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

合集下载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我爱古诗词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我爱古诗词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苏轼常在此与朋友一起饮酒,自称“东坡居士”。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大意】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竞逐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缓。

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前言】《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送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注释】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翻译】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鉴赏】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佑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佑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下⾯是分享的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从此逝,江海寄余⽣。

【译⽂】 夜⾥在东坡饮酒,醉⽽复醒,醒了⼜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全不回应,只好独⾃倚着藜杖倾听江⽔奔流的吼声。

长恨⾝在宦途,这⾝⼦已不是我⾃⼰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喻⽔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 这⾸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理想、⽣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伤感的⼼境。

上⽚⾸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复醒,醒⽽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字,传神地画出了词⼈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个“醒复醉”,再⼀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三句,写词⼈已到寓所、在家门⼝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笔⾄此,⼀个风神潇洒的⼈物形象,⼀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的“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图文精编)原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释义⑴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⑵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⑶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⑷夜阑:夜尽。

⑸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doc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doc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拼音版作者:苏轼朝代:宋朝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原文:【临江仙】送王缄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拼音版:【lín jiāng xiān 】sòng wáng jiān wàng quèchéng dōu lái shízǎi ,yīn jun1 wèi miǎn sīliàng 。

píng jiāng qīng lèi sǎjiāng yáng 。

gùshān zhīhǎo zài ,gūkèzìbēi liáng 。

zuòshàng biéchóu jun1 wèi jiàn ,guīlái yùduàn wúcháng 。

yīn qín qiěgèng jìn lísh āng 。

cǐshēn rúchuán shě,héchùshìwúxiā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苏轼的诗词大全苏轼的代表作写过的诗词《九日黄楼作》《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浣溪沙·春情》《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沁园春(情若连环)》《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醉翁操·琅然》《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瑞鹧鸪(观潮)》《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涂,且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为句首)》《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阮郎归(苏州席上作)》《满江红(清颍东流)》《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减字木兰花(赠君猷家姬)》《满江红·江汉西来》《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南乡子(怅望送春怀)》《如梦令(春思)》《阳羡歌·山秀芙蓉》《念奴娇·中秋》《临江仙(赠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念奴娇·赤壁怀古》《阮郎归·初夏》《石钟山记》《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蝶恋花(送潘大临)》《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春景》《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减字木兰花(送赵令)》《千秋岁(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蚕欲老)》《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浣溪沙(春情)》《醉翁操·琅然》《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临江仙·送王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浣溪沙(重九旧韵)》《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永遇乐(长忆别时)》《菩萨蛮(有寄)》《南乡子(双荔支)》《戚氏(此词始终指意,言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事)》《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醉落魄(忆别)》《琴诗》《浣溪沙(寓意)》《和子由渑池怀旧》《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九日黄楼作》《南歌子(暮春)》《浣溪沙(菊节)》《雨中明庆赏牡丹》《南乡子(凉簟碧纱厨)》《行香子·秋与》《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浣溪沙(新秋)》《定风波·三月七日》《渔父(四首)》《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馈岁/ 别岁/ 守岁》《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少年游(重阳)》《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夜游》《谒金门(秋兴)》《赠刘景文/ 冬景》《菩萨蛮(柳庭风静人眠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煮)》《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贺新郎·夏景》《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少年游(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这是⼀⾸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

酒后静⽴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从此逝,江海寄馀⽣⑤。

[注释] 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号“东坡居⼠”。

②此⾝⾮我有:报怨不能按⾃⼰的理想去⽣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

这⾥指为私利奔⾛操劳。

《庄⼦庚桑楚》:“⽆使汝思虑营营。

”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中细⼩的纹。

是⼀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 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继续饮酒,直到⼤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答应,只好拄着⼿仗,⾛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没有⾃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在名利场⾯中?夜⾊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悄然引退,度过余⽣。

【译⽂⼆】 夜饮在东坡醒了⼜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涛声。

长恨这⾝⼦不是我⾃⼰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

【评点】 本篇为词⼈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复醒,醒⽽复醉,⾃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豪放旷达的⼼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到达家门⼝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北宋】苏轼《临江仙》

【北宋】苏轼《临江仙》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71.【北宋】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醉酒顿悟超脱自然【诗词原文】《临江仙》北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精华赏析】这是一首极有情趣的小词,上阕是叙事,讲的就是苏轼自己喝醉了酒,深更半夜回家,家人都已经熟睡了,把他一个人关在门外的故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晚上苏轼在东坡喝酒,估计是和朋友们聊得太开心了,他的酒量本来就不行,醒了酒再继续喝,就这样醒醒醉醉,酒局直到半夜三更才终于结束。

“仿佛”这个词用得尤其可爱,活脱脱勾勒出一个醉态可鞠的苏轼,半夜从野外回家的苏轼,在醉眼朦胧中只能判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可能是三更天了吧。

当他醉意醺醺告别朋友,晃晃悠悠回到临皋亭的住处时,家人已经熟睡。

“家童鼻息已雷鸣。

”这句词至少透露出三层含义。

家童睡得这么死沉死沉的,鼾声如雷,首先再次印证了苏轼“归来仿佛三更”的时间判断,其次也暗暗透露出东坡住所的简陋,这房子隔音措施实在是太差了,屋里人打鼾,在屋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最后,家童的鼾声也衬托出了苏轼的乐观精神,这么艰苦的日子,依然能被苏轼过得有滋有味。

苏轼心大,所以他身边的人一个个都会受到感染,心无城府,毫不在意生活的艰难,还能过得这么简单轻松。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被关在门外的苏轼,一边听着家童雷鸣般的鼾声,一边敲着门,而且因为鼾声太大,家里其他的人在熟睡中也听不到苏轼的敲门声。

