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孝伦理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案例为中心的探析
孔子孝论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类案例进行探析
是 子女对父母 发 自内心 的 真实 情感 的 自然 流露 , 是孝 子 自然 的孝行 , 非为 获取名 利 , 并 功利 色彩十
子 原生儒 家之孝论 发生 了很大 变化 , 至异化 , 乃 对 当时社会 以及此后 的 中国社会 都产生 很大影 响 。
一
分淡 薄 。孔 子提倡子 女对 父母谏诤 , 主张“ 事父母 几谏 ” 《 语 ・里仁 》 , 目的 : 父有 诤 子 , 身 (论 )其 “ 则
[ 键词 ]孔 子 ; 论 ; 代 ; 关 孝 汉 异化 ; 响 影 [ 图分 类 号 ] 2 22 中 B 2 . [ 献 标识 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0 2—3 2 {0 1 0 —0 8 —0 10 88 2 1 )3 0 0 6
史家称 “ 汉代 以孝 治天 下 ” 学界 给 予颇 多 关 ,
情 , 内心 深 处挚 爱 父母 , 从 对父 母 要和 颜悦 色 , 具 有婉容 。
伦理 的基本 思 想体 系 , 曾子 、 子 、 经 孟 苟子 给予 不
断发展和完 善 , 成为 孔 子儒 家 所说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战 国和秦 朝 时期 , 未 曾发 挥 出 治世 作 用 。 孝 汉灭 秦后 , 思与 总结 了秦 “ 反 以法 为 教” “ 、 以吏 为 师” 的教训 , 认为 尚“ 暴政 ” “ 刑” 弃 “ 、酷 , 仁德” “ 、德
[ 稿 日期 ]2 1 —0 —2 收 01 5 1
[ 者简 介 ]孔祥 安 (9 6 ) 山东 曲阜 人 , 国孔 子 研 究 院 副研 究 员 。 作 16一 , 中
①关 于汉 代 “ 孝 治天 下 ” 以 的相 关 研 究成 果 : 修 明 的《 代 孝 治 天 下 发 微 》《 史 研 究 )9 0年 第 3期 ; 筱 的《 代 “ ” 念 的 变 刘 汉 ,历 )8 1 孙 汉 孝 观
儒家伦理中“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实践探析
摘要:儒家伦理在家庭关系维系中秉持“爱人”的“孝文化”,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对于当前中国传承、践行传统美德,实现道德教育的中国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立足于此,本文主要从儒家伦理之“孝文化”出发,详细阐述了关涉“孝文化”的实践路径以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3-02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同时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也强烈。
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伦理之孝文化的价值内涵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之精髓。
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孝”占有特殊的地位。
《孝经》则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孝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分为爱亲和爱众,爱亲是爱众的前提和基础。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孝文化体现了家族社会的思想认同和责任认同,它确立了古代子女对待父母的思想基础。
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孝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具有适用性,父母永远在为孩子无私的奉献,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人的必要品质。
孝是人伦道德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孝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的形体与子组合而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儒家经典中的孝道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其对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在儒家经典中,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孝道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经典中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和《大学》来探讨孝道,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孝道的内涵和要义。
我们不得不提到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孔子言行的书,其中对孝道的阐述颇为深刻。
在《论语》中,孔子说:“父母,矣闻允。
”言下之意,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要求。
而在另一处,他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表明孔子认为孝道是仁道的基础,孝道是实现人伦关系和谐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还反复强调了“不敬不孝”的道理,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基石,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这些阐述都凸显了孔子对孝道的重视和强调。
《大学》也对孝道作了详细的阐述。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观念。
在《大学》中,对孝道的阐述主要是倡导“养亲”的理念,认为孝道是养育父母的责任。
《大学》中还提出了“柔弱、刚强、侍贫、侍富”等诸多孝道的具体实践方式和要求。
这些阐述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践行孝道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儒家经典中的孝道主要是在《论语》、《孟子》和《大学》中进行的。
这些经典著作对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作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践行孝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在当今社会,孝道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道精神,努力践行孝道,用自己的行动来延续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建设和谐社会。
