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 支玉恒
ppt课件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教学
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没有 被破译的“黑箱”
支玉恒老师简介
他是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位传奇人 物。他快40岁时才由体育教师转为做语 文教师,结果一教就教出了自己的个性, 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 的影响,被誉为小语界“四大天王”之 一。他开创了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代讲” 之风,创立了“自主发展——点拨启导” 时间,顺手写一写。哪 一节课上好了,怎么上的,为什么成功,归纳几条;哪节课没上 好,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记下来。 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课一定不要与别人相似, 要创造新意,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常教常新。 要善于积累资料,平时看了书刊,觉得不错,摘录一点。占 用不了多少时间,积少成多,什么时候都用得着。
在《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师:对,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 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得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 来的“再见了,亲人”? (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吗?但 现在你们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进行第二轮 阅读。怎 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 事实,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理 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 第二呢,要抓情感,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 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感情之后,你自己去体会,
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 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你们要 知道,我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 副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你们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学生开始认真读书,个个跃跃欲试。) 为了说服老师,为了感动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地读书, 认真地思考,由“要我读”真正变成了“我要读”。 。过去由老师 导的被动式学习,现在完全变成了学生自主的学习,因此,课 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朗读,阅读教学中“明星”
朗读,阅读教学中的“明星”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三多一少”,这在广大农村学校表现尤为严重。
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原本好好的课文搞的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把有效的时间浪费在问问答答,学生所得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地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片,学生忙于抄写,老师讲什么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因而造成学生潜心读书时间少。
这样势必导致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久而久之,给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关于朗读,古人早有经验:明朝大学者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唐代大诗人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宝贵的经验无不强调了读书特别是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有关体会和经验与老师们交流、共勉。
一、朗读的功能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
朗读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是最有效的教学办法之。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支玉恒老师也在阅读教学专题报告中讲到:“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如果朗读使用得法,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
”朗读有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功效。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达到情感、心灵升华的境界。
有时候朗读还有助于营造氛围,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二、朗读指导要因“文”而异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记叙文等等。
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因文而异、区别对待。
诗歌的朗读。
名师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