苏轼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有趣,他索性倚着竹杖,悠然地欣赏起夜色下笼罩的江景,听着一阵一阵的涛声,仿佛和家童打雷一样的鼾声彼此呼应,此起彼伏。

词的上片写到这里,我们的眼前已经呈现出一个既潇洒率性、又十分接地气的苏东坡。

上阕将故事的背景简单交代清楚之后,下半阕就开始发议论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临江仙》全诗翻译赏析【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文】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赏析一】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人活一生,如逆水行舟般的艰难,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人。

[出自]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

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

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都门:指汴京。

改火:本指四季以不同木材钻木取火,后多指寒食禁火三日后重新起火,故以一改指一年。

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

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

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尊:酒器。

翠眉:指送别的官妓。

颦:皱眉。

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外表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逆旅:旅舍。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是三年了,你远涉天涯,一直奔波辗转在这人世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

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子。

我心惆怅,因为又要离别,你要连夜扬起孤帆前行,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对着酒杯太过凄婉。

其实人生在世就好似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和你是一样的啊。

赏析:“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那么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那么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与赏析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赏析一】《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一首词,作者是苏轼,作于公元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既然执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赏析四】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作品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作品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作品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台湾高原先生:苏轼词《临江仙》赏析台湾高原先生: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官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

”可见上面这首《临江仙》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九月,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醉复醒”,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

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宋代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hú):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苏轼:临江仙

苏轼:临江仙

苏轼:临江仙
苏轼:临江仙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

家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融自
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

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
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

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之
遐想。

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等悠游洒脱。

本词形神互补,
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
哲学。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第1页共1页。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与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鉴赏及译文答案

苏轼《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鉴赏及译文答案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代:苏轼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谁起笛中哀。

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凭陵急桨两相催。

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译文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

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别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别离。

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注释渡江:渡过扬子江。

秦淮:秦淮河。

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为疏导淮水而掘,故名。

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向西北,横贯南京市,流入扬子江。

王谢女:这里指高贵之歌妓与侍女。

王、谢,六朝两个大家族。

凭陵:逼迫,依势而凌人,指情势不允许。

急桨:快速开船。

催:催促。

伊:她。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赏析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

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

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别离了。

作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无论如何喜爱,但要成为真正情爱是难越过封建社会等级观念障碍的,自然“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只能“云雨未成还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难谐〞。

第三、四句,从两个方面点明“云雨散〞,“好事难谐〞的原因:一是“凭陵〞逼迫,情势不允许;二是“急桨〞人催促开船不容犹豫。

所以“两相催〞成了这种不得不别离的现状和难言之隐的伤痛,“妓婵娟,不长妍〞(孟东野《婵娟篇》)。

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东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创作背景这首《临江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

《临江仙》苏轼词赏析

《临江仙》苏轼词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பைடு நூலகம்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
府》。
第6张
苏轼对词的重大发展
扩大了词的题材,使得词这种文学样式几乎是“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到了他这个时代,词才真正突破了“花间”、“尊前”
第10张
“东坡”来历
东坡,原指郡中旧营地之东的数十亩荒 地,后成为诗人躬耕与栖身之所。
第11张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第12张
三、课文分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体现出慷慨磊落、纵横豪爽的气象,故后人将这一派的词称之为“豪 放”词。
词存三百余首,集名《东坡乐府》。
第7张
二、《临江仙· 夜归临皋》写作背景
这首《临江仙》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三月, 即苏轼坐“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诗人 一次夜饮大醉后回到长江边上的住所临皋亭,倚 杖门外,静听那不息的滔滔江流声,在无边的天 籁里,思想的火花瞬间闪现,于是写下了这首妙 词。此词透过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而表达出超
第14张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 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他首
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
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 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 《庄子· 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 庚桑楚》: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 但他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 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第1张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2.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要点聚焦 1.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第2张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这首《临江仙》就创作于黄州。或许是逆境造就了伟大的文学家,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顶峰。他给后世留下了四篇 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
三篇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承天寺夜游》。
第9张
临皋
临皋,又称临皋亭,位于湖北黄州的长 江边上的一个水驿官亭。苏轼于元丰三年 (1080)被贬黄州后迁居临皋亭。此后两年多 苏轼都居住此处。
第4张
苏轼在政治上,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曾在 一首诗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湖北 广东 海南
第5张
政治上的失意和命运的磨难却成就了他的书法、文学业 绩,使他成为彪炳千古的一代巨匠。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 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
旷与潇洒,成为东坡词的代表篇目。
第8张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有名的莫须有 之狱。苏轼出身卑贱,却能因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 时文坛大学士,引起了许多贵族文人的不满。再加上苏轼反对王安石 的变法,引起了身居要职的许多官员的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 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有谋反之心。苏轼因而被逮捕, 差点遭杀害,后被贬谪黄州。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代夜饮 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 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此不但没有哭 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 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 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东坡, 仍要回归皋住宿。“醉复醒”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 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 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 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的藩篱,从离怀别绪和男女爱情的狭窄范围里跳脱出来,走向社会人
生的广阔天地。 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尝试用散文的句法写词,在词里发表议
论,并企图打破声律对词的束缚。
他的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而以豪放刚健为主。开创了豪放派 的词风。他的作品对于词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豪放词:苏东坡开创的词风,不同于五代以来婉转绵丽的抒情风格,
第13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 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 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 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 了一个在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的境界。置身于 这个境界,人的精神放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 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 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
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第3张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1101 年,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