愿我们能够从儒家经典中深刻理解和传承孝道文化,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谈汉代孝文化的发展
浅谈汉代孝文化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置孝悌、三老行教化,举孝廉以入仕,颁布养老令、高年赐王杖,奖励孝子,推动《孝经》传播,大兴孝治。
标榜以“孝”治天下,形成了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
以往学者多从孝廉选任和人才教育的视角加以论述,其说甚是。
但是,关于孝治在律令中的体现以及孝对政治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尚有余议可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仕宦为途径,营造“孝治”舆论环境儒家重视人伦,对孝悌在政治中的作用有着独到的见解,《论语·学而》中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儒家的这一论断在汉代被发展成为“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
显然,将“孝亲”与“忠君”巧妙地联系起来,孝子与忠臣等同视之。
全面整合忠、孝二者的伦理关系,进而形成“以孝求忠,由孝劝忠,移孝作忠”的伦理体系。
推行孝治最大限度地弥合了“孝亲”与“忠君”之间的矛盾。
在保障孝亲者入仕方面推行了多项举措:其一,颁布律法,保障官吏“孝亲”。
汉代法律规定官吏居丧服孝,是一项重要制度。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二十一中简180-181:“律曰:诸有县官事,而父母若妻死者,归宁卅日;大父母、同产十五日。
”108根据简文,县吏为父母或妻居丧的期限为30日,为祖父母、兄弟姊妹居丧的期限为15日。
这条律文使官吏居丧合法化,表明统治者对吏民居丧以示孝亲的行为予以肯定,更为日后奉行孝治、追究官吏不履行居丧义务提供了法理依据。
又《二年律令·置吏律》简217:“吏及宦皇帝者、中从骑,岁予告六十日;它内官,卌日。
吏官去家二千里以上者,二岁壹归,予告八十日。
”38根据简文,官吏每年法定休假为60天,内官为40天,离家远隔两千里以上仕宦每两年有一次探亲假,为80天。
休假探亲是与家人团聚,探望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则更显弥足珍贵。
汉代孝伦理法律化基础探析
2010/4汉代孝伦理法律化基础探析李文玲 曾振宇摘 要:儒家孝伦理自先秦儒家创立、发展、完善后,其治世功能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直到汉代,才在行政法、民法、刑法及诉讼法中全面法律化,其基础是多方面的:农耕经济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经济基础,汉代统治者对儒家主导思想的选择是孝伦理法律化的政治基础,董仲舒对先秦儒家孝伦理的改造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理论基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是孝伦理法律化的社会基础,而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汉代孝伦理法律化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汉代;孝伦理;法律化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0)4-221-03作 者:李文玲,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山东,临沂,276000/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001先秦儒家孝伦理自孔子创立、曾子发扬光大后,其治世功能并未立即引起统治阶层的重视,直到汉代,当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时,孝伦理才逐渐法律化,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贯彻实施,在行政法、民法、刑法及诉讼法中规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使 以孝治天下 成为汉代治国的一大特色。
以往学界对 汉代孝伦理与法律 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汉代孝伦理法律化的原因和基础却少有研究。
本文主要从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基础、心理基础等五个方面探析汉代孝伦理全面法律化的基础,以期能对汉代孝伦理法律化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一 农耕经济是汉代孝伦理法律化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又称 自然经济 或 小农经济 ,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它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都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生产几乎是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简言之,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在农耕经济中,小农家庭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它负责整个家庭的一切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交往,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孝道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了家庭和社会的伦理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儒家经典中,孝道被深入地阐述和分析,为人们提供了在家庭和社会中如何履行孝道的指导,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就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孔子对孝道的阐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孝道的深刻理解:就是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离家远行,而是要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孝顺他们。
这体现了孔子对孝道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因为在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中,尊敬父母、孝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而孔子更是以自己的言行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除了《论语》,《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对孝道的阐述也是非常深刻的。
孟子曾经说过:“敬亲则顺,敬长则长,敬上则治。
”这句话表明了孟子认为孝道是一个人修养的基本点,而且孝顺父母甚至是上级,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治理国家的良方。
