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教育学原理习题答案项贤明主编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教弃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苴内在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教冇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冇学研究呈现与众多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2)教疗学的研究视野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而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扩展,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上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人类教冇现象;(3)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岀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
3、简述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教冇方针,以及邓小平在1985年重申该教冇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冇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徳疗、智育、体育几方而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历史与现实意义:“三个而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冇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教冇改革的浪潮。
三、论述题结合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和我国教弃改革的实际,试述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冇学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冇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解决实际教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行动指南:(4)在具体教冇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运用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来正确开展教疗活动,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南。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而对依法治教、教弃公平、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借鉴世界先进教冇经验和教育理论,独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冇理论探讨和教冇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冇学的不断发展。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导论第一节中国社会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基础教育的含义:是对国民进行的普通文化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一、新时期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二、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基础教育的特点:基础性(最起码、最必须的教育)、普及性(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人本性(以学生为主体)(二)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三、基础教育面对社会改革的挑战和机遇(一)基础教育价值的定位:促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民族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等等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二)基础教育与社会改革的关系(三)社会改革对基础教育构成挑战并提供机遇1、由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向基于基础教育特质的发展机制的转型2、由有限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型3、由价值对峙向文化兼容转型4、由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转型第二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一、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与更新(一)基础教育承担提升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之综合素质基础的重要任务(二)基础教育承担提升当代社会发展中社会文明程度综合基础的重要任务(三)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与更新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一)终身教育中基础教育的自觉改革(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尝试与建设(三)基础教育体系内外的关系重建三、基础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型(一)多级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多元主体介入与主要责任人承担机制,具体包括:政策问题收集制度;专家自选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问责制度(二)内在动力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内在动力指的是教育主体内在动力的激发)(三)多维互动、保障质量的过程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建立各个教育层次之间的沟通与监督)(四)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多级配置与保障机制的完善(五)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教育保护性机制建设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一)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路的再明晰与价值观的转变学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实现学校内在价值的发展思路,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外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的自我醒悟和内在超越(二)学校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三)学校教育成人与成事的统一(重视学校“人”的教育)第三节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及其整体协调性一、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一)改革的动力1、社会层面(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深化改革)2、个人层面(二)改革的阻力1、相对阻力: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利益群体之间冲突)2、绝对阻力: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能因改革而受损,从而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抵制教育改革的动机(通常发生在教育改革之前;是人们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二、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一)特殊性:基础(二)复杂性: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人1、面临问题的复杂性2、目标的复杂性:短期目标,长期目标3、改革过程的复杂性:改革中的各种关系4、改革主体利益的复杂性:我国更多的是根据国家利益来进行改革,通过教育法的形式传达国家的命令,忽略社会主体和学校主体三、走出教育改革累计问题的胶着状态(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一)目标问题:数量与质量的冲突(二)动力问题:草根与精英的分岔(改革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是处在一种被动的位置)(三)功能问题:传承与创新的对峙(四)路径问题:渐进与突变的博弈渐进:主要是针对各种“软资源”来讲,比如教育批评,教育流派,名牌学校突变:主要是针对各种“硬资源”来讲,比如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五)性质问题:事功与立人的抵牾(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的唤醒、激发、促进另一个生命成长、完善、提升的过程;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导者,从而发挥基础教育长远的辐射效应。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体制:3.教育制度;4、教育立法:二、填空: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教育学 选择辨析对错
第一章《绪论与教育概念》章节思考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思考题一、单选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D)。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个人是(B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B.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C.教育内容、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形式 D.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形式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D)。
A.模仿性 B.目的性 C.规律性 D.社会性 E.复杂性6、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DE)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ABCD)。
A.无阶级性 B.为生产劳动服务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E.在特定场所进行8、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9、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10、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D )。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11、“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12、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13、学校教育产生于(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14、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第一章:Unit 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Unit 2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古代文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