3 《丰碑》教学实录 6古井 31柯里亚的木匣 46飞夺泸定桥 58画杨桃 95《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121《西门豹》第二课时 136《太阳》课堂实录 140夜莺的歌声 172《月光曲》课堂实录 188《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 214《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 227《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234《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 277《学弈》课堂实录 283《宇宙生命之謎》课堂实录 294《跳水》课堂实录 299于永正 324《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 324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实录及评点 327 《翠鸟》课堂实录 336于永正《新型玻璃》教学实录——评析:张庆 347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355《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及评析 362《水上飞机》课堂实录 371《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391《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实录 403《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419《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 430《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堂实录 438《落花生》教学实录 449窦桂梅 461《落叶》课堂实录 461《难忘的一天》教学实录 468《朋友》课堂实录 475《葡萄沟》教案设计 486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 490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实录 509窦桂梅《晏子使楚》实录及评议 529《晏子使楚》的教学论价值 549窦桂梅《圆明园》课堂实录 562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二 581作文示范课《捶捶乐》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591 《推敲》课堂实录 605靳家彦《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630靳家彦《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 639靳家彦《陶罐和铁罐》课堂实录二 645靳家彦《跳水》教学实录 650靳家彦《珍贵的教科书》教学实录 672靳家彦《珍珠鸟》课堂实录 677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685王崧舟《草船借箭》 699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705王崧舟《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 716王崧舟《万里长城》课堂实录 728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之课堂记录 742王崧舟《小珊迪》教学实录 751王崧舟《一夜的工作》课堂实录 756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764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 776薜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堂实录 784 薛法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堂实录 792 薛法根《卧薪尝胆》课堂实录 800薛法根《雪儿》课堂实录 809徐善俊《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816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 822——陈建先老师《钱学森》教学赏析 833陈建先《特殊的葬礼》课堂实录 841陈建先《郑成功》教学实录 849有效对话深层体悟 865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实录 867孙建锋《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 875薛瑞萍《景阳冈》课堂实录 879后记 899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周幸幸一种能力的形成,需要自身大量的反复实践,就如学游泳要下水,学打球要操球拍。
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学生充分感知阅读材料的阅读实践中实现。
下面结合部分典型课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初读阶段。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形成对一篇课文完整的鸟瞰式的全景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获得全景图的过程可以归纳为:1.读前预测。
读前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刚开始时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对阅读内容的预见和猜测。
美国学者本?琼斯认为:“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猜读的作用。
”进行阅读预测可以形成阅读期待,有助于提高阅读的主动性,理解水平和速度。
在具体方法上,最常见的就是根据课文题目预测课文内容。
特级教师李静艳执教《看月食》(人教版第四册),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读课题,想想有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己看到的月食的情况,或你所知道的有关月食的情况。
在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提出各种疑问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月食?月食的经过怎样?月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详见上海教育出版社《名师授课录》〈小学语文〉125页)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读中验证。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形成阅读期待后开始阅读课文,并在阅读中加以验证,同时进行阅读反思。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文各个局部的特点调整自己的阅读,比如,有的地方一读而过,有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最后形成对课文初步的整体的认识。
有的教师将初读机械地分为:第一遍读,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把音读正确;第二遍读,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本是一个综合的心智过程。
美国学者W?S?格雷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步。
构建“对话”平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刘 玉 洋
( 宿 迁 市 宿城 区陈 集 中 6 , t l , 学, 江苏 宿迁 新 课标 指 出 : “ 阅读教学是教师 、 学 生、 文 本 之 间对 话 的过 程 。” 这 里 的对 话 不 仅 是 一 种 教 学 方 式 , 而且是 师与生 、 生 与 生、 师 生 与 文 本 之 间 的语 言 交 际 。 如 何 使 口语 交 际 教学 与 阅读 教学相得益彰 、 水乳交融呢? 如何有心智 、 有灵性 、 创 造 性 地 使 用文本内容 。 挖 掘 出多 姿 多 彩 的 口语 交 际教 学 资 源 , 培 养 学 生