这些话反映了孟子对孝道高度的重视和认可,也为后人提供了孝道的深刻理解和指导。
在儒家经典中,孝道被视为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基本美德,同时也被看作是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而且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孝道的实践,可以增进亲情,促进家庭的团结和和谐。
在当代社会,孝道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相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孝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家庭关系变得更为疏远和疏离。
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事业,而忽略了对家庭的关心和孝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孝道更需要被重视和弘扬。
因为孝道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更应该回归到家庭,关心父母,尊敬长辈,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的体现,更是对家庭温暖的守护。
孝之家国意义的多维阐发——汉代四家《诗》视域下的孝亲诗
孝之家国意义的多维阐发——汉代四家《诗》视域下的孝亲
诗
何海燕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50)1
【摘要】汉代崇尚以孝治国,亦推经术为治术,故《诗经》中的孝亲诗因为汉代文化的需要而获得了丰厚的传播土壤,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亲文化”。
在这样的大背
景下,鲁、齐、韩、毛四家《诗》不约而同地参与到对《诗经》孝亲诗的阐释中来,
对作为政教文学的《诗经》在汉代孝治中的具体价值作了多维阐发:视孝为家国延
续的重要品格,赋予孝之传承性是四家《诗》的基本立场,其中鲁、齐、韩三家《诗》更强调母亲在孝教中的作用;面临忠孝抉择的矛盾冲突时,“公义”逐渐盖过“私恩”,呈现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倾向;对行役制度和归宁制度下民众无法行孝持同情
态度,体现了对君王之德的要求和对人类基本孝情的肯定,蕴含着人本主义精神及家
国和谐意识。
对家庭伦理之孝情的关怀和对国家之孝治的关注,构成了四家《诗》
浓郁的家国孝道情怀。
【总页数】8页(P115-122)
【作者】何海燕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孔子孝论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类案例进行探析
2.原始儒家孝伦理的汉代异化及其影响——以孝亲案例为中心的探析
3.唐人的孝亲观念与孝亲诗
4.孝亲诗及其在孝德教育中的作用
5.以《诗》论“孝”与以“孝”解《诗》——论《孝经》的《诗》学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孝道思想一直被视为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怀和供养,是古代中国社会伦理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孝道思想也逐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演变与影响。
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家族和家庭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孝道作为核心价值观,被广泛灌输给每个家庭成员。
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尊崇父母的孝顺行为,更在于维系家族和社会的稳定。
孝道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行为的准绳和社会助推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孝道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演变。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学派和哲学家对孝道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
例如,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孝道思想中提出了“亲亲”,强调对父母的真诚和关爱。
孟子强调,子女应该尽心竭力地照料父母,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他认为,只有通过孝道的实践,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孟子的思想使孝道思想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
在唐宋时期,孝道思想又经历了新的转变。
这个时候,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举制度的推行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孝道思想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理性化和实用化。
孝道开始被解读为一种社会身份和道德标准。
孝子之父母越发注重子女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
孝道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赢得家族声望和社会名望的手段,而非只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观念的改变给那些出身低贱的人带来了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子女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过分追求名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孝道思想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冲击。
家族价值观的衰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转变,都对孝道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孝道依然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许多家庭仍然尊重并实践着孝道。
通过现代化的视角,孝道思想被重新诠释,并与时代相结合。
儒家伦理中“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实践探析
