四大家:寒凉派 刘完素 火热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攻下派 张从正 攻邪论《儒门事亲》 补土派 李杲 脾胃论 《脾胃论》文献记录记录情报知识 事物 信息 产生 大脑加工 传递利用传递利用滋阴派朱震亨相火论《格致余论》4.明清时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三、中医古籍著述类型:1、中医专著专著:对某一方面加以研究论述的专门著作。
6.张从正资料讲解
各
” 目的:
家
张氏应用汗吐下三法或三法兼用,或
学
三法先后使用,攻逐邪气,就是为了
说
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气
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充分体
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观点
。
(1)汗法
中 ① 定义
医 ② 适应范围
各
③ 治疗方药
家
④ 注意事项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医 ●理论依据:
家 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并发展情
学 志疾病治疗方法。针对医界滥用辛燥温补
说 之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
观点。
学术渊源
●《内经》的影响 ●《难经》的影响 ●《伤寒论》的影响 ●私淑河间学术思想 ●兼千百家之长
3、著作
中 代表作:《儒门事亲》
医 作者:张从正
各
麻知几
家
常仲明
学
最新版本: 《张子和研究集成》
各 家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学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说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 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 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 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攻邪学说。
汗吐下攻邪三法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 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 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謬工之治病,实实虚 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惟庸工 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 ,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 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 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 知觉。夫粗工之与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 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元四⼤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体⾃⾝的整体性,⼈与⾃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作⽤于⼈体,⼈体正⽓与之抗争⽽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理机能失常或⼼理活动障碍的⼀个完整的⽣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学说阴阳学说五⾏学说)2.中医学对⼈体⽣理的认识(藏象精⽓⾎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双⽅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制约互根互⽤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是指阴阳双⽅具有相互资⽣、促进和助长;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热,热极⽣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阴;8.概括⼈体⽣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张从正(英)
四、治疗经验:祛邪三法
(3)下法的运用:广泛用于伤寒热病 和杂病。 (4)下法的禁忌:
四、治疗经验:祛邪三法
4、情志疗法
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 闻声响,则惊倒不知人。 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刺激类化现象。”条件反射的内抑 制。
三、学术理论
(四)主张药攻食养 1、以通为补:“大积、大聚、大 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 2、食养尽之:“养生当论食补” 3、药物补益:“唯脉脱下虚,无 积无邪之人,始可论补。”
四、治疗经验:祛邪三法 (一)三法概述
1、三法是根据病邪部位、性质的 不同而选择应用的。 2、药物的性味虽异,但都有汗、 吐、下的作用。
②因时因人而异
四、治疗经验:祛邪三法
(3)汗法的注意事项:
① 禁忌:“表虚亡阳,发汗则死” ② 要求:出汗程度; 出汗时间;用药 剂量。
四、治疗经验:祛邪三法
2、吐法
(1)吐法的适应证: “凡在上者,皆宜吐之。” (2)吐法的使用例举 (3)吐法注意事项