生 : 没有。 师: 是亲属吗? 生 : 不是。
支老师在本教学环节中 , 让 学生 准备 材 料 来 驳 倒 老 师 . 从 而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 , 调 动他 们 读 书 的积 极 性 , 真正实现 口 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的统一。这样的交往 、 对话 、 交 际 是所 有参 与者“ 共 生发 展 ” 的 过程 。 在 交 流 、 碰撞 、 比较 、 辨 析 的过 程 中 , 师生获得心智的澄明 、 精 神 的 敞亮 , 文 本 解 读 也 从肤 浅走 向 深 刻。 学 生在 价值 的引 导 下 构 建 新 知 , 给 阅 读 课 堂增 添 神 奇 的 魅 力。 同 时在 辩 论 的 口语 交 际 过 程 中 , 培 养 学 生快 捷 的语 言 组 合 能力 。 提 升学 生 的 口语 交 际 综 合 素养 。 三、 笔 有 千钧 任 歙 张— — 填 补 空 白 . 丰富“ 对话“ 空间 书 画艺 术 中 总 要 留点 “ 布 白” , 追 求 一 种 空灵 , 虚中求实 。 从而 “ 无 为处 皆成 妙 境 ” , 给 人 以 美 的享 受 。 课 堂 教 学 也 是 一 门 艺术 , 因 而 也可 借 鉴 “ 布 白” 手法 , 引导学生在“ 疏可走 马” 处 进 行想象 , 这样 阅读 就不 是机 械地 接纳 文本 , 而 是 学 生 充 分 依 据 自己 的独 特 见 解 和 体 验 。 在 教师 、 学 生 的 交 流 感 悟 中 发 挥 自己 的想 象力 , 从 而对文本意义进行挖 掘 , 对 文本空 白进行填补 , 对 文 本 进 行 重 塑 与再 创 造 。 如在教学 《 狼和小羊 》 一课 时 , 我对学生说 : “ 老 师 很 同情 善 良的小 羊 , 你们 能否和老师一起 想一想 , 狼 扑 向小 羊 时 , 发 生 了什 么 事 , 谁能使小羊脱离危险呢? ” 学生一听 , 立 即开 动 脑 筋, 积极 思考 , 想 出 了一 个 又 一 个 办 法 , 有 的想 象 猎 人 出现 了 , 开 枪 打 死 了凶 恶 的 狼 , 有 的想 象 狼 撞 上 了一 块 大 石 头 . 摔 到河 里 死 了… … 他 们 争 先 恐 后 地 举 手 发 言 , 想 象 之 门不 断开 启 , 课 堂气氛十分热烈。 又如《 穷人》 一课 的结 尾 这 样 写 道 : “ 你 瞧, 他 们在这里啦 ! 桑 娜 拉 开 了帐 子 。” 教 师 教学 时可 以这 样 启 发 和 诱导学生进行 1 2 1 语交际训练 : “ 同学们 . 桑 娜 拉 开 了 帐子 . 渔 夫 看 到 西 蒙 的 两 个 孩 子 和 自 己的 孩 子 睡 在 一 起 , 他会想些什么 ? 说些什么呢?” 同学 们 的思 维 一 下 被 激 活 . 大 家 一 个 个 兴 致勃 勃, 议 论 纷 纷 。在 深 入 讨 论 的基 础 上 , 组 织 学 生 通 过 对话 演示 当时 的情 景 。 虽 然 学 生 展 现 的 情 况 各 不 相 同 , 但 交 流 起 来 却 绘声绘色 , 妙趣横生 。阅读教学 中 , 学生 的思维一旦被 激活 , 就 能 点 燃 他们 创 新 的 火 花 , 产 生 丰 富 多 彩 的 回答 。 出现不 曾 预 约 的精 彩 。 要 在 师 生 交 流 对话 的过 程 中 . 提高 学 生 的 E l 语交
在目光中,我这样成长
在目光中,我这样成长作者:李虹来源:《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11期当我伴随着音乐走上领奖台,接过那沉甸甸的省一等奖的荣誉证书时,我如释重负,思绪万千。
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告诉所有人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我的付出是值得的,我的努力是有收获的。
记得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天天听着、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我就下定决心要以此为目标,做一名受孩子爱戴的好老师。
毕业分配时当所有人都在为留长沙而四处奔波时,我却放弃了这个机会,出乎意料地作出了回家乡的决定。
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只因我骨子里的那股叛逆,我要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只要有梦想,哪里都有实现梦想的舞台。
于是我满怀理想来到了冷水江市红日实验小学,开始梦想的旅程。
在孩子们细心的目光中,我重拾满腔热情走上工作岗位,我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刚工作的我就像一只刚出笼的燕子,兴奋、紧张、好奇,还有一点自负。
怀着对梦想的憧憬,怀着领导们的期待,我走上了讲台。
庆幸的是,我一直懂得勤奋能弥补一切的不足。
早上为了能让学生吃上热腾腾的早餐,我最早来到教室为学生准备好食物;中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不顾午休陪着孩子们阅读;下午为每一个学生讲解当天的学习内容,等他们离开后我才回家。
20岁的我与他们朝夕相处似一只永不知停歇的陀螺,累并快乐着,即使成了“骨感美人”也从不后悔。
老师们也总夸奖我:“到小李班上上课就是轻松、舒服啊!”老师们的一句鼓励,校长的一句赞许,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成了我最好的奖品。
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孩子们补充句子“老师像——”,有同学大声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
”刘蔷同学立刻反驳道:“才不是呢,老师比妈妈年轻、温柔、可爱,像姐姐一样爱我们。
”我的心里如蜜一样甜。
2004年,我被调到政教处任大队辅导员同时继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一位教语文的老师担任辅导员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既烦躁又兴奋。
烦躁的是这么重的工作我该如何完成了,兴奋的是我不仅能与班上的七十多个孩子成为朋友,我更可以与全校一千多名孩子成为朋友。
指导小学生朗读经验谈
指导小学生朗读经验谈关于朗读,古人早有经验:明朝大学者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唐代大诗人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宝贵的经验无不强调了读书特别是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有关体会和经验与老师们交流、共勉。
一、朗读的功能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
朗读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是最有效的教学办法之。
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支玉恒老师也在阅读教学专题报告中讲到:“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如果朗读使用得法,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
”朗读有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功效。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达到情感、心灵升华的境界。