儒家伦理中“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实践探析摘要:儒家伦理在家庭关系维系中秉持“爱人”的“孝文化”,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对于当前中国传承、践行传统美德,实现道德教育的中国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立足于此,本文主要从儒家伦理之“孝文化”出发,详细阐述了关涉“孝文化”的实践路径以及价值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3-02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同时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也强烈。
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伦理之孝文化的价值内涵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之精髓。
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中,“孝”占有特殊的地位。
《孝经》则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孝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分为爱亲和爱众,爱亲是爱众的前提和基础。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孝文化体现了家族社会的思想认同和责任认同,它确立了古代子女对待父母的思想基础。
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孝文化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具有适用性,父母永远在为孩子无私的奉献,孝敬父母是每一个人的必要品质。
孝是人伦道德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孝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字是老字省去右下的形体与子组合而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中国儒家文化中,孝道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儒家经典中充满了关于孝道的教诲和引导,其中《论语》、《孟子》和《大学》是最为代表性的三部经典。
本文将从这三部经典中分析孝道的内涵、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一、孝道的内涵孝道是中华文化中的基本美德之一,主要包括对父母尊敬、孝顺、维护祖宗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孝道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社会伦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论语》中的孝道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孝顺上。
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孔子弟子曾参去探望病重的母亲,孔子问及曾参孝道做到何程度,曾参答:“我从未让母亲操劳过。
”这是孝道的一种体现,孝敬父母等同于爱自己。
《孟子》提到了“以孝治国”的思想,表明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孝道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增强家庭凝聚力,也可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
《大学》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孝道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整个社会,使社会更有序、更稳定。
而孝道是良好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孝道是建立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准则,通过尊敬父母、关心家庭、维护祖先的方式来实现。
二、孝道的重要性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孝道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体现,还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首先,孝道是个人品德的品质一部分。
孝顺父母体现了一个人的感恩之心、理智之心和道德之心。
孝道让人从内心深处树立了对父母、家庭、社会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其次,孝道对家庭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在孝顺行为的引导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得以实现。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石,孝道在家庭中的实践可以提升家庭凝聚力,使家庭更加和谐。
最后,孝道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孝道成为社会的风尚,整个社会将更加彬彬有礼,文明和谐。
孝道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社会公德的要求,培养孝顺、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孝道的实践需要具体的方法和方式,以下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浅谈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浅谈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孝经开宗明义章》即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和教化的开端。
《论语・学而篇》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以孝为仁之本,这些足以说明,孝在儒家思想中根本性地位。
孝,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其意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
”显然,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其规定的是在家庭之中,子女对父母的侍奉与承接,阐明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具有明显的伦理意蕴。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将孝纳入其思想体系中,赋予其丰富的伦理意义和道德内涵。
孝作为家庭内部伦理道德观念有两个基本的要求。
其一是敬,敬不仅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之情,而且还要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比如孔子说“色难”,就是要求对父母和颜悦色。
其二是无违。
无违不仅有对待父母不要违背礼节的意思,还有对父母正确行为和志向需要加以继承的要求。
敬和无违最终让子女对父母孝符合礼的要求。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要求,是以孝父母为根本的。