3. 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Unit 3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
《教育学》单选题第一章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现象和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B )。
A.教育的社会属性 B. 教育的本质属性C. 教育的阶级属性D. 教育的政治属性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礼记C.论语D.中庸4.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D )。
A.《理想国》B.《政治学原理》C.《论雄辩家》D.《论演说家的教育》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D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7.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B )。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8.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C )教育。
A.古代 B. 近代 C.现代 D.都是9.“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C )A.洛克B.康德C.杜威D.培根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B )。
A.赫尔巴马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12.教育是( A )。
A.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13.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14.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B )。
A. 夸美纽斯B. 洛克C. 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15.“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 )。
硕士入学考试: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硕士入学考试: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六章外国现代教育:苏联教育的发展之凯洛夫的《教育学》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
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性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个体社会化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不合乎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到处罚。
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A.传递B.选择C.创造D.传播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之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可塑性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考查知识点: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A.学区教育制度B.成人教育制度C.教师教育制度D.教师资格制度答案:考查知识点:7.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C考查知识点:第七章课程:课程类型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8.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特朗普制D.曼海姆制答案:考查知识点:9.为避免灌输与说教而大量使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角色认取(roletaking)和主动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模式外,还有()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学模式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九章德育:德育模式之体谅模式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受教育权的具体内涵是()A.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B.学生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的权利C.学生有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权利D.学生有毕业或结业时获得学位证书,学位证的权利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十章教师与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鲜明反映这种转型努力的标志性文献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答案:考查知识点:第六章教育制度:194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12.当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向融合B.普通教育与通用教育向融合C.普通教育与初等教育贯通D.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答案:A考查知识点:第六章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_图文
从范围看: 内在教育目的 外在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输入标题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沁园春·雪》的教学 目标:感情充沛地吟 诵;当堂背诵;理解 诗人的壮志豪情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 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 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 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 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
•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
•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 •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美国中学培养目标
•保持身心健康 •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养成就业技能 •胜任公民职责 •善于运用闲暇时间 •具有道德品质
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 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 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教育学测试题目(带答案)
《教育学》单选题第一章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现象和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B )。
A.教育的社会属性 B. 教育的本质属性C. 教育的阶级属性D. 教育的政治属性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礼记C.论语D.中庸4.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D )。
A.《理想国》B.《政治学原理》C.《论雄辩家》D.《论演说家的教育》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C.培根 D.夸美纽斯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D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7.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B )。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8.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C )教育。
A.古代 B. 近代 C.现代 D.都是9.“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C )A.洛克B.康德C.杜威D.培根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B )。
A.赫尔巴马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12.教育是( A )。
A.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13.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14.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B )。
A. 夸美纽斯B. 洛克C. 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15.“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 )。
(完整版)当代教育原理
当代教育原理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当代教育应该是什么第一节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一、受教育者1.人是教育的对象2.教育的对象是人二、教育者三、教育中介客体第二节教育过程的结果及其矛盾一、教育过程的总体结构教育实践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启动者、调控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或客体。
教育活动这种总体上的“主—客”关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的目的性。
二是认识上的“主—客”关系。
二、教育过程的次级结构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几类关系:第一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资料之间对象性的关系。
第二类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资料之间对象性的关系。
第三类是在面对共同中介客体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主体结成一定的主体间关系。