有时候朗读还有助于营造氛围,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二、朗读指导要因“文”而异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记叙文等等。
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因文而异、区别对待。
诗歌的朗读。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读出诗歌的意境来。
此处不再赘述。
散文类的题材很多,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不外乎两种:一是写景的,二是写人和事,抒发作者感受的。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不乏有作者的抒情。
有感情朗读指导可以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爱所应爱,恨所应恨。
比如在朗读《桂林山水》这样的歌颂山川、美景的文章时要注意感情浓郁,语言优美,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在指导朗读记叙文、小说这类课文中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描写和事件描述部分。
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教师成长三部曲
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教师成长三部曲作者:张祖庆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1期一“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满足了人类普遍的“爱看热闹”的心理。
那场面,犹如一群看客围观两三个人“吵架”,恨不得他们大打出手。
不管谁输谁赢,有热闹看,就行。
不少教研观摩活动,都把名师新秀“同课异构”当作看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将其演绎得完全不同。
这一模式至今依然风行,且作为教研活动的亮点,受人瞩目。
可以预见,“同课异构”必将长期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同课异构”不要仅仅作为“看点”,而要通过“看点”去“看见”。
看见文本解读的异同,看见目标制定的异同,看见课堂实施的异同,看见课堂理答的异同,看见教学智慧的异同。
然后,求同存异,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板块的推进……唯有深入思考,才能从“同课异构”中,获得足够多的启迪。
否则,只是看热闹罢了,就像“中国好声音”的PK环节,热闹过后,啥都没了。
二在“同课异构”备受关注的同时,我们一直忽略了很重要的磨课方式,那就是“同课同构”。
就是同一篇课文,用同样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演绎。
课文是相同的,教学设计是相同的,但,教学效果常常大相径庭。
这里边的东西,更值得深入研究。
同样的教案,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是教师个人底蕴差异,还是学生基础不同?是临场调控出现问题,还是学习氛围不对?是教师个人风格和教学设计不匹配,还是学生集体学习风格与教学设计不吻合?是关键性的环节没处理好,还是课堂预热没处理好……课后,可以借助录像,反复回放,两两对比,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进而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这样的“同课同构”,适合于年轻教师“克隆”名师课堂。
模仿,是学习本领极为重要的途径,任何人概莫能外。
年轻教师在起步阶段,反复观看名师录像或课堂实录,然后,借助名师的设计,到自己班里试着上上看。
这种“试着上上看”,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同课同构”。
老师眼中的支玉恒
其四 , 老师的教学工作很忙 , 要大量读 书 、 支 他 写 作 , 繁 地 应 邀 讲 课 : 年 近 古 稀 . 他 思 维 敏 频 他 但 锐 , 应 快 速 . 力 充 沛 。他 的 教 学 与 时 俱 进 , 终 反 精 始
因 . 去 他 具 有 一 定 的 天 赋 之 外 。 重 要 的是 他 对 除 最
师有 这 么 多 “ ” 怪 .所 以很 多 对老 师 没 有 受 过 专 门 的 语 文 如 支 教 育 . 有 系 统 地 经 历 过 语 文 教 法 培 训 . 他 的语 没 但
文教 学 却 形 成 了他 自己鲜 明 而 独 特 的教 学 风 格 一
握 , 文 章情 感 的 深 刻 体会 都 有 独 到 之 处 上 课 时 , 对 旁征博引 、 文施教 , 且 能举一反 三 . 趣横 生 。 因 而 妙 他 做 讲 座 . 来 不 用 讲 稿 . 多 是 极 简 单 的 几 句 提 从 最
的《 夺 泸 定 桥 》 《 一 场 雪 》 再 到 这 几 年 连续 推 飞 到 第 , 出 的《 阳》 再 见 了亲 人 》 曼 谷 的 小 象 》 只 有 一 个 太 《 《 《
特 的 教 学 过 程 . 择 新 颖 的 教 学 方 法 . 得 应 有 的 选 取
家
的
名
师
教 学 效果 。十几 年来 。 他应 邀 到全 国各 地 讲 学 讲 课 , 长 盛 不 衰 , 口皆 碑 : 出 版 了 教 学 专 著 和 音 像 专 有 他 辑等十几部 , 深受 广 大 教 师 喜 爱 。他 的这 种 语 文 教 学 的实 践 能 力 和研 究 能力 。 是 从 哪 里 来 ? 这 是 其 又
般来 说 . 学 风 格 的 形 成 . 一 个 教 师 的 教 学 具 备 教 是 了独 创 性 与 成熟 性 的 重 要 标 志 他 在 那 样 薄 弱 的语 文 教 学 基 础 上 . 如 何 这 样 快 速 高 效 地 建 立 起 被 广 是
新课程下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浅议
新课程下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浅议作者:聂国权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1期关于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一句话说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我今天和大家探讨的是新课程下一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大家知道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要有以下基本特征:1. 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因此,可把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一个维度。
例如在树勋小学听陆老师讲《珍珠鸟》第三自然段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好奇的问:“老师…探‟字换成…钻‟字好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又有学生问换成“挤”字行不行?“露”字行不行?……突如其来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宁静,改变了教学思路。
教者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学着《推敲》中的贾岛那样来一番推敲。
教者让学生把词放入句中读一读,做动作比划体会。
经过一番斟酌,学生积极发言。
有的说:“用…探‟字好,这样可以看出珍珠鸟幼小,天真可爱”。
有的说:“可以看出小珍珠鸟对外界好奇,想出来看看”。
还有的说:“小珍珠鸟有点害怕、有点胆怯。