然而人不仅要作为家庭成员而存在,还要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儒家要求人在齐家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孝就不仅要作为家庭内部的道德伦理要求还要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要求,成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并且,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作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孝依然是建立在家庭内部孝的基础之上的。
孝作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根本,具有可教的特点,是教化的出发点。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的这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因为孝可以通过教化在天下流行,才使得人人都可以走向孝道,以孝为根本的伦理体系才能够得以维系。
孝不可教就很难在天下推行;面对父母、君主、上级将做不义之事而不去劝谏,便称不上是孝。
这两方面对于维系儒家以孝为根本的伦理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
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简析先秦儒家孝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伦理价值论文摘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
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关键词:儒家孝道;传统社会;社会稳定;当代省思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先秦儒家孝道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规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首要精神,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和主体。
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最终使它发展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儒家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它,中国就没有伦理道德可言”。
先秦儒家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推崇备至。
无论从社会伦理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哲学文化遗产上看,它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
说儒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不是近代现代的发明,在中国已经说了几千年了。
就现存的典籍考查,最早是《左传》,其说:“孝、敬、衷、信,为吉德。
”吉者,美也。
孝是美德。
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是赞成还是反对,它已经是中华文明史以重笔渲染的大章,是不可磨灭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正在强烈地呼吁着孝道的回归,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是时代的要求。
(一)先秦儒家之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罗国杰教授认为:“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试论中国传统孝道的异化与重建
试论中国传统孝道的异化与重建作者:刘海荣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人格塑造和我们整个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简要论述孝道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异化的过程,分析孝道思想如何从亲子间的自然情感演变为封建制度下禁锢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工具,并且结合目前社会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探讨孝道观念的走向与重建。
关键词:孝道;异化;重建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作为一种主流思想代代流传。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先”等人尽皆知的俗语也表明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变异的孝道对人性的束缚与扭曲,开始对传统孝道观念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孝道的合理性问题。
在当今社会,是否要继承,以及如何继承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孝道观念的形成入手,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分析孝道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演变和异化的过程及其对国人思想和人格的影响。
以期正本清源,剔除孝道思想中的陈腐糟粕,保留其中合乎人性的合理成分,并增加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利于家庭和谐和促进人格健全的新内容,使得这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孝道思想完成在新时代的转型并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1 孝道观念的形成孝道的历史源远流长,孔润年先生认为,中国至少在尧、舜时代,便有了孝的观念和行为。
中国孝文化就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汉语大词典》中,“孝”的第一个含义是“祭祀”。
在殷商时期,祭祀的对象本是鬼神,其中主要是已经去世的祖先,所谓德以对天,孝以对祖。
在对已逝祖先祭祀的同时,周人也发展出对在世父母的奉养尊敬。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以“仁”和核心的政治学说,并且把“孝”作为实践“仁”的基础和载体。
孝道观念在西汉初期的发展及其影响
孝道观念在西汉初期的发展及其影响西汉建国初期,统治阶级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发展孝道观念,加强思想建设,试图以此来巩固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其长治久安。
孝道的发展对西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标签:西汉;孝道;影响孝道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商代甲骨文中“孝”字的出现,则标志着孝道观念的初步形成。