四、治疗经验:祛邪三法 3、下法 (1)下法的适应证: “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 (2)下剂的分类: ① 寒下:调胃承气汤 ② 凉下:八正散、泻心散、黄连 解毒汤 ③ 温下:无忧散 ④ 热下:煮黄丸
三、学术理论
(二)天地人三邪发病: 天之六气 天邪→上部→吐、汗 地之六气 地邪→下部→下 人之六味 人邪→中部→吐、下 “发之者三” ,“处之者三”, “出之者亦三也”
三、学术理论
(三)重视血气流通 “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 卫昌” 汗法——疏通营卫 吐法——令其条达 血气流通 下法——推陈致新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
1.时代背景:中原战乱、局方流弊、温补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五行中"木"的"母"行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2、单选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日与月B.天与地C.水与火D.升与降(江南博哥)E.左与右正确答案:C3、单选《灵枢·本神》论"智"的概念是A."所以任务者"B."因志而存变"者C."因虑而处物"者D."因思而远慕"者E."意之所存"者正确答案:C4、单选被称为"娇脏"的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D5、单选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深重的脏病传变是A.肺病及肾B.肾病及肺C.肺病及肝D.肝病及脾E.脾病及肺正确答案:B6、单选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脑C.五脏D.经络E.神正确答案:C7、单选有机整体的"主宰"是A.脑B.心C.神D.经络E.精正确答案:B8、单选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A.张景岳B.张从正C.张仲景D.张志聪E.张元素正确答案:C9、单选"主四肢"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C10、单选下列事物中,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水" A.栗B.歌C.羽音D.寒E.恐正确答案:B11、单选属五行之"火"的音是A.宫音B.角音C.商音D.徵音正确答案:D12、单选开窍于二阴的脏为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E13、单选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A.土B.金C.水D.木E.火正确答案:D14、单选五行中,属木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正确答案:D15、单选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相传是A.心病及肺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肝D.心病及脾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6、单选属"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正确答案:D17、单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要的理论依据是B.主统血C.运化水湿D.运化水谷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8、单选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A19、单选五行中,属火的腑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正确答案:C20、单选心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阴D.阴中之至阴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E21、判断题刮板链松紧程度是否合适,一般经验是在额定负荷时链轮分离点处松弛链环不大于两环。
最新放血疗法
主要临床作用
解毒
7
针刺放血有解毒消炎作
急救开窍
6
针刺放血的急救作用,
用,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急 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
向为古代医家所注重,民
丹毒、疖肿、红眼病等,
间流传也较普遍。如中暑、
针刺放血治疗能够促使炎
惊厥、痧症、昏迷、血压
症消散。
升高、毒蛇咬伤等急症,
经针刺放血治疗后,险情 常可立即解除。
8
化瘀消症
•放血疗法
1、点刺法
• 3.点刺的强度一般分弱刺激与强刺激两种。弱刺激系点 刺最轻微的一种措施,刺后以皮肤不出血为度。对于人体 生理机能减弱者,可发生增进作用,也就是“兴奋作用”, 合用于慢性病和体质衰弱的年老病人;强刺激系点刺中较 强的频刺激,刺至皮肤微有血迹,因为连续刺激,能够缓 解机能之亢进,达成所谓“克制作用”,合用于急性病或 局部病变。
癔病、破伤风、癫痫等疾
病有一定效果。这种作用
可能是经过理血调气、通
达经络,使脏腑气血和调,
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癫狂病中医觉得多因情
志怫郁引起。
•放血疗法
主要临床作用
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 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 生焉”。 这种病人常先有忿郁易怒, 少睡少食,继而骂詈叫号, 不避亲疏,甚至持刀毁物, 弃衣裸体,越墙上屋,躁 狂不宁.经过针刺放血疗 后,多数病人立即就会平 静下来.熟睡一觉醒来, 神志多见清爽,病情渐渐 转好.