”……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探”更为准确、更生动。
可以看出正是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才给课堂带来了未曾预期的精彩。
2. 有效互动,合作学习现代课堂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流活动,而这种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基础上的。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骨干教师成就教学风格的策略”讲座(三)
“骨干教师成就教学风格的策略”讲座(三)教学园地06-02 1001:三、成就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策略策略一:分析教学个性,设计教学发展方向1、定性——分析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因个性而独特。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标志。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才能、性格、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
教师要从自身的思想、思维、语言、性别、年龄等方面总结分析。
比如:音质方面:你是浑厚雄壮、抑扬顿挫,还是清脆明快,柔美圆润?表达方面:有的优美动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有的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有的干脆利落,语句明快简短;有的柔和委婉,讲话平易流畅;有的出语不凡,善于诱发,好用激将法,常常如同撞钟,令你清音不绝于耳,思绪萦绕不断;有的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语气方面:常用关切的语气询问学生,易使教学语言风格趋向温婉;常用祈使命令的语气,易使教学风格趋向明快。
教师要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为自己准确定性。
2、定向——确定教学风格发展的方向和人生走向确定教学特点教学风格定向:情感型,诗意语文,专学王崧舟。
追求的作课特点:拨人心弦,情思交融。
理智型,简单语文,专学薛法根。
追求的作课特点:简单质朴,真实自然。
人生走向定向: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教师,一定要善于筹划未来,确定认识呢个发展方向,要以自觉地行为做必然发生的事情;要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超越自我。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就是在教学艺术实践中定向发展,逐渐形成自己“情境教学”的风格特色的。
她在运用情境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1)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
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
观摩优质语文课心得体会
观摩优质语文课心得体会观摩优质语文课心得体会(篇1)2015年3月28日—29日,在景洪市东风俱乐部隆重举行中国教育梦——海峡两岸小学名师好课堂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也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这次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高子阳老师的《秦兵马俑》和吴勇老师的《习作指导(舌尖上的滋味)》,还是姜树华校长的《小木偶的故事》以及吴敏而老师的《绕道而行》,近距离观看名师上课,聆听名师教诲,一睹名师风采。
听后令我心灵震撼,让我感受到教师可以如此多角度的授课,学生可以轻松的学到知识,同时也感知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她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此外,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
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教学见解独到,引人深思在此次教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姜树华校长的示范课《小木偶的故事》,在教学中,姜校长都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他先让学生交流童话,用简短的一句或两句话描述这个故事,简单了解课文后,出示文中相关的“人物图片”,让学生“自由排列”,并讲出理由和叙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叙述、归纳能力。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想象,“假如时光倒流,小木偶有了小女巫给的这些表情,在遇到小红狐它们,它会用什么表情面对?”课文结束,出示三个题目“小木偶的故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小木偶的眼泪”,学生谈自己喜欢的题目,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但充满了童趣,我们在下面聆听,都融入了情境中,大家都有一个感受“人不能只有一种表情”。
“蓄势”
“蓄势”作者:林宣龙潘旭辉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年第03期蓄势,作动词解,就是蕴育能量,积蓄势头;作名词解,就是所蕴之能,所蓄之势。
蓄势,是事物运动或发展过程中的准备状态,蓄势愈大,运动或发展就愈迅速愈强劲,效果就愈圆满愈能达到预期。
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努力避免过于平直无趣、平淡无奇的教学状态,十分注重为学生的学习蓄势,或适时填补经验空白,架起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或巧妙运用激趣手段,引发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以下扼要列举数例,具体说明几种蓄势策略的运用。
一、悬念式“蓄势”悬念式“蓄势”,就是抓住课文中或教学上带有“枢纽”性意义的核心问题,以讲述事件、描摹情节、交流想法、表达疑问等方式,巧妙地将该核心问题作为“包袱”组织在谈话之中,抛给学生,借以引发其阅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当学生通过仔细品读文本理解了志愿军为什么将朝鲜人民视为亲人之后,进行了这样的过渡谈话:“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
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
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接下来学生便主动地去揣摩文本,调动经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最后在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奥妙”所在:“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逐一写出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只能选择三个代表性人物重点写,其余的用概括手法来表现,这就是写作上常用的选材组材方法。