孝道观念经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其内容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渐趋完善成熟。
《说文解字》中把“孝”的含意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1]这既指明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亲情关系,又说明子女对父母具有赡养的责任。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孝道”指的是子孙事父母、事祖先的行为准则。
因此孝道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子孙事父母,对父母进行孝养;二是子孙事祖先,对先祖进行追孝、祭祀等。
西汉王朝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在西汉建国初期这样一个历史交叉的转型期,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成为当时迫切解决的问题。
统治阶级从社会现实出发,发展儒家孝道,试图以此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其统治的长治久安。
一、孝道在西汉建国初期的发展统治阶层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发展儒家的孝道,不断扩大孝道观念的传播力度,使其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政治上:统治者亲身躬行树立孝行典范西汉建立后,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2]奉行孝道。
在高祖六年的时候,高祖尊太公为太上皇,公开下诏:“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
……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3]这与楚汉战争时,项羽以烹太公威胁刘邦,而刘邦则要求“分杯羹”的行为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则在于,刘邦从一介平民登上帝位,在统治未固、宗室秩序未定的时候,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4]之方式巩固帝位,不失为其统治的上策。
在此倡导下,皇族成员也都要尊亲敬老,为民间百姓做出表率。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一:简述儒家的孝道“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
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1、奉养父母《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劬瘁”。
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
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
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诗经·齐风·南山》:“藝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
《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过。
如果儿子不能成就父业,大伤他父亲的心;如果父亲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反而厌恶他;如果为弟不尊敬兄长,为兄的不友爱弟弟。
那就应该用文王制定的法律来惩办这样的人,不可赦免他们。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浅谈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时代要求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已成为我们民族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内涵也逐渐丰富,已演变成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孝文化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给与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要求。
探究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而总结其时代要求,对中国的道德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阶段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作用及在各社会的形态可总结为五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完善阶段,僵化阶段,近代变革阶段以及现代新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是孝文化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这表明了“孝”最初的含义,即人们为了生活的安定和谐而进行的尊宗敬祖的祭祀活动。
到了殷商和西周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孝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变革。
人们在生产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孝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上天的敬仰与祭祀,还增添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以及“奉养父母”这样新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其中对孝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属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紧紧围绕“奉养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极大地发展了孝文化的内容。
从其“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语中可以了解到,孔子已将“孝”看作是儒家理论理论核心“仁”的根本,足以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也因此,“孝”完成了从宗教到道德的转化,成为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成为了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后来曾子孟子等儒家大师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如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的观点。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即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这些都对孝文化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极大地完善。