第四类是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当代教育的本质一、以人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人与自然混沌不分,人无自觉的意识。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分化,群体意识觉醒。
第三阶段:个体与群体分化,个体自我意识觉醒。
第四阶段:人与自然、社会的整合,自由个体生成。
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活动1.人的自由发展存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之中2.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双重特性”的否定性统一,体现了人的内在超越性3.人的自由发展体现了人在建构自我中的主体性第二章人类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主体人格的历史生成一、群体主体状态下的依附人格二、个人主体的独立人格三、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这一人格范型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他是完整的人。
第二,他是有主体性的人。
第三,他是有个性的人。
第二节古代的依附性教育一、原始的适应性教育二、古代人身依附关系的训练三、中世纪的神学教育第三节近现代的个人主体教育一、自然主体教育二、理性主体教育这种理性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占有性。
(2)个人主义。
(3)工具理性。
三、价值主体教育第四节当代的类主体教育一、以全人类教育为面1.人的自然生命与自然教育2.价值生命中的真与真的教育3.价值生命中的善与善的教育4.价值生命中的美与美的教育二、以自由活动为线1.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自由2.教育活动中的社会自由3.教育活动中的个性自由三、以个性发展为点1.个性的自主性2.个性的独特性3.个性的创造性第五节当前我国主体教育的价值选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1单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单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3单选: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的目的。
A.全民教育B.社区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4单选: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5单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6单选:()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7单选:()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8单选: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9单选: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培养目标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D.教学内容10单选: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11单选: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政策12单选: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13单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4单选: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15单选: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狭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 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标志着我国由学习日本学制转向学习欧美学制。
教综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解释是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果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广义、狭义教育(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前两者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后两者。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口诀:永历民生长相接济)4.教育的功能①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政治直接、经济基础、文化深远②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③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计划、预期内)隐性功能(非计划、非预期的)5.教育的起源:(口诀: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6.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原始社会教育(简单劳动无阶级)②古代社会教育(劳动脱离有阶段)书16-17页③近代社会教育(义务教育世俗化)④现代社会教育(全民多现身)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象),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的发展概况:①萌芽阶段(胚胎):孔子启发因材施、孟子性善盈科进、荀子性恶闻知行、墨子非攻量科技、学记教师长时等七夕(中国);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昆体良(西方)。
书21-24页*《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的雏形)*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创立):创立派(培根首提出没实践、纽斯来实现(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巴特来规范(1原则、2基础、3中心、4阶段)、杜威(3中心、4个即、5阶段)、康德大学论教育);自然派(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其他派(绅士洛克白板说)。
书24-26页*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 质量规格与要求。 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意图和要求, 而是比较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 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 自觉。 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当发 生的变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 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教育开放
(四)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依法执教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加强组织领导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 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 施。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 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 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5年,废除科举。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 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 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 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 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 育段4-6年,不分级。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 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第四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教育体制
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 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 力量办学的各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 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 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章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教的 教育领域
与社会各方面和
人的各种问题联系
价值取向规范教育活动目
的,引导教育活动目的选
择方向
基本价值 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
特 点:
主要
观点: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 ,把人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如: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与片面升学的价值取
向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如: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 可判断出教育活动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
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与形成
一、制约教育目的确立的因素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区别 No 2
教育目的
(突出内容)
教育方针 (突出内容)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的培养质量规格
要求较为明确
区别
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 发展的基本原则;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
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 一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划分:
价值性
教育目的
依据和设定原则 表现形式
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对象的特
点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其特点。
课程
目标
教学
目标
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 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学期等等)的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返回