”这就是悬念式“蓄势”。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所“悬”之“念”的实质内容是:八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全体朝鲜人民都是亲人,为何作者只写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亲人呢?语文教学中有“得言得意”之说,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这里设置的悬念,其旨不在“得意”,而在“得言”,即要引导学生了解选材取舍和表达详略的问题。
"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自由辩 论 .深 入感 悟 。课 堂争 辩 该 是 学 生 有感 性基 础 的 .否 则 用 规 定 的形
合作学习 ,直接面对文本 ,亲近文本 ,与 可 以深 化学 生 对 教 材 的理 解 和认 识 。培 养 式硬让学生去表达 陌生的事物 .以形式驭 文本及与蕴含其问的情理接触、碰撞 ,促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 能力 ,锻炼学生的 内容却是个死胡同。所以.有时要为学生 动灵魂的体验与探究。 阅读也成为一种 晚 言语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求异 提供材料、媒体或实地观察等 :三是仿 中 读”也成为 以积极的心态 调动原有的知识 创新。通过辩论为学生创设一个 自由议论 有创 ,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运用变式 ,用他 。 经验 , 尝试解决问题 , 同化新知识的积极建 的空间 ,鼓 励他们发表演个性化 的见解 。 们力所能及或喜欢 的方式表达 .千万不要 构过程 , 促进 了知识与能力 、 过程 与方法 、 学 生在争辩 中进行 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多 的精力关注学情 ,能实现全面 、综合 、 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 的语言材料进行探究 态 。 ( )块之 内化一 4
持续地培养学生的语 文素养。
一
复述表演 ,内化
性学习。整 个教学过程需让学生经历意义 语 言 。对 于情 节 性 很 强 的课 文 .需 要 教 师 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 ,成为学生对学习 帮助学生找到语言 的依托点 .在难点处 、
文 时 。首先 引 导 理解 什 么样 的 人 才能 称 为 从而降低研读的难度 ,使学生更加兴趣盎 文本对话 ,将文字符号化为生动 、可感 的
“ 亲人 ” 接 着 ,老师 又围绕 : “ ? 中国人 然 地 投 入到 探究 活动 中
“蓄势”
“蓄势”作者:林宣龙潘旭辉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年第03期蓄势,作动词解,就是蕴育能量,积蓄势头;作名词解,就是所蕴之能,所蓄之势。
蓄势,是事物运动或发展过程中的准备状态,蓄势愈大,运动或发展就愈迅速愈强劲,效果就愈圆满愈能达到预期。
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努力避免过于平直无趣、平淡无奇的教学状态,十分注重为学生的学习蓄势,或适时填补经验空白,架起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或巧妙运用激趣手段,引发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以下扼要列举数例,具体说明几种蓄势策略的运用。
一、悬念式“蓄势”悬念式“蓄势”,就是抓住课文中或教学上带有“枢纽”性意义的核心问题,以讲述事件、描摹情节、交流想法、表达疑问等方式,巧妙地将该核心问题作为“包袱”组织在谈话之中,抛给学生,借以引发其阅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当学生通过仔细品读文本理解了志愿军为什么将朝鲜人民视为亲人之后,进行了这样的过渡谈话:“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
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
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接下来学生便主动地去揣摩文本,调动经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最后在思维碰撞中明白了“奥妙”所在:“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逐一写出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只能选择三个代表性人物重点写,其余的用概括手法来表现,这就是写作上常用的选材组材方法。
”这就是悬念式“蓄势”。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所“悬”之“念”的实质内容是:八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全体朝鲜人民都是亲人,为何作者只写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亲人呢?语文教学中有“得言得意”之说,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这里设置的悬念,其旨不在“得意”,而在“得言”,即要引导学生了解选材取舍和表达详略的问题。
教师资格面试语文学科导入语和过渡语
搜集到一些导入语和过渡语与大家一起分享导入语:1、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我们抬起头,就看见蓝天上有许多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
天上的星星多极了。
我们平常说的天上的星星多,用哪些词语?----------李吉林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2、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一定也储存了许多有意思的成语。
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比一比,谁掌握的成语多又多!----------刘玉兰执教的《成语大比拼》3、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可以吟,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
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
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体会贾岛身上发生的故事。
----------窦桂梅执教的《题李凝幽居》4、我们祖先看到枝叶的繁茂,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来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窦桂梅执教的《再见了,亲人》5、同学们,从古自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