中国古代儒家的孝
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
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关键词:孝儒学伦理道德《孝经》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字简释“孝”的观念产生较早。
“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
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 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
是之谓畜。
” 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
《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著作《孝经》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著作”。
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
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
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
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
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
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 为秦 尚“ 暴政 ” “ 刑 ” 弃 “ 政 ” “ 、酷 , 仁 、 德治 ” 是 其 , 灭亡 的根本 原 因 。为 此 , 代 统 治者 和 一 些 思想 家 汉 冀 希儒 家 思 想 学 说 , 中寻 找 “ 国平 天 下 ” 良 从 治 之 策 , 孝作 为教化 民众 和 治 理 国 家 的突 破 口和 总抓 将 手 , 用教 化 、 惩等 手段 , 取 “ 利 奖 采 以孝入 律 ” 强制 的 措 施 , 皇族 、 从 士大夫 、 民三 阶层 引导与推 行孝 德 , 平 孝 伦理 发挥 出前 所 未 有 的治世 功能 。至此 , 始 儒 原 家孝伦 理在汉 代 发生 了很 大变化 , 至异化 , 当时 乃 对
孔 祥 安
( 中国孔子研究院 学术研究部 , 山东 曲阜 2 30 ) 7 10
[ 摘
要] 汉代 为“ 以孝治天下” 利 用教化 、 , 奖惩等手段 , 采取“ 以孝入律 ” 的强制措施 , 力推行儒 家孝伦理 , 极 为
此原始儒 家孝伦理在 汉代发 生 了很 大变化 , 乃至异化 。以孝亲案例探讨孝伦理在汉代的异化 , 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 握儒 家孝伦理 的 内涵和实质 , 厘清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的 区别 , 正本 清源 , 汲取精华 , 剔除糟 粕 , 服务 当今社会 。 [ 关键 词] 原始儒 家; 伦理 ; 孝 汉代 ; 化; 异 影响 ( 中图分 类号] 2 22 B 2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30 (0 1 0 0 7 0 10 9 9 2 1 )9— 0 2— 5
反思 与总 结 了秦 “ 以法 为 教 ” “ 、 以吏 为 师 ” 的教 训 ,
父母 要 有真感 情 , 内心深 处挚爱 父母 , 父母 要和 从 对 颜悦 色 , 具有婉 容 。
正如《 礼记 ・ 祭义》 中所说 : 孝子之有深爱者 “ 必有和气。有 和气 者, 必有愉色 , 有愉色者必有婉 容 。 这就 是儒 家 主张 的精 神 赡 养 , “ 养 ” 亦 是 ” 即 色 ,
称儒 宗 , 建武 末举 孝廉 , 除郎 中” ‘ 彪 》。冯 豹 ]韦 传 ) <
事 , 子 服 其 劳 ; 酒 食 , 生 馔 , 是 以 为 孝 弟 有 先 曾 乎 ? [‘ 政 ” 》即是说 , ]为 子女 不 但要 奉 养 父 母 , 且对 而
7 2
“ 时人称其孝。长好 儒学 , 诗》 《 以《 、 春秋》 教丽 山
孝观念源远流长 , 而孔子集其大成。孔子在总
结 和继承 以前 孝观 念 的基 础之 上 , 立 了儒 家 孝 伦 创 理 的基本 思想 体 系 , 曾子 、 子 、 子给 予 不 断 发 经 孟 苟 展 和完善 , 为孔 子 儒 家 学说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战 成 国和秦朝 时期 , 孝未 曾发 挥 出治世作 用 。汉灭 秦后 ,
2 1 年 9月 01
理论 学刊
Th o y J u n l e r o r a
Sp2 1 e . 01 No 9 S r No 2 1 . e . . 1
第 9期
总 第 2 1期 1
原 始 儒 家孝 伦 理 的汉 代 异 化 及 其 影 响
以孝 亲案 例 为 中心 的探 析
、
“ 敬” 展 成 为 追 求功 名 利 禄 的 手 段 。 孝 发 功
利 色彩 浓厚
原始 儒 家尽 管 主 张子 女 “ 身 节用 , 谨 以养 父 母’ ]庶 章 ]“ ’ ‘ 人 》,事父母能竭其力”2 《而)但是更 [ [( 》, ]学
加 强调 子女要 发 自内心 地 “ 敬 ” “ 爱 ” 母 。如 孝 、敬 父 当子游 问 怎 样 才 是 “ ” , 子 回 答 说 : 今 之 孝 孝 时 孔 “ 者 , 谓 能 养 , 于 犬 马 , 能 有 养 ; 敬 , 以 别 是 至 皆 不 何
自觉的爱慕 , 更加彰显 出孝子对父母至真至纯的 内
在 自然 亲情 。
汉 代为 推行 “ 以孝 治 天 下 ” 治 国之 策 , “ 的 在 忠 臣必 出孝 子 之 门” 想 的 指 导 下 , 选 拔 符 合 “ 思 为 孝 治” 要求 的官 吏 , 首创 了“ 孝 廉 ” 举 制度 , 随之成 为 孝
乎 ? ] 为 》在 回答 子 夏 问孝 时 , 说 : 色 难 。有 ” ‘ 政’ 《 则 “
选拔官吏的必要条件 、 入仕的正途。《 汉书 ・ 帝 武 纪》 记载: 元光元年冬 十一月 , 初令郡 国举孝廉 各 “
一
人。 从此 , 兴廉举 孝 , ” “ 庶几成风” 不断完善 , , 成
为定 制 。如 王 吉 “ 好 学 , 经 , 郡 吏 举 孝 廉 为 少 明 以 郎” ( 吉 》。韦彪 “ 行 纯 至 , [ 《 传) ]王 孝 …… 好 学 洽 闻 , 雅
以及此 后 的 中国社 会都 产生 了很 大影 响 。
一
然的孝行 , 并非为获取名利 , 功利色彩十分淡薄。孔
子 提 倡 子 女 对 父 母 谏 诤 ,主 张 “事 父 母 几
谏” ]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的: 父有 诤 子 , 身 不 陷 于 不 [( 仁)其 《 “ 则
义 ” 《诤 》。这 体 现 出 子女 对 父 母 非 常 理 性 的 、 …‘ 章) 谏
下。乡里为之语日‘ 道德彬彬冯仲文 ’ 。举孝廉 , 拜
尚书郎 ” ‘ 豹 "。然 而 , 传 冯 不孝 者不 能 选拔 为 官。
较严重。如《 后汉书 ・ 陈蕃传》 记赵宣服丧期 间生 有五子 , 查实后定罪处罚 ; 后汉书 ・ 《 李燮 传》 记甄 邵任职期间 , 母丧 , 为不影响升迁 , 将母体埋进马棚 , 事发后判处废锢终身 。以致东汉末年出现 了“ 秀 举 才, 不知书; 察孝廉 , 父别 居” 的怪现象。这与原始 儒 家提 倡 的“ 孝敬 ” 相径 庭 。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