余,补不足。”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 《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素问·针解》 “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
•放血疗法
历代医家利用刺络疗法
汉代:华佗刺络治疗红丝疔; 唐代:秦鸣鹤刺百会治疗头痛; 金元:张子和刺血治疗目赤肿痛; 明代:杨继洲针刺放血急救以治疗中风; 清代:傅青主刺印堂治疗产后血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2)【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布散体表,渗入血脉,发挥滋润作用的是A.气B.水C.精D.津E.液【答案】D2、分布在巅顶的经脉有A.足太阳经B.足少阳经C.足阳明经D.督脉E.足厥阴经【答案】A D E3、“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A.小肠泌别清浊B.脾运化水液C.肺宣发肃降D.肾阳气化E.肾主水液【答案】A4、结石多发脏腑有A.大肠B.胃C.胆D.膀胱E.肾【答案】B C D E5、心与肝的关系包括A.消化吸收B.血液运行C.血液贮藏D.气的生成E.神志活动【答案】B E6、手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手部B.足部C.头部D.四肢末端E.胸部内脏【答案】E7、某男,37岁。
素体虚弱,半年前开始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萎黄,眼睑.口唇.指甲淡白,肌肉瘦削,皮肤干涩,肢体麻木,运动无力,其病机是A.气虚B.血瘀C.血虚D.津亏E.精虚【答案】C8、可用阴阳转化来解释的是A.阴胜则阳病B.阴损及阳C.阴胜则寒D.阳损及阴E.重阴必阳【答案】E9、手足三阳经交接的部位是A.手B.足C.头D.腹E.胸【答案】C10、治疗自汗时,常配合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养气【答案】C11、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A.肺B.脾C.肝D.肾E.心【答案】C12、创立引经报使理论的医家是A.李杲B.朱震亨C.刘完素D.孙思邈E.张元素【答案】E13、不属于正治的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虚则补之D.寒因寒用E.实则泻之【答案】D14、不属于气虚形成原因的是A.禀赋不足B.后天失养C.肺脾肾功能失调D.形体劳倦E.情志抑郁【答案】E15、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胆贮藏胆汁的功能B.胆排泄胆汁的功能C.脾主运化的功能D.肝主疏泄的功能E.以上都不是【答案】D16、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A.阳邪B.干涩C.扰心神D.易生风动血E.升散【答案】A C D17、不属五行之“土”的是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志之悲D.五官之口E.五气之湿【答案】C18、脾与胃的生理关系包括A.精神情志活动B.水谷纳运协调C.气机升降相因D.阴阳燥湿相济E.血液运行调畅【答案】B C D19、六淫外邪中,易导致汗出的邪气有A.寒邪B.暑邪C.风邪D.燥邪E.湿邪【答案】B C20、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D2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A.目外眦B.鼻根部C.小指端D.目内眦E.胸中【答案】D22、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的脏腑有A.心B.肝C.脾E.肾【答案】A B C E23、胆的别称表述错误的是A.中精之府B.中清之府C.精明之府D.清净之府E.中正之官【答案】C24、最早提出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著作是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备急千金要方》【答案】A25、某男,55岁。
试述张从正对《内经》心身医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试述张从正对《内经》心身医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胡勇;张明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4(035)010
【摘要】《内经》对张从正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儒门事亲》引用了内经原文多达216次.张氏对内经中心身医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情志相胜、“痰迷心窍”学说4个方面,其对经典的继承和运用为后世学人树立了榜样.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胡勇;张明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从《儒门事亲》试论张从正对《内经》情志病理论的运用
2.《内经》医学模式中的心身医学思想探讨
3.中国传统医学心身医学思想浅析——《黄帝内经》读书札记
4.中国传统医学心身医学思想浅析——《黄帝内经》读书札记
5.浅析张从正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邪学说。
汗吐下攻邪三法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 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 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謬工之治病,实实虚 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惟庸工 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 ,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 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 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 知觉。夫粗工之与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 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儒 门 事 亲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中 (一)攻邪理论
医
(二)情志相胜疗法
各
(三)临证用药特点
家
学
说
(一)攻邪理论
中 1、论病首重邪气
医 2、三邪致病说
各 3、汗吐下攻邪三法
家
(1)汗法 (2)吐法
学
(3)下法
说
1、论病首重邪气
中 ●张氏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
医
体所导致的,因为“夫病之一物,
中 医 各火 家 学燥 说
天邪:天之六气
风 寒
天邪 侵犯人体上部
暑
湿
地邪:是指地之六气
中
雾
医
露
各
泥
家
地邪 侵犯人体下部
学冰
雨
说
雹
人邪:是指人之六味
中淡 医 各 茯苓 家 学 说咸
酸 苦