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劳丽浓执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6、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你们看(演示课件:在草原上的照片)----------董琼执教的《草原》7、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游春》,现在仍清晰地留在你眼前的是哪几幅画面?这节课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跟随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来到泗水河边,感受泗水的美景。
----------周树群执教的《孔子游春》8、生活在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
同学们认真想想,你们平时观察都使用了身上的哪些“小助手”?这些“小助手”让你了解到了哪些方面的信息?----------屈太侠执教的《观察作文花生宝宝》9、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
支玉恒《再见吧,亲人》教例赏析
师: 那你 们就赶 快 说服 我 , 好用 上 关联 词 “ 最 哪 怕……也……”“ 、尽管……也” 来说 。 [ 学生根据课 文 内容用关联词 口头造 句 ,训练 了
段)
师 : 了这位 同学读 , 受感动 了 。我有 两种 读 听 我 法 , 们认 为哪一种 好? ( 一遍 , 紧拳头 , 你 第 攥 声音 低 沉, 咬牙切齿 地一字一 顿 读 :妈 妈 , “ 这个仇 我一定 要 报 !” 二遍读 , 响亮 , 第 声音 做动作 。) 生: 第一种读法好 , 因为感 情 比第二种读 法强烈 。 师 :那 你们就 学着 我 的样子读一 读小金 花 的话 吧 。( 生站 起来 , 学 自做 动作练读小金花的话 。) 师: 小金花 失去妈妈不悲伤 吗?为什 么不 落泪?
I 抓事 实——理解课 文—— 说服人
生 2 大娘为 了救 志愿军伤 员而 失去唯一 的亲人 : 小孙孙 , 这难 : 足 以说 明朝鲜人 民把 志愿 军 当作 自 酋不
己的亲人吗 ?
师: 你终 于说服 了我 , 鲜人 民和志 愿军不 是亲 朝 人—— ( 书 : 亲人 ) 板 就是 还有谁 能说服 我或感动我 ? 生 3 老师 , : 我能感 动你 。( 生读“ 该 大娘 ……” 一
l 抓情 感——体会课 文— —感动人 现在请你们用 晓之 以理 、 动之 以情 的读 书方 法深
入读课 文。 [ 师给 学生创造 了 自读 的空间,教 给学生读 书 老
段 , 及时纠正“ 教师 供应 ” 应读“ 6gr g ) g n i ” n 师 : :志愿军付 出代价 了吗 ? 生 : 出了。) 大娘 勾 ( 付 但我有一 点不 明 白 , 者是否 搞错 了 , 作 大娘 明明送 的 是“ 打糕 ” 而这里说是送“ , , 炭” 为什么? 生 4 “ 中送炭 ” 比喻在别 人急需帮助 时给予 :雪 是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画杨桃》课堂简评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画杨桃》课堂简评最近看了特级教师支玉恒今年3 月在广州所讲《画杨桃》的课堂实录。
课堂上支老师不但充分展示了他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机智巧妙的教学风格,而且结合教材实际,设计了独树一帜、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极佳。
本人惊叹之余,不禁情激而命笔。
支老师的这一教学,以愚之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步骤。
四个步骤构思不同,方法各异,然而环环相扣,逐次加深,最后殊途同归,瓜熟蒂落。
整个教学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像他以往的教学一样,支老师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
支老师向来主张: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
因此,他不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之上,而疑难也同样产生在这两点之上。
(此刻,更重要的理解重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
这自然也在预料之中。
)根据这种情况,支老师的教学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支老师有备而来。
他拿出了两只杨桃(广州这个南方都市提供了方便),放在学生们座位的中心,让学生各自去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
支老师说:“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廊,不必细描。
”学生兴致很高,大家都转身面对杨桃静静地画起来。
请注意,支老师没有像课文所说那样“把杨桃摆在讲桌上”,而是有意放在教室中间(用一支话筒架竿高高插上,学生坐着能看到杨桃底部)。
教师口语教程 第六章 教师口语风格
是教师机智的表现。 优秀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机
智灵活地调整言语策略。
第二节 教学口语风格
1.于永正老师简介: 194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 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 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 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
第二节 教学口语风格 七、课堂练习:完成“趣味栏”和“指正栏”
第六章 教师口语风格
第三节 教育口语风格
教学目标: 学习与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口语风
格,对教育口语风格特点有感性认识与理性 思考。 教学设计:实录赏析,以课堂即兴训练为主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三节 教育口语风格
一、教育口语风格概述 教师根据德育任务,在有目的地对学生进
第二节 教学口语风格
三、严谨庄重,优美典雅 ★理科老师口语应该严谨而优美。
“教师要抵制一言堂的诱惑,在数学课堂上开 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名符其实的交流,使得学生 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认识.鼓励开展讨论和各种观 点间真诚的交锋,这是发展有效的逻辑思维的最好 办法。”
——江苏数学特级老师王凌
第二节 教学口语风格
第三节 教育口语风格
四、练习 1.完成“设计栏”; 2.即兴主持班会:学会自律
教师口语风格是优秀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 言培养人才的果,是一切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努 力追求的最高口语艺术境界。
第一节 教师口语风格概说
二、教师口语风格对教学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讲授 1.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举例) 2.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重点,举 例说明) (1)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3)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
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