(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学第三章和第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何谓教育目的
(一)几种教育目的表述
1、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 活动结果的设计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过一定 的教育途径去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规格和 要求做出的规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马利坦:人的自由为教育目的
1、人的本质就是自由的本质。 2、为自由而教育 ,通过教育使人获得解放, 成为自由人。 3、教育目的 : (1)发展个人的理智和意志,以达到个人 在精神上的自我解放 ; (2)个人参加社会生活获得重要的社会品 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
5、建国后几次重大的学制改革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教育目的的本质
教育目的反映了对教育活动的社会性的质的规 定性,即规定教育为哪个社会培养人、为哪个 阶级服务。 教育目的还要反映出对教育对象即教育中的人 的质的规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
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历史职业教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
1925年,国立中央工艺专科学校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工科院校,为中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1950-1976年间,中国建立了3,200多所职业学校,多学科门类的职业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走入了市场竞争时代,民办职业学校开始发展壮大。
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试点工程。
后来,200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体系与类型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类型正在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高职和专科层次的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高中职业教育是指普通高中中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指3年制或4年制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培养劳动者和技师型人才。
此外,还有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的职业教育。
第四章: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意义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其次,职业教育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再者,职业教育培养并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
最后,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章: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解决途径尽管职业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文化艺术管理概论》
广西艺术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文化艺术管理概论》考试科目:文化艺术管理概论考试代码:301参考用书:《文化管理学概论》田川流、何群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3小时一、考试目的与要求1、测试考生具有的本科水平的文化艺术管理理论基础。
2、要求考生答题时按题型审题答题,知识、概念准确,层次清楚,字迹清晰,无错字病句,有较好的文字表述能力。
二、考试内容〔依参考书的目录顺序〕第一章绪论1、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学的含义2、文化管理学的性质和特征3、文化艺术管理学的实质4、文化艺术管理目标、文化的战略目标、文化的社会效益、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的目标管理的含义5、对文化系统实行目标管理的优越性第二章文化管理的社会实践及其理论的形成1、中国古代文化管理特点2、西方现代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3、现代文化管理理论形成的社会动因4、文化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第三章文化管理主体系统1、文化管理主体的含义2、文化管理主体的发展变化3、文化管理主体系统的构成4、从事文化管理的国家和政府部门5、社会与民间文化管理的特点6、我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管理的类型7、企业文化组织管理的类型和特点8、街区与村落文化艺术组织管理的特征和作用:9、产业与市场管理的职能第四章文化管理客体系统1、公益性文化的含义、特征、意义2、公益性文化艺术部门的构成3、文化产业的含义、基本特征4、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5、文化生产的基本形式6、文化管理客体系统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文化的宏观管理1、宏观管理、文化宏观管理的含义2、文化宏观管理的方式3、文化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4、文化宏观管理的经济调节手段、文化宏观管理的经济调节方法的含义5、文化宏观管理的经济调节手段6、文化宏观管理的法律方法的含义7、文化宏观管理的法律手段8、文化宏观管理舆论导向的含义、方式第六章文化的微观管理1、文化微观管理的主体和主要职能2、文化生产组织、个人化文化生产组织、工业化文化生产组织的含义3、工业化文化生产组织的特点4、举例说明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5、举例说明打造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第七章文化管理过程1、文化管理过程的含义2、文化管理信息的含义3、文化管理预测的应用范围、基本原理、方法4、文化管理决策的含义、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5、文化管理控制的含义第八章文化管理实践1、影视制片的含义2、举例分析影视制片的管理过程3、演出的含义、类型4、举例分析演出经营的管理过程5、图书项目管理的含义6、举例分析图书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7、举例分文化经纪管理的管理过程8、举例分析文化会展管理的管理过程第九章文化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1、文化管理创新的含义、特征、意义2、文化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三、考试题型及分数a选择题〔20分〕b解释题〔20分〕c简答题〔40分〕d案例分析题〔20分〕《教育基本原理》考试科目:教育基本原理考试代码:302考试参考书:《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考试总分:100考试时间:3小时一、考试的目的与要求主要考察考生教育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育体制:
3.教育制度;
4、教育立法:
二、填空:
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1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含__________改革、学校_____________改革和___________改革等方面。
16、我国教育事业需要遵循的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7、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8、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一是,更新_______观念;其二是,创新_________模式;其三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__________制度。
19、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_____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发展的格局。
20、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主要有加强___________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_________;进行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三、选择:
1.教育的第一要素与前提是()
A教育政策 B教育法规 C教育目的 D教育规划
2.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由()造成的。
A工场手工业分工 B社会化大生产 C小农经济 D信息化的到来
3、我国目前实施的是()。
A六年义务教育 B十二年义务教育 C九年义务教育 D十年义务教育
4、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B实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C实现科技的现代化 D实现人的现代化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颁布实施,()修订的
A1996年;2006年 B1986年;2006年 C1986年;1996年 D1990年;200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颁布实施的。
A1985 B1990年 C1995年 D2005年
7、2002年,我国颁布了(),积极鼓励私人或其他机构参与办学。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本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私人办学促进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办学法》
8、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由()主管的。
A省级人民政府 B地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乡级人民政府
9、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学校领导体制。
A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C党支部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支部负责制10、我国公立高校实行的是()学校领导体制。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委负责制
11、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颁布的。
A、1996年7月
B、2001年6月
C、2008年9月
D、2010年7月
四、简述:
1、如何认识“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如何认识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
3、教育立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了哪些规定?
5、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
1、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当代中国教育目的?谈谈你的认识。
2、谈谈你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