人邪 侵犯人体中部
甘 辛
其它邪气
●七情所伤 ●药邪:治疗失当所造成 ●指出“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
2、汗吐下攻邪三法
师承授受
传张从正之学者 ●麻九畴 ●常 德 ●李子范
后世评价
◎《金史·本传》谓:“张从 正,精于医,贯穿《素》、 《难》之学,其法宗刘河 间,用药多寒凉,然起疾 救死多取效。”
◎王孟英:“自古以来,善 治病者,莫如戴人。”
2、治学方法
中
张氏治学主张以《内经》《难经》《伤
医
各 寒论》为宗,兼采百家之长。临证主张以祛
各
” 目的:
家
张氏应用汗吐下三法或三法兼用,或
学
三法先后使用,攻逐邪气,就是为了
说
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气
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充分体
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观点
。
(1)汗法
中 ① 定义
医 ② 适应范围
各
③ 治疗方药
家
④ 注意事项
学
说
●定义
中 ●即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医 ●理论依据: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言:“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
医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况予所论之法, 识
各
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 者言也。”
家
学 ●“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
说
其余何足言哉”《儒门事亲·五积六聚治同郁
断》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名句:
医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各 家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学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说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 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 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 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中
天邪 上部
汗
医外
疾就
各 家
来 之
人邪 中部 病 近 产祛
吐
学邪
生邪
说
地邪 下部
下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伤寒
家
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理论与方法进
学
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说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中医
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家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学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说
下一页
② 适应范围
●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结搏于皮
中 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外的疼痛走注,麻 医 痹不仁,四肢肿痒拘挛。 各 1、表证:恶寒为主要表现(现狭义,专 家 指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学 2、外证:皮毛、肌肉、关节、肢体 说 (其表现:疼痛、麻木、瘙痒、走窜、
6.张从正
一、概说
中
1、生平
医
各
2、治学
家
3、著作
学
说
1、生平
中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 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
医 ●因居宛丘(今河南省
各 淮阳县东南)较久,
家 故自称宛丘;
学 ●因春秋战国时睢州
说 属于戴国,因此又
自号戴人。
生平简介
◎1166年受庭训学医,1176悬壶,1178年移居宛秋行 医,1180年鉴于当时医界滥用辛热温补之时弊,提出 了“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的攻邪学说, 1201年46岁在隐水流域行医。 ◎1203年从军入伍,1207年52岁时回师中原。 ◎1217年被举荐为太医,1219年辞去太医。感慨曰 “齿豁头童六十三,迩来衰病百无堪,归游马上行人 老,不似当年过汝南”。 ◎1222年与朋友麻知己、常仲明酝酿撰写《儒门事 亲》,1224年麻被特赐为进士,因病未任;1227年张 子和病老缠身,难以东笔,由其口述,麻记录整理而 成书。
家 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并发展情
学 志疾病治疗方法。针对医界滥用辛燥温补
说 之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
观点。
学术渊源
●《内经》的影响 ●《难经》的影响 ●《伤寒论》的影响 ●私淑河间学术思想 ●兼千百家之长
3、著作
中 代表作:《儒门事亲》
医 作者:张从正
各
麻知几
家
常仲明
学
最新版本: 《张子和研究集成》
说 《张子和医学全书》
◎ 《儒门事亲》 ,15卷。
◎经考证,认为前三卷为张氏手笔。 ◎其余各卷多为子和口述,由其门入麻
知几、常仲明等记录 整理补遗而成。
《儒门事亲》
儒 门 事 亲
儒门事亲
●卷一、二、三《儒门事亲》, 反映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卷六、七、八为《十形三疗》, 以风、寒、旨、湿、燥、火、内 伤、外伤、内积、外积等十形为 纲,汗、吐、下三法为治,介绍 内、外、妇、儿各科病案约一百 三十九则 ●卷九《杂记九门》 ●卷十《撮要图》 ●卷十一《治病杂论》 ●卷十二《三法六门》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卷十四《治法心要》 ●卷十五《世传神效名方》。
●张氏长期在豫东南行医,中年从军江淮,担任军医 ,
花甲之年被金政府请到太医院担任太医,不久便辞 职返乡。 ●“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 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辈日游上,相共讲明 奥义,辨析至理……一法一论,其大义皆子和发之 , 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 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 术,所以世称二绝。” ●晚年,由于不满金朝统治,乃隐居民间,过着“一 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纸窗土炕醉 复醉,日夕间醒吞五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