想好没有?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
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生:可以。
(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
(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生:“再见了,亲人”。
(比前次语气激昂)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师:这样读就对了。
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
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
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
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
(学生开始读书)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
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
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
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学生上黑板写问题)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
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
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
(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什么?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还有谁?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
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
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
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
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
(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
(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
(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
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
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
(学生读课文)师: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
(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生:行了。
第一课时第二部师:好,那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力”。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一直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
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
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是亲人吗?——你们怎么反驳我?(学生先是惊愕,后是交头接耳,然后争着举手)生:老师,您说的不对!来送行的不只是三个人,好多朝鲜人民都来送行,只不过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师:为什么只写三个人?生:选了这三个人做代表。
师:为什么只选三个人?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师:对呀,只有这么三个人作出了牺牲,这就是亲人了?(此生无语,其他学生喊着举手)生:做出牺牲的人很多,但这三个人最重要。
师:你看,你倒帮我说话了——别的人都不重要!(众笑)你要想说服我,就得讲出道理来。
光和我“抬杠”是不行的。
生:我认为大娘她们三个人是朝鲜人民选出来的代表,让她们代表所有朝鲜人民来送行。
所以作者只写了三个人。
其实她们代表了成千上万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是选出来的?你参加了他们的选举大会?(笑声)四乡八村的朝鲜人民先聚到一起开个选举大会,选出三个自己不说话,专门听志愿军说话的代表,然后派她们来,让志愿军说话给她们听。
(大笑)这样的代表倒挺好当!(笑声)生: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人来给志愿军送行,但是作者,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写上,那就写成长篇小说了。
作者要在这么一篇比较短的文章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他们的心意,就得选出代表人物来写,重点地写。
用他们,就是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做代表重点地写。
作者最后还写了,不过很简单地概括了全体朝鲜人民……师:(打断)哪里写了全体朝鲜人民?生;最后三个自然段就是志愿军对全体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虽然你说得不太简练。
你是说,由于作者写作上的原因,无法一个一个地写来送行的人,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
是这个意思吗?生:是。
师: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接受。
大娘、大嫂、小金花这三个人,老年、中年、少年都有了,确实有点代表性。
可是,她们都是女的,男人们都哪里去了,怎么不来送行?生:男人打仗去了。
师:不对,早就停战了。
生:也有男人来送行,课文的插图上就画着一个、两个、三个……数不清了,好多个男人。
(众笑)师: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得更多,的确死了很多人。
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看护伤员都是由朝鲜妇女担当的。
所以课文记叙的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好,我们把话再说回来。
由于写作选材上的原因,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概括写全体。
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
比如我给大家出个作文题“美丽的海南”,你不能把海南所有的风景名胜,像“东郊椰林”“火山口”“铜鼓岭”“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鹿回头”等等一个一个全写上,你就选择你最了解的,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全岛,三言两语就行了。